母亲

出版时间:2003-4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作者:[苏联]高尔基  页数:272  字数:340000  译者:郑海凌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马克西姆·高尔基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也是俄国社会主义文学最早出现的优秀成果,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品主人公母亲是俄国普通劳动人民的代表,在革命开始时,她面对种种苦难逆来顺受、忍气吞声。在儿子被捕后,她坚定了信念,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为争取自身解放和追求美好的生活同上层社会腐败分子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这位生活在社会低层的母亲的觉醒正是俄国革命风暴走向高潮的前奏。小说以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为素材,是20世纪初期整个俄国革命运动的艺术概括。

作者简介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文学的奠基人,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第一个伟大代表。出生于伏尔加河畔一个木匠家庭。父母早亡,10岁时开始外出自谋生路,到处流浪。当过鞋店学徒,洗过碗碟,搬过货物,给富爱做过短工,干过铁路工人、面包工人、看门人、园丁……高尔基只上过两年小学,但他顽强自学,24岁时发表了第一部小说《马卡尔·楚德拉》,署名为:马克西姆·高尔基。在俄语里,“马克西姆”的意思是“最大的”,“高尔基”的是意思是“痛苦”。

书籍目录

译者序言
高尔基: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第一部
第二部

章节摘录

1887年12月12日晚上,俄罗斯古城喀山像一个冻僵的老人蜷缩在严寒中。就在寒冷的喀山市郊的一条破旧的街道上,发生了一桩在当时看来十分平常的事情:一个名叫阿列克谢·彼什科夫的二十岁的流浪汉开枪自杀。两天后当地报纸登出一则简讯,说这个来自尼日尼诺夫哥罗德的手艺人在自杀前留下遗言,自称精神正常,头脑清醒,说他的死不责怪任何人,仅仅归咎于杜撰出心痛病的德国诗人海涅,并要求将他的尸体解剖,让医生查看是什么鬼东西近来在他身上作怪。这则简讯在省城喀山并没有引起人们注意,因为当时的俄国正盛行一种自杀流行病,一个普通青年自杀算不了什么。如果这个青年的枪打得准一点,恐怕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围绕着高尔基的命运争论不休了。高尔基成名之后曾在自传里提到这次未遂的自杀。他也曾为这次自杀羞愧自责,说他在此后的许多年当中,只要一回忆起这种愚蠢行为就感到一阵奇耻并藐视自己。众所周知,高尔基成名之前的生活经历是很困苦很压抑的。他出身于俄国社会底层,三岁丧父,母亲改嫁,把他交给外公外婆抚养。八岁到一家鞋店当学徒,后来到轮船上给厨师当帮工,后来又四处流浪谋生,有过很多不平凡的遭遇。高尔基并没有被穷困庸俗的生活压倒,尽管他深深体验过对滔滔浊世的庸俗的恐惧,被逼迫到自杀的地步。他从那种可怕的生活中走出来,带着对他所熟悉的那种生活的会心的微笑开始了写作。应该说,那种在常人看来庸俗得不堪忍受的生活在他看来不仅不是庸俗的,而且是一首新鲜透明的诗。我们从他作品中流露出的对生活的陶醉和愉悦可以看出他的生活态度,尤其是他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你看《童年》里那个三岁的小男孩阿辽沙,同外婆和母亲在伏尔加河上航行,他趴在包袱和箱子上,从轮船的小窗朝外望着。小窗圆圆鼓鼓的,活像是马的眼睛。湿漉漉的窗玻璃外面,浑浊的河水翻着泡沫,哗哗流去。有时河水翻起浪花,朝窗玻璃扑来。这时他不由自主地朝后躲,跳到地板上。河面上升起潮湿的大雾,灰蒙蒙的。远方偶尔呈现出黑黝黝的土地,不一会儿又消失在浓雾和河水里……你看,这不是现实生活里的诗吗?当然,作家感受到的生活里的诗远不止这些。我们从他的其他作品里同样可以看出作家对生活的诗意的热情和真切的敏感。人世间的悲欢、苦难和罪恶,人性的美丽或者人心的险恶、人与人之间的忠诚、爱恋和欺诈、政治家的权谋和小人的流言飞语等等,在作家眼里都是诗,或者至少是富有诗意的。在真正的作家眼里,就连路边的石头、草木花鸟,也都是富有诗意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推想,高尔基在成名之前受苦受难的时候是很诗意很快乐的,至少不会像常人在受苦受难时那样痛苦和沮丧。要不然他不会那样痛快地去选择自杀来作为结束自己生命的最好的方式。为了证实是不是德国诗人海涅杜撰的心痛病在他身上起了作用,他选择了自杀。这一举动是何等地富有诗意啊!这就是作家和常人在心理结构上的区别。有不少作家为了某个在常人看来不值一提的原因轻松地自杀了,害得研究他们的学者们专心并煞有介事地探索作家的死亡之谜。而学者们往往从常人的立场去看问题,自然会得出高深莫测的结论。在这一点上,学者和作家就有距离。作家是诗性的。学者是理性的。学者往往以自己的理性去分析甚至引导作家,从常人的立场看问题,忽视了作家的诗性特质。在中国,诗性的概念被庸俗社会学遮蔽着。正如王蒙所说,“长期以来我们不谈文学之所以是文学的道理”,我们争来争去,整来整去,喊来喊去,眼睛盯着的是文学的新闻性、学习材料性、工作材料性、论文性、思想汇报性……“实际上,我们平时所说的文学之所以是文学的道理,是很容易给人造成错觉的。 比如人们在阅读高尔基的作品尤其是《童年》等三部曲时很容易发生联想,往往会以为高尔基的成功来自他青少年时代经历的苦难。 中国人自古有这样的思路: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等等。可是单凭苦难的经历并不能成就一个真正的作家。作家的成功靠的是他本身的诗性的素质。世界上像童年的高尔基那样受苦受难的人很多,而高尔基只有一个。……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本非常及时的书,高尔基的作品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共同的财富,给世界工人运动带来了巨大的益处。——列宁毫无疑问,高尔基是一位宏伟的艺术天才,他带给了并且还将带给世界无产者以更多的贡献。——列宁他带着不可制服的锐气与力量走进文学界,把俄罗斯大草原的健康气息带给世界各国的读者。——巴金高尔基对于中国文坛影响之大,只要举出一点就可以明白:外国作家的作品译成中文,其数量之多,且往往一书有两三种的译本,没有第二人是超过了高尔基的。——茅盾

编辑推荐

这部充满了浪漫主义激情和温情的小说,讲述的是19世纪末俄国一个普通工人的妻子尼洛夫娜如何成长为战士的故事--尼洛夫娜和儿子巴维尔--一个青年革命家,他们要把爱献给一切,要用真理照亮人间。这本书曾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整整三代人。列宁对该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赞它是“一部非常及时的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母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还可以.儿子喜欢.
  •   儿子很喜欢,拿到手的当天就看了好多。
  •   书是好书,小孩看了说可以
  •   很好的一本书,值得读
  •   初中生必读
  •   字体太小
  •   书很好。不过排版有问题,有长有短1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