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灯千载业 立雪几人同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  作者:田玉洪  页数:267  
Tag标签:无  

前言

韩愈曾经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孔夫子授学泮宫、传经布道以来,“人师”在学术圣火的传递中就确立了无可置疑的经典地位。“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许多宗师硕儒以传承文化圣火为己任,身披学术的华衮授学泮宫,开山立派,广收门人弟子,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口薅舌耕,循循善诱,立德立言,孜孜于真理的阐释、学术的昌明,苦心孤诣,殚精竭虑,开掘中华文化的神韵与灵根,把文化的火种撒遍天下。王陆经筵、河汾讲堂,成为学术发蒙的宣讲之坛;鹅湖鹿洞、岳麓石鼓,成为学子心仪的文教圣地。不少学界的硕彦鸿儒不仅是学术文化的播火者,也是文化智慧的创造者。他们十年面壁,耐寂寞而不热衷,处繁华而不没落,大智远引,穷精皓首,照清灯,握秃笔,潜心著述,行间烟霞,笔底风云,融思想之火花,倡一家之学说,为先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耗毕生心血打造气象恢弘的学术丰碑,一次又一次撞响了黄钟大吕。这种黄钟大吕之声犹如空谷足音,唤起一代又一代志士哲人对人文世界进行理性思索和无穷追问,从而在学术文化传承史上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傲峰相对的学术流派,构筑了一座又一座金碧辉煌的学术重镇,汇成了鸢飞鱼跃、生机盎然的人文世界。在他们理性之水的浇灌和信念之手的扶植之下,中华文明的智慧之树根深叶茂,亭亭如华盖,文化血脉得以周行上下,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逝者如斯夫。鸦片战争后,东方传统政治在与西方的交锋中,处处落在下风,与中国传统社会同呼吸共命运的传统文化也同样受到西方文化的全面狙击,而内虚外感,纷至迭乘,如同丛病之躯,日益呈现出不可阻挡的颓势。随着西方学理大规模地输入以至于统摄人心,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也在逐渐失落。在这种煎熬中,既产生了“临阵摩挲圣贤书,大言移来卫社稷”的迂腐之士,把传统文化比做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神圣不可侵犯;也出现了为西方学术思想所眩,从而倡导“全盘西化”的激烈先锋,把传统文化打入十八层地狱,弃之如敝履,视之如草芥。在古老的中华帝国上下,文化精英们或者感于时艰,或者敏于激愤,或者忧于存亡,纷纷攘攘一片,呈现出一幅天崩地解的百态图,构成了一种耐人寻看和品味的文化风景。    作为时代与社会的先觉者,知识精英们充分意识到自身在历史变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匡济天下、收拾河山的救世激情,施展才华和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巨大冲动,参与意识与主宰精神的喷涌,亡国灭种的阴影在心头的无限扩张而产生的焦躁不安,促使他们怀抱着铁肩担道义的文化使命,走出国门,饱览西方文化的风光胜景。读过线装书同时又喝过洋墨水的人生经历为他们构筑评点中西的知识结构提供了可能,西方先进学理的吸收使他们具备开阔的学术视野,新材料、新发现为他们的学术天地拓展了广阔的空间,而四分五裂、难定一尊的政治格局又为他们思想的放飞提供了辽阔的天空,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个光耀夺目的学术星座产生了,一路路实力雄厚的学术诸侯亮相了,一座座万人景仰的学术丰碑立起来,学术界跨入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的“文化昂进之时代”。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严复、王国维、胡适、陈寅恪、汤用彤……一个个名重士林的学术大儒把中国学术的星空装点得五彩缤纷,云蒸霞蔚,壮观而又令人神往。    盛名之下,追随者众。犹如星光见之于皓月,每一颗学术巨星周围都环绕着众多的学术星座。他们按照地域、师承、学术源流形成不同的流派和分支,各门派之间门户分明,壁垒森严,为学论文之中各有成法,泾渭有别,表现出迥异的学术风貌,这就是所谓的“学术师承圈”。如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胡适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顾颉刚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等,都在中国学术界起到了“啸傲云山,招邀风月”的作用,带动了一大批学术传人,他们的治学家法、学术脉络乃至治学领域无不学有本源,师出名门,从此中国学坛上出现了一批把“先师王静安先生”、“我的老师胡适先生”等挂在嘴上的“先师派”。陈寅恪是旧中国史学界的“金字招牌”,“全中国最博学之人”。他一生辗转授徒,杏坛传薪,桃李遍天下,在西北史地、蒙藏绝学、佛学义理、中古文史、敦煌学、突厥学等诸多学科都撒下了学术种子,留下了学术血脉,不少学人得到他的悉心点拨而成名成家。在陈寅恪的弟子群中,有的与他气类相通,相知相挈;有的老死不相往来,如履薄临深;既有像刘节教授那样,挺身而出以替老师挨批斗而感到自豪的,也有被陈寅恪处以破门之罚,逐出师门的。陈门师徒之间的恩恩怨怨,多源自政治风雨的吹打,尤其让人一咏三叹,心绪浩淼。“据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漫步在繁星点点的学术王国里,风风雨雨的人间万象最容易引发人们的万千感慨。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本书试图穿透历史的烟尘,品味老一辈学人经历的苦辣酸咸和风风雨雨,通过对他们学术名山的追寻,再现他们在培育学术传人方面的学术领袖和精神贵族的地位,对于接续传统文化的流风遗韵,追寻前辈学人的学术功业,彰显先贤们的治学方法、道德品性和人格精神,揭示他们傲然立世的精神家园,展示师承关系和学术传统,再现一幅幅师友埙篪相应切磋学术的生动图景,为时代形容写照,兴来者可追之情,都不无裨益。    王安石《读史》有言:“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黯路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本书视角所向都是史学界的煌煌巨星,他们在有生之年都建立了别人难以企及的学术功业。由于作者水平眼界所限,一支秃笔难以达情画意,“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不当之处,只能就教于方家了。

内容概要

  《传灯千载业 立雪几人同:陈寅恪和他的弟子》穿透历史的烟尘,品味老一辈学人经历的苦辣酸咸和风风雨雨,通过对他们学术名山的追寻,再现他们在培育学术传人方面的学术领袖和精神贵族的地位,对于接续传统文化的流风遗韵,追寻前辈学人的学术功业,彰显先贤们的治学方法、道德品性和人格精神,揭示他们傲然立世的精神家园,展示师承关系和学术传统,再现一幅幅师友埙簏相应切磋学术的生动图景,为时代形容写照,兴来者可追之情,都不无裨益。

作者简介

田玉洪,山东莒县人,1966年出生,历史学博士,武警某学院教授。先后出版《中国官制史话》、《困厄中的抉择——晚清(1864—1911年)绿营裁军研究》、《传灯千载业立雪几人同——陈寅恪和他的弟子》、《中国古代官制》、《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近代中国的学术传承》等著作。另外,在《军事历史研究》、《山东社会科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章 簪缨大族多国士一、文化世家翰墨香二、圣籍神皋夜夜心三、负笈海外探骊珠第二章 百年礼乐续河汾一、学院遂闻传绝业二、名园合与寄吟身三、漂泊西南天地间四、辽海传经非左计五、大患分明有此身六、旧地重游倍伤神七、康乐园里“小阳春”八、留命任教遭白眼第三章 心志术业浑然通一、炼石补天忙如许二、疏属汾南敢追攀第四章 一生负气成今日一、不采蘋花即自由二、斯文自有千秋业第五章 弟子门人众生像一、落荷相依满横塘二、历史的追问第六章 书生都有嶙蹭骨(刘节)一、问学国学研究院二、半生术业傲学林三、一士谔谔能直语四、浓浓的尊师情结五、有其师必有其徒六、回首那堪已百年第七章 藏山托付不须辞(蒋天枢)一、古丰学子二、授受有源的治学法门三、古风洋溢的君子四、相知相契师徒情五、藏山托付不须辞六、不辱师命第八章 悲情苦寒-学人(汪篯)一、登堂入室的弟子二、建国初期的汪篯三、岭南请恩师四、挥泪逐爱徒五、汪篯之死第九章 与你金针开生面(周一良)一、京华求学业二、师承陈寅恪三、清华再聚首四、渐行渐远难追寻五、向陈先生请罪六、“各行各业的小伙计”七、毕竟是书生第十章 片片浮云遮望眼(金应熙)一、天分极高的学人二、拜师陈氏门下三、挥笔批恩师四、寒光灼灼的双刃剑五、杂家金应熙六、版本不同的金应熙第十一章 承续学术支脉的徐高阮附录:陈寅恪生平及学术行年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二、历史的追问“纵有名山传史稿,传人难遇又如何。”考察陈寅恪的学术授受以及学术衣钵的传承,会引发人们深层次的思考。在中国学术传承史上,康有为有梁启超,胡适有顾颉刚,俞樾有章太炎,章太炎有黄侃,他们师徒都如同珠联璧合,日月争辉,光耀宗派,在学术史上留下了煌煌大名。令人遗憾的是,陈寅恪在传递学术圣火上,与康有为、俞樾、章太炎相比,就逊色得多,甚至与胡适、顾颉刚也不能比肩。蓄之于内者多,出之于外者少,是人们对陈寅恪比较公允的评价。这句话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作为学养深厚的大学者来说,由于外在环境的煎迫,陈寅恪没有取得与其才情学养相匹配的学术成就,也就是没有完全把他的胸中绝学一一展示出来,贡献给中国学术;二是作为人师来说,他尽管传薪多年,但没有培养出与之比肩的门人,也没有像胡适、顾颉刚那样拥有众多的门下弟子,没有形成学术流派。陈寅恪一生授徒无数,登堂入室受其亲炙的弟子也不少,黍列门墙,“不知宫室之美百官之富”的人更是车载斗量,但他没有培养出在学术上能与之并肩的人物,他的旷世绝学没有人能够完全传承,在他的门下再也没有产生像他那样学术容量如此之大的人物。综观陈寅恪的一生,由于他具有令人羡慕的才华和一般人少有的家学渊源及机缘,所以能成为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创下了巨大的学术功业,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他的一身绝学竟没有人能够传承,并发扬光大,反而成为难以追回的学术绝响。当他的学生们在怀念和追忆陈寅恪的学术功业时,萦绕在他们心头的难道只是对大师的怀念?其中有没有没能在学业上追步先贤的悲哀和苦恼?这不仅仅是陈寅恪的悲剧,也是民族文化史上的一大损失,谁之过也?作为杏坛传薪的名师,一般是学识、才情等学术内在资质与口才、授业艺术等外在素质的综合,两种素质融于一炉兼于一身的名师是很罕见的。

后记

还在2001年初冬时节,我的导师谢俊美先生就用电话通知我说,他准备主编一套丛书,名字定为《国学大师和他的弟子们》,并且指定我写陈寅恪这个人物,还说这个选题对于彰显老一辈学术大师的文化功业,再现他们在培育学术传人方面的学术领袖和精神贵族的地位,对于接续传统文化的流风遗韵,追寻先贤们的治学方法、道德品性和人格精神,揭示他们傲然立世的精神家园,梳理师承关系和学术传统,再现一幅幅师友埙篪相应切磋学术的生动图画,都很有裨益。在先生的鼓励下,我克服了畏难情绪,开始了资料的搜寻和撰写工作。同时把先生的原话几乎一字未遗地照录在引言和后记里,以为本文添色。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我常常被大师们以文化自肩,孜孜授学,传承学术的精神所感动。尤其是陈门师徒之间埙篪相应切磋学术的场景,经常使我想起我在谢先生门下求学问业时的日子。我随侍先生有年,先生常常在茶余饭后,同我娓娓谈起他在陈旭麓先生门下求学时,陈先生是如何在学业上奖掖他、生活上关心他的片段,言谈之间,使我强烈感觉到先生对授业恩师的无限景仰和思念之情。同时先生是20世纪60年代从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的学生,老辈学人的流风遗韵他都有机缘接触过,所以先生在知人论世、为学论文上颇具老辈学人的风采,为人忠厚善良,刚直不阿,尤其对门人弟子关心有加,一派古风。这使我在撰写陈门师弟之间的桃李之情时,从来没有产生过陌生的感觉,因为谢先生就是这样对待学生的。至于该书能否达到先生的要求,则因为我功力不够,恐怕要让先生失望了。本书以师生关系为视角,力图挖掘和梳理世纪学人的学术传承,他们的学术成就则是作为背景知识,走马观花地浏览一下,不是本文探讨的主旨。至于本文所牵扯到的先贤们,作为后生小子,仰之如高…北斗,更不敢有丝毫亵渎或者不尊之意,望各位贤者体察。当然文责自负的勇气还是有的。本书的撰写,首先要感谢我的老师谢先生,先生在百忙之中,经常过问该文的写作进度,多次为我指点思路,同时抽出专门时问审阅文稿,一丝不苟,甚至连错别字也一一订正,使我既感且愧。

编辑推荐

《传灯千载业 立雪几人同:陈寅恪和他的弟子》:国学传承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传灯千载业 立雪几人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陆键东君之《陈寅恪的最后20年》后,已再无人可写寅恪君之传矣!!!!!!看陆键东君之《陈寅恪的最后20年》后,亦无需再观其另传矣!!!!!可惜者——绝品不再版矣!!!!!!!!!吾为观盗版之《陈寅恪的最后20年》而羞哉!而幸哉!而悲哉!!!!!!!吾为不可得真版之《陈寅恪的最后20年》而恨哉!死不瞑目矣!!!!!!!!!!!
  •   写得中肯,真实的好书。
  •   程门立雪古来稀,更况黄钟毁弃时。百个弟子百般态,无限唏嘘涕满襟。
  •   与《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有差距
  •   书的质量还可以,内容也很有新意,对得起寅恪先生一直信奉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   天地君亲师,自古以来,师在人们心目中就占据了突出的地位,学术传承作为一种学术的纽带把师与生紧密联系起来,其中所蕴含的学术精神、学术伦理、人格风范等要素支撑起了中华文化的亭亭华盖和丰厚内涵。在本文所论及的时代正处于中化学术文化兴盛发展的黄金时代,正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文化大师各怀绝学,辛勤耕耘,为中华文化的发展留下了不绝血脉,这段历史值得后人... 阅读更多
  •   看看也好,只是定价有点高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