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红楼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  作者:张均  页数:226  
Tag标签:无  

前言

  李安电影《色-戒》公映不久,广东教育出版社的吴曼华老师约我写一本《张爱玲图传》。我以前写过一本《张爱玲传》,在读者中间有些好的反响。但“图传”体例未必容易处理,好在该社已出版的几部“图传”,譬如朱正先生的《鲁迅图传》、沈卫威先生的《胡适图传》,都提供了“通俗”“思想”的经验。现在,这本小书也希望在此方面做一些尝试。  张爱玲的“贵族”家世、乖异性情以及私人生活的“传奇”元素,以及她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殖民地上海的共生形象,是今日读者辗转向往之处。然而,恰如我自己一向的看法,“我们太多渲染、重复她作为一个天才女子的‘传奇’,而太少将心比心地探寻她在现实中,作为生活着的、感受着的女性所经历过的内心的光芒与黑暗”。作为“普通人”,张爱玲度过的一生,较之以大众想象为旨归的“传奇”,更为真实,亦更具精神价值。本书将由此角度展开叙述,以寻求一种宽广的“理解”,以保持对灵魂质量的虔敬与尊重。  在“这一个”张爱玲之下,本书还希望注意到她的杰出的文字经验。张爱玲能贡献于中国文学的,或许不在她对“洋场社会”反映论层面的刻写,或许不在她对“女奴”众生讥讽而兼同情的讲叙,而在于她从《红楼梦》、《金瓶梅》、《海上花》那里获得的一种古中国的悲悯与虚空。她曾经说,“因为对一切都怀疑,中国文学里弥漫着大的悲哀。只有在物质的细节上,它得到欢悦——因此《金瓶梅》、《红楼梦》仔仔细细开出整桌的菜单,毫无倦意,不为什么,就因为喜欢——细节往往是和美畅快,引人入胜的,而主题永远悲观”。人性中深永的悲哀,赋予了张爱玲小说六朝挽歌似的苍凉。她这种“临着虚无之深渊”(王安忆语)的体验与书写,使之成为五四后现代国人想象中的“异数”,并由此经受着不可预测之文与人的命运。  几年前我的《张爱玲传》再版刊行后,在读者中有赞扬、中肯的意见,也有读者来信提出热情的建议,甚至帮我推敲字句都很令我感怀。这次有机会借此一并致谢,并有机会将这些珍贵的意见吸收到这本小书的撰写与修改之中。此书的写作,大部分是在北京完成的。期间我数度往返广州与北京之间,时间也从初春慢慢转为盛夏。华北宽阔的平原,及平原上一排一排挺拔的白杨,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内容概要

   作者始终把她定位为一个“普通人”,她的特立独行、她作为作家道路的沉浮曲折、幽暗光明一一既来源于性格,又与社会的历史时期相关。作者寻求一种更为宽广的“理解”,认为“张爱玲度过的一生,较之以大众想象为旨归的‘传奇’,更为真实,亦更具精神价值。”正是有了这种对灵魂质量的虔敬与尊重,本书具有了十分感人的力量。当我们熟知了张爱玲,再去读她那些洞悉人性幽微、充满天才机智的作品,相信一定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本书结构清晰,文字冷峻,观点鲜明,寻幽探微;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优秀的女作家,她的境遇、她的生活令人心酸不已;我们不禁思索:一个作家的作品凭借什么能够穿越时代、穿越时空而沉淀下来,留传不衰?

作者简介

张均:男,1972年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北随州人。199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供职于中山大学中文系。2004—2006年为武汉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科研人员。2006年始兼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出版《张爱玲传》等专著4部,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二十一世纪》(香港)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书籍目录

序辞壹·破碎的童年、贰·香港离乱、叁·“有前途的青年天才”肆·倾城之恋伍·“我将只是萎谢了”陆·沉默与出走柒·在美国,被遗忘的岁月捌·梦回“海上红楼”附录张爱玲生平·文学年表

章节摘录

  张佩纶婚后就借寓李鸿章府中,琴瑟和谐,抵掌谈故,甚为美满。这种温馨、快乐可时见于张佩纶这一时期的日记。譬如:“重阳日与内人煮酒持螯,甚乐。终日在兰骈馆与菊耦评书读画”,“与菊耦手谈,甚乐”,“以家酿与菊耦小酌,月影清圆,花香摇曳,酒亦微醺矣”,“菊耦偶有不适,煮药、煎茶、赌棋、读画,聊与遣兴”,“菊耦生日,夜煮茗,谈史,甚乐”,等等。  遗憾的是,“论材宰相笼中物”的张佩纶的宦途,并未因此豪门婚姻获得转机,甚至更为不堪。1894年,清军与日军在朝鲜激烈对垒,战争一触即发。北洋大臣李鸿章主持其事。张佩纶再度主战,因此与主和的李鸿章之子李经方大生龃龉。李经方为排除干扰,遂上书弹劾张佩纶。结果朝廷颁旨,勒张佩纶“发遣释回后又在李鸿章署中以干预公事屡招物议属实,不安本分,着李鸿章即行驱令回籍毋许逗留”。李鸿章亦无可奈何,只得让张佩纶夫妇搬到南京,并给予丰厚陪嫁。次年,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马关条约》签订,李鸿章本人亦声名狼藉。张佩纶彻底失去东山再起的机会,张佩纶的官宦生涯从此告终,陷人抑郁之中。据说,“同辈张之洞是两湖总督,吴大徵是江苏巡抚,盛宣怀是邮传部大臣,他们或经过南京晤见,故人樽酒平生,张佩纶曾悲歌慷慨,泣数行下”。  与丰润张氏一样,张爱玲母亲一系也是官宦大家。她的母亲黄素琼,是南京黄军门(军门,类似今日省军区司令员)的女儿。黄军门之父黄冀升(1818-1894)乃“湘军”宿将,因平定太平天国、东捻之乱有功,1862年获授代理江南水军提督。1864年出任首任长江水师提督。黄家在南京的声望与地位,显然非一般人家可比。此外,张爱玲后母孙用蕃(1899-1986)一系亦是显贵人家。孙父孙宝琦,在晚清时代,曾经出任过户部主事、直隶道员、铜元局总办等实职,并创设育才馆,办理开平武备学堂,培养了很多近代人才,“吴佩孚、萧安国、陶元鹤皆列门墙”。1900年,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出逃西安时,孙宝琦也随行护驾。后获任法国大臣、西班牙国大臣。北洋政府期间,又先后出任过外交总长和国务总理。  今天时有人以“最后的贵族”来想象张爱玲,实源于她的这种特殊的家族背景。但究其实,张家显然不是“贵族”。张佩纶既无世袭爵位下传子孙,张家更非累代官宦。即便李鸿章,亦不过借乱世动荡由乡野而跻身疆臣,两代而斩,也谈不上“贵族”。

编辑推荐

  《海上红楼:张爱玲图传》结构清晰,文字冷峻,观点鲜明,寻幽探微;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优秀的女作家,她的境遇、她的生活令人心酸不已;我们不禁思索:一个作家的作品凭借什么能够穿越时代、穿越时空而沉淀下来,留传不衰  她是清末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的重外孙女,她的爷爷张佩纶是清廷“清流党”的代表人物;她母亲出身军人世家,和张爱玲的姑姑是那个时代女性出国留学的先驱者。张爱玲很小就显现了她的“天才”,二十三岁时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此后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三十年代上海的一个代表。她爱穿“奇装异服”,她与胡兰成的凄爱,解放后她沉默地远走美国,晚年她研究《红楼梦》、《金瓶梅》、英译《海上花列传》,在那里获得种古中国的悲悯与虚空。1995年9月9日的月亮圆而澄静,似乎在为这位曾经风华绝代的女子奏着一支无声而美丽的歌,为她送行。  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描写“人性中深永的悲哀”,赋予了她的小说六朝挽歌似的苍凉;在生活中她“临着虚无之深渊”,在生命中使她成为“五四”后现代国族想象中的“异数”,并由此经受着不可预测之文与人的命运。  张爱玲:你是天才!你是普通人,你是一个唯美主义的实践者……  最近,台湾皇冠出版社、国内北京十月出版社推出了张爱玲的长篇遗作《小团圆》。据说这部张爱玲生前几欲“销毁”的小说,以大胆真率的私密叙述,震动了读书界。这本《海上红楼——张爱玲图传》中的些判断和推测性叙述,据作者说,与《小团圆》中的叙述相符,实在令人欣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海上红楼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看过这本书后,感觉作者是个很懂张爱玲的人。我不是张迷,看过张爱玲的一些作品,对她感觉和其他的作家不同,怪怪的:佩服她对人物刻画的入木三分,对人性和世态的洞悉。好奇的是以她青春的年龄,怎么会有如此苍凉如古井的文字?同时我又无法爱上她,因为那字里行间,处处透着自私与刻薄;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却让人沉溺于悲凉与无望......怎么会有她这种人啊,这种感觉一直困扰着我。对于我来说,这是本解迷书,基本解答了我的困惑。家学的渊源构建了她的文字功底,不幸的童年际遇铸造了她的性格,乱世成就了她的名气,也最终毁掉了她的生活。这,就是张爱玲。
  •   送给朋友的,还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