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人间留不住

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  作者:吴忠良  页数:236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学术史上曾经有过三次鼎盛期:春秋战国时的处士横议,百家争鸣;两宋之际的理学勃兴;清末以降至五四时期,欧风东渐,中西学术交汇。在第三个时期,大批学者商量旧学,涵养新知,硕果累累,美不胜收。与此同时,天予之便,殷墟甲骨文字、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地之简牍、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唐人所书卷轴、内阁大库之书籍档案、中国境内之古外族遗文等相继发现,使学术研究别开生面,逐渐创立了甲骨学、敦煌学、简牍学等多门新学科,学术领域大大拓宽,名家辈出。其中有康有为、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陈垣、陈寅恪、胡适、顾颉刚、傅斯年、冯友兰、熊十力等大师,而在文学、艺术、史学等众多领域独步一时者,当属本书的主人公——王国维先生。  说王国维执学界之牛耳,其因有三:  一、治学领域广且多为首创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声震东瀛和欧洲的学术大家。他一生的治学领域相当广泛,举凡哲学、美学、教育学、文学、史学、文献学都有精深研究,且多为开创性工作。其一生学术,概有三次重大转变。他首治哲学和关学、伦理学等,较早地向国人介绍了叔本华和康德的哲学思想,并以叔本华哲学为基础,撰写了“红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红楼梦)评论》,开创了近代文学批评的新范式。后因人生苦闷等问题依旧没有解决,王国维开始转向文学,从事词曲创作,先后完成了《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史》等名作,为词曲一道提出了新的评价标准——“境界说”,并为通俗文学正名,为元曲赢得了应有的地位,引导了百万后学。1911年随罗振玉东渡日本后,王国维的学术兴趣开始转向古史研究,解决了一些前人未曾解决的重大学术问题,树立了以甲骨证史的成功典范。与先他成名的罗振玉一起开创了甲骨学史上的“罗王之学”,示后人以治学之津梁。1925年应聘清华国学研究院后,王国维在清华园中度过了相对安宁的“晚年”,治学领域转向西北史地和蒙古史等方面。陈寅恪认为,王国维是“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逮。故其著作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也”。从不轻易赞许他人的鲁迅,也称王国维为“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郭沫若则将他们两人相提并论,“我要再说一遍,两位都是我所钦佩的,他们的影响都会永垂不朽”。  二、“二重证据法”的提出及其应用  近代学术研究多采用归纳、演绎等方法,所采用的材料基本是文献记载,立论依据全在书面材料上。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问世以后,情况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虽然在甲骨文字研究上,孙诒让和罗振玉都早于王国维,但将甲骨文字研究引入史学研究,并取得重大成就的则是王国维。王国维在史学研究中,注重将地下出土的甲骨文字和文献材料互相参证,成功地廓清了古史迷雾,重建了中国古史系统,进而证实了中国史籍记载之可信。如其采用此方法撰成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一文,考证出殷商世系,证明了《史记》记载的可信性,否定了一些人对《史记》记载真实性的怀疑。王国维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将考古学方法引入史学研究领域,并采用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研究方法,成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一种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提出以后,很快被学术界普遍接受并运用于史学研究。  三、弟子多为近现代各学科带头人  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有深厚民族主义情感的王国维,早在中国尚未有师范教育的时候,就曾建议在自己的家乡建立一所师范学堂,进行师资培训。后来他亲临教育第一线,先后在通州师范学校、江苏师范学堂、南洋公学、昌圣明智大学、清华国学研究院任教,其间还曾翻译和撰写了大量有关教育方面的论著。理论与实践双结合,培育了大批有用之才,尤其是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时期。陈寅恪曾经这样说过:“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之通义,非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王国维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预流”者。众多史料发现,王国维“得预”其中之三项,并开创性地提出了“二重证据法”。在王国维的引导下,其弟子大都出入史门,得预潮流,成为中国20世纪学术史上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就连当时被傅斯年称为在史学界已经“称王”的顾颉刚,对王国维也执礼甚恭,想师事于王国维。“称王”之人都对王国维“臣服”,王国维之学术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王国维的学术成果还得到了国际汉学界的广泛承认,并受到了高度重视,日本和德国的一些大学及研究机构均拟礼聘王国维为研究员或通信员。在王国维自沉以后,海外众多汉学家以各种方式表达哀悼之情,不少人留下了情真意切的追忆文章。遗憾的是,旧中国是一个重仕宦而轻学术的国家,一个庸碌无为的显宦往往会因史籍的记载而广为人知,而一位杰出的学者却往往由于多种原因而被淹没。王国维投湖后,梁启超曾请北洋政府褒扬王国维,并往访当时的国务总理。总理答允并提出阁议,最终由于与会的绝大多数阁员根本不知王国维为何许人而作罢。本书撰著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位不世出的学术大师。

内容概要

中国学术史上曾经有过三次鼎盛期:春秋战国时的处士横议,百家争鸣;两宋之际的理学勃兴;清末以降至五四时期,欧风东渐,中西学术交汇。在第三个时期,大批学者商量旧学,涵养新知,硕果累累,美不胜收。与此同时,天予之便,殷墟甲骨文字、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地之简牍、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唐人所书卷轴、内阁大库之书籍档案、中国境内之古外族遗文等相继发现,使学术研究别开生面,逐渐创立了甲骨学、敦煌学、简牍学等多门新学科,学术领域大大拓宽,名家辈出。其中有康有为、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陈垣、陈寅恪、胡适、顾颉刚、傅斯年、冯友兰、熊十力等大师,而在文学、艺术、史学等众多领域独步一时者,当属本书的主人公——王国维先生。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乱世俊才  一、海宁才子首国维  二、舍弃科举寻新学  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章 现代学术史上的丰碑  一、红学开山在人问  二、宋元戏曲有阳秋  三、千古之谜待君解第三章 教书育人  一、教书育人所为何  二、哈同花园隐大儒  三、水木清华我第一第四章 桃李芬芳,薪火传承  一、甲金绝学传容戴  二、治学津粱授姚赵  三、古史研究有重镇——徐中舒  四、敦煌学界一大家——姜亮夫(附罗福苌)第五章 经此世变,义无需辱——弟子眼中的王国维之死  一、众里寻他千百变,那人却在昆明湖水中  二、众说纷纭话死因  三、桃李纷纷为师辩附录王国维生平简表王国维著述版本及研究论著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一部晚清史就政治层面而言,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但就文化层面而言,它又是一部大家辈出、异彩纷呈的历史。活跃于民国时期的许多大家出生于晚清,成长于晚清。他们的传道、授业和解惑,培育了民国时期大批的文史哲人才,形成了民国文化学术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本书的传主王国维,就是在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学界享有崇高声誉的文史大家。  一、海宁才子首国维  1877年12月3日,农历丁丑十月二十九日辰时,王国维诞生在海宁盐官镇双仁巷。初名国桢,后改名国维,字静安,号礼堂、观堂、永观,又曾自署词山。  在中国历史上,海宁为人所熟知的很大原因是钱江潮,而盐官镇更是观潮的绝佳之地。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七、十八、十九为观潮的最佳时节。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写到:“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高伯时《海宁观潮》载:“观潮节数日内,远道者或乘观潮专车,或包汽车,或备汽艇,或雇客船,近者或驾划子,或步行,水陆扰攘,四方云集。河道则下河北起葫芦潭,经宓家桥而东迄大东门河头,船只拥挤不堪,上河塘之观音桥一带亦然,后至者辄有排档为难之窘。”“沿海滨东西三里一带塘上,为一年中最拥挤时期。沪杭甬路局先期于镇海塔西,圈地设置观潮围场,投机者亦择地搭架台棚售座,小贩摊肆尤鳞次栉比。”对于钱江潮,王国维曾经写过一首《虞美人——夜潮》:“杜鹃千里啼春晚,故园春心断。海门空阔月皑皑,依旧素车白马夜潮来。山川城郭应非故,恩怨须臾误。人间孤愤最难平,消得几回潮落又潮生。”而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宁也可谓是人才辈出。梁启超就说:“杭属诸县,自陈乾初而后,康熙问有海宁陈莲宇(世瑁)师事梨洲,亦颇提倡颜李学。道咸同则海宁张叔未(廷济)、海宁蒋生沐(光煦),颇以校勘名。光绪间有海宁李壬叔(善兰)精算学,译西籍,徐文定后一人也。最近则余杭章太炎(炳麟)治声音训诂之学,精核突过前人,学佛典亦有所发明。而海宁王静安(国维)亦善能以新法治旧学。”浓厚的文化积淀深深地影响着王国维。前辈们的流风余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日后的王国维。而且,王国维幼时生长的双仁巷也是大有来历的地方。所谓“双仁”是指唐代颜真卿和从兄颜杲卿,两人都是名垂青史的人物。颜真卿世称“颜鲁公”,是继书圣王羲之之后又一位伟大的书法家,是唐代新书体颜体的创造者,世称“亚圣”。

编辑推荐

  王国维是驰名中外的大学问家。他的大批著述,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宝典,而且早已走向了世界学术之林。《最是人间留不住》以严谨细致但不失激情飞扬的文字,对伟大的国学巨人王国维的短暂人生进行了理性而客观的记述和解析,掩卷沉思,令人如沐惠雨,又似有钟吕之音震颤心鼓,共鸣不绝。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最是人间留不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崇敬王国维,自恨没有生在其时,不能列于其门墙。
  •   很喜欢这个名字,书还是不错,只是比我想像的要稍单薄了些。
  •   送货速度较慢,书的质量太差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