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陈佐洱 页数:347 字数:324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原国务院港澳办常务副主任、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中方代表陈佐洱首度揭秘香港回归谈判最后阶段的真实细节,独家呈现回归前夕中英就香港防务、财政、经济、民生、司法、出入境、资产和档案等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问题反复角力的震撼内幕。很多史料与珍贵照片均属首次公开,是了解香港回归历史不可多得的力作。
作者简介
陈佐洱,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兼职教授,香港公开大学荣誉博士;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曾任国务院港澳办常务副主任,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中方代表。
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主要作品有散文特写集《青春剪影》、《新苗芳草绿荫与大竹岚》,翻译童话《布拉基诺历险记》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接力最后一棒
从北京出发
曾经的秘密会晤
究竟还有没有平稳过渡和顺利交接?
初来乍到的印象
负面预测变动力
特别的临时外交机构
对手突然约我共进午餐
第二章 军事用地使用安排谈判
中断已久的谈判
见证历史的坚尼地道28号
“三脚凳”上交锋
硬碰硬的僵局
勇者居上
暂停的艺术
寸土必争
换个方式谈
凭吊鲜为人知的血案
军事用地不一定多多益善
一个字一个字地谈
谈判楼里的第一次庆祝
我的大白猫坐了4个月“移民监”
第三章 通报中国驻军法与先遣人员进驻谈判
给英方代表上历史课
港英公务员的中国心
枪会山后再论枪
通报中国驻军法
英方一拖再拖,中方一等再等
不带枪也要先遣
邓公长逝
绝地反击仗
解放军在深圳河北岸等了48年
开进的那天恰是英女王生日
遭遇媒体“显微镜”
第一顿饭是借来的馒头
第四章 先头部队提前进驻谈判
只有一个字的命令:“快”
香港绝不能一分钟不设防
最僵的僵局
谈判关键词:“干脆”
臆想装甲车“恐怖”
但求“光荣撤退”
储藏室里达成默契
先头部队为什么是509人
防务交接仪式其实是临时起意
翻译员的笑容
全省抽调依维柯
方言成了特殊密码
英军告别曲《友谊地久天长》
第五章 财政预算案编制谈判
一个财政年度分两半
一度对“钱”重视不够
隔空对招
首聘港人担任中方顾问
赶着鸭子上架
一同向基本法取经
曾荫权擦擦眼镜
麦高乐搅局
“神童”邝其志坐正
广东话毕业考
突然的慷慨
“车毁人亡论”由来
风波涌起
“大独裁者论”火上浇油
内子担忧
不管风吹浪打
经得住时间的验证
布谷鸟与鹰隼
英国人的底牌其实很简单
拆弹英方“双拒绝”
飞霞半缕,毕竟收尽风和雨
董先生也说上海话
香岛小筑印象
屡求首日封签名
第六章 新机场建设谈判
受挫的“玫瑰园计划”
谈判生涯就从机场开始
不欢而散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博人同情的软功夫
再谈还是谈不拢
外交也摆龙门阵
可敬的徐展堂先生
高手过招
第一份直接参与的成果
为特区留足1000亿家底
协议签了不一定能兑现
我上呈越级信
曾荫权乘小飞机首降新机场
甜丝丝的成就感
港英政府最后的政绩工程
与彭定康的唯一一次握手
师友情长
偷得半日闲
机场瘫痪,救救香港
好邻居二话没说腾出机场
特区官员没证件过关,特事特办
中央支援,机场提前恢复正常
第七章 设立终审法院谈判
从伦敦枢密院到香港终审法院
英方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
英国人把司法体系看成命根子
彭定康想趁“铁票”在手建终审庭
北京菜市场上关于诚信的笑话
莫把1995错当1842
基本法草案是这样通过的
邓小平关于香港问题的最后一次公开讲话
后发制人,主攻八项主张
与新对手在酒楼里密商
汉字和英文单词的推敲较量
5年谈判换来19行文字
谈出了“以我为主”的感觉
英国外交部大厅有位女神叫China
大巴上的辩论
在英国度过的生日
第八章 居留权和特区护照谈判
梁铭彦离职风波
弄不明白的座次
关于居留权的四个关键问题
彭定康楚楚作态送“画饼”
找到了“香港身份”平衡点
世界上最靓的护照
中资企业公平接受光荣任务
冷气太劲伤身
最早接受特区护照的不是英国
换发港澳通行证是中国内政
第九章 港九排污计划谈判
维港的鱼已不能吃
敲打加帮助
不能把马桶倒在别人家门口
院士的娟秀手稿
圣诞礼物
第十章 移动电话专营权与西北铁路建设谈判
英国人突然大发牌照
我的情意结
愿谈是假,蛮干是真
惊动了中英高层
“接通”跨九七的移动电话
给传媒的特别礼物
港英政府修的铁路要在1998年动工
不得不再次“亮剑”
第十一章 最后的谈判
回归纪念邮品是中英合作重要成果
主权更换,特色保留
英国人终于交出账本
第十二章 谈判之外的社交活动
半路出家的外交官
献唱一首歌12万港元
太空中的中国星
乐善好施方润华
“情理法备”吕志和
首富首善李嘉诚
第十三章 在历史的转捩点上
回归前的那几天
彭定康其人
英国的“老中国通”们很失望
迎来了155年奋斗期盼的时刻
后记 一浪更比一浪高
章节摘录
版权页:究竟还有没有平稳过渡和顺利交接?众所周知,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发生后,北京一时成为世界的焦点,香港社会随之动荡不安。英国新执政当局趁火打劫,在香港接连打出三张不与中方合作连带“制裁”中国的牌。首先是推行“居英权计划”——秘密地给22.5万香港各界精英人士及其家庭成员一个密码,这些人随时随地可以在任何一个英国使领馆取得英国本土公民护照;继而又通过《人权法案》——把两个连在英国都未完全适用的国际人权公约适用于香港,企图凌驾于中国香港特区基本法之上;更得寸进尺的是,不向中方作任何通报,突然抛出了一个跨越1997年、耗资达1247亿港元(一说2000亿港元)之巨的“机场及港口发展策略”——动用几乎所有的财政储备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政府举债,巧妙地使大把大把的香港金钱流向英国。彭定康正是在这三张牌遭遇中方强烈抵制的关键时刻,由政治挚友梅杰首相力荐走马上任的。这位在英国因诚信不佳但精明强干而知名的政客,不甘当“欧洲19世纪帝国的余晖”,自嘲“殖民地的总督就像是苏门答腊的犀牛,佛罗里达的海牛,都是濒临绝种的动物”,而惟其“濒临绝种”,更要干出一番不同凡响的事儿来。所以,从到香港的第一天起,他就准备成为香港后过渡期最大的搅局者。这位总督说,他知道最大的试炼将来自政治竞技场,但他手上握的却是一副很烂的牌。有位港英前高官后来告诉我,1992年彭定康上任伊始,就在港英政府内部作了一个“严肃的形势报告”,断言北京政权不到1997年就会像欧洲的苏联、东德和波兰那样垮台,以此动员政务官、公务员们跟着他一起“握烂牌,打乱仗”,摆脱中英已经达成的所有协议、谅解的束缚,捞回10年前英国在谈判桌上想得到却没能得到的东西。根据他的政治判断和一贯性格,他甚至认为自己将有50%概率从总督府宴客厅屋顶搭乘直升机狼狈而逃,即便如此,这位第28任末代总督却一点也不担心,因为那恰恰可以为他的政治生涯“缔造耀眼的收视率”。1992年10月7日,上任仅3个月的彭定康发表了早在英国就打好腹稿的第一份施政报告,对香港面临的1994年区域组织选举和1995年立法局选举提出完全另一套设计,掀起了后过渡期又一大波折。中国国务院港澳办主任鲁平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个方案表面上仍然说要维持英国在香港多年来行之有效的行政主导,但实际上是要急剧改变政制,迅速提高立法机构的地位和权力。这套方案让中英之间已达成的政权机构平稳过渡安排彻底化为泡影。彭定康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公布政改方案后,不断软硬兼施要挟中方接受;中方则坚决予以拒绝,直斥他背信弃义,是“千古罪人”。在彭定康的全力操控下,这套“政改方案”终于在港英立法局以一票微弱多数通过,宣告英国最后管治时期的香港政治体制已无法与未来中国香港特区基本法的规定相衔接。针对彭定康倒行逆施的伎俩,邓小平同志多次发表讲话。小平同志指示:“香港问题就是一句话,对英国人一点也软不得。”“要质问他们,中英协议还算不算数?如果他们一意孤行,我们就要另起炉灶。”小平同志还在会见一些香港知名人士时说:“这种讹诈的方式和主张,是吓不倒中国人民的。中国人在主权问题上不会放过一分一毫,更不用说一寸。”“我在1982年见撒切尔夫人时提到必要时在另外的时间、采取另外的方式收回香港的讲话,今天仍然有效。”[13]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也在访问英国时到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发表演讲,指出:“在香港问题上发生了对抗,这不是我们挑起的。我们希望合作,不希望对抗。但是,不要以为对抗可以迫使我们在原则问题上让步,对此,任何人都不要作出错误的估计。”中英联合联络小组的工作是整个大格局中十分重要的一环。由于英方一度单方面中止了一系列谈判,后来复谈也是障碍重重,外加原隶属于英国外交部的英代处现在要受制于手眼通天的港督,中英双方能否依照1984年12月19日在北京签署的联合声明来加强过渡时期的合作,实现600万香港市民和国际投资者殷切期盼的政权顺利交接,可谓是荆棘满途。时间一月一月、一年一年地过去,大量有关香港平稳过渡的议题被积压,甚至成为一去不复返的“明日黄花”……从我赴任的今天算起,在最后的3年零3个多月——1208天里究竟还有没有平稳过渡?还能不能实现政权的顺利交接?这是我必须与中代处同事们一起,遵循中央指示,用行动作出的回答。
后记
过去的一年中,多少个这样的白天黑夜,只要自己静心埋进层层叠叠泛黄了的故纸堆里,或者端坐在酷似蓝天白云的电脑屏幕Word文档前,思绪就会像只振翅的相思鸟儿,飞向20世纪90年代难以忘怀的峥嵘岁月,那时的“蓝天白云”间轰鸣着香港回归祖国的脚步声,最后一程的坚定步伐里有我一份微薄、但是竭尽忠诚的绵力…… 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史无前例的一大壮举。我有幸参与其中,在一个横断面里一条主线的前端,充当过执行人之一。“天之厚我可谓至矣”,这段经历“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终于,我怀着一颗近乎圣洁的心,面对电脑键盘和显示屏上的’Word文档,努力用真实来回忆、叙述上述这段历史,关于香港过渡期的中英谈判历史——它的春夏秋冬,风云变幻,斑斓色彩和喜怒哀乐。 这是一段不应该忘记的历史。不忘记,毕竟也已成为过去。历史虽然引导人向后看,但目的还是为了向前看、向前进。香港问题解决之后,中英关系不断发展,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时期。2007年4月,我作为中国驻英大使的客人访问英国,受到朝野热情欢迎,当年的英方首席代表戴维斯为我主持在英中商会的演讲;前港督卫奕信特意从牛津赶来伦敦,领我参观英国国会大厦,了解上议院运作。 18日,傅莹大使陪同我会见英国贸易投资及外交事务国务大臣伊恩·麦卡特尼,这位工会领袖出身的大臣说:“我听说,你曾是我们英国最头疼、但又是达成协议最多的谈判对手。”说完向脑后挥了挥手。 “那段历史是我们两围共同写下的”,我转过话题,笑笑说,“我刚从北京来,那里的春天正风和日丽,花红柳绿,现在看到伦敦的春天也如此,十分高兴!” 书写完了,从丰富的、不无沉重的回忆里重新回到新世纪10年代的现实,我如释重负,舒畅地吸了口新鲜空气。回首往事,我确实已经把一生中最充沛的年华献给了养育我的祖国和人民。这本书,是我对交接香港过程中一小段历史的交代,也是对自己度过的那段岁月对后人作的一个交代。岁月赋予的使命和感知局限总是相辅相成的,书中难免会有偏颇。好在这不是“正史”,只是我个人的所经所历所思所感。所以,在此要向读者们道一声sorry。 衷心感谢鼓励我、鞭策我拿起笔来的诸位领导和亲友。衷心感谢在写作过程中给予我各方面支持帮助的同事和朋友,尤其是张露文、穆树新、李俊辉和中新社、香港文汇报社、大公报社摄影部的朋友们。 2011年5月28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和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的同事们赴港,应邀出席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中午,我们抵达香港赤角角国际机场后,驱车前往中环“新大陆”上的四季酒店。所谓“新大陆”,是我对香港回归后中环北部继续向维多利亚港填海延伸地域的昵称,历经14年沧海桑田的这块新陆地上,已经耸立起当今世界一流的建筑群——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四季酒店以及地铁、机铁和巴士、轮渡的集散中心,等等。 车到酒店,有人打开车门,一位五十上下、精瘦干练的制服男士笑吟吟地招呼我们下车。忽然,他礼貌地直视着我问:“您是陈先生吗?10多年前我在九龙的丽晶酒店服务,也为您开过车门,那次是您一家人来酒店吃饭……” 这一情节虽已模糊,但我受到感动,握手寒暄了几句才进入酒店。这以后的三天,出入酒店,只要他在门外轮值,我们总要相视一笑,不宜打扰他面对众多来车、宾客的忙碌工作。 31日,离店的前一目上午,我和我的同事们走出酒店大门,正在候车,只见他陕步走来。 “陈先生,明天我没有班,不能送行。”他有些腼腆地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张酒店的硬纸便笺,递给我说,“这个,给你留作纪念!” 我接过来细看,是五行端正的竖写字: “陈先生留念: ‘长江后浪推前浪, 一浪更比一浪高。’ 酒店员工梁国鸿劣笔 二○一一年五月三十日香港” 我周身热血涌动,紧握他的手。离开香港已经13年,离开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也已整3年,居然还有一位香港的普通市民朋友关注着我的行踪,因为“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这句话,是我2008年3月5日最后一次以国港办常务副主任的身份出席“两会”,在人民大会堂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的,被当时的媒体广泛报道。我感谢梁先生这么好的记忆力,他当时一定读了报纸,所以今天把这句话作为主旨,抄录并加上引号回赠给我。我感谢梁先生的关爱。他是在表示对我的认同,肯定,嘉许?抑或大而广之,对香港、对国家辉煌前程的赞美?我把梁先生用透明塑料纸仔细包裹的这张墨宝贴胸放入衬衫袋里。在我后半生的诸多体验中,它真比一枚紫荆勋章还珍贵。 梁先生抄录的这两句话,是我离开服务了20年的国港办前夕对祖国的“一国两制”事业、对老少同事们的由衷祝福和寄语;当时,在这两句话前面我还说了两句话:“一代人做一代人应该做的事,事情总是做不完的。” 据说,香港中环原来临海的地方是现在德辅道中的有轨电车路。一代代勤劳、智慧、奋发有为的香港人移山填海,陆续拓展出了后来的告士打道、天星码头、大会堂和交易广场……它们都曾一度各领风骚,都有过碧波拍岸、接连海天的无敌靓景,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于今又都相继让位给了前面横空出世的中环“新大陆”上的新地标群。香港这座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不断重塑着自己的现代化风貌,也不断重塑着自己勤劳、顽强、智慧的居民形象。一代人做一代人应该做的事,每一代人的使命和局限都各有不同,事情永远做不完——社会就是这样发展的,历史就是这样写成的。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香港回归祖国过渡期的中英谈判是“长江”中的一个浪头。1997年7月1日历史揭开新篇章,“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终于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投入了祖国怀抱的香港,从此以一浪高过一浪的气派奔腾向前,奔向波澜壮阔的大洋大海。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读完了你的大作,感慨万千。你以生动的笔墨和第一手的材料刻画了那个我们共同战斗过的惊心动魄的年代。它是一部优秀的、可读性和史料性都很强的报告文学。发表后一定会受到广大读者,内地和香港的欢迎,争相一睹为快。 ——原国务院港澳办主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鲁平
编辑推荐
《交接香港:亲历中英谈判最后1208天》作者为谈判的亲历者,熟知历史背后的细节故事,中英香港回归谈判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首度公开!大量珍贵历史照片、简报首度公开,不可多得的记录香港回归的纪实性读本。领土、主权问题不止能武力解决,《交接香港:亲历中英谈判最后1208天》向您展示中国外交官最高超的谈判技巧。昨天我们谈回了香港,明天我们能在谈判桌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名人推荐
读完了你的大作,感慨万千。你以生动的笔墨和第一手的材料刻画了那个我们共同战斗过的惊心动魄的年代。它是一部优秀的、可读性和史料性都很强的报告文学。发表后一定会受到广大读者,内地和香港的欢迎,争相一睹为快。——原国务院港澳办主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鲁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