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芝诗选(上下册)

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爱尔兰)叶芝  译者:袁可嘉  
Tag标签:无  

前言

威廉·勃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是爱尔兰有史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也是20世纪英语诗坛最卓越的诗人之一。    他所走过的道路是曲折、复杂而又富于启发意义的。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从理想主义和唯美主义出发,历尽艰苦的探索,在晚年终于登上诗的高峰;他紧紧拥抱爱尔兰的民族传统和现实生活,不断吸收民间和外国的优秀诗艺,刷新自己的创作方法,最后终于高度融合了理性和感性,将象征手法和写实手法的巧妙互相结合,写出为数不少的卓越诗篇、出色的诗论和几十出诗剧,成为影响深远的一代宗师。    理想主义和唯美主义(1885—1899)    叶芝于1865年6月13日出生于爱尔兰首府都柏林一个肖像画家的家庭。在他童年时代,就从家乡的农民和水手口中听到过无数个民间故事,可说从小就接触到爱尔兰的民间文学传统。同时,他父亲又引导他阅读英国古典文学,如斯宾塞和莎士比亚等作品。他在中学时代曾学了二年绘画,但不久就放弃画事,专心从事文学创作,立志当一个大诗人。1888年叶芝编写了《民间传说故事集》,后来又研究爱尔兰神话和历史,使它们成为他创作的主要题材。    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即芬尼亚运动)逐步高涨,这个运动的领袖之一约翰·奥利瑞,在被监禁5年、流放15年之后,于1885年回到都柏林。叶芝是奥利瑞的崇拜者,在1886年初识奥利瑞以后,受到他很大的影响。叶芝承认是透过奥利瑞,“才找到了创作主题”——古代爱尔兰的神话传说,他们代表一个民族向另一个民族讲话。叶芝的第一部重要作品《奥辛漫游记及其他》(1889)描写一个姑娘(爱尔兰)被魔鬼(英格兰)所俘虏,奥辛为她的解放奋战了一百年,表现出诗人对爱尔兰民族文化和民族独立运动的热爱和向往。1891年叶芝创办了伦敦爱尔兰文艺协会,次年又在都柏林建立民族文艺协会。他号召回到古代爱尔兰的传奇和神话中去,寻找库胡林这样的英雄人物来建立一个美好统一的国家。叶芝强调取材自自己的国家、民族和生活,“我的大部分作品是建立在古老的爱尔兰文学上……古老的爱尔兰文学成了我一生想象力的主要启发”。(1923年叶芝在爱尔兰上议院的讲话)    19世纪的最后10年,英国和欧洲唯美主义盛行,叶芝也受到影响。叶芝和他的诗友们在1891年和1892年建立的“诗人俱乐部”和“爱尔兰文艺协会”,一方面透过戏剧、音乐、民歌、语言创造出一个民族实体的形象,另一方面也带有唯美主义色彩,表现出世纪末的悲哀和逃避现实的倾向。叶芝的早期创作中就有把古代爱尔兰理想化与脱离现实社会两种并存的倾向,  《被盗的孩子》召唤人们和神仙一道逃向仙境,“因世界充满了泪水/非你能知晓”。著名的《茵纳斯弗利岛》表明他厌恶都市社会的不协调,希望远离现实,去湖中岛上过隐居生活。    《快乐的牧人之歌》认为“只有你心中存在真理”,万物皆空,“唯有词章真正美丽”。叶芝自己后来在给拉宾尔的一封信中说,他早期诗歌“有一种夸大了的伤感,一种多愁善感的美,现在我认为这是懦弱的”。    1889年对叶芝具有重要意义。这年的1月30日他会见了毛特·冈,一位毕生献身民族自治运动、丰姿绰约的女活动家,使叶芝深陷情网长达15年不能自拔。这场持久的苦恋伤透了诗人的心,却使他写出了不少优秀的诗章,如著名的《当你老了》。叶芝的情诗包含许多不同时期的情绪状态,如初恋时的狂热,中期的自责到后期的体谅理解,真挚而深刻,有感情也有智慧,是他抒情诗中数量最大、质量最高的部分。叶芝深爱这对母女,在遭到毛特·冈的几次拒绝后,又向其养女伊瑟尔德求婚,也遭到对方的两次拒绝,直至1917年叶芝才与乔治·海德·李斯结婚,那时他已52岁。    叶芝虽不曾获得毛特·冈的爱,却得到了诗和别的益处,这位女革命家还推动叶芝参加众集会和现实斗争。叶芝在1892年发表的《致未来爱尔兰》中表明他和历史上爱国的民族主义诗人是站在一起的,“要为抚慰爱尔兰的伤痛而歌唱”。    1894年叶芝的著名诗剧《心愿之乡》在伦敦上演,他的诗名大震。1896年他参加爱尔兰共和国革命组织,但他反对暴力革命,自称绝不是一般的“民族主义者”,他主要是在文化文学活动方面支持独立运动。    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1900—1914)    二十世纪初,爱尔兰在新芬党领导下,开展了要求脱离英帝国统治、实现民族自治的运动。叶芝和剧作家格雷戈里夫人和约翰·辛格在1904年创办了阿贝剧院,自己出任院长,上演关于爱尔兰历史和农民生活的戏剧。这个后来被称为“爱尔兰文艺复兴”的运动有维护民族文化和语言、描绘农民生活的一面,是自治运动在文化领域的一个反映。叶芝自己写过几十出诗剧,例如专为毛特·冈而写的《胡拉罕的凯瑟琳》,是透过一个妇女号召人民参加民族斗争的故事,表达了爱国主义精神。1896年叶芝在巴黎会见穷愁潦倒的约翰·辛格,力劝他回到爱尔兰的阿兰群岛生活和创作,使他成为现代爱尔兰最著名的剧作家之一。    叶芝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发表演说,并主持剧院工作。此时他的诗风一变,从虚幻朦胧走向坚实明朗的世界,写出了不少佳作。现实主义的因素大大加强了,象征主义的手法却还保持着,只是洗脱了原先浮泛含混的弊病,而与写实手法结合起来,先前的梦呓式语言被明确具体的日常口语所代替。不过这段时间他写下的情诗就完全是另外一种风味。例如《没有第二个特洛伊》(1910),抒写的还是那个令他心碎的毛特·冈,但他用的是冷静、平实的口吻,理解对方的性格,体谅对方的难处,而不是昔日虚幻、朦胧、唉声叹气、自作多情的味道。表现上不再风花雪月,形象上则增加了新奇有力的因素,例如说毛特的崇高信仰“单纯得像火一样”,“又像拉紧了的弓那样美貌”,叶芝从唯美派走向现代派。    对于这一诗风的转变,叶芝自己也有所记载,如在《一件外套》(1914)中他说要脱掉那“缀满锦绣珠宝”的外套,“赤裸着身子走路了”。他努力使诗的语言与热情洋溢,正常的语言一致,而这点给他的诗带来了极大的真实性和力量。    攀登诗艺的顶峰(1914—1928)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1916年复活节起义,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以及天主教和新教两派教徒之间的内战(1922—1923),这些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吸引了诗人的注意力,进一步推动他的诗作向广阔纵深处拓展。    这时他已是英语诗坛上的知名人物了。1914年他应邀赴北美讲学,同年发表诗集《柯尔庄园的野天鹅》。1922年出任爱尔兰自由邦参议员,接受都柏林两所著名大学授予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23年12月12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典颁发的奖状中说叶芝写出了“始终富于灵感的诗歌……并以精美的艺术形式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精神”。    这话大体上是允当的。    这个时期,叶芝写出了许多名篇佳作,如《柯尔庄园的野天鹅》、《驶向拜占庭》、《丽达与天鹅》和《在学童中间》等等。1916年4月24日的复活节起义是民族独立斗争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参与其事的有不少是叶芝的朋友,包括他追求乡年的毛特·冈。当时叶芝并不在都柏林。    起义惨遭镇压,许多人被捕,5月间起义领导人(包括毛特·冈已分居的丈夫)15名被处极刑。    这件事,不论公私,都使叶芝受到极大的震撼和感动。他在著名诗篇《1916年复活节》中欢呼,“一切都变了,彻底变了/一种可怖的美已经诞生”。    他虽仍寄幻想于英方的妥协,怀疑这种牺牲是否必要,但对起义壮举还是作了肯定,赞美烈士们的英雄行为改变死气沉沉的爱尔兰社会,带来了一种“可怖的美”。    叶芝的世界观是很复杂的。他对新柏拉图主义和东方神秘主义都深感兴趣。    1925年初版的《幻象》中,他用几何图形解释历史循环的理论以及印度教的灵魂转世说。他认为人类历史是由正旋锥体(代表道德、空间、客观)和负旋锥体(代表美感、时间、主观)交错渗透构成的。存在二千年的西方文明,如今气数已尽,将在不久后被一种狂暴粗野的文明所替代,二百年后再转变为另一种贵族文明。    他这种历史观点,可以说是机械的循环论,承认变化、不承认螺旋式的推进。他对贵族文化的崇拜也掺杂片面的理解。他从艺术家的需要出发,认为只有贵族阶级拥有财富,深明礼仪,才能产生伟大的统治者和廉洁的政府,才能保护艺术,使艺术家有闲暇来创造艺术,使人民有知识来欣赏艺术。    这种观点使叶芝在作品中屡屡歌颂以中古拜占庭为代表的贵族文明,认为在西元六世纪查士丁尼皇帝统治下的拜占庭王朝(527—565),精神与物质、文艺与政教、个人与社会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著名的姊妹诗篇《驶向拜占庭》和《拜占庭》以这个角度要求摆脱物欲和时间的限制,透过净化,走向理性和不朽。    这时叶芝的诗歌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他把抽象观念和丰富的形象结合起来,使诗作包含多层次的涵义,语言雄辩有力,这就是一种后期象征主义或正统现代主义的诗了。在《驶向拜占庭》中,主要象征体是拜占庭,涵义复杂已如上述,每诗段又各有辅助形象。    如第一段中以各类生物(鸟类、鲑鱼、鲭鱼)象征物欲和暂存的世界:第二段以老年人歌吟人世破烂的衣裳(有限的生命)与音乐院校诵吟里程碑作品(不朽的艺术)相对照;第三段以教堂镶嵌砖上的圣徒形象(不朽的人物和艺术)与自己“迷于六欲七情”的心灵相烘托;第四段总结全诗,提出超脱自然,臻于不休的愿望(金鸟)都明确硬朗,而且涵义深远,不再是浪漫派末流的虚幻朦胧、松散模糊的形象。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叶芝诗艺的推进,实际上是一场艺术革新运动,从唯美主义发展到现代主义,完整地体现了现代人的思想感情。    返璞归真:对生活的最终肯定,一生诗艺的最后闪光(1929—1939)    叶芝早期的诗歌,由于失恋和对工业社会的不满,也由于世纪末唯美主义思潮的感染,有脱离现实和生活的倾向;而且过多的哀怨和眼泪冲淡了生活的光辉。进入本世纪以后,经历社会活动和艺术实践的考验,他日益肯定生活和现实的意义。    在他最后的十年中,他摆脱了象征主义的繁复,转而追求“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向传统歌谣的单纯学习,终于登上返璞归真的更高境界。    那是现代化的歌谣,而非中古时代的牧歌。此时,他的一只眼睛已经失明,耳朵也开始聋了,疾病增多且加剧。但这位银发满头、年逾七旬的老诗翁越老迈,越爱生活,越颂扬人情世俗,诗歌风格也益发简洁粗放,语言更加斩钉截铁。    他对于歌谣独唱句的应用到了得心应手的程度,例如一些真挚的怀旧之作,如《重访市立美术馆》和《马戏团驯兽的逃遁》等。著名作品《天青石雕》认为时间虽然会破坏一切,包括艺术品,但一切又会被人们重建,而重建的人们是快乐的,因此悲剧也是欢乐的。    叶芝晚年的诗是乐观的,明朗的,雄辩的。《本·布尔本山下》虽不是他最后的绝唱,但因带有遗嘱的性质,它总被排在诗集的最后:    爱尔兰的诗人们,学好本领,    只把制作精美的歌来唱吟,    蔑视正在涌现的那种    从头到脚不成样子的作品,    他们数典忘祖的头脑心灵    是卑劣床榻的卑劣产品。    歌咏农民和拼命    骑马奔驰的乡村士绅,    歌咏神圣的僧人    和喝酒者的狂笑豪情,    把欢乐的老爷太太歌咏,    他们已被埋入土中    长达七个英雄的世纪:    用历史的模子采铸造你自己,    使在未来的时代我们这些人    仍然是不可征服的爱尔兰子民。    在本·布尔本山下面    叶芝在鼓崖安眠。    许多年以前,他的祖先    曾经是牧师,教堂在近边,    路旁还有古老十字架。    不要大理石,不用俗套话;    在从当地采来的石碑上方,    他要求把这几个字刻上:    冷眼看待    生与死    骑士们,前进1    1939年1月18日,叶芝因心脏病去世,享年73岁。1月3l曰他的遗体被葬于法国居山面海的罗盖勃罗纳的墓地,在场的仅有他的夫人等寥寥数人。    24小时后,来了一个迟到的也是唯一的花圈,那是叶芝的同乡、著名小说家詹姆士·乔伊斯送的。1948年按照他生前的愿望,叶芝的灵柩被驱逐舰护送到故乡,安葬于斯拉哥的鼓崖陵园,墓碑上镌刻着他生前撰就的雄壮的诗行。    不但骑士们要继续前进,英国现代诗歌,由于叶芝为首的一群诗人的努力,也从唯美主义向现代主义跨进了一大步,这个事件的巨大历史意义已经载入爱尔兰、英国、欧洲以至全世界的诗歌史中。就在相隔遥远的中国,叶芝也对一部分诗人(如40年代的九叶诗人)产生过影响。    这个译本是根据麦克米兰公司1985年出版的《威·勃·叶芝诗结集》选译而成的,注释部分曾参考傅浩先生编译的《叶芝抒情诗全集》(中国工人出版社,1994),谨此致谢。    袁可嘉    1996年8月15日于北京

内容概要

  在人类大地上的居所,遥望最璀璨的星辰1983-1992,[诗苑译林]陪伴青春十年三十年后,名诗名译,经典重现……为灵魂找寻最诗意的栖息

作者简介

作者:(爱尔兰)威廉•巴特勒•叶芝 译者:袁可嘉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爱尔兰著名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因“其高度艺术化且洋溢着灵感的诗作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灵魂”,1923年度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叶芝一生创作丰富,其诗吸收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神秘主义、象征主义和玄学诗的精华,几经变革,最终熔炼出独特的风格。艾略特曾誉之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英语诗人”。袁可嘉,诗人,翻译家,浙江慈溪人。1946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英国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文学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出版过《半个世纪的脚印——袁可嘉文选》和多部文学研究学术著作。

书籍目录

《诗苑译林——叶芝诗选Ⅰ》目录: 译序 《十字路口》 快乐的牧人之歌 衣,船和鞋 印度人致其情人 叶落 被盗的孩子 去水中一个小岛 柳园里 摩尔·梅吉之谣 猎狐人之谣 《玫瑰》(1893) 致时间十字架上的玫瑰 群仙歌 茵纳斯弗利岛 摇篮曲 爱的怜悯 爱的伤痛 当你老了 白鸟 梦见死 天堂里的女伯爵凯瑟琳 衰老者的哀歌 两棵树 致未来爱尔兰 《芦苇丛中的风》 永恒的声音 情人诉说他心中的玫瑰 空中的鬼魂 进入曙光来 安格斯漫游歌 老母亲之歌 情人为失恋而哀哭 他责备麻鹬  诗人致其所爱 他给爱人一些诗行 致他的心,叫它别害怕 帽子和饰铃 他诉说卜全的美 他听见菖蒲呼唤 他想到那些说他爱人坏话的人 情人向友人为老朋友辩解 宁静姑娘 他祈求爱人死亡 他祈求锦绣天衣 杜纳的琴手 《七片树林中》(1904) 箭 劝慰之词的虚妄 忆旧 别把心全掏尽 树枝的凋零 亚当的噩运 老人临水自赏 杂乱的树林 噢,别爱太久 《绿色头盔及其他》(1910) 一个荷马讴歌的女人 文字 没有第二个特洛伊 和解 安宁 反对无价值的赞美 种种困难之事的魅力 饮酒歌 致一诗人,他要我称赞某些坏诗人,他和我的模仿者 面具 在阿贝剧院 …… 《责任》(1914) 《柯尔庄园的野天鹅》(1919) 《麦克尔·罗伯蒂斯及舞者》(1921) …… 《诗苑译林——叶芝诗选Ⅱ》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有一个小时,我边走边祈祷, 我听见海风在塔楼上呼叫, 风在桥的拱洞下长嚎, 在汹涌河水上的榆树间哀号; 激动人心的梦幻里我想到 未来的年代已经来临, 出自大海的凶恶的纯真, 它伴着疯狂的鼓点舞蹈。 但愿她长得俊,但不要那么美。 陌生人一见就目迷心醉, 或望着明镜,由于这原因, 由于长得太美太俊, 以为有美貌就一切足够, 从此失去慈爱的天性 和流露真心的亲切之情, 选不准,永远交不上朋友。 海伦被选中,感人生平庸, 后来又为一傻瓜受苦痛, 那伟大的女王,从海中跃出, 生来没父亲,她随心所欲, 却挑了跛脚铁匠做男人。 没问题,漂亮女子吃肉, 总得有可怕的沙拉拌着, 丰饶角由此断送个干净。 我主要祝愿她深明礼仪: 那些并非美得很的妇女 赢得人的心,不靠人恩赐, 许多人为了美做尽蠢事, 终于使俊美变成智慧相; 许多可怜虫东游西荡, 爱上人,又以为自己被爱上, 眼睛总离不开好心肠姑娘。 愿她像一棵盛开的隐蔽树 像红雀一般是她的思路, 别的不做,只管向四周 播送洪亮美妙的歌喉: 只是为高兴才东赶西追, 只是为高兴才和人拌嘴: 噢,愿她活着像翠桂, 在可爱的地方植根永栽。 因为我爱过的那种头脑, 我赞赏过的那种美貌, 只略见繁荣,如今我心枯死; 我知道,心中充塞了仇视 可能是噩运的主要原因, 如没有什么郁愤积胸, 不管风雨怎么打,怎么攻, 红雀都不会离开枝头。 理性的仇恨是最坏的一种, 要让她明白偏见最可憎。 难道我没见到最可爱的女人, 从丰饶角的口中出生, 因为她偏见存在胸中, 把丰饶角和种种德性 ——天性安分者都承认—— 换来了老风箱,怒吹狂风。

编辑推荐

《叶芝诗选(套装共2册)》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叶芝诗选(套装共2册)》的作者叶芝是爱尔兰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192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对他的评语是:“他那永远富有灵感的诗歌,以一种高度艺术的形式表现了一整个民族的精神。”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叶芝诗选(上下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2条)

 
 

  •   线装书,不会脱页,评价的人不要埋汰了出版社的苦心!
  •   这个叫"露脊锁线"装潢,是可以把书平摊开在桌上的一种装潢.不是书的装订脱胶文体,唯一的缺点是封面若是和别的"露脊锁线"书一样可拆卸,就不会引起误解了.
  •   不过,是中文版的,没有英语
  •   诗歌美,书的设计和装订也美,线订的轻松可以把书平摊开而不必担心损坏,简单朴实
  •   发货很快,快递员态度也蛮好的。是很精致、小巧的两本书,袁可嘉的译本,诗很美,唯一美中不足就是不是中英对照的。
  •   这一系列书值得购买,期待补充
  •   装订的很好,是一本不错的课外读物,不过还是觉得原著比较有感觉。
  •   很精美,印刷和纸质都有水准,翻译还行,可惜没有中英文对照···
  •   沖著葉先生的大名去的,書還可以。不過本人不太喜歡詩,所以沒看完就擱書柜里去了。
  •   尽得叶芝诗歌真髓,值
  •   书很好 装订也很棒 线装 不怕掉页。真的不怕掉页!!!如果是双语的就更好了。
  •   袁可嘉译的,还不错,可以配合网上其他译本结合看
  •   很好,以后还要购买的
  •   这套书是线装书 感觉非常好的。所谓脱页,真是莫须有的罪名啊
  •   封面不隆重怎么说大诗人跟大翻译家天作之合
  •   东西相当好。
  •   不错的书,值得拥有啊,哈。
  •   小开本还没看
  •   袁 氏译本,值得信赖
  •   叶芝的诗很好
  •   311参加满300-100活动时买的.
  •   诗苑译林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