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回声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瑞典] 约翰·希欧林,Johan Theorin  页数:392  字数:333000  译者:辛可加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九月的一天,厄兰岛的大雾很不寻常,六岁的延斯偷偷溜出外祖父的庄园,迷失在大雾弥漫的灌木林中,音讯全无。
  二十年来,朱莉娅一直沉浸在失去儿子的悲痛之中,不愿再踏足厄兰岛。直到有一天,她接到了厄兰岛上的父亲打来的电话,有人寄来了延斯失踪当天穿的一只凉鞋。二十年前的那场大雾究竟掩盖了怎样的秘密?这只凉鞋是寻找延斯的新线索,还是凶手精心安排的又一个阴谋?

作者简介

  约翰·希欧林:享誉全球的当红犯罪小说作家,2007
年出版的《死亡回声》,被瑞典犯罪作家协会评选为年度最佳新人作品,英译本勇夺英国犯罪作家协会的约翰?克里西新人匕首奖。隔年推出第二部作品《极暗之室》,被瑞典犯罪作家协会选为年度最佳长篇,并拿下北欧犯罪书写最高殊荣玻璃钥匙大奖,英译本再次受到英国犯罪作家协会的青睐,荣获邓肯?罗利国际匕首奖。

书籍目录

楔子
 万籁俱寂,仿佛一切都凝固了。但男孩突然有种感觉:这里并不只有他一个人。
第一章 善妒
 他要去找妈妈哭诉,说她的阿克塞尔还待在海滩上。但在此之前,他把阿克塞尔的太妃糖吃光了。
第二章 迷雾
 她仿佛看见活生生的儿子,正弯下腰聚精会神地穿上自己的凉鞋,可是十个小脚趾怎么也不听使唤。
第三章 拇指之谜
 告诉他,最重要的是拇指,而不是手掌。
第四章 漫漫归家路
 尼尔斯读了又读的,只有这短短的一句:你永远不能回家。
第五章 沉睡千年的遗骸
 他只是一个死人,一个埋在玛纳斯教堂墓园里的死人。
第六章 回家
 结束了,妈妈。在这灌木林中,走到终点。
第七章 尾声
 和多年前遇害的小男孩同名,那个从斯莫兰省来的小伙子,也叫延斯。

章节摘录

  那堵由覆着灰白色苔藓的硕大圆石砌成的墙,和男孩一样高。穿着凉鞋的男孩踮起脚才能勉强看到墙的另一边。那边的一切都笼罩在灰蒙蒙的雾霭之中。男孩仿佛置身于世界的尽头,但他知道,其实恰恰相反——墙的另一边才是世界的开端。那是宽广无垠的世界,是在外祖父家花园之外的世界。探索墙那一边的世界,这个念头诱惑了男孩整整一个夏天。  他两次试图翻过墙头,两次都没能抓紧粗糙的石块,两次都跌回到湿漉漉的草地上。  男孩没有泄气,第三次终于成功了。  他深吸一口气,用力撑起身体,牢牢抵住冰冷的石墙,总算爬上了墙头。  对他而言,这不啻为一大胜利——他差不多六岁了,有生以来还是第一次爬到墙头上。他在墙头小坐了片刻,俨然一位高居王座之上的君主。  墙那边的世界如此辽阔,无边无际,但也同样灰暗阴沉,朦胧不清。这天下午,岛上弥漫着浓雾,男孩无法看清花园外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景象,但他发现墙根下是一小块黄褐色的草坪。更远处依稀可见低矮不平的杜松子树丛,长着青苔的小石子钻出地面。前方的土地和他身后的花园一样平坦,但那边的一切看上去都要宽广得多,新奇而充满诱惑。  男孩的右脚踩在半露出地面的一块大石头上,然后从墙头爬下,踏上围墙另一边的这片草坪。这是他第一次彻彻底底置身于那花园之外,谁也不知道他的去向。妈妈今天到岛外的某个地方去了,外祖父刚才也去了海边,而当男孩穿上凉鞋、蹑手蹑脚溜出房门时,外祖母睡得正香。  他可以随心所欲了,他的探险旅程就此拉开序幕。  他松开墙上的石块,一脚踏进野草丛中。穿过稀稀落落的草丛并不难,他又朝前走了几步,前方的世界慢慢变得清晰了些。他渐渐看清了草坪尽头杜松子树丛的轮廓,便朝那个方向走去。  土地十分松软,四周一片寂静,他的脚步只在草尖上掠起轻柔的沙沙声。他蹦蹦跳跳,又使劲跺脚,但地面的回应也只有轻轻的砰砰几声,草叶在他的脚跟后次第合拢,于是他的所有足迹都迅速消失得无影无踪。  他一蹦,砰的一声,又一蹦,又是砰的一声,就这样蹦出了好几米远。  男孩离开草坪,来到高高的杜松子树丛脚下,不再两脚并用蹦蹦跳跳了。他长吁一口气,深深吸入冷冽的空气,环顾四周。  当他跳过草坪时,飘游于前方的浓雾已悄然四下流转,占据了他身后的空间。草坪那头的石墙已经模糊难辨,而那座深褐色的村舍更是完全消失了。  有那么一会儿,男孩盘算着要转身穿过草坪,再从墙头翻回去。他没有手表,精确的时间概念对他也没有意义,但头上的天空现在一片暗灰,周遭的空气也变冷了许多。他知道,白昼即将过去,夜幕马上就要降临。  他只在柔软的土地上多走了一小段。他心知自己身在何处:外祖父家的房子虽然已经看不见了,但其实就在身后不远,外祖母还在屋里睡觉。他继续朝着那堵迷蒙缭绕的雾墙走去,而他每走近一步,雾墙也像故意和他开玩笑似的后撤一步,只让他看得见、摸不着。  男孩停下脚步,屏住呼吸。  万籁俱寂,仿佛一切都凝固静止了。但男孩突然有种感觉:这里并不是只有他一个人。  他是不是听见了浓雾中传来的什么声音?  他转过身。现在再也看不见围墙和草坪了,只能看见刚才还在身后的野草和杜松子树丛。一棵棵杜松子树一动不动地环绕着他,他也明白,它们不是活的——它们的活法和他不一样——但他忍不住思忖着,它们究竟有多大?漆黑的树干将他围在中间,一言不发,说不定正趁他不注意时步步进逼。  他又回身,眼前是更多的杜松子树。杜松子树和浓雾。  他再也分不清外祖父家在哪个方向,但恐惧和孤独感仍驱使着他继续前行。他握紧拳头,在野草间奔跑。他想找到那堵石墙,找到石墙后的花园,但不断映入眼帘的一切,只有野草和树干。最后,他连这些也看不清了:奔涌而出的泪水将世界淹没。  男孩停住脚,深深吸气,止住眼泪。雾中的杜松子树越来越多,但其中一棵长出了两条粗壮的枝丫——突然,男孩发现那棵树在移动。  那是一个人。  是一个男人。  他从灰色的雾中走来,停在区区几步之外。这个男人个子很高,肩膀宽阔,穿深色衣服,他也看见男孩了。他穿着笨重的靴子,在草丛中站定,俯视着男孩。黑色的帽子拉得很低,帽檐挡住了额头。他的样子有点老,但没有男孩的外祖父那么老。  男孩呆呆地站着。他不认识这个男人,妈妈说过,要当心陌生人。但最起码现在不再是只有他孤零零地在浓雾中和杜松子树做伴了。如果这个男人不怀好意,他再扭头逃跑也不迟。  “你好啊。”男人的嗓音很低沉,呼吸十分粗重,似乎刚在雾中走了很长一段路,或是之前一直在快速奔跑。  男孩没回答。  那男人迅速扭头看看四周,然后又望向男孩,脸上不带一丝笑容,平静地问道:  “只有你一个人?”  男孩默默地点了点头。  “你迷路了?”  “我想是吧。”男孩答道。  “不要紧……在灌木林里任何地方我都能找到出路。”那男人上前一步,“你叫什么名字?”  “延斯。”男孩说。  “名叫延斯?姓什么?”  “延斯?戴维松。”  “很好。”男人略一迟疑,又说,“我叫尼尔斯。”  “你姓什么?”延斯问道。  有点像做游戏。男人的笑声转瞬即逝。  “我的全名是尼尔斯?坎特。”他一边说一边再上前一步。  延斯依然没动,但他不再东张西望了。浓雾中除了野草、石头、杜松子树,什么也没有。而这个名叫尼尔斯?坎特的陌生人正朝他咧嘴微笑,一副两人已经是好朋友的模样。  浓雾将他们裹得严严实实,四周听不到哪怕一丁点儿的动静,就连鸟儿的啁啾也绝迹了。  “不要紧的。”尼尔斯?坎特伸出一只手。  现在他们靠得非常近。  延斯觉得他从来没见过尼尔斯?坎特这么大的手,而且他意识到,要逃跑已经来不及了。  ……

媒体关注与评论

  紧凑的情节,令人血脉贲张的悬疑气氛,简直要绷断读者的神经。  ——《出版人周刊》  情节错综复杂,悬念丛生……结局让人意外。  ——《堪萨斯城星报》  引人注目的作品……难猜的谜局到最后一刻才解开。  ——《休斯顿邮报》  悲怅、恐惧、悬疑恰到好处。  ——《落基山新闻报》  人物性格饱满……结局出人意料。  ——《波士顿环球报》

编辑推荐

  那天,厄兰岛的大雾很不寻常,六岁的延斯偷偷溜出外祖父的庄园,迷失在灌木林中,音讯全无……  犯罪悬疑小说大师约翰·希欧林成名作  首发突破270000册,畅销英美法日等25国   英国犯罪作家协会约翰·克里西新人匕首奖  瑞典犯罪作家协会年度最佳新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死亡回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8条)

 
 

  •   瑞典作家约翰‧希欧林的崛起,绝对堪称近年来「拉森狂热」之外最闪亮的一则传奇。2007 年,他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死亡回声》(Echoes from the Dead),被瑞典犯罪作家学院的评论家和作家票选为年度最佳新人作品,英译本勇夺英国犯罪作家协会的约翰‧克里西新人匕首奖。
       隔年,他推出第二部作品《极暗之室》(The Darkest Room),被瑞典犯罪作家协会选为年度最佳长篇,更一举拿下北欧犯罪书写最高的殊荣玻璃钥匙大奖,就在今年,此书英译本再次受到英国犯罪作家协会的青睐,荣获邓肯‧罗利国际匕首奖。不到三年时间,仅仅凭着两本书,希欧林已经拿下瑞典本国、北欧五国和推理原乡英国的所有最重要奖项,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成就。
       《死亡回声》原名《暮色时分》,小说的背景是瑞典东南方的厄兰岛(Öland),也是希欧林儿时的成长所在。每年夏天,这裡游人如织,许多人离开城市,到乡间的度假小屋避暑,享受海岛风光。可是一旦假期结束、天气转冷,他们便又回到城市,岛上寂寥冷清,小屋一间空过一间,观光饭店也门可罗雀。岛上的工作机会日渐稀少,曾经的造船、锯木和採石工业都已不复存在,年轻人纷纷前往城市,因为那裡才有工作机会。厄兰岛有如一个迟暮的老人,只有在每年儿孙前来探望时恢复往昔的风采。
       希欧林计画写四部「厄兰岛组曲」,以岛为舞台,时序正好分为一年四季。《死亡回声》是秋之书,续集《极暗之室》是冬之书,甫在瑞典出版的《血色地带》(A Place of Blood)是春之书,四部曲将在夏日划上句点。贯串《死亡回声》与《极暗之室》的是耶尔洛夫‧戴维森(Gerloff Davidsson),这位年过七旬的退休老人曾经是驾船出海的船长,如今在老人之家安养天年,虽然四肢不如年轻时俐落,脑筋却依然清醒灵光,而他充满好奇心、喜欢凡事追根究底的性格,竟让他成为厄兰岛上的业馀侦探,是极为特殊的角色安排。
       《死亡回声》的女主角是耶尔洛夫的女儿朱莉娅。二十年前,她带着六岁儿子延斯(Jens)回岛和父母同住,白天去上护士课程进修,孩子就由退休的父母照顾。某天岛上漫起大雾,耶尔洛夫到海边的船屋修东西,太太在屋裡打盹,延斯隻身外出游玩,走进
  •   近几年来,在欧美的推理文学界,瑞典等北欧国家的犯罪小说异军突起,成为一股新的流行趋势。这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斯蒂格·拉森的“千禧”系列三部曲。随着“千禧”系列的全球热销以及相关作品的影视化,北欧的犯罪悬疑小说也逐渐受到读者们的青睐和出版商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北欧犯罪小说被译介给了国内读者,这本《死亡回声》正是其中之一。
      
    本书是瑞典犯罪小说家约翰·希欧林出版于2007年的成名之作,被瑞典犯罪作家协会评选为年度最佳新作,英译本又勇夺英国作家协会的匕首奖。虽然这是第一次阅读约翰·希欧林的作品,但想到本作能斩获诸多奖项,肯定并非凡物。作为新人新作,刚一出版就备受专业人士好评,本书究竟有何独到之处?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了本书的阅读。
      
    同之前读过的《下一个就是你》一样,本书也属于开门见山式的。九月的一个大雾天,六岁的小男孩延斯·戴维松迷失在一片灌木丛中,从此杳无音讯。而他的蹊跷失踪,似乎一开始就与一个名叫尼尔斯·坎特的神秘男子有关……
      
    本作的开篇十分干净利落,短短几千字的楔子,既交代了故事背景,又埋下了贯穿全书始终的两大谜团——延斯的失踪之谜和尼尔斯·坎特的下落之谜。作者采用了双线叙述的手法,一条线叙述了延斯的母亲朱莉娅和外祖父耶尔洛夫追查事件真相的过程,另一条线则详尽地描写了尼尔斯·坎特——这个神秘男人的人生历程。(双线的叙述手法、现实与过去的相互交错,看到这样熟悉的桥段,我曾一度怀疑作者是不是运用了那个诡计,不过事后证明是我自己多虑了-_-!)
      
    尽管作者似乎一开始就已经点明了延斯的失踪是尼尔斯·坎特所为,但相信有一定推理小说阅读量的读者是绝对不会买账的,事件的真相往往不会如此简单。随后作者笔锋一转,不吝大量篇幅,详细地描写了尼尔斯·坎特从青年时代再到中年的坎坷经历。尼尔斯的人生经历看似与破解延斯的失踪之谜风马牛不相及,但实则与案件的真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读到最后,真相可谓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此外,还不免有些令人扼腕。
      
    据悉,作者约翰·希欧林的童年是在瑞典第二大岛——厄兰岛上面度过的,所以本书的故事背景也自然而然地设定在了厄兰岛上。书中不乏对厄兰岛风土人情的描写,作者对故乡那份饱含真挚的情感溢于言表。正如“五月风筝”在其书评中说的那样,整个故事的氛围仿佛弥漫着一股令人怀旧的淡淡的北欧海水的味道,十分地独特,与一般的犯罪小说有所不同,让人读来别有一番味道。
  •   在看《死亡回声》之前,对于该书的作者,瑞典作家尤翰‧希欧林,还完全没有听说过。查阅了资料,才知道他在2007年,以处女作《死亡回声》而被瑞典犯罪作家学院的评论家和作家票选为年度最佳新人作品,英译本则勇夺英国犯罪作家协会的约翰‧克里西新人匕首奖。
    希欧林准备写四部「厄兰岛组曲」,以他童年成长的瑞典厄兰岛作为推理舞台,导线则是一年四季的季节变幻。第一部《死亡回声》是秋之书,第二部《极暗之室》是冬之书,在瑞典现行发售的《血色地带》则是春之书。很期待看他的下一部作品,相信一定更加精彩。

    今日往返地铁间看着此书,突然想起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中的一首诗:“阴冷的地窖深不见底,命运之神已将我遗弃;玫瑰色的欢快阳光从此别离;惟有夜神相伴,她面色阴郁。”
    我觉得,那是对小说的主角之一——朱莉娅失去儿子这二十年的形象描写。
    对于很多人来说,失去孩子,比任何事情都痛苦。而不知孩子的下落,又远远比知道已经死亡,会来得加倍的痛苦。(在此诅咒那些贩卖孩子的人渣。)
    在很多个日夜里,每当她想起六岁的孩子在自己父亲的家门口失踪的情景,会一遍一遍的重复播放自己的悔恨,会痛恨自己在那一天离开厄兰岛,去找丈夫的情景;会埋怨她的父母亲对孩子的照顾不周。而除了悔恨,在痛苦之余又夹杂着期盼和等待,等待着孩子的奇迹般的回来。
    这样一种煎熬,使朱莉娅在文章的开头,便一直呈现着恍惚、憔悴、崩溃、自闭、焦躁的状态。二十年过去了,她始终没有走出当年孩子失踪的阴影。

    引子里,朱莉娅的六岁儿子延斯,遇到了尼尔斯*坎特,而后失踪。故事便是在这样吸引人的状态下发展的,带着一种外表看似平稳,却又令人惊悚的气息开始。小说分成两条线,一方面,是事隔二十年后有人寄来一只当年延斯穿过的鞋子后,朱莉娅和她的爸爸,住在老人院的七旬老人耶尔洛夫开始追查事情的真相;另一方面,则是传说中可怖的尼尔斯的一生。
    在阅读中,我很好奇。好奇于作者的笔力,当凶手从一开始就被摆上台时,这种故事还值得一看吗?然而,作者的想象力显然远远超过我,随着故事的发展,才发现所有的一切都和想象中的不一样。
    到故事的结尾时,只感觉很伤感。在故事里,没有真正完全值得痛恨的人,但正如一块接一块推倒的多米诺骨牌,意外和巧合重叠,悲剧一幕幕上演。
    唯有看到朱莉娅终于放下过去,和爸爸重归于好,理解姐姐对她的关心,决定重新开始她的人生时,才感到淡淡的喜悦。
    是如此精彩的一个推理悬疑故事,带着淡淡的北欧海水的风味,融化着人性、社会,有惊悚之感,又温情脉脉。
  •   也许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个人在读出这些同类的犯罪悬疑类作品时总能感觉到二种类别间截然不同的风格特色。根据心得,国产的基本都是讲述公安干探或者某个能人的追踪索迹,让凶手绳之以法。而外国的书可能并不是如何地惩治罪犯。更多的可能是讲述犯罪的人性,伦理之类方面的探讨。

    一如此类的风格,在《死亡回声》这部小说中,我倒并没有读到太多的笔墨纠缠于如何惩治罪犯。相反的,我更是看到了案件之后的人际关系,心情感悟等等诸如此类的描述。事实上,本小说的书名首先在气势上就很是营建了一种恐怖的气息。“死亡”这个名词背后掩藏的更多的是生命的终结。然而,书名之中却是在终结的潜台词之下还有回声的环绕。那么,这样的声音又会给读者带来一番如何的震撼触动呢?个人很是喜欢作者可以以这样的形式作为全书的命名。不仅恐怖,而且还让悬疑在恐怖之后还声声入耳般地蜿蜒持续许久。也或许说,这便是作者设置的一道伏笔。让我们可以静下心来体味那份死亡寂静背后的潜藏话题。

    事实上,全书的恐怖气息在行文的最初便得到了最为完美的展现。孤岛,大雾,迷失的灌木丛,一切的一切注定了将会有一个寻常的开始。六岁的小男孩因为溜达出了外祖父的庄园而迷失在了大雾弥漫的灌木丛中。伴随着这种人口失踪案的导火线,这个小说中的其他有着牵连的人们一一先后出现在故事情节之中。不难想象的是,任何一个孩子的母亲在遭遇面对孩子失踪的事实时很多的时候会情绪失控或者丧失理智。不断地找寻,不断地失望,不断地追悔,不断地怨愤,摧垮的不仅是孩子母亲的内心,而且也在摧毁着她的希望。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而完结。相反的,二十年后的某一天,这位目前却又意外地收到了孩子的一只凉鞋。悬念再次得以提升。在这其中,不仅搀和入了相关的亲情,爱情,真情,伦理,人性等元素,而且更夹杂入了神圣而又庄严的关于人生的探讨。尽管死亡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但是在这个严肃之下,我更感慨作者写作时候用意的深厚。一个失踪人口案件可以通过两条完全不同的线路有条不紊地进行描述。原本就是迷雾重重,但是真正的缘由和凶手却在如此的两条看似不同的线路之下浮出水面。

    对于这本《死亡回声》,我更觉得它是某种话里有话的深意。所谓的回声又或是生者的追忆,所谓的死亡又或是死亡的回顾,都尽在此中精彩地展露无遗。
  •   一个叫延斯的六岁男孩和妈妈到外祖父家度假。整整一个夏天,他都被限制在这个石头墙围着的花园里。花园外的世界并不美妙,那些包裹在浓雾中的景物灰暗阴沉,朦胧不清。但延斯还是禁不住好奇心的诱惑翻过了围墙。在浓雾中,延斯怎么也找不到来时的路。在他惊慌失措的时候,一个叫尼尔斯的男人出现了……

    延斯的母亲因为孩子的失踪终日活在痛苦中,她借酒浇愁,她拒绝与父亲来往。直到有一天,延斯失踪时穿着的一只鞋子意外出现,朱莉娅觉得,该是搞清事件真相的时候了。

    《死亡回声》共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延斯的母亲和外祖父明察暗访探寻延斯的下落,另一条是杀人魔王尼尔斯从小到大的一生的经历。这两条主线经常巧妙的交错来写,使小说的故事更加跌宕起伏,悬念十足。作者的文字功底相当深厚,翻译水平也不俗,使得本书画面感极强,读着读着,眼前似乎就浮现出了小说中的人和事,像看电影一样。

    在欣赏书中推理部分的精彩之余,书中对于人性、亲情的描写也让我非常动容。朱莉娅意外失去了爱子,她把一切都归咎于父母亲对儿子的疏于照顾。作为一位母亲,我非常能够理解朱莉娅心中无尽的痛苦与无法排遣的怨恨。当其他人都对不友善的朱莉娅有意疏远,心生反感时,朱莉娅的父亲,延斯的外祖父却一直没有放弃这个女儿。其实他对于当年的事的自责并不比女儿少,但出于一个父亲的本能,他勇敢的压制下了自己的痛苦,全心全意的把剩余的生命都放在了寻找延斯失踪真相上。因为他知道,如果没有一个确实的结果,女儿的一生就都要在悔恨、纠结中渡过。在调查案件的过程中,朱莉娅其实已经在慢慢的原谅父亲,接受父亲。最终,当朱莉娅终于知道了事实的真相,并且勇敢的接受了它,父亲哭了。那两行纵横的老泪中有几多懊悔,有几多欣慰,有几多释然,就让读者来自己体会吧。

    再来说说杀人魔尼尔斯,他杀人无数,但却独独钟爱自己的母亲。他外表像个大人,但内心似乎还是一个没长大的孩子。为了母亲多给了弟弟几块太妃糖,他就恶作剧的把不会游泳的弟弟骗到了大海深处的岩石上,又激弟弟跳下海,最终导致了弟弟被溺死的意外。我们平时常说的手足之情在尼尔斯身上根本找不到,在他身上只有根深蒂固的独占意识。其实在尼尔斯的心中也有善良的一面,只是这小小的善良早就被大大的独立欲、控制欲淹没了。尼尔斯的故事不止是他个人的悲哀,也是他的父母,整个社会的悲哀。因为尼尔斯从生到死都没有人真正让他感受过什么是爱,什么是分享,什么是安全感。尼尔斯的一生都在和自己和世界较劲,他想得到的越多,结果失去的却越多。
  •   悬疑小说的经典之作。当当价格很便宜
  •   按照老规矩,晚上躺在床上开始翻书,看得我这叫一个惊心动魄。。。一直到接近尾声才发现线索,知道真凶可能超出了自己的想像。总算没白悬疑一把。。。满足。。。
  •   昨天刚拿到书,就迫不及待地开始读了起来,确实很吸引人,让人不忍释卷。但整个阅读的感受确实很悲伤,很压抑,虽不知道会有怎样的结局,但是尼尔斯的命运确实让人唏嘘,只不过是一个被父母宠坏的孩子,在犯下一桩错事之后,就再也无法回头。
  •   还没看完,但是感觉上很不错的,画面感很强
  •   扣人心弦,插叙的手法运用的十分出色。心理刻画更是精彩。
  •   不错的叙事手法。
  •   在书店看过才过来买的,故事情节很好。
  •   送货速度很快,书也很新,非常满意
  •   真的好好看!不看真的会走宝了呢!
  •   其实还没有看完,别人推荐看的,耐着性子看下去
  •   早就想买的一本,还没看,包装很好
  •   喜欢这种情节的
  •   刚开始看感觉很乱,但看了一段后,觉得很精彩,不过感觉内容稍显冗长拖沓。
  •   很精彩!喜欢!
  •   買得很值
  •   还没看完,但看得很引人入胜
  •   这本是看评价买的,刚收到,还没看
  •   值得一看,结局有点意外但又合情合理。
  •   很喜欢...太精彩了
  •   刚开始没读过北欧的推理,感觉风格有点不习惯,坚持读下去以后发现非常精彩,并且写作手法很新颖。
  •   很值得一看~~藏书癖又犯了,这个价钱很不错
  •     意外就是人生的一部分,它要来了,你想躲也躲不开,它会把你从自己的生活轨迹中抛出去,坠入未知的、无助的、万劫不复的深渊。当这种意外是爱子的失踪,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意味着人生的毁灭,而当这个母亲历尽身心折磨、苦熬过破碎的岁月,仅仅凭着对孩子的爱与愧疚,以及由此产生的幻觉——爱子冥冥中的回声,终于发现了深埋的真相后,她会得到慰藉么?享誉全球的当红犯罪小说作家约翰•希欧林在其成名作《死亡回声》中,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意外的故事和这个故事背后深埋的真相。
      
      二十年前,一场大雾和雾中未知的意外,让朱莉娅失去了爱子,从此她的生命变得支离破碎、了无生机,婚姻破裂了、与父亲的关系破裂了、工作没有了、健康没有了,当然这一切她早已不在乎,支撑她苟延残喘于这个无情世界的力量,或许就剩下了爱子延斯到底是死是活。有时候命运就是这样的残酷,给你的所谓希望却是让你彻底的绝望,而在这之前,你还要充满渴望的为之付出所有。当朱莉娅接到她不愿见到的父亲的一个电话,得知有人神秘的寄来孩子出事当前穿的一只鞋,她那如死灰的心又一下子被那希望点燃,当然,她也十分清楚,这希望将会给她带来的是什么。
      
      人们在看不穿某些事情的时候,往往十分渴望找到真相,认为真相不论找还是不找就摆在那里,然而,现实却无情的告诉我们,真相经常会被人为的深埋。当朱莉娅回到了她发誓再也不愿踏足的、自幼长大却也是失去爱子的故乡——厄兰岛时,发现事情并没有她想象得那么简单,孩子的失踪只是冰山的一角。这是一场有着庞大内幕的游戏,知情人接二连三的死去,令人无法看清真相,对与错之间的界限也变得模糊。直到线索将她和一直锲而不舍追寻真相的父亲带回到厄兰岛的陈年宿仇,朱莉娅才意识到,她们其实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暴易暴的无辜牺牲品。
      
      节奏紧凑的情节、引人入胜的文字功力和独特的叙事方法,让《死亡回声》成为一个过程精心设计、结局出人意料的悬疑故事,作者通过对受害者变为施暴者、施暴者死于暴力、无辜的人成为牺牲品的剖析,让我们对以暴易暴有了深层次的认识,让这个悲剧故事有了深度和厚度,而最后当事人说出真相,朱莉娅对九死一生找到真相的父亲冰释前嫌,依稀让我们看到了结束罪恶的途径,因为以暴易暴只有让罪恶以彼此报复并伤及无辜的形式无限循环
  •   很一长段时间以来,总是不明白为什么英国的推理悬疑小说很高产,也名家辈出,今天读了约翰 希欧林的《死亡回声》后才突发发现以前一直忽略掉的一个要点,凡是招他们喜欢的悬疑小说总要起雾,这一本中起的尤其糟糕,是厄兰岛难得一见的大雾。而耶尔洛夫的外孙,也就是茱莉亚的儿子,刚刚六岁的小延斯,随着妈妈来外公在厄兰岛上的别墅小住时,偷偷从围墙上爬出去玩后,就消失在了这场大雾中,而后悄无讯息。二十年后,他们意外的收到了延斯失踪那天脚上穿着的凉鞋——其中一只。
    茱莉亚始终无法忘记对父亲的怨恨,如果那个起雾的天,父亲不是在船库里修补那个什么用都没有的破渔网,他就会在家呆着,陪着延斯,那么到今天,延斯就要快三十岁了,每当站在窗边,看到外面走过的年轻男孩时,她都会忍不住想起延斯。二十年来对儿子四年,让曾经光彩照人的她如今形销骨立,母亲去世后,她再不肯主动与父亲联系,即使他住进了养老院,而姐姐和姐夫也已经对她反复的提到延斯充满了厌倦,也许所有人,都想要忘记那个可怜的小男孩,不论他的尸骸究竟是躺在迷雾中的某一棵树下,还是距离别墅仅几百米的海中,延斯,你究竟在哪呢,是死是活?当年的夜晚,所有人出发寻找时点亮爝火时的星星点点如烟头一般日日夜夜戳在茱莉亚的心上,这让她每天喝上几瓶红酒都无法平抑内心的焦躁与痛苦。
    读完这本书后,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标题是死亡回声,延斯的死因毫无疑问与回声并无关联,那么这四个字是对全书思想境界的凝练概括?算了吧,北欧人不喜欢来这套,百思不得其解,也许是因为尼尔斯 坎特,这个少年时就无恶不作“少小离家老大回”的男人,为了几颗太妃糖就充满恶意激完全不会水的弟弟下海,被淹后也不肯施救。那时他还仅有10岁,当弟弟沉入深海时,他做的绝对与他的年龄不相称,冷静的消灭痕迹,还试图验证自己回到家后能不能成功的在母亲眼前挤出几滴眼泪表示“后面发生了什么他都不知道”。当少年第一次做出了这种事以后,后面的所有暴戾与惶恐交织的行为也就不在奇怪,枪杀德国士兵,逃跑时杀死了当地探长……近三十年的背井离乡,终于他决定要不顾一切的回家看母亲,这个让他坚信整个厄兰岛都是属于坎特家族的瘦小傲慢的老太太,为此,他再次杀死了一个人,一个同乡,然而,当他重新站在那片土地上时,却再没能回到母亲身旁。也许这就是一种回声,或许延斯与尼尔斯的相遇是意外,但作为母亲,这种失去唯一孩子的痛苦犹如回声一般在每个人的脑海中,剧终目的揭露的一霎那,所有人的命运都被逆转,除了父亲。
  •   当我们谈起欧洲的推理小说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英国,是的,大多数耳熟能详的大侦探都来自英国作者的笔下。不过,近年来瑞典作家似乎有成新宠的趋势,如:早些时候引进的斯蒂格•拉森的“千禧三部曲”。现在我手上的这本的《死亡回声》,其作者约翰•希欧林也是来自瑞典。
    推理小说被人为地分成若干流派,流派的分类至今仍有争论,我觉得达成共识地无非有两大类:本格派与社会派。前者注重公平性,小说需提供线索,让读者参与。而后者则注重人性描写,批判社会。而其余的“变格”、“法庭”“硬汉”“写实”等等,不过是这两大类的派生。而我所阅读过的那几本瑞典推理小说,好像清一色地都属于“社会派”,他们并不单单热衷于跟读者一起玩纸上游戏,在设计案子的发生与破解的过程时,总是会寻机把现实中的疮疤撕开,摆在读者面前。摊在面前的这本《死亡回声》,亦可归为此类。虽然,现实中确实存在着很多的不美好,包括让小孩子卷入刑事案件。但是小说中让一个六岁大的孩子成为受害者,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阅读过程实地是有点虐心的。这样的安排,其实是在提出一个疑问,什么样的人会挑弱小而无助的小孩子下手?据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这类案犯大多冷酷而懦弱。在《死亡回声》中,一个小孩子在一个大雾的天气里,离奇地失踪了,二十多年来毫无线索。此案的第一嫌疑人是一个名叫尼尔斯•坎特的人,此人自小寡言少语,但是一旦与人起争执或是感觉受到危险,便出手狠辣。其性格的形成与他母亲从小对他的灌输有着密切的关联。他的母亲从小就不断地跟他说,这里的一切都是他的,他是这里的主人。久而久之,他越来越自私,什么都是他的,包括领地、包括他的母亲的爱,他容不下任何触碰“他的东西”的人,哪怕是他的弟弟,哪怕是仅仅从他面前路过的几匹马。这让我想起我认识的一个人,原本,他与自己的奶奶、父母住在一起,后来,谈了恋爱,准备结婚,可又无能力买房,于是,将他的父母与奶奶赶出去租房,而他自己则将奶奶的一套老房装修一新(奶奶在多年前,已将房子的产权过户给了自己的儿子),用来作为结婚的婚房。无悬念地,人们众口一词地骂这个人不孝,但据我所知,这个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将爱吃的菜端入自己的小房间,独自享用,而做父母的却未曾警觉,听之任之。把好吃的东西让给自己的孩子吃,这是很多中国父母都会做的事情,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变得这样自私,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我不得而知,不过,按照自然规律来说,在多数情况下,种什么种子,开什么花。一场悲剧的产生,其起因比我们想像的要早的多。咳,只要一涉及到小孩子,话题就不由自主扯远。言归正传,大凡一部犯罪小说一开始就推出犯罪嫌疑人时,一般情况下,那么,这个案子要不就是凶手有特别的犯案手法或奇异的犯罪理由,再不就是峰回路转,凶手另有他人,至于这部小说是什么类型,看官自己去看吧。
  •   一个善良正直的警察在向一个杀死他警察父亲的罪犯复仇时误杀了一个孩子,而那个罪犯却在危险来临时试图保护哪个孩子。善和恶有界限吗?仇恨的火焰会毁灭一切,除了丑恶,还有新生和希望!--读约翰·希欧林《死亡回声》,为什么死亡有回声?因为真相未明,死未得其所。 寻找真相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的悲伤妥帖安葬的过程。
  •   帮同学买的,她喜欢悬疑小说一直追捧
  •   故事结局出乎意料,悬疑设计很好,采用倒述,效果还不错。
  •   打发时间挺好
  •   挺不错的书籍,翻译的 也很好
  •   囤着,还没看
  •   之前看的评论太吸引我了,真正看起来觉得还好,但没有那么的扣人心弦。
  •   书还算好了
  •   可怜的孩子! 人之将死 其心也善。
  •   希欧林的小说为什么年代跨越如此大呢?只有这样才显得湖南文学吗?20年前的老案子当时没线索吗?一定要20年后才能破案?
  •   如题,喜欢悬疑小说的可以看看
  •   以后再看吧
  •   拖沓,没有必要的一些描写太多,时间穿插的乱,只有最后揭晓时比较紧凑,可能不适合我吧~
  •   自己不喜欢
  •   后悔了T T
  •   死亡回声 很棒的悬疑作品
  •   最近喜欢看推理类小说
  •   很不错...很不错....
  •   死亡回声
  •     在看《死亡回声》之前,对于该书的作者,瑞典作家尤翰‧希欧林,还完全没有听说过。查阅了资料,才知道他在2007年,以处女作《死亡回声》而被瑞典犯罪作家学院的评论家和作家票选为年度最佳新人作品,英译本则勇夺英国犯罪作家协会的约翰‧克里西新人匕首奖。
      希欧林准备写四部「厄兰岛组曲」,以他童年成长的瑞典厄兰岛作为推理舞台,导线则是一年四季的季节变幻。第一部《死亡回声》是秋之书,第二部《极暗之室》是冬之书,在瑞典现行发售的《血色地带》则是春之书。很期待看他的下一部作品,相信一定更加精彩。
      
      今日往返地铁间看着此书,突然想起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中的一首诗:“阴冷的地窖深不见底,命运之神已将我遗弃;玫瑰色的欢快阳光从此别离;惟有夜神相伴,她面色阴郁。”
      我觉得,那是对小说的主角之一——朱莉娅失去儿子这二十年的形象描写。
      对于很多人来说,失去孩子,比任何事情都痛苦。而不知孩子的下落,又远远比知道已经死亡,会来得加倍的痛苦。(在此诅咒那些贩卖孩子的人渣。)
      在很多个日夜里,每当她想起六岁的孩子在自己父亲的家门口失踪的情景,会一遍一遍的重复播放自己的悔恨,会痛恨自己在那一天离开厄兰岛,去找丈夫的情景;会埋怨她的父母亲对孩子的照顾不周。而除了悔恨,在痛苦之余又夹杂着期盼和等待,等待着孩子的奇迹般的回来。
      这样一种煎熬,使朱莉娅在文章的开头,便一直呈现着恍惚、憔悴、崩溃、自闭、焦躁的状态。二十年过去了,她始终没有走出当年孩子失踪的阴影。
      
      引子里,朱莉娅的六岁儿子延斯,遇到了尼尔斯*坎特,而后失踪。故事便是在这样吸引人的状态下发展的,带着一种外表看似平稳,却又令人惊悚的气息开始。小说分成两条线,一方面,是事隔二十年后有人寄来一只当年延斯穿过的鞋子后,朱莉娅和她的爸爸,住在老人院的七旬老人耶尔洛夫开始追查事情的真相;另一方面,则是传说中可怖的尼尔斯的一生。
      在阅读中,我很好奇。好奇于作者的笔力,当凶手从一开始就被摆上台时,这种故事还值得一看吗?然而,作者的想象力显然远远超过我,随着故事的发展,才发现所有的一切都和想象中的不一样。
      到故事的结尾时,只感觉很伤感。在故事里,没有真正完全值得痛恨的人,但正如一块接一块推倒的多米诺骨牌,意外和巧合重叠,悲剧一幕幕上演。
      唯有看到朱莉娅终于放下过去,和爸爸重归于好,理解姐姐对她的关心,决定重新开始她的人生时,才感到淡淡的喜悦。
      是如此精彩的一个推理悬疑故事,带着淡淡的北欧海水的风味,融化着人性、社会,有惊悚之感,又温情脉脉。
      
  •     故事从二十年前的一场罕见的大雾开始。
      迷雾中掩藏的秘密,遗失的孩子,悲伤的母亲,愧疚的祖父……
      作者从两条线拨开这团迷雾,从前向后,从后向前。以为是两个不一样的故事,却在最终汇合,解开了所有因果。寒冷的冬天终究过去,在春天的墓地里遗失的孩子被找到,一对父女得到救赎,两心相依……宛若新生。
      这是我第一次读欧美推理,此前因为东野圭吾读的基本全是日系推理,也很是推崇。但与此前所读的推理不同的,人物的内心刻画这本无疑更为深刻细腻。母亲在失去孩子的二十年间逃避现实,封闭内心,却在重回伤心地——厄兰岛后逐渐转变;祖父一步一步接近事情的真相,好像故弄玄虚,却充满睿智;逃亡离开岛屿,流亡25年后回到故土,却被金钱、欲望、复仇碾过双腿,倒在前往母亲怀抱的途中……
      林中的大雾会散去,掩盖心灵的大雾因却厚重,当秘密解开,大雾被推开,一切都是新生
  •     一个叫延斯的六岁男孩和妈妈到外祖父家度假。整整一个夏天,他都被限制在这个石头墙围着的花园里。花园外的世界并不美妙,那些包裹在浓雾中的景物灰暗阴沉,朦胧不清。但延斯还是禁不住好奇心的诱惑翻过了围墙。在浓雾中,延斯怎么也找不到来时的路。在他惊慌失措的时候,一个叫尼尔斯的男人出现了……
      
      延斯的母亲因为孩子的失踪终日活在痛苦中,她借酒浇愁,她拒绝与父亲来往。直到有一天,延斯失踪时穿着的一只鞋子意外出现,朱莉娅觉得,该是搞清事件真相的时候了。
      
      《死亡回声》共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延斯的母亲和外祖父明察暗访探寻延斯的下落,另一条是杀人魔王尼尔斯从小到大的一生的经历。这两条主线经常巧妙的交错来写,使小说的故事更加跌宕起伏,悬念十足。作者的文字功底相当深厚,翻译水平也不俗,使得本书画面感极强,读着读着,眼前似乎就浮现出了小说中的人和事,像看电影一样。
      
      在欣赏书中推理部分的精彩之余,书中对于人性、亲情的描写也让我非常动容。朱莉娅意外失去了爱子,她把一切都归咎于父母亲对儿子的疏于照顾。作为一位母亲,我非常能够理解朱莉娅心中无尽的痛苦与无法排遣的怨恨。当其他人都对不友善的朱莉娅有意疏远,心生反感时,朱莉娅的父亲,延斯的外祖父却一直没有放弃这个女儿。其实他对于当年的事的自责并不比女儿少,但出于一个父亲的本能,他勇敢的压制下了自己的痛苦,全心全意的把剩余的生命都放在了寻找延斯失踪真相上。因为他知道,如果没有一个确实的结果,女儿的一生就都要在悔恨、纠结中渡过。在调查案件的过程中,朱莉娅其实已经在慢慢的原谅父亲,接受父亲。最终,当朱莉娅终于知道了事实的真相,并且勇敢的接受了它,父亲哭了。那两行纵横的老泪中有几多懊悔,有几多欣慰,有几多释然,就让读者来自己体会吧。
      
      再来说说杀人魔尼尔斯,他杀人无数,但却独独钟爱自己的母亲。他外表像个大人,但内心似乎还是一个没长大的孩子。为了母亲多给了弟弟几块太妃糖,他就恶作剧的把不会游泳的弟弟骗到了大海深处的岩石上,又激弟弟跳下海,最终导致了弟弟被溺死的意外。我们平时常说的手足之情在尼尔斯身上根本找不到,在他身上只有根深蒂固的独占意识。其实在尼尔斯的心中也有善良的一面,只是这小小的善良早就被大大的独立欲、控制欲淹没了。尼尔斯的故事不止是他个人的悲哀,也是他的父母,整个社会的悲哀。因为尼尔斯从生到死都没有人真正让他感受过什么是爱,什么是分享,什么是安全感。尼尔斯的一生都在和自己和世界较劲,他想得到的越多,结果失去的却越多。
      
      
  •     近几年来,在欧美的推理文学界,瑞典等北欧国家的犯罪小说异军突起,成为一股新的流行趋势。这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斯蒂格·拉森的“千禧”系列三部曲。随着“千禧”系列的全球热销以及相关作品的影视化,北欧的犯罪悬疑小说也逐渐受到读者们的青睐和出版商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北欧犯罪小说被译介给了国内读者,这本《死亡回声》正是其中之一。
      
      本书是瑞典犯罪小说家约翰·希欧林出版于2007年的成名之作,被瑞典犯罪作家协会评选为年度最佳新作,英译本又勇夺英国作家协会的匕首奖。虽然这是第一次阅读约翰·希欧林的作品,但想到本作能斩获诸多奖项,肯定并非凡物。作为新人新作,刚一出版就备受专业人士好评,本书究竟有何独到之处?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了本书的阅读。
      
      同之前读过的《下一个就是你》一样,本书也属于开门见山式的。九月的一个大雾天,六岁的小男孩延斯·戴维松迷失在一片灌木丛中,从此杳无音讯。而他的蹊跷失踪,似乎一开始就与一个名叫尼尔斯·坎特的神秘男子有关……
      
      本作的开篇十分干净利落,短短几千字的楔子,既交代了故事背景,又埋下了贯穿全书始终的两大谜团——延斯的失踪之谜和尼尔斯·坎特的下落之谜。作者采用了双线叙述的手法,一条线叙述了延斯的母亲朱莉娅和外祖父耶尔洛夫追查事件真相的过程,另一条线则详尽地描写了尼尔斯·坎特——这个神秘男人的人生历程。(双线的叙述手法、现实与过去的相互交错,看到这样熟悉的桥段,我曾一度怀疑作者是不是运用了那个诡计,不过事后证明是我自己多虑了-_-!)
      
      尽管作者似乎一开始就已经点明了延斯的失踪是尼尔斯·坎特所为,但相信有一定推理小说阅读量的读者是绝对不会买账的,事件的真相往往不会如此简单。随后作者笔锋一转,不吝大量篇幅,详细地描写了尼尔斯·坎特从青年时代再到中年的坎坷经历。尼尔斯的人生经历看似与破解延斯的失踪之谜风马牛不相及,但实则与案件的真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读到最后,真相可谓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此外,还不免有些令人扼腕。
      
      据悉,作者约翰·希欧林的童年是在瑞典第二大岛——厄兰岛上面度过的,所以本书的故事背景也自然而然地设定在了厄兰岛上。书中不乏对厄兰岛风土人情的描写,作者对故乡那份饱含真挚的情感溢于言表。正如“五月风筝”在其书评中说的那样,整个故事的氛围仿佛弥漫着一股令人怀旧的淡淡的北欧海水的味道,十分地独特,与一般的犯罪小说有所不同,让人读来别有一番味道。
  •     当我们谈起欧洲的推理小说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英国,是的,大多数耳熟能详的大侦探都来自英国作者的笔下。不过,近年来瑞典作家似乎有成新宠的趋势,如:早些时候引进的斯蒂格•拉森的“千禧三部曲”。现在我手上的这本的《死亡回声》,其作者约翰•希欧林也是来自瑞典。
      推理小说被人为地分成若干流派,流派的分类至今仍有争论,我觉得达成共识地无非有两大类:本格派与社会派。前者注重公平性,小说需提供线索,让读者参与。而后者则注重人性描写,批判社会。而其余的“变格”、“法庭”“硬汉”“写实”等等,不过是这两大类的派生。而我所阅读过的那几本瑞典推理小说,好像清一色地都属于“社会派”,他们并不单单热衷于跟读者一起玩纸上游戏,在设计案子的发生与破解的过程时,总是会寻机把现实中的疮疤撕开,摆在读者面前。摊在面前的这本《死亡回声》,亦可归为此类。虽然,现实中确实存在着很多的不美好,包括让小孩子卷入刑事案件。但是小说中让一个六岁大的孩子成为受害者,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阅读过程实在是有点虐心的。这样的安排,其实是在提出一个疑问,什么样的人会挑弱小而无助的小孩子下手?据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这类案犯大多冷酷而懦弱。在《死亡回声》中,一个小孩子在一个大雾的天气里,离奇地失踪了,二十多年来毫无线索。此案的第一嫌疑人是一个名叫尼尔斯•坎特的人,此人自小寡言少语,但是一旦与人起争执或是感觉受到危险,便出手狠辣。其性格的形成与他母亲从小对他的灌输有着密切的关联。他的母亲从小就不断地跟他说,这里的一切都是他的,他是这里的主人。久而久之,他越来越自私,什么都是他的,包括领地、包括他的母亲的爱,他容不下任何触碰“他的东西”的人,哪怕是他的弟弟,哪怕是仅仅从他面前路过的几匹马。这让我想起我认识的一个人,原本,他与自己的奶奶、父母住在一起,后来,谈了恋爱,准备结婚,可又无能力买房,于是,将他的父母与奶奶赶出去租房,而他自己则将奶奶的一套老房装修一新(奶奶在多年前,已将房子的产权过户给了自己的儿子),用来作为结婚的婚房。无悬念地,人们众口一词地骂这个人不孝,但据我所知,这个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将爱吃的菜端入自己的小房间,独自享用,而做父母的却未曾警觉,听之任之。把好吃的东西让给自己的孩子吃,这是很多中国父母都会做的事情,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变得这样自私,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我不得而知,不过,按照自然规律来说,在多数情况下,种什么种子,开什么花。一场悲剧的产生,其起因比我们想像的要早的多。咳,只要一涉及到小孩子,话题就不由自主扯远。言归正传,大凡一部犯罪小说一开始就推出犯罪嫌疑人时,一般情况下,那么,这个案子要不就是凶手有特别的犯案手法或奇异的犯罪理由,再不就是峰回路转,凶手另有他人,至于这部小说是什么类型,看官自己去看吧。
      
  •     也许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个人在读出这些同类的犯罪悬疑类作品时总能感觉到二种类别间截然不同的风格特色。根据心得,国产的基本都是讲述公安干探或者某个能人的追踪索迹,让凶手绳之以法。而外国的书可能并不是如何地惩治罪犯。更多的可能是讲述犯罪的人性,伦理之类方面的探讨。
      
      一如此类的风格,在《死亡回声》这部小说中,我倒并没有读到太多的笔墨纠缠于如何惩治罪犯。相反的,我更是看到了案件之后的人际关系,心情感悟等等诸如此类的描述。事实上,本小说的书名首先在气势上就很是营建了一种恐怖的气息。“死亡”这个名词背后掩藏的更多的是生命的终结。然而,书名之中却是在终结的潜台词之下还有回声的环绕。那么,这样的声音又会给读者带来一番如何的震撼触动呢?个人很是喜欢作者可以以这样的形式作为全书的命名。不仅恐怖,而且还让悬疑在恐怖之后还声声入耳般地蜿蜒持续许久。也或许说,这便是作者设置的一道伏笔。让我们可以静下心来体味那份死亡寂静背后的潜藏话题。
      
      事实上,全书的恐怖气息在行文的最初便得到了最为完美的展现。孤岛,大雾,迷失的灌木丛,一切的一切注定了将会有一个寻常的开始。六岁的小男孩因为溜达出了外祖父的庄园而迷失在了大雾弥漫的灌木丛中。伴随着这种人口失踪案的导火线,这个小说中的其他有着牵连的人们一一先后出现在故事情节之中。不难想象的是,任何一个孩子的母亲在遭遇面对孩子失踪的事实时很多的时候会情绪失控或者丧失理智。不断地找寻,不断地失望,不断地追悔,不断地怨愤,摧垮的不仅是孩子母亲的内心,而且也在摧毁着她的希望。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而完结。相反的,二十年后的某一天,这位目前却又意外地收到了孩子的一只凉鞋。悬念再次得以提升。在这其中,不仅搀和入了相关的亲情,爱情,真情,伦理,人性等元素,而且更夹杂入了神圣而又庄严的关于人生的探讨。尽管死亡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但是在这个严肃之下,我更感慨作者写作时候用意的深厚。一个失踪人口案件可以通过两条完全不同的线路有条不紊地进行描述。原本就是迷雾重重,但是真正的缘由和凶手却在如此的两条看似不同的线路之下浮出水面。
      
      对于这本《死亡回声》,我更觉得它是某种话里有话的深意。所谓的回声又或是生者的追忆,所谓的死亡又或是死亡的回顾,都尽在此中精彩地展露无遗。
      
  •     很一长段时间以来,总是不明白为什么英国的推理悬疑小说很高产,也名家辈出,今天读了约翰 希欧林的《死亡回声》后才突发发现以前一直忽略掉的一个要点,凡是招他们喜欢的悬疑小说总要起雾,这一本中起的尤其糟糕,是厄兰岛难得一见的大雾。而耶尔洛夫的外孙,也就是茱莉亚的儿子,刚刚六岁的小延斯,随着妈妈来外公在厄兰岛上的别墅小住时,偷偷从围墙上爬出去玩后,就消失在了这场大雾中,而后悄无讯息。二十年后,他们意外的收到了延斯失踪那天脚上穿着的凉鞋——其中一只。
      茱莉亚始终无法忘记对父亲的怨恨,如果那个起雾的天,父亲不是在船库里修补那个什么用都没有的破渔网,他就会在家呆着,陪着延斯,那么到今天,延斯就要快三十岁了,每当站在窗边,看到外面走过的年轻男孩时,她都会忍不住想起延斯。二十年来对儿子四年,让曾经光彩照人的她如今形销骨立,母亲去世后,她再不肯主动与父亲联系,即使他住进了养老院,而姐姐和姐夫也已经对她反复的提到延斯充满了厌倦,也许所有人,都想要忘记那个可怜的小男孩,不论他的尸骸究竟是躺在迷雾中的某一棵树下,还是距离别墅仅几百米的海中,延斯,你究竟在哪呢,是死是活?当年的夜晚,所有人出发寻找时点亮爝火时的星星点点如烟头一般日日夜夜戳在茱莉亚的心上,这让她每天喝上几瓶红酒都无法平抑内心的焦躁与痛苦。
      读完这本书后,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标题是死亡回声,延斯的死因毫无疑问与回声并无关联,那么这四个字是对全书思想境界的凝练概括?算了吧,北欧人不喜欢来这套,百思不得其解,也许是因为尼尔斯 坎特,这个少年时就无恶不作“少小离家老大回”的男人,为了几颗太妃糖就充满恶意激完全不会水的弟弟下海,被淹后也不肯施救。那时他还仅有10岁,当弟弟沉入深海时,他做的绝对与他的年龄不相称,冷静的消灭痕迹,还试图验证自己回到家后能不能成功的在母亲眼前挤出几滴眼泪表示“后面发生了什么他都不知道”。当少年第一次做出了这种事以后,后面的所有暴戾与惶恐交织的行为也就不在奇怪,枪杀德国士兵,逃跑时杀死了当地探长……近三十年的背井离乡,终于他决定要不顾一切的回家看母亲,这个让他坚信整个厄兰岛都是属于坎特家族的瘦小傲慢的老太太,为此,他再次杀死了一个人,一个同乡,然而,当他重新站在那片土地上时,却再没能回到母亲身旁。也许这就是一种回声,或许延斯与尼尔斯的相遇是意外,但作为母亲,这种失去唯一孩子的痛苦犹如回声一般在每个人的脑海中,剧终目的揭露的一霎那,所有人的命运都被逆转,除了父亲。
  •     意外就是人生的一部分,它要来了,你想躲也躲不开,它会把你从自己的生活轨迹中抛出去,坠入未知的、无助的、万劫不复的深渊。当这种意外是爱子的失踪,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意味着人生的毁灭,而当这个母亲历尽身心折磨、苦熬过破碎的岁月,仅仅凭着对孩子的爱与愧疚,以及由此产生的幻觉——爱子冥冥中的回声,终于发现了深埋的真相后,她会得到慰藉么?享誉全球的当红犯罪小说作家约翰•希欧林在其成名作《死亡回声》中,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意外的故事和这个故事背后深埋的真相。
      
      二十年前,一场大雾和雾中未知的意外,让朱莉娅失去了爱子,从此她的生命变得支离破碎、了无生机,婚姻破裂了、与父亲的关系破裂了、工作没有了、健康没有了,当然这一切她早已不在乎,支撑她苟延残喘于这个无情世界的力量,或许就剩下了爱子延斯到底是死是活。有时候命运就是这样的残酷,给你的所谓希望却是让你彻底的绝望,而在这之前,你还要充满渴望的为之付出所有。当朱莉娅接到她不愿见到的父亲的一个电话,得知有人神秘的寄来孩子出事当前穿的一只鞋,她那如死灰的心又一下子被那希望点燃,当然,她也十分清楚,这希望将会给她带来的是什么。
      
      人们在看不穿某些事情的时候,往往十分渴望找到真相,认为真相不论找还是不找就摆在那里,然而,现实却无情的告诉我们,真相经常会被人为的深埋。当朱莉娅回到了她发誓再也不愿踏足的、自幼长大却也是失去爱子的故乡——厄兰岛时,发现事情并没有她想象得那么简单,孩子的失踪只是冰山的一角。这是一场有着庞大内幕的游戏,知情人接二连三的死去,令人无法看清真相,对与错之间的界限也变得模糊。直到线索将她和一直锲而不舍追寻真相的父亲带回到厄兰岛的陈年宿仇,朱莉娅才意识到,她们其实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暴易暴的无辜牺牲品。
      
      节奏紧凑的情节、引人入胜的文字功力和独特的叙事方法,让《死亡回声》成为一个过程精心设计、结局出人意料的悬疑故事,作者通过对受害者变为施暴者、施暴者死于暴力、无辜的人成为牺牲品的剖析,让我们对以暴易暴有了深层次的认识,让这个悲剧故事有了深度和厚度,而最后当事人说出真相,朱莉娅对九死一生找到真相的父亲冰释前嫌,依稀让我们看到了结束罪恶的途径,因为以暴易暴只有让罪恶以彼此报复并伤及无辜的形式无限循环。
  •     看完<<死亡回声>>合上书后久久不能平静。书中每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一一再现。尼尔斯坎特,延斯的母亲朱莉娅,延斯的姥爷耶尔洛夫,警察伦纳特,就连死去的人(尼尔斯的母亲)他们就像在你身边倾诉一样。让读者也加入其中无法自拔。本书的作者在人物刻画上可谓是经心设计,身体多病的外公。失去儿子的母亲,背负罪孽而一心想回家看母亲的尼尔斯,游走在爱与狠之间的警察。为了利益的不择手段的商人。都聆淋尽至的展现给读者。让读者对他们有狠有爱有同情。
       作者还巧妙的运用双线来推进故事的进程。一条现在时,和一条过去时。让事件变的真实可信。还有作者文笔沉稳但语言简练不托拉。书中章章有悬念让读者都无法合上书。不得不配服作者的驾驭故事的能力。
       最后书的结尾让人悲伤。但足以告慰死者了。但读者却被回声久久萦绕。
  •      无意中在网上看到这篇介绍《死亡回声》的文章,顿时对这本书充满期待~~~
       原作者:灰鹰
      
      
       瑞典作家约翰‧希欧林的崛起,绝对堪称近年来「拉森狂热」之外最闪亮的一则传奇。2007 年,他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死亡回声》(Echoes from the Dead),被瑞典犯罪作家学院的评论家和作家票选为年度最佳新人作品,英译本勇夺英国犯罪作家协会的约翰‧克里西新人匕首奖。
       隔年,他推出第二部作品《极暗之室》(The Darkest Room),被瑞典犯罪作家协会选为年度最佳长篇,更一举拿下北欧犯罪书写最高的殊荣玻璃钥匙大奖,就在今年,此书英译本再次受到英国犯罪作家协会的青睐,荣获邓肯‧罗利国际匕首奖。不到三年时间,仅仅凭着两本书,希欧林已经拿下瑞典本国、北欧五国和推理原乡英国的所有最重要奖项,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成就。
       《死亡回声》原名《暮色时分》,小说的背景是瑞典东南方的厄兰岛(Öland),也是希欧林儿时的成长所在。每年夏天,这裡游人如织,许多人离开城市,到乡间的度假小屋避暑,享受海岛风光。可是一旦假期结束、天气转冷,他们便又回到城市,岛上寂寥冷清,小屋一间空过一间,观光饭店也门可罗雀。岛上的工作机会日渐稀少,曾经的造船、锯木和採石工业都已不复存在,年轻人纷纷前往城市,因为那裡才有工作机会。厄兰岛有如一个迟暮的老人,只有在每年儿孙前来探望时恢复往昔的风采。
       希欧林计画写四部「厄兰岛组曲」,以岛为舞台,时序正好分为一年四季。《死亡回声》是秋之书,续集《极暗之室》是冬之书,甫在瑞典出版的《血色地带》(A Place of Blood)是春之书,四部曲将在夏日划上句点。贯串《死亡回声》与《极暗之室》的是耶尔洛夫‧戴维森(Gerloff Davidsson),这位年过七旬的退休老人曾经是驾船出海的船长,如今在老人之家安养天年,虽然四肢不如年轻时俐落,脑筋却依然清醒灵光,而他充满好奇心、喜欢凡事追根究底的性格,竟让他成为厄兰岛上的业馀侦探,是极为特殊的角色安排。
       《死亡回声》的女主角是耶尔洛夫的女儿朱莉娅。二十年前,她带着六岁儿子延斯(Jens)回岛和父母同住,白天去上护士课程进修,孩子就由退休的父母照顾。某天岛上漫起大雾,耶尔洛夫到海边的船屋修东西,太太在屋裡打盹,延斯隻身外出游玩,走进茫茫雾中,从此下落不明。岛民全体动员,仍然查不出半点下落,这件悲剧彻底毁了朱莉娅的人生,她始终走不出延斯失踪的创伤,与丈夫离异,再也无心工作,只能靠领救济金度日,而且还开始酗酒。
       小说开始时,朱莉娅接到父亲电话,敦促她回岛上老家一趟,说有要事相告。原来耶尔洛夫收到未署名来信,裡面装着延斯当年的一隻凉鞋,他认为凶手还在人世,而这条线索将引领他们破获疑桉。这个开场有如《龙纹身的女孩》,但《死亡回声》的结构更类似挪威作家尤‧奈斯博的《知更鸟》,採用古今交错的双线叙事,逐步揭开桉情真相。
       《死亡回声》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希欧林的笔调沉缓,却丝毫不拖泥带水,读者会为了想知道真相而一页页翻下去,直到心痛的结局。《死亡回声》仅在瑞典便狂销 27 万册。
       希欧林自小热爱鬼故事,自承受到美国恐怖大师彼得‧史卓伯(Peter Straub)的影响深远。《死亡回声》并无超自然的恐怖元素,但希欧林笔下的厄兰岛浓雾瀰漫、森冷而荒凉,几段写朱莉娅独居、勇闯倪尔斯母亲宅院的章节,都让人读来发毛。到了《极暗之室》(瑞典文原名《夜间风暴》),「鬼故事」的成分更加明显。这次的故事舞台是厄兰岛海角两座灯塔畔的大宅「鳗鱼角」(Eel Point),相传当初乃是为了供造灯塔工人居住所建,使用了搁浅船难的木料,因此招来诅咒,居住此地的人世代不得安宁。
       小说依然採取类似《死亡回声》的结构,一边叙述鳗鱼角的过去种种,一边写「现在」发生在这座豪宅的悲剧。教师乔金带着妻子和一双儿女离开斯德哥尔摩,买下鳗鱼角,想要宁静度日,结果妻子凯特琳离奇溺毙,只剩下他和儿女在偌大的阴森宅邸裡相依为命。耶尔洛夫的姪孙女蒂达警校毕业后自请远调家乡,为的是要寻根,她时常造访安养院的伯公耶尔洛夫,想从他口中听到家族的过往,结果却被捲入凯特琳的命桉调查。《死亡回声》写的是丧子,《极暗之室》写的则是丧妻,希欧林融合了谋杀推理、鬼故事和家族故事的元素,笔法更臻成熟,结局也同样令人叹息。
      
  •   感谢你的书评,原来书是以作者家乡为背景的,难怪书里写的,显得作者很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尤其是对当地老式船运的经营模式和渔港风貌有很细致而详述的描写。
    而两条主线,倒叙与正叙穿插,有一种穿越式的年代感,读起来让人加深了故事的传奇色彩。而对尼尔斯坎特这个罪犯的悲剧一生也写得真实而充满人性色彩的悲凉,使人产生怜悯和宽恕的情感。而锲而不舍带着娟娟忧伤的茱莉亚和机智、沉稳的椰尔洛夫的描写,这对有心结的父女也是真实而让人感动,不得不叹服欧美系的犯罪小说作家那些写实、冷硬又不失煽情的基调,切中时下消费者的沸点。难怪很多书都改编成电影了,真的 像电影镜头一样栩栩如生。
    人物描写没有先入为主,心理描写非常真实可信,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早前看哈兰科本的《无处藏身》也是有类似的感觉,不过我更喜欢希欧林的这篇《死亡回声》。尤其是认为他很有特色地展现了厄兰岛人,甚至是瑞典人沉着、冷硬而刚强的坚毅品格,至少我看时候认为一本消遣类的犯罪小说能很鲜明地展示本土特色,是难能可贵的。
    说得有点多,但昨晚刚看完,看你书评有感而发。
  •   @reiger,谢谢您的评论,写得真好啊。看着你的回复我突然重新记得看书的那种感觉。我看过的书好多,有时难免会忘记其中某些书的内容,但是这一本,确实那种阴冷又带着温暖的味道是令人很难忘的。
  •   有机会多交流。你是用心阅读和体会生活的人。
  •   @reiger,好的,谢谢。有兴趣请加我QQ哦。15313505
  •   我在家翻遍了整个书架才发现我没有这本书~
  •   评论很深刻呀!我正等着看极暗之室哪。
  •   分析的很精彩,这种对以暴易暴的批判,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战马》里也有。
  •   关键是谜底猜不猜到没关系,而是故事描述不显山露水,在关键时刻又与前述铺垫呼应,娓娓道来。能有一定本国获奖份量是实至名归的,讲故事的水平很高,这作家的文字功力是一流水准。
  •   本文有剧透,建议在标题注明……
  •   不好意思,为了不影响别人阅读,已经改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