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复当年模样

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梁实秋  页数:273  字数:193000  
Tag标签:无  

前言

“疲马恋旧秣,羁禽思故栖”(代序)“疲马恋旧秣,羁禽思故栖”是孟郊的句子,人与疲马羁禽无异,高飞远走,疲于津梁,不免怀念自己的旧家园。我的老家在北平,是距今一百几十年前由我祖父所置的一所房子,坐落在东城相当热闹的地区,出胡同东口往北是东四牌楼,出胡同西口是南小街子。东四牌楼是四条大街的交叉口,所以商店林立,市容要比西城的西四牌楼繁盛得多。牌楼根儿底下靠右边有一家干果子铺,是我家投资开设的,领东的掌柜姓任,山西人,父亲常在晚间带着我们几个孩子溜达着到那里小憩,掌柜的经常飨我们以汽水,用玻璃球做塞子的那种小瓶汽水,仰着脖子对着瓶口汩汩而饮之,还有从蜜饯缸里抓出来的蜜饯桃脯的一条条的皮子,当时我认为那是一大享受。南小街子可是又脏又臭又泥泞的一条路,我小时候每天必须走一段南小街去上学,时常在羊肉床子看宰羊,在切面铺买“干蹦儿”或糖火烧吃。胡同东口外斜对面就是灯市口,是较宽敞的一条街,在那里有当时唯一可以买到英文教科书《汉英初阶》及墨水钢笔的汉英图书馆,以后又添了一家郭纪云,路南还有一家小有名气的专卖卤虾、小菜、臭豆腐的店。往南走约十五分钟进金鱼胡同便是东安市场了。我的家是一所不大不小的房子。地基比街道高得多,门前有四层石台阶,情形很突出,人称“高台阶”。原来门前还有左右分列的上马石凳,因妨碍交通而被拆除了。门不大,黑漆红心,浮刻黑字“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门框旁边的木牌刻着“积善堂梁”四个字,那时人家常有堂号,例如三槐堂王、百忍堂张等等。积善堂梁出自何典,我不知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语见《易经》,总是勉人为善的好话,作为我们的堂号亦颇不恶。打开大门,里面是一间门洞,左右分列两条懒凳,从前大门在白昼是永远敞着的,谁都可以进来歇歇腿。一九一一年兵变之后才把大门关上,进了大门迎面是两块金砖镂刻的“戬穀”两个大字,“戬穀”一语出自诗经“俾尔戬穀”,“戬”是福,“穀”是禄,取其吉祥之义。前面放着一大缸水葱(正名为莞,音冠),除了水冷成冰的时候,总是绿油油的,长得非常旺盛。向左转进四扇屏门,是前院。坐北朝南三间正房,中间一间辟为过厅,左右两间一为书房一为佛堂。辛亥革命前两年,我的祖父去世,佛堂取消,因为我父亲一向不喜求神拜佛,这间房子成了我的卧室,那间书房属于我的父亲,他镇日价在里面摩挲他的那些有关金石小学的书籍。前院的南边是临街的一排房,作为用人的居室。前院的西边又是四扇屏门,里面是西跨院,两间北房由塾师居住,两间南房堆置书籍,后来改成了我的书房,小跨院种了四棵紫丁香,高逾墙外,春暖花开时满院芬芳。走进过厅,出去又是一个院子,迎面是一个垂花门,门旁有四大盆石榴树,花开似火,结实大而且多。院里又有几棵梨树,后来砍伐改种四棵西府海棠。院子东头是厨房,绕过去一个月亮门通往东院,有一棵高庄柿子树,一棵黑枣树,年年收获累累,此外还有紫荆、榆叶梅等等。我记得这个东院主要用途是摇煤球,年年秋后就要张罗摇煤球,要敷一冬天的使用。煤黑子把煤渣与黄土和在一起,加水,和成稀泥,平铺在地面,用铲子剁成小方粒,放在大簸箩里像滚元宵似的滚成圆球,然后摊在地上晒。这份手艺真不简单,我儿时常在一旁参观,十分欣赏。如遇天雨,还要急速动员抢救,否则化为一汪黑水全被冲走了。在那厨房里我是不受欢迎的,厨师嫌我碍手碍脚,拉面的时候总是塞给我一团面教我走得远远的,我就玩那一团面,直玩到那团面像是一颗煤球为止。进了垂花门便是内院,院当中是一个大鱼缸,一度养着金鱼,缸中还矗立着一座小型假山,山上有桥梁房舍之类,后来不知怎么水也涸了,假山也不见了,干脆作为堆置煤渣之处,一个鱼缸也有它的沧桑!东西厢房到夏天晒得厉害,虽有前廊也无济于事,幸有宽幅一丈以上的帐篷三块每天及时支起,略可遮抗骄阳。祖父逝后,内院建筑了固定的铅铁棚,棚中心设置了两扇活动的天窗,至是“天棚鱼缸石榴树……”乃粗具规模。民元之际,家里的环境突然维新,一日之内小辫子剪掉了好几根,而且装上了庞然巨物钉在墙上的“德律风”,号码是六八六,照明的工具原来都是油灯、猪蜡,只有我父亲看书时才能点白光熠熠的僧帽牌的洋蜡,煤油灯被认为危险,一向抵制不用,至是里里外外装上了电灯,大放光明。还有两架电扇,西门子制造的,经常不准孩子们走近五尺距离以内,生怕削断了我们的手指。内院上房三间,左右各有套间两间。祖父在的时候,他坐在炕上,隔着玻璃窗子往外望,我们在院里跑都不敢跑。有一次我们几个孩子听见胡同里有“打糖锣儿的”的声音,一时忘形,蜂拥而出,祖父大吼:“跑什么?留神门牙!”打糖锣儿的乃是卖糖果的小贩,除了糖果之外兼卖廉价玩具。泥捏的小人、蜡烛台、小风筝、摔炮,花样很多,我母亲一律称之为“土筐货”。我们买了一些东西回来,祖父还坐在那里,唤我们进去。上房是我们非经呼唤不能进去的,而且是一经呼唤便非进去不可的,我们战战兢兢地鱼贯而入,他指着我问:“你手里拿着什么?”我说:“糖。”“什么糖?”我递出了手指粗细的两根,一支黑的,一支白的。我解释说:“这黑的,我们取名为狗屎橛;这白的为猫屎橛。”实则那黑的是杏干做的,白的是柿霜糖。祖父笑着接过去,一支咬一口尝尝,连说:“不错,不错。”他要我们下次买的时候也给他买两支,我们奉了圣旨,下次听到糖锣儿一响,一拥而出,站在院子里大叫:“爷爷,您吃猫屎橛,还是吃狗屎橛?”爷爷会立即答腔:“我吃猫屎橛!”这是我所记得的与祖父建立密切关系的开始。……

内容概要

本书收录了梁实秋的回忆性散文十余篇,其中包括梁实秋记述在清华学校八年求学生涯的长篇散文《清华八年》和追忆曾与其风雨同舟半个世纪的故妻程季淑女士的长篇散文《槐园梦忆》,文风潇洒自然,不乏严肃与幽默,情感真挚动人,呈现了梁实秋平凡而多彩的人生历程,表达了他对故乡、故居、故友以及亲人的深沉的爱与怀念。

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2-1987),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华人世界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
梁实秋的散文,文笔简约、平实,作风恬淡、雅朴,字里行间充溢诙谐幽默,三言两语道尽人生哲理, 值得一读再读。

书籍目录

家世
童年生活
我在小学
清华八年
清华七十
海啸
《琵琶记》的演出
忆《新月》
回忆抗战时期
北碚旧游
华北视察散记
想我的母亲
槐园梦忆

章节摘录

版权页:清华八年一我自民国四年进清华学校读书,民国十二年毕业,整整八年的工夫在清华园里度过。人的一生没有几个八年,何况是正在宝贵的青春?四十多年前的事,现在回想已经有些模糊,如梦如烟,但是较为凸出的印象则尚未磨灭。有人说,人在喜欢开始回忆的时候便是开始老的时候。我现在开始回忆了。民国四年,我十四岁,在北京新鲜胡同京师公立第三小学毕业,我的父亲接受朋友的劝告要我投考清华学校。这是一个重大的决定,因为这个学校远在郊外,我是一个古老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从来没有独自在街头闯荡过,这时候要捆起铺盖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住,不是一件平常的事,而且在这个学校经过八年之后便要漂洋过海离乡背井到新大陆去负笈求学,更是难以设想的事。所以父亲这一决定下来,母亲急得直哭。清华学校在那时候尚不大引人注意。学校的创立乃是由于民国纪元前四年美国老罗斯福总统决定退还庚子赔款半数指定用于教育用途,意思是好的,但是带着深刻的国耻的意味。所以这学校的学制特殊,事实上是留美预备学校,不由教育部管理,校长由外交部派。每年招考学生的名额,按照各省分担的庚子赔款的比例分配。我原籍浙江杭县,本应到杭州去应试,往返太费事,而且我家寄居北京很久,也可以算是北京的人家,为了取得法定的根据起见,我父亲特赴京兆大兴县署办理户籍手续,得到准许备案,我才到天津(当时直隶省会)省长公署报名。我的籍贯从此确定为京兆大兴县,即北京。北京东城属大兴,西城属宛平。那一年直隶省分配名额为五名,报名应试的是三十几个人,初试结果取十名,复试再遴选五名。复试由省长朱家宝亲自主持,此公素来喜欢事必躬亲,不愿假手他人,居恒有一颗闲章,文曰“官要自作”。我获得初试入选的通知以后就到天津去谒见省长。十四岁的孩子几曾到过官署?大门口的站班的衙役一声吆喝,吓我一大跳,只见门内左右站着几个穿宽袍大褂的衙役垂手肃立,我逡巡走近二门,又是一声吆喝,然后进入大厅。十个孩子都到齐,有人出来点名。静静地等了一刻钟,一位面团团的老者微笑着踱了出来,从容不迫地抽起水烟袋,逐个地盘问我们几句话,无非是姓甚、名谁、几岁、什么属性之类的谈话。然后我们围桌而坐,各有毛笔纸张放在面前,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孝弟为人之本》。这个题目我好像从前作过,于是不假思索援笔立就,总之是一些陈词滥调。过后不久榜发,榜上有名的除我之外有吴卓、安绍芸、梅贻宝及一位未及入学即行病逝的应某。考取学校总是幸运的事,虽然那时候我自己以及一般人并不怎样珍视这样的一个机会。就是这样我和清华结下了八年的缘分。二八月末,北京已是初秋天气,我带着铺盖到清华去报到,出家门时母亲直哭,我心里也很难过。我以后读英诗人Cowper 的传记时特别同情他,即是因为我自己深切体验到一个幼小的心灵在离开父母出外读书时的那种滋味——说是“第二次断奶”实在不为过。第一次断奶,固然苦痛,但那是在孩提时代,尚不懂事,没有人能回忆自己断奶时的懊恼,第二次断奶就不然了,从父母身边把自己扯开,在心里需要一点气力,而且少不了一阵辛酸。清华园在北京西郊外的海甸a 的西北。出西直门走上一条漫长的马路,沿途有几处步兵统领衙门的“堆子”,清道夫一铲一铲地在道上洒黄土,一勺一勺地在道上泼清水,路的两旁是铺石的路,专给套马的大敞车走的。最不能忘的是路边的官柳,是真正的垂杨柳,好几丈高的枒杈古木,在春天一片鹅黄,真是柳眼挑金,更动人的时节是在秋后,柳丝飘拂到人的脸上,一阵阵的蝉噪,夕阳古道,情景幽绝。我初上这条大道,离开温暖的家,走向一个新的环境,心里不知是什么滋味。海甸是一小乡镇,过仁和酒店微闻酒香,那一家的茵陈酒莲花白是有名的,再过去不远有一个小石桥,左转趋颐和园,右转经圆明园遗址,再过去就是清华园了。清华园原是清室某亲贵的花园,在门上“清华园”三字是大学士那桐题的,门并不大,有两扇铁栅,门内左边有一棵状如华盖的老松,斜倚有态,门前小桥流水,桥头上经常系着几匹小毛驴。园里谈不到什么景致,不过非常整洁,绿草如茵,校舍十分简朴,但是一尘不染。原来的一点点中国式的园林点缀保存在“工字厅”“古月堂”,尤其是工字厅后面的荷花池,徘徊池畔,有“风来荷气,人在木阴”之致。塘坳有亭翼然,旁有巨钟为报时之用。池畔松柏参天,厅后匾额上的“水木清华”四字确是当之无愧。又有长联一副:“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去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祁隽藻书)我在这个地方不知消磨了多少黄昏。西园榛莽未除,一片芦蒿,但是登土山西望,圆明园的断垣残石历历可见,俯仰苍茫,别饶野趣。我记得有一次郁达夫特来访问,央我陪他到圆明园去凭吊遗迹,除了那一堆石头什么也看不见了,所谓“万园之园”的四十美景只好参考后人书画于想象中得之。三清华分高等科、中等科两部分。刚入校的便是中等科的一年级生。中等四年,高等四年,毕业后送到美国去,这两部分是隔离的,食宿教室均不在一起。学生们是来自各省的,而且是很平均地代表着各省。因此各省的方言都可以听到,我不相信除了清华之外有任何一个学校其学生籍贯是如此的复杂。有些从广东、福建来的,方言特殊,起初与外人交谈不无困难,不过年轻的人学语迅速,稍后亦可适应。由于方言不同,同乡的观念容易加强,虽无同乡会的组织,事实上一省的同乡自成一个集团。我是北京人,我说国语,大家都学着说国语,所以我没有方言,因此我也就没有同乡观念。如果我可以算得是北京土著,像我这样的土著,清华一共没有几个。(原籍满族的陶世杰、原籍蒙族的杨宗瀚都可以算是真正的北京人。)北京也有北京的土语,但是从这时候起我就和各个不同省籍的同学交往,我只好抛弃了我的土语的成分,养成使用较为普通的国语的习惯。我一向不参加同乡会之类的组织,同时我也没有浓厚的乡土观念,因为我在这样的环境有过八年的熏陶,凡是中国人都是我的同乡。一天夜里下大雪。黎明时同屋的一位广东同学大惊小怪地叫了起来:“下雪啦!下雪啦!”别的寝室的广东同学也出来奔走相告,一个个从箱里取出羊皮袍穿上,但是里面穿的是单布裤子!有一位从厦门来的同学,因为言语不通没人可以交谈,孤独郁闷而精神反常,整天用英语喊叫:“我要回家!我要回家!”高等科有一位是他的同乡,但是不能时常来陪伴他。结果这位可怜的孩子被遣送回家了。我是比较幸运的,每逢星期日我缴上一封家长的信便可获准出校返家,骑驴抄小径,经过大钟寺,到西直门,或是坐一小时的人力车遵大道进城。在家里吃一顿午饭,不大工夫夕阳西下又该回学校去了。回家的手续是在星期六晚办妥的,领一个写着姓名的黑木牌,第二天交到看守大门的一位张姓老头儿的手里,才得出门。平常是不准越大门一步的。新生是一群孩子,我这一班里以项君为最矮小,有一回他掉在一只大尿桶里几乎淹死。二三十年后我在天津遇到他,他已经任一个银行的经理,还是那么高,想起往事不禁发出会心的微笑。新生的管理是很严格的。斋务主任陈筱田先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天津人,说话干脆而尖刻,精神饱满,认真负责。学生都编有学号,我在中等科时是五八一,在高等科时是一四九,我毕业后十几年在南京车站偶然遇到他,他还能随口说出我的学号。每天早晨七点打起床钟,赴盥洗室,每人的手巾脸盆都写上号码,脏了要罚。七点二十分吃早饭,四碟咸菜如萝卜干、八宝菜之类,每人三个馒头,稀饭不限。饭桌上,也有各人的学号,缺席就要记下处罚。脸可以不洗,早饭不能不去吃。陈先生常常躲在门后,拿着纸笔把迟到的一一记下,专写学号,一个也漏不掉。我从小就有早起的习惯,永远在打钟以前很久就起床,所以从不误吃早饭。学生有久久不写平安家信以致家长向学校査询者,因此学校规定每两星期必须写家信一封,交斋务室登记寄出。我每星期回家一次,应免此一举,但格于规定仍须照办。我父亲说这是很好的练习小楷的机会,特为我在荣宝斋印制了宣纸的信笺,要我恭楷写信,年终汇订成册,留作纪念。学生身上不许带钱,钱要存在学校银行里,平常的零用钱可以存少许在身上,但一角钱一分钱都要记账,而且是新式簿记,有明账,有资产负债对照表,月底结算完竣要呈送斋务室备核盖印然后发还。在学校用钱的机会很少,伙食本来是免费的,我入校的那一年才开始收半费,每月伙食是六元半,我交三元,在我以后就是交全费的了,洗衣服每月二元,这都是在开学时交清了的。理发每次一角,手艺不高明,设备也简陋,有一样好处——快,十分钟连揪带拔一定完工。(我的朋友张心一来自甘肃,认为一角钱太贵,总是自剃光头,青白油亮,只是偶带刀痕。)所以花钱只是买零食。校内有一个地方卖日用品及食物,起初名为嘉华公司,后改称为售品所,卖豆浆、点心、冰淇淋、花生、栗子之类。只有在寝室里可以吃东西,在路上走的时候吃东西是被禁止的。洗澡的设备很简单,用的是铅铁桶,由工友担冷热水。孩子们很多不喜欢亲近水和肥皂,于是洗澡便需要签名,以备査核。规定一星期洗澡至少两次,这要求并不过分,可是还是有人只签名而不洗澡。照规定一星期不洗澡予以警告,若仍不洗澡则在星期五下午四时周会(名为伦理演讲)时公布姓名,若仍不洗澡则强制执行,派员监视。以我所知,这规则尚不曾实行过。……

编辑推荐

《梁实秋散文经典系列:不复当年模样(插图珍藏版)》编辑推荐:20世纪华语文坛一代宗师畅销不衰的智慧散文。经典于简单中蕴藏大智慧,于平淡中流溢真性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不复当年模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3条)

 
 

  •   比较清新的一套散文集,篇目与以往看到的“雅舍”标识的小品文不同,是回忆性散文合集,整体体脉络很清晰,确实如自传般记述了梁实秋的一生重要经历。气宗,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清华八年》和《槐园梦忆》,一个是将八年求学经历,一个是怀念故妻,看似琐碎平淡,实际性情中人的真情表达,细腻,感人。
  •   首先很经典。所选的散文比较有代表性,包括《清华八年》《槐园梦忆》这两个经典篇目,总体阅读下来,犹如在看一本梁实秋自述的人生传记,这是于文学方面的所得之外难得的收获。还有就是很实惠,文字中配了一些很有意境的插图,与文字相辉映,整体很有文化品位。
  •   梁老先生追忆发妻的《槐园梦忆》感人泪下,半个多世纪的爱恋携手,因为一场意外而终止,实在令人惋惜。纵观梁实秋的人生经历,程季淑女士非常完美地担当了贤妻良母的角色,使梁实秋能够从容地无所挂碍地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做自己想做的事,潇洒无忧,留给世人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她与梁实秋互敬互爱,互相扶持,这种感情难能可贵,值得今人深思借鉴。
  •   非常喜欢《槐园梦忆》这一篇,讲述了梁实秋和妻子程女士半个世纪的爱恋过往,假着包办婚姻的外衣,实际上是自由恋爱的结合,风雨同舟半个世纪,结果一场意外夺去了程女士的性命,梁实秋变成了鳏夫。这是一篇悼文,除了开头结尾都流露着比较浓的悲伤情绪,中间的回忆部分几乎算是对梁实秋的人生历程的描述,平凡而多彩,他的一生中多数重要时刻都是与故妻一同度过的,夫妻间的感情令人动容。
  •   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辑录的散文篇数不多,但是生动细腻地介绍了他的过往人生经历中难忘的人和事,展现了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这本《不复当年模样》也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选篇数多一些,内容更为丰富,时间性比较强,可以从中看到梁实秋的人生轨迹,老北京文化、各地区的地方民俗也有不少涉及,文化品位很高,行文更加潇洒自然些,这与作者的个性有关。两个都是经典,值得反复品读。
  •   梁实秋是20世纪华语文坛比较有争议的一个作家,因为政治方面的一些因素吧,直到80年代他的作品集才在大陆出版,版本不多。这套书算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内容定位比较清晰,选文很系统。梁实秋的散文虽然在遣词造句上不如朱自清的优美,不如鲁迅的犀利,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也不乏严肃与幽默,整体潇洒自然,行云流水,令人读之畅快。
  •   梁实秋算是一个老北京,他的多篇回忆散文中都涉及了不少老北京文化,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故乡故人的深沉怀念。老北京胡同,大宅院,各种零食小吃,描红模子,放风筝,上学堂,清华旧貌,现今已经难见其原貌的老北京风貌在梁实秋的文章里一一复原,怀旧不只是情感上的一种追忆,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追思。
  •   梁实秋的散文,文字比较简洁生动,情感的表达细腻真实,既像文人散文那样流溢文采,也像学者散文那样旁征博引,在抒情叙事的同时也涉及了不少各方面的知识,内蕴丰盈。难怪世人这样评价他的散文:“因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
  •   梁实秋是20世纪华语文坛的一大家,经历过清末、民初、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内战,从他的回忆散文中能看到那些时期中国的社会风貌,对于北京o北平的印象尤其深刻,因为故乡的关系,梁实秋对它的风俗世情描述得非常细腻生动,引人遐思,我们年轻的一代只能通过影像和文字来想象当时的中国风貌,而梁实秋的散文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因为满怀对故乡的挚爱,所以他笔下文化积淀深厚的北京o北平非常令人神往。
  •   梁实秋是民国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学家,记人叙事评论的散文小品尤其引人注目,从他的回忆散文中能看到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没有刻意的粉饰,比较真实,语言比较朴实生动,阅读起来比较轻松,整体阅读感受不错。
  •   全书集合了梁实秋散文之经典
  •   这算是一部梁实秋的自传,里面收录的文章讲述了梁实秋各个人生阶段的重大事件,从幼年生活到就学,清华八年,海外留学三年,回国从业,辗转南北,飞往台湾定居,整体脉络比较清晰,每个阶段都有些趣事令人忍俊不禁,有些人令人印象深刻,梁实秋细腻生动的表述使原本普通平凡的小事有了生气,他对母亲与妻子的深情怀念非常令人动容。
  •   冲着梁实秋的名字买的,以前所了解的梁实秋是通过他的几篇小品文,听说他是个很有争议的作家,对于他的生平了解不多,对他本人也知之甚少。这本书倒是不错,以他的散文呈现他的一生,可谓名人传记,除了叙事抒情之外,也牵涉了不少文化知识,收获颇多。
  •   梁实秋是民国时期比较活跃的一个文人,从这本书中的多篇散文能看到他在那个时期的活动和经历,以及那个时期的社会状况,不论是行文语言还是内容,都比较有时代特色。他与许多现当代名家相交,有闻一多,冰心,老舍,徐志摩等,从他们相交的过程中也能了解到其他一些名人当时的景况,这属于额外的收获。
  •   全书贯穿着一种浓浓的怀旧情绪。疲马恋旧秣,羁禽思故栖,人与疲马羁禽无异,高飞远走,疲于津梁,不免怀念自己的旧家园。思乡,怀人,忆事,织成了一部比较有自传色彩的散文集,一代大师平凡而多彩的人生历程展现在我们面前。人是怀旧的动物,这话是不错的。
  •   梁实秋是大家!很多人都是停留在鲁迅先生对他的评价上了,其实是误导了大家,很好的散文,大家读读吧。
  •   上午收到书,很干净的封面,还有封套,原来做了封套,整体文化味儿相当浓。梁实秋的文章信手拈来,潇潇洒洒回忆人生路上的那些事儿,儿时玩乐,少年求学,青年留学,中年流离,与爱妻风雨携手半个世纪,许许多多的看似平淡的事儿在梁实秋的笔下都那么有趣味,有感情,有的地方令人忍俊不禁,有的地方又感人泪下,不愧是大师作品,底蕴深厚。
  •   第一次买梁实秋的书,是被名字所吸引的。这本书主要叙述了梁实秋年轻的时候所发生得点点滴滴,有大部分是在民国时期。语言十分朴素,但每字每句都流露着作者真实的情感。里面说到许多关于民国时期的事,有些很有趣,也很吸引人,还有讲述与妻的爱情。令我想到以后自己老了也是这样回忆自己的青春吗?这本书很值得一看!推荐~
  •   早就买了,先是选择性地看了几篇,又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最喜欢的印象最深刻的是《槐园梦忆》,这在全书占了不少篇幅,也是情感最丰沛最动人的一篇。他们从民国时代开始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相知相伴,相濡以沫的感情如是,羡煞人也。
  •   梁实秋文章自然很质朴平实,但是我读起来总觉得少些味道,看来无缘啊
  •   一直喜欢梁实秋的书,幽默风趣,另外这个版本不错,值得收藏。
  •   梁实秋的文字,字字矶珠,轻松愉快,收获人生哲理。
  •   最爱清华八年,最爱雅舍小品。
  •   智慧散文经典,大家之作,值得一读
  •   这个是插图版的,文中配了不少插图,都是很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水墨画和国画,有些画很有写意的感觉,与梁实秋的文章搭配起来,非常巧妙,文化味更浓厚了,赏文品图,别有一番领悟。
  •   梁实秋的确是大家,推荐大家读。
  •   很奇怪的,读梁实秋的文章总会在欣赏文章之后,能够联想出他的为人,温润如玉,一切都恰到好处,自有一种风度。
  •   非常喜欢梁实秋,书不错
  •   喜欢梁实秋的文字,封面也很清新
  •   当作梁实秋的传记收藏,不论是文字还是包装,都很满意,是适合收藏的版本。
  •   散文大师的名作,如饮醇醪般的感觉,轻松自然!
  •   看或听一个文学大家娓娓讲述他的人生故事,没有浮躁,无关功利,可以让心静下来,品味大师的多彩人生,也是在了解他所处的时代,了解当时的文化。没有多少华丽的词汇,有的是真诚平淡的话语,洒脱自然的性情流露,与大师没有那么多距离感,读他的人生,如同身受。是一本好书。
  •   智慧的人生,充满智慧的文字。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渊博的学识,大师的文字魅力,智慧的处世哲学,豁达的人生态度,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个智者的幽默和宽广胸怀。
  •   不复当年模样
  •   还没读,但先生的经典肯定没错,印刷略简单。
  •   整体包装很典雅大方,里外两个封面,比较出乎意料,外封比较简单干净大方,显出一点文化品位,内封使整本书看起来像一本精致的文学读物,值得人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阅读感受也不错,倒是难得加了一些比较体现传统文化特点的插图,丰富了文字的表现力。
  •   梁先生的文字很朴实却又很精致,读起来仿佛能瞬间跟随他回到道个年代,那个精致的四合院,那段怒能抹去的往事!
  •   看了一半了,一看就会上瘾,其实很喜欢20世纪初的那段时间,虽然社会动荡,但正是因为这些不安造就了那么多不可重复的文学辉煌。
  •   还没开始看,大概翻了一下,梁秋实的作品第一次读
  •   平实中见功底
  •   智慧 优雅
  •   看了第一本,人间有味是清欢,就果断再买三本
  •   发货很快,书的封面很素雅,书中文字十分朴实干净。值得一品!
  •   不得不说,深圳银捷快递的服务真的很烂。本来18号就送达的书,结果一直不跟我联系,还在包裹跟踪栏写上联系不上的标语。 真的很失望啊。
  •   一直都很喜欢的作家~有插图感觉更棒了,总之五星好评
  •   爱不释手,书中文字很有魅力,只是,我以为的美好爱情,夫妻间的相濡以沫,在进一步了解到作者生平后极度失望了,但这种情绪与书无关。
  •   非常好,非常喜欢这本书,印刷、内容都很赞!
  •   书不错,我们的书都在当当上买的。
  •   看得我忧伤啊,才情在时间面前,注定是忧伤的曲乐
  •   看先生的书,得慢慢品,个中滋味,回味无穷!
  •   还没看,是在不好评价
  •   很好看的书,这次的4本都是没开封的,这样才对吗!
  •   质量很好 但是刚几天就降价了 哈哈 郁闷啦
  •   买来看看!闲暇时读读不错的
  •   不错,包装很好,送的快
  •   对于生活的理解就更深了,同时也可以激励我们奋发向上。
  •   送人的 朋友说不错
  •   随便买的但是还没有看
  •   包装质量内容都没的说,很好
  •   给外甥买的,是老师推荐的书
  •   这种版本看着很舒服。
  •   缺点是 边裁不太齐整 其他的没得挑
  •   文艺范~
  •   还没看不过看起来不错
  •   之前读了它的“人生本来如寄”,相较“如寄”的幽默、生动、诙谐,本集则更多的侧重之前生活、成长的记录而非对事物的看法,文字朴实、生活,加深了对梁老童年和中年生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一、文中“槐园梦忆”张姐体现了他作为一个至情至性之人对其爱妻的深情厚谊;二、全书前部分的回忆,让我们侧面了解了更多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真实姿态。
  •   装帧设计,印刷,纸质都很满意。梁实秋的文字确实耐看
  •   还不错,梁实秋的文字,给四星吧,
  •   首先这本书的书名非常好,我承认当时买它的前提之一是因为书名“不复当年模样”。当然,书名对作者里面的文章也是囊括的非常好,都是回忆,那个回不去的年代的回忆。
  •   梁實秋先生的文筆穩健從容,只是回憶錄性的東西,對先生不瞭解、、讀了不甚了了~~
  •   还没读,一直想买,终于入手了。
  •   回忆文的汇集,情深意切。
  •   当当买书以后要小心了,买到错版漏页的书超过15天换货时间不给换,损失只有自己承担了。以后每本书都要一页一页的翻看验货
  •   很好的一本书,已分享给朋友购买。
  •   当当网的书一直蛮好。。。
  •   在当当买了很多书,很喜欢。但是有的价格为什么比**还贵呢,不地道哦。
  •   奔着这书的书名买的,还行,可能是时代有点不一样了,读起来有点拗口..
  •   书很好,但是快递很烂,封面都坏了。
  •   这类书不对我的胃口,里面很多是重复的。
  •   闲书,消闲还不错。
  •   这本的书的内容不用说,如果出版社社将内图换成彩图,且做成32开的小精装,该多好
  •   书很精美,作者很有涵养。
  •   插图是什么玩意啊,最喜欢槐园忆梦了,其他的觉得没什么意思
  •   一本好书,大师的书,须花费时间慢慢的读,不知怎么内容还是吸引不了我,至今只读了一半。
  •   编者将梁实秋老先生的一些相关文集 包括《秋室杂忆》《槐园梦忆》《白猫王子及其他》等按照时间顺序重新编排作者的一些人生经历看起来肯能会更加明了此书还未看完 但老先生的文笔读起来精炼不晦涩纸质有待加强哦 不本人认为过还过得去 排版看上去挺舒服的
  •   粱先生的书看了就会喜欢 不信 你试试 就是啊 现在雅舍系列的版本出的不太好 而这个又是挑着的
  •   好喜欢梁实秋爷爷的!装帧也好看!
  •   在亚马逊买了三次东西 都很失望
  •   慢慢读,欣赏啊,细细品。
  •   装帧美好 促销买的 十分值
  •   文风潇洒自然,不乏严肃与幽默,情感真挚动人,呈现了梁实秋平凡而多彩的人生历程,表达了他对故乡、故居、故友以及亲人的深沉的爱与怀念。
  •   蛮喜欢的书 看着很舒服
  •   配送蛮快的。就是买的一堆书里有一本角挤压的惨啊
  •   封面素雅,内容还没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