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历史

出版时间:2012-2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黄一鹤  页数:30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微历史,顾名思义用微博体写史。本书涵盖了民国小人物如何选择并积极开拓优化自己的人脉圈子,大人物如何经营和驾驭自己的人脉圈子,超级人物如何平衡自己的人脉圈子等语录精粹。并配有大量稀见图片,影响连缀,俨然1911—1949年历史剪影,现代版《世说新语》。

作者简介

  黄一鹤:70年代生人,历史学硕士,曾在机关任职,后又从事过高校讲师、出版社编辑、广告公司总监等工作。长期研读中国历史,对古代官场尤多注意,常感叹“人性幽暗”“读史就是读人性”,陆续出版过几种读史小书,版权销至中国台湾、韩国等地。

书籍目录

总统皇帝只在一瞬间:袁世凯的“小站”人
 ⊙1915年,沈佩贞率领十余名靓装艳服、尽态极妍的妇女腻友,至北京东四七条胡同“醒春居”参加宴会。众腻友换上绣花拖鞋,坐卧海棠花下,搔首弄姿。众人喝到飘飘然时,有人提议用“闻臭脚”做酒令。当日只有一个人没有闻到臭脚,第一个罚闻臭脚的便是庆亲王奕劻的大儿子载振。
请叫我老师:段祺瑞的学生们
 ⊙段祺瑞有个毛病,一发火,鼻子便向一边歪斜,经过按摩才能正过来。人送绰号“歪鼻子将军”、“段歪鼻”。据传,段祺瑞有四次被气歪鼻子:一次是袁世凯坚决不同意他推荐的心腹任国务院秘书;一次是他的得意门生在天津被杀害;一次是他得知他的三姨太与儿子有染;还有一次是他带着《对德参战提交国会案
》要黎元洪盖章,黎不同意盖,并怠慢了他。这几次歪鼻子都是经过按摩才正过来的。
哥仨好:冯国璋、吴佩孚、曹锟的圈子
 ⊙辛亥革命时,冯国璋攻打汉阳,部下王占元亲到前线指挥,王给官兵们叩了一个头说:“弟兄们捧俺姓王的一场!”
在基督和犹大间徘徊:冯记西北军
 ⊙1918年2月,段祺瑞派冯玉祥去闽援助抵抗护法军。冯不愿,于是,假装坠马摔伤了腿。曹锟和吴佩孚来看他,他就拄着个拐杖上火车迎接。曹说,你不要去福建啦,到湘西去吧!我推荐你做湘西镇守使。冯一听,扔下拐杖,就跳下了火车。吴见状大喊道:“你拐杖忘在火车上了!别装了,快把常德和桃源拿下!”
在三个鸡蛋上跳舞:阎老西儿的圈子
 ⊙阎锡山做了军政府大都督后,军政府门前挂的不是五色旗,而是一面八卦太极图旗。阎认为,辛亥革命是真人出世的“汤武革命”,就应该挂太极八卦旗。
老子英雄儿好色:关不住的东北虎
 ⊙吴俊升认为自己是“黑熊投胎”,平时养着几只大狗熊,走路时经常模仿大狗熊的样子;张海鹏称自己是“张飞再世”,出门碰见关帝庙就进去磕头,见关羽像就大喊“二哥”;汤玉麟说自己是“猛虎投生”,酷爱老虎,坐着谈话时,把紧握的两个拳头扑到桌上,以展示“虎威”。
迷惘的诸侯:滇贵系的圈子
 ⊙袁世凯命湖南地方长官查抄蔡锷家,蔡没有不动产,母亲和妻子也已躲藏起来。只有一个办木厂的兄弟,两人早已分了家。
白狐狸联盟:桂系军阀甲天下
 ⊙岑春煊在广东反腐时雷厉风行,穷追猛打。一个叫裴景福的官员因贪污被革职监管,想不到这小子通过其他贪官逃到了澳门。岑春煊勃然大怒,居然派出了军舰追到澳门,当时占领着澳门的葡萄牙政府哪里见过这样的清朝官员,为了一小贪污犯居然出动军舰,急忙笑把裴景福交出引渡回广东,岑春煊将其发配充军新疆。
一心北上的华南虎:没了老大的粤军团
 ⊙陈济棠听信其兄陈维周之言,以高价买得花县芙蓉嶂洪秀全祖坟,安葬其母,说这里是出天子的圣地。1935年,其兄特地去浙江奉化察看了蒋介石的祖坟,回来后,陈维周兴高采烈地对陈济棠说:“蒋介石的祖坟不如芙蓉嶂的龙势远甚。”从而进一步坚定了陈济棠反蒋的决心。
四川军阀多如毛:刘氏家族半天府
 ⊙范绍增,出身绿林,曾为袍哥中人。因为从小生就一副憨眉憨态,逗人喜爱,人称“范哈儿”。他在战场上作战颇为勇敢,在情场上更是春风得意,喜欢把中意的女子收为己有。短短几年下来,他的姨太太就有了四十位之多。著名游泳冠军“美人鱼”杨秀琼就被迫于19岁时做了他的第十八房姨太太。
民国的学校,蒋家的兵:请叫我校长
 ⊙蒋介石倡导“新生活运动”。在“新生活运动期间”,蒋介石偕宋美龄飞抵济南,韩复榘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只备“新生活饭”招待,黄米窝头加白菜、豆角、鱼、虾四个菜。同年,孔祥熙来济,韩仍用“新生活饭”招待之,小米饭加大明湖产的蒲菜、芦苇等。蒋、孔等直憋气,却又说不出什么来。
我们的辫子能换钱:辫帅的坚持
 ⊙张勋带兵入宫,拉起熟睡的溥仪让他登基。瑾妃等认为不可,张说:“今日之事,得听我的,有不从者,莫怪老夫无情!”溥伦责备说:“你这番举动不是学曹操吗?”张答:“曹操逼宫,那是弑后惊主。我今日逼宫,是拥君即位,哪能一概而论。”
两湖军阀多奇志:不爱武斗爱文斗
 ⊙袁世凯在太和殿举行大总统就职典礼(
按理应在国会宣誓)。礼成,观礼者、拜贺者均从东华门、西华门步行,独国务总理熊希龄坐二人肩舆,杂行人丛中。湘籍议员罗某大呼:“秉老,你在紫禁城乘二人肩舆,是钦赐呢,抑或自备呢?”熊答:“你猜猜看。”另一湘籍议员说:“我看是从清室借来的。”闻者皆大笑。
太太的客厅:宛在北京文艺圈中央的林徽因
 ⊙1933年10月,冰心写了一篇《 我们太太的客厅 》,发表于天津《
大公报》文艺副刊。小说描写了一群自命不凡的学界名流聚集在女主角家的客厅开沙龙的故事。文章一改冰心晶莹透至的文笔,对人物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林徽因也不甘示弱,据林徽因的好友李健吾回忆说:“她(林徽因
)恰好由山西调查庙宇回到北平,带了一坛又陈又香的山西醋,立即叫人送给冰心吃用。”从此,二人结怨。
我的朋友胡适之:胡适的圈子
 ⊙一次在胡适家里集会,徐志摩一进门就从袖里掏出一件东西给别人看,原来是一具小小的木制的棺材,长约四五寸,红漆烁然。打开棺盖,里面装有香烟数十支,徐拿出烟来一一递给大家抽。
活到老,骂到老:革命青年导师周树人
 ⊙有个日本人到北京大学来讲中日文化合作,周作人说:“谈到中日文化合作,我没有看见日本人的文化,我倒看见他们的武化,你们都是带着枪炮来的,哪里有文化,只有武化。”
剪不断,理还乱:鸳鸯蝴蝶与南社的圈子
 ⊙蒋介石、宋美龄去看望张恨水,张客气接待,临走时,却只招呼用人送他们出门。张学良请他做文化顾问,不用上班,月薪一百大洋,张恨水却以“君子不党”婉拒。
“学霸”傅大炮:傅斯年的圈子
 ⊙1926年,蒋梦麟听说自己上了张宗昌的“死亡黑名单”后,赶紧逃到了东交民巷六国饭店,以避风头。蒋对美国使馆的朋友说:“我天天叫喊打倒帝国主义,现在却投入帝国主义的怀抱来寻求保护了!”
在“洪水”与“野兽”之间:蔡元培的圈子
 ⊙1919年,陈独秀的儿子延年、乔年来北大看望他,但他们不被允许直接进家,而是像其他人一样,各自准备一张名片,上书“拜访陈独秀先生”,下署名号,方得见。
上海滩三教父: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的圈子
 ⊙上海三大亨之一的黄金荣1900年到上海法租界巡捕房上班,级别是三等华人巡捕。为了向上攀爬,黄金荣与上海的黑社会古惑仔建立关系,并且广设线人。有时,他会让眼线去号召些人到法租界犯罪。黄金荣事先得到消息,迅速告诉他的主子,法国人提前做好埋伏,往往是一网打尽。黄金荣得到的金钱都会给线人,“荣誉”则归自己。
最后的贵族:唯美诗人邵洵美的圈子
 ⊙邵洵美身世显赫,祖父邵友濂做过清朝的上海道台,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母亲是盛宣怀的女儿,妻子是自己的表妹、盛宣怀的孙女。邵在英国留学时,和谢寿康、徐悲鸿、张道藩四人结拜为兄弟。邵常接济穷兄弟徐悲鸿,花钱从来不放在心上,却批评徐没有才气,只是“国外三流画家”。
命中注定顽固地爱你:清朝遗老的圈子
 ⊙梁鼎芬做过溥仪的老师,民国后以遗老自居,曾积极参与张勋复辟。早年,广雅书院想请梁做院长,有人说梁太年轻了,才二十八九岁。梁说:“这容易呀,想年轻些很难,想老一些容易。”于是选了个日子,开始留胡须,各界名流都来祝贺,称“贺胡会”。从此,一缕长须就成了梁的标志。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总统皇帝只在一瞬间:袁世凯的“小站”人民国初年,人们把袁世凯比做美国的华盛顿,但袁世凯终究没能成为华盛顿,袁归根到底是个“旧时代的人”。袁的圈子里,活跃的也仍是以旧时代的人为主:前清旧僚、北洋嫡系,外加少数具有新思想的新分子。袁作为一代领袖,在笼络人心上极有手腕,要求名的给名,要求官的给官,要求钱的给钱,从不吝惜。小档案段芝贵(1869-1925):安徽合肥人,北洋武备学堂毕业。深得袁世凯宠信,有“干殿下”之称,历任驻京总司令官、拱卫军总司令、察哈尔都统、江西宣抚使、湖北都督、奉天将军等,段祺瑞政府中的陆军总长。赵秉钧(1859-1914):河南汝州人,袁世凯的心腹,创办中国第一支巡警队伍,创设警务学堂。有袁世凯的大管家之称。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人,毕业于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院,曾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翻译家和教育家,翻译代表作《天演论》,启蒙了一代人。杨度(1874-1931):湖南湘潭人,大学者王闿运的弟子,帝王学传人,袁世凯许之为“旷代逸才”。江朝宗(1861-1943):安徽旌德人,北洋将领,长期担任步兵统领。颜惠庆(1877-1950):上海人,外交家。早年毕业于上海同文馆,后留学弗吉尼亚大学,曾任清朝驻美使馆参赞、外交部股长、清华大学总办。民国后历任外交次长,驻德、丹麦、瑞典等国公使,外交总长、内务总长、国务总理等职。王士珍(1861-1930):河北正定人,“北洋三杰”之龙,北洋元老,曾任陆军部长、总参谋长、国务总理等职,张勋复辟后退出政坛。沈佩贞的名片上书大字“大总统门生沈佩贞”,旁注“原籍黄陂,寄籍香山,现籍项城”。“黄陂”指黎元洪,“项城”是袁世凯,“香山”是孙中山。沈原先是同盟会员,据说跟黎和袁都关系暧昧,又拜江朝宗为义父,段芝贵为叔父,与众多达贵都有不同寻常的关系,人送绰号“政治宝贝”。1915年,沈佩贞率领十余名靓装艳服、尽态极妍的妇女腻友,至北京东四七条胡同“醒春居”参加宴会。众腻友换上绣花拖鞋,坐卧海棠花下,搔首弄姿。众人喝到飘飘然时,有人提议用“闻臭脚”做酒令。当日只有一个人没有闻到臭脚,第一个罚闻臭脚的便是庆亲王奕劻的大儿子载振。袁世凯手下有一批“娘子军”,分为三派:一是高尚派,以女才子吕碧城为首,其实是文学清客;二是活动派,以安静生为首,主张女子参政,为张罗帝制组织了“中国妇女请愿会”;三是权贵派,奔走结交权贵,以沈佩贞为首。主要成员包括刘四奶奶、王三太太、蒋淑婉等数十人。安静生为袁世凯草拟的招选女官的章程,共有八条:一、家世清白,政治清白,拥护袁皇帝领导;二、年龄在十四岁至二十五岁之间;三、品貌端庄,身体健康,没有任何疾病;四、没有出嫁,没有对象的黄花大闺女;五、或孀妇,但必须没有生过小孩;六、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七、三年后才可以出宫;八、三年期满后,由女官长奏请皇上,对那些表现出色的,给予褒奖。袁世凯一次与张之洞谈练兵,袁世凯说:“练兵的事情,看起来似乎很复杂,其实也简单,主要的是要练成‘绝对服从命令’。我们一手拿着官和钱,一手拿着刀,服从就有官有钱,不服从就吃刀。”袁世凯书读得不好,但是很有气魄,十三四岁时曾自撰一副春联: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气势雄迈,不可一世,袁的老师见了后,大吃一惊。慈禧准备训练新式陆军,徐世昌向荣禄推荐了袁世凯。这时袁刚花钱买通庆亲王和李莲英,谋了一个浙江温州道员,正做着去江南发财的梦。接到徐世昌的通知后,袁有些不高兴,勉强接受了小站练兵的任务。徐世昌祖上原居浙江,后来迁居北京大兴,再后又搬至天津,还有一支生活在河南,徐世昌就出生在河南开封。所以徐世昌拥有浙江、直隶、河南三种籍贯,可以跟袁世凯论河南老乡,跟孙宝琦、钱能训等论浙江老乡,跟冯国璋、曹锟等称直隶老乡。前清翰林宋育仁有复辟的企图,不料他的一个四川同乡向步军统领江朝宗写了一封检举信,没办法,江只能“公事公办”,但江派去的不是凶神恶煞的警察,而是一辆豪华的马车。马车司机传话说:“统领大人请宋翰林去办公室谈谈!”处理结论是议论荒谬,精神有问题,应遣送回原籍,交地方上看管。但袁世凯觉得还是太重了,便对宋说“劝回原籍休养”,而且还送了路费三千元。袁世凯最得力的智囊有两人,一是陈宧,一是杨士琦。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起初不赞成帝制,被免职。梁感慨说:“我梁某的性命,不怕袁项城(袁世凯是河南项城人,故又称袁项城),倒怕杨士琦,怕他对我下毒手。”1922年溥仪大婚,荫昌以总统府侍从长的身份,代表中华民国,以对外国君主礼节向老东家鞠躬祝贺。随后又跪在地上叩首,并对溥仪说:“刚才行鞠躬礼那是代表民国的,现在奴才以满人身份自己给皇上行礼。”小站练兵时,张怀芝是袁世凯的“随马小兵”,有一次袁骑马时,从马上掉下来,脚套在马镫上。张怀芝紧急中用脑袋和肩膀顶住马,马因而停下来,袁也得救。张由此得到袁的信任,并认袁世凯为义父,人称干殿,被任命为北洋六镇镇统(师长)之一。“北洋之龙”王士珍其实是假冒的。有一年,武毅军总统聂士成向直隶各镇调用军官,朝阳镇总兵杨瑞生开了一张保单送去,其中有守备王士珍在内。可王守备不愿改投他处,杨于是让一个姓王的马弁冒名顶替调了出去。这位假王士珍后来转入北洋武备,又被派往小站成了袁世凯手下的一员大将。那位真王士珍后来解职回乡,默默无闻以终。章太炎初见陈宧,大惊:“中国第一人物,中国第一人物!他日亡民国者,必此人也!”这时陈仅仅是参谋次长(黎元洪以副总统兼任参谋总长)。

编辑推荐

《微历史:1911-1949民国圈子》编辑推荐:2000个段子解剖民国政治、文化圈子的圈里圈外,200张稀见图片透视中国官场、文化的局里局内。活色生香的微博体历史重放(1911-1949),荡气回肠的民国语录精粹。小人物要选好圈子,大人要经营好圈子,超级人物要平衡好各种圈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微历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0条)

 
 

  •   这是用微博体的格式书写《微历史2:1911~1949民国圈子》,全部内容写作格式继续延续着《一》中的别具匠心的排版和布局,用简单明了的文字,大量的珍贵图片,再现了民国那段人文、社会、生活景观,通过这样的微博将民国政治、文化圈子、名人轶事加以描述,本书涵盖了民国小人物如何选择并积极开拓优化自己的人脉圈子,大人物如何经营和驾驭自己的人脉圈子,超级人物如何平衡自己的人脉圈子等语录精粹。并配有大量稀见图片,影响连缀,俨然1911—1949年历史剪影,可谓是现代版《世说新语》,构成了这部微历史2。
    说到微博就是要体现它的短小精悍,简单明快,让人迅速把握住主题、故事情节和核心内容,在高速发展的现在用最快节奏来完成对历史的描述。微历史就像食物中的快餐,快餐之所以受欢迎,就是因为不讲究环境、不讲究什么吃饭习俗,可以边走边吃,可是快速打包、更加便于携带,从而受到大众的喜欢。所以历史这样本来就容易被写的长篇大论的,那么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显然让很多想了解一些历史的人感到很无奈,要花大量的时间去仔细阅读,而且还要抓紧时间,否则会造成看了后面的忘记了前面的,有时还要时不时翻看前面的章节。捧着一本专著阅读者多数是历史学系的人,而这样的历史书籍绝对不能当做历史快餐来品尝。
    因此,这本微历史恰恰可以说满足了上面读者的需求,作者将每个故事编写的短小干练,读起来所花费的时间很短,你可以在公车、地铁中阅读。而且故事与故事之间没有太多的必然联系,即便你看了没记住太多也无所谓,因为这根本不影响本书的阅读。这就是快餐历史,它的出现将改变历史书籍大而全、重而繁杂的特点。
    故事的选择上作者也下了一番功夫,选择的故事不是像记录流水账,而是按照它的关系进行分类,选择较为重要的故事加以微型化,从而起到阅读后,可以知晓当时社会各方面。看着老照片忆起早期的中国社会风貌,看着文化的变迁,体会着历史的点点滴滴。我们不一定是要做历史学者,但是我们可以做个懂点些微历史的群众,总归是很好的吧。
  •   您喜欢这本书吗?写点读书心得与大家分享吧~ (2000个段子解剖民国政治、文化圈子的圈里圈外,200张稀见图片透视中国官场、文化的局里局内!) 一本新颖的书
  •   微博诞生以后,不但博客冷了,而且历史也流行微缩版了。这不,各个版本的“微历史”层出不穷,黄一鹤的便是其中之一。与路卫兵的《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有所不同的是,这本微历史是以民国以来军阀派系的“圈子”为线索的,正是这些“圈子”的存在,改变了中国历史。
  •   微博140字的面世,打破并重塑了网民们的浏览习惯。各种微博体图书也应时而生。其中历史类的这本《微历史:1911~1949民国圈子》以其别具匠心的装祯和巧妙编排,成为众图书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一定很新鲜很好玩吧
  •   如果民国有微博,也许那些历史人物都是百万粉丝吧
  •   微历史系列的书很好,希望湖南文艺出版社能出全每个朝代的微历史。
  •   微博形式的写作方式,让你在了解民国人物风华的同时又不会有审美疲劳的感觉,物超所值,绝对值得购买!!!!!
  •   仿微博体,读起来省时间,有趣味,获得知识,亦有助谈资
  •   民国历史很有趣,民国人物真风流。
  •   买了两本。。。。虽然不是一个出版社的,好像讲的差不多,挺不错的民国趣事值得一读
  •   民国历史
  •   以时尚的形式,解读不一样的民国历史。
  •   写历史书也可以这样,应算是一种创举吧!选取精彩片段,加以描述,言简意明。适合工作忙的人阅读。好。
  •   我对民国史很感兴趣,本书采用微博体,蛮有意思的!
  •   果然是微历史,窥一斑而见全豹。将的可能是社会生活中的小事,但是反应出来的都是国际民生的大事 。 在此让人感慨当时的文人的高尚
  •   有助于了解历史人物,不过有很多人名还是要上网搜下,看看具体的介绍,会比较印象深刻。
  •   类似世说新语吧,有点意思,
  •   挺有意思的一本书,说实话,这样的编写方式易于阅读和记忆。哈哈,微博的力量。
  •   军阀,文人骚客,还有一些小人物,真的热闹非凡。
  •   晚饭后靠在床头静静地看很不错,还有好多珍贵照片。虽然网上有,但集在书里看更好。
  •   见微知著,一些人与历史书形象还是极不相符的
  •   透过作者收集的故事,看到了一个不同的历史。
  •   值得一看,了解一下民国时候的事。
  •   真实的民国其实很有意思
  •   刚看了两段就笑了出来,民国咋就这么牛逼呢!
  •   都是些不为人知的小段子,很有意思
  •   比起那些大部头,这本书很适合休闲的时候阅读,很有趣的段子。
  •   书很好,值得研究学习。
  •   书很好看 包装的也很好
  •   书很好,送的也及时,服务好
  •   这本书前面是讲性格的优点,后面是不足,我把自己当实验品一分析还真是那么回事!这本书真是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后面有一个问答部分,我想问的问题在里面也找到答案了,真的很开心!如果之前了解过性格色彩,读起来应该更有收获吧!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
  •   第一本有点乱,这本感觉好多了,很有趣的段子集。
  •   很有趣啦,无聊的时候读
  •   这个商品不错,值得看看。纸张质量好!
  •   还没看正文,翻了一下,质量较好
  •   对人物的理解更细致了。
  •   了解不同的中国
  •   张宗昌就不说了,这本认识了马桶将军张怀芝,干啥都带着一个马桶。我倒。
  •   值得一看!有很多大师的小故事啊!
  •   沈佩贞绝对是天上人间的牺牲品,幕后老板袁世凯、黎元洪的小妾。
  •   我买了一整套,最喜欢这本和家族的!不错的书
  •   还没看~屯书中~~~
  •   非常好的厕所书,保证通畅
  •   ~~(╯﹏╰)b内容跟想象不太一样 不过还可以 给个好评吧
  •   质量没问题,内容也不错,看起来不乏味
  •   一般般阿,不精彩
  •   里面的很多照片值得一看~
  •   还没看 简单翻一下 整体思路不错 寒假有的看了
  •   消遣之用甚佳
  •   还没来得及细读,大体还不错。
  •   包装精美,尚未看内容,好评
  •   一天读几段,非常适合上厕所的时候使用。
  •   学文科的看看不错
  •   以小见大。
  •   喜欢,慢慢品味
  •   这个还没看,感觉还不错 挺好玩的 就
  •   想了解一下近代史。喜欢
  •   那些不为人知道过往
  •   看着喜欢,先买来囤着。
  •   向往那样的学术氛围啊
  •   这类书籍挺不错
  •   同学争相传阅,图书馆的那几本都破了。
  •   刘文彩拿出自己的钱办学校,其兄弟规定小学校舍比政府办公大楼差的情况下,县长就地正法,我的那个神啊。
  •   挺有趣的历史小细节,可以睡前看看。
  •   小中见大,一点点让你深入了解那繁华又狼狈的民国
  •   大拇指!很喜欢
  •   这本书挺有趣的,适合我这种本不太喜欢历史又必须学历史的文科生
  •   灰常快哦 质优 给个赞哦
  •   尚未细读,随便翻翻,发现第200页错把钱学森夫人蒋英的相片当做杨步伟,真不应该啊!很多这样文摘类的书籍存在张冠李戴,可能黄一鹤先生疏忽了。
  •   有印刷错误,还有的地方于史实不符,有的人物还配错了照片。
  •   事件都挺短的,适合闲时翻阅。
  •   是一些民国时期的段子,像小新闻,但是很生动,接地气,感觉在看民国时期人物生活剪影一样。
  •   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值得推荐
  •   虽然有点错误,但是很精彩,好看!
  •   内容无厚度,易读,属茶余饭后类的小精致读物。
  •   一直很想看这类的书,这本书值得一看
  •   不错不错东西很满意哦恩恩
  •   很有趣,朋友说很好好。
  •   书挺好的,暂时还没发现缺点
  •   在书店看好的 和那边的一样 是正版
  •   贴近生活的历史,但线索混乱,偶尔有错误,如P82页阎锡山自作挽联“对在中间,才称善;中到无处,始叫佳”应为“对在两间,才称善”
  •   三星手机平价
  •   微历史:1911-1949民国圈子
  •   微历史:
  •   这套是用来做史料的
  •      刚开始看路卫兵编著的《微历史》的时候,觉得很有趣味,作者把历史分解成一个一个的段子,每一个段子是一段小故事,集历史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身,在不知不觉的愉悦中触摸了历史上一段段鲜活的历史,与那些年代的人物来了一个亲密接触。
       后来又看到有《微历史2》,以为是路卫兵接着1840-1949之后编著的1949-1976或者1949-1999之类这些当代的历史,后来仔细一看不是,是另一个人物黄一鹤编著的1919-1949的民国圈子里的历史。两本书自然有诸多不同之处。我比较喜欢黄一鹤的编著方法,按照人物来分类。前半部分基本说的都是各个军阀之间的事情,后半部分说的是生活在民国时期的那些文艺圈子里发生的事情,这个看起来就比较有条理了,一章就围绕这个几个人的事情展开,而不是像路卫兵的以人物的性格分类,结果军阀和文人放到一块来说,这个看着有点不够清晰,趣味性不够。
       就跟袁腾飞老师的《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系列一样,现在是快餐文化的时代,国人读书率一年比一年低,很多人不能坐下去慢慢品味一本书了,更不用说过去的历史了。只有用与时俱进的方法才能获得更多人的青睐,用现如今正流行的微博体,把每一段历史的字数控制在200字以内,这样,读完一段,就知晓了一个历史细节,读者趣味自然大增。
       有人说,作为中国人,总是要知晓一些中国历史的。我是个对历史,尤其是中国历史很感兴趣的人,但是在有多余的时间和能力去买书读书之前,总是找不到对历史的兴趣,总觉得历史不是历史,是理论,是主义,我们只能看到事件的结局。历史书上说的人物事件自然都是真实的,但它最大的缺点是摒弃了很多那些编书的专家们认为“没有用”或者不和谐的细节,于是我们看到的历史是苍白的、生硬的和片面的。而在教科书之外的书上,我们读到的是全面的、客观的和富有趣味性的历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我们喜欢了,自然就会去学习,而不是被动地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
       《微历史》可以说是窥一斑而知全貌,从细微中品味历史,从细节深处触摸历史,从人物的言行中感知历史。一切过去的真实都是历史,活色生香的历史能激发我们的兴趣和灵感。《明朝那些事儿》是有趣的历史,《历史的B面》是有趣的历史,《中国历代后妃轶事》是有趣的历史,《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是有趣的历史,《假如现在是历史》是有趣的历史,同样,《微历史》也是有趣的历史。下一个,期望能读到1949以后的历史,当然,有几个阶段或者比较敏感。自然历史中说的也不全是真实的历史,有的是只是传说,但被经过多层加工后也会另有一番趣味,读的时候我们还需要擦亮眼睛,细细甄别。
  •     近来读《微历史:1911-1949民国圈子》,不由得拿它与早前读过的另外一本《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作比较:这两本书属于同一系列,前者靠一些关键词来串联内容,而后者则誓把微博写史进行到底——将民国人物按照不同的类型,以22个知名人士为中心,再加上他周围的若干“粉丝”,就组成了22个所谓的“圈子”,以此把民国间的趣闻轶事缀行成章。故事依然精彩,读来依然风趣。
      
      但是,如果说读上一部我内心充盈着一种有所发现的那种喜悦的话,那么,读这本书不但没有了这种喜悦,反倒常有疑惑:这些人真是如此的吗?民国竟是这样的吗?无端增添出一种不耐烦的情绪来。
      
      回忆一下,读上一本书的喜悦除了来自于作者所选的内容外,更主要的是来自于对这种微博体写史方式的发现。我从所受的传统历史教育中,接收了历史知识的框架和脉络,从这样的书里则将一个个刻板的人名代码还原为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得闻他们的轶闻趣事,相互对照,相互印证,读来自然相得益彰。然而,读到第二本,新奇的感觉已然消失,眼光自然更加挑剔。由这样的一些故事上溯回去,我却发现,它们已经无法再有序的进入到原有的框架中去,甚至颠覆了我对民国,对那些人、那些事的看法,竟有一种无法相信、无所适从的感觉。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仔细想想,问题出在作者对内容的选择上。对这些人物故事的选取,我个人认为应该坚持一个“最”的原则。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应该选择那些最能说明、最能代表他们性格、命运、风骨、思想、行为的事例来,比如最关键的时刻,最辉煌的业绩,最出格的行为,最雷人的语言、最无耻的表现等等,以收细微之处著精神的效果,让我们更为深刻的认识他们。但作者的选择显然没有遵循这样一个标准,只是信手拈来,随手一放,填补进去,颇显杂乱无章,无法让我们得到那种相互对照,相互印证的乐趣。
      
      当然,这也与我自身的历史知识有限有很大关系,我对于民国之人、之事了解甚少,主观上希望通过作者的故事来进一步强化我以往对这些历史人物所形成的刻板印象。但需要说明的是,我并不秉持那种以为是个军阀就只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是个恶棍就浑身上下每个细胞都充盈着罪恶的观点,也不认为作者就应该写出那些最能证明他们身上所贴历史标签的故事来,那样的话就真的把写书做成了一道证明题,写成了一篇论文,反倒会失去了这种所谓“微”体裁的意趣。但是,既然作者的目的是要写“活色生香”的民国圈子,就应该对这些圈子的最根本、最鲜明、最突出的特征进行一种全视角、全方位的呈现,好的、坏的、正的、邪的、对的、错的都写出来,让我们自己来对这些历史的碎片加以复原,加以评判,最终知道他们何以至此,又何以不至此。但这本书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而只是提供了一些我们所不知道的历史趣闻轶事而已。
      
      症结找到了。我期望去还原历史的真相,但作者也许就只是想写出一些故事来而已。我想读到的,他并没有写出来,而他所写出来的,又并没有满足我阅读的愿望,我们没有共鸣……这便是我们的分歧,也是我读这本书读得不畅快的原因吧。
      
      有人会说,你要想知道得更多,可以去读严肃的历史,去读他们的传记,大可不必在这里对作者求全责备,把人家的微历史当成打碎的传记来读。想想,的确也是这样,作者写他的书,我读我的书,我和他也只是在我读他写的这本书的那一时刻才产生了交集而已。况且,历史嘛,本来只有一个真相,但年代久远之后,历史图像已然模糊,不同的人会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观察和解读,得出不同的看法和结论。所以,历史都不止有一面,不是只有一种可能,这便是历史的不尽然之处吧。正象我觉得这本书不怎么样,而有很多人为这样的书拍案叫绝是一样的。其实,世间的一切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实际上,这样一本书放在床头,每天读上几则,也确实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更何况它还能让我们了解一些先前未曾知晓的名人轶事呢?想到此,我的烦恼顿然开释……
      
      这便是我看完这本书想说的一些话,前后的思想变化,写出来,仅此而已。
      
  •     这是用微博体的格式书写《微历史2:1911~1949民国圈子》,全部内容写作格式继续延续着《一》中的别具匠心的排版和布局,用简单明了的文字,大量的珍贵图片,再现了民国那段人文、社会、生活景观,通过这样的微博将民国政治、文化圈子、名人轶事加以描述,本书涵盖了民国小人物如何选择并积极开拓优化自己的人脉圈子,大人物如何经营和驾驭自己的人脉圈子,超级人物如何平衡自己的人脉圈子等语录精粹。并配有大量稀见图片,影响连缀,俨然1911—1949年历史剪影,可谓是现代版《世说新语》,构成了这部微历史2。
      说到微博就是要体现它的短小精悍,简单明快,让人迅速把握住主题、故事情节和核心内容,在高速发展的现在用最快节奏来完成对历史的描述。微历史就像食物中的快餐,快餐之所以受欢迎,就是因为不讲究环境、不讲究什么吃饭习俗,可以边走边吃,可是快速打包、更加便于携带,从而受到大众的喜欢。所以历史这样本来就容易被写的长篇大论的,那么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显然让很多想了解一些历史的人感到很无奈,要花大量的时间去仔细阅读,而且还要抓紧时间,否则会造成看了后面的忘记了前面的,有时还要时不时翻看前面的章节。捧着一本专著阅读者多数是历史学系的人,而这样的历史书籍绝对不能当做历史快餐来品尝。
      因此,这本微历史恰恰可以说满足了上面读者的需求,作者将每个故事编写的短小干练,读起来所花费的时间很短,你可以在公车、地铁中阅读。而且故事与故事之间没有太多的必然联系,即便你看了没记住太多也无所谓,因为这根本不影响本书的阅读。这就是快餐历史,它的出现将改变历史书籍大而全、重而繁杂的特点。
      故事的选择上作者也下了一番功夫,选择的故事不是像记录流水账,而是按照它的关系进行分类,选择较为重要的故事加以微型化,从而起到阅读后,可以知晓当时社会各方面。看着老照片忆起早期的中国社会风貌,看着文化的变迁,体会着历史的点点滴滴。我们不一定是要做历史学者,但是我们可以做个懂点些微历史的群众,总归是很好的吧。
      
  •   写得好,这也是我的症结所在。
  •   写得真好,微笑赞同。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