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美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湖南文艺  作者:傅佩荣  页数:288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是我在浙江大学为“文化中国人才班”的同学讲解《论语》的实况记录,再稍加修订而成。年轻的心灵在面对庞大的孔子形象时,免不了有一番反思、批判与论辩,他们的敏锐提问一再刺激我的灵感,使我充分享受了教学相长的乐趣。本书取名有个“美”字,意在赞叹今日青年善于读书,勇于提问,认真思考以及服膺真理的美好心态。    这次讲课的缘由是这样的。浙江大学为了培育学生,设立“文化人才班”,由全校二年级五千多名同学中对国学有兴趣者,精选出三十五人组成,由周生春教授主持规划。承蒙周教授厚意,要我为第一届同学讲解《论语》。我未曾在大陆为本科生正式授课,正好可以借此机会了解优秀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能力,乃欣然应允。结果呢?学生们的热衷学习与热切讨论,让我深深感受到身为老师的重大责任与无比喜悦。一年之后,周教授告诉我所有上课实况已由孙帅、徐舒、李煦、兰田、王芳蕾等同学费心整理成文字稿,希望我加以校订并设法出版。如此,《论语之美》有了面世的机会。    有关《论语》的解读、阐述与推介,我已写了十几本书。本书的特色是加入了年轻学生的提问与我的回答。我的回答不是结论,而是引发新问题的线索。这些问题与答案使我们走出《论语》,面向今日世界与现代人生,使我们在肯定“人人心中有孔子”时,可以进而活出兼具人文之美与人格之美的一生。愿以本书与有心上进的朋友们共勉。    傅佩荣    2011年11月

内容概要

《论语》是儒家文化的源头,其清明刚健的入世精神,中行敦厚的人文之美,深深浸入中国人的心魂血脉。原典形式貌似松散,实则一以贯之,“半部《论语》治天下”,字字珠玉启人心。
傅佩荣教授凝聚三十年研究心得,甄别上百家注解,以全新形式解读《论语》原典原意。本书依二十篇次序,围绕精要命题逐句细解,指引读者轻松领悟《论语》精髓,找到立身处世的人生正路。本书还收录傅教授在浙江大学“文化中国人才计划”的国学讲稿精华,师生思想碰撞层层深入,以当代视野阐发经典新意,犹有昔日孔门十哲的论道风采。

作者简介

傅佩荣,1950年生,祖籍上海,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卓越的成就。曾获台湾地区“教学特优奖”“校园最热门教授”,新浪、搜狐年度杰出文化人物。著述繁多,范围涵盖哲学、宗教、神话、教育、文化、心理励志等。学术论著融贯古今与中西,结构严谨,迭出创见,是当代新士林学派的重要代表,当代华人世界公认的一流国学研究专家。    
傅教授还是一位杰出的演讲家,近年来,每年演讲达两百多场,态度真诚,条理清晰,理融辞畅,使听者不倦,相悦以解。2006年首开大陆问道,先后在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科院开展了一系列国学演讲,引起了热烈反响。自2007年起,陆续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山东卫视、上海卫视等多家电视台主讲国学,获得一致好评。

书籍目录

自 序/001
一、绪 论/001
1.《论语》缘起/001
2.为学有术/003
二、学而第一/011
1.学问特色/011
2.因材施教/014
3.修身之道/016
4.为民爱人/023
5.性格特征/024
三、为政第二/025
1.善与真诚/025
2.孔子言孝/029
3.君子之道/040
4.为政之道/048
5.礼与鬼神/049
四、八佾第三/053
1.礼主别异/053
2.祭祀之礼/062
3.乐其可知/067
4.君子之风/069
五、里仁第四/071
1.里仁为美/071
2.仁者安仁/072
3.仁者无私/072
4.立志行仁/073
5.研究方法/073
6.超越自我/081
7.一以贯之/082
六、公冶长第五/089
1.特殊才能/089
2.仁的判定/092
3.教学特色/093
4.宰我其人/094
5.性与天道/095
6.君子之志/096
七、雍也第六/099
1.心之修炼/099
2.哲学深意/100
3.教育理想/102
4.樊迟问仁/103
5.宰我问仁/105
6.子贡问仁/105
八、述而第七/107
1.何有于我/107
2.德行修养/109
3.道德仁艺/109
4.孔子唱歌/110
5.无神论者?/111
6.生活态度/114
7.孔子其人/115
8.怪力乱神/116
9.顾諟天命 /116
10.圣人与仁/117
九、泰伯第八/119
1.人文教化/119
2.守死善道/120
3.圣明之君/122
十、子罕第九/125
1.行为修养/125
2.受命于天/125
3.学习感悟/128
4.天不可欺/129
5.师生情谊/130
十一、乡党第十/131
1.人文精神/131
2.与朋友交/132
十二、人性向善/135
1.研究方法/135
2.人性向善/136
3.真诚由内/142
4.善与追求/149
十三、先进第十一/157
1.用人之道/157
2.孔门诸贤/158
3.鬼神生死/161
4.学生特色/162
十四、颜渊第十二/167
1.颜渊问仁/167
2.行仁之道/170
3.天道之辨/173
4.无信不立/175
十五、子路第十三/179
1.名正言顺/179
2.子为父隐/180
3.行己有耻/185
4.教育目标/187
十六、宪问第十四/189
1.仁者管仲/189
2.以直报怨/196
3.知子者天/197
4.修己安人/201
5.不出其位/202
十七、卫灵公第十五/205
1.子路其人/205
2.人能弘道/207
3.朝闻夕死/208
4.杀身成仁/209
5.曰“如之何”/211
十八、季氏第十六/213
1.损益三乐/213
2.三戒三畏/214
十九、阳货第十七/219
三年之丧/219
二十、微子第十八/223
舌挞隐者/223
二十一、子张第十九/229
万仞宫墙/229
二十二、尧曰第二十
    (总结的话)/235
1.儒家原则/235
2.孤魂野鬼?/236
赠册目录:
附录一:《论语》原文
附录二:孔子小传

章节摘录

一、绪论2.为学有术无论是做学问还是读《论语》,都有可以遵循的方法。有个词叫做“文本(text)”,打开《论语》,第一句话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学而第一》)这就是文本。怎样去理解一段文本,这是个大问题。我们要问,第一,文本它究竟说什么?第二,它想要说什么?第三,它能够说什么?第四,它应该说什么? 第一,它究竟说什么。这需要通过文字学、训诂方面的考据搞清楚。中国大陆每隔一段时间就新发掘出一些古代坟墓,接着就可能对历史研究进行某些修正。最有名的例子是帛书本《老子》。一般人看《老子》,都看王弼的注解,而王弼是魏晋时代的人,但是帛书本《老子》据考证出自更早的汉高祖时代。何以见得?因为古代写书要避讳皇帝的名字。譬如,有一句话是“治大国,若烹小鲜”,如果写成“治大邦,若烹小鲜”,说明这个版本早于刘邦。因为汉高祖名叫刘邦,在他当皇帝之后,“邦”字就不准用了,只能改为“国”字。还有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新发掘出的版本如果写作“道可道,非恒道”,说明此版本在汉文帝刘恒之前。我们回头再读王弼的《老子》,就明白有些字是相通的,“常”就是“恒”,“国”就是“邦”;不过在其他地方可能不一样。另外,断句不一样,也影响对文本的解释。在充足的材料没有发掘出来之前,读书的人只能猜测。目前只有一个版本,就只能看研究的人谁讲得比较合理。在猜测的过程中,有时候误会也可以成为一种创造,可以继续发展,可以讲得很有道理,不过这毕竟不是古人原本的想法。有时候挖掘出来就是好材料,是比较早的正式版本,没有什么问题;而有时候可能只是多刻了一个字,这样就成了猜谜大会。譬如,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出自《论语•为政第二》)其中“耳顺”的“耳”就是多出来的字。如果看孔子之后的先秦儒家经典,《孟子》《荀子》《易传》《中庸》《大学》,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提到耳朵顺不顺,倒是有很多人谈论“顺天命”,孔子也在《易传》(儒家解释《易经》的材料)中多次谈到。这就值得怀疑:孔子说的真是“耳顺”吗?另外,怎么理解“耳顺”呢?是指能听进去各种不同意见吗?不是。孔子并不主张听进去各种意见,而是主张“道不同,不相为谋”。还有人认为耳与繁体的“圣”(聖)有联系,这句话暗示孔子六十岁时认为自己成圣了。其实,孔子从不认为自己是圣人,他认为,就连尧舜还有很多事情做不到,    而且一个人死后才能盖棺论定,“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六十而[耳]顺”的“耳”实在是多出来的字,是衍文。涉及孔子六十岁这么重要的阶段,在先秦儒家经典中没有第二个例子,这个就成为孤证,让人无法解释这一只孤单的耳朵。我们注意到,孔子晚年就是在“顺天命”。古人的“顺”是指下对上,如顺天、顺父母、顺国君、顺长辈……但是除了孔子没有人说过耳朵顺不顺,而且“耳顺”与孔子在六十岁前后做的事情完全不相干。从五十五岁到六十八岁,孔子花了十四年的时间周游列国,这需要的不是“耳顺”,而是“顺天命”,即“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理论上的一种解释。以上是第一步,理解文本究竟要说什么,要看论据够不够多,道理讲得是否圆满。第二步是探讨它想要说什么。每一个时代有自身的问题,其记录往往意在言外。隔了几代之后,后人往往不理解古人的用意。譬如:孔子为什么要谈“仁”?仁是孔子的核心观念,在《论语》中出现了一百零四次,除了“之乎者也”,这个字出现得最多。孔子的学生反复问他什么是仁,孔子的回答每次都不一样。他究竟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概念呢?在孔子的时代礼坏乐崩,社会的行为规范已经瓦解,礼和乐变成外在形式。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出自《论语•阳货第十七》)意思是:我们说礼啊礼啊,难道只是说玉帛吗?我们说乐啊乐啊,难道只是说钟和鼓吗?“禮”(礼)这个字右边是“豐”(丰),“象二玉在器形”(出自王国维《释礼》),形如两块玉在桌子上。孔子认为,礼和乐不能只有外在的形式,还需要有内涵。在古代,礼乐用来约束人的行为。礼代表“分”,长幼尊卑,都有规矩;乐主“和”,使人们情感和谐。有分有和,人的社会才有秩序。在孔子的时代已经礼坏乐崩,他之所以谈论仁,是要重新找到价值的基础,一种内在的真诚的力量。当外在规范已经瓦解的时候,只能从内在找到规范的基础。其实我们现在也应该问自己:为什么我要行善避恶?以前周公制礼作乐,孔子非常崇拜他。但是现在礼坏乐崩,不可能复古了。孔子不是要复古,而是承前启后,承礼启仁,承的是周朝的礼,启的是仁义的仁。孔子反复强调“仁”这个概念,因为他想挽救时代的危机——价值观上的虚无主义。所以说,离开时空的脉络,我们不可能理解孔子的思想或整个思想史的背景。第三步,它能够说什么?“能够”二字代表可能性。《论语》传习到现在有两千多年了,很多读书人都为它作注解,每一种注解都是一种可能。我就至少看过上百家注解,说明起码有上百种可能来解释每一句话。《论语》中有些话比较简单,有些话却没有定论。一句话既然启发了某个人的某种注解,说明它有着丰富的可能性。我们多了解别人的解释,就不会误以为自己的同一种解释是创见。譬如,“六十而[耳]顺”的“耳”字是多出来的,我起初以为是自己的创见,后来才发现很多人早就讲过了。比如冯友兰先生就讲过,但他没有给出证据,只是凭借哲学智慧认为“耳”字是多出来的。去年我看到梁漱溟先生的一本书,是他在北大教《孟子》时的讲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书中写到,孟子主张的不是“人性本善”,而是“人性向善”。我讲“人性向善”讲了二十多年,忽然发现梁先生早就讲过了,只是他没有给出论证。做学问,不能说先发明这个词的就赢了,要看谁能对这种理论作出完整的建构。 最后一步最难,它应该说什么。通过前三个阶段的检验,研究者最终要判断它应该说什么。这么多人都在讲《论语》,我们听哪一位的呢?看谁讲得有道理!所谓有道理,分两方面看。一方面,看在《论语》这部书中有没有前后呼应。譬如,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出自《论语•述而第七》),向来在翻译上有争论,从中可以学习读《论语》的方法。一般来说,这段话有两到三种解释。第一种最原始,自己带着十束肉干来找我的,我没有不教的;第二种,自己带着薄礼来找我的,我没有不教的;第三种是南怀瑾先生的翻译,自己穿戴整齐,束发修行。不过第三种在汉代就有人讲了,他选择了这种来解释。第一种是后人最常采用的,逻辑上有问题。首先,读懂一句话,有时候要联系全篇相关内容来读。参考10•8的最后一句“沽酒市脯(fǔ),不食”。“沽酒”是在市面上买来的酒,“市脯”是市面上买来的肉干。可见孔子是不吃买来的酒与肉干的。如果有学生送孔子肉干,孔子难道会问“是你家人做的还是外面买的”吗?显然不可能。其次,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孔子有三千弟子,假如每人送十束,就有三万束肉干,这样吃法恐怕会得胃癌死掉的。再次,把“自行束脩以上”翻译成“自己带十束肉干来找我”,显得孔子高高在上,这合理吗?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提到,中国有一个孔子,西方有一个苏格拉底,他们都是有名的老师,但孔子还是比不上苏格拉底,因为后者不收学费。不过冯先生又说,我们也不能怪孔子,因为总归要维持生活的。冯先生是好心,这番话却完全是误解。南先生解释为:自己束带修饰、服装整齐,跑来找我的我都教。他也是把“自”当成自己,只是用了比较合理的方式,但是理解有偏差。事实上,束带修饰是汉代的礼节,孔子的时代“行束脩”不可能是这个意思。假如采用这种解释,“以上”的“上”又代表什么呢?是说孔子高高在上吗?同学们见了我,都要跪下来匍匐前进,我高高在上。这种解释很不合理。其实,上面提到的三种解释,都把“自”当做自己,本身就是错误的。这里的“自”是“从”的意思。在《论语》中,“自”有两种用法,共出现二十次,有十次作“自己”讲,另外十次作“从”讲。例如,有朋“自”远方来,“自”就是从。“自”当“自己”来讲时,一定是一个反身动词的主词。所谓反身动词,就是主词和受词是同一个字。“自”的这种用法在《论语》中出现了十次,无一例外。譬如,“自道”“自辱”“躬自厚”等,反身动词“自”的受词就是“我自己”,主词后面不能另有受词。“自行束脩以上”,如果“自”是自己,翻译成自己带着学费或是肉干,主词后面就有了受词,不合《论语》的文法。有人把这句话念成“自行……以上”,其实是不对的。整部《十三经》中“自……以上”出现了三次,另两次出现在《周礼•秋官司寇》中,很抱歉,都不是这种句法,而孔子显然不会自己创造一种句法。另两次都是“自生齿以上”,指数字的增加,用以描述年龄。“自生齿以上,皆录于版”,生齿代表一岁了,长牙齿了。古代登记户口很麻烦,需要在竹简上刻名字,而婴儿的死亡率很高,所以有等小孩子长了牙齿后再登记的规定。因为婴儿长了牙齿,就可以吃硬的食物,存活问题不大。这有古代资料可查。“以上”,代表岁数往上增加,从一岁以上。第三次就是孔子讲的“自行束脩以上”,当然是指从十五岁以上。“行束脩”为什么是指十五岁呢?最早的时候,贵族子弟确实是十五岁开始上大学,要带十束肉干;后来就以“行束脩之礼”代表十五岁。这在古代是很常见的用法。古时候,女孩子十五六岁就要及笄,看到女孩子不能问几岁了,要问她及笄没有;看到男孩子,则要问加冠没有。女孩子及笄之后就可以结婚了,男孩子加冠之后也算成年,可以结婚了。这种礼节是代表一个阶段。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很清楚:从十五岁以上,我没有不教的。古时候老百姓子弟在十五岁之前有乡学,就是孟子说的“谨庠序之教”,在乡学里学习文化常识与基本武艺,但是十五岁之后就没地方学习了,只能准备子承父业。孔子开了平民教育的先河,让老百姓继续受教育,所以他强调从十五岁以上,没有自己不教的。这是多么简单清楚的道理。                     十三、先进第十一                                    4.学生特色【11•2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这一章很精彩,谈到孔子的四个学生的志向。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在旁边坐着。孔子说:“我比你们虚长几岁,希望你们不要因此觉得拘谨。平日你们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们,又要怎么做呢?”子路抢先说了:“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外面有军队侵犯,国内又碰上饥荒;如果让我来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得勇敢,并且明白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因为治理国家要靠礼让,子路总是抢先说,一点都不含蓄,不够礼让。孔子接着问:“求!你怎么样?”冉有胆子小,比较内敛,回答说:“纵横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如果让我来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富足。至于礼乐教化,则须等待高明的君子。”冉有后来的表现倒也不错。孔子再问:“赤!你怎么样?”公西华适合做外交官,他回答:“我不敢说自己可以做到,只是想要这样学习:宗庙祭祀或者国际盟会,我愿意穿礼服戴礼帽,担任一个小司仪。”孔子又问:“点!你怎么样?”曾点,即曾晳,他的儿子是曾参。曾点在《论语》出现这一次就够了,永远留名。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稀,然后“铿”的一声把瑟推开,站起来回答:“我与三位同学的说法有所不同。”孔子说:“有什么妨碍呢?各人说出自己的志向罢了。”其实曾点的志向实在不算志向,他说:“暮春三月时,春天的衣服早就穿上了,我陪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子,到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这是生活态度嘛!这是真正精彩的一段。孔子听了赞叹一声,说:“我欣赏点的志向啊!”前面三个学生听了,反应很激烈,立刻离开教室。古时候上课不开心,老师可以跑掉,学生也可以跑掉。四个学生中,老师只称赞了一个,另外三个赶快走吧。孔子为什么称赞曾点呢?因为曾点配合天时,暮春三月;配合地利,住在沂水附近,有舞雩台;配合人和,五六个大人,六七个小孩。人活在世上,当然希望成为人才而为社会所用,但是那要靠别人安排,不是想要就有的。如果你配合天时地利人和,自己可以随时掌握快乐。人真正的志向在内不在外,快不快乐要自己负责。我们不能选择时代,不能说本来想要过得好一点,时代不允许。孔子称赞曾点,说明他心里也希望天下太平,大家可以过和谐快乐的生活,不用为政治问题烦恼。其实前面三个学生都有正常表现,希望得君行道,好好为社会服务。三个人走了之后,曾点就露出了马脚。曾点太得意了,立刻乘胜追击,说:“那么三位同学的话怎么样?”他要老师点评。孔子说:“各人说出自己的志向罢了。”孔子希望他不要问了,这次你第一名了,还问什么呢?但是曾点还要问:“老师为什么对由的话微笑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他的话却丝毫不谦让,所以笑他。”曾点又问:“难道求讲的就不是国家吗?”孔子说:“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怎么见得不是国家呢?”曾点又问:“难道赤讲的不是国家吗?”孔子说:“有宗庙祭祀的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赤只做个小司仪,那谁能来做大司仪呢?”孔子又把三个同学稍微抬高一点,避免曾点一路狂妄下去。曾点有比较之心,说明他没有那么超越。

媒体关注与评论

傅先生对于国学真有心得,而且善于简捷清晰的表达。我很欣赏傅先生眼界和心胸的开阔,他在讲课中做到了两个打通:其一,打通各个领域;其二,打通中西哲学。作为一个有着活泼心智的爱智者,他能在课堂上产生一个磁场,把思想的乐趣传递给每一个人。——周国平 著名哲学学者、散文家人生不只是为了活下去,还须明白活着有何目的,仁德与义利不只是圣人或政治领导的必备条件,也是每一个人内心最深切的愿望。这是人性向善的体现,离开了仁与义,人生难免陷于迷惑与失望中。《论语》就是要给人指引“人生的正路”。——陈来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傅教授是我所听过课的中国所有的国学专家中,讲得最好的一位讲师。尤其是他能站在中西文化的至高点上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视野绝对不一样。——邹先生 北大历史系国学培训班学员、上海某民办大学董事长

编辑推荐

《论语之美》编辑推荐:著名国学大师、CCTV《百家讲坛》主讲人傅佩荣教授,凝聚三十年研究之功,甄别上百家注解,透彻阐释《论语》精髓,逐句解读,精妙隽永。全新形式:收录傅教授在浙大“文化中国人才计划”的讲稿精华,与精英学子问答解惑,独家传授解读方法。国学热第二阶段,“回归《论语》原典”的权威之作,明快晓畅,可读性强。著名学者周国平、陈来、杜维明,郑重推荐。超值赠册:《论语》全文+孔子小传,装帧精美、易于携带。每日感悟经典之美。“半部《论语》治天下”,字字珠玉启人心。每一颗中国心灵都想亲近的人文之美。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启示我们:人性的价值由内而发,真诚就能引发力量,立志走上人生正途,不断超越自我局限,活出生命的尊严与美感。行走于《论语》的字里行间,寻找儒家精神的真正源头。活出兼具人文之美和人格之美的一生,并因此立于不败之地。

名人推荐

傅先生对于国学真有心得,而且善于简捷清晰的表达。我很欣赏傅先生眼界和心胸的开阔,他在讲课中做到了两个打通:其一,打通各个领域;其二,打通中西哲学。作为一个有着活泼心智的爱智者,他能在课堂上产生一个磁场,把思想的乐趣传递给每一个人。——周国平 著名哲学学者、散文家人生不只是为了活下去,还须明白活着有何目的,仁德与义利不只是圣人或政治领导的必备条件,也是每一个人内心最深切的愿望。这是人性向善的体现,离开了仁与义,人生难免陷于迷惑与失望中。《论语》就是要给人指引“人生的正路”。——陈来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傅教授是我所听过课的中国所有的国学专家中,讲得最好的一位讲师。尤其是他能站在中西文化的至高点上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视野绝对不一样。——邹先生 北大历史系国学培训班学员、上海某民办大学董事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论语之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6条)

 
 

  •   《论语》是儒家文化的源头,其清明刚健的入世精神,中行敦厚的人文之美,深深浸入中国人的心魂血脉。原典形式貌似松散,实则一以贯之,“半部《论语》治天下”,字字珠玉启人心。
      傅佩荣教授凝聚三十年研究心得,甄别上百家注解,以全新形式解读《论语》原典原意。本书依二十篇次序,围绕精要命题逐句细解,指引读者轻松领悟《论语》精髓,找到立身处世的人生正路。本书还收录傅教授在浙江大学“文化中国人才计划”的国学讲稿精华,师生思想碰撞层层深入,以当代视野阐发经典新意,犹有昔日孔门十哲的论道风采。
  •   买来后三天就看完了,傅佩荣老师的书毋庸置疑,定会让读者从中获益,《论语之美》里的内容有一小部分之前在别的书上看到过,但通读下来更想去买一本完整的论语注解(当然是傅教授注解)。
  •   《论语》为什么两千多年来传承不绝,始终是最重要的经典,我想就是其中包含孔子那种特中国范儿的人文思想。所谓中国范儿,就是讲究乐天知命,又讲究理性和现实入世,讲究人际关系的和谐,讲究人性的敦厚和善。我认为现代人很多都缺少了这种中国范儿,而傅佩荣这本书,讲得很好,读这本书,很受启发。
  •   现在许多人把当今社会的不良现象以及人类的弱点归结为儒家思想对中国两千年的统治。其实,是我们现代人太道听途说断章取义,没有真正了解到儒家的思想,也没有真正了解孔子的思想。希望通过这本书,我们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重新定位对儒家对孔子对论语的看法。很喜欢本书的作者傅佩荣教授,他的讲述深入浅出,很具有启发意义。
  •   论语从不会过时,因为它讲的是人心讲的是人性,以及我们在社会中的如何自处并有所作为。读傅佩荣讲的《论语》,既不像学术著作那般深奥难读,也不是于丹似的浮光掠影,而是把握原典,深入透彻,很受启发。
  •   以傅佩荣教授的学识和阅历解读的《论语》更美!
  •   阅读傅佩荣教授所著《论语之美》讲解清楚,与其他有关论语的著述比较别具一格,让人耳目一新。
  •   傅佩荣是我认为讲《论语》讲得最好的国学大师。他讲得有理有据,又非常有趣味。每天读一点,对《论语》的理解又更进一步,心里总是很充实很愉快。
  •   傅佩荣教授不亏是台湾国学大师,善于从现实生活讲经典,讲得清楚准确,理解起来很轻松。附赠的小册子很实用,版式清爽,原典权威无误,可以放心读的版本。
  •   傅佩荣的解读,让我们再一次认识到《论语》这本经典,值得一看,建议大家购买,而且是来当当买
  •   自从在《百家讲坛》上听到傅佩荣的讲座,我就开始搜集他各种解读经典的书。这本新书装帧很美,讲解细致,尤其是其中师生问答部分,论题都很吸引人,比如关于孔子的乐天知命,当代人的信仰问题,命运与承担的问题等等,讲得很贴近生活,启发良多。
  •   傅先生这版对《论语》阐释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尤其是与学生问答的形式很新颖,让读者更易理解。收藏了!版式也很精美,大爱!
  •   傅佩荣的书:老子,庄子,论语,一本也不能少!
  •   傅佩荣的书还是很喜欢的,但是像《论语》、《老子》这样的著作,还是得慢慢品啊
  •   傅佩荣先生品读《论语》。
  •   傅佩荣老师的作品收集得差不多了,这本书无论从纸质、印刷,再到内容都是值得购买的。另外我感觉台湾的学者对国学经典的解读更有其独到之处,特别是傅佩荣老师,堪称大师佾,生动有趣,深入浅出,博古通今,值得收藏啊!!
  •   透彻解读《论语》精髓
  •   论语之美,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论语流传至今,千年不哀,是因为它是美的。
  •   很好的一本书。让我们重新体悟论语的大美。
  •   封面很美,确实能感受到论语的美
  •   论语之美,就是美!!
  •   国学大师傅佩荣的书确实是值得一看。喜欢国学的人。
  •   读懂论语,便行天下
  •   买了有一段时间了,但最近才拿出来读,正因为它,让我迷上了论语。这本书的视角很不错,评论非常有见解。推荐大家阅读
  •   正在读,读的很开心,难得的真正通论语的一位名家。
  •   其实读书这么久以来老师教的论语就那么十几句而已,想了解得更多。
  •   有助于深入理解论语,还挺便宜的,赞一个~
  •   读了两章,真心觉得不错,在论语解释方面,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可以和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对照,收获会更大。
  •   这本书很好,可以帮助我更好的理解和运用《论语》。
  •   精读论语,做一个善思之人。
  •   读《论语》,多看各家之言,此书值得一看
  •   修身立命,必看《论语》
  •   普及读物,跟南老论语别裁境界差太远了
  •   这个版本的论语解释很不错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我特别喜欢这句话,傅佩荣的讲解深得经典原意,并作了针对现实的阐发,读了之后心胸豁然开朗,各种纠结的俗世纷扰,逐渐有了清晰的脉络。是一本启发人生的好书。
  •   和国学之美一起买的。内容有一点重复。很好的。
  •   傅佩荣这本书深入浅出,不错。
  •   书很不错,精美,内容页不错,傅老先生的啊!!
  •   傅子的作品就是爽
  •   美~
  •   美就一个字
  •   那么多国学大师推荐定是精品
  •   看了一些,没有都读完,作者的见解和解读非常喜欢!
  •   内容通俗,随书赠送的小册子很方便!封皮精美,但不是精装!
  •   很不错,有空多读读这本书心情也会好很多,整个人也会变得轻松起来。值得推荐。
  •   里面有很多见解独到的观点,而且对前人的看法做了详尽的阐述,条理清晰,论证有力
  •   与想象的形式不太一样,不过也不错
  •   大师的解析,果然不同凡响!
  •   好书,心灵之书。
  •   作为寒假期间的所读书籍,来拜读的,很喜欢这本书。希望能带给我人生的悟处。
  •   老师推荐购买,很好很好!
  •   老师推荐,给女儿买的。
  •   不错,可以好好研究研究
  •   国粹经典,不可错过
  •   付老师视野开阔,见解独到,受教!
  •   娓娓道来的哲学著作。
  •   这本书不错,很受启发,印刷也很好。喜欢
  •   本来看文言文就有些不好懂,感觉空,但是这本书融合了作者的个人见解和生活感想,就觉得很有感触,而且对于老师来讲很有实用性
  •   很喜欢这本书,慢慢看
  •   这本书质量很好,价格便宜,比在书店买实惠多了。
  •   物流有点慢 其他都不错
  •   这也是孔丘活在我们心中的证据啊。
  •   嗯嗯。很好!扩充我的知识!
  •   这个商品不错,要仔细看!
  •   如沐春风,沁人心脾!
  •   很通俗,象揭开了神秘面纱一样,但比想象中失望
  •   还没看经历挺好感觉
  •   拿来翻翻看的书
  •   通俗易懂,学习中。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孩子很喜欢所购书籍!
  •   好好地研读
  •   发人深省的好书!获益良多!
  •   还不错,但感觉作者可以多写一些启迪的话和故事,帮助思考。
  •   这种书看时间长了就不爱看了
  •   老师的理解很精彩
  •   付老师的整体讲得不错,但还是有些不能认同。
  •   很有感受,书不错!值得
  •   书立方推出的系列丛书非常适合学生阅读,可惜限购。
  •   还是有很多独特的见解
  •   读后挺有感触的,印刷,纸张也很好
  •   好书,终于买到了,收藏了!
  •   非常好的书。从内容,外观设计,包装运输都满意。
  •   已读完,写得真好,看了很有启发,有收获!
  •   即不是论语注释,也不是完整的品读,很散乱的写了一些东西
  •   值得推荐 内容很浅显易懂
  •   1、有不少自己的新见解2、但讲解不全面
  •   喜欢台湾人写的关于文化的书
  •   论语经典之作,可以时时欣赏!
  •   内容还没具体看,双色印刷,赠送的论语只是原文,能有点疑难字词句方面的注音、注释就好了。
  •   静不下心去看~但是看着封面就很喜欢
  •   大学的时候就看过一些,这次有优惠就买下来了,很值!
  •   有如此名气毕竟是有其道理的,很有自己见解,易读,不过觉得有其不尽人意处,有些翻译不怎么按字面翻译,很笼统只说其意思,有些觉得模糊处反而带过
  •   还没认真读 假以时日吧
  •   正版书,包装很好,正待细读
  •   论语之美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