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弃的人

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美]汤姆•富兰克林  页数:346  字数:243000  译者:子文  
Tag标签:无  

前言

  译后记  读到这里,故事已经完结。感谢大家,陪我一起在富兰克林先生平实真朴、意境饱满的文字中畅游。希望我的翻译和转述,能带给大家最接近原著的一手体验。  不知大家是否也和我一样,被这个充满悬疑色彩但又并非纯粹悬疑的故事深深吸引和打动。开篇发生的一场谋杀案(面具杀手对拉里开枪)引出几日前的两起失踪案(蒂娜·卢瑟福和M&M),又牵带出多年前的谋杀案(辛迪遇害)。当谜底揭晓,真相大白时,我对辛迪一案的简陋和粗线条略感失望——虽做足铺垫,但竟毫无技巧性和设计感可言,全然不像其他的凶案桥段。然而,由此引致的误解和冤情,又是多年后这一连串罪案的根源祸首。  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回味,是引人入胜的……  密西西比是美国那片并不古老的土地上的一个神奇、富有特色的州。州名来自印第安语,意为“大河”。在密西西比河沿岸,有大片森林,也有大量黑人。20世纪60年代以前,农业经济是该州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想必那传说中的种植园经济和棉花庄园,大家都不陌生。在南北战争之前,密西西比州是全美第五富裕的州。而如今,该州人均收入位列全美之末。  众所周知,二战以后,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和压迫成为美国尖锐突出的社会问题。很多州都有种族隔离的法律,黑人被剥夺了被选举权,在政治上毫无平等权利。20世纪40年代开始,黑人运动逐步展开。大家想必都在历史书中读到过著名的黑人运动及案例,譬如:小石城运动、“自由乘车”运动等。1963年,在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的领导下,二十五万黑人向华盛顿自由进军,争取就业、争取自由。金牧师在林肯纪念塔前发表了举世闻名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说。  本书的故事就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密西西比州,将情境还原到上述历史、政治、社会、文化背景中,其厚重的时代感即刻显现。一切都始于拉里和塞拉斯在寒冷冬日里的初次见面,但一切又都早已在上一代人的青春岁月中埋下伏笔。记得中学时代的语文课上,老师反复强调,矛盾冲突是戏剧的核心内容。当初并不理解,只觉得这论断简单到可以过目不忘,但又隐隐地怀疑其真实性。后来才逐渐懂得,有些道理,就是可以精辟到如此言简意赅、一语中的。  贯穿故事情节始终的、最基本的“矛盾冲突”框架,是这对 “黑白”兄弟。起初,冥冥中有一股亲情的力量将两人拉近,共同玩耍、分享快乐,撇开世俗偏见,度过了一段快乐无忧的少年时光。后来,在更多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的纠缠和作用下,他们终究难逃社会和命运的作弄,近乎反目。结尾,在身世之谜和凶案之谜顺利告破后,拉里和塞拉斯终于相认。暗夜里,窗口的灯光和汽车的亮光散发出暖意,淡淡的,却充满希望。翻译时,不知不觉中,我几次热泪盈眶。  主人公拉里是一个普通的白人,也许他也不明白,自己是怎样被卷入那么多无奈又莫名的“矛盾冲突”。他不打架不滋事,却被同龄伙伴排斥,认为“不合群”;他爱读书喜安静,却被父亲嘲笑,认为“不成材”;他感情内敛思想单纯,却被辛迪鄙视,认为“不潮酷”;他本分淡定守规矩,却被全世界唾弃,认为是“杀人犯”。在重重误解和洗不清的冤屈中生活,一晃就是二十几年。也许大家都忍不住会想:“换作是我,我会怎么办?”  拉里的生活规律有序,从容坦荡。对待工作,他本分经营,尽忠职守——接过父亲的汽修铺,按时上下班,守着那摊萧条到近乎停业的“家族”生意。对待家人,他宽容尊重,体贴关心——定期去养老院探望母亲,陪她聊天,为她祈祷,愿她顺利走过人生最后一段历程。对待朋友,他抛却成见,仗义相助——想将自己的修车技能传授给华莱士,帮流里流气的华莱士回归正途。对待社会,他履行义务,安守法纪——配合定期上门调查的法兰西探长,容忍不定期上门滋事的年轻人。对待爱情,他遵守诺言,退出成全——不以出卖辛迪的秘密作为洗清自己嫌疑的手段。  他不负他人,他人却负了他。  他做到了所有的一切,却偏偏被世界遗弃。  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上班下班,与书为伴。没有同事,没有朋友,没有爱人;只有回忆和信仰。  相比之下,拉里的兄弟塞拉斯却是命运的宠儿。他有一份自己热爱的职业,有几位要好的同事,有知冷知热的爱人。可他并不知道,自己当年的无心不语和简单逃避,让拉里成为背负罪名的替罪羊。拉里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失去的青春”和“失去的二十五年”。  当矛盾冲突乱成一团麻的时候,我们艰难地理清头绪,却发现很难找到万恶之源。要怪不明真相的群众的武断反应,还是道德舆论的沉重压力,抑或是法制纪律的失衡不公?也许,这个世界本就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幸好,法律赋予了他“无罪推定”的权利,制度给了他生存的空间,让他有机会参军,有机会学习技能,有机会自我提高自我发展。在那“失去的二十五年”里,支撑拉里的,是信仰还是义务?或许,兼而有之。  不放弃,就是最执著的坚持。  坚持祷告,坚持生活。  终于,上帝听到了拉里的心声,为他带来了生命中“特殊的朋友”。然而,更重要的是,这么多年来,拉里始终能够听到自己的心声,保持内心的力量。  文字在拉里的安眠中收笔。所有的喧嚣和躁动,都消散在乡村的暗夜里;多年的恩怨和情仇,也都消散在郊野的凉风中。如此简单,不着痕迹。可一个人一生最好的时光呢,是否也该消散得如此简单?是否也会消散得如此不着痕迹?  合上书本,留下的是绵长的思考。反复咀嚼富兰克林先生的故事,便能体会到回味无穷的魅力,在这个躁动的时代里,感受到抚慰和治愈的沉稳力量。人生路上,无论精彩与挫败,无论幸福与孤寂,始终要保有的,是强大的内心和坚定的信仰。  译者  于2011年立秋

内容概要

  这是无可预知亦无法掌控的命运,这是万分凄苦又万般无奈的人生,每个读者都会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因为,我们都是这孤寂社会里“被遗弃的人”。
  20世纪70年代的密西西比小镇,少年的拉里和塞拉斯在一个寒冷的冬日里初次相逢。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白人少年和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黑人小子,从此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拉里性格木讷,在学校里并不受人欢迎,塞拉斯的到来,让他有了生命中第一个朋友。善良怯懦的拉里对塞拉斯照顾有加,二人情同手足。然而,随后发生的一件事,让生性木讷的拉里成为众矢之的,好友塞拉斯也远走他乡。
  二十五年悄然过去,拉里依旧在众人的指责和非难之中凄凉度日,塞拉斯重返故乡,成了一名警察,却始终不敢面对曾经的好友,直到一起失踪案件的发生。心怀愧疚的塞拉斯一心想要帮助拉里,却不得不先解开自己的心结。可是,已经深埋了二十五年的秘密,要怎样才能说出口?

作者简介

 汤姆·富兰克林:美国当代文学领域最受推崇的知名作家之一,以强大的叙事能力和在人物刻画方面的卓越天分蜚声文坛,曾获“爱伦坡奖”和“古根海姆”奖,现执教于美国密西西比大学。富兰克林暌违七年推出的新作《被遗弃的人》不仅成为《纽约时报》畅销小说,而且获得了《洛杉矶时报》年度图书奖,被评为美国图书馆协会最佳小说、巴诺书店最佳小说,并已入围2011年金匕首奖、爱伦坡奖和安东尼最佳小说决选。

书籍目录

第一章:事发的那一天
第二章:警官塞拉斯
第三章:友情的开端
第四章:迟到的留言
第五章:母亲的祈祷
第六章:照片里的秘密
第七章:改变命运的约会
第八章:树林里的小木屋
第九章:特别的朋友
第十章:塞拉斯的秘密
第十一章:最无辜的人
第十二章:告白
第十三章:令人绝望的伤痛
第十四章:响尾蛇的主人
第十五章:我们都很孤独
第十六章:兄弟
第十七章:那么多的歉意
第十八章:安吉的礼物
第十九章:回家
致谢
译后记

章节摘录

  一年后的今天,拉里扛着步枪走在树林里,回想起那段往事,仍感到羞愧难当。当晚,父亲用鞭子打他——因为他从秋千上跳下来的时候,弄破了衣服。“那衣服是我辛辛苦苦挣钱买的!”第二天,他走到杰姬面前,嘟囔着向她道歉说对不起,她却转身走开了。  他朝塞拉斯和母亲居住的小屋走去,渐渐到了树林尽头。来到田野的边缘处,拉里向冰冻的田地里张望,看到小屋的烟囱冒着黑烟。  他在一块树桩后蹲下来,荆棘正好遮挡了他的脸,屋里的人看不见他。他认识那栋小屋,以前去过。推开拴着毛皮铰链的门,屋里满是灰尘,阴暗处漏进几缕阳光,清晰地照在腐朽的木板上。屋里没什么东西,一张木桌,几张猎人们用过的单人床,一个洗脸盆。角落处有个炉子,炉门敞开着,管道直通向屋顶的烟囱,顶端处是被熏得发黑的铝管。还有一个沾满灰尘的木箱,打开一看,里面只有死蟑螂和老鼠屎。  拉里远远地看着小屋,心里想也许塞拉斯正借着炉火做作业?小屋没有自来水,必须去田地另一端的小溪打水。拉里琢磨着也许该离小屋更近些,而最近的是六点钟方向。拉里在十二点钟方向,离六点钟方向还有一百码。四周全是空荡的田地,只有一棵白橡树直立冲天。还是晚上走比较保险,他想。他们肯定没养狗,否则早就该听到叫声了。今晚再来,他要走到屋前,趴在窗户上张望。  “嘿。”一个声音在拉里背后响起。  他拿着枪,回过头。塞拉斯站在他身后,抱着一堆柴火。  那一瞬间,塞拉斯迅速扔掉柴火,举手做投降状。他身穿拉里母亲给他的旧衣服,头戴拉里的旧棉帽。  塞拉斯张嘴说道:“你要杀我吗?”  拉里放下步枪,说:“不会不会,你吓了我一跳,鬼鬼祟祟的。”  “我没有鬼鬼祟祟。”塞拉斯放下手。  “对不起。”拉里说。他把枪放在树下,犹豫了一阵,然后上前跟塞拉斯握手。拉里的父亲常常这么做。塞拉斯也犹豫了一下,迎上去握住拉里戴着手套的手,因为树林中没有其他人。  他们互相注视了对方一会儿。然后,蹲在地上捡柴火。拉里把木柴堆在塞拉斯怀里。塞拉斯说了声谢谢,然后离开。就要走出树林时,他停下脚步,回头看着拉里。  “你来这儿干什么?”  “这是我父亲的土地”,拉里指着放在树边的枪,说:“我来打猎。”  “打到什么了?”  拉里摇了摇头。  “我根本没听到枪声。”  “我在打鹿。”拉里说。  “如果我有枪,就用来打松鼠,然后拿回家给妈妈做菜。”  拉里伸手去拿自己的枪。  “下次我能借你的枪用用吗?你父亲肯定有很多把枪吧?”塞拉斯问。  拉里的父亲确实有很多把枪。拉里之所以选择这把,是因为与那些12、20甚至口径更大的枪相比,它的后坐力不大,噪音也相对较小。  “你们现在怎么去城里?”拉里问。  “妈妈有车。”  “从哪里弄的?”  “不知道。你爸爸的车是从哪里弄的?”  “买的呗。”  他们站在原地。塞拉斯朝小木屋的方向张望了一下,然后扔下柴火,指着拉里的枪说:“让我试试吧。”  拉里看了看小木屋,问:“你妈妈不会听到吗?”  “她正干活呢。”  “我以为你妈妈是上早班的。”  “是的,她还在福瑟姆的餐厅里上晚班。来吧。”塞拉斯说着,向前一步,从拉里手中拿过枪。拉里并没有阻拦。“怎么装子弹?”塞拉斯问。  “已经装好了,你上膛然后开枪。”  “怎么开枪?”  “你从没开过枪?”  “我从没摸过枪。”塞拉斯说。他端着枪的前托和后托,就像举着个没有重量的哑铃。  拉里抬手,比画了一下该如何瞄准。“你平时习惯用哪只手?”  “怎么了?”  “左手还是右手?我用右手。”  “左手。”  “所以咱俩的姿势正好相反。看到那个小锤子了吗?向后拉。”  塞拉斯照做了,拉里看他把枪举到自己的右腮边。“把脸放在木托上。”拉里说。  “好凉啊。”塞拉斯说。  “现在,闭上左眼,用右眼瞄准。看到那个小环了吗?用它瞄准你想射击的目标。”  塞拉斯瞄向小屋附近的某样东西,扣动扳机,枪声在树林里回荡。  “噪音不大。”塞拉斯说。他放下枪,望着自己打过的地方。  “这就是我喜欢它的原因。”  “我能再打一枪吗?”  “没问题。”  “你有多少发子弹?”  “这种枪用的是22点子弹。”  “能打22次?”  拉里笑了,说:“不,22是枪的口径。可以装长子弹或者短子弹,我今天带了长的。”  “有多少发呢?”  “足够你打的。”  塞拉斯举起枪,看着枪管,扣动扳机。枪没响。  “得用那个杠杆。”拉里边说边比画。  塞拉斯拉了杠杆,打过的空弹壳弹了出来。  “看到子弹是怎么上膛的了吧?现在可以再打了,小心。”  塞拉斯小心翼翼地举着枪,弯腰去捡弹壳。  “烫手。”拉里说。塞拉斯捡起弹壳,握在手心里。  “这个有什么用?”  拉里耸了耸肩,说:“没用,扔了吧。”  塞拉斯闻了闻弹壳,说:“味道不错。”  “火药的味道。”  “火药的味道。”  他们注视着对方。  然后,塞拉斯再次举枪,抡起枪杆指向田野和小屋,划了一圈回到拉里面前,枪口对着拉里。拉里看着那规则的O型和塞拉斯的眼睛,浑身僵住了。  “现在我们扯平了。”塞拉斯说。  然后他又举起枪,继续转圈,最后瞄准一棵松树,开了一枪。他抬起杠杆,抓住空弹壳,放进手心里空空作响。然后,塞拉斯把弹壳放进衣兜。拉里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悲伤——这样一个视空弹壳为宝物的小孩。  “拿去用吧,这枪。”拉里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塞拉斯笑了,露出整齐洁白的牙齿:“真的可以吗?”  这是拉里第一次看到塞拉斯的笑容。“过些日子你再还给我,怎么样?说话算数?”  “我就用它打几只松鼠,”塞拉斯说,“你还有子弹吗?”  拉里打开衣兜,掏出两个小白盒,递给塞拉斯。塞拉斯小心翼翼地接过,放进自己的口袋。拉里教塞拉斯如何装子弹,如何瞄准和射击。这些都是父亲曾教给拉里的。当他给塞拉斯讲完如何清洁步枪的时候,树林尽头的天边泛起了红晕,小木屋的烟囱也不再冒烟。  “噢,天哪,”塞拉斯说着,一只手抓起柴火,一只手拿着枪,“炉火灭了的话,我妈会杀了我的。”  他抱着参差不齐的柴火朝夕阳奔去,直到无法看清步枪与柴火后,拉里才转身走回树林。夜幕开始降临。拉里很享受夜色,也享受这空气。他摘下手套,捡起一根Y形树枝,将它插在落叶下面寒冷的护根上,在每个枝杈上挂一只手套。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被遗弃的人》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是一个关于误解和偏见怎样毁了一个人的人生的故事,人物形象饱满,场景描写逼真,故事情节动人心弦,实现了悬疑小说和文学作品的极佳结合,并探索了文学作品所有的创作可能性。  ——《波士顿环球报》  爱伦坡奖获奖作家汤姆·富兰克林在《被遗弃的人》这部情感丰富、技艺娴熟的作品中展示了优美的文笔,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为我们奉献了又一部文学佳作。  ——书单  精彩绝伦的新作……如果你想看一本故事精巧,又兼具文学深度的作品,《被遗弃的人》将是你的首选。  ——《华盛顿邮报》  一部催人泪下的悬疑作品,同时又具备文学作品的美丽面向,随着作者极富影视画面感的场景描写和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塑造,让我们每个人都深切地被书中的情绪所感染,强烈推荐!  ——《图书馆期刊》  汤姆·富兰克林的新作出版对广大读者来说总是令人振奋的事情,这部《被遗弃的人》更加值得读者期待,这是一部精彩绝伦的作品,是这个时代最受推崇的小说家带给我们的又一部杰作。  ——畅销作家:丹尼斯·勒翰  文学创作大师汤姆·富兰克林的新作《被遗弃的人》,以优美流畅的笔触、身临其境的场景描写和直击人心的对白,成就了本年度感人至深的杰作。  ——畅销作家:乔治·皮利卡诺思  当我脑海中闪过今年所阅读过的所有小说时,最令我回味的还是这本《被遗弃的人》,这不仅是一个一流的故事,更是一部极具创作才华的高品质文学作品。  ——普利策奖得主:理查德·罗素  最近我常想,如今这个时代,每一本新书都恨不得被鼓吹炒作成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然而,传统经典所讲究的三要素——天赋、投入以及入木三分的叙事方法却越来越鲜见。终于,我等来了富兰克林先生的《被遗弃的人》。阅读此书的诸多乐趣之一莫过于看富兰克林同时游走于几条写作钢丝,却没有弄洒一滴手中温热的密西西比啤酒。这是大师级的表演,技巧娴熟,带给人身心的愉悦和满足感。  ——著名作家:戴维·弗罗布莱夫斯基  拉里·奥特和塞拉斯·琼斯注定会是本年度所有文学作品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形象,汤姆·富兰克林笔下的他们仿佛就活在我们中间,那些纯真的少年时光,那些无助的隐忍凄凉,那些在背叛和救赎中的挣扎和迷茫,等等,让我们牵肠挂肚,让我们热泪盈眶。《被遗弃的人》也注定会成为一部被人们永远记住的作品,它进一步彰显了富兰克林先生作为全美最优秀作家的创作才华。  ——著名作家:罗恩·拉什  总有一些小说让人不忍释卷,它像是有一种魔力吸引着你一页又一页地看下去,无法停止;你会一整天都惦记着书里的内容,你会匆匆处理完手头的其他事,只为腾出时间来阅读这一本书。汤姆·富兰克林的新作《被遗弃的人》就是这样一部让人难忘的作品,它讲述了平凡如你我的普通人不平凡的生活历程,它穿越世事的凄凉与沧桑,为我们留下了一部萦绕心头的经典之作。  ——著名作家:安·胡德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同时保持了富兰克林作品中惯有的深度和文学传统。那可怜的主人公,作者将他的生活和遭遇描述得细腻饱满,让他的形象跃然纸上,让我们看到了命运的逆转,生活的残忍,在背叛和救赎中挣扎的无奈,以及一个普普通通的绰号怎样剥夺了一个纯净善良的人几十年的快乐人生。每个学校的英文课都应当将此书作为阅读材料。  ——著名作家:尼尔·怀特

编辑推荐

  2011年金匕首奖、爱伦坡奖、安东尼奖决选作品;  《纽约时报》畅销小说,洛杉矶时报年度最佳小说;  美国图书馆协会最佳小说,巴诺书店最佳小说;  富兰克林先生一直以强大的叙事能力和在人物刻画方面的卓越天分蜚声文坛,继获得爱伦坡奖之后,暌违七年推出的这部《被遗弃的人》,更是将主人公的凄凉孤苦和命运跌宕演绎得动人心弦、引人落泪。身为寻常百姓,都曾体验过这个社会的冷漠与凄凉,都深知命运的无奈与沧桑,所以,也都会理解一个二十多年含冤莫白的人,心中有着怎样的苦楚与隐忍。但是,谁能做到,像书中的主人公拉里那样呢?二十多年凄凉孤苦,二十多年含冤莫白,二十多年隐忍无奈,他,却始终不曾改变。一如当初那个善良怯懦的少年,怀揣一颗最温暖纯净的赤子之心,独自向善。人们都在说,这个世界越来越不好了,可这是谁的责任呢?任世事沧桑,岁月变幻,其实最应该保持的就是纯真的内心和坚定的信仰,因为,只有我们的不放弃,才能成就这世间的美好。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被遗弃的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2条)

 
 

  •   富兰克林先生一直以强大的叙事能力和在人物刻画方面的**天分蜚声文坛,继获得爱伦坡奖之后,暌违七年推出的这部《被遗弃的人》,更是将主人公的凄凉孤苦和命运跌宕演绎得动人心弦、引人落泪。身为寻常百姓,都曾体验过这个社会的冷漠与凄凉,都深知命运的无奈与沧桑,所以,也都会理解一个二十多年含冤莫白的人,心中有着怎样的苦楚与隐忍。但是,谁能做到,像书中的主人公拉里那样呢?二十多年凄凉孤苦,二十多年含冤莫白,二十多年隐忍无奈,他,却始终不曾改变。一如当初那个善良怯懦的少年,怀揣一颗最温暖纯净的赤子之心,独自向善。人们都在说,这个世界越来越不好了,可这是谁的责任呢?任世事沧桑,岁月变幻,其实最应该保持的就是纯真的内心和坚定的信仰,因为,只有我们的不放弃,才能成就这世间的美好。
  •   我们都是这个孤寂世界“被遗弃的人”
      ——读《被遗弃的人》有感
      近日有幸拜读了美国作家汤姆富兰克林(Tom Franklin)的最近译著《被遗弃的人(Crooked Letter, Crooked Letter)》。读罢,合上书本,心里对这圆满而充满真实的结局而感动,同时也对这小说的虚拟世界与真实的现实世界的相似而感到悲哀。
      当你因为二十多年前的一起冤枉而被影响,造成无可逆转的负作用时,你会怎么做?也许,你无法接受这一切。而本书的开始,就是主人公拉里因一起离奇的失踪案而背负无辜的罪名,一直背了二十五年。直到书中另一个主人公塞拉斯同二十五年后的相似事件再次相遇,揭开了这一切尘封了认识五年的真相,更揭开了两个人的上一辈已经埋葬到土地中的真相。
      正如译者子文在后记中说的那样:“他(拉里)不负他人,他人却负了他。他做到了所有的一切,却偏偏被世界抛弃。”是啊,他在富兰克林先生的笔下显得是如此的单纯,善良,富有底线。甚至于在中国,这就是一个实诚的人——可惜他太实诚了,因而背负了如此悲哀的罪名——“杀人嫌疑犯”。
      他是一个白人,在二十五年前的一场与其有关的“辛迪失踪案”中,他身负污名,家庭的平静生活终结。而在此之前,他因性格孤僻,特立而被众人嘲笑——无论是黑人,或是白人。他是那么热爱读书,却被父亲嘲笑了他是那么单纯,却被周围的人戏弄。而他,却始终不抱怨一句,默默忍受这一切。
      可是,就是因为他的忍耐,造成了这一切的开始与发展。
      二十五年后,一个同样神秘的失踪案将拉里又卷入了这场人情与法情混乱无比的社会世界,而他在开场不久就被神秘的人谋杀未遂,重伤住院,昏迷不醒。这一切更让疑团留给那些自认为了解拉里,了解一切案件发生经过的警方们。同时也是他们在拉里苏醒之后像是劝说引诱一样让拉里认罪。这一切让我们对拉里富有同情,但有些许无奈。
      而打开这一切秘密的人,却是二十五年前,拉里最熟悉的人——塞拉斯。
      当警方在院中询问着拉里,正即将引诱成功之时。塞拉斯及时赶到,直到他说出二十五年前“辛迪失踪案”的更真实的细节之谜后,这一切,或许已开始终结。
      可这一切的终结,竟然走了二十五年。
      拉里不敢想象,这样一个二十五年前的朋友,却是与他被冤枉被羞辱了二十五年的案件有关,而当初,他却一声也不吭的离开了夏博镇,留下了拉里独自背黑锅。
      当然,还有他更不敢想象的,是那上帝赐予他的“特殊的朋友”,是这个新案件的主谋。
      曾经,拉里小的时候,他的母亲因他经常犯哮喘,从而有很厉害的口吃,而时常担心,因此恳求上帝在新的一天里“不要让拉里口吃,不要让拉里哮喘。”而更重要的,她也同时祈祷能够给拉里带来一个“特殊的朋友”。
      前两个祈祷似乎就在拉里升入六年级的一瞬间痊愈了。而那“特殊的朋友”却一直没有出现。
      直到物是人非,时过境迁的二十几年后,华莱士的出现让拉里或多或少的感到世界的温暖,这“特殊的朋友”才出现。
      可是,当年祈祷的母亲,却已患老年痴呆,不知其事;而这时出现的“特殊的朋友”,却成为了谋杀自己的“凶手”;当年认为最要好的朋友,却因一个真像毁掉了他二十年的人生。这让拉里无法接受。
      在这样的情境下,虽然事件各方的反应不尽相同,但当另一个秘密的渐出水面,让塞拉斯的命运与拉里的命运交结在了一起。
      当拉里文件袋的一张旧照片的出现,让塞拉斯知道了母亲的秘密,也让自己知道了真正的身世之谜时。他对待拉里的感情,就不仅仅是一般的朋友了。
      他与拉里,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这一切谜底的揭开,让这一切发生得事情虽已明朗,但由此所牵出的前因后果的线索,却已然让事件当事人难以捉摸,更让读者揪心思考。
      故事的结尾在华莱士自杀结案,拉里与塞拉斯共同回到拉里的农场,那燃着的温馨的灯火中结束。我们不得不说,这结局让人如此之温暖,也让人如此之感动。但当我们回头看故事的起因时,我们不禁为这不应该开始的场景而惋惜——但我们却发现很难找到万恶之源。要怪不明真相的群众的武断反应,还是道德舆论的沉重压力,抑或是法制法律的失衡不公?也许,这个世界本就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
      小说的亮点正在于矛盾冲突的设计上,富兰克林先生所涉及的小说情节矛盾让人有些恍然大悟的感受。不得不说这一切是多么的令人感同身受。正如译者在后记中写到的那样:“这是无可预知亦无法掌控的命运,这是万分凄苦又万般无奈的人生,每位读者都会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因为,我们都是这孤寂社会中‘被遗弃的人’。”
      是啊,我们都是这个孤寂世界“被遗弃的人”。当我们因自己的心受到打击,抑或是被这无奈的感情问题挫败时,在那皎洁明亮的月亮挂着的夜空,你是否尝到了被遗弃的滋味?还好,我们并不是像拉里一样被耽误了二十五年,而只是心中荡漾了几天抑或几周。因此,我们需要自己感谢上帝,让我们如此幸运。
      我们都是这个孤寂世界“被遗弃的人”。这不是一种消极的观点,而是一种感情的真实体现。这是这个世界另一种面貌,这是这个世界另一种对待方式。我们的不得不说,自己的想法,定要融入这无所畏惧的世界;而这世界,却以一个不一样的方式来给予我们想要的结果。而当我们被这不一样的结果所迷惑时,或许我们就不是“被遗弃的人”,而是更严重的“自我抛弃”。因为拉里并没有自己抛弃自己,他在坚持着自己一如既往的信念,直到二十五年后的真正实现。“被遗弃的人”才摆脱了自己所被遗弃的束缚。
      而在摆脱这一切的时候,我们所去想的,就如这拉里一样,在惨遭世人如弃置般的对待态度时,仍能不改变自我的保持崇高的信念,亦或是单纯。等待的过程或许是被人所遗弃的,但当二十五年后的斗转星移,二十五年后的柳暗花明时。人们才睁大自己的眼睛,想到了这是如此的错误。“被遗弃的人”或许不仅仅是人,更是看待人真正内心的一个“显微镜”,从而导致一切都被世人所掷。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捡起这台弥足珍贵的“显微镜”,用自己的心去观察他人,不要让这些人因如此之事而被人遗弃。
      “被遗弃的人”更需要自己的内心,像拉里一样强大。
      我们都是这个孤寂世界“被遗弃的人”。因为,这里,有你的影子。
      写于2012年4月15日
  •   翻过《被遗弃的人》的最后一页,泪水打湿了我的双眼。汤姆富兰克林的这部作品深深地打动了我。陪伴着主人公一同走过落寞而孤寂的成长岁月,一起在无边的冷漠与歧视中承受着心灵的重压。品着隐忍的痛,忍着心的创伤,面对这份让人窒息的孤寂之苦我的心纠结着被刺痛,问自己是否也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念在含冤受辱的深渊中始终向善,如拉里一样平静的一路走来。看到善良纯净的拉里最终能回归温暖,心中方释然,朦胧着双眼思绪无边。

    作者把故事安排在密西西比河畔这片神奇的充满乡村气息的土地上,整本书都充满着田原色彩。作者从一对“黑白”兄弟拉里和塞拉斯展开情节,时空在二十几年之间交错,回忆与现实的更迭。一连串的离奇案件是贯穿全书的线索,当你伴着拉里和塞拉斯走过年少时光,迷局也便被重重打开。精妙的构思,逼真的场景,细腻的心理,饱满的人物,构成了这部动人的不同寻常的悬疑小说。它的不同寻常在于在精心设计迷局的同时,作品充满了丰富的情感,牵动着读者的心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案情,更重要的是对于人生的思索。

    性格懦弱的拉里自幼便过着规矩本分的生活,唯一的嗜好便是安静的看书,最大的渴望便是能拥有一个特别的好朋友,让自己不再孤单。他会善良的期待能和路遇的黑人孩子塞拉斯分享一切,他会单纯的宁肯自己受冤也要为自己深爱的女孩儿辛迪保守秘密,他会从容地隐忍上门寻衅的年轻人,他会设身处地的为朋友华莱士规划人生。但正是这样一个温和而善良的人却成为所有人眼中的“恐怖拉里”,在世人眼中他的邪恶超乎寻常,拉里在误解中成为一个被遗弃的人。他孤独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守候着一成不变的日子,每一天都期待着充满阳光新开始。他有条不紊的生活着,即使父亲留下的修车铺无人光顾也会日复一日的经营着,对母亲心爱的母鸡们照顾有佳,不断地把被人砸坏的信箱换掉,不断地把被人砸碎的车灯装好……拉里的生活里没有未来只有回忆,没有爱只有痛和伤。但拉里却始终是从容的,清者自清,他的内心的力量是何等的强大,他始终坚定着自己的执著和信仰。

    拉里的心中最最怀念的是与塞拉斯的友情,那段少年时光成为拉里一生中最快乐的回忆。相对于拉里的生活,塞拉斯的生活便是天堂,尽管少年时的物质并不丰裕但他的周围总是充满关注的眼光,他有朋友也有爱人,他的生活似乎蒸蒸日上。少年时与拉里的情谊似乎已经淡忘,相对于拉里的重情重义,塞拉斯看起来又是怎样的淡薄。一场案件让拉里和塞拉斯再次面对面重逢,而迷雾洞开之时,拉里情何以堪,塞拉斯又将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拉里独自承受的二十五年的苦楚?这对“黑白兄弟”,这对特别的朋友是否会亲密的走在一起……《被遗弃的人》触动了心灵,时而心乱如麻,时而纠结不安,时而潸然落泪,而作者希望的是我们能够最终从纠结的烦乱中蜕变,拥有拉里一样强大的内心,坚强的生活,即使全世界都放逐你了,我们依然能勇敢的活着。
  •   这是一个开篇就很残酷的故事。

    他叫拉里,41岁的孤独男子,没有朋友,没有伴侣,在日复一日的简单生活中与植物相伴,与自然为伍,直到有一天,一个“魔鬼”戴着他熟悉的僵尸面具出现在他面前,用一把枪抵上他的胸口粗暴地说:“去死吧!”没有恐惧或疼痛,他最后的眼神里写着对闯入者的宽容和怜悯,所有对尘世的眷恋与不舍,都在那一刻变成释然和解脱。因为,早在二十五年前,他就已经死了。

    这又是一个悬疑故事:遇袭后生死不明的拉里,卢瑟福家失踪的女孩,在沼泽地被谋杀的棒球队二垒手肿胀的脸,以及二十五年前那宗扑朔迷离的辛迪.沃克绑架案,接踵而来的一系列案件营造出谜一般的悬疑氛围。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努力探寻隐藏在一系列事件背后的真相:谁是袭击拉里的人?卢瑟福家的女孩下落何在?M&M被谁谋杀?二十五年前辛迪.沃克和拉里分开以后究竟见了谁?又被谁杀害?

    然而,它和普通的悬疑故事又有着本质的不同。

    首先,它并不侧重于悬疑气氛的烘托,不管是在发现尸体时,还是真相大白时,文字始终保持着沉着冷静的风格,所有的对白和景物描写中都有一种缓慢安然的节奏,它更倾向于一种平静的叙述,一种既能压制住急切的阅读心情,又会在适当的时候,恰到好处地透露出意味深长的线索的表现方式。

    其次,或许是因为故事本身所承载的内容过于沉重悲痛,作者为了突出这样一个关于人生及救赎的主题,仿佛是刻意地略去了破案及推理的过程,警察在这本书中也只不过是用于串起整个事件的必不可少的装饰,正是因为他们的无能和无所作为,才使得拉里的人生在16岁那年出现悲剧性的颠覆和逆转。

    事实上,这本书更适合被归于社会小说。拉里和塞拉斯,一个是被众人唾弃的杀人嫌疑犯,一个是受人尊敬的夏博镇警官。他们曾经一起分享过多么美好的少年时光,记忆中的一切清澈如水:彼时拉里是16岁的白人少年,整日沉迷于斯蒂芬.金的恐怖小说,他单纯,善良,有着优越的家庭环境和令人羡慕的人生。与之相反,塞维尔则处于完全不同的境况,被歧视的肤色,贫穷的家庭,卑微的身份,这一切令他对拉里羡慕之极。所幸身份的差异并没有阻挡两个孩子间纯真的友情,塞拉斯喜欢拉里,喜欢他脑子里那些令人着迷的故事,喜欢他如阳光般灿烂的笑容,还有和他一起割草,一起打枪,一起捉蜥蜴时酣畅淋漓的感受,甚至,喜欢上他喜欢的女孩辛迪。

    拉里介绍塞拉斯认识辛迪的那一幕应该是整本书的转折之处,为了这个女孩,他们间原本纯真的友情突然间变得尴尬,一向喜欢拉里的塞拉斯在看到辛迪后突然沉默而悲哀地意识到:拉里一直拥有一些自己不曾拥有却极其渴望的东西:完整的家庭,丰盛的物质生活,渊博的学识,以及此刻那单纯美好的爱情。他内心的阴暗与野性在拉里面前开始蠢蠢欲动,他先用英雄救美的办法吸引辛迪的注意,再用狂热激烈的感情征服她,从而平生第一次拥有了拉里所不曾拥有的东西,这感觉令他骄傲无比,尽管他没有勇气告诉任何人。

    不同于拉里的清澈和阳光,塞拉斯的内心一直潜伏着阴暗的渴望,被过度压制和歧视的童年经历令他对权力、名利、物质等身外之物极为在意。不管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棒球手,还是受人尊敬的警官,他需要那种被人们仰视和簇拥的热量来温暖长久以来被藐视的冷漠。25年前他为了发展自己的棒球事业,决定结束一段美好的恋情远走他乡,殊不知自己已无心地酿成大祸,在事情发生后,他的懦弱和沉默虽完美地保护了自己,却也摧毁了拉里全部的人生。他并不想伤害拉里,然而这意料之外的结果却让他在逃脱责任的同时,同时感受到一丝莫名的快感。对塞维尔来说,拉里仿佛是一个象征着高贵、权力、完美等符号的化身,一直以来,拉里带给他的除了一份温暖的友情,还有被压得透不过气的沉重。所以,他内心的阴暗情绪让他选择了沉默,更何况,他已经卑微了16年,在他的人生刚刚透出一丝渺茫亮光的时候,他绝不能也不允许它毁灭在一个女孩的手中。

    就是这样的沉默,在将自己的事业推入巅峰的同时,却将拉里推向了万劫不复的地狱。对拉里来说,原本应该是生命中最美好的年龄,最甜蜜的周末,却在转瞬之间演变为一场不愿醒来的恶梦,爱情,希望,憧憬,未来,所有的一切,统统扑向一场死亡般的幻灭。善良的拉里,他宁愿被全世界误解和遗弃,也不肯透露辛迪生命中最重要的秘密。也正是这样的善良与沉默,将他此后的人生陷入漫长而冰冷的孤独中,从此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没有朋友,没有信任,没有阳光,没有温暖,被唾弃的目光和清苦的生活所包围,一次又一次地忍受着外来的粗暴与凌辱……

    想必塞拉斯在逝去的25年间,也从来未曾真正地放松过。自辛迪事件后,塞维尔原本高大的形象便开始发生悄然的转变,故事缓缓讲述,真相渐渐大白。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是他在青涩无知的少年时代犯下的一个大错,也是他生命中挥之不去的耻辱和阴影,幸运的是25年后,他能够和拉里再度重逢,共同揭开一个属于彼此的秘密。

    所幸富兰克林给了这个故事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塞拉斯亲手帮拉里布置他的小屋,洗净曾经的血迹,结束阴暗不堪的过往,对拉里而言,这样的结局仿佛浴火后崭新的重生,他终于用宽容和原谅放了自己一条生路,如果怨恨对于失去的人生无济于事,那么又何苦纠结于一段既定的往事?而对塞维斯而言,坦承真相并帮助拉里逃离肮脏的泥淖是唯一可以实现自我救赎的方式,他或许无法偿还拉里失去的人生,但是至少,他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去弥补自己的罪责,寻回曾经温暖的回忆和友情。

    秋天的夜晚清凉无比,在这样的夜色中合上书本,渐渐平静下来,突然想起不知道在哪里看过的一句话:生活从来不圆满,但依然美好。于是我想说:过去或许不圆满,但明天依然美好。这句话送给拉里,也送给塞拉斯。
  •   有这么一些人,一直生活在世界边缘


    裳裳五月 2011-9-29


    前几日返回大学,参加毕业十年的同学会。途中经过男生宿舍时,几个男生指指点点的说:“当年他们210宿舍还住着一个师弟,看起来就很马加爵的样子。他们几个整天担心半夜给那个师弟砍了……”
    现在听来自然觉得好笑。只是后来便模模糊糊的想起那位寡言的师弟,当年因为他的沉默,而不知不觉的被人划分出一道界限,而后毫无根据的认定他具有犯罪倾向。在他读大学的四年里,没有什么朋友,每天就孤独的生活在校园中。

    社会上就是有这么一些人,一直生活在世界的边缘。他们并没有做过什么坏事,反而很努力的希望被别人接纳,但却始终无法如愿以偿。也许是因为他们长相怪异、相貌丑陋;或者是因为他们个性内敛,不善于说话;又或者是笨拙的表达方式……而成为被嘲笑被冷落的对象,甚至如手中这本小说的男主角拉里一般的,莫名其妙的卷入少女失踪事件,而长达二十五载的忍受周遭恐惧加鄙夷的目光,还差点因此而死于非命。
    他们是被社会遗弃的人。
    ——《被遗弃的人》,是美国作者汤姆.富兰克林的作品。

    花了一个下午,在图书馆的自修室内安静的读完这本书,而后,内心充满了难以表达的伤感。
    翻开书,扑面而来的是美式犯罪悬疑小说的味道,失踪的少女、枪支、瘾君子、谋杀案……对于喜爱阅读CSI犯罪小说的我而言,是倍感熟悉和亲切。而随着一步步走入书中的世界,才发现那一切,并不仅仅是“犯罪悬疑小说”那么简单。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的密西西比州,往前追溯回忆,则需要再跳到二十五年前,那还是一个对黑人种族歧视严重的时代。白皮肤的拉里和黑皮肤的塞拉斯,这对少年时代的朋友,便是在那个时代刚刚认识的。最开始,是家境优越的拉里和家境贫寒,由单亲妈妈带大的塞拉斯在一起玩耍嬉戏,那时拉里的内心,还隐隐潜藏着优越感。后来,两人因为一件小事不欢而散,从此不再回复此前的友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那个崇尚强壮体质的国度,体育优秀的塞拉斯,渐渐成为学校里受人瞩目的对象;喜爱读书、沉默寡言、羞怯胆小的拉里,则成为众人愚弄的目标。一场意外后,塞拉斯远走他乡,成为一名警察;而拉里,则无端的成为杀害美少女的犯罪嫌疑人,无辜的背负了二十五年的罪名,甚至再度成为一名失踪少女的谋杀嫌疑犯。
    二十五年后,塞拉斯终于回到故地,在前思后想中,他勇敢走出来,坦诚面对和弥补自己曾经犯下的过失,还拉里一个清白。当看到这里时,忍不住数次眼角湿润,拉里,你是怎样的一个人啊?这个爱读书的男子,这个腼腆害羞的男子,这个从小到大从未伤害过任何人的男子,这个用活动的鸡笼,每天精心照料自己的鸡群的男子,这个有着一双灵巧的手,可以修理汽车的男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勇敢的生活着的?在面对所有猜疑甚至歧视,在被背叛甚至欺骗,在被伤害甚至杀害,他都一如既往的努力活着,用那颗最温暖纯真的心,去偎贴这个冰冷的世界。
    那么,到底这一切是谁的错?也许谁都没有错,也许谁都是错的。

    想起的是大学时代的自己,风头过盛,于是在某些不怀好意的人的描抹下,也有着许许多多耸人听闻的流言,甚至有过当面被从其他学校闻名而来的人指指点点的经历。有些时候,不明真相的人便是如此的,能将流言放大到百倍千倍。没有人在乎事情的真相是怎样的,也没有人试着去理解你是个怎样的人,只是他们需要一个发泄口,而那些骇人听闻的传说,便可以满足他们的胃口。
    当我远离了那个学校后,流言便自然而然的消逝;而拉里的人生却因此失去半个世纪的光芒。到最后一切终于水落石出时,一丝温暖悄悄的从内心升起。故事是如此的令人伤感,但幸运的是,拉里终于重新被接纳和融入这个世界。
    他终于不再是被遗弃的人。

    只是,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像拉里这样,被世界遗弃的人呢?他们,是不是最终都能得到幸福的微笑呢?
    不。
    总有那么一些人,活得很孤独。

    那么,作为能被社会融入的我们,是不是, 也该对这样一些人,抱持多一分的关爱呢?
  •   如果在你青春年少时,赴一位女孩的约会后,她失踪了,继而得知被先奸后杀。你是众人眼中,她生命的最后时间里,唯一见过她的人,你接下来的人生会变成什么样?答案是,你肯定是罪犯嫌疑人,在没有其它线索之前,你永远都是。那么,如果你知道线索,却又不肯说出来呢?结论是,你要一生都背负着这个秘密,被人怀疑唾骂,尝尽孤独,直到终老。这样的人生如何承受?
      
      以上即是美国作家汤姆.富兰克林的第三部小说《被遗弃的人》想要讲述的故事。本书英文书名“Crooked Letter, Crooked Letter”,直译为“弯曲的字母”,这个名字好似与故事并无关系?在美国南部密西西比州,为了方便孩童掌握如何书写“Mississippi”(密西西比州)这个字母重重叠叠的复杂单词,有首儿歌,第一句就是“M,I,crooked-letter, crooked-letter…..”。
      
      密西西比州,名称来自于印地安语,意为“大河”。该州有两个特点值得读者关注,第一,它是美国各州中黑人占比较高的州之一,超过全州人口的三分之一;第二,它是美国人均收入最低的州。 “猫王”艾维斯、作家福纳克、剧作家田纳斯.威廉斯、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还有那位写《如何读大学》的理查.莱特都来自于此州。当然,这里的棒球队“密西西比勇士”在小联盟中打得也不错。《被遗弃的人》的故事就发生在该州的一个小镇上。
      
      在20世纪70年代,金博士领导的黑人民权运动刚刚告一段落,种族问题仍然存在,南方地区的黑人仍然受到白人的歧视与压迫。白人男孩拉里生在一个中产阶级下层家庭里,塞拉斯是一个不知生父为何人的单亲家庭的黑人小子,他们相识在一个寒冷的冬日,在短短的三个月里结下了友谊和悔恨。命运女巫在两个人都守着同一个女孩的秘密时,悄悄地翻转了人生的轮盘。在之后的二十五里,两人面对着截然不同的人生。塞拉斯由于棒球成绩优异,赴他乡求学,后回镇**一名警察。性格内向的拉里却背负着杀人嫌犯,“恐怖拉里”的名声孤独地守着父亲留下的修理汽车生意,又意外遭到枪击。
      
      《被遗弃的人》构思巧妙,故事情节丝丝紧扣,是推理小说中的杰作。汤姆选取了两个社会身份地位对比鲜明的角色。白人拉里和黑人塞拉斯;嫌犯拉里和警官塞拉斯;继承父亲遗产的拉里和不知生父是谁的塞拉斯;喜欢辛迪的拉里和被辛迪喜欢的塞拉斯;长年孤独守身的拉里和倍受女友关爱的塞拉斯;勇敢地为朋友保守秘密的拉里和羞于说出真相的塞拉斯。它是一本忧伤之作,结局却又充满希冀。
      
      汤姆说,他想塑造一个内心善良、为人执着、勇于担当,却被小镇驱逐抛弃的拉里。我们就是身处一个真相与谎言、现实与欲望、好与坏、善与恶,这些矛盾相生的世界里。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也没有完全的对和错。人生存在许多偶然,我们需要用必然的善良和爱作为回报,就像小说中的拉里。
      
      汤姆.富兰克林是位作品不多,但每本都叫好又叫座的作家。他不但擅长讲故事,还精于挖掘故事背后的人性内涵。他出生于阿拉巴马州的一个小镇上,对人居稀少,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密的小镇生活极其熟悉。他一边在工厂工作,一边选修大学课程,学习写作。所以,他了解底层的百姓生活,并将之生动地运用到小说写作中。汤姆认为,没有天生的作家,如果当年有人给他一架照相机,那么他现在就是摄影家,可是他拿到的却是一部打字机。若想成为一名作家,多看名家作品,多进行写作练笔,这是作为牛津大学创意写作教授的汤姆.富兰克林,给每位热爱写作的人的忠告。
  •   多年用心力作,经典小说写作典范
    亚马逊:乔•哈特劳布
    自从看了《偷猎者》(Poachers),我就成了汤姆•富兰克林的粉丝。《偷猎者》是一本短篇小说集,包含一个同名的短篇故事。富兰克林并不是高产作家,看重质量而非数量,《被遗弃的人》是他这十年来的第三部小说。单凭该书的品质,新闻杂志就应该为富兰克林做专访,广泛宣传;书店也应该延时营业至凌晨,便于读者排队购买此书;知名图书俱乐部更应该选购富兰克林的作品。我已经看到有关迹象,表明很多人赞同我的观点。譬如,某大型图书经销商已经将《被遗弃的人》作为下一季的重点书目之一。不论是评论界还是商业界,更多对于富兰克林的褒奖定会接踵而至。一切都在预料之中。富兰克林的新作,注定是一部经典。
    本书的故事围绕两个男主人公展开。在20世纪70年代的南方乡下,两人都是无忧少年。他们相识相知,在人生的关键时段发展了短暂的友谊。拉里•奥特是白人的孩子,父母都是工薪阶层;塞拉斯•32•琼斯生活在一个黑人的单亲家庭,随母亲从大都市芝加哥来到密西西比夏博这座边远小镇。两人短暂的友谊破裂后,塞拉斯继续努力,成为中学棒球明星,而拉里饱受冷落,成为“怪人”和“丑小鸭”。有一天,拉里与一名女同学去汽车电影院约会。之后,女孩却失踪了。拉里从被人歧视的“丑小鸭”变为众人敌视的嫌疑犯。尽管警方未能找到证据逮捕拉里,但镇上所有人都认定拉里是凶手。拉里被迫过着独居寡友的冷清日子。
    塞拉斯离家上大学,二十多年后回到夏博,成为当地的警官。拉里已经是一名技工师傅,维持着那间鲜有顾客的汽修铺。塞拉斯千方百计避开拉里。但是,当地商业富豪的女儿突然失踪,使拉里再度陷入嫌疑犯的境地。塞拉斯和拉里都有秘密,但各不相同。只有宽容仁慈,心怀正义,两人才能面对过去。没有人能毫发无损地逃避真相。经过良心的审判,两人的思想和生命都将得到升华,更加完整。
    《被遗弃的人》讲述的是一个疑案故事,但此书并非单纯的悬疑小说。像所有伟大著作一样,它超越了所有的特定体裁,独树一帜。通常,我检验一部作品是否可以被列入“伟大著作”的一个方法,是看该书在不模仿经典作品的主题和手法的情况下,是否仍能达到经典作品的效果和感受。这本书做到了。我们可以划一条线,从莎士比亚的《奥赛罗》开始,到查尔斯•狄更斯的《双城记》,再到威廉•福克纳的《圣殿》;到哈珀•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再到马克•麦卡锡的《老无所依》,最后是《被遗弃的人》。单看书名,富兰克林的新作与前述经典并无相似之处,但是他贯穿始终的生动人物刻画,轻喜剧与大悲剧交锋的对话描写,情节设计的巧妙复杂,友情和爱情、宽恕和救赎相互交织的精神探索,留下对亏欠与偿还、补救与永远无法弥补的无尽思索,却和经典著作有着共通之处。
    阅读此书,就像进行一场盛大的旅程。结尾出人意料,字里行间轻描淡写却寓意深刻,让人不禁反复阅读、反复回味。这是作者多年用心的力作,是经典小说的写作典范,实属罕有。
  •   随着拉里回到整洁温馨的家中,这个令我无法释怀的故事也画上了句号。合上书,我问自己,如果上帝是公平的,那么拉里这个倒霉蛋儿究竟得到了什么补偿?难道仅仅还他一个清白就够了吗?而当我想起拉里即使知道了真相也从未责怪过塞拉斯的时候,我突然明白,其实拉里从未失去过什么,因为在一颗博爱的心面前,不论是委屈还是仇恨都渺小得不值一提,人性的大爱则可以平息一切内心的波澜。

    黑与白。小说《被遗弃的人》中的两个主角是一个黑人和一个白人,故事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密西西比。虽然当时当地的种族问题已经稍有改善,但可以想象,黑人和白人的关系并不会像希望的那样融洽。拉里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再加上小时候患有一些口吃的毛病,无论是受客观条件影响还是先天不足,都注定了拉里的与众不同。从辛迪失踪案件到华莱士的恶意嫁祸,25年前和后的拉里都被作者描写成一个十分弱势的人,小时候木讷胆小,长大了逆来顺受,这些很容易让读者对这位生长在密西西比的白人男孩产生怜悯和同情。与之对应的黑人男孩塞拉斯,却因为出身贫寒和自尊心的原因对拉里多了几分嫉妒,并且在很多方面要超过拉里。因此,这个黑人男孩的命运也注定成了悲剧的酿造者。

    在我看来,本书的成功之处,也有寓消灭种族歧视这种人文关怀于人物命运当中的写法。比如塞拉斯对当初背叛辛迪的解释——年轻时犯下的错是可以理解的;拉里与塞拉斯特殊关系的揭秘——黑人、白人本是兄弟。所以无论是当初的分歧还是最后的和好,都有作者对化解种族矛盾的深情期望。

    爱与恨。作者在故事中对两个不同肤色男孩成长经历的描写堪称精湛。他成功塑造了两个平凡而真实的人物,让他们在充满悬念的信任、背叛;盼望、绝望;生与死当中反复寻找自己,救赎自己。在拉里身上,我们能看到一个弱者的博爱与希望,在塞拉斯身上,看到的又是一个强者的自责与悔恨。两个男孩出身截然不同,却冥冥之中被命运锁链牵绊在一起。从儿时伙伴到分手多年,再到重归于好,其间发生的故事以及拉里所承受的委屈与痛苦都令常人无法想象,而拉里面对不公平时所表现出来的坚强和最终原谅塞拉斯的情怀,则是故事中最为耀眼的发光点。作者用爱化解了恨,用包容驱除了宿怨,用自己广阔的胸襟感动了包括塞拉斯在内的所有人。当然,也包括读者。

    画龙点睛的辛迪失踪案。书中对一个关键因素,也是一个引起故事重大转折的事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乍一看,这在悬疑类小说当中貌似犯了忌讳。也容易被一些读者误以为这是作者的一个疏忽甚至败笔。其实不然,正因为辛迪失踪案没有最终破获,才使本书的整体故事架构更为牢固,使故事情节真实丰满。而对辛迪失踪案的最后解释——猜测被害也成为了本书的画龙点睛一笔。首先从逻辑上分析,拉里被冤枉是奸杀辛迪的凶手,但又没有找到任何证据,无法定罪,也才有了拉里被当地人排挤25年的后戏。如果辛迪尸体在第一时间被发现,那么拉里的命运只有两个可能,要么有足够的证据证明(陷害)辛迪被拉里所杀,拉里得到更严厉的惩罚,要么用证据证明了真相——不管是什么,至少能证明拉里的清白,拉里从此过上正常的生活。再从情理上分析,如果在故事结尾给辛迪失踪案一个解释,那么这个解释为什么非要等25年——拉里受尽折磨后才出现?另外,25年前的案子恐怕也已经过了诉讼时效。也就是说,如果真有这么一个解释,就会显得牵强附会。所以,对辛迪失踪案的推断式解释才是最完美的解释。

    此外,《被遗弃的人》并非纯粹的悬疑小说,它的确有很强的悬疑色彩,但是读过本书的朋友一定会发现,真正能打动你的不是那些谜团和答案,而是那个慢慢等待答案的拉里。

    一个人能在生命垂危时还惦记着敬老院里的母亲和院子里的鸡,在身陷囹圄成为众矢之的时却并不嫉恨背叛他的人,这就是人类最可敬的包容心、最强大的精神力。小说《被遗弃的人》可以让人在平静的阅读中沉醉于故事的波澜壮阔,也可以使人在环环相扣紧张细腻的故事情节中感受人性最美好的一面。最重要的则是,通过阅读,你会发现其实我们自己也有拉里的这股强大的精神力,并且可以驾驭。只要你愿意。
  •   
    偷爱警

    小说前十章让我看的很乏味,甚至觉得汤姆所要表达的构图并不透彻和明显,但看过后几章之后,阴云密布的疑团,忽然明朗起来。虽然小说采用了大量的陈年旧事,但这些陈年佳酿的回味中,品尝到了烈火柔情的醉意。汤姆的构思挺有纵深度,但其中的前铺,还是过于堆叠,很多时候,汤姆的修饰环境让读者身临其境,但很多时候,白与黑的友谊、是与非的判断,裹在其中的期待心情,难以找出头绪来。

    这部小说,从整个描述过程来看,既不属于推理,也不属于悬疑。借用心理病变的假释,释放一段更具隐匿性质的故事。难以追究责任人的从属关系,当疑犯,被绳之以法的时候,数年来盘绕的心结,终于解开。

    汤姆带读者进入到美国夏博小镇,在小镇里面,黑人是最基层的一线工人,白人比黑人付出的劳动力少,收获的资本相对高些。而作为人种之间的交际关系,似乎在少年的时候,就已经通过耳濡目染的熏陶中,得到了一点属于自己的审视和判断。孩子毕竟是孩子,自尊心都很强,尤其是在成长的阶段,父母的劝告只能是一种引导,成为自己掌握的选择。身边朋友之间的说笑言谈,左右着年少的行为判别力。拉里与塞拉斯的友谊,在最初的时候,无比的纯洁,虽然彼此存在着肤色上的差异,存在着种族之间强大的排斥。同是天涯沦落人,同是孤独的角落人,相默的同感,自然靠近。三个月的时间,两个朋友成为一辈子的知己,虽然他们不了解父辈的感情问题。但他们足以享受三个月的快乐之旅。1

    母爱情至的流淌,附上更多的含义。一件旧大衣,从表面上看是一种仁爱的善良,从深层来看,却是礼义廉耻的责骂。当母爱承载着生存的希望,纵然顶着单亲、不守妇道之名,颜面扫地,都可以作为换取的代价。母亲需要的不再是面子,而是汲取一切力量,守护孩子的成长,下一代的成长,是母爱最无私的终极财富。母亲住进养老院,神志不清,但母亲始终不肯说出秘密的关键,父辈的恩怨,不能够,不应该成为新一代人的负累,即使是家庭感情的矛盾,是由于一个人的原因,或者心智失衡,造成的恶果。都不能成为借口,强加给年少的孩子们来偿还。无辜的人,不应该为此埋单。善恶忏悔,会因为心灵拜祭,得到上帝的宽恕。

    辛迪到最后还是死无全尸,汤姆将辛迪封存起来,就是为了充当回忆糖果的么?没必要吧。这个看似处心积虑的女孩,应该受到上帝的谴责,辛迪很可能,早就计划好了,对拉里和塞拉斯进行报复,辛迪并不是个正派的女孩,她的心理受到父亲的极大影响。辛迪对拉里和塞拉斯,都有可能怀有拟定敌意,从塞西尔的醉态中,就能看到恶意暴行。辛迪用美貌为资本,引发一段友谊断裂了二十五年,应该受到罪恶的惩罚,心魔的责问。汤姆应该将死亡结果公布出来。

    并不是有人被遗弃,而是有很多人被毁弃。在罗列的人物当中,华莱士最后的出现,印证了影子的味道。孤独是有对照的,是有衬托的,一个人的无端行为,影响到另一个人的猎奇心,想要极力效仿的对象。无意中的伤害,也是在层层追加罪孽的陋习。一个人只属于你自己,人生的弃置,来自于内在的盘问和良知,当孤独的心,被谩骂、耻笑的时候,另一个孤独的心,在寻找新的接口,需要新的继承人,拾起弃置的孤单感。
    阅读这样的书,发觉身心俱疲,并不举得轻松,书中的压抑感,强烈的影响着思维的判断,案件最终揭晓,并不是关键。而是拉里与塞拉斯的相认,视为文中的亮点。或许小镇上的连环杀人案,不会引来全美关注,但足以影响两个人的后半生成长,以及读者对母爱的全新理解。
  •   第一次读美国作家汤姆 富兰克林的作品,总的感觉还不错。《被遗弃的人》写的是一个高中生男孩拉里被警方怀疑杀死了女同学辛迪,在找不到尸体没有证据而本人又不认罪的情况下,拉里没有进监狱,但却在小镇上度过了二十多年被众人遗弃、自我封闭的生活。其实知道拉里不是罪犯的人是有的,一是真正的罪犯,他是拉里的邻居。当然他早就丢失了人性,不会站出来为拉里澄清冤情。二是拉里儿时的朋友。拉里的一生几乎没有朋友,而这一个小时候曾经能够玩在一起的朋友,之所以有一种亲近感觉,是因为他是拉里同父异母的兄弟,他叫塞拉斯,而她的母亲是一个黑人,曾经是拉里幼时的保姆,塞拉斯继承了母亲的肤色,所以这个知情人其实是拉里的黑人弟弟。虽然当时他们都不知道这个真象,但塞拉斯是拉里唯一的朋友却是事实。可是在所有的人都认为拉里是凶手的时候,塞拉斯没有站出来说明自己是辛迪的男朋友,是最后见到辛迪的人,而是默不作声极力想忘记这件事情,一直到他离开小镇参加工作做了警察又回到这里都没有说,以至于拉里背负凶手恶名二十多年。人的一生有几个二十年呢?在这些年里,镇上的人们不搭理拉里,没有人与他交往,还咒骂他,喝了点酒的人以侮辱他为乐,多次砸坏他的汽车和信箱。他没有地方说理告白,他默默隐忍,承受着一切。他内心里只有一点盼头:辛迪有一天会出现,会洗尽他的冤情;塞拉斯会回来,会有一个人和他说话。在这些年里,他竟然把定期来监管、查看嫌疑人的警察作为朋友看待,因为只有他来问询时同他说话,拉里把这种应付差事也当作一种关怀,真是可悲可叹。后来,塞拉斯回来了,拉里多次与他联系,但他却没有回应。正是在这样一种没有人用人性来对待拉里的情况下,他面对前来刺杀他的枪口,直视那熟悉的眼睛和面具,没有躲避。在他受重伤被救之后他也不说出枪手是谁,他想用丢掉自己生命的方法来否认人性的存在,因为他已经不相信这世上还有人性。读这本小说,我觉得作者的立意还是很深刻的,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社会中残酷的一面,那就是轻信、盲从、冷漠、残忍。但阅读小说的时候看不到作者的说教,作品立意都是通过故事本身的发展和人物的经历展现出来,所以读起来故事性很强,有些描写也很细腻,很值得一读。
    当然,作品最后的结局还是比较乐观的。那么作者是怎样描述的呢,只有读过了才会知道。
  •   心结与救赎,友谊与守诺
    ——《被遗弃的人》

    塞拉斯与拉里是两个对立的人,用哲学的观点看,他们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既有同一性同时又有斗争性。他们是两个种族的人,身上却留着一半相同的血液,他们曾经是很好的推心置腹的朋友,却因为一件事情使他们永远隔阂。拉里是一个好孩子,可是这个好孩子却为一些社会观点所冤屈了整整25年。塞拉斯是一个奋发向上的私生子,可是他却也逃避了整整25年。没有人论定谁对谁错,因为无声的反抗已经定了拉里的罪,认定他是一个具有威胁恐怖的人,认定他是绑架犯、强奸犯、杀人犯,而不更深入的去调查了解,仅仅因为他的不合群,他的不解释,就给他添加了社会道德乃至法律认定的一个符号。而这个符号本身却正是拉里。当看着拉里那颗善良的心灵在痛苦的同时还在回忆一些美好的事情的时候,还在缅怀他的朋友,为那一件事情愧疚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他为了他和她付出了多少。青春不是可以重头来过的,可是他默默背负着那个沉重的枷锁,一步步的等待着,等待着。他也想过清白的去过好往后的岁月,他甚至了解很多不为塞拉斯所了解的过往,可是他什么都没说,一个人默默承受着,为了他的朋友不再受到伤害。这时,能指与所指就体现出它符号的价值来,在夏博镇,因为拉里的冤案,人们不分清红皂白的就给他定了罪,因为他是最后一个见辛迪的人,于是恐怖拉里变成了一个符号,而这个符号的名称一响起来的时候,人们想到的首先是那个案子,而不是那个曾经单纯善良的男孩子。可是又有什么关系呢,在一个机械化的社会里,人情就是如此的冷漠,他们根本不会在乎他是不是被冤枉的,也不会在乎他们的行为所带给拉里的会是怎样的伤害?而华莱士所追随的,也并不是拉里本身,而是他所代指的与恐怖相关的这一个符号,他想变成那样的人,所以他在犯案后嫁祸给了拉里,又有谁知道呢,反正那个印记已经在拉里身上了,是不是他都已经无法排除嫌疑了不是吗,更何况还是在拉里的小屋内发现的尸体,百口莫辩……

    那么,造成所有隔阂的,造成所有悲剧的罪魁祸首是谁呢?我认为应该是卡尔,塞拉斯与拉里共同的父亲。他挑唆自己的儿子互相斗殴,破坏了他们之间友好的关系,他引起了那两个孩子间关于种族与人权问题的冲突。同时,他虽然是一家的支柱,却也充满着暴力色情的一面。他对于他们两个人的关爱,甚至都比不过漫画店老板对拉里的信任。对于其父的这一点,拉里与塞拉斯其实都是相当讨厌的,只是他们的个性不同,拉里将不满与委屈发泄在书籍中,从书籍中吸取营养,而塞拉斯却选择了逃避。虽然他有逃避的理由,可是最后与辛迪的见面却成了拉里一生的痛。我们可以看出,辛迪是一直想要逃脱继父的束缚与禁锢的,可是没想到却成了她命丧黄泉的理由,而这个理由却成为拉里为她守诺所背负的最大的罪名。塞拉斯呢,25年后才彻底知道真相的他,看到昔日的好友因为这样的原因而被人暗杀时,心里的愧疚,悔恨连带着一种矛盾逃避的心理一起涌现了出来。可是友谊终于战胜了他的执念。拉里所带来的快乐终究比那一句黑鬼要重要的多。所以,他重新调查,重新证明拉里的清白。

    实际上,富兰克林在整个故事的叙述中,运用了双重视角,而这视角构成了一个叙事三角形,拉里与塞拉斯之间有友谊亦有误会,有过帮助亦有逃避。这便成为两个人之间的心结。而这心结的解开与否则存在着或然性,他们就如同两条交叉线,无论如何延伸也终究有汇合的一天,只是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用布雷蒙的“基本序列”为基本单位来定位,塞拉斯与拉里各自拥有一种行为定位。而这种行为也只需经过三个阶段:“一种情境开辟某种模式,实现该可能性,行为取得结果。”那么我们便可以分析,这两个人的行为在这整个友谊的分合过程中所占有的重要性。

    塞拉斯通过查案的过程成功了解了拉里所守信的事情是什么,那么,他查案是成功还是失败呢?这时,类似于平行蒙太奇的回忆与现实的叙述便起了很大的作用,塞拉斯一方面想起自己曾经遭受过的侮辱,便开始躲避拉里。于是在这25年中,这成了一种不采取行动的失败做法。然而,拉里的重伤,让他开始回忆所有儿时的事情,这时现实的查案,让他了解了一部分的真相,于是他又开始采取行动,,然而他面临两种困境,在采取行动的时候,如何让拉里与其沟通,如何打开自己的心结,这便成了证明拉里清白的成功与否的关键。于是,他开始慢慢反省,慢慢回忆,通过回忆排除自己的心魔,终于证实了拉里被冤屈的真相,而真正的见证者不是别人,恰恰就是他自己。

    视点再次转到作为被动着的拉里身上,他被诬陷也存在着两种可能性。而他却属于失败的那一类型。他的悲剧在于男性的背叛总是归咎于女性自身,辛迪继父的暴力行为导致辛迪离家出走的举动,却由于拉里对辛迪的守诺造成了塞西尔对拉里的指正,于是,罪名便成立了,一个罪人的代号就由此产生。所幸的是,由于华莱士的栽赃与嫁祸,由于塞拉斯对于友谊的归省,一切终于开始美好起来。

    只是,那美好背后所付出的代价,我们却需要深深地思索,那是一个人最美好的青春岁月中所留下的最心伤的印记。那也是一个社会法制不完善的重大指正,同时,也是那冰冷的亲情,社会之间对一符号名词的冷漠。那冰冷,渗人骨髓,冻人心结。作为一部作品的接受者来说,都不免感到心中的抽搐,而作为当事人的拉里,他的忍耐,他的坚持,他的善良,又怎样承受了那段孤独的岁月?合上书卷,我不禁在想,这虽然只是一个故事,可是并不代表没有这样的原型存在,如果我们遇到这样的一个孩子的时候,我们是否也会如仇恨者的眼神带给他们双重伤害呢?


  •   拉里•奥特回到家时,发现有个“魔鬼”正在等他。今天,是卢瑟福家的女孩失踪的第八天。
    故事有一个惊悚的开头,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谜团一个一个揭开,令人感到惊悚的,不是故事本身,不是多年前的失踪谋杀和如今丛林中的小木屋中腐朽的尸体,而是,故事中最坦诚的人性,最天真的善意是怎么样在漫长的岁月中回报给最冷酷的世界,而最寒冷的孤独又是经历怎么样的涅槃才得到救赎?
    拉里就是故事中那个被世界遗弃的人。多年前的少年拉里,怀抱着一个赤诚之心爱着一个美丽却活在继父的淫威下的少女。虽然少年拉里羞涩、内敛和周遭的环境格格不入,却并不能想象少女的偶然一次垂青让他的人生从此彻底走上了被边缘的轨道。
    一次次的信箱被爆车灯被砸遭到骚扰,父辈留下的生意惨淡经营。没有人理会拉里,在夏博这个小镇里,恐怖拉里是他唯一的标签。少女失踪之后,他被列为第一嫌疑人。
    尽管这样,在二十五年前,为了兑现对辛迪的承诺,他还是三缄其口。对于上门的陌生青年他也以诚相待。当那个魔鬼将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他的胸膛时,他仍旧没有仇恨。在醒来之后,第一时间想到的依旧要保护那个在他过去的二十五年来偶然出现能够和他说说话的凶手。
    他认为这就是那个母亲祈祷中的“那个特别的朋友”,就像多年前,他真心对待的朋友塞拉斯一样。
    其实,故事中,被边缘被遗弃的何止拉里一个人,只不过他的兄弟塞拉斯的遗弃更为隐晦罢了。众所周知,二战之后的美国,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和压迫是一个历史上尖锐的社会问题,而70年代的密西西比州,上一代的种族冲突依然硝烟弥漫。塞拉斯因为自己的黑皮肤,从一出生之前就被自己的父亲所遗弃。在卡尔的一生,虽然对这个有着一半黑皮肤的亲生子在内心赞赏有加,但是却依然不敢于也不愿意相认。多年后在帮助自己的异母兄弟拉里找到回归世界的道路的时候,塞拉斯不得不先面对自己从童年时代就开始的遗弃。
    从少年时代起,他就不能对自己内心的排斥和边缘视若罔闻:拉里拥有那么一大片土地,他有完整的家庭,他甚至有各种型号的枪支,而作为兄弟的塞拉斯,却连一只点22都难以拥有。虽然他有勇气在人欺辱辛迪的时候站出来保护她,但是却没有勇气站在自己的兄弟拉里面前澄清寡言拉里不能自言其说的证词。
    故事的最后,拉里曾经问塞拉斯:现在你不羡慕我了吧?
    在经历了二十五年的遗弃生活之后,拉里洗清了嫌疑回归社会,而在帮助拉里的过程中,塞拉斯也终于面对了自己父爱缺失不能弥补的现实,找回了自己的血亲兄弟。
    结局是完满的。只是我在想,一个人有多少的二十五年?记得在一本书里有人说过,最难的是在没有人在乎自己的死活的状况下依旧不放弃活着。也许,小说中的拉里,等待的就是那一刻,他和自己的兄弟握手言和,只有他们彼此不遗弃,世界才不会将他们放弃。
  •   故事精巧,又兼具文学深度。人物形象饱满,场景描写逼真, 叙事技巧非常大师级。 故事情节动人心弦。主人公拉里&;middot;奥特被人误解成杀人犯。二十五年凄凉孤苦,二十五年含冤莫白,二十五年隐忍无奈,从十六岁到四十一岁,他,却始终不曾改变。而另一个主人公塞拉斯&;middot;琼斯最终解开自己的心结,说出深埋二十五年的秘密。故事的结局不算喜剧,却也不是悲剧。也许情节有些老套,但冲着作者无与伦比的描写手法,这本书绝对值得一看。相信我,看完之后你会潸然泪下,掩卷深思......
  •   市场上经常会出现一些肢体残缺的乞丐,唱着些悲凉的歌曲,眼神空洞麻木地伸出残缺的手臂,一寸寸地挪动着乞讨,每次我都会忍不住想:这也是一生。

    这也是一生,无论怎样的生命,只要来过,就是一生,可是生命和生命的形态与质量,却是多么不同。

    这本《被遗弃的人》读完,又忍不住让我想到这句话:这也是一生。

    主人公拉里的命运,我想,或者就是我们身边某些人命运的写照,只是在真相未被揭露前,他们一定也正在承受着这样的孤独与无奈,而我们每个人或者都是不自觉地做着冷漠地自以为是的聪明的观众。

    拉里自幼多病,不为父亲所喜欢,只喜欢静静地看书,没有朋友,所以当他有了第一个朋友塞拉斯时,他对他充满了信任与期待,他渴望像个正常孩子一样,加入到孩子们的世界,他希望通过一些举动,获得他们的喜欢与鼓励,但是他却总是不能溶入到正常孩子的群体中,他是一个孤独长大的孩子。所以当第一个女孩决定和他约会时,他是那么兴奋与期待,但那不过是女孩利用他的一次误会,女孩是为了见自己真正的男友,拉里被耍弄了,可是怕认识他的人笑话,便不敢和任何人说出实情,也正是这一次致使的约会,使他的人生彻底发生了改变,女孩从此失踪,他是最后见到她的人,只是因为没有证据,他便从此背上嫌疑犯的罪名,承受着众人怀疑的目光。他一直默默地承受着,期待真相水落石出的那一天。

    而真相竟然是那么出人意料,当真相被揭开时,拉里心灵上的枷锁才终于被缷下,但是那多年被误会所捆绑的人生,却再也不能回头了。读完全书,心头并没有因为拉里被解除嫌疑而如释重负,我想,本书揭示的人生背后的悲凉,是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的。

    我觉得生命的一切结果其实都是有源头的,拉里人生的悲剧看似是全社会的冷漠所造成,但事实上,根源还来自于家庭。拉里的父亲不喜欢拉里,拉里从小便体弱多病,性格懦弱,和父亲之间有着深深的隔阂,其实假如父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能够与拉里及时沟通,给予心灵上真诚的关爱,拉里便不会遭遇如此悲剧的命运。

    故事来源于生活,故事将生活提炼得如此精辟,此书中不仅涉及到种族主义,也涉及到社会伦理问题,也涉及到家庭教育的警示,读书时,会为主人公的命运而感同身受,是因为在那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只是希望这样的悲剧越少越好,人的生命多么宝贵,这样的一生,是多么让人唏嘘不已啊。
  •   如果把“遗弃”定格为一个画面,我们会客观地看到,遗弃并不是一种单向选择的结果,无论是谁,无论是哪一方主动做出的决定,遗弃,我们最终看到的会是——“彼此的离开”。人性,不是一刀切开的两面,而是你无论怎么去切,切成多少分,每一份,都包含着人性的全部。由此,通过“遗弃”来看“人性”,遗弃者与被遗弃的,我们如果只是从既有的道德层面去看,就很难看出真正的人性意味来。

    《被遗弃的人》其实也可以解读为《遗弃者》或《弃者》,因为无论是对孤独的主人公“拉里”,还是远离“拉里”而去的整个社会来说,这个故事所表现的,是一张完整的人性DNA图谱,螺旋状交错的两面,要结合起来看,才清晰,才准确。这是一个充满悬念的侦破故事,而作者最终要揭晓的,不仅仅是真凶,还有关于人性的秘密。

    父亲“卡尔”一明一暗一黑一白两个儿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既象征着美国黑人白人的两个社会阶层(他们共同的父亲是美国),又象征着人性亦正亦邪的两面。故事的冲突,既可以看做是美国社会的冲突,也可以看做是人性的冲突。“白人儿子”因为与女孩约会后,女孩离奇失踪,而被认定为“莫须有”的罪名,虽然没有定罪,却担负了巨大的惩罚——人们的猜测和远离,甚至身边一有案情发生,人们首先想到的嫌疑人就是他;而身为警察的“黑人儿子”,却是那场约会的真正男主角,那个“白人儿子”只是开着车载着那女孩走了一趟而已,可“黑人儿子”却“忘记”了向众人解释,以致他这个同父异母的兄弟担负了二十五年的冤屈。要怎么去看这件事呢?到底谁有罪?这不是法律能够定义的。其实,我想说的是,在法律之外,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自己的选择,这些在我们看来都是天经地义的,虽然,这这种立场和选择有可能会给他人造成改变一生的影响。仅仅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着自欺欺人的嫌疑。

    人人自危,而又人人孤独。

    回到“遗弃”这个主题上来,无论是对整个社会,还是某一个人而言,都可以理解为“趋利避害”。如何来理解“黑人儿子”的“忘记”一说?法律不能判其有罪,真正的判决来自自我良心的谴责:“如果当初我及时把与女孩约会这件事情向大家说清楚,我的兄弟就不会承受二十多年的冤屈。”又如何来理解镇上那些偏听偏信,集体遗弃那原本无罪之人呢?更没有哪一部法律能判其有罪,而事实上他们对“拉里”的伤害却不容置疑。当然,也有例外。那个卖热狗的老太太,就因为那个给她打工的小姑娘炫耀说自己当面指责了“拉里”而将她开除了。说起来老太太的理由也着实简单而真切:我不认为拉里是那样的人,他来我这里买东西的时候,总是那么安静,那么有礼貌,那么善良。

    被遗弃的人,究竟是谁?是“拉里”,还是那个美国小镇上的所有人?这个故事似乎告诉我们,我们的独孤,我们的无助,是不是正是来自我们的“遗弃”?我们遗弃了信任,遗弃了包容,遗弃沟通和理解……这样一来,我们自己便在一种人人都感受到的孤独中,成了被遗弃的人。故事的结局温暖人心,真凶被擒,黑白两兄弟在黑夜里结伴回家。是的,我们无法真正去遗弃谁,就像我们谁也不想轻易就将自己遗弃一样。



    ***
  •   落潇/文
      
      看完汤姆富兰克林的《被遗弃的人》,掩卷沉思,故事情节历历在目,可是我还在苦苦思索,从而寻找故事中的主题。被遗弃,并不是最悲哀的,被遗弃从而放弃才是人生最残酷的事情。塞拉斯被遗弃了,拉里被遗弃了,遗弃中的他们相遇,相互之间有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时光飞逝,他们走向不同的人生历程,塞拉斯成为一名警官,拉里成为一名汽车修理工。然而,一次杀人的案件,却又让两人相遇,相互之间的扶持,使得一个大大的谜团慢慢解开。当安吉给塞拉斯做那好吃的饭菜,当塞拉斯帮助拉里收拾房间,我想到了人世间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爱。因为有爱,所以关怀。
      
      爱,有的人认为这是一个最简单的东西,只要有钱,就能有爱;也有人认为这是他一生苦苦寻找却总是擦肩而过的宝贝。爱,对于一个被遗弃的人来说,将意味着什么呢?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发展,农村留守儿童成为中国现代的一个特有现象,从小没有父母的关爱,成长的过程变成了人生的修行,当他们开始走向犯罪的歧途,作为父母,该如何去思考。当拉里遇见华莱士,他的人生如同平静的湖水泛起轻轻的涟漪,华莱士的来访使拉里意识到:孤独是一种修行,长久寂寞后,即使最没有营养的陪伴,身体依然渴望至,这是一种自己都未曾意识到的绝望。华莱士的到来,让拉里身陷囹圄:拉里知道华莱士陷害自己,让自己成为杀人嫌疑犯,但对朋友的错误理解,让其依然自信为朋友充当保镖而内心感到自豪。对爱的缺失,使得自己该如何付出都成为一种选择,没有爱,世界真的一片黑暗。
      
      塞拉斯享受着来自安吉的爱和关怀,这让他也开始对拉里释放发自内心的关怀。爱是一种可以传递的,让人能够感觉到的力量,即使微小,但很重要。在我的人生中,我憧憬过军人的生涯,享受过军校的人生历程,当我观看《血色浪漫》中,李奎勇敢于为一身邪性的朋友小混蛋铤而走险时,我们是该赞扬他的义气,还是该嘲笑他的简单。都不是,至少钟跃民不是,钟跃民看到的是李奎勇的正直,从而将他的正直引向正途。这就是爱,安吉付出的是爱,塞拉斯付出的是爱,钟跃民付出的也是爱。
      
      因为有爱,所以关怀。当时光刚刚跨入2011年的春天,我们都在探讨人生的幸福感,当有爱从我们开始传递时,我在内心感到非常的幸福。进入深秋,感到更多的是收获,获得更多的是关爱。有父母的爱,有妻子的爱,有朋友的爱,有同事的爱,有家庭美满带给我的爱。当爱变成关怀,从而产生爱的力量时,我又看到塞拉斯整理好拉里的房间,远去的背影,那是多么美好的关怀。
      
      落潇 2011-9-20晚
  •   刚开始买这本书的时候就从书的名字了解到一定是个悲惨的故事。 可我没有想到的是,故事竟会让人如此心痛,就像生活中的自己被世人抛弃一样。其是每个人心中都或多或少的装着一个拉里,谁又敢承认自己总是被他人关注被他人喜爱呢。
    拉里的善良得不到大家的认可,甚至他最亲近的人,父亲、仅有的朋友塞拉斯、以及他曾经深爱的女孩辛迪都抛弃了他。拉里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没有人在意他,甚至都去憎恶他,给他“恐怖拉里”的称号,投给他鄙夷的眼神,砸他的车。所有的差错都因曾经的那个承诺,那个为辛迪保守假秘密的承诺。而辛迪根本上没有在意拉里,她将他只是当做实现愿望的工具。
    塞拉斯是拉里最好的朋友,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他们在少年爱着同一个女孩辛迪。塞拉斯在他的棒球路上一路驰骋,却将可怜的拉里狠狠的摔在脑后。等到回到密西西比,看到拉里的遭遇后,愧疚,尴尬,难过,无奈等等复杂的心情都涌上心头。只有他知道拉里没有杀害辛迪,没有杀害M&M,没有杀害那女人。虽然他找出证据证明了拉里的清白,拉里又重新得到大家的尊重。可是拉里二十多年的痛苦谁能弥补。拉里的父母所遭遇的一切谁又能挽回。
    现实生活其实也是这样,谣言能杀死人。没有人愿意去寻求真相,只听大众的,只跟大众同步,大家讨厌他,自己就越看他越不顺眼,逐渐也开始讨厌他。可是他真的有错吗?他的错真的可恶到这种程度吗? 如果我是拉里,我想我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了。试问一下,谁有能力抗拒这些不该落在自己头上的可怕遭遇。
  •   被遗弃的人(2011年金匕首奖、爱伦坡奖、安东尼奖决选作品,最温暖的心,为什么总是换来冷漠以对?)
  •   很多时候,当我们以为这就是事实的时候,是否有人会去怀疑一下,看这个所谓的事实是否真的如此确凿,也许这个通常的事实就会毁掉一个人的青春年华。
    这是一个残酷的故事,却也是一个符合现实生活的真实故事。当我们在看完这个故事的时候,感慨的不是案件的扑朔迷离,而是一个被毁掉青春年华的人如何能在那样的时光中隐忍不发,默默承受着周边不公平的一切。
    拉里,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却牵扯着一桩几十年前的失踪案件,属于有着案底的人。如今,又产生了一桩离奇的少女失踪案件,自然而然的,警察们,周边的邻居们都把眼光放在了这个有着案底的人身上,将他列入嫌疑人之名。可实际上,这是一个无辜的人。他安安静静的生活,循规蹈矩地重复着他的人生,蜷缩在父母留下的小屋中孤独地生活着,打理着父亲那个已鲜少有人光顾的修理厂,开着那辆破旧的老车,生活凄苦无奈,还要遭受周边人们的冷嘲热讽和各种怀疑,而他却忍耐着这所有的一切,像是怀抱着对生活的美好期望。
    没有人想要为他辩解,没有人想过几十年前的那桩案件是否有不正常之处,更没有人想过要将他带离那片寂寞的世界,他就像是个被社会遗忘的人,悄悄地在角落里自生自灭。所以,那个对他开枪的人才会如此顺利地对他下手,因为没人关心他的存在。除了那个对他充满愧疚的儿时的好友,如果不是他,那么拉里早已不在人世了,也正因为他的愧疚,最后在他的努力之下一切才能真相大白,拉里的冤屈才能洗刷干净。只是,这二十五年的青春年华是再也追不回来了,
    这个故事中充满着推理悬疑的元素,辛迪的离奇失踪案,如今的少女失踪案,那个突然出现在拉里家中的人又是谁,还有杀死M&M的凶手又是谁?扑朔迷离的案件,看起来仿佛是推理悬疑小说,可真正读起来却又透着社会伦理小说的沉重。作者的重点不在案件,而在于一种发人深省的思考,思考诸如拉里这样的一群人,一群被社会遗忘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确实存在着那么一群人,他们通常有些沉默寡言,他们不太引人注意,异常平凡,可人们常常会习惯性的将一些不好的事情投影在他们身上,而他们就会在舆论的重压之下背负着这个沉重的包袱。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当我们面对这样一群人的时候,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不偏颇,正视他们,善待他们。
  •   对这两个本是好友的拉里与塞拉斯,因为命运的作弄而分道扬镳,直到一起谋杀案的浮出水面,他们不得不再一次面对逝去的友谊,重新审视彼此的关系,可以说这是一本非常感伤的书。关于黑人白人间的种族歧视,人性的冷漠,看了让人心凉。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以牙还牙,我们应该相信爱是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哪怕很少了,我们应该用自己的爱去唤醒更多的爱,传播他而不是抑制它,总有一天,那些冷漠的心会被我们唤醒。
  •   ~~~~很不错的书O(∩_∩)O~~~~支持哦!!!~~~~~2011年金匕首奖、爱伦坡奖、安东尼奖决选作品,最温暖的心,为什么总是换来冷漠以对?
  •   首先,声明:我很喜欢这本书,富兰克林先生的故事很精彩,叙述方式深得我心,子文老师的翻译,让我获益匪浅。

    正因为如此,所以,看书过程中,发现了几处错误,特指出。希望下次加印的时候,给予改正。

    P36,第二行:
    “塞拉斯,”一个女人叫道,“你们把那些疯狗赶走。”
    此处,这个女人应该是在叫下一行那个拿玩具枪的男孩,而不是塞拉斯警官。


    P94页,倒数第一段,第一行:
    “在小河最宽阔处,拉里教塞拉斯如果将鱼饵挂在钩上,扔进水里,等鱼上钩。。。”
    “如果”,应该是“如何”


    P178页,倒数第三行:
    “辛迪?”塞拉斯回避了辛迪的眼神。。。
    应该是:塞拉斯回避了安吉的眼神

    P232页,倒数第一行:
    但是他仍插着尿道管。。。
    “尿道管”,应该是“导尿管”

    P329页,第五行:
    “说什么?!”市长盯着笔记本。。。。
    “市长”,应该是“镇长”

    P338页,倒数第二段,倒数第二行和倒数第一行:
    一只狗正在路中间吃东西,看到有车经过,都四散跑开了。原来,它们的食物是小鸡仔。
    “一只狗”“都”“它们”,这几次有些矛盾。如果原文就是这样,那可能是作者的问题,编辑应该给调整一下。
  •   被遗弃的人难道就无幸福可寻吗?其实,拉里并不可怜,可怜是塞拉斯,拉里虽然受苦,但内心宁静,塞拉斯虽然生活表面风光,内心的挣扎想必更难受。所以,拉里的是无奈,塞拉斯的才是痛苦
  •   任世事沧桑,岁月变幻,其实最应该保持的就是纯真的内心和坚定的信仰,因为,只有我们的不放弃,才能成就这世间的美好。 当初一直想买这本书,就是因为被这句话吸引了。虽然现在还只看了一点,不过果然没让我失望。绝对值得一读,面对所遭遇的冷漠,保持一颗温柔纯真的心何其不易,看似平凡的拉里其实是最不平凡的人。
  •   对于塞拉斯和拉里25年的时间里,一个从社会的底层通过自己 努力的要认可,一个却因为一起失踪案成了人们眼中的杀人犯过着孤独的生活。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市区的不仅如此,还是作为兄弟的25年
  •   乍一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书名有着无比的苍凉之感,感觉应该是个很厚重的故事,看完之后觉得,虽然故事并不复杂,但作者在整本书中所融入的情感和关怀,都令人动容,或许,我们都该想一想,我们是否也曾是拉里,是塞拉斯,是所谓秉持正义但往往不明真相、武断冒失的大多数?
  •   其实拉里只是一厢情愿地对待塞拉斯,可是塞拉斯并没有真正把拉里当成是朋友,之前是不愿,后来则是不敢。
    塞拉斯并没有真正珍惜拉里对他的忠诚和善待。但到最后他会后悔。
    能得到这样真心对待自己的朋友在现在的社会里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   政治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多数人的暴政”,是法国人托克维尔提出的,意指以多数人名义行使的无限权力。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多数人的暴政并不鲜见。集体起哄往往会使可怜的极少数更加没有出头之日。这是我看《被遗弃的人》这本书时再次想到的问题,拉里并没有做错任何事,可是大家不喜欢它,因为大家的不喜欢,他被排斥,被冤枉,被孤立,被嫁祸,大家都自以为是地认为他是个恐怖的人,却没有看到他的善良隐忍。这本书看完之后,感觉很气愤,为什么要让这么善良的人遭受这样不平的命运?
    这本书也是对所有人的一个提醒,理智地判断,不要让自己成为多数人暴政的执行者,不要成为不明真相而又集体起哄的人。
  •   一个很伤感的故事。让人惋惜,又无奈的人生。隐形的监狱比那个有形的监狱有更大的伤害力。如果我们有人和拉里一样的遭遇。我们大部分人是否直接说出辛迪的秘密,为自己洗清白。也许那样才是理智。一个宁愿隐忍二十年,也不会违背诺言的人,带给我们的震撼与感动。冷漠,到处都有冷漠。那些生活的边缘人,他们同样也有享有正常生活的权利。却始终被边缘化,这应该引起这个社会的反思
  •   塞拉斯反复问自己多年前,如果他跟着拉里走到停车场,拍拍拉里的肩膀说句'等等',现在的一切会有多么不同?拉里该有怎样的人生?我们害怕后悔,但却在不停的做着令自己后悔的事。
  •   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被整个包装和书名吸引了,翻开简略看了看内容,就迫不急待地在网上买了这本书。看完后,却是有说不出的感觉憋在胸口。性格对一个人的人生的确起着莫大的影响。而童年的经历则会直接影响到性格的形成。拉里因为小时候体弱多病,因为口吃,所以达不到父亲对一个儿子的要求,自然,他也不招父亲待见。可是自己亲人的冷嘲热讽却直接导致了拉里这种安静隐忍、近乎木讷的性格,这也是他日后人生一系列悲剧的根源,想起来,确实为拉里感到悲哀。
    或许,每个做父母的都应该看看这本书,不要让自己孩子的童年生活蒙上阴影,让他们有一个健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   因为算是推理小说的狂热者,一看到爱伦坡奖就忍不住买了,最温暖的心,为什么总是换来冷漠以对。但是永远不变的就是这颗温暖的初心。
  •   好看,翻译得也很好,读起来很流畅,最吸引的就是拉里和塞拉斯这两个人物,看书的时候会觉得他们就是生活在我们中间的一员,他们的故事很感人。
  •   这本书里拉里的父亲对待他的态度,让我印象深刻。拉里小时候体弱多病,有只爱看书,喜欢安静,所以一直被身为机械师的父亲所嫌弃,认为他不成材,总是对他冷嘲热讽。我想这就是拉里隐忍木讷的性格的根源,小时候他不敢反抗自己的父亲,长大后,依然不敢为自己声辩。他的悲剧命运应该说是从小就造成了。
  •   富兰克林大师级的设计,一步步、一层层地揭露罪恶,展示温情。亡羊补牢,为时已晚;有些罪孽,尚可救赎。这让我想起丹尼斯·麦克法兰的《爱德华王子》,书中描写了一个白人男孩和一个黑人男孩间灰暗的友谊。但是,富兰克林的故事有着独特的南方哥特式阴影,更阴暗,更令人心神不宁。如果你已经厌烦了很多悬疑小说中 “绑架妇女”的情节,《被遗弃的人》会带给你耳目一新的感受。作者将女性的失踪作为故事的疑点,但并非核心要害。作者更看重的是几宗案件的关联和影响。

    富兰克林最初以短篇小说成名,在这本书中,我们仍旧能看出他的深厚功力。虽然书中有大量历史背景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故事还是紧凑地结束在第272页。我们对于很多小说中沉默寡言的怪胎主人公已经见怪不怪,但是富兰克林成功地将本书的主人公带进一段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全新故事。
  •   如果我是拉里,我是一天也生存不下去的,无论如何,在被遗弃中。
    这个人物的内心太强大了,令人敬佩,也让人心疼。
    感谢上帝感谢作者在25年后给了他公正,给了他一个特别的朋友,让他不再孤单。
  •   人们崇尚很多难能可贵的品质:宽容,善良、忠诚,坚持……
    其实有很多都是人类最基本的素质,可是什么时候,这些东西变得越来越稀有,越来越珍贵?
    拉里的一生都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他受了很多苦,可是却从未改变他的善良本质,这正是书中的动人之处,总要有一些人,有一些事,让我们对这个社会还怀有希望。
  •   汤姆富兰克林的《被遗弃的人》里面塑造了一个因为个性过于沉静不善交往,而逐渐被人边缘化,同时因为喜欢读书,特别是斯蒂芬金的恐怖小说而被人误解为几起失踪案件的嫌疑人而遭到周围社会的歧视和排斥,反过来影响了他的朋友对他的态度,朋友渐渐疏远。只是过分渲染猪脚的孤立,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亮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故事架构极好:整本书采用童年和现在交织的描写方法,使得读者的代入感更强,便于深入到作者的故事情境中去;
    2.角色塑造很成功:作者书中的人物都是社会中的普通人,甚至是底层民众,作者对他们的生活、工作、个性等的描写非常的真实,让整个人物都活跃了起来,能够加深读者印象;
    3.也是我认为最有积极意义的一点,拉里童年的经历对他性格塑造的影响、武断的大多数如何成为了帮凶、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朋友之间的信任和忠诚等,都非常值得人深入思考。

    所以,如果大家都看到这个故事,从而对自己和这个社会进行反思,我们的生活或许会更加美好!
  •   书的背面有一句话很打动我:“我们都是这孤寂社会里被遗弃的人。”这本书最令人感动的地方是让人在冷漠中感受到温暖,在悲悯中学会原谅,在黑暗中看到人性的闪光。
    不是现在的人们都不够善良,只是现实社会着实有太多太多的东西影响了人们的判断,迷蒙了人们的目光,也渐渐地关闭了心门。
    而这本书会让人在感动之余,品味人生纯善之德,谅解之美。
  •   看完之后,总是隐约觉得拉里跟《追风筝的人》里面的哈桑有点儿像,寂寞隐忍,内心纯善无比,很感人,都是好书,推荐
  •   “你怎能熬过?如果那个是我,一定比你懦弱。”在沉重的道德舆论压力下,拉里活着自己世界内,上班下班与书为伴。无朋友,无同事,无情人只有回忆和信仰。不放弃,就是最执着的坚持。最终 上帝为其带来特殊朋友。我深信,上帝一定有听到我的祷告,爱我,与我同行.Thanks GOD!
  •    《被遗弃的人》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是一个关于误解和偏见怎样毁了一个人的人生的故事,人物形象饱满,场景描写逼真,故事情节动人心弦,实现了悬疑小说和文学作品的极佳结合,并探索了文学作品所有的创作可能性
  •   故事中的拉里-不幸,可最后二十多年的等待终换来了渴望已久的清白!为拉里鼓掌
  •   看完这本书,真是为拉里的命运感到悲哀,这样的寂寞隐忍又是何必呢?不过想想,处在那样的情况下,拉里也确实别无选择。本来别人就不喜欢他,即便他一开始就说出了事情的真相,又有几个人会相信他呢?说不定他照样得受苦。希望现实生活中,不要有这么悲哀的故事,拉里失去的是人生最宝贵的青春时光。
  •   被遗弃的人.最温暖的心。为什么总是换来冷漠以对?
  •   拉里这样的人社会也许有很多,但不是每个拉里都有这样美好的结局。
  •   很适合我的口味。跟其他的小说不一样,这部小说主要用过去来揭露谜底,阐释主人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真正的凶手是谁。娓娓道来,平静,纯真,善良。一天就看完了!哎,好的书读的飞快啊!
  •   这本书不错,我喜欢,如果有一个像拉里那样的朋友,绝对是值得珍惜的事情
  •   被人遗弃,也许是一件令人难过和难堪的事情。毕竟,人,是群居类生物。
    被别人遗弃,被社会误解几近一生,却依然保有自己最初的爱好,心态和善良。一个人如此的独处,让人感动。
    当一切谜底揭晓,看到的是人心的宽广和执着的暗力量。

    ps,有爱好,很重要。
  •   终于看完了,比较厚的一本书,三百多页。
    只是一件很简单很简单的故事,绝对不是用推理和悬念来吸引人的小说。
    但是细腻的描写娓娓道来的细腻,让人深深沉醉。
    不经意的冷漠和幸灾乐祸,造就了这个不应该的悲剧。
    如果多看他一眼,多和他说一句话,事情也许就会不一样。
    这个故事的悲剧就在于,它完全可以不用发生。
    只是差一句话。
  •   读完整本书时,心里久久的在想:如果我是拉里,实在做不到这样。很喜欢这本书
  •   书本很感人,很心疼拉里······
  •   拉里
  •   被遗弃的人就像活在白夜里,自在孤单,没有人能去求助,虽然仍有阳光照射,但还是宛若在有光的深夜。有时候活的很累,感觉别人不关心自己,不在意自己,其实很多时候都还是因为自己不想去接受外界的阳光,觉得自己一个人更好,自由自在。
  •   每一个人,都是被这个世界遗弃的人。我们渴望得到关注,可往往事与愿违。到底什么样的人才是朋友,秉持正义,或者只是陪伴自己度过孤独?
  •   从《相助》开始,我就对美国南部的作品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密西西比小镇,神秘的美国南部所孕育出来的作品确实没有辜负我的期望,有点悬疑,但更多的是社会、人性的主题,好看,这本书我很喜欢。
  •   看完汤姆富兰克的书,掩卷深思。故事情节历历在目,可是我还在苦苦思索,从而寻找故事的主题。被遗弃,并不是最悲哀的事,被遗弃从而放弃才是人生最残酷的事情。
  •   谁是被世界遗弃的人 误会 谅解 朋友重要的人
  •   被遗弃是件可怕的事 但是该如何寻找那温暖。
  •   一点小事,偏差一点,就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甚至影响一个家庭。小说很好看,只是结局让人有些失望。总体来说还是很好的。
  •   这是一个悲伤甚至绝望的主人公的人生故事,但却依然能让人感觉温暖。好看!
  •   冲着那么多奖买的 一次买了太多书没来得及看
  •   还可以吧,说出一些社会人情的冷漠,也说出来人性的无奈
  •   看得我都想替他平反了 被誤會那些多年 被人唾棄那麼多年 換作是我都不知會怎樣 他對朋友的信任和他的善良很感人
  •   合上书本,感慨万千,这本书里的故事其实并不复杂,人物关系也很简单,但是书中所蕴含的意味却令人回味悠长,那是一种说不上来的感觉,很无奈,需要自己慢慢体味。
    推荐
  •   一直喜欢看悬疑类的小说,不过这本书倒是出乎我的意料,虽然是以一件案件开始,但是整本书更加偏重社会意义,其背后蕴含的深意令人沉思和动容,值得阅读。
  •   心灵被触动了 最温暖的新 为什么总是换来冷漠以对
  •   这本书很棒,故事讲得很精彩,会在看的过程中想象出电影画面的样子,将现在发生的事情和过去发生的事穿插讲述,逐步推进,逐步揭露。单就故事性来说是个很不错的故事,甚至拍成电影应该也很不错;同时对故事中所发生的一切,主人公所经历的一切又是那么让人心酸。好在故事的结尾是好的,不多说了,担心剧透。非常推荐,值得一看!
  •   这本书讲述的主人公让人有种叹息的感觉,是开篇的悬念支撑我看完这本书,虽然结局给人希望的感觉,但是还是想说这是本比较沉重的书。PS:若是能拍成电影,应该是那种可以得大奖的类型。
  •   这本书正符合我现在的心路历程,不明白,为何保持一颗赤子之心,独自向善,却成为人们眼中的异类
  •   一个背负莫需有罪名的人,或许因为性格使然,不擅长交际和略微怪癖的爱好让他成为外人眼中的异类与懦夫,第一次爱情的萌芽让他成为无辜的牺牲品,他被人唾弃,遗忘,他渴望友情,真诚。然而等待他的只有伤痛。他接受了不公,放弃了抗争。哀莫大于心死。让畸形的社会招摇,他以沉默反击,坚守自己的内心。
  •   故事中的主人公很像我们生活中大部分人一样,不敢反驳和对抗对自己不公的事情,最后把罪都留给自己.当然故事最后还是给了主人公一个美好的未来,看到了光明.
  •   不仅仅是一个推理故事,更让我们不自觉地审视周遭的社会,的确是一本引人向善,净化内心的杰作。
  •   好有意境的封皮图案啊,很喜欢这样的叙事方法,喜欢这个故事,虽然残忍了二十五年,可结尾还是温暖的~
  •   兄弟,亲情,误解,孤独,快乐,童年....这是美国新英格兰地区一个偏僻幽静的小镇。你会了解普通美国人的生活,工作,政府职员和工厂工人、无业者、自谋职业者的真实生活。故事分两条线并行,穿插着倒叙。很精彩,一口气读完,心理久久不能平静。
  •   勇敢的人总是最强大的,不论怎样被挤兑被孤立但自己却坚持拥有最丰富的内心。
  •   提前去书店看过,很吸引人。朋友也说很好。
  •   很好快的一本书,小说的内容非常吸引人。
  •   从小就那么懂事,为什么会让人们认为他是不正常的人呢!前面看的心酸酸的,之后真相大白时,他仍然没有怨恨谁,他只是想要有个朋友,有人说说话而已。结局很完满!
  •   就算是被全世界遗弃,也不能自己放弃自己。。。。。。
  •   是被别人遗弃,还是自己遗弃了自己。。。
  •   我读过的小说不多 这是我最喜欢的而且读的下去的第一本小说
  •   一部催人泪下的悬疑作品,同时又具备文学作品的美丽面向,随着作者极富影视画面感的场景描写和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塑造,让我们每个人都深切地被书中的情绪所感染,强烈推荐!
  •   看到了一半,本来想看完这7本书在一起评价,奈何又想 买书看了,其实书真的都很便宜,现在的人是应该多看看书,每个月看一两百的书不过分,哈哈哈哈,希望自己能坚持多充电。PS:感觉湖南出版的书的质量都不是很好啊。虽然我是湖南人哈
  •   用你的温暖唤起我内心的冷漠
  •   能够在最无助的情况下依然坚持自己的善良,很不容易。一本很温暖的书。
  •   买了那么长的时间 刚看 觉得人生真是变化莫测 一件小事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   因为作者是国外的,翻译过来多少有些变味,所以我很少能完整的把一本国外的小说看完,但是这本我在短时间内就看完了,当时有很深的触动,但是几个月以后,好像记忆不是那么的深刻,所以总的来说,中等偏上吧,有时间需要再看一遍。
  •   案件并不复杂,却发人深省。重要的不是谁是凶手,重要的是怎样保持我们的内心。
  •   是在图书馆借来看的,结果在自习室被人拿走了,只好买一本赔给学校。书挺不错的
  •   内容丰富、叙述描写细腻。一个误会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自己微不足道的自私却不经意地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   自从上了大学就好久没看过这么不错的小说了
  •   特地看完了整本书才上来发评论,感觉内容很不错,虽然一开始的大片场景描写容易让人觉得故事不紧凑,但是接着看就会明白开头的描写多么地动人心怀,作者的人物塑造和场景描写堪称一流,看这本书就像是在看一部电影,给这本书打五星,强烈推荐大家都来看。
  •   每个人都有私心,但是善良,正直还将是永恆的追求!
  •   一个人简单的坚持,人生有时候轻易被改变。
  •   这本书看完之后,内心有些压抑,总觉得在主人公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   小说内容是我喜欢的类型。
  •   好久没有看过这么好看的小说了,很赞
  •   一如既往的好,有些顾客来找外国小说,就进了几本试试,但愿能早些卖出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