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萨苏 页数:312
Tag标签:无
前言
蹬车出嫁浪迹全球作为在日本工作的中国工程师和写作人,萨日前接受一位记者的采访,谈谈自己的中学时代。采访中,特别谈起了一段难忘的经历。在高中的时候,我们班组织了一次话剧演出,选择的剧目是《威尼斯商人》。当时,萨突发奇想,提出可以去找一家剧团借些真的演出服来。记得那一次借到服装以后,全班女生的眼睛都变成了蓝色,在极短时间内抢劫了所有的服装(让我们很多男生第一次认识到了女生的另一面……)。于是,有了一次在当时颇算“辉煌”的演出。记者让我提供当时的照片,老萨于是打开了自己的旧相册。然而,发现的老照片远不仅仅这些。最终,我的目光在两张照片上停了下来,想了好久,终于决定还是将它们放在这里。这是萨苏和小魔女在结婚之前的照片,应该说,照得都非常狼狈——那是我们在北京的胡同里,自己修建小厨房时的情景。必须说,看到这两张照片的时候,心灵最柔软的地方,仿佛被什么轻轻触动。还记得即将成为人妻的妻子,如何快乐地蹬着自行车,一边一个大包来到我们的小家,穿上一件旧衣就开始和我一起刷墙。其实,当时的萨除了一份还说得过去的工作,没有房子,没有车,也没有多少存款,几乎欠缺给一个女孩子快乐的所有物质条件。可是她就是这样快快乐乐地来了。这份自己修房子的经历,今天的日本女孩子大约没有几个人有,中国的女孩子也不会很多吧。这张照片中的妻并不美,却可以让我重温起我们认识以来所有的快乐。所谓相濡以沫,大概就是如此。曾经在我的一本书中写过:“我的婚姻很幸福,到今天我也很快乐。说起来,所谓‘我愿随你浪迹天涯’,很多女孩子都可以说,而到了实际上女孩子多喜稳定,漂泊万里,其中甘苦有几个女孩子能够承受呢?萨的情形,大学毕业以后换了七家公司,北京、新加坡、圣何塞、奥马哈、东京、大阪,一路如风吹落叶,雨打浮萍,萨苏始终感激小魔女和我风雨同舟,乐乐在一起,苦苦在一起,从无怨言,始终如一。做男人的,还求什么呢?”这段文字,写在六年以前,而今天,萨在十六年前的照片前,依然还愿意如是再写一遍。这是心中对妻子的感激,也是给所有那些能和一无所有的男孩子们共甘苦的女孩子的感谢。
内容概要
本书是著名旅日工程师、作家萨苏在2011年的最新力作。作者用中国人独有的乐天情怀和京味调侃,爆料自己初到日本的各种笑话,与妻子上演的国际文化“冷幽默”,以及自己经历过的各种趣事。用真实细腻的笔触,描述草根的动人生活情境,让日本再也没有隐私,展现日本从未有过的阳光面。
在日本,笑一笑,生活就是这样简单有趣。
作者简介
萨苏,本名弓云,汉族,祖籍河北,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第一份工作是在北京保利大厦做侍应生。自此先后在美国通用电气、AT&T、诺基亚、AMECO等公司工作,现为一家美国公司驻日的网络工程项目主管,住在日本关西的小城伊丹市。因为亲戚中有几位文史方面的专业人士,养成对文史的爱好,曾兼任《环球时报》驻日本记者,现回到国内工作。他曾出版过《中国厨子》、《嫁给太监》、《梦里关山走遍》、《北京段子》、《与“鬼”为邻》等书。曾在国家“三个一百”出版工程获奖,并被评为香港《亚洲周刊》年度中文十大好书作者之一。目前新浪博客点击量已突破1亿2两千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熟悉而陌生的东方神韵 日本·妻
笨妻学织
整个医院都狂笑
穿越《水浒》
宝姐姐的肘子
白蚁骗子斗魔女
以日本治日本——笨妻解难题
白衣天使恐惧症
大阪风味煎饼果子
美味醒酒汤
左脑淑女 右脑魔女
李琦碰上了俩“二百五”
小魔女给藤原纪香做马仔
花嫁,梦回唐朝
附:花嫁,角隐,白无垢
第二章 当天使降临人间
喝牛奶背后的长效投资
日本二战失败与牙齿有关
日本新女性的代表
儿童读物变魔术
我要“哪里都能去的门”
小小魔女变身杰瑞鼠
楼上北京卧室,楼下神户厨房
俺被闺女雷到了
“政治改革版”白雪公主
邪教徒、马屁精还没文化
七个输给一个
——欧美平等教育理念下的孩子
天堂一瞥——日本幼儿园速写
萨家有女初长成
第三章 会心之处 中日一家 日本·家
异乡儿女的祝福:平安,中国
绿豆荒与大国责
漫谈“安卡瓦”
珍珠翡翠白玉汤
一杯咖啡与一声问候
萨尔摩斯探案圣诞邮包
附:萨娘关于萨尔摩斯的评论
在日本成了中箭虎
有老婆不怕吃错药
中华料理事魔女
和天使一起过情人节
附:床子弩说明
太太、女儿和没心没肺
随意饮食参禅机
第四章 日本原来在西方的西方日本·文化
高丽人参汤
附:赴汤——说说日本的温泉混浴文化
日本猛兽成灾
诸葛亮娶孙尚香,赵高登陆日本
日本“七夕”——“乞巧节”成儿童节
繁缛的送礼事件
日本鼓励高中“早恋”
猫狗为奸
“小心不要风邪”
日本八卦传播力
中国的鱼是一种马
第五章 用日本的镜子照照中国日本·社会 日本政府养狗捉猴子
对罪犯也人道——慢镜头捉飞车党
日本教育时刻危机
“硬脑壳”的日本人碰上中国代表团
身边美女竟是机器人
市长骑自行车上下班
附:日本政府用什么车
跨国忽悠抗癌药
黑社会老巢在楼下
移民时代流风——结婚纪念写真
日本急诊向兽医倾斜
公立如爷,私立如孙——也谈日本医院现状
住院部病房的三个“二百五”
日本奸商与吃草莓
“不发弹”跟堵车一样
附:街上有炸弹是一种生活方式
——日本“不发弹”处理趣谈
震后出日本记
代跋 我们中国人不讲究报复
章节摘录
小魔女给藤原纪香做马仔星期四那天,整整一晚上小魔女都有坐立不安的倾向,在屋里转来转去,宛如动物园里关着的狐狸。最初,我想这可能是国庆节的影响,后来一想,不对啊,国庆节已经过了,今儿是10月2日啊。一问,才知道原来是日本影星藤原纪香要来我所在的这个小城作演讲,作为市役所的工作人员,小魔女被市长点名做藤原纪香的随员。我家这口子属于马路上撞汽车都能好奇半晌的主儿,而且有轻度明星崇拜综合征,这下子,可不就坐立不安了?我说嘛,我国国庆,日本又不放假,她怎么比我还激动?藤原纪香我只是略知一二,知道她是日本有名中年妇女进发了,是否还有这样大的吸引力?听小魔女讲,藤原在日本依然魅力十足。尤其是像伊丹这种小城市,大多数本地人没见过什么世面,一听有这样的明星到来激动不已,1000日元一张的票一抢而空,日本黄牛党都抓了好几个。不知道要是赵本山大叔来,又会怎样。这种随员,说白了不过是在人家身后当摆设的,所谓随时候命,帮助沟通,比花瓶还不如……老萨想啊,藤原纪香一个大美女,本身就是一个大花瓶,花瓶旁边还放花瓶,是不是安全上面隐患很大呢?激动什么?不就是当个马仔吗?萨一句实话把狐狸变成了豹子:“你胡说什么啊!那是藤原纪香啊,我跟藤原纪香要站一块儿,那我不也……”三国白马坡,河北道行军大都督颜良军前挑战,连张辽、徐晃这等名将都不敢轻撄其锋,二流的宋宪、魏续却大大咧咧地冲出去,结果没几分钟就做了颜良的刀下之鬼。说书的老先生总结是这两位原来是吕布手下旧将,看惯了吕布厉害,自信心爆棚了,所以……嗯,看着目光略带亢奋的小魔女,兄弟对宋宪、魏续两位的思维多了几分理解。知道不能再说了,再说豹子要变狮子。于是就去吧。第二天出发之前嘱咐,多看看有什么花絮,回来给我说说。果然,感受很多。藤原纪香在伊丹共有两个活动,一个是演讲,一个是揭幕她的摄影展,主题是为和平而祈祷。在两个活动的场地都是人山人海,街上路过的人纷纷打听是什么事儿如此轰动。索要签名的人挤得保安都站不住。想和藤原纪香合个影是不可能的,连“市委领导”和她合影都只能在规定的时间里进行。伊丹市的市长叫做藤原保幸,追着藤原纪香一个劲儿地套近乎,最后却只能悻悻地表示:“仔细交流过了,八代以内我们俩没有血缘关系……”给藤原纪香开车的是议长,为了防止有人冲入后台,安排了个人把门,是工商会长。这几位都已经白发苍苍,开车把门都是自愿,看来伊丹市不乏老顽童。小魔女最津津乐道的是,藤原纪香的影展是在七层楼上,当她们试图下楼的时候,保安人员说你们可不能走平常的电梯了,楼下狂热的粉丝已经堵在了电梯口,如果就这样下去,谁也不能保证会不会出乱子。那么,怎么办呢?走楼梯?藤原纪香那样大的明星,怎能让人家走楼梯呢?结果,是用了楼后面一个平时运送装修器材、水泥之类的货梯……哈哈,这下子我知道了,需不需要坐货梯是检验明星知名度的一大标准啊!小魔女说得眉飞色舞。那么,你对藤原纪香本人的印象呢?打断小魔女的演绎,萨问。藤原纪香真是漂亮啊。女人赞女人漂亮,那是真的漂亮了。小魔女对藤原纪香的形容,是个子很高,但身材很瘦,两条腿特别长。这与我原来认为藤原属于丰满型美女的看法大相径庭。而且,按照小魔女的看法,藤原纪香的风度气质的确很好,即便不知道她是藤原纪香,走在街上回头率也一定很高的。虽然,从我看到当时拍下的照片,并不觉得藤原纪香十分出色,但在场的人的感受,肯定有他的道理。不过,忽然发现谈到这个话题小魔女有点儿沉闷,而且居然叹了口气。怎么了?藤原纪香……心地很好的。这怎样讲?她这次来,所有的收入都捐给阿富汗的孤儿了。她讲演的时候,谈到在阿富汗看到的悲惨,我能看到她眼睛里有泪光在闪。她讲什么我不知道下面有多少人在听,那么多人都拿相机在拍照,拿着本子等签名,不像是在听她讲阿富汗呢。藤原纪香在自己的摄影展上,这次她在伊丹展出的照片,都是在阿富汗拍摄的,她希望用这些照片唤起故乡人(藤原纪香是伊丹所属的兵库县人)的同情心,为阿富汗的孤儿募捐到一笔可以建立一所孤儿院的款子。小魔女又叹了口气,说,虽说演员都很会演戏,但是藤原纪香演讲完了,就站在募捐的箱子前面,给每一个等她签字的人说“拜托”(お願いします),给每一个捐款的人鞠躬,一下午不知道有多少次。要真是演戏,我也不会怪她的。这一天,藤原纪香为阿富汗的孤儿募到了一百多万日元,为孩子,她还要走很多个地方。世界各地的演艺圈,相信都有着我们平常人看不透的帷幕。偶像的背后也可以有XX门。而这一刻,我承认自己被这个并不熟悉的异国女艺人所感动。忽然想起了一句不相干的古话:“公门里面好修行”。推门看去,只见月光如水。
后记
代跋我们中国人不讲究报复我祖父一生颇有传奇色彩,而我对此,直到他去世那年,才稍稍知道。我祖父祖母都是河北省平乡县人,两家所在的村子相邻不过几里地。1994年我祖父去世前夕,河北老家有两位老人来看,带了厚礼,要求将我祖父运回老家去,将来“老了”可以土葬,“到时候再唱两台戏”。我祖母和他们极是亲热,把一位白发如雪的老者称做“和尚”,让我感到十分奇怪。这个当然不可以,我祖父的病情也不适合移动。两个老人后来终到我祖父床前磕了头才走。后来听我祖母说此人当年真的是个和尚,我祖父于他有恩。我们河北老家的乡下,民风还是一如当年的淳朴,一如当年的情义深厚。这叫做“和尚”的,幼年家贫,父母双亡,到庙里当了和尚。穷人,又做了和尚,大约一生只能无所作为了,但此人脑子非常聪明,善于经营,靠着做和尚居然慢慢发迹起来。他发家的办法并不靠装神弄鬼,而是利用和尚庙的优势。和尚庙有什么优势?和尚不吃荤腥,但也是人啊,一天到晚的萝卜豆腐、豆腐萝卜,一年到头出家人也要造反的。因此和尚庙里素菜都做得特别好,比如木耳、黄花、蘑菇、面筋,都比一般市场上做得出色。“和尚”当了五年和尚,经书读了多少并不知道,一手素菜却是出神入化。每到过年,他便做好了素菜,以感谢施主的名义给各个大户人家送。年节下,大户人家都吃得油腻,“和尚”的素菜吃来别有风味,以后不用他送,人家就到庙里来买了。那时没有素菜馆,“和尚”的素菜出了名,他又勤勉而善于周旋,把有权有势的人维持得很好,不知不觉地竟成了当地的一个名物。“和尚”挣了钱索性还俗,娶的媳妇据说相当漂亮,给他生了六个孩子。现在来讲,计划生育严重超标。老人家说过:“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和尚也不例外。七七事变,抗战军兴,河北沦陷,接着就是“闹八路”。老辈人讲,这八路可不是游而不击,它确实把鬼子揍了几次。鬼子汉奸吃了亏,就到处抓八路。用老乡的说法,那八路都是受过训练的,那么好捉?结果鬼子们就往往把老百姓捉了充数。“和尚”也在被抓之列。日本人把他们都送到东北抚顺和本溪矿里做苦工,这种矿的苦工,吃的是掺锯末的窝头,喝的是掌子面渗出的脏水,一天到晚没命地干活,所以天天有人死。日本的苦工矿,只有进没有出,死了人就横一层,竖一层,垒着埋在废矿坑里。“和尚”是个明白人,他知道这样拖下去只有死路一条。他还有六个孩子,还有老婆呢,怎么甘心死在矿里?他联合了几个老乡,偷了一点儿吃的,顺着废矿坑往外爬,外边有电网,他们用原木顶开电网,终于逃了出来。逃跑的人中有一个在奉天(沈阳)有亲戚,就带着他们跑去投靠。那个人很仗义,咬着牙在警察鼻子底下藏了他们几天,又把他们带到我祖父的木场子里,他知道我祖父帮着逃出来的人往关内跑。那时候我祖父在沈阳汇丰银行对面,有个相当大的木场子(1994年我去看过,还照了相,已经是一片地基,人声鼎沸,不久要兴建高楼的样子),里面有个地窖,经常藏逃出来的劳工。我祖父对日本人,本来应该并没有不好的印象。他是14岁坐火车顶上闯的关东,受苦一言难尽,我曾祖父早年到达沈阳,在那里开有一片产业,老家饥荒,我祖父便去投靠。哪料想到了那里我曾祖父已破产死去,他只得在“锅伙”混一口饭吃。“锅伙”是当时闯关东的老乡合伙做饭的地方,也像个同乡会。有穷苦的家乡人来了,“锅伙”总仗义地给个吃饭的地方,还帮着找工作。发迹了,也不忘给“锅伙”凑点儿份子。我祖父当年回忆,说张作霖时代东北并不是吃不上饭,“锅伙”里面的老乡们把肉冻了,用刨子刨着刷,那是最好吃的东西。当时的东北风情足够另外写一篇,这里就不多说了。“锅伙”把我祖父介绍给一个叫木鲁木的日本老太太,在她的木场子干活。我祖父虽然年龄小,在那里干活踏实卖力气,加上他读过书,能算账,不久就转到“柜上”工作。那老太太的丈夫死了,她本人惦记着回日本,过了几年,看我祖父能干诚恳,就委托他看场子,自己回国了,在我祖父这是个难得的机遇。再过几年,老太太不想回来,就让我祖父按个价钱把木场子卖了。我祖父是干事业的人,东挪西凑,借到一笔钱要自己买下。木鲁木老太太人很好,在价钱上大大地打了折扣。我祖父后来苦心经营,把木场子渐渐做大,从他心里,对日本人未必没有好感,而所谓家国之恨大抵是比较淡薄的。他的改变,和我祖母有很大关系。我祖母在河北老家算是才女,我祖父有了自己的产业,按照传统回乡娶亲,就带着她回到沈阳。因为读书的时候先生的影响,我祖母是对日本人很反感的(我祖母的表兄晋梦奇送她去的沈阳,晋后来在邯郸地区领导抗战,人称“晋司令”。他后来被汉奸出卖,在平乡县西河村被包围,自戗殉国。代替晋的张子荣也是我祖母的亲戚,自称“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人物,后来做河北高检院长,枪毙刘青山、张子善,他是经手人)。那时日本人到处抓人,受晋梦奇司令的影响,把我祖母的哥哥和叔叔都抓了去,也要送到本溪做苦力。这些苦力的行踪本来无人知道,一旦被抓就生死无踪。我祖母的哥哥人很聪明,被捕的时候身上有些钱,被日本人抓到,人人要洗澡,其实就是剥夺一切私人物品,他把钱含在口里,没有被搜去。他们被拖着走,每天都有人被打死。关在一个庙里的时候,他把钱塞在墙缝里,裹上一张血书,写明白家乡、根据日本人说话猜测的去向和途中的悲惨。他们走了以后,当地有人发现了钱和血书,河北乡下就是古代的燕赵之地,人都仗义,看了这个就把血书送到我祖母家里,我的曾祖母看了信,一边哭,一边去追,一直赶到石家庄,总算赶上了苦力的队伍,看见了我祖母的叔叔,苦力都是双手背剪着被拉着走,一步也不能停,老太太只能哭着把带来的煮鸡蛋给他往口里塞了吃,就是绑着、走着吃一口。押送的汉奸来了,就用枪把她赶开,到底没有见到我祖母的哥哥。再后来才知道我祖母的哥哥因为有文化,日本人怀疑他组织逃跑,没到石家庄就把他打死了。曾祖母为了给他收尸,又给管事的汉奸贿赂了一笔钱,才告诉埋葬的地方,天气热,尸体都脱了骨,惨不忍睹。我的曾祖母就写信给我祖父祖母,让他们在沈阳想法把叔叔救出来。我祖父为人仗义,当下不计代价,层层托人,到本溪煤矿去救人。那段时光,我祖母每天都无法入睡,日夜焦虑,晚上一听到风吹门响,就想是我祖叔逃出来了来敲门,一夜几次地去看,次次失望。最后总算贿赂到了本溪煤矿的管事人头上,他让我祖父到本溪矿里去认人,认到了就带走。我祖父去了,但是遍寻各处,也找不到他。我祖母的叔叔最后埋骨何处,至今无人知道。但是这一次,目睹井下同胞的惨状,对我祖父刺激很深。井下面那些同胞面目黢黑,难辨老少,只有一双双眼睛都睁得很大,只盼望我祖父要救的是他。我祖父后来说他看着那些眼睛从充满希望到无助的绝望,又看我祖母哥哥留下的血书,几日几夜地难过。他是个硬汉子,不干则已,干就敢担风险,他对我祖母说:“救不了死的,我还救不了活的吗?”就这样,他对“锅伙”上的人秘密地说了,知道有逃跑的人就到我家的木场子去。以后,就有人真的逃来,我祖父把他们藏在木场子的地窖里。然后想办法为他们买车票入关回乡。日本人抓得很厉害,做这种事情是要杀头的,在东北日本人杀人很多,经常把“犯人”就在沈阳旁边的浑河边捆上,凿一个冰窟窿扔进去,其实很多“犯人”不过是小偷小摸,连抗日的影子也沾不上。所谓草菅人命,莫过于此。所以我祖父每天出门,都把账簿、钥匙等交给我祖母,意思是一旦被捕,家里的事情要有人清楚。这些人进来的时候很多都瘦得像骷髅一样。有的吓坏了,回到家乡没几天就生病死去。“和尚”他们就是这样到的我祖父的木场子。我祖父掩护的,基本都是河北老乡,外地的人,一来不知道有这个藏身的地方,二来也不敢信任。因为风声紧,他们在那里藏了一个月,我祖父才送他们上火车,回老家去。听我祖母的说法,那时候因为那个地窖活命的人多了,都是我们的河北老乡。后来就有了破绽。这些人都是够仗义,无论是“锅伙”的老乡,还是逃跑的人,没有人出卖我祖父。可是这些人感念我祖父的恩德,很多人回乡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车票钱、住的时候花的钱折算了给我祖父寄回来,还常常加了很多。收的信多了,引起日本警察的怀疑,就要捉我祖父去审问。这个时候我祖父有个日本朋友土井,他太太知道了这个消息就冒着风险通知了我祖父。土井是铁路的职员,已经40多岁了,有三个孩子,因为兵不够,给征到了南洋去,走的时候给日本兵送行有规定,家属只许在路边挥旗欢呼,都不许哭,有敢哭的,军官过来就用大耳光打。这个女的心地善良,告诉我祖父赶紧跑。我祖父很镇静,箭不容发之间安排我祖母等人先走,他自己在火车站送,日本警察在站上查他,他却从容自若,行若无事。应该往关内跑,我祖母他们也是进关,他自己却先坐了当时的快车“亚细亚号”去哈尔滨,谈了一笔生意,然后从哈尔滨南下进关。日本人没想到他一个生意人这么冷静,竟然没有抓住他。抗战胜利后我祖父移居北京,我小的时候过年过节常常有人从老家来看他,我那时候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祖母后来告诉我,这都是那时候救下来的人。知道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有一年我看电影《辛德勒名单》,非常激动,借了录像带直奔我祖母处。看完,我急切地问她,我的祖父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人。老人关了电视,想了想,说:他不一样,他做的事情没那么大,也没那么感人。你爷爷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他最大的理想是发了财,和几个老朋友回乡里办一所中学校。她絮絮叨叨地念叨起在沈阳时代的日本邻居,提到了木鲁木老太太和土井的事。但我的妻子却是一个日籍的女孩子。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不得不承认萨苏拥有极佳的文字表达天赋,又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举凡旧京掌故、父辈往事、儿时记忆、个人经历皆可入文。或许因为写作是他业余的兴之所至,也或许是当年网络帖子的风格使然,萨苏的文字幽默流畅,轻松坦率间颇多可读性。这些文字在保持上述风格的同时,亦不乏文字背后的性情与思考,这也是萨苏文字与大多网上帖子的不同之处。关于出书,萨苏认为“出书要顺其自然,要看有没有真正能够吸引编辑和读者的内容。”对于有读者称其为“文坛外高手”,萨苏觉得过誉了,他所写的文字能为读者喜欢,“大体因为我是作为一个记录者,带着对这个世界的敬畏来写它吧”。对于有读者称其为“文坛外高手”,萨苏觉得过誉了,他所写的文字能为读者喜欢,“大体因为我是作为一个记录者,带着对这个世界的敬畏来写它吧”。对于文学,萨苏颇有感慨:“看到一些真正以文学为职业的朋友和前辈的文字,我感到一种带有敬佩的愉快——今天的中国文坛并非沼泽,浮躁红尘中依然有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生生不息,对文学有着深深敬畏。好的作家,笔是不受自己控制的,而是自己被笔所控制,如丛维熙先生。” 萨苏始终认为工作是生活的“主轴”,加上女儿的出生打破了他和日籍妻子二人世界的平静,写作在他的生活中已经退到工作和女儿之后。他的幸福溢于言表:“虽然女儿只有一岁,她的疯狂与快活,还有那种对爸爸妈妈的依恋,让我只能这样形容我现在的生活:痛并快乐着。”他曾告诉记者,打算尝试为女儿写写童话,这个计划也在筹备阶段:“闺女的童话我想和日本的一位女作家,我的邻居大城一美合作,她的漫画我非常喜欢。怎样做才好呢?不管它,先准备材料再说。”
编辑推荐
《在日本,我忍不住又笑了:萨苏带你看日本》编辑推荐:对日本这个“怪胎”的剖析,西方首推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中国则是国民党元老戴季陶的《日本论》。作为旅日工程师、作家的萨苏,妻子是日本人,又在日本生活10年,他一直用理性、幽默、草根的态度看待日本,将一些“媚俗”而只关注阴暗面的因素一扫而空,通过对日本民族思维在家庭、文化乃至国家政策中滑稽可爱一面的揭示,将一个摘掉“眼镜”后的纯净日本形象展现眼前;细腻真实的生活情景让人与日本零距离接触,再也没有隐私的日本让人倍感其阳光一面。尤其是他搞笑、辛辣的文笔,让人笑出眼泪来,一改其他作品写日本的客观、冷静的叙述笔调,读后忍不住喊一声:日本人还是很可爱滴。例如,《在日本,我忍不住又笑了:萨苏带你看日本》用真实的生活事件,注释“菊与刀”的思维怎样在日本人的头脑中扎根:校长要求老师练习一边鼓掌一边摇动手中的五星红旗,而且同步进行;国家改革最终成果是,同时有七个孩子表演“白雪公主”;一边四处捕鲸,一边要求保护伤害自己的狗熊……种种怪谬事件,让人忍不住在日本又笑了。萨苏曾坦承,自己写日本有过三大高峰:第一次是从中日民族感情;第二次是从社会心理;第三次就是从自己的家庭、日常生活见闻。相对来说,《在日本,我忍不住又笑了:萨苏带你看日本》的切入点更精准,感受更真实深刻,读者是亲身体验而不是被灌输。正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日本尽在掌握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