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中南博集 作者:[美]盖尔-雷蒙 页数:246 字数:150000 译者:何雨珈
Tag标签:无
前言
初识阿富汗,是在2005年冬天一个寒冷的早晨。当时,我连续两天马不停蹄的借道伦敦从波士顿赶往迪拜。旅途的劳顿令我头晕眼花,但内心的焦急却让我顾不上休息。在迪拜机场2号站,一夜没合眼的我终于等来了阿富汗航空公司飞往喀布尔的航班。该航班定于清晨六点半出发,按照阿富汗航空的要求,乘客提前三个小时就得到机场候机,因此我也没费心找落脚的旅馆。机场巨大的信息牌上闪烁着黎明前起飞航班的目的地,看上去就好像世界各个“传说中”热点地区的大集合:卡拉奇、巴格达、坎大哈、罗安达 。很快,我就意识到自己是这空旷的机场大厅里唯一的一名女性,于是尽量低调的不引人注目,只是在一个角落的窗台上靠着,等着手机充好电。尽管如此,我还是能感觉到周围男人投来疑惑的目光。他们在我身边来来往往,大都穿着宽松的长袍,推着租用的银色行李车,上面堆着鼓鼓囊囊的手提箱,用粗大的棕色绳子绑在一起。我想他们一定在心里嘀咕:这个年轻女人凌晨三点孤身一人呆在这里,到底做什么呢? 说实话,我自己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我身上还穿着从波士顿出发时的一身行头:灰色高领毛衣,卡斯尔牌牛仔裤,以及一双英伦棕色皮靴。这显然十分扎眼。于是我偷偷摸摸的溜进空空如也但干净整洁的女卫生间,换上一条宽松肥大的黑裤子,一件黑色长袖T恤,再加一双黑色袜子和黑色的埃罗索斯牌女鞋。全身黑衣中唯一的点缀是一件从马萨诸塞州剑桥镇买到的铁锈色宽松毛衣。除了这些行头之外,还有朋友阿丽亚借给我的一条黑色羊毛头巾,现在我正努力戴上这条头巾并进行调整,使这副打扮看起来尽量随意些。现在想来,仿佛就在刚才,我还身处阿丽亚位于哈佛商学院的宿舍中,两人一同坐在舒适的沙发里,她手把手地教我如何穿戴这条头巾。然而,现在那地方离我已经是十万八千里,冰火两重天了。仅仅二十五个小时后,我们之间,就相隔了不同的世界。我站在这冷冷清清的卫生间里,犹犹豫豫的将披巾穿穿脱脱,直到看起来勉强符合“规范”。“哦,没问题的!”看着镜中的自己一脸的犹豫,我不由自主的大声说道,“这将是一次很棒的旅行。”我踏着那双样式保守的高跟鞋,故作镇定和自信的走出了卫生间。 八个小时以后,我到达了喀布尔国际机场,走过一段金属台阶,来到临时铺就的沥青路面上。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冬日的干爽空气混杂着浓烈的烟雾味道扑鼻而来。我笨手笨脚的往前走着,拖着橘色的箱子,一边保证阿丽亚送的羊毛头巾不滑落下来。每走几步我就得停下来调整一下我的面纱。以前从来没人告诉过我,我也没做好心理准备,原来在走动中要保持戴好头巾是这么的难,更别说还拉着一大堆笨重的行李了。我周围这些女人怎么能做得这么优雅从容呢?我也尽量想做到像她们一样,但却事与愿违,看起来滑稽可笑,仿佛一只外来的丑小鸭,不小心闯入了美丽天鹅的领地。 我在这保持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风格的机场呆了一个小时。尽管苏联已经撤离阿富汗好几十年了,跑道两旁仍然有俄国坦克的残躯,我看着这样的景象,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时代。接着,我成功的通过了护照检查,没出什么岔子。“目前还不错”,我暗暗地想。然而,一过海关,我周围的每个人就迅速地从各个方向匆匆前行,他们都有事情,都有目的,我却茫然无措,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该往哪里去。焦躁的情绪好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刺穿了我的身体。一般来说,记者们去到遥远和危险的地方,总会寻找一位当地的男向导或女向导,安排他们的行程、采访以及住宿等等。我的向导是个叫做穆罕默德的年轻人,现在连影儿都没有。我在自己的包里拼命寻找他的电话号码,心中无助又害怕,表面上却装得冷静从容。他去哪里了呢?我不禁思索。他是否已经忘记,自己曾经在电子邮件中答应来机场迎接一个美国人,原ABC电视台的新闻制作人了呢? 终于,我在手包最深处找到一张皱巴巴的纸条,上面写着他的手机号码。但我还是没法联络他,手机的电是满的,但是伦敦的SIM卡在喀布尔却没法用。除此之外,我没准备任何通讯工具。 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穆罕默德还是没有出现。我甚至想象自己可能五天后还滞留在喀布尔机场。我身边走过一家阿富汗居民,他们高兴地穿过玻璃门,我突然感到自己比之前凌晨三点呆在迪拜机场2号航站楼时更为孤独。此刻,唯一给我带来安慰的竟是机场门前巨大的北约军用坦克周围巡逻的英国士兵,即使他们脸上没有一点笑容。就算最坏的事情发生,我想:我还可以去求助那些英国人,让他们收留我。过去,我还从来没觉得一辆坦克能让我觉得安心的呢。 ……
内容概要
《喀布尔女孩》记述了一段在塔利班统治下振兴家园的传奇。《喀布尔女孩》是一个震撼心灵的真实故事,一首感动世界的女性赞歌。《喀布尔女孩》向人们证明了:在阿富汗,不仅仅有着持续不断的炮火和袭击,更有着勇气、希望与永不放弃的精神。
塔利班来了!战火笼罩下的喀布尔陷入前所未有的荒凉与绝望。女性从此被禁绝外出上学,不能独自上街,不能与陌生男子说话,出门要穿戴包裹全身并遮住脸庞的长袍。一旦违反规定,将会遭受残忍的惩罚。
刚刚拿到教师培训证的卡米拉,原本计划进入喀布尔教育学院深造,塔利班的入驻生生折断了她的人生理想。父亲和兄长被迫逃往北方后,卡米拉成为家中五个姊妹的支柱。如何能在遵守塔利班规定的前提下维持生计,成为对卡米拉极大的挑战。
一次灵光一闪,卡米拉决定在家中缝制衣裳拿到集市卖,但她对缝纫一窍不通。最终在缝纫高手—-姐姐玛丽卡的帮助下,她缝制出了一件优雅的蓝色衣裙。
第二天,卡米拉在弟弟的陪同下将这件衣裙作为样本拿到集市去推销。一段很短的路程,她和弟弟走得心惊胆战。卡米拉只能透过查连留下的那道狭窄的小缝隙看前面的路,她瞥见塔利班士兵在人行道上巡逻和盘查。他们赶紧取道后街,一路上两人一言不发,卡米拉紧紧攥着那个装着她全部希望的黑色袋子。危险就潜伏于咫尺之外……
作者简介
盖尔·雷蒙是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女性与对外政策项目的委员和副主任。2004年,她离开美国广播公司新闻台,进入哈佛大学攻读MBA学位。也是在这个时期,她把视线集中于那些冲突与战争不断和战争后遗症严重的地区如阿富汗,波斯尼亚和卢旺达等,开始报道那些地方成长起来的女性企业家的故事。她的这些报道刊登在《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国际先驱论坛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CNN.com以及世界银行和哈佛商学院的相关出版物上。盖尔?雷蒙精通德语、西班牙语和法语,能用达里语进行日常交流。现居洛杉矶。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晴天霹雳
广播上说,一旦他们来了,就不准咱们上学。连工作也不可以了。除非得到他们的允许,否则咱们连门也别想出。也许他们在这里待不了几个月吧……
第二章 别了,我的亲人
青壮年的男劳力不断逃离喀布尔,这使得喀布尔越来越成为一座只有妇女和孩子的城市,她们留守此地,无人维持家计,也无法工作,不能养活自己。
第三章 缝出一个未来
注意力高度集中了三个小时之后,她终于放松了。重新开始工作的感觉真是棒极了,能学到这么一门可能成为谋生手段的技能也让她感到兴奋和激动。
第四章 进军市场
每次当我感觉事情很糟糕的时候,都会发生一些事情,然后我们就顺利地渡过难关了。卡米拉对自己说。爸爸是对的,我们必须尽到自己的职责,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神在看着我们,保护着我们。
第五章 卡米拉的宏伟计划
她在玛丽卡门前停下来,沉浸在这伟大的梦想当中。最重要的是,她想,这样一来我们可以不拒绝任何人了。
第六章 上课啦!
她们的生活还是和每个喀布尔人一样,时时刻刻处在危险当中。他们不过是没有父母照看,想要在战争中共同多活一年的孩子。现在能保护他们的,只有信念,和那扇把房子和外面世界隔开的绿色大门。
第七章 突如其来的婚礼
卡米拉很肯定,有塔利班的人在清真寺询问她的事情,就好象之前盘问玛丽卡的学校一样。目前,还没有政府的人来找她,她每天都为这件事而深深地感恩。
第八章 新的机会来敲门
她非常惊讶,在这样一个女人们仿佛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时候,人居署居然能创造这么多机会给大家。在自己所爱的城市陷于如此水深火热之时,她无法想像自己会拒绝这样一个做贡献的好机会。
第九章 夜空,危险降临
绿色家门之外的世界仍然充满了危险。贫穷、粮食短缺,以及无情的干旱已经让城里的每一个人感到了无生趣,就连塔利班自己的士兵们也毫无精神。
后记 愿神保佑喀布尔,卡威研公司,以及卡米拉对幸福生活终将到来的信仰
人物近况
致谢
资料来源
译者后记
章节摘录
第二章 别了,我的亲人 塔利班开始按照他们乌托邦一般的幻想来改造原本充满现代和国际气息的首都,企图将其还原成一个17世纪的伊斯兰城市。喀布尔人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束手无策。他们很快就建立了一套残暴又有效的法律规范体系。小偷一旦定罪,就要砍去一只手和一只脚。砍下的部分还要挂在街角的岗亭示众,以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一夜之间,这座原本鲜有法规控制的城市的犯罪率趋近于零。接着,塔利班又禁止了一切他们认为会分散注意力而使人们不能全心敬拜神的东西:阿富汗历史悠久的传统音乐、电影、电视、纸牌游戏、国际象棋,甚至还有喀布尔人喜闻乐见的周五下午的娱乐活动放风筝。他们禁止的还不仅仅是这些活动:人体画很快被禁止,大家也不许穿欧美风格的衣物,不许留欧美风格的发型。男人们都留起了胡子,一段时间以后,每个人的胡子都有握紧的拳头那么长了。刮胡子也在禁止之列。现代主义和一切与之相关的东西,都被塔利班宣判了死刑。 然而,在所有这些塔利班的清规戒律当中,最令人痛苦和沮丧的莫过于那些从根本上改变了卡米拉、她的姐妹以及城中所有女性生活的规定。最新的政府公告下了死命令: 女人要待在家中。 女人不允许工作。 女人在公共场合必须穿戴查连。 女性被正式禁止出入学校和办公室。尽管有好多老师,包括卡米拉的姐姐玛丽卡,还是会每周去学校一次拿薪水,但她们已经无法再继续工作了。女子学校被迅速关闭了。在短短的二十四小时之内,赛义德·达姆拉丁教师进修学院的男学生比例就从原来的百分之二十一跃升至百分之百。穿戴查连成为强制行为,没 有一个人可以例外。然而,对包括卡米拉和四个姐妹在内的很多女性来说,服装问题简直都不值得考虑。最糟糕的是,她们没有地方可去了。因为女人连客厅都不能去。一夜之间,喀布尔街道上的女人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而仅仅几天之前,她们还占据了公务员比例的百分之四十和教师比例的近百分之五十。这给很多人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尤其对那三万多由寡妇当家的喀布尔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先是苏联,后是内讧,很多女性都在连年的战火中失去了丈夫。现在,她们连通过工作来养活孩子的权利都丧失了。 对于赛迪奇先生这个常年的爱国主义者和忠诚的人民公仆来说,眼前的情景令他异常痛苦和恼怒。年轻的时候,他曾经在故乡古尔巴哈一家投资两千五百万美元修建的瑞士高科技纺织厂工作过。在那里,他亲眼见到欧洲妇女与她们的丈夫以及阿富汗同事一起工作。唯一将这些有工作有收入的妇女与自己家里那些妇 女区别开来的就是教育。这个事实令他永远无法忘记。在漫长的军旅生涯中,赛迪奇先生经历了枪林弹雨和世事变迁,决定他所有的孩子,九个女儿和两个儿子都要受教育,享受上学读书的乐趣。检查他们的功课与课堂表现时,他总是将女儿和儿子平等对待。他经常对十一个孩子说:"我对你们一视同仁。"对 于他来说,让孩子们受教育,让他们今后可以分享学到的知识,为阿富汗的人民服务,是自己最高的义务和责任。现在,塔利班关闭了女子学校,将妇女禁足,他看着这一切,心一点点地沉了下去。 赛迪奇一家围在收音机前,共同收听塔利班发表的讲话。当地的电台被新的执政者改名了,原来叫做"阿富汗电台",现在是"沙利拉电台"。一家人听着收音机里传出的声音,变得更为沮丧和悲伤。每个晚上,塔利班都要宣布几条新规定。我们真的没有多少权利和东西可以剥夺了,一天晚上,为了在睡觉前忘掉 烦忧,卡米拉这样安慰自己。还能再出台几条规定呢? 塔利班攻陷喀布尔之后,卡米拉和姐妹们还都没有出过门。女孩子们觉得,要是再这样足不出户,她们就不能忍受了。整整七天,女孩子们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从喜欢的书读到不喜欢的书;打开收音机听新闻也要将声音调小,不让外面的人听到;彼此之间讲各种各样的故事;或者听父母讨论一大家子下一 步该怎么办。没有一个女孩子之前这么久没出过门。她们知道在阿富汗的乡村,特别是南部地区的乡村,很多传统保守的家庭还奉行着"深闺制度"。妇女不能见血亲以外的任何男性。但这样的规定对赛迪奇家的女儿们来说,完全是天方夜谭。赛迪奇先生和妻子鼓励九个女儿出去工作,现在,四个大女儿都成了教师。 而小女儿们,从六岁到十七岁,都还在上学,大一些的都准备念大学了。"笔的力量比宝剑更大。"赛迪奇先生会在孩子们晚上温习功课时告诫他们,"好好学习!" 然而现在,沉闷而无趣的日子一天天过去。这些充满活力,受过教育的女孩子光脚坐在客厅的垫子上,听着BBC不断播报世界大事,焦虑地想着这样的日子还要持续多久。她们对未来描画的蓝图就在一瞬间被无情地撕碎了。 卡米拉试着乐观起来。"我觉得肯定不过几个月。"在姐妹们烦躁和互相指摘的时候,她会这样安慰她们。但独自一人的时候,她的心都快要碎了。过去的生活令她怀念,也令她痛苦,她无比想念学校和朋友。而且,没有了她和其他喀布尔妇女,外面的世界还是照样运转,这种想法也令她痛不欲生。当然,这种情 况不会永远持续下去,一定会有改善。她自然会穿戴查连,但她不能就这样在家中虚度光阴,多待一秒钟都不行。尽管不能去上大学了,还是一定可以找出学习或工作的途径。凯尔卡纳的家中有五个女孩儿,卡米拉清楚,她们不能永远靠父亲和兄弟们活下去。如果这种情况再持续下去,她必须想办法支援家计。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卡米拉·赛迪奇扣人心弦的故事充分显示,为了我们所爱的人,我们甘愿付出一切;也再一次证明了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女孩们的力量有多大。这是我读过的最鼓舞人心的一本书。 ——葛瑞格·摩顿森,《三杯茶》的作者 这本书为世上很多无名女英雄发声。这些年轻女性克服重重困难重拾希望,重建社区,她们从未放弃。这本书一定会感动你--你将会看到阿富汗鲜为人知的真实境况。 ——安吉丽娜·朱莉 很少有一个作者可以如此成功地将战地报道写成生动的故事。本书读起来像一本小说,但它是完全真实的,从第一句话开始,就深深地抓住读者的心,带领读者踏上一个奇妙的旅程,穿越多重领域的边界:文化的、地理的、知识的,以及最重要的,情感的边界。这是一本必读书。 ——穆罕默德·埃尔-埃利安,《碰撞:世界金融新版图》作者
编辑推荐
《喀布尔女孩》是基于作者盖尔·雷蒙在喀布尔、伦敦及华盛顿特区长达三年的实地采访和调查,写就的一个震撼心灵的真实故事。 《喀布尔女孩》是一个普通女孩在战争环境下成长进取的痕迹,《喀布尔女孩》也是一个姊妹情深合力奋斗的故事。《喀布尔女孩》中主人公卡米拉冒着重重危险奔波于市场,巧妙地与塔利班士兵周旋,化解种种危机。《喀布尔女孩》描绘了卡米拉带领姊妹们和附近社区的女子们,一针一线,从家中客厅开始,缝制出一个足以造福家乡的制衣王国的传奇。所有曾经自卑、自弃,畏缩不前或看不到希望的读者,都应该读读《喀布尔女孩》。《喀布尔女孩》中这些女子的经历深深地鼓舞了阿富汗地区及至全世界的女性:即使被全世界遗忘,也不要轻易放弃希望。只要努力和坚持,你终将绽放属于你的那一份美丽。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