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上下)

出版时间:2011-2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吕思勉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也是吕思勉先生的第一部通史著作。1923年9月出版,此后一再重印,成为20世纪发行量最大、最受欢迎的一部中国通史。   本书以历史事件为经,以经济、文化、社会制度、风俗为纬,详细地记叙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制度变迁、社会风俗更易、疆域的变化和文化的演变等,内容极为丰富。一书在手,中国历史全知道。  本书原名《白话本国史》,此次出版,改名为《中国大历史》。为方便读者阅读,将书中的民国纪元改为公元纪年,一些地名的古今变化也做了标注。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生于江苏常州,12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读史书,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吕思勉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知识渊博,学术造诣高。在中国通史、断代史和各种专史领域都做出了独到的贡献,为后人的学习研究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著作宏富,有《白话本国史》《中国通史》等,于通史著述中颇有开创之功,影响深远,流传极广。

书籍目录

上册  绪论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  第二章  中国的历史  第三章  现在研究史学的方法  第四章  本书的分期 第一篇 上古史  第一章  汉族的由来  第二章  古史的年代和系统  第三章  三皇五帝   第一节 三皇五帝时代社会进化的状况   第二节 黄帝和蚩尤的战争   第三节 尧舜的禅让   第四节 禹的治水  第四章  三王时代   第一节 羿的代夏和少康中兴   第二节 夏殷的兴亡   第三节 商朝的事实   第四节 商周的兴亡   第五节 西周的事迹  第五章  春秋战国   第一节 春秋   第二节 战国  第六章  汉族以外的诸族   第一节 獯粥   第二节 东胡   第三节 貉   第四节 氐羌   第五节 粤   第六节 濮  第七章  中国古代的疆域  第八章  古代社会的政治组织   第一节 古代社会的阶级制度   第二节 封建   第三节 官制   第四节 教育和选举   第五节 兵制   第六节 法律  第九章  古代社会的经济组织   第一节 农业   第二节 工商业和货币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经济的变迁  第十章  古代的宗教和文化   第一节 古代的哲学和宗教   第二节 文字的起源和变迁   第三节 东周以后的学派 第二篇 中古史(上)  第一章  秦始皇帝的政策   第二章  封建政体的反动   第一节 豪杰亡秦   第二节 项羽的分封和楚汉的兴亡   第三节 汉初功臣外戚宗室三系的斗争  第三章  汉初的休养生息  第四章 汉朝的武功   第一节 匈奴   第二节 西域   第三节 朝鲜   第四节 闽粤南越和西南夷  第五章 前汉的衰亡   第一节 汉武帝的内政   第二节 霍光废立和前汉的外戚  第六章 社会革命  第七章 后汉的兴亡   第一节 光武的中兴   第二节 后汉的武功   第三节 后汉的外戚和宦官  第八章 秦汉时代的政治和文化   第一节 官制   第二节 教育和选举   第三节 赋税   第四节 兵制   第五节 法律   第六节 学术 第二篇 中古史(中)  第一章 后汉的灭亡和三国   第一节 后汉的乱源   第二节 汉末的割据和三国的兴亡  第二章 两晋和五胡   第一节 晋初异族的形势   第二节 八王之乱   第三节 西晋的灭亡   第四节 胡羯的兴亡   第五节 鲜卑的侵入   第六节 东晋内外的相持   第七节 苻秦的盛强   第八节 淝水之战和北方分裂   第九节 拓跋氏的兴起   第十节 宋篡东晋和魏并北方  第三章 南北朝   第一节 宋齐的治乱   第二节 北魏的盛衰   第三节 东西魏的纷争和侯景乱梁   第四节 周齐的兴亡和隋的统一  第四章 军阀和异族 第二篇 中古史(下)  第一章 隋朝的内政外交   第一节 隋文帝的内治   第二节 回族的起源和分布   第三节 高车和柔然   第四节 突厥的起源   第五节 突厥的盛强和隋朝与突厥的交涉   第六节 朝鲜半岛三国和中国的关系   第七节 隋唐的兴亡  第二章 唐朝的初盛   第一节 唐太宗灭突厥   第二节 藏族的兴起   第三节 印度阿利安人入藏   第四节 唐朝和朝鲜、日本的关系   第五节 从魏晋到唐中国和南洋的关系   第六节 武韦之乱和开元之治  第三章 从魏晋到唐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情形   第一节 官制   第二节 教育和选举   第三节 兵制   第四节 刑制   第五节 赋税制度和民生   第六节 学术和宗教   第七节 门阀的兴废 第三篇 近古史(上)  第一章 近古史和中古史的异点   第二章 唐朝的分裂和灭亡   第一节 安史之乱   第二节 唐中叶后的外患   第三节 肃代到穆宗时候的藩镇   第四节 宦官的专横   第五节 黄巢之乱和唐朝的灭亡  第三章 五代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第一节 梁唐晋的争夺   第二节 契丹的兴起和侵入中国   第三节 周世宗的强盛和宋朝的统一  第四章 北宋的积弱   第一节 宋初和辽夏的交涉   第二节 宋初的政策和后来腐败的情形   第三节 王荆公的变法   第四节 神宗的武功   第五节 元祐绍圣的纷更和徽宗的衰侈  第五章 北宋辽金的兴亡   第一节 女真和金室的起源   第二节 辽朝的灭亡   第三节 北宋的灭亡 第三篇 近古史(下)  第一章 南宋和金朝的和战   第一节 南宋初期的战事   第二节 和议的成就和军阀的翦除   第三节 海陵的南侵和韩侂胄的北伐  第二章 南宋金元的兴亡   第一节 蒙古的由来   第二节 蒙古征服漠南北   第三节 金朝的灭亡   第四节 南宋的灭亡  第三章 蒙古的武功   第一节 大食盛强以后西域的形势   第二节 蒙古的西征   第三节 蒙古和朝鲜日本   第四节 蒙古和南方诸国  第四章 元朝的衰亡   第一节 汗位继承的纷争   第二节 元朝的政治   第三节 元朝的灭亡  第五章 宋辽金元四朝的政治和社会   第一节 官制   第二节 学校选举   第三节 兵制   第四节 刑制   第五节 租税制度(上)   第六节 租税制度(下)   第七节 钞法   第八节 学术风俗  第四篇 近世史(上)  第一章 明朝的对外   第一节 明朝的武功   第二节 瓦剌的强盛   第三节 蒙古的再兴   第四节 倭寇和丰臣秀吉  第二章 明朝的内治   第一节 宦官的专权   第二节 权臣和党祸   第三章 清朝的兴起   第一节 清朝的先世   第二节 建州女直的盛衰   第三节 海西女直的南迁   第四节 清太祖的兴起   第五节 辽东西的战争  第四章 明朝的灭亡   第一节 流寇和北都陷落   第二节 福唐桂三王的灭亡   第三节 郑氏和三藩  第五章 清朝的盛世   第一节 满洲内部特殊势力的消灭   第二节 清朝对待汉人的政策   第三节 顺康雍乾四朝的政治  第六章 近代的蒙回藏   第一节 种族和宗教的变化   第二节 黄教的盛行和天山南路的回教   第三节 卫拉特的盛强和清朝征服蒙古   第四节 清朝平定西藏   第五节 清朝平定卫拉特   第六节 清朝平定回部   第七节 清朝征服廓尔喀  第七章 近代的西南诸族   第一节 湘黔的苗族   第二节 滇黔的濮族和金川   第三节 两广的粤族  第八章 近代的后印度半岛   第一节 平缅麓川的灭亡和缅甸建国   第二节 清朝和缅甸的交涉   第三节 黎莫新旧阮的纷争和清朝讨伐新阮   第四节 暹罗的建国  第九章 清朝的中衰   第一节 乾隆时的衰机   第二节 嘉庆时的内乱 第四篇 近世史(下)  第一章 中西交涉的初期   第一节 西人的东来   第二节 基督教初入中国的情形   第三节 中俄初期的交涉   第四节 西南最初对待外人的情形   第五节 五口通商   第六节 英法兵攻破京城和东北的割地  第二章 咸同时的大内乱   第一节 太平军   第二节 捻军   第三节 回事  第三章 藩属的丧失   第一节 英俄的亚洲侵略和伊犁交涉   第二节 安南和缅甸、暹罗的丧失   第三节 中日甲午之战和朝鲜的丧失   第四节 教土保护权的变迁和德据胶州  第四章 清朝覆亡和民国的兴起   第一节 革新的原动力   第二节 咸同光三朝的朝局   第三节 戊戌政变和庚子之乱   第四节 满蒙藏的危机(上)   第五节 满蒙藏的危机(下)   第六节 清朝的末运  第五章 明清两代的政治和社会   第一节 官制   第二节 学校选举   第三节 兵制   第四节 法律   第五节 赋税制度(上)   第六节 赋税制度(下)   第七节 币制的变迁   第八节 学术思想的变迁 第五篇 现代史  第一章 从武昌起义到正式政府成立   第一节 武昌起义和各省光复   第二节 临时政府的成立和北迁   第三节 大借款宋案和赣宁之役   第四节 正式总统的举出和国会解散  第二章 俄蒙英藏的交涉   第一节 俄蒙交涉   第二节 英藏交涉  第三章 五月九日的国耻   第一节 五口通商以来外交上形势的回顾   第二节 日占青岛和二十一条的要求  第四章 帝制复辟和护法   第一节 帝制运动   第二节 对德宣战和复辟   第三节 护法战争和南北议和  第五章 南北分裂后的变故   第一节 皖直战争   第二节 军政府的绝续和北方下统一令   第三节 赣豫陕的战事和川湘鄂之争   第四节 直奉战争   第五节 北方黎徐的更迭和南方广州之变   第六节 各省的纷扰   第七节 裁兵废督和自治的潮流  第六章 最近的蒙藏   第一节 蒙古的取消独立和再陷   第二节 六年后的英藏交涉  第七章 最近的交涉   第一节 巴黎和会的失败   第二节 华府会议的参与   第三节 鲁案的解决   第四节 共同出兵和中东路   第五节 松黑航权和尼港事件   第六节 中俄的新交涉   第七节 中国和德奥的新交涉   第八节 日本在东北的形势  第八章 最近的财政   第一节 民国时代的财政情形   第二节 中国的内外债   第三节 新银行团的复活   第四节 最近的关税问题下册

章节摘录

第一篇 上古史第一章  汉族的由来研究一个国家的历史,总得知道它最初的民族。现在世界上,固然没有真正单纯的“民族国家”。一个国家,要想自立于世界之上,究竟民族宜乎单纯,还宜乎复杂?假如说复杂,可以复杂到怎样程度?自然也还是一个问题。然而一个国家建立之初总是以一个民族为主体,然后渐次吸收其余诸民族,这是一定不移的道理。然则要晓得一个国家最古的历史,必须要晓得它最初的民族,也是毫无疑义的了。建立中国国家最早的民族,就是“汉族”,这个也是讲历史的人,没有异议的(近来有人说:汉字是一个朝代的名称,不是种族的本名,主张改称“华族”或“中华民族”。殊不知汉字做了种族的名称,已经两千多年,譬如唐朝用兵,兼用本国兵和外国兵,就称“汉蕃步骑”,这就是以汉字为种族之名的一证。而且现在还是一句活语言——譬如现在称汉满蒙回藏,岂能改作华满蒙回藏?况且“种”、“族”二字,用起来总得分别。汉族不能改作“华种”,若称“华族”,这两个字,有时候当它贵族用的,不免相混。若称“中华民族”,四个字的名词,用起来怕不大方便。而且现在“中华”做了国号;中国又是五族共和,这四个字,用到最近的时代,意义也容易混淆。总而言之,把臆定的名词,来改通行的语言,极难妥当。所以本书仍旧用汉族两字)。然则汉族还是从“有史以前”久已在中国本部的呢?还是从他处迁来,入“有史时代”,其形迹还有可考的呢?这便是“汉族由来”的问题。关于这一个问题的回答,要算是“西来说”最为有力。近来人关于这一个问题的著述,要算蒋观云的《中国人种考》(在《新民丛报》里)最为详博。但是他所举的证据,还不尽可靠,我现在且举两种证据如下①(这两种证据,似乎都还谨严的):其一,古书上说昆仑的很多。《周礼•大宗伯》:“以黄琮礼地。”《郑注》“此……礼地以夏至,谓神在昆仑者也”。典瑞“两圭有邸,以祀地旅四望”。《郑注》:“祀地,谓所祀于北郊,神州之神。”疏:“案《河图括地象》,昆仑东南万五千里,神州是也。”入神州以后,还祭“昆仑之神”,可见得昆仑是汉族的根据地。然则昆仑究在何处呢?《尔雅》:“河出昆仑墟。”《史记•大宛列传》:“《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隐蔽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说文》:“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水经》:“昆仑墟在西北,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其高万一千里。河水出其东北陬。”(《山海经》:“海内昆仑之墟,在西北,河水出其东北隅。”)都以河所出为昆仑。河源所在,虽有异说,然都起于唐以后,不能拿来解释古书。要讲“古代所谓河源”,《史记•大宛列传》所谓“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而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其说自极可靠。那么,如今于阗河上源一带一定是汉族古代的根据地了(《书•禹贡》“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释文》“马云:昆仑,在临羌西……析支,在河关西。”《疏》:“郑玄云:衣皮之民,居此昆仑、析支、渠搜三山之野者,皆西戎也……郑以昆仑为山,谓别有昆仑之山,非河所出者也。”这一个昆仑,在如今西宁县的西边青海地方,和前一个昆仑无涉。所以孔疏特地申明一句道:“非河所出”,郭璞《山海经注》,也说:“言海内者,明海内复有昆仑山。”这个“海”是夷蛮戎狄,谓之四海的“海”,不是海洋的海)。其二,汉族二字,是后起之称,古代汉族自称。他族称汉族,或说“华”,或说“夏”。《左传》戎子驹支对晋人,“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襄公十四年)。《国语》“裔不谋夏,夷不乱‘华’”,都是个证据。近人因此附会到《列子》上头的华胥之国,固然不甚可靠(列子这部书,本来真伪夹杂,这一段又是寓言。凡寓言里的人名,地名,以至一切物的名,都不宜求其物以实之)。……

媒体关注与评论

编著中国通史的人,最易犯的毛病,是条例史实,缺乏见解,其书无异变相的 《纲鉴辑览》或《纲鉴易知录》之类,极为枯燥。及吕思勉先生出,有鉴于此,乃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个新的纪元”——顾颉刚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严耕望清人章学诚在其名著《文史通义》中指出:“能具史识者,必具史德。”正史出于胜利者,而信史出于旁观者,从这部叙事心平气和、解析鞭辟入里的中国通史中,不仅能窥见作者的史德与史识,也可洞悉中国历代王朝兴替的周期律,令后来者鉴之,祈勿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章立凡

编辑推荐

《中国大历史(上下2册)》:民国以来影响最大的中国通史 吕思勉、陈寅恪、钱穆、陈垣并称“史学四大家”!《中国大历史(上下2册)》,一书在手,中国历史全知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大历史(上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6条)

 
 

  •   近日看吕思勉著《中国大历史》,收益匪浅。吕思勉是中国现代四大史学家之一,与陈寅恪、钱穆、陈垣并名。《中国大历史》作者写于解放前后,有半白话半古文形式,虽然65万字,但很意赅精练,引述较多,有从历史角度审阅,从现代眼光审视,有自己主见认识,很多历史事实有不同寻常的见解,特别是对秦桧的看法我觉得很有见地。

    他说,和议的在当时,本是件不能免的事。然而主持和议的秦桧,却因此大负恶名,真冤枉极了。该书说,秦桧没有被金人俘虏之前,在宋朝只是当朝一员,当义割三镇时候,召集百官商议,主张割让有七十人,他是反对的三十六人之内,金人胁迫百官立张邦昌时候,秦桧抗而不应,才被金人逮住与二帝北徙。金人把他赏给金的一个武将,当时秦桧没有必要冒着风险回来,宋朝人说金人暗放他回来,以图和议的。吕思勉认为,金人当时怕宋人什么?要讲和,害怕金人不肯?何必要放个人回来暗中图谋。如秦桧是金朝奸细,在北朝,还怕不能得富贵?跑回这风雨飘摇的宋朝来做什么?当时和战之局,毫无把握,秦桧又焉知高宗要用他做宰相?吕思勉分析了当时形势,认为秦桧一定要跑回来,正是他爱国之处;始终坚持和议,是他有识力,肯负责任之处;能够看到当时金人的内部分歧,是他眼里过人之处;解除了韩、岳兵权,是他手段过人之处。后世之人唾骂到如此,感叹中国学术界真够可以的了!

    在此,根据吕思勉的观点,结合本人浅薄的知识,妄自菲薄的谈点看法。

    我十年前在文史研究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分析唐宋后时期为什么战功赫赫的英雄缺乏?说当时冷兵器时代,骑兵力量太大,在汉朝时候,汉武帝非常重视骑兵的建设,所以有卫青,霍去病,李广等这样武将辈出,在唐朝初期这些尉迟恭、李元霸、程咬金等都是当时骑兵好手,因为当时隋朝建国不稳,文化发展还不够普及,人们尚武之风盛行,所以那时候武将辈出,战功赫赫。到唐玄宗后,歌舞升平,加上尚文思潮在民间和上层社会都盛行,养马只是为了仪仗为主,所以安禄山以胡人之性横行全国。宋朝赵匡胤取得政,杯酒释兵权的计谋使权力集中在中央,理学之风盛行,尚文更是有过唐朝,加上赵家人本来有些内亏,没有血气,还有当时胡人马匹封锁交易,而且宋人养劣质马作为运输,那时一个熟练骑兵可以抵上一两百个步兵的战力,只要一对骑兵冲锋,入于步兵阵中犹入无人之地,所以唐宋后没有战功赫赫之英雄。

    再看宋朝的部队情况,为什么抗战初期蒋介石要放弃抵抗,一个是老将是在日本上的相当于现在国内民办军校,而日本公办军校比现在国内的公办学校档次高的没法比,所以老将当时看到日本那厉害劲,做梦都打哆嗦。在一个东北王张作霖可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土匪,一度还来北京做入主中原的梦呢,他儿子张学良名垂青史的人物,没有说他是孬的,九一八时候他的兵力是小日本五十倍不止,一枪不放的就把那么大一块地给日本占了,没有去过东北的不知道中国的广博,都算在老将身上,说的过去么?!所以宋兵见了金兵比国民党兵见了日本兵还怂,吕思勉这本书上引证:江南诸帅(宋朝的),每当出兵,必在数百里外,谓之持重;或习召军旅,易置将校,仅以一介之士,持虚文谕之,谓之调发;制敌决胜,委之偏裨;是以智者解体,愚者丧师;幸以小捷,则露布飞驰,增加俘级,以为己功,敛怨将帅;纵或亲临,亦必先遁,而又国政不纲;才有微功,已加厚赏;或有大罪,乃置不诛。不即覆亡,已为天幸,何能振起邪?

    重要的是,有军权的将帅,拥兵自重,自夸雄豪,当时韩世忠、岳飞、刘光世、张俊、吴玠兄弟为之御前五军,各自保存实力,对外顾惜身命,对内残暴成性,对皇帝也是阴奉阳违,皇帝十二个金牌,岳飞骄横的都敢不从命,要不是其他四军已回朝廷,岳飞才不得不最后回来,不信看看民国时期的军阀,欺软怕硬,没有危及自身就不会用命。当时削减这些将帅的军权归于皇帝也是议和的一个目的。

    结果基本达到了,议和和收取五大军权,“则宪谋还岳飞兵柄,并不是莫须有的事”,才下狱岳飞,宋朝才勉强立国。后来,秦桧无势,文人恶之,岳飞手下军人又身后算总账,才“遗臭万年”。在这次和议后虽然起兵两次,一次是金海陵对宋攻击已近灭宋,却遇到内部政变,为其下所弑,宋兵才收复大片失地但接着就被金兵打垮又合议而赔款称金主为叔父才罢。后文人鼓噪又起兵一次,惨败更胜,加倍赔款。不到金兵灭宋,蒙古元朝成吉思汗灭金灭宋了事。
    ****://blog.sina*******/s/blog_442090b50100w3zt.html
  •   吕思勉先生的《白话本国通史》是个人史学通史中的经典之作,以前就部分阅读过,事实上自己先前已经买过华侨的大开本版本。这次重新购买湖南文艺的版本,一方面是当当的价格相对优惠,更重要的是此版重修原本中民国纪年为公元纪年,上下分册出版,阅读的顺畅度和简便程度上好了很多。
  •   偶然在书库中发现史学大师吕思勉的名字,不禁对他的著作产生好奇。翻看过他的著作后,我发现他不枉中国史学四大家之一。这本书不仅非常精美,其内容和语言也很详细和流畅。对于我们历史的选修生来说当真是受益匪浅。
  •   看着书是吕思勉先生的,对待历史保持着较为客观的态度,所以留着以后慢慢读!但大家的作品难免有些晦涩,难理解,有一些资料的罗列, 需要有时间静下心慢慢读!
  •   不愧是民国以来影响最大的中国通史
  •   我发现网上卖吕思勉的历史书折扣都很低,不知道为什么,书的质量也挺高的呀
  •   吕思勉的史学态度一直为史学家所推崇,本来想好好读读历史,可以借此机会读读大家的书
  •   吕思勉的书是第一次看,感觉写的非常不错。甚至谈到了一些传统史书没有提到的观点,史料。很有用。
  •   中国民国通史的一本好书,值得阅读,推荐购买。
  •   史学大家吕思勉的著作,很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史,很好。
  •   有塑料包装,上下两本,吕思勉的白话本国史
  •   一直想寻找一本合适的中国通史,吕先生这本最好。既有综述,又加有部分详细的考证,文字流畅,文风公正。非常适合学理科的人士阅读。
  •   “一位文史底蕴深厚、服膺顾炎武治学精神而又深受西方近代史观影响的史学大师”毫不为过。思先生史学界公认的书籍读得最多的学者,二十四史通读数遍,为学界同人传为美谈。书如其人,读他的书真是一种享受,为什么我们读书是的历史书不是这个样子的,是该有多好啊!
  •   与中国通史合着看,从不同方面了解中国
  •   孩子看后喜欢,对孩子知道中国历史方面有帮助
  •   诚之先生的《白话中国史》,真正的通史,不是白话儿。
  •   吕大师不愧为史学大师,《中国大历史》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   一个新加坡朋友说要买一本中国历史读一下,不要戏说,也不要野史。在当当上搜了一圈,发现这本最靠谱啦。哈哈!
  •   着墨浓厚,意味深远的一本书,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开始即指出了自己的研究视角,并不为“偏见”的责难所束缚。阅读需要一定的通史知识,若没无可能会稍感生涩。读之废寝忘食,读罢难以忘怀,实在是难得的通透之作......
  •   大家,真正的大家,吕思勉大师的书,必须要看
  •   地道、学术严谨、规范,有理有据的史学巨著,可供真正喜欢研究历史的人读。和现代的书籍比起来,这才叫做书,现在的书水分太大了,好像什么人都可以写书了。
  •   中国大历史很多,但这套书与其他不一样,叙述的比较全面,我很喜欢,还送一套给他人。
  •   了解中国历史一套严谨书
  •   吕思勉先生的作品总让人受益匪浅
  •   了解中国历史的经典之作,全面细致的描述,很受启发。
  •   最近很想好好学习中国历史,所以决心买一套内容详实的历史书籍。简单翻看了下,感觉很不错,准备好好研读。
  •   吕思勉的著作,大家风范。
  •   真的是下了很大功夫写成的书哦。注解,引用很多。文句简短清晰。遇到特殊名词,会在后面紧接着留有小子解释。但是文言文有点多,看着有点费劲。就当学习古文了哈,高中时没学好,嘿嘿。
    印刷很好,字迹清晰。纸质也蛮好的,拿在手里很有分量。用来补一下历史,有个系统的了解,这本书是不错的选择,只要有耐心哦~
  •   刚看了100页 写了很多考据过程中的内容 有的内容我才疏学浅实在没看懂 但是对于民族 政治这些写的都很充实 是本不错的成人历史书 就是古文较多 不过不影响阅读 长知识
  •   同一个书名,同为中国大历史,但视角完全不同,此中国大历史需要研读,需要一定的知识结构,方能读下去……
  •   作者从本民族起源开始写起,每有论点都是引经据典,让人信服。除此之外,作者从更深的角度阐述他的史学观点,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然本书作者对各种史实都是简略叙述,如果喜欢读故事那样读历史本书不是很适合;如果想快速对我们历史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这本书再合适不过了!
  •   通史著述中颇有开创之功,影响深远,流传极广
  •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历史发展脉络,此书不错;如果你想孩子高考历史答题另辟蹊径,此书更是不二法门!
  •   内容特别好,我很喜欢,让我了解了中国以前的历史。
  •   订单号:8671104850中,《中国大历史》怎么只有上册,没有下册,是分开卖吗?因送货人是昨天下午快下班时送来的,所以没有仔细看就付款了,请帮助查看一下,如果是少发了,请补发一下可以吗?
  •   了解一下民国的历史吧
  •   这本书写得很好,但是我建议不是真喜欢历史,只是想速成或者了解浅显常识,短平快的人不要买,看这本书心要静,虽然是白话体,但是里面很多引经据典的东西都需要有一定的古文基础以及一定的耐心去阅读去体会。
    当然如果有这方面兴趣的人我觉得读读这书挺好挺系统的!
  •   快速记住中国历史
  •   我会慢慢看慢慢了解中国历史
  •   我觉得历史是一个人应该掌握的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我的历史知识不够,所以选择这套书来充充电。
  •   不错的历史书,引导读者思考一些大问题。
  •   我是一名文科生,以前学习历史都只是为了考试,考完差不多又忘光了,希望没事看看这本历史书,多了解我国的历史。
  •   严肃的历史书,大家之作,读起来有点吃力!呵呵
  •   从各个方面写了 在历史中的发展。
  •   厚厚的两本历史书,不错,正品,历史是儿子的至爱,五年级的他,看了一本又一本历史书
  •   系统通俗的描述了我所想了解的历史,谢谢,很不错的书
  •   先给出对待历史的态度与方法,教你怎么看待历史。书的印刷质量不错,很喜欢。
  •   对历史有兴趣,所以来看看,要看真正有学问的人的书
  •   纯粹的历史书,值得学习和收藏
  •   书很厚,历史很齐全但是不详细
  •   值得推荐的大师经典历史书
  •   30.9元入手,返券活动。
    白话本国史,应该一读!
  •   和《白话本国史(上下)》是同一本书,同一本书可以有两个名字?两个价格?黑暗呀
  •   内容丰富,历史悠久,讲述从史前到新世纪,追溯过去所发生的历史,值得回味。
  •      读历史可以给人以智慧。床边、办公室、咖啡厅、静静地沉浸在历史人物中,在浩瀚的历史故事中飘浮、想象、挣扎、思考……
       这就是我读历史的心愿。
       中国人,读读历史吧!
  •   文章写得很不错,能够全方位的了解这段历史
  •   处于对历史的兴趣,买来读一读
  •   有关于历史的一本书,比较难懂
  •   十分好,值得研究历史的人和爱好历史的人认真阅读
  •   作者大名可是如雷贯耳的。。。非常好的历史类书籍,要有一定历史常识基础的学生或研究人员适合阅读。。。
  •   白话本国史 入手 希望不会让我失望
  •   内容较为全面,对了解历史有好处。
  •   书中很多观点不错,耳目一新。民国的史学家比现在的强太多了
  •   书拿在手上,感觉就很大气,里面的内容虽然只是粗翻了一下,但是已经被吸引了~~
  •   历史贵在真,客观的记录下来留给后人的是财产。修饰的越重给后人留下的反到是笔糊涂帐。
  •   多看历史,了解现在,预知未来
  •   对于喜欢历史的朋友,这个很有用呢!
  •   了解历史的一种途径
  •   应该看得历史基本知识。
  •   研究历史很有用
  •   浑厚的底蕴,让你梳理厚重历史的清晰脉络
  •   对我来说作为历史资料收集的意义更大一些……不太适合作为普通历史普及和推广读物,适合本身对历史有一定了解的人。
  •   书包装非常精美,质量很好,看了一部分,觉得老先生这本历史书写得很是全面,很有意义。
  •   让我对历史产生了浓重的性趣哦
  •   很好的历史教材
  •   给每个家里有孩子在上学的人们,了解真正的历史
  •   白话写作历史
  •   民国时期的书,绝对是好书,更为客观公正
  •   其实国家完全没有必要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种课本~那这套书来教学完全可以嘛!~
  •   现在开始对中国的历史感兴趣了!这本书很适合
  •   买之前我以为很好的,可惜啊,买来之后才知道并不好。本人感觉里面写的乱,而且带有很多废话,有很多是自问自答的,纯属多余的,尤其前几章,我几乎看不下去,我建议朋友们不要买这本书的好。
  •   民国时期大师的大历史观
  •   受益匪浅。民国时期出现了很多值得尊敬的学者。为什么现在这样的学者反而少了呢?
  •   近代中国值得研究,所以买来,觉得挺好!
  •   挺好的一书,读起来还是需要一些积淀的,要不读起来还是有点吃力的
  •   权威的著作,大家作品。很喜欢,和值得收藏和阅读的书!
  •   挺好的书,发货也很快,定了一天就到了,但封面有一点小的破损,希望以后可以改进服务。
  •   不错的史学著作,但有些枯燥
  •   我买这本书我看装订也不错,卖家发货也快。书质量不错,值得阅读。
  •   听人推荐才买的,读了一部分,觉得有事实依据,观点与众不同。但部分内容要有点文化底子才可能看得明白。读起来有些费劲,要沉得住气才行啊。
  •   不愧是大家之作~引经据典,每一条问题都有与之对应的典籍引用,虽然学起来有些吃力,但这种做学问的态度就让人受益匪浅~
  •   质量一如既往的好,语言不通俗,很难静下心来耐心读,没有想象中的描述的那么详细,比较粗略
  •   与国史大纲相结合来看比较不错。
  •   书不错,看完再写吧。
  •   大师就是大师,写的书就是和庸人的不一般
  •   还没有读,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书,期待研读!
  •   是我所想读的书,经典没问题
  •   很好的书,要好好读!
  •   读文科的,所有就买这种书。
  •   大致翻了下,是我要的书,不过还来不及看,因为一次性订的书太多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