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做女孩2——承诺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湖南文艺  作者:伊丽莎白·吉尔伯特  页数:276  译者:于非  
Tag标签:无  

前言

几年以前,我写了一本叫做《一辈子做女孩》的书,讲的是我离婚后,一个人在世界各地旅行的故事。写那本书的时候我才三十多岁,那次是对我以往写作风格的一次全新的尝试。在写《一辈子做女孩》之前,我在圈子里一直是以一个写作男性题材的女作家而闻名的(如果我还有一点小名气的话)。那时我已经为好几家诸如《GQ》、《Spin》等的男性杂志当了好几年的记者,在这些杂志上,我从多个角度探讨着对男人的看法。同样的,在我的最初三部作品中(其中既有小说,也有散文),主人公都从事着充满了男子汉气概的职业:牛仔、捕虾人、猎人、卡车司机、球员、伐木工……以前,我经常被称为“像个男人一样地写作”。就是到了今天,我依然不清楚他们说的“像个男人一样”意味着什么,但是我确信,通常情况下这应该可以算作某种恭维。而当时我也确实把它当做对我的一种赞赏。有一次,为了替《GQ》写一篇稿子,我甚至在整整一个星期里把自己化妆成了一个男人。我剪短了自己的头发,用布条缠紧胸部,把一个装满了鸟食的避孕套塞进裤裆,甚至在嘴唇下面沾上了一小撮的胡子——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切身地去体验那种令人着迷的所谓男子汉气概。在这里我要加一句,这种男人般的定位也逐步延伸到了我的生活当中,而且常常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是的——它总是给我带来麻烦。出于对工作的痴迷,我对男性的雄浑倾注了太多的关注,很少花时间去思考女性的柔美。当然,我也从来没有花时间去想自己也是一个女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以及对生活的一贯漠视,我也从未真正地认识过自己。所以,当我三十岁的时候,一次大规模的婚姻危机袭来,而我一下子就被打懵了,根本无法理解自己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的身体首先垮了下来,然后是我的婚姻,再接下来——在那个糟糕而可怕的时间——是我的心理。男性的雄风对我没有任何用处,在这种情况下,逃离情感纠葛的唯一的出路就是摆脱它。于是我离了婚,带着伤心和落寞,我撇下了所有的一切,出发去做一年的旅行和反省。我将全心地分析自己的心灵,就像当初我研究那些神秘的美国牛仔一样。后来,因为我是一个作家,于是我就写了一本书。生活有时真的很有趣,再后来,那本书居然大卖特卖,并且一度登上了排行榜首。于是,在写了十年的男人之后,我突然发现自己被称做“女人书”作家。当然,我依旧不明白“女人书”是什么意思,但我清楚的是,这一次他们可不是在捧我了。不管怎样,人们总是问我,是否预料过这一天的到来。他们想知道,当我在写《一辈子做女孩》的时候,是否清楚它会变得多么的受欢迎。不可能的事。在这个世界上,你根本不可能去预言或计划出一种这么强烈的回应。如果说在我写这本书的时候真有什么期待的话,那就是我希望读者们可以原谅我写了这么一部回忆录似的东西。老实说,我的读者并不多,但他们都是忠心耿耿的。他们乐意读的是一位精力充沛的年轻女人写的那些关于男人们开天辟地的精彩故事。我本不期待这些读者能够接受一个离了婚的女人絮絮叨叨地讲一些寻求心理安慰的故事。尽管如此,我依然希望他们能足够大度地理解,出于一些个人的原因,我确实需要写这样一本书。也许每个人都多一点宽容,事情就会好办许多。可惜结果并非如此。(所以你要明白:你现在手里捧着的这本书也不是一本描写男人们大展雄风的小说。这次千万别说我没有提醒你们!)另一个人们经常会问起的问题是,《一辈子做女孩》是怎样改变我的生活的。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里面包括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打个比方说吧:小的时候,有一次父母带我到纽约的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去参观。当我们走到海洋生物馆的时候,爸爸突然指着天花板让我们看,那上面悬挂着一个真实大小的蓝鲸模型。他试图向我描述这个生物的庞大,可惜我对此没有任何概念。我就站在鲸鱼的下面,只要抬起头就能看到它,但是我就是无法明白这种巨大的概念。我所能看到的,只有蓝色的天花板和一张张仰望的面孔(很显然,这里正发生着一些事情!),但是我就是看不到蓝鲸。这就是有一阵子我对《一辈子做女孩》的感觉。曾有那么一段时间,当我无法全面地把握它的时候,我选择了放弃,然后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面去。比如说在花园里忙活,没有什么能比摘掉西红柿上面的蛞蝓更合适的事情了。也就是说,在经过这种情况之后,我变得有一些困惑,不知道自己该如何继续写下去。我不想虚伪地去怀念过去,但是那时写书的时候,我一直坚信很少有人会看到那些作品。当然,在绝大多数时候,这种想法多少有些令人沮丧。不过,至少有一点足以自慰,那就是:如果我写的东西让自己丢了人的话,起码不会有太多的人看到。可惜,现在这种想法行不通了:我突然有了数以百万计的读者,他们都在等待着我的下一本书。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该如何去写一本能让数百万人都满意的书呢?我不想公然地屈从,但我同样也不想失去所有那些聪明而热情的女性读者——尤其是在我们共同经历过所有这一切之后。所以,尽管不知道该如何去写,我依然坚持着写了下去。在一年的时间当中,我写完了这本书第一份完整的手稿——大约有500页——但是我立刻意识到,它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这听起来根本不像是我的声音。这个声音听起来也不像任何人的。它就像从电话的听筒里传出来的声音,模模糊糊得根本听不清楚。于是我把手稿丢到了一边,再也不去看它,重新又回到了花园里,一边思考,一边东挖挖,西看看。在这里,我得说清楚:尽管在这段时间里,我不知道如何去写作——或者说,至少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自然而然地写作,但这并不完全算作是一场危机。其实生活真的很不赖,我始终感激它赐予我的个人的满足和事业的成功,我可不想为自己设置什么特别的难题。但这确实是一个谜。我甚至开始怀疑,也许我的写作生涯就此终结了。当然,再也不能当一名作家看起来也不是什么最糟糕的事,就算是真的也是命里注定,但是我确实想不明白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也就是说,在我想出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不得不在西红柿田里花上更多的时间。最终,我找到了自我安慰的方法,那就是承认自己确实不能——而且以后也不可能——写出一本让数百万读者都满意的书。这不是故作谦虚。事实上,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写出一本人见人爱的畅销书。我要是有这种本事的话,我可以向你保证,我早就写出一堆的畅销书了,而我的日子也早就变得更轻松,也更舒服了。但事实并非如此,至少对我这样的作家并非如此。我只会写自己需要的书,或是能够写出来的书,然后我就必须把它扔给读者,并且承认,接下来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与我无关了。基于这些个人的原因,以下正是我现在需要去写的那本书——另外一本完完全全的回忆录,记载了我是如何努力地处理复杂的婚姻的。主题既然已经定了下来,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如何去写了。最后,我发现,能够帮助自己写下去的唯一途径就是大规模的限制——至少我自己是这么幻想的——读者的人数。于是我重新开始了写作。这本书不是为了数以百万计的读者去写的。恰恰相反,我只是为了二十七个人来写这本书。这二十七个人的名字是:莫德、卡罗尔、凯瑟琳、安、达尔茜、狄波拉、苏珊、索菲、克里、凯特、艾比、琳达、柏娜蒂、珍、詹娜、谢乐尔、拉亚、伊娃、艾丽卡、妮可、珊蒂、安妮、帕特里夏、塔拉、劳拉、萨拉,还有玛格丽特。这二十七个女人构成的圈子虽然小了点,但她们都是我最重要的朋友、亲戚和邻居。她们的年龄从二十刚出头到九十多岁。这些人当中有我的外婆,也有我的继女。她们中既有我多年的故交,也有新结下的知己。其中一个刚刚嫁为人妇,还有两三个正待字闺中。有几个人最近再婚了,也有一个人发誓永不走进围城,还有一个则刚刚结束了与另一个女人长达十年的同性婚姻。这里面有七位母亲,两位正在怀孕(写这本书的时候),其余的人基于各种各样的想法和原因都没有子女。她们中有一些是全职的主妇,一些有自己的职业,还有一些人,愿她们身体健康,既要顾及家庭,又要出去工作。她们大部分是白人,少数几个是黑人,还有两位出生在中东,一个斯堪的纳维亚人,两个澳大利亚人,一个南美人,和一个法裔美国人。其中有三个虔诚的教徒,五个完全不相信任何宗教的无神论者,大部分人在精神上感到有些迷茫,剩下的都在过去的几年里与上帝达成了心灵之约。这些女人都具有不寻常的幽默感。她们所有的人在过去的日子里都或多或少地伤心和失落过。在那之后的几年中,在清茶和烈酒的陪伴下,我和这些亲爱的女人们无数次地高声探讨着婚姻、亲密、性、离婚、忠诚、家庭、责任和自主。这本书就是建立在这些谈话的基础之上的。当我整理这些写好的故事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同那些朋友、亲戚、邻居的对话无处不在,题材无所不包。没有这二十七位杰出女性的影响,也就不会有这本书的问世。就像以往一样,同她们共处一室,谈天说地,使我受益良多,醍醐灌顶。伊丽莎白•吉尔伯特2009年写于新泽西

内容概要

作者伊丽莎白经历过一次失败的婚姻后变成一个不婚主义者,她的内心对婚姻的价值和意义存有很多疑义,当她以为自己这辈子都不会再受到婚姻的束缚时,却戏剧性地遭遇了必须再婚的尴尬境地:她在印尼巴厘岛遇见的爱人斐力贝(澳大利亚籍巴西人)因频繁出入境被美国政府驱逐,国土安全部对她的回复是两人只有结婚,斐力贝才能重返美国生活。在等待移民局处理结婚移民申请的十个月时间里,伊丽莎白陪斐力贝来到东南亚,进行了一次寻究婚姻真实意义和自我说服之旅。流浪在东南亚的日子里,她在越南山地向群居的赫蒙族妇人打探婚姻的智慧;在湄公河畔感受一对穷苦年轻夫妇的快乐与希翼;在吊脚楼里目睹一个现代女孩对传统婚姻的无声反叛;在老挝古镇里窥见一位俊美小僧人的异国之恋……她疯狂搜集所有能到手的关于婚姻的书籍影像资料,向每一个认识的、不认识的女人反反复复询问爱情、婚姻、家庭的种种意义。在家人的注视下,在自己买下的小教堂里,作者以一袭红衣代替婚纱,在又一次交换戒指许下对婚姻的承诺时,她明白:你,可以不相信婚姻,但必须相信拥有爱和勇气,才能带来永恒的幸福。

作者简介

伊莉沙白·吉尔伯特,小说家、新闻记者,两度获得National Magazine Award深度报导奖,作品The Last American Man 入选美国国家图书奖决赛名单及2002年纽约时代年代好书,曾为知名杂志GQ、Bazaar、The New Yoek Magazine 撰稿。2006年出版《一辈子做女孩》,在全美掀起销售狂

书籍目录

◎前言◎婚姻的奇妙之处  Marriage and Surprises◎婚姻与期待的幸福  Marriage and Expectation◎为结婚祷告一辈子吧  Marriage and History◎婚姻的忠告:戒掉迷恋  Marriage and Infatuation◎婚姻中的女人们  Marriage and Women◎婚姻中永不停歇的战争  Marriage and Autonomy◎婚姻颠覆了谁  Marriage and Subversion◎人人都得有婚礼  Marriage and Ceremony◎后记◎访谈◎附录

章节摘录

我曾经如此决绝地否定婚姻的念头,所以当听到有人大声地说出“结婚”这两个字时才会这样的震惊。我感到悲哀而沉重,猝不及防。但最重要的是,我感觉自己像是被逮捕了一样。我们两个人都被抓住了。会飞的鱼和潜水的鸟全都一头撞进了罗网里。我的天真又一次扇了自己一记清脆的耳光:我怎么会如此的愚蠢,居然幻想着两个人可以在自己的伊甸园里天长地久下去?最新的一项调查发现,年轻的美国女性将择偶的标准定义为一个能够“激励”她们的男人,而无论从哪方面来说,这都是一个相当高的标准。比较而言,在对20世纪20年代的年轻女性的调查显示,她们更看重的是人的基本素质,比如说“正派”、“诚实”,或者他养家糊口的能力。但这已经不够用了,现在我们需要能激励自己的配偶了!每一天!来吧,亲爱的。一条古老的波兰谚语说:“在战争之前,请祈祷一次。在出海之前,请祈祷两次。在结婚之前,请祈祷三次。”如果婚姻不是幸福的源泉,那它是什么呢?迷恋的问题是,它只是个海市蜃楼,是一种眼神上的小伎俩,或者说,是一种内心深处的小花招。迷恋并不等于爱情,它更像是爱情那羞惭的表亲,时不时地靠爱情的施舍来勉强度日。如果你想为你的女儿的未来出谋划策,如果你想让她长大后过上幸福的生活,你就必须鼓励她完成自己的学业,尽可能推迟自己结婚的时间,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控制儿女的数量,并且找一个乐意清洗浴缸的男人。这样,你的女儿才有可能过上健康、富裕和幸福的生活,就像她的丈夫一样。……

后记

这本书其实更像是一篇散文。我尽可能地对所有的对话和事件进行了重新的加工,不过有时候——为了叙事的连贯性——我不得不把发生在几天中的事情浓缩在一起来记叙。另外,出于保护隐私的需要,我还篡改了一些——但不是所有——出现在这个故事中的人物的名字。也许这些人本来无意抛头露面,但是为了写书,我不得不把他们一一请了出来。还要感谢克里斯•朗格弗德帮我为这些好人们起了新名字。我不是什么专业人士,不是社会学者,也不是心理医生,更不是一个婚姻方面的专家。我力求在这本书里尽可能准确地探讨婚姻的历史,不过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不得不依靠大量的学者和作家的研究成果,他们终生都在致力于探索这个课题。在这里,我不会列出所有的名字,但是我必须特别地感谢下面这些作者:在我过去三年的研究中,历史学家斯蒂芬妮•昆茨的作品一直像一盏明灯一样引领着我,我知道该怎么去推荐她那让人欲罢不能的书《婚姻:一部历史》。此外,我还要感谢南希•科特、艾琳•帕沃斯、威廉•乔丹、艾丽卡•维茨、鲁道夫•M•贝尔、狄波拉•鲁普尼茨、齐格芒特•鲍曼、莱昂纳德•史莱恩、海伦•费舍尔、约翰•戈特曼和朱莉•戈特曼、伊万•沃尔夫森、谢莉•格拉斯、费迪南德•芒特、安德鲁•J. 切尔金、安妮法迪曼(特别是她关于赫蒙族非凡的作品)、阿兰•布鲁姆(他关于希腊和希伯来之间区别的哲学思考),还有罗格斯大学研究婚姻的那些学者,以及最令人出乎意料的:奥诺雷•德•巴尔扎克。除了这些作者,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的朋友安妮•科奈尔,所有的文字编排、核对、校正差不多都是她一手包办的,用她的复眼,不可思议的金铅笔,还有无与伦比的“网中网”。没有人——真的没有人——能够做到比这更加彻底的编辑了。我要谢谢安妮,因为她帮我把这本书分出章节,没有让“实际上”这个词在每个段落里出现四次之多,而且还把本书中出现的青蛙都正确地划归为两栖动物,而不是爬行动物。感谢我的姐姐凯瑟琳•吉尔伯特•默多克,她不仅是一个天才的儿童小说作家(她的书《牛奶皇后》是每一个十到十六岁的喜欢思考的女孩的必读书目),而且还是我最亲爱的朋友,以及我生活中最棒的榜样。她也不厌其烦地读过这本书了,帮我挑出了许多错误的思维方式和叙事顺序。她不仅拥有令我惊叹不已的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还具有一种神奇的天赋,知道她那思乡的妹妹何时需要一件新的睡衣,即便是远在千里之外的曼谷。为了回报凯瑟琳的仁慈和慷慨,我特地为她准备了一个精心设计的注脚。感谢所有这本书的第一批读者,谢谢他们的观点和鼓励:达尔茜、凯特、安(“厚皮动物”这个词儿就是她发明的)、克里、布莱恩(因为他,这本书会被婚姻与流浪而被大家所熟知)、妈妈、爸爸、谢乐尔、伊娃、柏娜蒂、特里、狄波拉(她曾善意地建议我,在写一本关于婚姻的书时也许应该提到“女权运动”)、尼克叔叔(我永远最忠实的支持者)、苏珊、谢亚(在动笔之初曾经听我一遍又一遍地絮叨过写作的想法)、玛格丽特、萨拉、强尼,还有约翰。感谢迈克尔•奈特为我提供了一份工作和一个住所,那是在2005年的诺克斯维尔。他很了解我,知道我更喜欢生活在一个让人抓狂的旧旅馆里。感谢彼得和玛丽安•布莱斯,谢谢他们的沙发,以及对斐利贝的鼓励,当时他刚刚从监狱里被放出来,一个人绝望地降落在澳大利亚。尽管两个小宝宝、一只狗、一只鸟,还有年轻漂亮的苔拉早就把这个家挤得满满当当的,但是彼得和玛丽安依然想方设法地给这个窘迫的避难者腾出了一个地方。我也要感谢住在堪培拉的瑞克和克莱尔•辛顿一家,正是他们在澳大利亚帮助斐利贝盯着他的移民程序,并且不厌其烦地替我们收发着邮件。即便是远隔重洋,他们也是完美的好邻居。说到那些伟大的澳大利亚人,我还要感谢艾丽卡、佐,还有塔拉——我那迷人的继子和儿媳妇,她们热情地欢迎我加入这个家庭。尤其是艾丽卡,她给了我这辈子听到过的最甜美的称赞:“谢谢你,小莉,你并不是一个放荡的女人。”(我很荣幸,亲爱的。同样的赞美也送给你)感谢厄尼•塞斯金、布莱恩•福斯特和艾琳•马罗拉,谢谢他们对我们在房地产方面的指导,正是他们的善良和好心,才使我和斐利贝在世界的另一边可以完成买房的复杂交易手续。没有什么比在凌晨三点收到一份手绘的房屋平面图更令人难以忘怀的了。我要感谢阿曼尼亚•德•奥利维拉,她在里约热内卢为了斐利贝的移民过程而奔波不止。还有可爱的克劳西亚和费尔南多•切瓦里亚,他们热心地帮我们拿到了斐利贝那古老的军事服役记录。感谢布莱恩•哥特森,我们那细致而耐心的移民律师,当然,我还要感谢安德鲁•布伦纳,是他帮我们聘用了布莱恩。感谢塔尼亚•休斯(我的第一位房东),还有拉亚•伊利亚(我的最后一位房东)。感谢罗杰•拉夫克和查尔斯•汉恩博士,谢谢他们在曼谷亚特兰大酒店的慷慨和优雅。那个酒店是一个奇迹,即使你亲眼见到,也不会相信那是真的。感谢莎拉•卡芬特,她对我总是充满了信心,并且在多年以来悉心地保护着我。我还要感谢卡西•伊娃舍夫斯基、厄尼•马歇尔、米利安•福尔勒,还有朱莉•曼奇尼,谢谢他们帮我完成了这本书。感谢保罗•斯洛瓦克、克莱尔•菲拉罗、凯瑟琳•考特,还有维京企鹅出版社的其他人,他们在我写作这本书的时候给予了极大的耐心。在出版界,没有多少人会在最后期限到来之际,对一个作家说“不要紧,你想写多久就写多久”的。在这整个过程中,没有人(除了我自己)对我施加过任何的压力,这真是一件与众不同的礼物。他们的体贴更像是旧时那种亲切的经营方式,对此我表示万分的感激。感谢我的家人——尤其是我的父母,还有我的外婆,莫德•奥尔森,感谢他们允许我在书中对他们那些最复杂的人生决断说出我自己的看法。我还要感谢美国国土安全部的汤姆警官,在斐利贝被逮捕和拘留的时候,承蒙他的善良,使我们没有感到太多的惊恐。这句话可能是我一生中写过的最离奇的一句了,但事实就是这样。(我们不知道你的名字是不是真的叫“汤姆”了,先生,但是我们都会记得你的,也希望你会知道我说的就是你,正是因为你的善心,才使得我们的经历没有预想当中的那般糟糕)感谢佛伦奇敦(我们居住的新泽西小镇)给了我们一个家。最后,我最感激的人是我的丈夫。他是一个天生不爱张扬的人,但不幸的是,他低调的生活在遇到我的那一天彻底结束了。(现在,世界上有好多人都知道了他就是那个“《一辈子做女孩》里面的巴西人”)当然,我得为自己辩护一下:当初,我给过他避免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的机会。在我们刚开始恋爱的时候,我曾经转弯抹角地跟他提起过我是一位作家的事,而且还告诉过他这个职业对他意味着什么。我警告过他,如果他跟我在一起,他肯定会被写到我的书里的。这是没有办法避免的。我对他说得明明白白的,他最好的机会就是趁早离开我,这样他还有时间去保护自己的尊严和自由不被披露出来。但是不管我怎样警告,他还是留了下来。现在他仍然待在我的身边。我相信这就是爱情和善良的力量吧。也许,这个美妙的人儿似乎已经认识到,我的一生从此再也不能没有他。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读她的书时,总觉得小莉简直就是这个世界上另一个我,我强烈地希望每一个我爱的人也能同时分享它,所以立即送了一本给我最好的朋友。    ——茱莉亚•罗伯茨《一辈子做女孩》说,饭、祷、爱可以拯救生活。《一辈子做女孩II》却说,别对生活有所设计,要不然生活就设计你。小莉继续行走各地,探求各种人婚姻的来龙去脉,以自己浅显的理解剖析各类宗教中婚姻的历史。现在,她几乎变成了一个你生活中的朋友,你可以继续关注她的生活会走向哪里,因为她也不知道,她和我们一样。    ——赵赵我是作者的书迷,这次她的新著是有关婚姻的,由她锋利、幽默的笔锋,忠实地剖析她自己的不寻常的婚姻,非常有看头!    ——身心灵作家张德芬目前我还没有发现比吉尔伯特更可爱的作者……吉尔伯特的文章融合智慧、风趣和丰富的语言于一身,让人欲罢不能。    ——《纽约时报•周日书评》我把这本书放在枕头边,每天晚上读一点,总是一边读一边想到我自己、我母亲,还有我认识的那些女人们的婚姻。    ——奥普拉如果说《一辈子做女孩 》是一段充满激情和神秘气息的罗曼史的话,那么《一辈子做女孩Ⅱ》则是一场真实的婚姻。     ——《华盛顿邮报》

编辑推荐

《承诺一辈子做女孩2》编辑推荐:伊丽莎白•吉尔伯特是美国目前最有影响力的畅销书作家之一。作为一名男性杂志撰稿人但又经历婚姻生活与情感波折的女性,她对爱情、婚姻以及女性的自我价值的感悟注定既独特又深刻,既理性又感性。阅读她的作品,是一次充实的心灵成长和净化之旅。《一辈子做女孩》系列是根据吉尔伯特个人情感婚恋经历创作出的小说,全美热销900多万册,第一部被索尼公司2010年翻拍成电影,布拉德皮特监制,影后茱莉亚•罗伯茨主演,茱莉亚表示希望能以剧中饰演的吉尔伯特一角再度冲击奥斯卡影后桂冠。《承诺一辈子做女孩2》在情节上虽与第一部有一些联系,但独立成篇来看亦极具阅读性。如果说第一部充盈着粉色的浪漫感性,那么第二部则体现着橘色的温暖理性。一言概之,《承诺一辈子做女孩2》是一部能让你看完以后,合上书,心有所想,思有所获的书,一本好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一辈子做女孩2——承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3条)

 
 

  •   《承诺》是畅销书《一辈子做女孩》作者伊莉莎白•吉尔伯特的最新作品。《一辈子做女孩》中伊莉莎白从自己失败的婚姻开始谈起,讲述了自己在三个国家的旅行,意大利的美食,印度的虔诚祈祷和印尼的寻求真爱,从口腹之欲的满足,到精神信仰的充实,再到最后破茧成蝶获得美满的爱情,而她也从这三部曲中彻底完成了蜕变,再不是当初那个怨天尤人、纷乱不堪的已婚女人,再不是跪在地上不断重复“我不想再待在婚姻中,我不想再待在婚姻中,我不想再待在婚姻中……”的悲哀怨妇,再不是那个不敢接受现实逃避一切的胆小女人,而是乐观的接受生活,乐观的接受命运,并与巴厘岛上邂逅的斐利贝共浴爱河。

    如果说《一辈子做女孩》的结尾就好像童话故事中公主与王子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一样浪漫,而第二部《承诺》却把我们从浪漫拽回了现实,伊莉莎白与斐利贝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这挑战不仅来自美国国土安全部,更来自他们内心对婚姻的恐惧。于是,伊莉莎白又一次开始心灵之旅,这一次她找寻的是说服自己再次步入婚姻的理由。

    书中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关于婚姻的领域,有各国婚礼习俗、婚姻制度、婚姻史等,几乎每到一个地方,伊莉莎白都会接触当地的居民特别是女性,去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解居民的婚礼沿革。跟随着她的脚步,我们结识了越南河内赫蒙族的老祖母,老挝农村的乔家族,还有罗马那群激情洋溢的求婚团队,而这一切都在督促着伊莉莎白反思第一次婚姻失败的原因,找到再次步入婚姻的勇气。

    虽然很感谢伊莉莎白带给我一个如此丰富多彩的世界,让我有机会了解很多国家和地区的风土人情和他们对婚姻的看法。但在我看来,她做努力寻找的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跟着感觉走。我身边也有恐婚一族,也有像作者那样经历过失败的人,当再次面临抉择时,他们更多的考虑到的是自身不受伤害,而不是感情。不敢说他们真的不爱对方,但可以肯定他们更爱自己。如若跟着感觉走,情侣双方都觉得关系发展到需要婚姻的时候,那就去结婚,如果感觉还没到彼此托付终生的地步,那就不用急着用婚戒套住彼此。如若感情发展到你需要像书中说到的那样,列一个表格,按照社会关系、教育水平、宗教信仰和家庭地位等因素来评估伴侣是否是适合自己的结婚对象,那么也就太可笑了。

    就算我们现在思考的再理性、再缜密,真正到作抉择的时候还是会被情绪所左右,如果经过再三考虑选择不婚而与恋人分手,还能坦然镇定的话,那我可以判断——基本上那不是爱。书中举的一个例子可以从反面证明这一点。“9.11”之后,大量原本打算离婚的夫妻决定撤回诉讼请求,原因是与那场大灾难相比,生活中琐碎的争吵根本不值一提,但六个月后这些夫妻又回到了法庭重新选择了离婚。“如果你真的无法忍受和某人共同生活,恐怖袭击也无法拯救你的婚姻”,相反,如果你真的愿意和某人共同生活,多少人的失败婚姻案例也无法阻挠你的热情。

    《承诺》众多小故事中,我最爱莫德外婆的故事,曾经才华横溢、美丽动人的女子为婚姻和孩子牺牲了青春,而当晚辈以怜悯的口吻问她是否后悔的时候,她说“我很快乐,因为我有了自己的家庭,我有一个丈夫,我还有一大群孩子。我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这辈子会拥有这么多东西。”

    伊莉莎白所有听到、看到、想到的关于婚姻的内容,最终都汇成了罗马街头劝人成婚的大合唱,在合唱里,她找到了自己的避风港,找到了心的归属。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好书,她带领着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梳理婚姻历史与奥秘的同时,还梳理了内心深处的自我与爱情。
  •   这本书我看了很久,因为总是一不自觉地一边读一边想,所以看得也就慢。我觉着已婚的、未婚的、离婚的、再婚的、准备结婚的、准备要孩子的、准备丁克的……都可以看看这本书,或许能解答自己的困惑。作者没有写一个曲折离奇浪漫无边的爱情故事来满足女人们在现实世界的浪漫饥渴和未完的白日梦,也没有传授对于爱情和婚姻的心得招数,类似如何发现男人出轨、怎么平衡家庭关系这类的东东……她只是带着自己内心对婚姻的惶惑而领着我一路跌跌撞撞地去找寻爱情、婚姻、家庭对于女人来说究竟意义何在。我感到书中那些不同年代、不同国家的男男女女,她们遇到的问题和我,还有和周遭的人并没什么不同。庆幸作者不去否定什么,也不去肯定什么,把判断和选择的权利留给了读者。
    每个人有自己的具体情况,对于个人的感情生活,我们不是要照着谁的模式做, 而是得找寻一种真正合适自己的方式。正如封面上的广告语所说:承诺,是一种幸福的勇气,与婚姻无关。我想这里作者的意思并不是说每个人要摒弃婚姻,而是告诉女人(其实对男人一样适用):幸福的感觉,可以在婚姻的琴瑟和谐中,也可以是在别人眼里做剩女ing中,可以是看着自己孩子时的满足感,也可以是打拼事业的成就感……总之,婚姻不会是幸福的最后大本营,也不会是幸福的壁垒和羁绊。一切,还在于你自己如何勇敢地、遵从自己内心地去选择。幸福,要靠自己兑现对自己的承诺,而不是将自己定位于某种模式之中(比如婚姻)就可以坐享其成。
    最后想说的是,这是一本理性的书,也是一本感性的书,是一本让女人去思考的书,值得一读、再读。
  •   大部分离婚人士都不愿意再提及往事,不过作者在这方面很成功。小莉和斐利贝在各自的第一次婚姻中都受过伤。我看完以后觉着如果你期望看到一个浪漫的爱情,那就错了,但是,如果你想塑造、维护好一个成熟、美满、亲密的关系,这本书将给你很多帮助。对准备好结婚的人来说,这是一个绝对的好礼物。
  •   要不是看了第一部,就不会吸引我看第二部,这一本和上一本虽然在情节上是上一部的延续,但是风格却非常不一样。我看过很多关于婚姻的书籍。我想,吉尔伯特应该是一个用心心去做婚姻研究的作家,她看了那么多的书和资料,有历史、哲学、文学、宗教。我想,其他人看了这本以后大概就能加深对婚姻的理解啦。
  •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作者写作的诚意,不是为写而写,而是她自己是真的有太多想法、感触和思索需要喷薄出来,需要找到人共享或者争论。所以,我在看这本书时,有时和作者有着感同身受的感觉,有时又觉得她的某些看法会有些偏执,有种想和她理论一下的冲动。这种有代入感的阅读,感觉很好,如果作者不是用她的真心在写作,就不会让读者达到这种阅读感受。当我看完合上书时,我能收获到她对于爱情和婚姻的那些认知中的真知灼见,同时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态度与立场。谢谢你,小莉
    特别提一下,她对女人,特别是我们母亲那一辈人在婚姻中的那些奉献的文字就很打动我。“我们获得的这些利益其实是得之于母亲的牺牲基础之上,是建立她的理想的灰飞烟灭之上。事实上,我们全家都从母亲的放弃而获益,而作为一个人,她的职业生命在那一刻也就终止了。最后,她就像自己的母亲做的那样:把自己所有的理想和抱负拆成一片片的,密密地缝进儿女们的冬衣里。”看到这一段时,心里酸酸的,像看到了我老妈。
  •   《一辈子做女孩2》不是赞扬婚姻,更多地是有关自我审视和双方关系处理的内容,为的都是维持好婚姻。
  •   看这本书时恰逢自己也遇到了情感方面的难题,一开始只看到三分之一,就暂停了,后来正好出去旅行,就将书带了去,于是旅行的间隙就在看这书,书的封面上的“承诺是一种幸福的勇气,与婚姻无关!”,让我深深的感动!也将这句话写在寄给让我困惑的人的明信片上,由鼓浪屿发出,只是可惜他并没有收到。一直在追寻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等待的是什么?其实就是这一句话,转眼间,到了约定的最后几日,可是我还是没等到,也许该放弃了。
  •   “一辈子做女孩”可能是所有女人的梦想,有自己的事业,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感情失落时可以去意大利寻找浪漫,迷失时又能去印度寻找内心的平衡....这样自由自在的生活谁不向往呢?这本书给了女孩们坚持自己的梦想的勇气,在这个随波逐流的社会里让个性独立的女性看见希望的光!
  •   一个经历过婚姻失败的女孩,决定再也不结婚了,然而又遇到了自己的真爱,因为国籍的问题不得不结婚。她很勇敢的周游世界,询问别人对婚姻的看法,自己也研究了大量婚姻的资料,是一个勇敢的人
  •   直到看到伊丽莎白吉尔伯特这些令人多少有些“伤感”的文字,我才意识到,在我美好生活的规划中,从来就没有也将不会有普世的中国式婚姻的位置。确定了这件事之后,于是我觉得自己快乐的如气流般可以轻盈的四处飘散。
  •   看完才来评论的,看完《一辈子做女孩2承诺》,好想看看第一部。很不错的一本书。
  •   《一辈子》不是吉尔伯特第一部被搬上荧幕的小说了,有没有人看过她的《女狼俱乐部》就是根据她给GQ杂志写的一篇有关纽约酒保的文章改编的。也是非常棒的一本书。
  •   记得在和群里的一个好友聊天时,有一个男生这么说过:“只要有颗萝莉的心,那么你永远都是萝莉。”只记得当时听罢,差点一口水喷到荧屏上。其实,后来仔细一想,这和原来有人说过的“永远有个年轻的心”实际上是一个道理嘛。

    而这本名为《一辈子做女孩》的书,在我翻看之前,想应该也是这个道理吧?——当然,在阅读之前以及阅读之中,我一直纠结于“EAT PRAY LOVE”和“one woman’s search for everything across Italy India and Indonesia ”与这个“一辈子做女孩”有什么关系。后来还是书面上的一句话提醒了我——懂得放弃和改变的女人,即使我们不再漂亮、不再年轻,仍然可以一辈子做女孩!——显然,女孩在这里面代表着“单纯、洒脱、快乐、开朗” 等等这一系列美好的词汇,当然都是在性格上、气质上的,而不是在说外表。
  •   《一辈子做女孩》大获成功之后,吉尔伯特又写了《一辈子做女孩2》。
  •   吉尔伯特的书告诉我们,也许一个经不起检验的婚姻根本不值得拥有。
  •   如果你想读到的是一本曲折浪漫的小说,那就别看这本《承诺》了,这会让你的期望落空。但是,如果你对了解一下婚姻非常感兴趣,比如:婚姻是什么、为什么它时好时坏,或者你想审视一下你对婚姻的观点看法,那就来看这本书吧,这就对了。
  •   这本书中,吉尔伯特一直保持着之前的勇敢和坦诚,也有她对“婚姻”有着独到、深刻的分析。
  •   吉尔伯特就给我们发出了警告。我们真的知道我们迈入婚姻后面对的情况吗?
  •   她专门讲到了亚洲和蒙族女性的生活,她们不会把婚姻当作解决所有生活问题的灵药,好像对此毫不担心
  •   一拿到书就忍不住看,因为太喜欢“一辈子做女孩”第一部了。仅是看序,就已发现它仍是我喜欢看的风格,像在听一个老朋友叙述她在过去几年发生的事,是那么的有血有肉、又有趣。精彩仍在继续^_^
  •   作为它的第二部,很幸运的是《一辈子做女孩2》并没有刻意去模仿第一部的风格,而是呈现出一种很自然的新的感觉。
  •   作者很坦诚内心的想法,对于即将走入婚姻殿堂的人是个很好的心理整理过程,我想,结婚前都可以看看这本书,还是那句话:忠于内心的想法。
  •   在coffee shop 看完这本书。可以让现代女性好好思索一下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婚姻意味着什么。
  •   原来婚姻不像表面那样简单。在这本书里,除了看见二人的挣扎,还看见维系这段感情的唯一丝线-爱。正是他们彼此相爱才能克服种种困难,迈进婚姻殿堂。
  •   懂得很多关于婚姻和爱情的故事 未婚女性可以多看看 感受一下婚姻和爱情
  •   斐利贝比吉尔伯特大17岁,他们夫妻两人在弗伦奇敦经营着“TwoButtons”
  •   对我来说,《一辈子做女孩》是一本很好读得书,它让我更了解自己,也让我对自己和情感的关系看得更明白了一些,在这方面,《一辈子做女孩2》做得非常成功。
  •   她经历过失败的婚姻,又重新步入婚姻,更了解结婚意味着什么。
  •   完全冲着作者去买的,第一本一辈子做女孩就非常喜欢,第二本当然是要买咯
  •   结婚后,一直以来作为个体的我们会遇到什么?什么能让婚姻成功,又是什么让婚姻失败?
  •   赞美女人,从来都是以贤妻良母为标准的。似乎女人的一生只应该是奉献自己。一辈子做女孩,教你寻找女人的快乐,教女人以新的观点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   有些读者可能会把这本书当作《一辈子做女孩》的续集,的确,它们的故事情节都很简单,文风略带一点儿忧虑,偶尔才会引人发笑。但是,我不认为这两本是续集的关系。
  •   起先又是因为名字,我买了作者写的上一本,eat,pray and love.结果没看下去,以为是翻译得不好,又特意买了本原文的,还是没那么喜欢。 这本《承诺》在当当上看到网评很好,没忍住又买了。 现在它就放在我的床边,每天都会看一些,已经看了一半了。太喜欢,作者可爱中带着幽默,我一边看一边想着,她的问题自己又是怎样选择的。她确实还像一个成长中的女孩子,时不时的小顽皮一下。却又在幽默中透着些无奈,让我感觉好像看到了一个喜欢小恶作剧的成熟小女生说了句法国人常说的“这就是生活”,之后再加句“即使这样,生活还是很美好”后砸砸眼睛的样子。 只是,我依然觉得书名翻译得不好,《饮食,祈祷和爱》绝对是更能吸引我的。 更重要的是个人觉得这不是一本只写给女人看的书,也推荐男人看看的,特别是适婚年龄的男人呵呵。
  •   我们成长的经历中已经默默接受了婚姻是既定的这一观点。
  •   不是每个女人都有如此幸运,能同时拥有爱情、婚姻和自由
  •   也许婚姻就如一场夜行吧,重要的我们的爱与勇气
  •   在上一本旅行结束后的几年中,作者和朋友们无数次探讨着婚姻、亲密、性、离婚、忠诚、家庭、责任和自主。这本书就是建立在这些谈话的基础之上的。
  •   非常喜欢作者的上一本书,续篇为我解开更多关于婚姻的困惑
  •   一辈子做女孩,值得你去阅读,你一定会有收获
  •   一辈子做女孩2,风格与1不同,但还是小莉的笔触,受益匪浅
  •   继一辈子做女孩后女主人的婚姻观念。
  •   没买到《一辈子做女孩》,直接看续集有点怪,不过还是不错的
  •   一辈子做女孩...看微博介绍买的...还没看..不过感觉还是可以的
  •   我觉得最有趣的还是作者对“婚姻收益的不平衡”的评论,哈哈
  •   讲婚姻多了些现实因素,但一如既往的浪漫
  •   告诉女人婚姻是什么
  •   这本书最有趣、引人深思的地方就是,婚姻不再是那么神圣。
  •   写的好,增长见识,也对婚姻有了新的理解
  •   对婚姻的理解
  •   婚姻,仍是我们最终的决定
  •   婚姻奇妙而且美妙,对婚姻我们别无选择
  •   这本书让我深深地了解了婚姻意味着什么。
  •   没了婚姻,我们和谁分享信仰、孩子、财富、美好回忆,共度时光?
  •   几个世纪以来,婚姻在不断的改变,但它仍然存在至今。
  •   历史上婚姻一直被用来保护金钱、权力、财产。
  •   吉尔伯特是由于美国政府的原因忽忙结婚。
  •   作者现在已经完全从离婚的阴影中走出来了,虽然这让她痛苦了好几年。这一本书一半是社会学、一半是自传,还有她为什么在发誓永不结婚以后,最终还是选择了结婚。她不仅回忆了之前的旅途,还做了很多研究。有一部分是“家庭中的女性”,里面讲了很多非常有趣的例子,不同年代的女性如何面对20世纪兴起的女性主义。
  •   好多女孩子都有一个思想,下辈子不想做女孩,麻烦,其实也我们也该反一面看看
  •   承诺是一种幸福的勇气
  •   我们看到了更多精彩的后续,比如,她那位化名斐利贝的男友,
  •   了解女孩心理,很适合一个人静静的阅读
  •   美国女性追求的幸福、追求幸福的方式与国内女性有很大的差别。美国人生性自由散漫,也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   读吉尔伯特的书,就像是读一封你最聪明理智的闺蜜的来信。这本书和她之前的书很不一样,她已经写了好几本很成功的书了。
  •   吉尔伯特的文章融合智慧、风趣和丰富的语言于一身
  •   吉尔伯特还写了一些值得回忆的场景,包括她祖母的一生。
  •   《一辈子2》给我们的正是读完《一辈子》之后最想要的东西。
  •   我觉得吉尔伯特说是盖尔·柯林斯《当一切改变的时候》和《欲望都市》的中间过渡者
  •   不管在任何年龄内心一直保持一颗女孩的心,那将永远不会老,心态很重要。。。
  •   很适合女孩看得书.也可以了解国外人对感情的看法 。
  •   无论是你女孩 女生 还是女人……都应该看的书
  •   一直想看,看到有货就及时购买了。真的希望女孩都能读一读
  •   这次买书也是**当。一次买了两本,看完一半了,作者是个用心生活的女人。
  •   延续上一部的思考,只是这一次作者更加冷静和成熟
  •   这本书很不错,建议单身女孩看看
  •   女孩看看挺好的。
  •   这本书是教女孩不会老。值得看哦
  •   當女孩真好
  •   读了之后, 似乎可以多少看见自己或者身边朋友的影子, 很好的慰籍心灵的好书, 一杯咖啡,加点舒缓的音乐, 绝对的进入一个自己的空间~
  •   每个长大的女孩子都应该看一看这本书,非常好!和eat pray love是女性成长的不同时期,但是一样的好看。我非常喜欢小莉和她的这两本书~~推荐大家也去买本来看一看,想一想,可以珍藏起来。
  •   我喜欢这种随意的风格,不是小说,又混合着作者的故事。她写得非常温暖、有智慧,她能勇于承认自己的失败,她有处理各种有趣问题和生活中的挑战的能力。总之,喜欢作者。
  •   主人公太帅了!最羡慕的就是那种活的很自我,很洒脱的女人,不过真让自己尝试可能没有勇气。书写的还是不错的,只是一些文化差异很大,看起来有些吃力,不过这也正是看的兴趣所在,经常翻翻感觉还是蛮开心的。
  •   第一部就非常喜欢,终于出了第二部,迫不及待的买了,内容依然很吸引人,很喜欢的一本书!
  •   人们长大,然后相遇,然后结婚,然后当然就是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是,真的有这么容易吗?
  •   第一部第二部都喜欢
  •   很不错的书 旅游 瑜伽 自我 突破 独立 爱情 推荐奥
  •   又一次浪漫旅行
  •   女孩子就应该清楚明白的了解到自己想要过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年轻美貌不能总是跟随我们,但是我们可以使我们的心态更年轻,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开心快乐的面对人生!
  •   买了英文版的第一部,也顺便买了这本中文版,这本书很好,很值得一看
  •   买了之后就一直放在宿舍枕头边,中午睡前总喜欢翻翻,每一次都感觉有不同的收获~~
  •   关于结婚的种种统计学或者感情学或者等等的理由,迷惑的姐妹可以看看哦
  •   关注女性作家,因为她们关注女性
  •   现在还没看完呢……不过逻辑精点已经做了,还不错啊
  •   如果有人不喜欢这本书,那么太遗憾了。

    我相信这就是爱情和善良的力量吧。
  •   每天晚上,睡前,打开带着墨香的书,随着作者一起周游。 体会着她的痛苦,感动,欣喜。品味着生活……
    旅行还在继续,希望我们都能从中获得什么~
  •   心灵成长的过程,每个女生都应该看不同的书
  •   女性都该读的书,这简直就是写的我自己的矛盾、迷茫、信心······
  •   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中推荐的,看了以后才知道不是灵性作品,感觉是叙事类的。
  •   希望质量做的更好
  •   从网上看到片花了,买来第二部看看。
  •   我们不一定真的去亲身旅行,但可以给心灵放假,静静的抛开所有杂念,倾听内心的声音,也许就能成功地找到渴求的答案,完成人生的蜕变。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