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湖南文艺 作者:喻意志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以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音乐史教程为纲要,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自先秦至2000年中国音乐史的发展脉络。 本书前有“绪论”,对中国音乐史的学科性质、内容、分期特征、特色以及中国音乐史学史的沿革进行了全面介绍;每一章都列出了复习提示、重点等内容,方便考生从总体上把握具体内容;针对性地编列了一些自测题,并附有参考答案,便于考生自己测验;对考生的复习、答题等方面做了大方向指导,并选登了一些代表性学校的研究生入学试题。本书以中国音乐史实为基础,侧重对相关内容做“贯通性”总结与归纳。
书籍目录
编者的话绪论中国古代音乐史部分 第一章 远古、夏、商时期 第一节 关于音乐的起源 一、国外的相关学说 二、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相关记载 第二节 古歌与古乐舞 一、古歌 二、古乐舞 第三节 古乐器 一、打击乐器 二、吹奏乐器 三、弦乐器 第二章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第三章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 第五章 宋元时期 第六章 明清时期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部分中国当代音乐史部分附录一:中国音乐史考研复习及答题方式简析附录二二:中国音乐史自测题及答案附录三:中国音乐史考研试题选登附录四: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4)重视音乐的社会作用。作为教育家,孑L子十分重视音乐教育。他所设的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音乐便居第二位。在孑L子看来,音乐教育是一个人成为完美无缺的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即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而音乐对于统治者治理国家,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所谓“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孝经》)。也正因此,他认为“郑声淫”,于治国育人不利,主张“放郑声”。2.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年)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体系以性善论为基础,以仁政思想为核心,继承并发展了儒家学说。他的音乐观与其仁政思想相一致。(1)主张“君与民同乐”,并提出“今之乐,由古之乐”的观点,即只要服从于“与民同乐”这一主旨,则无论是《韶》、《武》,还是郑卫之音,都是能安邦治国的;而若离开了“与民同乐”的主旨,则“尽善尽美”的《韶》乐也不能达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目的。(2)还主张“独乐乐”不如“与少乐乐”,而“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充分肯定了音乐审美活动的社会性。(3)认为“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即音乐对人的思想感情的影响,具有语言所难以达到的震撼人心的力量。3.荀子(约前313一前238年)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他对孑L子及当时诸子百家的学说均有所批判与吸收,建立了以唯物观、性恶论为基础的思想体系,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集大成者。他的音乐思想主要见于《乐论》篇。《乐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完整的音乐美学专论,标志着儒家音乐思想的成熟。具体内容如下:(1)音乐是人们真情的体现,“夫乐(yue)者,乐(le)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yu色)”。(2)音乐的最大特点是“和”,即“中正平和”,所谓“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这也是制乐的标准以及音乐的社会作用的根源所在。但也因此而有崇雅贬俗、“贵礼乐而贱邪音”的倾向。(3)音乐具有重大的社会作用。他针锋相对地批评墨子“非乐”的论点,指出音乐对内可以调整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长少之间的“和敬”、“和亲”、“和顺”的关系,对外可以抵御敌人,起到富国强兵的政治作用,并充分论述了音乐潜移默化的伦理教化作用。(4)“美善相乐”的音乐审美观。他认为当音乐能够集情态、礼仪、中和为一体时,天下便太平安宁,人民安居乐业了。
编辑推荐
《音乐考研复习精要:中国音乐史(第1版)》:附:中国音乐史考研复习及答题方式简析,中国音乐史自测题及答案、考研实战试题选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