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

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陆天明  页数:51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命运》是一部反映中国经济腾飞发展史的里程碑式的文学巨制,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史诗般的小说。《命运(作家陆天明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纪念至尊领衔大作)》以深圳的崛起为线索,集中描写了在这一场伟大的变革中,上下各层诸般人等的种种观念各种矛盾之间的激烈冲突。小说对深圳和他的开拓者们着墨最多,特别塑造了市委书记、市长宋梓南光彩照人的形象,作者深刻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了宋梓南崇高深邃的思想和精神世界,描写感人至深,为我们树立起一座丰碑,让全国人民通过小说永远铭记深圳艰难而又美好的开拓,永远铭记宋梓南这样伟大的特立独行的“拓荒牛”。作品以宋梓南的经历和生命体验,写深圳特区的创办和发展,从中央把深圳定为经济特区,到邓小同志1992年第二次南方视察,写出了深圳特区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和重大事件。为防止边民逃港,以一个团的部队进驻深圳开始,写了接受集体转业的两万多名基建工程兵、与香港大亚合作安装电话、全国选干部、组建罗湖区、吸引外资投资建厂、奖金的争论、深圳速度、外汇市场管理、公司股份制改造等等,涉及一系列的观念制度创新,人才素质和思想管理问题,提出时间是金钱、效率是生命的口号,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这是一部记录中国大战略转移的恢宏史诗,揭密深圳特区建立过程内幕的改革力作。《命运》一书里各类人物都有极为精彩的表现。处在历史转折的焦点上,要在经济与意识形态全面滞后、历史与现实浑不相融的双重夹击中突围,当时深圳所受到的各方压力、举步之艰难程度远非一般人所能想像!决策者如何做决策?做怎样的决策?领导怎么做?秘书怎么做?接待办主任怎么做?下属怎么做?领导面对更上级的领导怎么做?商人如何把握商机如何斡旋各方关系?

作者简介

  陆天明,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委员,中国戏剧有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编剧。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泥日》、《苍天在上》、《省委书记》、《大雪无痕》、《桑那高地的太阳》、《黑雀群》、《高纬度战栗》等等。同期创作的同名长篇电视连续剧《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省委书记》、《高纬度战栗》,播出后在国内均引起烈反响。作品曾多次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飞天奖、金鹰奖等多种国家级大奖。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下午三四点钟,缓缓隆起的地平线上,躁动地堆积起一层层乌云。同样在这个下午的三四点钟,一八四团团长关向民心里却有点烦。说准确点,应该是很烦,非常的烦。当时,部队正奉命向紧邻香港的深圳宝安一线紧急开进,去制止边民外逃。而在十分钟前,关向民却得到三营八连连长的报告,说他们连的老兵冯宁表现异常 “反常”。这个冯宁因脚伤在团卫生所治疗多日,始终未愈而没能归队,在这次行动之前,经师党委核准,已被列入留守人员名单;但得知今天部队要出发,仍需拄双拐行走的他,却突然强行冲出卫生所,蹿上个出租车,一路追赶到火车站。当时大部队都已上了闷罐子车,军列也已经缓缓启动。他全然不顾站台上铁路公安的大声喝阻和竭力拦截,扔掉双拐,纵身一扑,钻进八连所在的那个闷罐子车厢里,“死皮赖脸”地随部队一起往南边来了。当时的情形真可以说惊险万分。就在他纵身一扑,伸手抓住车厢门上那冰冷的铁把手的瞬间,列车突然加速,他的下半身差一点被甩进急速滚动的车轮里。若不是这小子手劲儿足够大,抵抗住了车轮飞速旋转时产生的那股吸力,他的两只脚,连带两条小腿,肯定就会在车轮和钢轨的无情噬合中轧成了肉酱。且不说由此给他本人的后半生将造成什么样的恶果,更严重的是将延宕滞阻整个大部队的行动。军区首长在给一八四团传达由军委下达的这次行动命令时,反复强调,深圳紧邻香港,最近处和香港只有一河之隔,多年来,许多边民就是利用深圳这个地缘条件,不断地在此“闯关”外逃。当然,更多的人(数以万计,十万计,百万计?)是从邻近的海上泅渡去香港,有人中途被淹死,因而海面上随波逐浪地漂浮起几百具尸首的事情已不止发生过一起两起。边民外逃事件已经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形象和社会稳定,已成了中央和相关地方政府的一大心腹之患。为此,年年大张旗鼓地采取各种措施,内外结合,上下齐心地防外逃,治外逃。但“外逃”之风却依然像盛夏的韭菜似的越割越盛,越演越烈。在这样的情势下,军委下决心把一八四团这样一个著名的“红军团”拿上去,布防深圳宝安。团党委首先的一条,当然是要尽最大的努力,在边境线上修筑起一条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坚决制止住多年没能堵住的外逃现象,为中央分忧,为人民再立新功。在这同时,还要保持高度的警惕,严防队伍内部发生任何变故,尤其是不能跑了人。军区首长着重指出,一八四团最后能不能堵住外逃,这取决于众多因素,但是带好部队,决不发生一例官兵外逃事件,是作为一团之长的他的应尽之责,必须做到,也是应该能做到的。如果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跑了人,别说跑多了,只要跑了一个,“红军团”这面光荣的旗帜,也就算彻底砸了。“到时候,你关向民少说废话,带着请辞报告回来见我!”所以,在得到三营八连连长的报告后,关向民绝不敢有半点疏忽,马上想把这个冯宁找到团部来,严肃认真地谈一谈,摸摸底。  冯宁是个“老兵油子”。关向民不相信他此次“强行”随大部队南下,会是出于“为中央分忧,为人民再立新功”的高尚动机。关向民做出这种判断,是有充分依据的。这个冯宁是关向民一个老首长的儿子。老首长离开部队早,转业回东阳老家办教育,两人多年没联系。一直到五年前,关向民带队去东阳市征兵,老首长突然找到征兵办公室,把儿子托付给了他。这个冯宁聪明,肯干,也能吃苦,这一切都是没啥可说的。但当兵五年了,却一直没能解决组织问题,也就是说一直也入不了党,也没提干。这要是在地方上,也许不算是一档子特别了不起的大事。但是在部队上,尤其是在“红军团”这么一个有光荣政治传统的部队里,一个老兵,五年了,既解决不了组织问题,又提不了干,自己不提出退伍的要求,组织上也不让他退伍,上上下下都会觉得这样的事非常“怪异”。其实团里早有领导主张让冯宁脱军装走人。但在团党委会上,只要讨论到这档子事,关向民总也不表态。党委的其他领导也都明白老关的为难:冯宁在他管制下五年没入党没提干,就这样让他走了,他觉得没法向老首长交代。而让人感到更“怪异”的是,直接管着冯宁“进步”大事的营连两级组织,一方面总是反对让冯宁入党和提干,另一方面却又老不放他脱军装走人。这个冯宁虽然好犯自由主义,又有点“吊儿郎当”,自由散漫,不服管,但是真正交给他个什么任务,他总能完成得很好。还有一点也不是不重要,这小子脑袋瓜特别好使,当他来劲儿的时候,经常能给连长营长出一些非常好的点子,帮着营里连里把工作做好,而且在一些后进的战士中,他还拥有一种特别的威望,在关键时候总能让他们不出什么问题,出色地完成某些突击性的军训和生产任务。而且在做了所有这些事情后,他还从来不跟营里连里邀什么功,不跟别人争个什么荣誉,这一点又让营连领导特别舒心。关向民也曾多次找他谈过话,甚至很明白地告诉他,论能力,他完全可以当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员,把一个连,甚至把一个营带好。只要改掉忽冷忽热自由散漫的毛病,听话,踏踏实实地干,在部队他会有无比光明的前途。但这个冯宁对这个“个人前途”问题,似乎完全不在乎,仍然改不了热一阵冷一阵,一会儿认真,一会儿又疲疲沓沓的老毛病。所以,在得知他今天突然铆足了劲,冲出卫生所,不顾一切地要跟部队南下到深圳宝安后,关向民很自然地凭直觉就断定冯宁此举背后一定还隐藏着什么“阴暗打算”……  让关向民焦虑的还有,一些基层领导完全认识不到部队面临局势的复杂性。他曾找三营八连连长谈过一次话,要求八连连长好好地做一下冯宁的工作,让他先去摸一摸冯宁的思想底牌:“他为什么不顾脚上有伤,拼死也要跟着大部队到南方来?这里的真正原因,你们摸透了?”  八连连长只是一愣,说道:“这还能有什么原因,不就是想跟着部队一起行动呗。”  团长告诉他:“别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  八连连长却说:“那还能有什么原因?”  团长说:“你知道我们这回整建制地拉到深圳宝安,要执行啥重大任务吗?”  八连连长说:“制止边民往香港那边跑。”  团长说:“知道香港是个啥地方吗?”  八连连长说:“帝国主义的殖民地,资本主义的桥头堡。”  团长说:“制止边民外逃,是一场重大的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如果由于我们工作的疏忽,反而从我们部队里跑出去一个两个战士,这会造成什么严重的政治影响,我想不用我说,你也会掂出这里的分量!”  八连连长听团长这么说,反而笑了,说道:“战士外逃?你说冯宁这小子会叛逃到香港?哈哈,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关向民再也忍不住了,一下站了起来大声呵斥了一声“八连长!”  八连长这才不做声了。  八连长在团里还算是一个相当优秀的基层干部。而抱有这种认识和态度的连营干部绝对不止八连连长一个人啊!  因为整列军车挂的都是闷罐子车厢。闷罐子车厢之问是互不连通的。要把冯宁从三营八连所在的那节闷罐子车厢里找到团部所在的这节闷罐子车厢里来谈话,只有等停车以后,才有可能。  傍晚时分,军列行进到一个三等小站,终于停了下来。部队要在这儿休整一小会儿。开饭,让各连整理一下车厢内务,比如,各连队值勤的战士得赶紧抬着自己车厢里那个沉甸甸的大尿桶,匆匆向车站上那个又小又脏又臭的半露天的公厕跑去,待清空了它,再赶紧将它刷洗干净。趁隙,也让官兵们到站台上去透口清爽的空气,活动活动腿脚。三营八连所在的那节闷罐子车厢离团部所在的那节闷罐子车厢并不远。因为是紧急召见,关向民觉得,即便算上吃饭的时间,七八分钟之内,冯宁也应该能出现在团部所在的那节闷罐子车厢里了。但过了二十分钟,冯宁还没有露头。关向民有点恼火了。这小子完全目中无人嘛!疲疲沓沓到了这种地步!他马上找来通信员,让他赶紧跑步前去通知八连连长,让八连连长立即带着冯宁跑步到团部来见他。没成想,命令刚出口,还没等通信员转身跑去,值星参谋的哨子声却在前边响了,军列又要启动了。  其实,接到团长第一道“召见”令,冯宁就动身向团部来了。当时他刚打上饭菜,都没等吃上一口,就端着那只军绿色的搪瓷碗,一手攥着两个大白馒头,一瘸一拐地往团部赶。他平时确实有点自由散漫,但五年行伍生活的磨炼告诉他,对于“团长召见”这等大事,还是不能怠慢的。但当时发生了这么一档子不大不小的事,也是他想不到,挡不住的。在他紧赶慢赶向团部所在的那节闷罐子车厢走去的时候,忽然听到身后有一阵窸窸窣窣的脚步声响,好像有什么人在尾随自己,稍稍迟疑了一下,回头看去,却是两个衣衫褴褛的孩子,可怜兮兮地跟在他身后,显然是来讨饭吃的。  冯宁稍稍打量了他们一下,便把一个馒头掰成两半,分给了他俩。  孩子拿着半拉馒头,欢天喜地地说了声“谢谢解放军叔叔”,扭头跑了。  冯宁心里有点酸涩,怔怔地目送两个孩子跑远,刚转过身想继续向团部走去,只见从路轨对面的灌木丛中呼啦一下又窜出一群孩子,把他围住了。他们大都跟刚才那两个孩子一般大小,或七八岁,或十一二岁模样,也都衣衫褴褛,面黄肌瘦,贪婪地看着冯宁手中那个冒着肉片香味的搪瓷碗和剩下的那个又白又暄的大馒头。  冯宁有些为难了:孩子太多,而馒头却只有一个。给谁?这种选择显然会让他陷入另一种“残酷”。一时间,冯宁显得有些束手无策。  这时,连长匆匆走过来催他:“你怎么还不上团部去?”  冯宁忙应了声“我这就走”。  连长又补充了一句:“别磨蹭。你知道团长的脾气!”  冯宁犹豫了一下,问:“团长这会儿找我,会有啥事?”  连长苦笑笑:“我想肯定不会是表扬你吧。”  冯宁傻愣了一会儿,看着连长走远,又迟疑了一下,把剩下的那个馒头再掰成两半,分别给了眼前最小的两个女孩,再把碗里的菜倒给了一位跟在这群孩子身后、也来乞讨的一位老大爷。这位老大爷身旁还站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也许因为她比在场的所有的孩子都要大一些,虽然同样的饿,同样需要食物,但还是不好意思往前挤。在饥饿和食物面前,居然还知道谦让,这让冯宁特别地看了她一眼,同时也注意到了这小姑娘的清秀和文静,有一瞬间,甚至想把菜给了她,但比较了一下眼前那个老大爷,他还是决定救助更可怜的老人。这时,他忽然间又想起,腰间还有一小袋炒熟了的玉米粉,那是连里发的“备用干粮”。但那袋子的绳结打得太死,一时半会儿怎么也撕解不开,只得作罢,赶紧向团部走去。这么一耽搁,二十分钟就过去了,再往前走了几步,值星参谋的哨子声已经响起。这时,他本该继续向前快走几步,赶在列车启动前,冲进团部所在的那节车厢里去见团长的。换了谁,都会这么干。因为反正连长已经知道他是被团长召去谈话了。回不回连里并无所谓。而此刻见到团长,解释清楚“误会”,当然是头等重要的事。但是,冯宁却偏偏做了另一种选择。从本意上,冯宁并不想去应付团长的“训斥”和“追问”。他意识到,团长这时候找他,跟他这回“死皮赖脸”地跟着队伍南来有直接关系。他知道自己此举违规了。他违规自然有他的理由,而他的理由又是没法向别人公开说出口的,尤其是没法向团长那样的“大领导”解释得清楚。就是解释清楚了,他也并不准备,也不愿意轻易地放弃自己的这个理由。为此,他料想到了团长跟前,自己会相当的难堪和尴尬。正是在潜意识中害怕经历这种难堪和尴尬,在哨子响起的那一瞬间,他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向后转身,向着自己连队所在的那节闷罐子车厢跑了过去。他此刻当然不会知道,随后发生的一连串事情,居然会酿成如此严重的后果,完全改变了他后半生生命之路的走向,也给他平添了如此多的坎坷和风险波折。  一八四团奉命向深圳宝安开拔的那个晚上,在广州军区大院里同样并不平静。司令员和政委接到省委办公厅和军委办公厅的通知,中央首长到南方视察,特别关注深圳宝安一带边民外逃的情况。当天晚上省委要向中央首长做这方面的专题汇报,省委书记钟灵请司令员和政委一起参加这个汇报会。司令员向军区作训部部长询问了一下目前一八四团到达的位置,又吩咐了:“通知一八四团,从现在开始,每两个小时报告一次沿途情况。到达深圳宝安以后,每隔一个小时报告一次当地情况。”  这时,军区政委已经在大楼前等着他了。  司令员个头不高,身板敦实,为人豪爽,向政委挥了挥手说道:“赶紧上车啊,钟书记来电话催咱们了。”  政委微微一笑道:“走,上我的车。”  司令员一笑道:“干吗要上你的车?”  也许因为身前身后还有一些随员跟着,政委没直接回答司令员的询问,只是笑笑道:“走吧走吧。”  司令员当然知道政委不会无缘无故让他坐一个车走的,一定是途中有话要对他说,便没再追问下去。果不其然,等上了车,政委便神秘地压低了声音问司令员:“知道今天来听汇报的中央首长是谁么?”  司令员故意地:“谁?”  政委笑道:“行了吧你,你会不知道?”  司令员提高了声音反问:“哎,我为什么就一定得知道?”  政委笑道:“还跟我保密?”  司令员诡秘地打量了一下政委,伸出一根粗短但并不笨拙的食指在掌心写了个“邓”字。  政委眉毛一耸,一震道:“真是小平同志?”  司令员微笑着默默地点了点头。这时,一声震耳欲聋的炸雷响起,一场特大的暴雨降临在广州上空。豆粒大的雨点像子弹般击打在这辆黑壳子的大福特车顶上,发出密集的噼啪声。然后两人便都沉默了下来。马上要面对邓小平同志,让这两位担负着指挥中国最重要战区之一重任的军政主官不能不感到一种特殊的兴奋,又感到异常的压力。而这种气氛同时也在省委大楼的某几个办公室里传播着蔓延着。特别是在省委书记钟灵的办公室里,为向小平同志汇报做准备,在一个很小范围内,专门召开了个会议,以汇总各方面的情况和数字。这时,会议已临近结束,办公厅的一个秘书匆匆走进来向钟书记报告,军区那边,司令员和政委已经出发。钟灵忙站了起来:“那好。我们也该过去了。”但他刚宣布散会,省公安厅参加会议的一位领导忙站起来请求道:“能允许我最后再说一句吗?”  ……

编辑推荐

  洋洋六十万言的《命运》,是作家陆天明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纪念至尊领衔大作,著名作家陆天明为改革开放30周年所撰写的长篇小说,通过广东口岸渔村蜕变为深圳经济特区的故事,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轨迹,让我们不能不叹服当年的决策者们和先行者们的英明与勇气。它反映了深圳改革开放是党中央的英明举措,由此带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观念的变革,进而推动全中国的经济。深圳所积累的创新发展的经验,所探索的改革开放的路子,所创建的比较健全的市场机制,特别是深圳速度的经济发展模式,都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进行了科学的实践。  一部大国崛起的宏伟史诗《命运》!!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纪念至尊领衔大作!  中央电视台同名电视剧正在拍摄!!  中宣部和中共中央重大题材办公室2008年重点关注的大戏!  2008最值得一读的超级名家新作!  感动你,震撼你,思想光华与人性魅力交相辉映,年度最好看小说,底蕴深厚,悲壮磊落,直面现实中激荡心灵。中国战略大转的宏伟史诗,再现当代变革进程的文学巨制为官者必读,经商者必读,修史者必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命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条)

 
 

  •     中学时期接受的历史教材总是一笔带过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然其实每个历史事件背后都应有一段浩瀚的人物故事。春天的故事里,“邓小平在中国南边画了一个圈”,深圳特别行政区就此成立,而后高楼四起,经济腾达,改革开放的气息犹如雨后春笋。很简洁的一句话,很符合中学历史教材的需要,但我们更应了解的远不止这些,改革开放的历程,其中的艰辛,一代人的付出,广阔的时代背景等,都值得我们学习。
      与作者的另一本书《省委书记》相比,《命运》涉及到的时代背景更为宏伟——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整个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开端;邓小平、叶剑英等人物的“参与”——给予读者“面对面”亲临当时中国最高决策层的机会。这让我想起,《平凡的世界》里同样有描述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变化,但《平》着力于当时农村及城市里一些平民阶层的变化,与我们一般人所能接触到的所能想象到的,更接近些。而《命运》中所谈资金动辄上亿,成百千万更是家常便饭,灯火辉煌,如此如此,同一时代下的生活,相差甚大,只能说是当时农村与大城市的差异吧。
      通篇人物对白非常之多,可能真如某网友所说,作者对这本书的创作目的就是为了电视剧做准备的。
      
  •     五月风筝2009-08-13 10:31:00
      
      
      一本《命运》,竟然读了整整近两个月。十四问我:看得很辛苦吗?
       确实,很辛苦。
       闭上眼睛,每读一字,都仿佛在一步一步的踏着,回忆中的,如书中所描述的,三十年改革风云所带给我的真切感受。
      
       三十年了。刚好,与我的年龄等长的日子。
       婴儿时代的记忆,早已荡然无存。只是从母亲口中娓娓道出的过去,填补了那一段的空白:
       “那时,你才五个月,我和你爸爸都没有工作,没钱养你。你奶奶说这日子过不下去了,叫我们两个偷渡去香港。看着你才那么一丁点大,我哪里舍得啊!可是,不去又能怎么办呢?”
       于是,她一狠心,断了奶,就和父亲跑到深圳的边境打工。少女时代生活优越的母亲,因为嫁给没有固定工作的父亲,开始承受起做女人的辛苦。白嫩的肌肤因为挑砖而变红脱皮,心里还惦记着幼小的我,不断的哭泣。在那里呆了两个月,好不容易找到机会,就和一群人一起逃,结果很快给解放军抓到了。母亲寻了个机会逃跑,一路也是历尽千辛万苦,才回到家。父亲则被关了一两个月,最后才给遣送回来。
       很庆幸他们终于都走不了。不然,我不敢想象自己现在的样子,大概也是活得像家里的堂兄表妹们一般,浑浑噩噩,过着不知所云的日子。
      
       汕头被划为了经济特区,经济慢慢好起来。父母亲都有了合适的工作。我看着家里,从十几平方的小房子慢慢换成二百多平方的大房子,原本被生活压得削瘦憔悴的父母,都恢复了原本俊逸美丽的面貌。毗邻的深圳更是慢慢的繁荣富强。心里会不断的感激,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
      
       这样一本书,正好很深的,将内心那一层回忆揭开,带点痛,还有屈辱,但更多的,想来还是感激。书中那些高层领导,正是他们勇于尝试的努力,才慢慢的,突破了固有的思路,才有了今天的美好日子。
      
       作者将一个大时代的故事用相当浑厚的笔触描述了出来,写得很精彩。作为极度有体会的我而言,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史书。当然,白玉微瑕,其中也有一些东西写得略为不足。
       一方面是时间的划分。既然是史书,必然在时间上需要有些明确的界限。但我从头到尾的看,发现这一点很少提及。看到一半时,深圳人口已经从3万人变成一百万人,心里大为讶异。何时变的?
       另一方面则是关于高层领导的一些言论,略为模式化了一点。当然,这也是在所难免,毕竟有些政治上的敏感。
      
  •     一本很不错的书,它不仅讴歌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历程,也透视出中国几千年的官本位思想在改革历程中的影响。
  •      如果把宋梓南、余涛、冯宁、周副市长的名字换成梁湘、袁庚、王石、周溪舞,那么这本书就可以基本当做纪实文学来读。
       本书的除了结尾之外,若是当做纪实文学的来读的话,可以说相当的不错,官方主流作家的鼓与呼的能力绝非浪得虚名的。
       但书的结尾因为种种的原因就又从纪实文学变成了主旋律小说作品了,而实际的历史远远要比小说残酷、无情的多得多。一个宋梓南实际是90%的梁湘,还有一点点的吴南生、李灏和历有为,而我们今天还有多少人知道梁湘?
       免职-海南首任省长-莫须有罪名被撤职,至死未能平反,其夫人在其死后成为精神病人,十年后才去世,今日关于深圳的一切报道中他名字都是被一带而过。。。。。。
       这就是真正的历史、这就是真正改革者的命运。
       历史如此、历来如此、命运如此,人生真的有意思吗?
  •     不想长篇大论去写什么书评,只想说我拿到书后从晚上十点开始拜读竟不释手,一直独到第二天早上五点半。
      作者陆天明,反腐作家的箭头人物,继《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省委书记》、《高纬度战栗》后,又完成了一部60万字、反映改革开放30周年的长篇小说《命运》。在上海的读者见面会时,他说起这部费时两年半时间完成的呕心之作,一口气用了“难”,“很难”,“难极了”来概括自己的这次写作。
      简要说明本书的几个特点:
      一是写实风格。写实到在小说中竟然可以直接用我们的邓小平、谷牧等等领导人的真名;写实到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名人的影子,比如蛇口的袁庚、卖玉米的王石。
      二是曲折情节。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从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深圳,源于一些伟大的领导人,以及更多伟大的践行者;利益、斗争、建设、感情都百转千回,曲折离奇。
      三是恢宏气势。开头就以紧张刺激的战争场面揪人心弦,后面的叙事随着中央对深圳发展的态度以及书中几位主角的命运,乃至最终深圳的命运, 书中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围绕逃港事件、建立深圳特区,开放市场、土地拍卖这三个焦点问题展开,环环相扣,完整阐释了深圳当时错综复杂的情状。
      《命运》,一如其名。有空去看看吧,相信一定有所斩获。
      
  •      初读这本书,是在老爸逼着我从网上给他带回家开始,因为我们那个边陲的小县城,买不到这本书,老爸只能求助在外读书的我,给他从外面买回来。带着这边沉甸甸的书,踏上回家路途中,第一次看,大致翻了几页,就没再往下了,也许是那时归家心切,没了读书的心情!
       再一次读这本书时,已经时隔半年之距了,旅行回来的我,急需一本让我在平静中细细品味的书,恰在这时,我看到了它,让我深深迷上这波浪壮阔的时代命运!
       没有人不为之振奋,为深圳的今天,也为那推波助澜的弄潮者们,如果没有这么一群逆流而上,开阔创新的人,也许,我们看到的,会是另一番景象!时代赋予了他们这神圣的使命,他们赋予了时代以活力!
       喜欢宋梓南敢为人先,坚毅的把握这巨轮前进的步伐,他的身后是一群怀有梦想的冒险家,一个梦之队,他们在自己的位置上追逐着怀揣的梦想,为之奋斗,为之呐喊,也为之骄傲!周副市长,余涛,冯宁,尤妮,庞耀祖,石长辛……这些人,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太多的感触,仿佛可以在他们身上找到困惑自己久已的答案!是的,怀揣着梦想起航,命运靠自己掌握!
  •     这是一个美好的年代、这是一个属于个人的时代、这是一个思想自由的时代、这是属于我们的时代。不错,在80后的人逐渐成为社会中流砥柱的今天,我们体会不到历史曾经的艰辛、我们体会不到历史曾经的无情、我们体会不到历史曾经的胆战心惊,但是,不可否认,那场改革开放的宏篇钜制,唤醒了一个国家腾飞的巨大能量、唤醒了一代人的蓬勃激情、唤醒了神州大地充满希望的春雷。
      
      《命运》是一部耐读的小说,开了头,便有了不可收拾的阅读欲望,陆天明以平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图景,有关国家的命运、有关城市的命运、有关个人的命运,在字字珠玑间铺陈开来,或许,小说算不上真实,却也不失为了解过去的一个好的平台。
      
      改革开放31年了,“惊天地,泣鬼神”的31年,改变了一个国家,改变了一个民族,改变了一代人的未来。陆天明的叙述娓娓道来,一个个时代的命题在有故事的文字间历史再现,故事充满了戏剧与冲突,颇具悬念的情节设置一环扣着一环。
      
      《命运》叙述的角度从紧扣时代的脉搏,从边民外逃、百万裁军,到经济特区的建设,通过宋梓南、冯宁、陶怡等个人的命运,衬托出改革伟大洪流的惊天动地,全景式的展现了国家与个人,时代与个人之间一波三折的命运,剖析了在改革过程中人与事的沉浮,解读了在时代发展中,个人的转折以及面对光怪陆离的世界时所秉持的各种观念碰撞。
      
      历史没有假设。正是如此,当1978年改革强音响起的时候,这一年注定将载入史册,成为中华民族新的转折点。可以想见,在深圳作为改革的桥头阵地的时候,所承受的压力非“千钧一发”可以形容,改革所面对,是观念上的冲突、是意识上的扭曲、是形态上的错位,可以想见,一个人在面对如此压力的时候,那将是怎样的情景?《命运》通过对宋梓南的细腻刻画,将深圳作为改革“滩头”所经历的惊心动魄,一字一句的传达给读者,极强的张力似乎身临其境。
      
      浪淘尽,多少英雄豪杰。宋梓南在陆天明笔下肌血饱满,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他有魄力、有胆识,更能顾大局,识大体,在他身上,不仅仅代表了一个人,而是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主政一方的有作为的官员的集中代表,正是因为他们,改革才得以成功,丰功伟绩才得以流芳后人。
      
      英雄不问出处。在改革的大潮中,崛起的还有普通的百姓,他们没有背景、没有权势,凭的是自己敢打敢拼的冲劲。退伍军人无疑是其中的代表,父亲的冤死,给了他极大的震撼,于是,他南下深圳,期望在这一片广阔的天地中得以施展自己的报负,他做搬运、承包劳务公司,他胆大心细、极具敏感性,他身上的特质,就是在改革大潮中冲杀的企业家们共有的,他们的崛起,繁荣了一个国家,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程。
      
      《命运》这本书,所承载的东西,太多太多,在祖国60大庆之际,这样的一本书足以让人欣慰;这样的一本书,足以让人对未来充满信心;这样的一本书,足以让我们认真审视自己的人生:如何把握命运?如何实现自我?
      
  •       《命运》看完了,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陆天明用“命运”来作为书名?
        这是一部反映深圳成长史的小说,但是更像是一部关于深圳发展的“史记”,因为其中几乎所有大的事件都是真实的,涉及到的中央高层人物也是真实的,只是具体的主人公用的是虚似的名字,所以几乎是真实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再现了一个在命运抉择中躁动的深圳、躁动的中国。
        书中人物冯宁去深圳时有一席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他父亲是一名好党员、好干部,但是他父亲遗憾的是他一辈子始终没有做“自己”,冯宁去深圳是为了做“自己”。是啊,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大家都是一样的面孔,一样的思维,一样的生活,谁又做成了“自己”呢?那么中国呢?5000年的传统被推翻了,到处都是红色的海洋,新的秩序又让中国进入了一种新的桎梏,一种无法挣脱的樊篱。中国也是迷茫的,也是迷失了“自己”。中国到了寻找出路的关头了,中国不是也要做“自己”吗?正如孙小平所说:走自己的路!深圳是第一个试点,成败与否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然也,这就是《命运》!
        书中试图从中国政治高层、深圳政治高层在这一重大变革中的思想争锋、心路历程、重大作为,还有在这一巨大变革中的企业家、普通百姓的奋斗、悲喜来讲述深圳的故事。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要把握好的确不易,而且试图真实客观地反映这一段历史更属不易了。这本书值得新闻记者的价值也正在这里,让我们重温了那鲜为人知的历史,走进了敢为人先者深邃的精神世界,从而进一步思考中国的未来!在此,我真诚地向陆天明的努力表示钦佩。
        当然,对于有人批评其过于褒扬的文笔,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在当今,对于才过去近30年的的重大事件,特别是涉及到许多政治领袖、政经高官,要做到真正客观的评价是勉为其难,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我相信,陆天明应该是真诚的!
  •     连续3个晚上熬到4、5点,看完了,依然不能入眠。
      个人前途、国家发展、城市变革交织合奏出时代的篇章,让我们从细节处触摸到命运的变迁。改革30年正是有了这些充满激情和理想、不折不挠、永远不安分的人们,才有如此的成就。向改革者致敬!
  •     半真半假说《命运》
      
      去年11月山水到广州出差,入住广石化的明珠宾馆,一日突然听到楼道里“叮叮当当”动静不小,开门一看,发现我的房间旁边被订了个“副书记”的标牌,楼道里一群人扛着灯光、道具忙忙叨叨的,原来是在拍电视剧。地上有个箱子,上面摆着一个被画的乱七八糟的剧本,忍不住好奇心拿起来看了看,封面写的是“命运 编剧:陆天明”,啊!还是一大腕儿。于是跟旁边的一个导演模样的人聊了几句,原来他们正在拍一部反映深圳改革开放的电视剧。当时媒体都在热热闹闹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光辉历程,我问他:“能赶上‘30年’这一波么?”,那个导演回答:“来不及了,赶明年的‘60年’吧!”
      
      由于有这么一个段子,所以当山水看到《命运》这本厚厚的新书时,也忍不住先睹为快了。说实话,我不看小说已经很多年,何况是60万字的长篇。而且在山水的印象中,路遥之后,现实主义的小说也基本死掉了。尽管陆天明作编剧的几部电视剧《大雪无痕》《省委书记》《苍天在上》很火,都是纯正的现实主义题材,但看他的小说还是第一次。
      
      开头写得很精彩,是某部队官兵坐着闷罐车到深圳去制止边民外逃,场景、人物、细节都很生动。随后分别从几条线索生发开去,分别是老兵冯宁、市委书记宋梓南、招商局董事长余涛等。对深圳历史略有了解的人不难猜出,他们的原型分别是企业家王石、深圳特区首任书记吴南生(宋梓南-送子南-南生?)和蛇口的袁庚。
      
      认真看了100多页,就开始一目十行的浏览了,最后囫囵吞枣的看完。据介绍,这部小说突破了一些体例上的限制,比如书中写到邓小平、叶剑英、任仲夷等,都是真名实姓,一些细节如邓小平为深圳题字等也基本属于历史真实。读者看到这些情节时,不知是在看历史还是读小说?对于这样一类紧密贴近现实的小说,大多数人免不了产生“对号入座”的考据癖,山水也从网上把深圳历任市委书记和市长的简历搜了一遍,发现这个宋梓南并不只是吴南生,而是将七八个市委书记的事迹、言行捏合到了一起,才塑造成这样一个人物。
      
      “在深圳真正打开局面的是梁湘。”从历史回顾文章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山水就钩钩了一下“梁湘”,发现真实的历史远比这个小说来得复杂。心中不禁产生了疑问:这样半真半假的小说意义何在?如果能原汁原味的把这三十年的真实历史写透、写活岂不更好?
      
      小说基本围绕深圳来写,似乎对这三十年的社会大背景交代得不够。从每页都能找到的大段大段的对白可以看出,陆老写小说的时候就奔着电视剧本去了。
      
      再说题目“命运”,显然比什么“伟大的跨越”、“光辉的历程”等滥俗的标题更有文学意味。但这“命运”是谁的命运呢?主人公冯宁闯深圳的动机就是想“自己解放自己”“自己救自己”,但整个小说的主旨似乎还是领导人画圈决定了深圳的命运,大人物改变了小人物的命运!
      
      厚厚的500多页,没有序没有跋,小说章节也只是“一二三四”而没有另起小标题,看这样的大书还真有点费劲。该书封面压着的宣传纸这样写道:“中国战略大转移的宏伟史诗 再现当代变革进程的文学巨制 为官者必读 经商者必读 修史者必读”。山水以为说得有点大。据说在写书过程中,陆老与深圳市历任领导多次深入交谈,采访了不少深圳人,不知深圳的历任领导和普通深圳人怎么评价这本书,是否写活了深圳的命运?
      
  •     买这本书,纯粹是冲着作者陆天明的。最早的时候,是管同学借了《苍天在上》,才知道陆天明这个人的。回头一看书柜,《省委书记》、《大雪无痕》、《高纬度战栗》都摆在一起,无意中,我居然成了陆天明的粉丝了。
      
      《高纬度战栗》是一次出去游荡的时候,到了南昌火车站边上的一个小饭馆,一个小贩向我推销,说是反腐题材的禁书,出于好奇买下的,回来以后才发现上当了。
      
      《命运》以深圳特区建设发展为题材,反映了改革开放过程中,新思想与体制的冲突,有不少值得深思的。情节也充满着激情,有一种为了开拓新生活的理想化的激情。改革必须突破条条框框,如果全部在法律框架下进行,那么如何改革?
      
      上段时间,跟一个同事在交流的时候,说到某位处长的观点,改革本来就是要突破法律规定,如果法律法规都规定了,那就谈不上改革。改革如果是有利于相对人,有利于加强管理,法律法规如果没有规定的,也可以突破。当时,对这个观点是非常赞成,有点醍醐灌顶的感觉。对于法律法规尚无规定的,只要有利于相对人,有利于加强管理,完全可以进行,这是一种很好的理念。但是对于法律法规已经有明确规定的,如果去突破,那么就会出现问题。
      
      深圳作为特区,是应当允许它在大的原则范围内,进行改革、进行突破。但是在那个时代,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解放思想谈何容易。姓资和姓社的争论,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争论,在脑子中还是有些印象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很好,很精辟。
      
      当然书的封面上所写的“为官者必读,经商者必读,修史者必读”倒是纯属扯淡,挺好的一本书,被这句话搞得有点恶心。
      
      
  •      初读《命运》,知道是陆老的作品,心中就多了几分期待。至今,陆老在文坛已活跃了整整三十载。积淀三十年之功底,该是怎样一部大作!
       迫不及待翻看了几页,就被它气势恢宏的描述所吸引。开篇就以一个“老兵油子”冯宁的反常举动为引,吸引人们去重新体味那逝去的岁月,关心那个老兵今后的人生。离奇的是,那个老兵,当兵五年了,居然都没有提干,更没有入党,而他竟然还是一个老首长的儿子,真真不可思议,调足了人的胃口。而后,更以这个老兵的不凡经历和大胆举措,铺陈开来,引出了后面一连串的悬念迭起,精彩纷呈。
       《命运》,一如其名。那是一个激情似火的岁月,也是一个躁动不安的岁月。那期间所发生的任何一件事,都有可能影响到个人的命运,影响到深圳的命运,甚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现代人只知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成就与辉煌,又有几人了解这其中的无奈与艰辛!每一次哪怕在现今看来是极小的突破,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顶住各方面的压力,面临一连串的拷问,一不留神,一生的事业与心血都会付诸东流。他们所付出的每一点努力,取得的每一次超越,都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跨越,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华丽的史诗绝唱!我本不欲替谁高唱赞歌,但也忍不住被书中人物的激情所感染,为他们的突破而欢欣鼓舞,为他们的艰难而扼腕叹息,为着他们的坚持而感动,为着他们取得的成就而雀跃。全书始终如一的洋溢着的激情,洋溢着的对祖国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使我热血沸腾,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社会主义的红红火火,这是以前我们国家所经历过的,也是我们目前所需要的。
       书中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围绕逃港事件、建立深圳特区,开放市场、土地拍卖这三个焦点问题展开,环环相扣,完整阐释了深圳当时错综复杂的情状。这其中有高层决策的激烈撞击的内幕,也有中下层民众三十年来的命运变迁。而在其中奋力拼搏着的,主要有两派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一是以冯宁为代表的有着敏锐政治嗅觉和远见的普通创业者。他们凭着自己天生的直觉和不懈的努力,终于在深圳留下了自己深深的印记。另一派就是以宋梓南、余涛为首的深圳的掌权者和开拓者。他们为深圳的发展规划了宏伟的蓝图,同时,又是这幅蓝图的实践者。而这些或平凡或伟大的人们身上,都延续着陆老作品中一贯的性格塑造,都有着对事业执着到近乎偏执的坚持和对祖国家乡热爱到近乎盲目的狂热。因了这种坚持和狂热,才有了现在的荣耀与辉煌。我们不应该忘记这段历史。更不该忘记当初的奋斗与激情。我相信这也正是陆老想要向我们传达的。
      
  •      一向都很爱读陆老的文章,喜欢那厚重的泥土味中渗透出来的同样厚重的精神气质。那是一种抛却调侃,抛却优美的文法和华丽的修辞之后,剩下的最后的坚持。他作品中的人物无一不是倔强的,坚强的,高昂不屈的,而且,对自己脚下的土地有着深切的热爱。《命运》,一如既往的延续了这种风格。这也是我非常欣赏的。
       《命运》是一部历史题材的作品,也是一部相当现实的作品。作为一个写历史题材文学的作家,他必须熟知那段历史,为此,可能需要钻在故纸堆里好多年。但是,如果要让那段历史文字的每个缝隙都透露出现实的味道,那就需要作者具有超凡的想象力,能无中生有地俘获到历史人物曾有过的那一份情绪。
       作者显然对深圳这座城市进行了细致而生动的观察。虽然,在当初,它并不能被称作“城市”。小说中的很多角色都是深圳城里的外乡人小人物,他们经营着一些不合大陆的法律、但也算不上恶行的事情为生,在深圳生活着。他们或许活得艰辛,但他们可爱,他们也有悲欢喜乐。一句话,活得挺真。他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那些故事在宏大的改革背景下,并不显得卑微,更像是嵌在幕布上的珠链,光彩夺目,熠熠生辉。这是关于“命运”的书,可是字里行间,流淌的却分明是叫人如何与命运抗争,以求得世界的公平。
      作者总是能捕捉到令人动容的瞬间。当大批边民都疯狂的向香港方向游去的时候,整个海面上,浮动着密密麻麻的人群,只有一个人慢慢地沉重地向岸上移动着。面对边防军人的鸣枪示警,他“一边喊着:‘别开枪……别开枪……我是东阳市实验中学的副校长……’一边用尽最后一点力气向岸上走去。血,依然从他的额头上在向下流淌着,流过眼角,流过脸颊,流进嘴里,一直滴到海水里。当他最后走出水面,完全踏上松软的沙滩时,他终于像个笨重的面口袋似的,‘啪’的一声倒下了。紧跟着一个海浪汹涌着扑来,又把他整个都裹进了海水里”。这个人就是冯伯秋,冯宁的父亲。
       读到这里,只觉得有股咸咸的酸涩的液体在心间涌动,说不清是感动、辛酸、无奈,还是别的什么。小平同志在广东的一句:“这总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在场的共和国的“重臣”们无不受到巨大的冲击。然而,冯伯秋,这个老gcd员,他终究没能听到这句话。如果他泉下有知,也该是欣慰的了。他至死都相信着自己的国家,相信着自己的信仰,相信着自己脚下的土地。正是因了这份信任和坚持,他才能够心怀热忱的死去。
       哦,久违的热忱!
      
  •   www.8384xs.com燃文小说网认为很不错
  •   奋斗~~
  •   没有看过此类的书,或多或少觉得改革是一条坎坷的路。
    还是买买菜看看书听听歌比较舒服嘞
  •   你连歌功颂德的时候都不能直呼gcd的中文大名,还热忱个什么劲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