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史

出版时间:2006.10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A.罗杰*埃克奇  页数:289  译者:路旦俊,赵奇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为工业革命之前西方社会的黑夜历史。我关注的重点是,天黑后,在面对来自真实世界和超自然世界的种种危险时人们的生活方式。虽然有过对犯罪和巫术的深入研究,但夜晚很少引起关注,这主要是因为长久以来人们认定,除了犯罪和巫术活动外,在夜间,不会有任何其他重要事情发生。詹姆士一世时期的诗人托马斯·米德顿曾写道:“[夜晚]除了睡觉、吃饭和放屁外,无所事事。”他的这番话也许最能代表这种传统观念。除了某些富有创新精神的欧洲学者外,历史学家们一直——特别是在近代以前——忽视了白昼到黑暗这一古老的过程。夜晚一直是无关紧要的未知领域,是人类生活被遗忘的另一半,尽管家家户户都在黑暗中度过漫长的时光。让一雅克·卢梭在《爱弥尔》  (1762)中写道:我们的生命有一半都在黑暗中。    其实,近代的夜晚既不是白天生活的闭幕,也不是大自然的一个间歇,它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有着许多属于它自己的习俗和仪式。在英国和美国,黑暗常常被称为“夜的季节”,这足以说明其特殊性。黑夜与白昼当然有着共同之处,只在某些程度和强度上有所差异。但是,随着饮食、健康、衣着、交通和通讯方式的改变,许多重大变化都在发生:人际关系、工作节奏和公众道德观念乃至人们对待魔法、性行为、法律和社会等级的态度。因此,本书不仅对夜间活动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而且力图再现与白天的现实截然不同的一个丰富多彩且充满活力的文化,再现一位英国诗人所称的“另一个王国”。不仅如此,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黑暗在提供了日常生计的一个避难所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让人们在夜色渐浓的时候表达他们内心的冲动,使他们实现清醒时或睡梦中的各种被压抑的欲望。从本质上说,夜晚是解脱和更新的时候,可以让善良的人和邪恶的人无拘无束,可以让日常生活中善与恶的力量自由展示。有句谚语证实道,  “夜晚不知羞耻”。尽管危机四伏,普通百姓还是从落日中汲取到了新的力量。    《黑夜史》共十二章,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死神的阴影》,主要介绍夜晚的种种危险。人们在身心两方面所面临的威胁到了夜间会变得更大、更强。很可能,在西方历史上,夜晚从未呈现得如此可怖。第二部分《自然的法则》,主要论述官方和大众对夜晚的反应。最初,教会和政府针对夜间活动采取了各种压制措施,如宵禁和巡夜。直到17世纪末,大小城市的夜晚的公共场合才被有限地归还给民众。普通人,无论是在家还是出外,都必须借用魔力、宗教和自然知识来抵御都市和乡间的黑暗。这种由流行习俗和信仰构成的母体为日落后在黑暗中进行的种种社会活动提供了舞台。第三部分《黑暗的王国》,探讨了人们劳作和娱乐的风俗习惯。不为外人所知的家庭生活削弱了社会约束,为家人、朋友和恋人创造出了亲密的氛围。如果夜晚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人获得自由的时刻,那么,对于社会最上层和最下层而言,它更具吸引力。随后考察了夜晚在多个方面对贵族和庶民的重要性。天黑后,权力从权势阶层手中转到了弱势群体身上。第四部分《秘密的世界》,分析了就寝的仪式、睡眠的困扰以及由来已久的会使丁业化之前一家人半夜三更醒来的各种睡眠情形。人们会醒来小便、抽烟甚至拜访近邻;还有人在半夜里做爱、祈祷、回忆梦境——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梦境至关重要,是安慰和自我意识的重要来源。本书的尾声《黎明》部分,则分析了18世纪中叶以后黑夜在大小城市中的非神秘化过程。在那时,给个人安全和自由带来深远影响的现代“24小时,7天”社会,就已打下基础。    在这本描写夜间生活的图书里,我研究的主要地区是英伦三岛,但所描述的整个地域覆盖了从斯堪的纳维亚到地中海的整个西欧,有大量资料来自欧洲大陆各地。此外,我还引用了早期美国和东欧的资料。本书的时间跨度也很广,从中世纪后期一直到19世纪初,重点在近代(约1500—1750年)。为了进行比较与对比,我偶尔还会提及中世纪和古代社会的古老习俗和信仰。虽然本书所探讨的大多现象仅见于近代,但仍有例外。从这个角度来看,此次对工业化之前的夜间生活的研究,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想。     同样,从亨弗利·奥沙里文、埃米尔·居劳明和其他对19世纪乡村生活进行过密切观察的学者那儿,我也有所受益。我非常认同某些历史观,认为在19世纪末交通和商业发展之前,欧美许多乡村的价值和传统一直没有很大的改变。正如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  (1891年)中所写的那样,苔丝和她母亲的世界观“相差了两百年”——“她们在一起时,詹姆士一世时代便和维多利亚时代凑到了一起”。     在近代社会里,无论年代和地域怎样变化,人们的夜间生活都非常相似,而且这种共性常常大于其差异性。虽然夜晚的生活并非铁板一块,毫无变化,但在态度和习俗方面,人们的相同点要更多。正如生活在工业化以前的人都会在天黑后产生恐惧一样,他们也会作出相同的反应。这一认识,除了促使我以主题来组织书稿外,还加深了我对夜晚重要性的认识。这一自然更替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常常超越了时间和文化上的差异。夜间生活上的明显变化(如在求爱或人工照明方面),我都会在书中探讨。不过,夜间生活直到18世纪才明显变化,而且主要发生在城镇中。事实上,在这以前,除了城乡差别外,社会地位和性别所带来的夜间生活差异要大于时间和地域的影响。     为了研究这一包罗万象的课题,我自然会借助各种资料,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那些私人文件——书信、回忆录、游记和日记。尽管本书涉猎广泛,但基本上都是围绕人的生活展开。尤其是日记,能使我对中层和上层社会的生活进行具体描述。除了少量日记和自传外,涉及到社会下层百姓的资料还有大量的法庭记录,其中,最珍贵的是一份描写市井生活的小册子——记录了18世纪伦敦中央刑事法院审判情况的《老贝利开庭报告》。至于传统信仰和价值观念,则来自词语汇编、词典和谚语集。法国一位专事谚语创作的神父写道:“农民的信条已经融人了他的灵魂深处。”为了探究不同阶层的思想,我研究了大量“高雅”和“低俗”的文学,不仅有诗歌、喜剧和长篇小说,而且有民谣、寓言和小本故事书。我在使用这些资料时慎之又慎,一再指出虚构文学作品与社会现实的不同。布道说教文字也非常有用,主要都是传道、宗教小册子和规劝性的手册。同样有意义的,还有18世纪的报刊,医学、法律和哲学论文,以及农业方面的小册子。为了更能说明问题,我还借用了医学、心理学和人类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最近出版的一些著作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它们所涉及的领域从大众文化到失明症,可谓应有尽有;此外,还有论及夜间生活某些方面的专著(出于对主题统一性的考虑,我没有研究夜晚战争的相关资料)。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虽然我多次论及了夜晚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这一问题,包括黑暗是否是造成社会稳定或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但这并不是我最关心的问题。希望本书能促使人们更深入地研究黑夜历史。     罗杰·埃克奇     弗吉尼亚州罗安诺克市塔糖山     2004年11月

内容概要

《黑夜史》共十二章,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死神的阴影》,主要介绍夜晚的种种危险。人们在身心两方面所面临的威胁到了夜间会变得更大、更强。很可能,在西方历史上,夜晚从未呈现得如此可怖。第二部分《自然的法则》,主要论述官方和大众对夜晚的反应。最初,教会和政府针对夜间活动采取了各种压制措施,如宵禁和巡夜。直到 17世纪末,大小城市的夜晚的公共场合才被有限地归还给民众。普通人,无论是在家还是出外,都必须借用魔力、宗教和自然知识来抵御都市和乡间的黑暗。这种由流行习俗和信仰构成的母体为日落后在黑暗中进行的种种社会活动提供了舞台。第三部分《黑暗的王国》,探讨了人们劳作和娱乐的风俗习惯。不为外人所知的家庭生活削弱了社会约束,为家人、朋友和恋人创造出了亲密的氛围。如果夜晚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人获得自由的时刻,那么,对于社会最上层和最下层而言,它更具吸引力。随后考察了夜晚在多个方面对贵族和庶民的重要性。天黑后,权力从权势阶层手中转到了弱势群体身上。第四部分《秘密的世界》,分析了就寝的仪式、睡眠的困扰以及由来已久的会使丁业化之前一家人半夜三更醒来的各种睡眠情形。人们会醒来小便、抽烟甚至拜访近邻;还有人在半夜里做爱、祈祷、回忆梦境——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梦境至关重要,是安慰和自我意识的重要来源。本书的尾声《黎明》部分,则分析了18世纪中叶以后黑夜在大小城市中的非神秘化过程。在那时,给个人安全和自由带来深远影响的现代“24小时,7 天”社会,就已打下基础。

作者简介

作者:(美)A.罗杰·埃克奇A·罗杰·埃克奇(A.ROGER EKIRCH),美国历史学家,现为维吉尼亚工学院历史系教授。二十年前,埃克奇开始研究黑夜的历史。2005年,《黑夜史》由美国W.W.NORTON公司出版。

书籍目录

前言黄昏Ⅰ 死神的阴影 夜晚的恐惧:天与地 来自人的危险:抢掠、暴力与纵火Ⅱ 自然的法则 执政者的脆弱:教会与政府 家就是人的城堡:家中的设防 可见的黑暗:在夜间导航Ⅲ 黑暗的王国 黑暗中的劳作:干活 共同的女恩人:社交、性生活与独处 夜猫子:王公贵族 夜晚的主人:庶民Ⅳ 秘密的世界 卧室的礼仪 解开缠绕的袖口:骚乱 失去的睡眠:节奏与启示黎明

章节摘录

书摘夜晚是人类第一件明知无益却又无从回避的事,也是人类最古老、最不易忘怀的恐惧。面对愈加浓重的黑暗和寒冷,我们的史前祖先们一定异常恐惧,更担心某天早晨太阳不再升起。    我们很难想象,有什么能比埃德蒙·伯克在伦敦的乔治风格寝室更远离旧石器时代的氛围。当时的伯克还很年轻,刚从爱尔兰移民来到伦敦。他热衷于研究黑暗与审美之间的关系,对于人类对黑暗的古老恐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连受过教育的伦敦市民也屈服于这种恐惧。在伯克之前,对这一话题进行过清晰阐述的英格兰人是约翰·洛克,他在著名的哲学论文《人类理解论》(1690)中解释了儿童对黑暗的恐惧,洛克认为,这是因为保姆们常给容易受到影响的幼童编织鬼怪故事。伯克对此只持部分肯定的态度,他在《对我们高尚和美丽观点起源的哲学探究》(1757)中坚持认为,黑暗永远“有其独特的可怕之处”。他的结论是:“黑暗给古往今来的所有国家都带来过恐惧,因而,很难想象,这种恐惧仅仅是一些无稽之谈造成的。”总之,对黑暗的恐惧是永恒的。    现在我们已无法确知,这种与生俱来的对黑暗的恐惧,究竟何时开始在人类的心灵中扎根。考虑到最早的祖先一定惧怕过黑暗,很可能,这种最古老的焦虑就始于远古时候,而这正是伯克所述。不过,有些心理学家推测,史前人类可能不是天生害怕黑暗,而是害怕黑暗中出现的具体的危险。只有当夜晚逐渐成为危险的同义词时,早期人类才会对夜晚产生本能的恐惧,并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不管这种恐惧具体起源于何处,也不管它是天生的还是逐渐形成的,后人显然继承了对夜间黑暗的厌恶情绪。古代世界里,恶魔充斥在任一方夜空中。希腊神话中,诞生于混沌之中的尼克斯是“征服一切”的司夜女神,在《伊利亚特》中,她甚至能让宙斯颤抖。她孕育出凶险的疾病、冲突、毁灭。在巴比伦,沙漠居民遭受着夜晚出没的女妖莉莉丝的掠夺。而古罗马人则害怕“斯特里克斯”的夜间飞行,这种女巫会将自己变成尖叫的鸟,猎食婴儿的内脏。在耶路撒冷以东荒凉的库姆朗,  “黑暗天使”让生活在贫瘠土地上的艾赛尼派。村民不寒而栗。同样,在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等许多早期文明中,黑暗与死亡之间也画上了等号。即使是基督教统治一切的欧洲也不例外。《圣经》中的第23诗篇提到了“死亡阴影之谷”。基督教从诞生那一刻起就将上帝奉为永恒之光的源泉。上帝创造世界的第一步就是用他赐予的光将世界从混沌之中拯救出来。《约翰福音》中说:  “光在黑暗中闪耀,但是黑暗没有战胜光。”《圣经》叙述了一连串邪恶的行径——“黑暗的所为”——在死寂的黑暗中横行霸道,包括客西马尼花园中对耶稣的背叛事件。当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到处一片黑暗”。    在那些地域和时间上早已远离古代世界的近代国度之中,夜晚仍然引起人们强烈的恐惧。例如,法国画家高更在塔希提岛上发现,这里的卡纳卡女人从来不在黑暗中睡觉。甚至到了20世纪,美国的纳瓦霍印第安人仍然畏惧夜间活动的恶魔,太平洋中迈路岛上的土著居民也一样。在非洲文明中,比如尼日利亚的约鲁巴和伊博部落、达荷美和多哥的埃维人认为,鬼怪会在晚上变形为巫师,传播不幸与死亡。有意思的是,在那些相信巫师也会在白昼活动的原始部落中,如丁卡人,巫师们的行为则没有那么令人害怕。    并非所有的社会都如此憎恶夜晚。在强调人类自远古时代即对黑暗产生本能恐惧的同时,我们并不排除另一个事实:在不同文化中,夜晚所带来的恐慌不尽相同。在古希腊的一些膜拜仪式上,被称作“潘契德斯”的宗教节目常常上演一通宵。古罗马诗人尤维纳利斯曾说,尽管太阳落山会带来生命和肢体上的危险,古罗马人仍会在早期的罗马街头闲逛,公元2世纪初的罗马城,就已经拥有了丰富的夜生活。里巴尼乌斯说,安蒂奥奇的居民们借助油灯来“摆脱睡眠的暴政”——正如苏美尔和埃及社会那样,这种早期的人造光源给他们带来了福音,带给他们更大的夜间自由。但是,苏美尔人和埃及人并不是最早使用人造光源的,在法国的拉斯库岩洞壁画附近,人们挖掘出了近百座旧石器晚期的灯盏残品。    各种人造光源——灯、火把和蜡烛——在很早的时候就减轻了人们对夜晚的焦虑。柏拉图曾说:“妖魔不喜欢灯的气味。”但是,科技上的创新只是焦虑减轻的部分原因。也许,文化差异可以对此作出解释,一些民族认为夜间不利于作战,而另一些民族却恰恰相反。欧洲沿海的居民们都知道,北欧海盗们对夜晚情有独钟。也许因为斯堪的纳维亚的冬天总是饱受黑暗之苦,见不到阳光,北欧人才变得冷酷无情,令人恐惧。数世纪后在北美东部沿海,英国移居者观察到,不同的印第安部落对黑暗的反应也大相径庭。新英格兰的威廉·伍德建议其他移居者不要害怕印第安人夜间偷袭:“他们晚上根本不会离开居住地,因为他们害怕阿巴莫丘(魔鬼),尤其是在他们做坏事的时候。”然而,造访北卡罗来纳的约翰·劳森却报告说,当地一个部落“夜间从来不害怕,也从来不担心什么鬼怪,就如同我们喝牛奶时从不担心会吞下妖魔和怪物一样”。——为此,他像洛克一样责怪“我们愚蠢的保姆和仆人”,因为他们“那些关于仙女和巫师的毫无根据的故事,给幼年时的我们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    各种因素形成了过去的文化对黑夜的不同反应,包括儿童幼年时即养成的对黑暗中的危险的畏惧。多年来,夜晚所带来的真正危险,已经凭借自身的实力,改变了人们对黑夜的感受,这种影响常远大于其他环境因素。同样显而易见的是,过去的岁月里,我们对于黑暗的恐惧并未呈现出任何时间上的顺序。多年来,人类肾上腺素的潮汐或涨或落,而不是呈现一条简单的线性演变模式。随着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人类对黑暗的恐惧在渐渐淡去,尤其是在出现了电灯和职业警察以及科学理性主义盛行的工业化社会。然而,在工业化之前的几个世纪里,夜晚却积集了来自人类、自然和宇宙间的最恶的东西。在夜里,谋杀与盗窃、可怕的灾难与邪恶的灵魂,到处肆虐横行。P11-13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我们的生命有一半都在黑暗中,黑夜不知羞耻。爱情和美酒不懂恐惧,入梦之后,各人就回到自己的世界去了,床是人类最好的约会地点,夜晚知道你的一切欲望……     在这本引人关注的著作中,作者讲述了工业化之前欧洲的黑夜历史与文化,复活了一个神秘的世界:喧哗与颤栗,做梦与做爱,作乐与作乱。作者认为,人工照明时代的到来,模糊了黑夜与白昼的界线,人类从此告别了真正的黑夜,进入现代的24/7社会。     本书为工业革命之前西方社会的黑夜历史。如果说,以前的历史都是醒着的人类的历史,《黑夜史》则补述了人类生命的另一半历史。

编辑推荐

我们的生命有一半都在黑暗中,黑夜不知羞耻。爱情和美酒不懂恐惧,入梦之后,各人就回到自己的世界去了,床是人类最好的约会地点,夜晚知道你的一切欲望……    在这本引人关注的著作中,作者讲述了工业化之前欧洲的黑夜历史与文化,复活了一个神秘的世界:喧哗与颤栗,做梦与做爱,作乐与作乱。作者认为,人工照明时代的到来,模糊了黑夜与白昼的界线,人类从此告别了真正的黑夜,进入现代的24/7社会。    《黑夜史》为工业革命之前西方社会的黑夜历史。如果说,以前的历史都是醒着的人类的历史,《黑夜史》则补述了人类生命的另一半历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黑夜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条)

 
 

  •   黑夜到底发生了神马,偶一直很好奇
  •   极为丰富的史料可以再现欧洲的中世纪面貌有点感慨:欧洲中世纪的生活和文明水平远不如中国啊
  •   图文并茂,文字通俗易懂,表达的主题也很有意思。只是有两个缺陷,一是关于东方特别是中国的内容太少,二是引用史料没有注解。算是白璧微瑕吧
  •   买回来未及读完,随身带着出差,被朋友见到读了几页就从我这里借去了。但是我没看完的时候很想再读一读,于是这本书就这样在朋友和我之间来回传递,谁有空谁看。
    好像欧洲从古典时代之后在蒙蔽中经历了中世纪直至文艺复兴与启蒙,期间人抗争自然环境颇显力不从心,大面积的野蛮人森林、寥落的小城镇、泥泞的道路、野兽或魔鬼的传说,还有,那漫长的黑夜,是各类禁忌而不是理性统治大地。人们的活动范围如此之小,以至于描述整个夜晚就只有围炉夜话,各种对应内心的黑暗与试探的边界,各种文化的、传统的渊源莫不是来自现在看来荒诞的猜测。
    就像电影狼族盟约或者断头谷中描述的那种环境,谁敢在夜里去林地的边缘?
    当然这不是一本恐怖氛围浓厚的书,它更是从人们在黑夜中的生活描述来介绍历史,这个角度如同是对那个时代的比喻,详细的介绍和大量的例子使内容很充实。就像“屠猫记”这本书从一个故事、一堆陈年旧册、童话等方面来介绍法国的历史,黑夜史也是叙事兼论史。
    即使你从未涉猎,读这本书很可能勾起你对这类书籍的兴趣,这是它非凡之处。
  •   被吓到了,原来欧洲过去的社会这么恐怖、肮脏、令人恶心!《黑夜史》真是一本好书!
  •   值得看,但这些新翻译的书都有通病,就是语言过于机械。如果是早年的名家翻译就好了!
  •   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了我,还没看完,还不错吧。
  •   欧洲中世纪的世俗庸常,很不一样的一段历史小细节
  •   以为是讲中世纪的结果是讲文艺复兴的,纸张我非常喜欢~
  •   中世纪的夜生活,研究得很细致也比较有趣
  •   封面、纸张都是我喜欢的类型不过书的封面和扉页都有些灰还是什么的 有些脏总体还说还过得去字迹也很清晰
  •   工业社会前的夜晚,很有意思,从宗教、政治、民俗、历史的角度来讲的,很不错。
  •   你都记得么那些曾经困扰了漫漫童年的那些幻想么?一个人害怕的黑夜,我一直在寻觅的.直到<<黑暗史>>.才豁然明白. 我不是一个人.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