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湖北辞书 作者:儒勒·凡尔纳 译者:万维
Tag标签:无
前言
儒勒·凡尔纳,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被誉为“科幻小说的开山鼻祖”。凡尔纳自幼热爱海洋,向往远航探险。11岁时,他曾志愿上船当见习生,远航印度,结果被家人发现,父亲强行将他从港口拉回了家。为此凡尔纳还挨了父亲一顿狠揍,并躺在床上流着泪保证:以后只躺在床上,在幻想中旅行。也许正是这一童年经历,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凡尔纳一生都驰骋于幻想之中,创作出众多深受世界数亿读者喜爱的科幻作品。 凡尔纳的科幻作品,之所以具有其他同类作品无法超越的魅力和神奇力量,是因为这位大师的作品里有着许多宝贵的品质。 首先,科学知识和精彩故事在凡尔纳的笔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凡尔纳的作品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历史、地理、动植物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凡尔纳笔下的人物都是一些知识丰富的伟大探险家,比如《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阿罗纳克斯教授,《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中知识渊博、风趣幽默的地理学家巴加内尔等等。无论是在海底、地心,还是跨越海洋、穿越各大洲,凡尔纳的故事都是同样精彩,让人不忍拍案叫绝。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澳洲大陆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红海、印度洋、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南极大陆和北冰洋的奇妙景象,都跃然纸上,随着故事一涌而出。妙趣横生的语言、波澜起伏的情节、独具魅力的人物,让读者很容易就能融入到书本中去,读得如痴如醉。对于好奇心强的青少年读者来讲,作品中富于冒险和探索精神的探险家就是各种榜样,能激发起他们热爱科学、探索世界的欲望。 其次,凡尔纳的巨大影响力,还来自于他的作品对未来世界的预见性。这些科幻小说包含了一个个神奇的预言。比如《海底两万里》中出现了潜艇“鹦鹉螺”号。要知道,在凡尔纳生活的十九世纪,人类还没有制造出潜艇。虽然在今天,这些高科技产物,我们已经不以为奇了,但是在那个时代确实堪称伟大的想象,而凡尔纳的作品则可算得上伟大的预言。再比如《八十天环游地球》中,英国绅士仅仅用了八十天就周游了地球一整圈。在交通工具相当发达的今天,环游地球的时间已大大缩短,但谁能说凡尔纳那稍具夸张性的故事不是一个奇妙的预言呢?再说说《气球上的五星期》这部凡尔纳的成名之作。几个朋友乘着一只巨大的热气球就能横贯非洲大陆,完成非洲探险之旅。这样的想象力是多么地令人惊叹啊!只要敢于想象,还有什么可畏惧的呢?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样想象力丰富的科幻小说,这样神奇的科学预言,虽然年代已久,预言已经变成了现实,却并不会失去它的光泽,仍能让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不忍释卷。 最后,凡尔纳的作品深入浅出、意蕴深刻。极具感染力的人物形象,能让读者感受到人性之美;惊心动魄、重重困难的探险历程,又让读者认识到知识的无穷力量;丰富详实的历史地理、风俗人情,又能让读者领略世间万象。正是这些宝贵的内容,承载起了凡尔纳“科幻小说之父”的美誉,使得凡尔纳的作品拥有百年不衰、风靡全球的魅力。 在凡尔纳这位科幻小说大师的带领下,读者可以跟随他笔下的人物开始一次次奇特刺激的旅行。在《八十天环游地球》中,读者可以跟随意志坚定、严谨守信的英国绅士福克先生以及他忠实的仆人路路通环游世界,感受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在《十五岁的小船长》中,读者可以到十九世纪的非洲大陆,与小船长迪克·桑德一起并肩作战,对抗罪恶的黑奴贸易者;在《海底两万里》中,读者可以乘坐神奇的“鹦鹉螺”号潜艇,感受海底世界的奇异风光,与鲨鱼和章鱼作战,等等。 读了凡尔纳的作品,我们或许会以为他是个知识渊博的天才,让人望尘莫及——一个“只躺在床上”就能写出如此引人入胜的科幻作品的人,难道不是天才么?其实不然。父亲虽然阻止了凡尔纳去远航探险,却没能按捺住他那颗充满活力、勇于探索的心。凡尔纳并不是“只躺在床上,在幻想中旅行”,他的每一篇科幻小说都是结合了个人的生活经历,并经过艰难、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虽然凡尔纳的作品都是虚构的,但是很多细节都禁得起推敲,如其中对于各地地理面貌的描述、动植物的介绍等等。这些细节都来自于生活中的观察和调研。假如凡尔纳不去主动探寻各学科知识,不去亲身经历体验,他又怎能写出如此辉煌又让人信服的作品呢? 其实,这位科幻小说家的创作生涯并不是一路坦途的,在创作之初,他曾因投稿无门,连续在十六家出版社都碰壁后,愤怒地将《气球上的五星期》的手稿投入火中。手稿被妻子救了出来,投到第十七家出版社,他才得到赏识,一举成名。从此,凡尔纳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探索期,他不断地尝试朝不同的方向探究,优秀作品也不断涌现。成名前,凡尔纳经常上国家图书馆,热衷于各项科学的新发现,同时系统地研究了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为他构思的科幻小说积极准备素材。天才出自勤奋。如果缺乏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凡尔纳也不会创作出如此多的优秀作品。 科幻小说大师凡尔纳的人生经历,已经让人受益匪浅。而凡尔纳享誉世界、经久不衰的作品,正躺在你手上,为你展现出另一个神奇的世界。请随这位大师一道,在这个世界中畅游翱翔吧!
内容概要
《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著名三部曲的第二部,描写的是法国博物学家阿龙纳斯教授应邀登上一艘驱逐舰,参与追捕当时盛传的海上“怪物”,不幸却被那“怪物”俘获。而所谓的“怪物”竟然是当时无人知晓的潜水艇。该潜水艇的艇长是绰号“尼摩”的一位失踪多年的人。尼摩邀请阿龙纳斯教授一行三人作海底旅行。他们沿途饱览了海底变化无穷的奇异景观和形形色色的生物,经历了种种的危险。最后,当潜水艇到达挪威海岸时,阿龙纳斯教授等三人不辞而别,将他们所知道的海底秘密公诸于世。《海底两万里》悬念迭起,高潮频仍,趣味盎然,在引人入胜的故事和精彩的海底景观的描写中,蕴蓄着鲜明的爱憎和广博的地理知识,使人们在获得极大的精神享受的同时,感受到自然的神奇和科学的力量。
作者简介
作者:(法国)凡尔纳
书籍目录
上部
一 飞逝的礁石
二 赞成与反对
三 悉听尊便
四 尼德?兰
五 寻寻觅觅
六 全速前进
七 种类不明的鲸鱼
八 动中之动
九 尼德?兰的怒气
十 水中人
十一 “鹦鹉螺”号
十二 一切都靠电
十三 几组数据
十四 黑流
十五 一封邀请函
十六 漫步海底平原
十七 海底森林
十八 太平洋下四千里
十九 瓦尼科罗群岛
二十 托雷斯海峡
二十一 陆地上的几天
二十二 尼摩艇长的雷电
二十三 强迫睡眠
二十四 珊瑚王国
下部
一 印度洋
二 尼摩艇长的新建议
三 一颗价值千万的珍珠
四 红海
五 阿拉伯隧道
六 希腊群岛
七 地中海里四十八小时
八 维哥湾
九 沉没的大陆
十 海底煤矿
十一 马尾藻海
十二 抹香鲸和长须鲸
十三 大浮冰群
十四 南极
十五 意外还是事故
十六 缺氧
十七 从合恩角到亚马逊河
十八 章鱼
十九 墨西哥湾流
二十 北纬47度24分、西经17度28分
二十一 大屠杀
二十二 尼摩艇长的最后一句话
二十三 尾声
章节摘录
1866年发生了一件离奇古怪的事情,出现了一种无人解释也无法解释的奇异现象,可能大家还记忆犹新。当时,各种传闻沸沸扬扬,把港口居民搅得心神不宁,使得内陆百姓人心惶惶,海员却是激动万分。欧洲和美洲的商贾、船主、船长、世界各国的海军军官,乃至欧美两大洲的各国政府,都以极大的热忱、密切关注着这件事。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好几艘船在海上遇到一个“庞然大物”,一个长长的梭状物体,时而泛出磷光,体积比鲸鱼大得多,速度也比鲸鱼快得多。 各种航海日志中都有与此相关的记载,比如这个物体或生物的身体构造、前所未有的运动速度、令人吃惊的运动能量、像是天赋的独特生命力,都是大同小异的。如果说这是一种鲸类动物,那么它的体积大大超过了生物学家曾经记载的鲸类动物。居维叶、拉赛佩德、迪梅里先生、德·卡特法热先生都不会承认这种巨型怪兽的存在,除非他们见过,也就是说,除非他们以科学家的眼光亲眼目睹过。 一些人保守估计,说怪兽只有200英尺长。另一些人则估计过高,说怪兽有一英里宽三英里长。撇开这些保守和夸张的估计,将多次观察的结果进行折衷,可以肯定,如果这庞然大物的确存在,那么其体积大大超过了鱼类学家迄今为止所认可的全部鲸类动物。 然而,这东西的确存在,事实本身已经毋庸置疑。凭着人类固有的好奇心理,就不难理解怪兽的出现给世界带来的骚动。至于把此事斥为无稽之谈,那是完全不可取的。 事实就是证明。最早在1866年7月20日,加尔各答一布纳希汽轮航运公司的“希金森总督”号汽船,在澳大利亚东海岸五海里处,遇到这个游动着的巨型生物。起初,贝克船长以为碰到一座无人知晓的巨礁,甚至准备测定其准确方位。突然,从这奇怪的物体身上喷射出两道水柱,呼啸直上,足有150英尺高。这么说来,除非这座巨礁上有一个间歇性热喷泉,不然的话,“希金森总督”号真是遇到了尚不为人知的海洋哺乳动物,能从鼻孔中喷出混杂着空气和水汽的水柱。 同年7月23日,西印度一太平洋汽轮航运公司所属的“克里斯托巴尔·科隆”号汽船,在太平洋海面上也见过类似现象。如此说来,这不寻常的鲸类动物能以惊人的速度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因为‘希金森总督’号和“克里斯托巴尔·科隆”号在两个相隔足足700海里的地方看到这鲸类动物,而时间只差三天。 两个星期后,在离“克里斯托巴尔·科隆”号汽船遇见那庞然大物2000海里的地方,国立轮船公司的“爱尔维”号和皇家邮船公司的“香农”号邮船,在美国和欧洲之间的大西洋海面上相向近舷航行时,在格林威治子午线北纬42度15分、西经60度35分的地方同时看见这个怪兽。根据两船此次同时观察到的结果,可以估计这只哺乳动物至少长350多英尺。 因为,即使“香农”号和“爱尔维”号首尾相连有100米长,也不能超过这怪兽的长度。而最大的鲸鱼,像经常出没于阿留申群岛的久阑马克岛和安格力克岛附近海域的鲸鱼,也从没超过56米——甚至还没达到这个长度。 消息接二连三地传来:横渡大西洋的航轮“佩雷雷”号再次观察到这个怪兽,英曼轮船公司的“埃特娜”号与怪物的相撞,法国大型驱逐舰“诺曼底”号军官所做的笔录,分遣舰队舰长菲茨詹姆斯的高级参谋在“诺德莱德”号上进行了极其可靠的方位测定。这一切在当时着实使公众舆论震惊万分。在爱说爱笑的国家里,大家拿这件事消遣调侃,而在英国、美国、德国等严肃务实的国家,对此则极为关注。 在各大中心城市,怪兽成了热门话题。人们在咖啡馆里赞叹,在报纸上讥笑,甚至搬上舞台声情并茂地演出。报纸正好不失时机地捏造出各种奇闻轶事。在发行量很少的报刊上,关于离奇巨型动物的报道比比皆是,从北极海中可怕的白鲸“莫比·狄克”,到北欧斯堪底纳维亚传说中硕大无朋的北海巨妖(它用触须就能缠住500吨重的船只,并不费吹灰之力地将其拖下海底)。有人甚至引经据典,搬出亚里士多德和普利尼的观点(他们都承认这类怪兽的存在)、蓬托皮丹主教的挪威童话、保罗·赫格德的游记,以及哈里格森船长可信度不容怀疑的报告。报告上说哈里格森船长于1857年在“卡斯帝恩”号上曾见到过一条巨蟒。迄今为止,这类巨蟒只在旧时的北极探险船“立宪”号经过的海域出现过。 当时,在学术团体里和科学报刊中,轻信派和怀疑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无休止的论战。“怪兽问题”使人们情绪激昂。信奉科学的新闻记者和信奉神灵的同行展开了激烈的笔战,在这次有纪念意义的笔战中挥毫泼墨,争论不休,还有人为此付出了少许血的代价,因为海怪引发的论战最终转化为对趾高气扬者的人身攻击。 这场论战整整持续了六个月,论战的双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各家流行小报接连不断地刊登文章,大肆批驳巴西地理学院、柏林皇家科学院、不列颠学术联合会、华盛顿史密斯协会发表的论文,回击《印度群岛报》、摩亚诺神父主办的《宇宙》杂志、彼得曼主办的《消息报》里的讨论报道,以及法国和国外各大报刊上刊登的科学专栏新闻。这些才华横溢的撰稿人戏谑地援引怀疑派曾引用过的林奈的一句话,挖苦说“大自然不会制造蠢东西”,以此恳求大家不要违背大自然,随便相信什么北海巨妖、海蟒、白鲸“莫比·狄克”,更不要听信癫狂海员的胡言乱语。最后,在一张言辞尖刻的讽刺报纸上刊登出一篇概述性文章,是该报最受读者欢迎的编辑草草撰写的,这位编辑像希腊神话里的英雄希波吕托斯那样给这怪兽以致命一击,在世人的哄笑声中结束了这场没完没了的论战。才智最终战胜了科学。 1867年的头几个月里,怪兽问题似乎已经被人淡忘,看来不会再有人提起。就在此时,一些新的事实又摆到公众面前。此时此刻,人们面对的已不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而是一个令人胆战心惊、必须设法避免的现实危险。问题的性质变得截然不同。怪兽变成了小岛、岩石、巨礁,而且是行动迅速、变幻莫测、行踪不定的巨礁。 1867年3月5日,蒙特利尔海运公司的“莫拉维亚”号夜间行驶到北纬27度30分、西经72度15分的海面时,右舷后半部撞上一座礁石,而在任何航海图上都没有标明这一带海域有这样一座礁石。撞击发生时,凭借风力和自身400匹马力的功率,“莫拉维亚”号正以每小时13节的速度前进。毫无疑问,要不是“莫拉维亚”号船体特别坚固,被撞之后一定会破裂,连同从加拿大载来的237名乘客一起葬身大海。 这起事故发生在清晨5点拂晓时分。出事当时,值班海员急忙跑到船尾,全神贯注地观察海面。可是什么也没有看见,只在距离三链处看到一个碎成了浪花的巨大漩涡,就像是大片平静的海面刚受到猛烈冲击一样。“莫拉维亚”号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损伤,准确地记录下出事地点后,又继续航行。究竟是撞上了暗礁,还是撞上了遇难船只的残骸?当时无法知道,直到“莫拉维亚”号进船坞检查船底时,才发现龙骨已经部分受损。 这起就其本身来说极其严重的事故,要不是三个星期后在相同的情况下再次发生,很可能同其他许多类似事故一样被人遗忘。接着发生的那起撞船事故,也只是因为相撞船只的国籍及其所属公司的声望,才引起了极大的轰动。P3-7
编辑推荐
《海底两万里》叙述的是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教授探海旅行的故事。本书通过对“海上怪物”的追踪,为我们描绘出一片片神奇的海底世界,这里有海底平原、海底森林、海底墓场、珍珠世界、沉没的大洲和古城堡……当然,除此之外,小说还为我们展示出了各种各样迷离而又神奇的鱼类世界。同时,凡尔纳还用他神奇的笔为我们设置了很多惊险的场面,使整部小说显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