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经-中华国粹经典文库

出版时间:2007-9  出版社:湖北辞书  作者:本社  页数:179  字数:77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以《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在原有体例基础上,对其作了标点与翻译。该书内容丰富,它对从选才、用才到领导艺术,从政令的权变到外交的纵横,从做人的原则到做事的变通,都提出了很多独到的看法。它以令人警策的历史教训,为现实生活中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实业家提供了卓有成交的谋略武器。

作者简介

  赵蕤 (ruǐ)字太宾,梓州盐亭人(今四川省盐亭县两河镇赵家坝人),约生于唐高宗显庆四年 ( 公元 659 年 )卒于唐玄宗天宝元年 ( 公元742年)。赵蕤读百家书,博于韬略,长于经世。由于他出生在木融合、大统一、大团结的“开元盛世”,缺乏战国时期那种人分裂,大动乱、人辩论的政治环境,加上他视功名如粪土,视富贵如浮云。所以采取了“夫妇隐操,不应辟召”的处世态度。   他自幼好帝王之学,“博学韬衿,长于经世”,并且“任侠有气,善为纵横学”,因此闻名于当世。唐玄宗多次征召,他都辞而不就,过着隐居的生活。大诗人李白对他极为推崇,曾经跟随他学习帝王学和纵横术,时称“赵蕤术数,李白文章”。 赵蕤和李白是唐代的“蜀中二杰”,李白师承赵蕤的儒家风范、道家思想和豪侠性格,青胜于兰,如虎添翼。  赵蕤的生平事迹,刘煦的《旧唐书》和欧阳修的《新唐书》皆未立传。唯北宋孙光宪的《北梦琐言》和清代纪晓岚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他的事迹有简历和传略可查。  赵蕤的代表作为《长短经》,又叫《反经》。《长短经》成书于开元四年 (公元716年),共九卷 64 篇,集儒家、道家、法家、兵家、杂家和阴阳家思想之大成,是黑白杂揉之书,以谋略为经,历史为纬,记述国家兴亡,权变谋略、举荐贤能、人间善恶四大内容,又以权谋政治和知人善任两个重点为核心;此书高妙完美,天人合一,振聋发聩,警世惩恶,是难得的谋略全书。

书籍目录

经典常新
前言
大体
知人善任 国之根本
设官分职 用非其有
任长
明察人才 治世之要
驭才之术 弃短用长
品目
明于品材 安于任使
名实相符 尊以显位
量材
才有参差 各得其所
人主有道 方能用贤
知人
知人不易 不可轻信
知人有术 多方观察
气质轩昂 方成大器
心气内蓄 观色取之
人各有志 神态不一
隐恶之人 谨防假冒
圣贤之美 贵在知人
君德
理国之本 君德为先
西汉英主 谁更贤明
后汉衰微 在于君德
魏晋人杰评长说短
隋朝短命 并非天亡
臣行
臣有六正 是为良辅
官有六邪 务须防范
量主而进 前哲所韪
贤者重义 决不轻生
大义大度 士所遵循
仁德之行 贵在自尊
残暴之治 祸患无穷
功亏一箦 乐毅无过
商鞅变法 褒贬不一
明法胜才 影响大业
英雄作为 宜看时势
明君之贤 甄辨人物
理乱
明察领袖 可知兴衰
细审风气 可知国情
四乱宜察 四危必晓
反经
御法非人 道不可行
实事求是 行之有度
忠不过职 职不过官
时过境迁 好事变坏
是非
察古鉴今 扬长避短
勿揭隐私 勿蔽恶行
炫士不信 大行不谨
富国强兵 以何为先
身正无惧 积毀销金
借鉴外物 认识自我
人有内美 也需衣装
先发制人 不为福先
赏罚之道 不可无度
贤君慈父 如何体现
人心不同 其犹人面
人之知礼 可在贫富
忠直无报 谗邪胜直
同气相求 同美相妒
臣贤国昌 辞之何愚
因物制宜 求同存异
大度容人 英雄本色
治道之要 知下之能
善于文辞 还须求实
万乘之主 应善借力
患己不立 患时不遇
尊重贤士 勿图虚名
王权可贵 争逐可悲
君子固穷 穷则思变
物势之反 君子之道
先要自甄 才行大志
进贤为功 勿越权限
诸家之说 相辅相成
适变
事有因革 顺变通达
黄老之术 无为而治
七教三至 孔子之言
墨翟之术 崇尚节俭
申商之术 以法为本
诸子之术 治国可鉴
时宜
事同形异 切莫照搬
事同势异 更需细察
背水一战 需明原由
随时变通 不可执一
用无用
有用无用 相辅相成
势运
人性善恶 势运所致
天时
不违天时 亦重人和
地形
因地用兵 方能获胜
五间
战中用间 事半功倍
变通
用兵之机 重在变通
奇兵
奇正结合 用兵常道

章节摘录

  大体  [题解]  所谓大体,就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大计,本篇论述了君主的为政之要。作者认为,一个励精图治、善理国政的君主,一是要分清主次,能够抓住大事而放弃琐屑细务;二是要任用贤能,能够人尽其才,如刘邦所言:“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有天下也。”  知人善任 国之根本  [原文]  臣闻老子曰:“以正理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苟卿曰:“人主者,以官人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为能者也:”傅子曰:“士大夫分职而听,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总方而议,则天子拱己而正矣。”  何以明其然耶?当尧之时,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田官,夔为乐正,■为工师,伯夷为秩宗,皋陶为理官,益掌驱禽。尧不能为一焉,奚以为君,而九子者为臣,其故  何也?尧知九赋之事,使九子各授其事,皆胜  其任以成九功。尧遂乘成功以王天下。  [译文]  我记得老子说过:“用规范的方式治理国家,用奇变莫测的办法带兵打仗,用无为的方法来治理天下。”荀卿说:“做帝王的人,应以能否选用人才作为衡量他能力的标准;平民百姓,是按照个人能力大小来衡量才干。”傅子说:“士大夫分别遵从自己的职守而听从命令,诸侯依照所分封的国土守而治之,三公汇总全国各地的情况进行计议,这样天子就可以躬行修身达到天下大治了。”  怎样证明这个道理是对的呢?在尧的时代,舜为掌管刑罚、土地的司徒,契为掌管军事的司马,禹为掌管建设的司空,后稷为掌管农业的田官,夔为掌管音乐的乐正,■为管理工匠的工师,伯夷为掌管祭祀的秩宗,皋陶为掌管司法的理官,益为负责驯化野兽的驱禽。这些具体的事,尧一件也不做,却成为君主,而这九个人反而做了他的臣子。其原因何在?因为尧懂得根据他们九个人各自的长处,分别安排他们做九种不同的事,因而他们都能各胜其任,取得成功。尧于是在他们成功的基础上,能够称王于天下。  [原文]  汉高帝曰:“夫运筹策于帏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有天下也。”  [译文]  汉高祖说过:“在军帐中出谋划策,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场的胜利,这方面我不如张良;稳定国家,安抚百姓,保障部队粮饷、保证粮道畅通,这方面我不如萧何;统帅百万兵马,战必胜,攻必克,这方面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杰,我却能任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  [原文]  故曰:知人者,王道也;知事者,臣道也。无形者,物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鼓不预五音,而为五音主;有道者,不为五官之事,而为理事之主。君守其道,官知其事,有自来矣。  [译文]  所以说:知道如何用人是王者之道,知道怎样办事是为臣之道。这个道理是无形的,却是主宰万物的规律;无端无形的事理,是事物的根本。正像鼓音不在五音之列,却是五音之主;通晓王道的君主,不做司徒、司马等五官分管的具体事,却是管理五官的人。君主严守他的这一准则,官员知道他们自己应当做的事情,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  设官分职 用非其有  [原文]  先王知其如此也,故用非其有,如己有之,通乎君道者也。入主不通主道者则不然。自为之则不能任贤,不能任贤,则贤者恶之。此功名之所以伤,国家之所以危。  [译文]  以前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运用起他人具备的长处来,如同自己也具备了这一长处,这就是深通君主之道。那些不懂得这个道理的统治者,就不是这样做的。他们事必躬亲,却不能任用贤才;不能用贤才,那么贤能的人杰就厌弃他。这是君主的功名受到损伤,国家的利益受到危害的一个原因。  [原文]  汤、武一日而尽有夏、商之财,以其地封,而天下莫敢不悦服;以其财赏,而天下皆竞劝,通乎用非其有也。  [译文]  从前商汤、周武灭夏桀、商纣,一日之内拥有夏朝、商朝的财产,他们把那些土地分封给各诸侯,天下没有不心悦诚服的。用所取得的财产赏赐臣民,天下人都相互劝勉,这是由于汤、武深通“用非其有”的缘故。  [原文]  故称,设官分职,君之体也;委任责成,君之体也;好谋无倦,君之体也;宽以得众,君之体也;含垢藏疾,君之体也。君有君人之体,其臣畏而爱之,此帝王所以成业也。  [译文]  所以说设置官员,分清职责,是做君主的根本;委任官职,明确职责,是做君主的根本;喜好谋略,乐此不倦,是做君主的根本;宽厚待人并且深得民心,是做君主的根本;心胸宽宏,能包容他人的缺点和错误,是做君主的根本。君主有统辖管理臣下百姓的准则,使臣民既敬畏又爱戴,这是帝王能够成就大业的基础。P1-5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反经-中华国粹经典文库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