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史学家一样逛北京

出版时间:2012-8-1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作者:窦欣平  页数:257  字数:213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部十余万言的专著,兼顾了历史知识与旅游实践,以声名远播的名胜古迹为载体,详细勾勒出六朝之都的北京辉煌的皇城发展历史。这样的构思不禁令我们耳目一新。    这部专著的作者窦欣平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作家,曾出版《李安的世界》、《周星驰外传》、《剑啸江湖:徐克的世界》、《好莱坞之恋》等多部著作。我是他新华社的同事,也是十余年的挚友,更充当了他加入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中国作家协会的介绍人。他还是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的会员,不仅担任中国感动在线总编辑,还是许多优秀图书和期刊的出版策划人。阅读到他的这部作品,让我对熟悉的北京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我相信,对于国内外每一个关心喜欢北京的读者来说,这都会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我出生在北京,对北京的一砖一瓦都感到亲切,童年和少年都是在东城濒临护城河的四合院里度过,那时我登上东南城的角楼,沿着城墙,踏着杂草走过哈德门、前门、宣武门,用小网兜扑打着蜻蜓,俯瞰着古老的北京城,望着那些淳朴刚毅的行人,我感到我沉浸在一幅古色古香的民俗图里。如今我已年近花甲,我越发感受到北京历史文化的博大,因为即使是这里一个极不起眼的建筑,都有可能承载着一份很厚重的历史,这或许就是北京的特殊之处,也是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特色和内涵。    到北京旅游时,你最该看的就是蕴藏皇家文化的景观,这部书中收录的故宫、十三陵、景山、颐和园、圆明园、天坛、地坛、雍和宫、国子监、孔庙、北海、长城、香山等古迹,正是北京皇城文化的代表,也是游览北京时首选的景点。不难发现,作者在这部书中对名胜的选择始终贯穿着一个“皇”字,所有古迹都必须与皇家有关联,可以说,这已经抓到了北京文化的精髓,因为建筑的兴衰实际上就是王朝发展的缩影,如果不了解背后的历史,怎么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呢?!从这一点来看,这部书具有工具书的价值,为阅读者提供了关于古迹的系统、简要而又不失文采的历史记录。    如果仅仅是优美的文字,对于读图时代的读者来讲,总会感觉到有些遗憾。庆幸的是,作者也是一位优秀的摄影师,书中每一幅照片中的景象都能令读者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那些记忆中的建筑形象,陌生的则是摄影者充满新意的独特视角,仿佛在品尝着一道精致的视觉大餐,可以相信,他在拍摄这些古迹的照片时一定耗费了不少时间和心思,才会有今天这部图文并茂的作品呈现在我们面前。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在这座古城中最可贵的还有北京人。隋代高僧静婉法师为了抵制废佛,在北京房山清凉山发起石刻佛经,历经唐、辽、金、元、明数朝一千余年,数万僧人和书法家参与,形成世界之最,北京人在其中做出了巨大贡献,献出了房山石窝村的汉白美玉。1900年北京民众迎来义和团,一起攻打东交民巷、西什库等地的教堂,英勇抵制帝国主义的入侵。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r爱国的五四运动。1976年4月5日,北京天安门广场爆发了悼念周总理、声讨“四人帮”的四五运动……北京人身在国都,始终以天下为己任,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北京人海纳百川,好客成风,笑迎天下贤才云集京城,为中华的崛起群策群力。如今,北京每天都吸引着众多来自海内外的旅游参观者,无论是第一次到北京,还是多次到首都参观,选择这部书作为参观指南都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带上它,游览北京一定会更加有滋有味。

内容概要

  作为封建帝国的首都,北京的建都史已长达八百余年,现存的名胜古迹中大多浸染着丰富的皇家历史,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参观者。不过,游览北京的名胜古迹,如果不了解它们作为帝都遗韵所蕴藏的厚重历史,那么,你便无法真正体会其中的乐趣。正因如此,人们在游览北京时,早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似的参观,而是渴望透过历史感受古迹,《像史学家一样逛北京》正是为参观者提供了这样的选择:带上一本书,像史学家一样逛北京。该书着眼于北京名胜古迹的厚重历史,以游览北京时首选的古迹(故宫、十三陵、景山、颐和园、圆明园、天坛、地坛、雍和宫、国子监、孔庙、北海、长城、香山)为对象,围绕名胜因皇家而建的特殊性,于细处为游览者勾勒出古迹的发展史,于宏观则构成北京在金、元、明、清时期的都城史,是一部集合史学知识的旅游书。全书约15万字,配发300~400幅作者实地采访上述十三处古迹拍摄的第一手图片。王道成/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晋宏逵/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肖东发/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研究所所长、华林甫/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历史地理学专家、吴梦麟/北京文博专家、谭烈飞/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侯兆年/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党委书记、刘高/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杨绪敏/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副馆长、张子扬/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总监、张宝瑞/新华社高级记者等十余位专家审读并撰写推荐语。

作者简介

  窦欣平,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后进入新华社,历任重庆分社记者、人居杂志编辑记者及主编、新华出版社出版策划等,期间多次获得新华社部级好稿奖,现任中国感动在线总编辑。主要著作有《北京创意市集》《李安的世界》《周星驰外传》《剑啸江湖·徐克的世界》《好莱坞之恋》《戏恋人生》《宝瑞真言》《铁面无私》《我是师洋》《聚焦名人名案》等。其摄影作品曾多次刊登于国家级报刊。

书籍目录

序·沏上一杯茶,在文字中神游北京张子扬
序·触摸北京张宝瑞
帝王之家的传奇
关于北京的历史,最重要的当属八百多年的皇家史,它无须典籍的记载,却早已随着岁月印刻在了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游走在众多的名胜古迹之中,就像在历史的画卷中徜徉。
五百年皇宫禁地
如今,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已经结束了一百年,帝国王者们也随着宣统帝溥仪的逝去而永远地消失在了历史之中,然而,幸运的是,有一座皇宫却被保留了下来,它就是曾被称为“紫禁城”的北京故宫。
与皇城建都史同行的北海
被誉为“人间仙境”的北海,历经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八百余年的风雨沧桑,北京城在书写一部建都史的同时,北海也完成了其自身的发展史。这座皇城御苑的命运充满了神秘色彩,与皇家息息相关,甚至许多设计便出自皇帝之手。集古代园林艺术精华于一园的背后,又会是怎样的传奇呢?
见证明王朝终结的景山
崇祯虽没有最终挽救明王朝覆亡的悲惨命运,但他为这个王朝尽到了自己的力量。他没有用投降来换取生命的延续,而是选择用死亡做出了最后的抗争。在那一天,景山默默见证着这一切,它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也记住了崇祯皇帝为国家社稷而作出的努力。
颐和园的政治风景
今天的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园林,是中外游客来北京观光的必游之地,有着难以估算的历史文化价值。
与皇家共命运的圆明园
始建于清王朝康熙年间的圆明园,见证了这个帝国近两百年的荣辱兴衰,它生于大清王朝的繁华盛世,毁于衰败时期的咸丰末年,这座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家园林与大清帝国的兴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清王朝的兴盛而繁荣,也因清王朝的衰败而荒芜。
香山之上帝都遗韵
岁月磨砺,帝都北京在王朝更迭和外夷入侵中饱经战火洗礼,美丽的香山也未能幸免于难,一些曾经风华无限的景观变成断壁残垣,与依旧优美的自然风光形成鲜明的对比,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无法忘却的记忆,也仿佛在将人们带入历史上曾经无比辉煌的那段岁月。
天坛兴衰五百年
五百余年风雨沧桑,作为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好的古代祭祀性坛庙建筑群,天坛承载了天子祭天的历史,因神秘而传奇,吸引着无数海内外的观光者慕名而来,透过建筑触摸到一段段真实的历史。
皇运沉浮下的祭地之坛
地坛因皇家而建,明清两朝共有十五位皇帝在此举行祭地礼仪;也因皇家而没落,伴随着清王朝的终结走向了荒芜。数百年间,地坛有知,虽也曾为天子祭地时的繁华而沉吟陶醉,但感受至深的,却是封建帝王命运沉浮下的无奈。
从龙潜福地到皇家第一寺庙
始建于清代的雍和宫绝不是一座一般意义上的寺庙,它的出现前后跨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发展历经王府、行宫、庙宇三个时期,因走出两位皇帝而成为“龙潜福地”,又因被改为喇嘛庙而成为皇家第一寺庙。雍和宫的发展轨迹独一无二,与政治息息相关且又充满神秘色彩,然而,经过岁月的磨砺,许多情境已留于史册,成为了清史中悬而未解的谜团。
中央官学国子监
始建于元代的北京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个朝代中央政府主办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因为书写了皇家培养国家栋梁的教育历史而变得非比寻常,即使在七百余年后的今天,依旧放射着耀眼的光芒。
孔家庙里的皇朝往事
北京孔庙是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的全国第二大孔庙,七百余年的风雨飘摇,王朝更迭中,孔庙浓缩的儒家文化精髓未曾改变,见证了科举制度的兴衰,也见证了文化的繁衍。
十六帝十三陵
经历几百年的雨雪风霜,十三陵虽然也遭受过严重的自然和人为破坏,所幸最终还是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但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正是这些皇陵的存在,才让那些关于大明帝王、关于中华民族的种种记载变得真实起来,而不只是书本上那些抽象的文字。
长城何止万里千年
一座以防御为目的建起的实物丰碑,除去军事作用,也蕴藏着十分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内涵。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帝王将相、戍边士卒、骚人墨客、诗词名家曾为长城留下不朽的篇章。漫步长城之上,诸如“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千古诗句响于耳边,一段原本深沉的历史却翩翩闯入我们的心中。
主要参考资料目录
北京名胜古迹旅游信息简表

章节摘录

北京,一座有着八百五十多年都城史的城市,荟萃着金、元、明、清以来的中华皇家文化,拥有众多关于帝王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成为了全球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岁月其实并不残忍,它侵蚀,人类的生命,却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关于北京的历史,最重要的当属八百多年的皇家史,它无须典籍的记载,却早已随着岁月印刻在了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游走在众多的名胜古迹之中,就像在历史的画卷中徜徉。    北京的城市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西周早年,开国君主武王姬发便把他的弟弟召公姬夷分封于“蓟城”,位于北京城的西南隅。自此之后,一直到宋金时期的两干多年间,北京地区一直都是北方的军事重镇。由于远离国都,这一时期的建筑大多与军事有关,单纯以游览、休闲为目的建造的建筑并不多见,直到十二世纪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金的出现。八百多年前的宋金时期,成为北京都城历史的起点。    金是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的政权。1114年,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不堪忍受辽的长期欺压,在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起兵反辽并于次年建国。辽与北宋对峙,是统治中国北部的一个王朝,当时的北京正是辽版图中的“南京”,又称“燕京”,与上京(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东京(今辽宁辽阳市)、西京(今山西大同市)和中京(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西大明镇)并称为“五京”。1122年,北宋将燕京改称为燕山府,并于次年以谈判的方式从金手中取得了燕山府。1125年,金灭亡辽朝,形成与宋并立的民族政权。金代初期,金的首都位于“会宁府”,而北宋的首都在汴粱(河南开封)。北京地区作为北宋的燕山府,正处于两个政权的接壤地带,依然是北部军事重镇的地位。也是在1125年,金攻占了北宋的燕山府,北京地区从此成为金的势力范围,北京的历史地位也从这一刻发生改变。    金将所占领的燕山府作为它的都城之一,将原来设在平洲(治今河北秦皇岛市卢龙县)的最高国务机关中书省、枢密院都搬了过来,但这一时期的金朝首都仍然在东北的会宁府。    皇统九年(1149年)十二月,金朝发生政变,皇室完颜亮杀死金熙宗登上皇位,他就是后世闻名的海陵王。《金史》对海陵王的评价非常刻薄,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堪比商纣王的昏庸帝王形象。海陵王一生,为夺皇位而弑君,为保住皇位而残害忠良,屠杀宗族,并且杀死自己的母亲、抢夺别人的妻子,简直就是天下无道昏君之首。    如此昏君仍然可以算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和政治家。因为,在做皇帝的时期,他作出了一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决定——迁都,把首都从上京迁到当时被称为燕京的北京。    海陵王完颜亮弑君犯上,虽然成功登上了皇帝宝座,但在上京的宗室、贵族中仍然有很多人对他的行为不满,这使他非常担心这些人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同时,完颜亮也意识到,当时金朝的首都上京地处东北的一隅,不利于女真政权的发展壮大及与中原地区的融合交流。在这种情况下,被金朝占领才二十多年的燕京因为其发达的交通和丰富的物产,成为了金朝都城的最佳选择。    天德三年(1151年)四月,完颜亮正式下诏迁都燕京,并派遣张浩、苏保衡等官员在燕京营建都城,都城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向东、西、南三面扩展,并参照了北宋都城汴京的规划和建筑,动用了一百二十万人,历经两年,到贞元元年(1153年)才告完工。    在建筑工程尚未完全完成的情况下,海陵王便迫不及待地于1153年迁都燕京,并把燕京改名为中都。为了断绝皇亲贵族对故土的留恋,完颜亮下令将上京的宫殿、贵族府第一律毁弃,表达了他迂都的决心。他的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金的封建化进程,也使北京第一次成为了一个王朝的首都。完颜亮在位的十二年间,严肃吏治,团结民族,与民休戚,巩固了金王朝的统治。    随着大批贵族、官僚的迁入,中都的商业得以迅速发展。为了使中都更加繁荣,完颜亮下令在四方招募民众,只要在中都居住就免除十年徭役,这一举措使北京地区的人口迅速增加,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已初具规模。    在“家天下”的封建社会,一个国家的首都更像是皇帝和王公贵族自己的家。    中都城作为首都一改以往千年军事重镇的严肃,逐渐变得繁华起来。随着金、南宋与西夏等政权并立局面的形成,大规模战争暂时平息。金朝皇帝与王公贵族的生活也逐渐稳定下来,这极大地促进他们享受生活的欲望。P11-13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角度新颖,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把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部帮助广大旅游者了解北京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好书。——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北京史专家 王道成    本书以物说史,文笔流畅,富有新意,读来有上历史课之功效,值得推荐。——北京文博专家 吴梦麟    古都北京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内涵深邃,举世无双,是展示中华传统文化最有代表性的立体博物馆,像史学家一样逛北京,可以了解景观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作者还有许多独到见解启发你的思考。——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研究所所长 肖东发    北京,拥有五十万年的人类活动史、三千年的建城史和八百多年的建都史—以“史”着眼北京、以“史”研究北京、以“史”明了北京,对于这座城市的保护与宣传十分有益。——首都博物馆专家、研究馆员 刘高    作者着眼皇城古迹,以“史”命题,用精彩的故事打开了禁锢的思想之窗,将数百年风云变幻的历史深入浅出地提炼为一部简要的导游读本,不仅带领读者游览了北京,还帮助他们了解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善本组组长 翁连溪    它是一次徜徉北京都城建筑的杂考,也是一部重温北京皇城往事的读史笔记。对于谜一样的北京,此书不失是一个揭去神秘面纱的选择,不仅能触摸到这座城市的博大,还能体会一种神游的情怀与乐趣。——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总监、著名导演 张子扬    以时为经,以事为纬,提纲挈领地记录下北京皇城文化背后的历史,将为游览北京的读者提供一份内涵丰富而生动的文本载体。——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谭烈飞    “建筑是石头铸成的历史”,建筑是历史的实物见证。本书着眼于北京特有的皇家建筑与文物古迹,意在反映皇家的历史与文化,构思巧妙,用意隽永,对于了解北京、游览北京十分有益。——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侯兆年    作者以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地标性建筑为角度,介绍了拥有八百余年建都史的北京城市历史演变。其广博的历史知识,独特的分析视角及平实的写作笔调,使得对于不管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北京”,还是对这座城市发展感兴趣的游客、读者而言,均可谓“开卷有益”。——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历史地理学专家 华林甫    辽金时期的北京始以国都的身份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由此开启了辉煌的皇城历史。这本以皇城建筑为核心的读本,抓住了“皇城”文化的精髓,繁简得当、精练而清晰地介绍了历史变迁中的北京城。——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副馆长 杨世敏    建筑的兴衰实际上就是王朝发展的缩影,如果不了解背后的历史,怎么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从这一点来看,这部书具有工具书的价值,为阅读者提供了关于古迹的系统、简要而又不失文采的历史记录。——新华社高级记者、著名作家 张宝瑞

编辑推荐

窦欣平编著的《像史学家一样逛北京》是目前市场上唯一一部以北京皇城历史文化为切入点、且深入浅出的旅游信息类书籍。    本书为读者提供名胜古迹的简要历史,全面而不繁琐,既是游览北京的深度解读,也是一部自我导游的工具书。本书并非单纯记述名胜古迹的历史,而是站在历史的角度分析其地位及价值,为静止的景观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无论是哪种文化程度的游览者,书中涉及的名胜古迹都是游览北京的首选,玩过其中的一部分景点,就不虚北京之行。该书可以满足不同文化层次读者的需求,即使是对北京历史没有任何了解的读者,也可以较为轻松地通过本书了解北京皇城历史的发展脉络,以及相关名胜古迹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发展的过程。本书没有史学图书的晦涩难懂,紧紧围绕古迹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故事,以事、以人为中心,引人入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像史学家一样逛北京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条)

 
 

  •   为了去北京旅行败的。看评论好象很不错。拿到书看了,里面内容太扯了。很牵强地每个景点写一些故事。没有一个系统性,而作者所写的,也不是都具有代表性的。去北京真的需要历史知识。但不是这本书能解决的。
  •   游前看或游后看都能得到新感受
  •   物流送货很快。书写得很好,通俗易懂,把旅游与历史巧妙地衔接起来,让人读起来兴趣盎然。赞一个……
  •   很有新意的一本书 旅行北京 不可不备 真的是好书啊
  •   书里有很多关于古迹的故事,整体结构也很紧凑,适合旅游前买来读,游览时可以寻找景观与历史的关联,很不错
  •   游玩中学历史
  •   了解北京历史了解北京文化
  •   非常好,又买了两本,送给外地朋友的礼物
  •   像史学家一样逛北京
  •   了解北京历史
  •   正版图书,包装精美
  •   活动价,很超值
  •     这本书是在圆明园外的书店中看到了,觉得不错,回家后就网购了。之所以觉得不错是因为往往外出游览一些有历史文化的地方,如果没有导游的讲解,基本上就是走马观花,只是到过那个地方罢了,而我国历史悠久,每个古建筑或古物都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这本书就是讲述北京城著名景点的历史情况,但说实话,看过之后真没有导游讲述的精彩、简略,而且似乎很多现代的故事也不太敢叙述,不过对我来说也算是涨了不少知识了吧。本书共叙述了十四个北京的著名景点,简单做读书笔记如下。
      帝王之家的传奇
      北京正是辽版图中的“南京”,又称“燕京”。 1122年,北宋将燕京改称为燕山府,并于次年以谈判的方式从金手中取得了燕山府。1125年,金攻占了北宋的燕山府,北京地区从此成为金的势力范围。海陵王把首都从上京迁到当时被称为燕京的北京。天德三年(1151年)四月,完颜亮正式下诏迁都燕京,并派遣张浩、苏保衡等官员在燕京营建都城,在建筑工程尚未完全完成的情况下,海陵王便迫不及待地于1153年迁都燕京,并把燕京改名为中都。为了使生活更加惬意,金朝皇帝开始修饰自己的“家园”,大量的风景区得以在中都城迅速修建。如今的北海、香山、钓鱼台、玉泉山、玉渊潭等,都是当年金朝皇帝的离宫别苑。时至今日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燕京八景”也是从金朝开始的。公元1215年,蒙古军队攻陷金中都,只存在六十多年的中都城遭到严重破坏,随着金王朝的灭亡而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直到八百年后才得以重新受到瞩目。元朝统一中国,也把首都迁到北京,并改中都为大都,北京第一次成为大一统王朝的首都。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正式定都到1368年明朝大将徐达攻陷大都,近一百年间,元朝统治者除了修建新都城—大都之外,并没有修建更多供王公贵族休闲游乐的离宫别苑,只是把金朝修建的秀美风景保留了下来。1306年大都孔庙正式建成,根据“左庙右学”的礼制,孔庙建成之后,其西侧的国子监也随之建好。到元朝灭亡之时,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已经走过了两百多年。两百多年里,在北京这个皇帝的“家园”之中,金朝的“主人们”为了满足自己享受生活的需要修建了很多的离宫别苑,而元朝的“主人们”为了维护整个大家庭的稳定修建了大量文化宗教类的建筑。1368年,明军大将徐达攻破大都城,元顺帝弃城逃跑,元朝灭亡。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南京再次成为首都,北京地区的地位一朝回到了三百年前。明成祖朱棣毅然迁都北京,“回家”的永乐帝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建自己和后世子孙的皇宫—紫禁城。紫禁城一直保留至今,不仅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皇宫建筑群,也是每一个到北京游览的旅客必去的景点之一。为了保护“家”的安全,维护“家”的繁荣与稳定,大明皇帝在京城北部修建了雄伟的八达岭长城,这为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和国家的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百年皇宫禁地
      故宫是北京城的中心,是明清两代皇帝的宫殿,也是现存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皇宫建筑群。故宫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在此后五百年的历史中,明有十四帝,清有十帝,共二十四位皇帝在这里执政和生活。可以说,在封建王朝的最后五百年里,北京都是帝国的中心,而当年的紫禁城便是中心的中心。紫禁城的第一位主人就是明成祖朱棣,迁都北平不仅可以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骑兵,还可以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下诏将于第二年五月开始正式在北京修建皇宫,这座皇宫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紫禁城。1407年,紫禁城正式动工修建,在经过无数工匠长达十四年的艰辛劳动后,紫禁城终于在1420年建成,1421年正月,朱棣正式下诏改北京为京师,并在北京奉天殿朝见百官,在南郊祭祀天地、祖先。迁都北京的伟大工程至此基本完成,此后,紫禁城一直是明清两代封建王朝的皇宫。这座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宫,占地面积七十二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十五点五万平方米。1973年,经过专家们的仔细统计,事实上,故宫现有房屋九百八十座,房间共计八千七百零四间。推出午门指的就是推出皇宫,至于天安门,其实是皇宫的外门。午门还有左右两个掖门,在正面是不容易被发现的,所以有明三暗五的说法。午门正中最大的门洞,平时只有皇帝才有资格出人,另一个有资格的人,就是皇帝大婚当天的皇后,而且幸运的皇后一生也就只有一次这样的机会。普通人如果你在殿试中考中全国前三名,那么你就有幸可以在殿试结束后从午门正中走出皇宫一次。紫禁城的东门叫东华门,它靠近太子宫,是太子出入紫禁城的专用城门,到了清代,东华门也允许内阁官员出入,乾隆朝中期,一些年事已高的一、二品大员也可以从这里出入了。另外,东华门还是清代大行皇帝、皇后、皇太后的梓宫出皇宫的地方。紫禁城的西门是西华门,其正对着皇宫园林西苑,所以,很多帝王、后妃游幸西苑花园,都从西华门出去。紫禁城的北门是神武门,按布局来说,它是皇宫的后门,是宫内下人日常出入的重要门禁。城内宫殿建筑布局沿着由承天门(清顺治改为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组成的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南半部分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再以文华殿、武英殿两殿侍立左右两翼,是皇帝每天举行朝会的地方,成为前朝,北半部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三宫及东西六宫为中心,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三宫六院。紫禁城建成之后,新皇帝登基典礼大多在如今的太和殿举行,第一位在紫禁城举行登基仪式的是朱棣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
      与皇城建都史同行的北海
      被誉为人间仙境的北海,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一座古典皇家园林。在辽占据燕京的这段时间里,日后的北海开始了最初的营建。从金代起,北海就基本形成了日后皇家宫苑的格局,宛如中国古代帝神话传说中描绘的人间仙境。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民军撤退之前放火,北海也未能逃过这场浩劫,许多宫殿毁于此时。不过此后北海却获得了新生,在清代进入了造园的鼎盛时期。顺治八年,清朝在广寒宫殿废址上建立藏传佛教寺庙——白塔寺,并于山顶建起一座藏式喇嘛塔——白塔。白塔寺依山就势而筑,于乾隆八年改名为永安寺。北海在乾隆年间达到了发展的黄金时期。辛亥革命之后北海曾一度被军阀所霸占,直到1925年8月1日才作为公园正式对公众开放。
      见证王朝终结的景山
      景山位于紫禁城的正北方,严格来说景山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山,这里在金代以前只是一片荒郊野地,直到金大定年间,因施工挖出了大量泥土逐渐堆砌成小土丘,形成了景山的雏形。元代时,此地被开辟为专供皇帝游览的后苑。明初,明成祖朱棣在北京大规模修建城池,逐渐用泥沙堆积起了五座山峰,成为万岁山,相传万岁山上曾堆积过大量的煤炭,所以在民间又俗称为煤山,直到这时,景山才真正有了山峰的样子,清顺治时期,这座紧邻紫禁城的山峰正式被命名为景山。明崇祯之前,景山并不被人熟知,很多时候,它只是皇帝登高望远的远眺台。后因为明思宗崇祯帝在此殉国而闻名,但当年那颗崇祯自缢的歪脖子槐树已经在十年动乱中被砍掉,现在的古槐是1996年移植过来的。
      颐和园的政治风景
      乾隆帝在1750年下旨修建清漪园,至1764年正式完成,此便是颐和园前身。1860年9月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对清漪园纵火焚烧,他们把园内珍宝抢掠一空。光绪十二年,慈禧决定重修清漪园以作为自己颐养天年之所,并将清漪园改名为颐和园,寓意颐养冲和,并以此告诉世人自己做好了皇权归政,安享晚年的准备。仁寿殿是慈禧与光绪在颐和园临朝理政,接受朝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戊戌政变失败后,光绪帝被软禁在中南海的瀛台,重新回到前台的慈禧虽然搬回了紫禁城,但她依然离不开颐和园,每次回颐和园,都带着光绪帝前往,并把他囚禁在颐和园的玉澜堂。1900年,以英国为首的八国联军再次攻占了北京,由于颐和园成为了侵略军的驻地,因此未遭焚毁,但一些建筑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1901年,慈禧重返北京后立即动用巨款修缮被联军破坏的颐和园。1904年慈禧在此举办七十庆典。今天的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园林。
      与皇家共命运的圆明园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年间,毁于咸丰末年。鼎盛时期的圆明园其实是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的合称,而圆明园的修建和完善几乎贯穿了整个大清王朝的兴盛时期,经过了六位皇帝一百五十多年的经营,才形成了最终的规模。康熙四十六年前后,康熙帝在畅春园附近赐给时年三十岁的胤禛一块建园基地,两年后花园的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康熙帝御题“圆明园”三字匾额,圆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圆明也是雍正自皇子时期起一直使用的佛号,雍正崇信佛教,号圆明居士。雍正二年,圆明园正式开始扩建。如果说雍正时期的圆明园是其政治地位的高峰,那乾隆时期就是它娱乐的顶点。由于乾隆从小便在圆明园长大,他对圆明园的感情比他父亲还要深厚。从乾隆登基之初到乾隆九年,经过七年左右的大力扩建之后,圆明园终于达到了它的顶峰。此时的圆明园已经是一个占地五千多亩的超大型皇家园林,圆明园四十景也全部修建完毕。除了元宵节的盛大活动,每年的中秋节也会来到圆明园北边的万花阵。嘉庆帝即位后,清王朝危机随即开始爆发,他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像他的祖父和父亲扩建圆明园了。后来的道光皇帝,圆明园是其常年居住的地方,1850年道光皇帝在内忧外患的焦虑中病逝于圆明园慎德堂。1860年圆明园毁于英法联军之手。现在的圆明园其实没有什么观赏价值,书中所描述的景观早已不复存在,仅西洋建筑一隅的残垣断壁,英法联军其实并没有完全毁掉圆明园,我们的国人也有很大责任。
      香山之上帝都遗韵
      香山经过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两次空前浩劫之后,香山大永安禅寺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处不怕火烧的石制景观,成为仅有的遗址。庆幸的是,香山碧云寺,见心斋等景观在浩劫中得以留存,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1956年香山被开辟为人民公园,现已为北京十大公园之一,如今的香山充满无限生机,站在主峰香炉峰(俗称鬼见愁)上尽享京西自然风光,这里的红叶闻名遐迩,被修复的碧云寺、见心斋、五百罗汉堂等吸引着海内外游人的目光。
      天坛兴衰五百年
      天坛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好的古代祭祀性坛庙建筑群。嘉靖九年,明世宗朱厚熜更定礼制,变天地合祀为分祀,天地坛因此扩建、改建,于第二年完工,在大祀殿以南建起了专以举行祭天大礼的圜丘坛。圜丘坛附属建筑中最重要的当属天库正殿泰神殿,泰神殿与东西配庑共围于一座圆墙之内,圆墙被成为回音壁,泰神殿之南还有三块路面石板,被成为三音石。
      皇运沉浮下的祭地之坛
      明清两朝共有十五位皇帝在此举行祭地礼仪,地坛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明清两朝的吉礼祀典分为大祀、中祀、群祀等,祭祀皇地衹神为最高等级的大祀。
      从龙潜福地到皇家第一寺庙
      雍和宫的出现前后跨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发展历经王府、行宫、庙宇三个时期,因走出两位皇帝而成为“龙潜福地”,又因被改为喇嘛庙而成为皇家第一寺庙。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胤禛搬进贝勒府。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晋升为和硕雍亲王,禛贝勒府也随之升为雍亲王府,按照清例,亲王年薪白银一万两及禄米一万斛,成为亲王的胤禛向朝廷预支了三年王俸,开始大建雍亲王府。其中就有粘杆处,这是一个专事粘蝉、捉蜻蜓、钓鱼的服务组织,实际上是四处刺探情报,铲除异己,小说中的血滴子便是粘杆处所使用的暗器。雍正登基后,将雍亲王府的一半改为行宫,即东路院,另一半赐给了喇嘛,改为黄教上院,即西路院。从此,这里便开始了作为帝王行宫的历史,不久东路院遭遇了一场大火,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下旨将西路院黄教上院改为行宫,并赐名雍和,雍正死后其梓官棺停放在雍和宫内。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下旨正式将雍和宫改为喇嘛庙,从此,雍和宫成为了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被称为皇家第一寺庙,同时也是皇家的御用家庙。
      中央官学国子监
      始建于元代的北京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个朝代中央政府主办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我国古代设立的国家最高学府,在汉代被称为太学,晋代称国子学,唐代始称国子监。元至元四年(1267年)营建元大都的时候,元世祖忽必烈才根据左庙右学的礼制规划了孔庙和国子监的所在地。不过,国子学在至元二十四年才宣告建成,历时二十年。明朝时国子监教授的内容以儒学为主,还曾设有算术、书法、律令、礼仪、习射、音乐等教学科目。明初期是国子监最为兴盛的一段时间,永乐七年时,南京国子监有监生近两千人,成化元年达到近两万人,此后监生的人数便急剧下降,由嘉靖至万历前期,北京国子监的监生只有五六百人,个别年份仅三百余人。清代的国子监是总管全国各类官学的最高机构,具有教育、管理在监诸生、祭祀孔子、为皇帝讲经和主办新进士释褐礼的四项功能。事实上,清代国子监的教育重点已经逐步转向科举考试,成为专门的科举训练机构。监生们虽身在国子监,但教官并不进行系统教授,主要靠监生自学。乾隆四十八年乾隆决定在国子监中心建立辟雍,这成为国子监的中心建筑,也与故宫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及天坛祈年殿、颐和园仁寿殿并称为北京皇家六大宫殿。整个工程于乾隆四十九年年底竣工。鸦片战争后西学传入中国,1905年清朝在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后便废除科举,同年12月,清政府设立学部取代国子监,国子监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孔家庙里的皇朝往事
      北京孔庙是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的全国第二大孔庙,始建于元代。大德十年(1306年)孔庙建成,院落共有三进,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包括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等。元至顺二年,元文宗下诏恩准孔庙使用宫城规制,自此,孔庙可以如同皇宫一样,在四隅建起角楼。孔庙的进士碑林起源于元代,丰富于明代,而后又延续至清代,见证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兴与衰,最后一座进士题名碑是进士们自行集资立起的。康熙是第一位为孔庙题匾的皇帝。康熙二十三年,康熙为孔庙御笔题书下“万世师表”四字。后来雍正题生民未有,乾隆题与天地参。嘉庆题圣集大成。道光题圣协时中。咸丰题德齐帱载。同治题圣神天纵。光绪题斯文在兹。溥仪题中和位育。如今孔庙规模宏伟,占地广阔,约二点三八公顷,古建筑面积达七千四百平方米,有持敬门与国子监相通。
      十六帝十三陵
      长陵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皇陵,始建于1409年,修建北京紫禁城的同时,朱棣就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长陵的裬恩殿是祭祀朱棣及其皇后的地方。长陵以它辉煌的建筑艺术及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每年都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中外游客和专家学者前来参观游览。没有入葬明朝皇陵的是代宗朱祁钰,这个代宗也是南明弘光时期加的。成祖之后,仁宗朱高炽为献陵,宣宗朱瞻基为景陵,英宗朱祁镇为裕陵,宪宗朱见深为茂陵,孝宗朱佑樘为泰陵,武宗朱厚照为康陵,世宗朱厚熜为永陵,穆宗朱载垕为昭陵,神宗朱翊钧为定陵,光宗朱常洛为庆陵、熹宗朱由校为德陵,朱由检为思陵。神路是明十三陵的第一个景点,由石牌坊、大红门、碑楼、石像生、龙凤门等组成。
      长城何止万里千年
      如今我们尚能见到的长城遗迹,基本上是明长城。明朝统治中国二百七十余年,断断续续从未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缮和长城防御体系的经营,最终形成了东起辽宁鸭绿江边、西至甘肃嘉峪关,横跨九个区域的明代长城,全长达八千八百五十一点八公里,平均高六至七米,宽四至五米。中国长城是世界之最,而司马台长城又堪称中国长城之最。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延庆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居庸关的前哨,史称天下九寨之一,是万里长城的精华,明长城中最具代表的一段。八达岭长城见证了许多历史事件,明代帝王北伐、李自成攻陷北京、清代天子亲征、慈禧太后西逃,八达岭都是必经之地。重民心的康熙帝中止了长城修建历史的延续,此后,清代没有一位帝王对长城进行过大规模的修筑。
      历史虽然写的好,但很多建筑我们都无法保存,很多都是遗址。这本书可以作为一部参观的参考书,但整体一般。
      
  •     sb,我一般都是看完才买sb,我一般都是看完才买sb,我一般都是看完才买sb,我一般都是看完才买sb,我一般都是看完才买sb,我一般都是看完才买sb,我一般都是看完才买sb,我一般都是看完才买sb,我一般都是看完才买sb,我一般都是看完才买sb,我一般都是看完才买
  •     一本好书起了个俗名令人惋惜,但是这样一本烂书起了一个好名字的结果就是我被骗了好几十块钱。书中的介绍堆砌感觉太明显,会用百度百科的人都能写,而且还有鲜明的4人帮历史观点,比如说XXX公园之前一直是皇家干什么什么的地方,解放后变成谁都能去的公园了,草!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