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6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作者:[日本] 紫式部 页数:全二册 字数:1100000 译者:郑民钦
Tag标签:无
前言
序一《源氏物语》中的“无常”大多是由于亲人的去世而觉人生苦短,导致对人生的痛苦、悲哀的无奈和否定,于是佛教思想中的厌世、追求净土便成为一种社会的思潮。生命的终结,既是美的毁灭,也是痛苦的消失;厌世是对人生迷恋的拒绝,也是对死的接受,这是寂静之美的具现。作为文学审美的对象,与佛教的“涅槃寂静”的理念是一致的。不过,虽然《源氏物语》浸润着浓厚的佛教色彩,却并没有达到“空”的境界。出家之人也未完全脱俗,其“无常”实质上是说感觉时间变易之迅速,生命短暂,应该珍惜时间。这与佛教的万物生死、变异无常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因此“无常”与“物哀”的结合便成为平安文学的时代审美观。······阅读《源氏物语》,深感其受到白居易诗歌的极大影响。唐代大诗人中,在日本之大受推崇者,缘何并非李白、杜甫,而是白居易,是白诗意境之闲适感伤,抑或观念之空无避世,此中情由,尚需深入研究。然毋庸置疑,《源氏物语》之受中国文学影响,无论在数量和深度上都首推《白氏文集》,尤其《长恨歌》。从整部著作的主题思想及至具体描述,有时摘词引句,有时含蓄暗示,“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之“长恨”悲剧也许正是紫式部紫式部(约978—约1015),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歌人;她的名著《源氏物语》第四十一回《云隐》暗示源氏之死,有题无文,像一个无字碑,任由后人评说。之着眼点,但也有注重白诗讽喻作用之观点,见仁见智,可以引起讨论。林林二六年一月十五日序二首先,紫式部写实的“真实”文学意识的表现内容,是以真实性为中心,如实地描绘了作者亲自接触到的宫廷生活,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就历史背景来说,书中描写朱雀天皇时代以源氏及左大臣为代表的皇室内戚一派,与弘徽殿及右大臣为代表的皇室外戚一派的政治争斗,弘徽殿一派掌权,源氏一派衰落;相反,冷泉天皇时代,两者倒置,这些都是作者在宫中生活时耳闻目睹的事实,她描写的素材是真实的,只不过是多采用侧写和暗喻的手法,隐蔽式地表现出来罢了。可以说,《源氏物语》是以这一历史作为背景,它是这一时代典型的概括。就人物来说,主人公源氏虽然不是现实生活中原原本本的人物,而是经过艺术塑造,并且理想化了,但如果将这个人物分解的话,也不完全是虚构的,而是现实存在的人物。紫式部在日记中谈及她所列举的源氏的史实,与藤原道长以及伊周、赖通等人的性格、容姿、言行、境遇乃至有关事件都十分相似,起码是将这些人物的史实作为重要的辅助素材来加以运用的。正如紫式部所说的,这些“都是真情实事,非世外之谈”。当然,作家在反映现实的时候,一方面确确实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诸相,发现了许多不公的现实,尤其是一夫多妻制下妇女的悲剧命运,另一方面,她又对现实和源氏这个人物,或多或少地持肯定或同情的态度。这正是时代与历史的局限。其次,紫式部尊重真实的写实性的同时,也重视理想的浪漫性,以浪漫的“物哀”作为审美意识的主体,在《源氏物语》文本中出现一千零四十四次“哀”和十三次“物哀”这个词,体现了作家的美学思想所在。紫式部将“哀”发展为“物哀”,使这一美学思想更为充实,更为丰富,其思想结构是重层的,第一个层次是对人的感动,以男女恋情的哀感最为突出;第二个层次是对世相的感动,贯穿在对人情世态的咏叹上;第三个层次是对自然物的感动,尤其是季节带来的无常哀感。所有“物哀”的感动,都是从心底里将对象作为有价值物而感到或悲哀、悯惜、愤懑,或愉悦、亲爱、同情等纯化了的真实感情。为此,作者前所未有地着力于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挖掘人性深层的真情。······可以说,紫式部在广阔的中日文化空间里,高度洗练地创造了《源氏物语》的世界。它是以日本传统为根基的中日文化和文学交流交融的结晶,是中日文化、文学融合呈现出异彩的先范。叶渭渠
内容概要
《源氏物语》在艺术上是一部有很大成就的作品。它开辟了物语文学的新道路,使日本古典现实主义文学达到一个新的高峰。这部作品是以源氏及其岳父在大臣为代表的皇室一派同以弘徽女御及其父右大臣为代表的皇室外戚一派之间的权力斗争为主线,通过源氏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故事,描写当时贵族社会政治的腐败、生活的奢侈和一夫多妻制下妇女的悲惨命运。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平安王朝贵族阶级各方面的生活。故事涉及4个朝代,历时80余年,出场人物400余人。小说对这些人物描写的细致入微,表现了各自的性格特色和复杂的心理。《源氏物语》以散文为主,插入近800首和歌,歌与文融为一体,行文典雅,笔意缠锦,富有日本民族古雅的风格。
作者简介
紫式部,又称紫珠,是日本平安时代中期的女性作家和歌作家,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其作品《源氏物语》被称为日本美学集大成者,并由此产生了“源学”。
书籍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回 桐壶
第二回 帚木
第三回 空蝉
第四回 夕颜
第五回 若紫
第六回 末摘花
第七回 红叶贺
第八回 花宴
第九回 葵上
第十回 杨桐
第十一回 花散里
第十二回 须磨
第十三回 明石
第十四回 航标
第十五回 蓬生
第十六回 关屋
第十七回 赛画
第十八回 松风
第十九回 薄云
第二十回 朝颜
第二十一回 少女
第二十二回 玉矍
第二十三回 莺初啼
第二十四回 蝴蝶
第二十五回 萤
第二十六回 常夏
第二十七回 篝火
第二十八回 狂风
第二十九回 行幸
第三十回 兰花
第三十一回 真木柱
第三十二回 梅枝
第三十三回 紫藤枝梢叶
第三十四回 新菜(上)
第三十四回 新菜(下)
第三十五回 柏木
第三十六回 横笛
第三十七回 铃虫
第三十八回 夕雾
第三十九回 法事
第四十回 方士
第四十一回 云隐
第四十二回 旬兵部卿亲王
第四十三回 红梅
第四十四回 竹河
第四十五回 桥姬
第四十六回 柯树下
第四十七回 总角
第四十八回 早蕨
第四十九回 寄生木
第五十回 东屋
第五十一回 浮舟
第五十二回 蜉蝣
第五十三回 习作
第五十四回 梦浮桥
译后记
章节摘录
皇上心中还在挂念更衣娘家的景象,挑尽残灯,枯坐无寐,凝神遐思。只听见右近卫府的值班警卫正在唱名,知道应是丑时。皇上担心在殿内时间太久,引人注意,便进入寝室,却辗转难以入眠。翌日起床之后,忆起“朱帘锦帐不觉晓”之昔日情景,实在怠惰,懒理朝政。皇上食欲不振,早餐勉强举筷,应景而已。午餐御膳,不思饮食。侍候御膳者,见此光景,无不忧愁叹息。所有身边侍臣,不分男女,皆心急如焚,哀叹“束手无策”。他们私下议论道:“皇上和桐壶更衣定是前世宿缘,当时更衣招致后宫嫉恨,受到众人诋毁,皇上一概置之不理。凡有关更衣之事,苟徇私情,有失道理。如今更衣虽死,却如此伤感悲切,不能自拔,耽误朝政。这个样子太不应该了。”有的还引用唐玄宗等外国朝廷的史实作为事例,悄悄议论,唉声叹气。过了一些时日,小皇子回到宫里。他长得越发英俊,一表人才,仿若天仙,令皇上惊愕不已。翌年春天,就要册立太子。皇上意在小皇子,但由于他的外祖父大纳言已经去世,没有坚强的后盾,而且担心世人也不赞成废长立幼的做法,深恐如果立其为太子反而危及他的将来,终于打消这个念头,不露任何声色,扶植大皇子为太子。于是,世人议论道:“皇上如此钟爱小皇子,却未立其为太子,可见情亦有度。”大皇子的母亲弘徽殿女御自然也放下心来。此后。小皇子的外祖母依然一直悲伤哀切,无以自慰。她求神拜佛,一心祈祷往生更衣所在的净土世界。不久,果然魂归西天。皇上闻之,又无限悲戚。此时小皇子已经六岁,开始懂事,知道外祖母死去,涕泣怀思。外祖母病笃之际,反复念叨自己多年亲手抚育照料的年幼小皇子,感情深厚,如今即将永诀,不胜悲戚。此后,小皇子就居住在宫里。七岁那年,举行读书仪式,始功课。他秀外慧中,天资聪颖。这反倒引起皇上担忧,说道:“如今谁对小皇子都无怨无仇吧。他年幼丧母,就凭这一点,大家也应该疼爱他。”皇上驾临弘徽殿的时候,也时常带着他,并且让他进入垂挂朱帘的内室。
后记
《源氏物语》是日本平安中期的长篇物语,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古典小说,也是世界最早的长篇小说。它以宫廷生活为中心,描写平安前期、中期的世相。 该书的作者、紫式部其人、成书时间、文章结构、创作动机等尚存在诸多争议。 一般认为,《源氏物语》的作者是紫式部,但有人认为作者不止一人,甚至还有人以为该书的部分内容是后人伪造,但不论何种见解,都没有否定紫式部的作者论。由于缺乏作者紫式部的史料,甚至连她的生卒年以及本名都未能确定。大体可以断定的史实是:紫式部是平安中期的宫女。其父是北家藤原冬嗣的后裔,曾任越前守、越后守的藤原为时。长德二年(996),紫式部随父去其任地越前,一两年后独自回京。长保元年(999)左右嫁给大自己二十多岁的右卫门权佐藤原宣孝,生有一女贤子,但婚后只两三年,长保三年(1001)夫死。宽弘二、三年(1005—1006)的十二月侍奉上东门院(一条天皇的中宫彰子),讲解《白氏文集》等。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其遗世书籍尚有《紫式部日记》、和歌集《紫式部集》。至于“紫式部”称呼的由来,大概与她的父亲为时、哥哥(或弟弟)唯规任“式部丞”有关,而为何添一“紫”字,也有诸种见解。 《源氏物语》的成书时间尚无定论,大致认为在宽弘七年(1010)的前半年。 现今通行的《源氏物语》由五十四回(帖)构成,但《源氏一品经》、《今镜》、《无名草子》的记载为六十帖,其内容不得而知,而藤原定家,河内守光行、亲行父子等考证为五十四帖。各帖的题目也有所差异。因第四十一回《云隐》只有题目,没有内容,有的书籍便将其略去,而将《新菜》的上下分为两回。大多数日本学者认为,《源氏物语》总体可分为三部,第一部至第三十三回《紫藤枝梢叶》止,第二部从第三十四回《新菜》至第四十一回《云隐》止,第三部从第四十二回《匈兵部卿亲王》至终。第一、二部以光源氏为中心,第三部以薰、匈宫、浮舟为中心,活动舞台移至宇治。该书的时间跨度为四代天皇、七十余年。 《源氏物语》成书之后,便有各种传抄本,自然多有差异、差错。至镰仓时期,出现河内守光行、亲行父子校订的河内本,藤原定家校订的青表纸本(青蓝色封皮),逐渐成为《源氏物语》校订本的主流。至昭和三十一年(1956),池田龟鉴等完成《源氏物语大成》,成为校订标准本。 《源氏物语》被广泛阅读大约是在堀河天皇的康和年间(1099一1104),而世尊寺伊行的《源氏释》成为《源氏物语》研究的滥觞,在此基础上,藤原定家著有《奥入》,此后有诸多注释本问世,其中较有影响的有亲行的弟弟、紫云寺僧素寂的《紫明抄》,四过善成的《河海抄》,一条兼良的《花鸟余情》,三条西公条的《细流抄》,中院通胜的《岷江入楚》,本居宣长的《源氏物语玉小栉》等。 昭和二十年(1945),谷崎润一郎始将《源氏物语》译成现代文,但由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凡是被认为有损皇室形象、诸如光源氏与藤壶私通等部分都被删除。战后,曾经在皇国史观的压制下被迫沉默的学者,如石母田正、家永三郎、井上光贞等从历史学、社会学的角度对《源氏物语》进行研究,被称为历史社会学派,提出在贵族社会的崩溃过程中,以浪漫性的虚构形式将矛盾的现实加以形象化的物语文学的论点。之后众多学者多视角、多层次、多方位地开展研究,激烈争论,取得丰硕成果。我国学者对《源氏物语》的研究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以后始有论文发表。注重《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比较是我国学者研究的一大特点,并取得可喜的成果。 《源氏物语》在日本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地位都很显赫,所有的研究者都给予高度的评价,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声誉,一九六四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紫式部选为“世界五大伟人”之一。 此次的中文译本在翻译过程中主要参考山岸德平(岩波书店1963),石田穰二、清水好子(新潮社1985),柳井滋、室伏信助、大朝雄二、铃木日出男、藤井贞和、今西裙一郎(岩波书店1996)的校注;阿部秋生、秋山虔、今井源卫、铃木日出男(小学馆1994),玉上琢弥(角川书店1975)的校注及现代文译文;与谢野晶子(角川书店1972)、今泉忠义(讲谈社1978)、圆地文子(新潮社1980)的现代文译文。但由于日本学者对《源氏物语》的内容理解存在歧义,所以在中文翻译时只能选择译者认为比较合理的译注。由于译者水平有限,对该书的深邃内容、特殊文体,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的理解恐有舛误,恳请方家郢正。承蒙林林先生、叶渭渠先生作序,谨致以衷心的感谢。 二○○六年一月十八日于北京
媒体关注与评论
《源氏物语》是日本小说创作的最巅峰,他自己也不能与其相比较。——川端康成在接受诺贝尔奖时所做的讲演上曾指出 她不看重战争,而看重社会日常生活,战争带有偶然性,而日常生活便具有必然性。——伏尔泰
编辑推荐
《源氏物语(套装上下册)》是世界文学文库插图本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