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5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作者:张贤亮 页数:290 字数:376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 白烨 在当代中国文坛,有一个在上个世纪50年代崭露头角,尔后被打成“右派”,一直到粉碎“四人帮”之后才得以复出的作家群;“愤怒出诗人”,经历了生活磨难的他们以喷发式的激情和集束式的作品,催生了主导文学走向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创作潮流,造就了新时期文学最初的辉煌。在这被人们称之为“历劫归来”(张炯语)的作家群里,张贤亮是其中比较突出和相当耀眼的一位。 张贤亮曾因1957年在《延河》发表抒情诗《大风歌》,而被打成了“右派”;这一文学祸端给他带来的人生转折是陡然而巨大的:从1958年到1976年的18年间,他经历了两次劳教、一次管制、一次“群专”、一次关监,饱受了炼狱般的熬炼。这样的严酷的生活遭际,造就了他的独特的精神气质与艺术品质,给他的创作以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应该说,张贤亮此后的小说创作,无论是回溯过去,还是直面现实,都无不带着他这些过往经历的深刻底色。因而也可以说,他的创作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特征,与他的人生经历的独特经验有着相当密切的内在关联。 一 再度复出的张贤亮,是以短篇小说《灵与肉》让人刮目相看的。《灵与肉》也把重新操觚的张贤亮的创作推向了新高度,他以对逆境中的奋起和磨难中的自信的抒写,让人在诉说“伤痕”的潮动中,感到了来自于人自身的力量与希望。而在《灵与肉》之后,张贤亮基本上是沿着两条路子来拓展自己的创作的。 把眼光移向目前,满怀热情写改革、写新人,是他创作追求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方面的主要成果是中篇小说《龙种》和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用今天的眼光看《龙种》,这个作品或多或少给人一种演绎理念之嫌,但它在张贤亮的创作历程及当代改革题材的发展上,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张贤亮调整创作主题、改换作品题材的初次尝试,是当代文学中正面反映农垦战线的改革新人的第一部作品。而且,由于作者在题旨推求上越过当时所风行的倡导工具革新,而大声疾呼体制改革,在人物形象上倾注了自己对改革事业的全部激情,作品虽简捷却敏锐,虽粗糙却雄浑,很有一种快人心目、催人奋起的磅礴气势。 如果说,《龙种》是张贤亮直面新生活、描绘新人物的一次尚不理想的尝试的话,那么,《男人的风格》则可以视为张贤亮在这一方面的一个重大突破。在这部作品里,作者似乎把陈抱帖的改革道路写得过于坦缓了一些,甚至还扯出了些许游离主题的人和事,但总的来说,作品是以雄阔的场面、复杂的矛盾、丰富的形象和动人的情节,较好地表达了其所意识到的历史内容的。尤其是陈抱帖这个形象,出身于知识分子而又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分子。他对社会问题有着深入的思考,有着丰富的党政工作经验,对文、史、哲、经诸门科学有着非经院式的理解,而这一切又被统率于思想解放、勇于革新的强烈事业心。这确实是我们时代迫切需要但还不多见的宝贵人才。作者在这个人物身上寄托了自己对社会改革者的不少希冀,使得这个人物既现实又理想,很有一些引人的光彩和魅力。在改革事业上无坚不摧的陈抱帖,在夫妻关系上往往身陷困境,这脱俗的一笔,写出了改革者自身有局限的一面,也写出了改革生活有其艰难的一面,有力地增强了作品的生活和人物的真实性。这部作品的面世,不只说明了张贤亮没有停止他对改革问题的关注、思考和探求,它还进一步表明:改革在张贤亮的作品里已不是作为生活中偶然的一环或艺术竞赛中的一种摆设,而是作为社会行进到今天时代的一种历史必然,内在地化为他的作品里的“生活流”和“意识流”。他憧憬这个现实,同时也在催产这个现实。 张贤亮的另一条路子,是以《肖尔布拉克》、《绿化树》、《河的子孙》为代表的回视以往生活的创作探求。由于作者在这些创作中调动了自己亲身体验过的生活积累,并向深处挖掘其中所包孕的社会意义,毋庸讳言,这方面的创作是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的。 就拿《肖尔布拉克》来说,那样的一个三万字的短篇,熔进了那么丰厚的生活内容:祖国西部的荒凉与广漠,“盲流”司机的旷达与坦荡,陕北姑娘、上海少女的坚贞与要强,这一切都随着艰辛的生活和曲折的爱情的演进,油画般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浓厚的意蕴使你不能不一边阅读,一边咀嚼,尔后发出这样的感叹:祖国的土地不能再荒了,美好的人们不能再苦了,人们的生活不能再穷了,而最根本的是我们的政策不能再左了。 差不多同时写作的《河的子孙》虽然咏唱的是同一主题,但因在较大的历史跨度中描写了重大事件,作品更见深沉,更为浑厚。作品写了魏家桥大队党支部书记魏天贵大半生所历经的风风雨雨和独特命运,如同观照在黄河巨流的冲刷下一颗鹅卵石的形变状态那样,精细地绘描了魏天贵在生活的长河中身心所发生的种种变化。60年代的魏天贵初涉人生,是聪慧而纯真的;“文化大革命”中的魏天贵在逆水中行舟,变得狡黠而复杂了;进入新时期的魏天贵鉴往而知今,走向了清醒和沉稳。他的人生之旅中,有难以诉说的爱,也有难以饮咽的恨。左倾路线和“文化大革命”欠下了这个“河的子孙”无数的历史账,而他自己又在左倾路线和“文化大革命”的高压和影响下欠下了许多人情债。他历尽艰辛而不改本色,伤痕累累而奋力前行,充分表现出了我们民族的优秀儿女吃苦耐劳而又坚忍不拔的高尚品格和进取精神。左倾路线和“文化大革命”并未能摧垮我们的国家,史无前例的改革事业之所以在今天胜利进行,人们都不难从《河的子孙》中找到历史的答案。 张贤亮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回溯历史的艺术追求,以《绿化树》为标志,又登上了新的高峰。写“右派”和“大墙”生活的作品,我们已经见得不少了,但《绿化树》决无似曾相识之嫌。作者不是仅仅着眼于表现“反右扩大化”而写《绿化树》的,而是把“反右”作为章永璘人生旅程中的一个片断,写这个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受过资产阶级文化影响又受到无产阶级思想教育,在家庭出身上、思想性格上都比较特殊的青年知识分子成长、成熟的历程。作者依旧发挥了自己善于在广阔、复杂的社会场景中写人的特点,写苦中的乐、恨中的爱、悲中的喜,情事曲转中,青年知识分子坚忍不拔之追求、劳动人民相濡以沫之互助以及“反右”扩大化违时背势之谬谈,都历历在目地再现于人们面前。可以说,在当代小说创作中,我们还很少见过对祖国西部的黄土高原的气势和色彩如此动人的勾勒,对那个天灾加人祸的困苦岁月的阴暗面如此逼真的描摹,对逆境中的“右派”分子的内心隐密如此真诚的袒露。只有技艺高超的人才能够在钢丝绳上活动自如。《绿化树》敢于发人所未发之蕴,道人所未道之言,充分表现出了张贤亮建立在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艺术把握的坚实基础上的探索精神和不凡功力。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世纪文学60家”系列之一,“世纪文学60家”丛书入选作家均以“精选集”的方式收入其代表性的作品。在作品之外,还请有关专家撰写了研究性序言,编制了作家的创作要目,其意在于为读者了解作家作品及其创作上的特点和文学史上的地位,提供必要的导读和更多的资讯。20世纪是一个不寻常的世纪。20世纪的社会生活风云激荡,沧桑巨变,20世纪的华文文学也波澜壮阔,气象万千。以其大起大伏、大开大阖的自身演进,书写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华彩乐章中光辉灿烂的一页。以名家联袂名作的方式,检阅和展示20世纪中国文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与长足进步。
作者简介
张贤亮(1936—)祖籍江苏盱眙。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1957年因发表诗作《大风歌》被划为“右派”,由此开始长达二十二年的劳动、管制、关押、流浪的生活。1979年平反复出。出版有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习惯死亡》、
《我的菩提树》,中篇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灵与肉》、《肖尔布拉克》、《绿化树》等。其作品被译成三十多种语言,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书籍目录
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
绿化树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初吻
灵与肉
肖尔布拉克
创作要目
章节摘录
《绿化树》: 四 大车照旧不紧不慢地走着。那匹枣红马的嘴唇不流血了,伤口凝着一道乌黑的血斑。任何伤口都会愈合的。它明天仍旧会像往常一样被拉来套车。 它就这样拉车,流血,拉车,流血……直到它死。 车把式还是端坐在车辕上,脸上带着一股沉思的神情。他一点也不答理我们,好像他身边压根儿就没有我们这几个人似的。他的沉默,倒使我有些不安。他是这个农场派到劳改农场来接我们的,直到现在我们还摸不清他是干部还是工人。他套车、赶车、捆绑行李的动作干净利索;他的话很少,操着河州口音,说出的话语句也很短,至多两三个词,老像是有满腹心思。他没有对我们几个人下过命令,但也没有表示过一点好感。他的表情是冷漠的、严厉的,在扬鞭的时候咬着牙,显得很残忍。他大约在四十岁左右,但也许实际年龄没有那么大,西北人的脸面看起来都显老。他身躯高大,骨骼粗壮;在褐色的宽阔的脸膛上,眼睛、鼻子、嘴唇的线条都很硬,宛如钢笔勾勒出来的一张肖像:英俊,却并不柔和。 我一面悄悄地打量他,一面在心里分析自己不安的原因。最后我发觉,原来我是被人管惯了,呵斥惯了。虽然我意识到我今天获得了自由,成了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但在潜意识下,没有管教和呵斥,对我来说倒不习惯了;我必须跟在一个管我的、领我的人后面。 我微微地感到屈辱,于是怀着一丝反抗情绪离开了他几步,靠到路边上去走。 牲口颠踬着,大车摇晃着,马蹄和车轮踏碾着寂寥的土路。我们几个就业人员跟在后面,默默无语。这时,田野上刮起了微风。山脚下,一股龙卷风高扬起黄色的沙尘,挺立在那里,一动不动,像一根顶天立地的玉柱。不知什么时候,空中飞来了两只山鹰。它们并不扇动翅膀,仅靠着气流的浮力,在我们头顶“嘹嘹”地盘旋。 兀地,像是应合饥饿的山鹰“嘹嘹”的啼鸣一般,这个如石雕似的车把式,喉咙里突然发出一声悠长而高亢的歌声: 哎—— 接下来,他用极其忧伤的音调唱出了: 打马的鞭儿闪断了哟噢! 阿哥的肉呀, 走马的脚步儿乱了; 二阿哥出门三天了呀, 一天赶一天远呀——了! 他声音的高亢是一种被压抑的高亢,沉闷的高亢,像被一股强大的力量猛烈挤压出来的爆发似的高亢。在“哟噢”、“呀”、“了”这样的尾音上,又急转直下,带着呻吟似的沉痛,逐渐地消失在这无边无涯的荒凉的田野上。整个旋律富有变化,极有活力,在尾音上还颤动不已,以致在尾音逐渐消失以后,使我觉得那最后一丝歌声尚飘浮在这苍茫大地的什么地方,蜿蜒在带着毛茸茸的茬口的稻根之间;曲调是优美的。我听过不少著名歌唱家灌制的唱片,卡鲁索和夏里亚宾的已不可求了,但吉里和保尔·罗伯逊则是一九五七年以前我常听的。我可以说,没有一首歌曲使我如此感动。不仅仅是因为这种民歌的曲调糅合了中亚细亚的和东方古老音乐的某些特色,更在于它的粗犷,它的朴拙,它的苍凉,它的遒劲。这种内在的精神是不可学习到的,是训练不出来的。它全然是和这片辽阔而令人怆然的土地融合在一起的;它是这片土地,这片黄土高原的黄色土地唱出来的歌。 我十分震惊! 只听见他又用那独特的嗓音唱道: 哎—— 扑灯的蛾儿上天了哟噢! 阿哥的肉呀, 蛤蟆蟆入了个地了, 前半夜想你没睡着呀! 后半夜想你个亮呀——了! 他把“了”唱成“留”音,把“没”唱成“”音,只有这种纯粹在高原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地方语音,才能无遗地表现这片高原土地的情趣。曲调、旋律、方音,和这片土地浑然无间,融为一体。听纳坡里民歌,脑海中会出现蓝色的海洋,听夏威夷民歌,眼前会出现迎风的棕榈,但那只是歌声引起的联想和激发的憧憬。此刻,身临此境,我感觉到的是,这田、这地、这风、这被风吹来的云、这天空、这空中的山鹰……即刻被这歌声抚摩得欢快起来,生动起来,展现出那么一种特殊的迷人的魅力……在我眼前,这片土地蓦然变得异常妩媚了,使我的心不由得整个融进了这绝妙的情景里。 重要的不是他的歌声,而是他的歌声唤起了这苍茫而美丽的土地的精灵,唤醒了在我胸中沉睡了多年的诗情。 啊,今天,我已成了自由人,我要用我干裂的、没有血色的嘴唇一千遍地吻这片土地! 我屏声静息,听他继续往下唱: 哎—— 大马儿走了个口外了哟噢! 阿哥的肉呀, 马驹儿打了个场了。 家中的闲事不管了呀, 一心儿想着个你呀——了! 忧伤是歌曲的灵魂。他那歌声中的忧伤,浓烈的忧伤,沉重的忧伤,热情的忧伤,紧紧攫住了我的心。这里,歌词不是主要的,我只是凭着曲调,凭着旋律才模糊地揣摩到歌词的意义。他那对某个人、或并不是对具体人而是对某种想象的思念,引起我被饥饿折磨殆尽的情思抬了头,也试着要思念些什么……这时,我才感到一阵辛酸:人的辛酸,而不是饿兽的辛酸……“嘹嘹”的山鹰不知疲倦地跟随着我们,冬天的太阳有点偏西了。 可是,他的音调陡地一变,变得明朗而热情起来,尽管这种明朗和热情还覆盖有忧伤的阴影: 哎—— 黑猫儿卧到锅台上了哟噢! 阿哥的肉呀, 尾巴儿搭到个碗上了。 阿哥的怀里妹躺上呀! 你把翘嘴嘴贴到脸上呀——了! 听到这里,我才明白这是首情歌。开始,我只是被他的歌声和旋律所震动,久废不用的想象力像一只停在枯树上的受伤的鸟儿被炸雷猛然惊起,懵头懵脑地奋力扇动着翅膀,飞到尽其可能飞到的地方。在震动过后,回首一望,才看到被闪电照亮的枯树下,绿草儿正在发芽。民歌的歌词,把我心灵里被劳改队的尘埃埋住的那最底一层拂拭了开来。因为歌词毫不掩饰,毫无文采地表现了赤裸裸的情欲。我回味地唱“阿哥的肉呀”那句热烈得颤抖的歌声,发现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的情歌有如此大胆、豪放、雄奇、剽悍不羁。什么“我的太阳”、“我的夜莺”、“我的小鸽子”、“我的玫瑰花”……统统都显得极为软弱,极为苍白,毫无男子气概。于是,我二十五岁的青春血液,虽然因为营养不足而变得非常稀薄,这时也在我的血管中激荡迸溅。它往上冲到我的头部,使我脑海里浮现出一片不成形的幻影,又使我浑身不可抑制地燠热起来……我的眼眶中不知什么时候溢出了泪水。 啊!这是我自由了的第一天。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写到时代问题,直指当代现象,意在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比如在《壹亿陆》中,我反映人类的衰亡趋势,精子危机是一个严肃的话题,许多人却觉得有些荒诞可笑。我相信我写得比那些美女作家含蓄。 ——张贤亮自述
编辑推荐
1、张贤亮的小说不忌讳性,而真正为他赢得同情和崇敬的资本却是苦难。 2、张贤亮:文学新时期文学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生命力最顽强的作家。 3、作品译成3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发行,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 美国《纽约时报·书评》、《时代周刊》、《远东经济评论》、英国《卫报》、新加坡《海峡时报》、日本《产经新闻》、德国电视台、瑞典电视台等世界著名新闻媒体都对他十分关注,国内中央电视台及各省市电视台都对他做了大量报道。 4、张贤亮不仅是中国文学界久享盛名的文学家。而且在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上也有高深造诣与独特见解。他的书法秀润遒媚,俊逸多姿,尤擅行书,被誉为“张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