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01-01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作者:燕山 页数:225 字数:272000 译者:李彭恩
Tag标签:无
前言
艾·丽·伏尼契一八六四年五月十一日生于爱尔兰科克市,幼年丧父,随母亲迁居伦教。一八八二年她只身前往德国求学,三年后毕业于柏林音乐学院。一八八七年伏尼契,学成回国,在伦敦接触到流亡在此地的各国革命者。其中,俄国民粹派作家克拉甫钦斯基对她影响最大,在他的鼓励下,伏尼契于一八八七年前往俄国,在那里生活了两年,接触了彼得堡革命团体俄国民粹派的民意党人,积极参加了他们的活动。她曾冒着生命危险去探望被沙皇监禁在狱中的革命者,还在俄国和英国之间寄送宣传品。这些工作为她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回到英国后,她结识了从沙皇流放地逃出来的波兰革命者米·列·伏尼契并与其相爱,一八九二年他们结婚。在这段时间,她还认识了恩格斯、赫尔岑、普列汉诺夫等著名人物。一八九七年她的杰作《牛虻》问世,小说以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意大利人民反对奥地利统治者的斗争为背景,塑造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者牛虻的形象。《牛虻》的出版为她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除《牛虻》外,她还有其他一些作品,如小说《杰克·雷蒙》(1901)、带自传性质的小说《奥利芙·雷瑟姆》(1904)、叙述牛虻离家出走后十三年经历的小说《中断了的友谊》。伏尼契晚年居住在美国,一九六○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享年九十六岁。 《牛虻》在世界各国都有广泛的读者。它的中译本自一九五三年出版以来,发行量达数百万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 主人公牛虻原名亚瑟,成长在佛罗伦萨一个富有的家庭,是神学院院长蒙泰尼里和他母亲的私生子。亚瑟在大学里参加了秘密革命组织青年意大利党,蒙泰尼里察觉此事,对此极为不安。后来,蒙泰尼里赴罗马任主教之职,卡尔狄神甫接任神学院院长。亚瑟向卡尔狄神甫忏悔时受骗说出了秘密革命组织的名称和自己偷运政治书籍的事实。卡尔狄神甫随即告密,亚瑟和一批党内同志被捕。 亚瑟出狱后,他的行为受到了党内同志的鄙弃,恰在此时,又得知自己的身世之谜。双重打击之下亚瑟精神失常。他砸碎神像,留下字条伪称自尽,本人则潜出海关,偷渡去了南美洲。那一年他十九岁。 在南美,他坠入了“真正的地狱之中”。他漂泊流浪,做过杂工和赌窟仆人,被一名水手打成残疾,伤愈后到杂耍班子充当小丑,受尽耻笑和侮辱。非人的遭际极大地改变了亚瑟的相貌,以致十三年后他当年的恋人和父亲面对他竟然认不出来。 精神上的变化也是巨大的,回到意大利后,牛虻成了反对教会最激烈的人。他对以蒙泰尼里为代表的教会势力进行了猛烈的和不妥协的斗争,力图唤醒对教会心存幻想的人们。 在一次偷运军火的行动中,他们被暗探和骑警包围,亚瑟开枪射击,这时蒙泰尼里突然出现,堵住了牛虻的枪口。牛虻一时精神恍惚,垂下了拿枪的手,因而被捕。蒙泰尼里到监狱中试图劝说牛虻放弃革命,保全性命。牛虻揭露他的伪善,谴责他当年的卑劣勾当。蒙泰尼里终于认出眼前的人正是自己的儿子。当牛虻要蒙泰尼里在儿子和上帝之间作出选择时,蒙泰尼里选择了上帝。 在蒙泰尼里主教的同意下,牛虻被判处枪决。但牛虻死后不久,蒙泰尼里也因“心脏动脉瘤破裂”而突然去世。 《牛虻》作为革命经典,已诞生一百多年。读书好比一场远足,一次探险,在和平年代,重读这部浸透着革命英雄主义的作品,你将发现什么?
内容概要
《牛虻》是一部成功的小说,它描写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小说主人公牛虻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爱国志士的形象已深入人心,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突出的典型形象。作品令人信服地描述了牛虻的成长历程,展示了他从一个资产阶级公子哥儿如何在黑暗现实的教训下觉醒,自觉投身到火热的斗争中,成长为一名坚强战士的人生历程。作品中另一主要人物蒙太尼利也塑造得十分成功,成为他那一类人物的深刻而典型的代表。总之,《牛虻》是一部好书,内容富于教育意义,语言风格别具特色。相信广大读者一定会从中吸取到丰富的文学养分。
作者简介
艾捷尔·丽莲·伏尼契(Ethel Lilan Voynich)于1864年5 月11日出生于爱尔兰的科克市。就在她出生的同一天,她的父亲乔治去世。他是一位数学家及伦理学家。这一不幸事件对她的家庭及她以后坚强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艾丽·伏尼契于1885年从柏林音乐学院毕业。1887-1
书籍目录
序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第一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第二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尾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亚瑟从一枝低垂的毛地黄梗上捋下几朵花,焦躁地在掌中揉碎。“那个小镇让我受不了。”他停顿片刻,然后开始说道,“那里有小时候她常给我买玩具的商店,有直到她病重前我搀扶她沿海滩散步的小路。无论走到哪里,总是旧景依然,而物是人非,市场上卖花的姑娘手持花束迎面向我走来——好像我现在还需要那些鲜花似的!还有那教堂墓地——我非离开不可,一看见那地方就让我伤心……”他说不下去了,坐在那儿将毛地黄的花铃儿扯得粉碎。那沉默如此长久,如此深沉,他不由得抬起头,诧异神甫为何默不作声。木兰树下,天色越来越昏暗,一切都好像变得黯淡模糊。但是尚有一丝余光足以照见蒙泰尼里那张死人般苍白的脸。只见他低着头,右手紧紧抓住长凳的边缘。亚瑟带着一种敬畏和诧异之感把目光移开,仿佛他无意之中闯进了圣地。“我的上帝啊!”他心想,“在他身边我是多么渺小,多么自私啊!假如我的烦恼是他自己的烦恼,他也不至于比这更伤心了吧。”不一会儿,蒙泰尼里抬起头来,向周围看了一下。“我并不想劝说你回那里去。眼下无论如何都不会,”他以最慈爱的语调说道,“但你必须答应我,今年暑假一定要好好休息。我想,你最好远远离开里窝那地区。我不能眼看着你的身体垮下去。”“神学院放假以后您打算去哪里,神甫?”“跟往常一样,我得带领学生们进山,看着他们在那儿安顿下来。不过,八月中旬副院长就度假回来了。我将设法进入阿尔卑斯山,换一换环境。你愿意同我一起去吗?我可以带着你在山里到处游荡,你一定喜欢研究阿尔卑斯山的苔藓和地衣之类的东西吧。不过,也许跟我单独在一起你会觉得相当枯燥无味,是吗?”“神甫!”亚瑟以朱莉娅所说的那种“感情外露的外国派头”拍着手说,“我无论如何也要跟您一起去。只是——我还说不准——”他停住不说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17岁那年,我进北大读书,认识了郭世英(郭沫若的儿子)。我在他床上看到《牛虻》,一看就放不下了。——周国平如果你能写出一部《牛虻》,底下可以什么也不写。 ——王蒙 我最早喜欢起小说来,是因为《牛虻》。 ——史铁生 如今的上海,看戏被感动已少见了,但我今天被深深感动了。也许我们会拒绝这种方式,但《牛虻》是一个埋在我们少年时代的革命理想主义和爱情的启蒙,今天被一种方式重新点燃了。当我们成熟时,我们仍需被感动。——学者刘擎评话剧《牛虻》 《牛虻》为我奠定了文学生命的基石,是对我一生有着重要影响的作品。牛虻写给琼玛的那封信,我至今还能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 ——宗福先
编辑推荐
《牛虻(插图本)》:世界文学文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