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4-1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作者:乔伊斯 页数:913 字数:791000
Tag标签:无
前言
编选者序 刘象愚 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是二十世纪西方最重要,最有影响,也是引发争论最多的小说家之一。近一个世纪以来,围绕他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息过。推崇他的人把他与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等最伟大的作家相提并论,反对他的人认为他的创作艰深、晦涩,一味玩文字游戏,可读性差,不能代表现代文学的方向。但是尽管在认识与评价上存在分歧,研究他的队伍和规模却越来越壮大,研究的内容越来越深入,而且,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他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巨大影响,承认了他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他被看作“意识流”小说和一种崭新文体的开创者。他的《尤利西斯》与艾略特的《荒原》一起被公认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品。一九八二年,在庆祝他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活动中,一月三十一日的《纽约时报·书评专版》发表署名文章,盛赞他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贡献,将他在西方现代文学中的作用与爱因斯坦在现代物理学中的作用相比拟,认为“现代文学如果没有他”将像现代物理学没有爱因斯坦一样“不可思议”。二○○○年,美国《时代周刊》等媒体在评选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一百本小说”时,他的《尤利西斯》高踞榜首。他的不少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和音乐剧,学术界有专门研究他的杂志,经常有若干专门以他为题目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六月十六日(即《尤利西斯》中所写的那一天)被命名为“勃鲁姆日”,每年这一天前后世界许多地方都要举行各种纪念性的学术活动。 乔伊斯出生于爱尔兰的一个望族,祖上数代人都热衷于政治活动,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父亲约翰·乔伊斯是一个税务官,曾参与都柏林市的大选,坚决支持查尔斯·帕内尔领导的爱尔兰民族自治运动。他喜欢体育运动,具有演唱才能。他对艺术的兴趣和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对幼年的乔伊斯发生过积极的影响。乔伊斯在后来的创作中不仅采用了父亲的原型,还表达了从他那里继承来的思想和感情。 乔伊斯曾就读于克朗根斯的中学和都柏林的贝尔韦德尔学院,十六岁入都柏林大学学院,一九○二年毕业并获学士学位。在大学期间,他发表过论易卜生的长篇文章。毕业之后不久即去巴黎专攻医学,次年因母病回爱尔兰省亲,在都柏林待了一年多,这时他邂逅了一位旅店女侍者诺拉·巴纳克尔,并与之相爱,数月后携其赴欧洲大陆,在的里雅斯特、罗马等地以教书为业,开始创作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长篇小说《斯蒂芬英雄》,同时也创作一些诗歌。《都柏林人》直到一九一四年才问世。诗歌集《室内乐》出版于一九○七年,共收入了他写的三十六首诗。《斯蒂芬英雄》写成后长达千余页,内容庞杂,自传性十分明显。此书在他生前未能出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乔伊斯和诺拉移居苏黎世,开始改写《斯蒂芬英雄》,一九一六年出版《艺术家青年时期的画像》(或译《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这本书为乔伊斯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斯蒂芬英雄》的手稿于一九四四年问世,这为研究《艺术家青年时期的画像》的创作过程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在苏黎世时期乔伊斯也开始构思《尤利西斯》。一九二二年,这部作品出版,在西方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此乔伊斯确立了自己在西方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一九一八年,乔伊斯还出版了他惟一的一个剧本《流亡者》。其后十余年,他致力于创作《芬尼根守灵夜》,该书于一九三九年出版。 要了解乔伊斯的创作,不能不了解爱尔兰当时的社会背景。乔伊斯生活与创作的时期正是爱尔兰社会剧烈动荡的时期。由于长期处于英国的统治之下,爱尔兰积弱不振,经济凋敝,人民贫困。从十九世纪末起,爱尔兰人在民族英雄帕内尔的领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族自治运动,但由于英国人的破坏和内部的矛盾,加上帕内尔个人生活失于检点,给蓄谋颠覆他领导的政敌们留下可乘之机。帕内尔下台后,爱尔兰民族运动受到极大损害,新领导者们都是不学无术、委琐无行之徒,他们争权夺利,毫无政见,致使原本蓬勃发展的民族运动陷于崩溃的境地。乔伊斯十分崇敬帕内尔,对后来民族运动的领导者和渗透社会各个层面的天主教反动势力深恶痛绝,对当时以恢复古代爱尔兰文化为宏旨而远离现实的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也颇为不满。在爱尔兰政局混乱,经济衰退,民不聊生,到处弥漫着浓重的悲观气氛,社会生活业已瘫痪的情况下,他深感失望,决定自我放逐,长期侨居欧洲大陆。他虽然大半生置身于爱尔兰社会生活之外,但却没有一刻忘记生养他的爱尔兰民族,他创作的全部内容都是都柏林的人与事,浸淫着浓郁的爱尔兰民族意识,他反感的只是当时爱尔兰社会的堕落和腐败,而渴望的正是通过自己的创作造就一种全新的民族精神。 就个人禀赋而言,乔伊斯为人机敏聪慧,博闻强记,从小对文学艺术兴趣浓烈。他阅读十分广泛,文学、历史、哲学、神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等各方面的书籍多所涉猎。他不仅熟悉人文和社会科学中的许多领域,还非常注意积累自然科学知识。他博大精深的学问充分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此外,他在学习和掌握语言方面也表现出过人的才能。他学习了多种欧洲语言,能用意大利语、法语、德语流畅地交谈,能够毫不费力地阅读丹麦语、挪威语和拉丁语书籍,这一点也明显地表现在他的创作中。 就文学艺术发展的背景看,十九世纪后期开始的象征主义、世纪末的唯美主义和后来的超现实主义等运动已经对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发起攻击,现代主义思潮正在蓬勃兴起,不满于遵从传统的许多文艺界人士开始聚集于巴黎,寻求对传统的突破。正是在这样一个氛围下,乔伊斯开始致力于小说形式的变革与创新。 综观乔伊斯的全部作品,可以说他的创作有一个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过程。《都柏林人》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艺术家青年时期的画像》是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混合;《尤利西斯》是现代主义的;而《芬尼根守灵夜》则是后现代主义的。 《都柏林人》是乔伊斯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一部短篇小说集。这部短篇小说集包括十五个既独立成篇又相互关联的故事,按照童年、青少年、成年和社会活动顺序编排,在结构上具有某些象征色彩。就内容而言,这些故事力图描绘爱尔兰中下层生活,反映现代社会精神和道德上的瘫痪。乔伊斯在写给出版商的信中说,他写这部作品的目的就是要为爱尔兰写一部“道德史”,而他之所以要选择都柏林为背景,是因为这座城市是“瘫痪的中心”,所谓“瘫痪”,就是一种麻木不仁,死气沉沉,毫无作为,甘于没落的状态。乔伊斯在这部作品中描绘形形色色都柏林人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挫折、感受的痛苦,他拈出“瘫痪”这样一个典型的隐喻来表现现代西方人的普遍心态,同时又描写他们在受尽苦难之后,突然产生的精神感悟。乔伊斯正是要在瘫痪造成的幻灭中着力写人生中这种“顿悟”的时刻。 就创作技巧而言,《都柏林人》采用的主要是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手法。在《都柏林人》的创作过程中,乔伊斯更多地继承了福楼拜和契诃夫的传统,即不追求情节的生动和戏剧性,以大量白描的方式写普通人最平凡、最琐屑的日常生活,特别讲究对细节作自然主义式的精确摹写,在质朴自然、不露痕迹的叙述中揭示平庸事件的精神内涵,引发人们对人生许多重大问题的思考,这就是乔伊斯本人所说的那种“审慎的平庸”风格。 《都柏林人》开始的三篇以一个小三部曲构成从童年到少年的一组故事。《姐妹们》从一个小男孩的视角写一位神父因瘫痪而死引起的反应。这位神父在生命的晚年行为失常,他的死也十分蹊跷,原来他对宗教失去了信心,不堪忍受神父的圣职,因此,他的瘫痪不仅是身体上的,也是精神上的。这篇故事以宗教的瘫痪揭开了这部写瘫痪的系列故事的序幕。《偶遇》写这个男孩不堪忍受沉闷的学校生活而逃学,和一个同学在都柏林港湾到处游荡,一心要找一个有“绿眼睛”的外国水手。“游荡”代表着他们精神探索的历程,而“绿眼睛”则象征了他们对一种理想的憧憬,然而当他们久觅不得而突然遭遇自己苦苦寻求的“绿眼睛”时,却发现这位“绿眼睛”不过是一个乖戾的性变态者,这在他们的心理上引起强烈的震撼,产生了某种骤然醒悟和幻灭的感觉。《阿拉比》中的这位男孩已经成长为一个萌发着青春气息和朦胧爱情的少年,他想在“阿拉比”集市上为自己心爱的姑娘买件礼物,可这集市只有礼拜六晚上才开,他好不容易盼到了这一时刻,却因为家长忘记及时给钱而延误了时机,当他来到集市时,已是收市的时刻,面对零落的灯火和稀疏的顾客,一种苦涩和怅然若失的心情攫住了他,他顿然悟到,自己不过是一个被虚荣心作弄的可怜虫。故事中的“阿拉比”是按照阿拉伯风格布置的集市,充满了东方色彩,他钟情的女孩又是个黑眼睛的姑娘,实际上他是在朦胧的爱和对异国的向往中构筑一种理想的境界。在周围巨大的黑暗和混乱中,这一理想显得十分虚幻可笑,故事结束时小主人公的自嘲自悟,表明了他从幼稚到成熟,从懵懂到觉醒的转变。 从《伊芙琳》到《悲痛的往事》的八篇大体上写从少年到成年的生活。《伊芙琳》写一个年轻女孩无法忍受沉闷、困顿的家庭生活,决定随一个外国水手私奔,去追求美好的生活,但就在轮船启航的刹那,她突然退缩了。她的无力外逃,既象征了习俗和惯例对人性的巨大钳制,也象征了都柏林人的精神瘫痪。《一朵小小的云》中的小钱德勒已经是一个婴儿的父亲,平庸的生活像牢笼般禁锢着他,他梦想成为一个诗人,心中隐藏着逃离这平庸生活的冲动,在听了一个久别重逢的友人大谈异国情趣之后,他旧梦复发,然而冷酷的现实无情地打碎了他的梦想,在因没有看好孩子受到妻子的斥责之后,他陷入了悔恨交加、孤苦无助的境地。本篇题目出自《圣经》,具有象征意味,对于尝尽人生枯燥的况味,盼望精神甘霖的小钱德勒来说,这“一朵小小的云”代表着或可实现的希望。《悲痛的往事》中已届中年的男主人公曾经在音乐会上邂逅一位船长的夫人,并与之发生了一段缱绻的恋情,但他为传统的道德观所束缚,不能接受那女人的爱,最终断送了她的性命。当他回顾与她的那段交往时,不仅意识到自己对她的死负有责任,而且意识到自己是“一个被排除在生活的盛宴之外”的人。其余《粘土》、《两个浪子》、《寄寓》、《车赛之后》、《无独有偶》诸篇也从不同角度描写了都柏林成年人的生活和精神瘫痪。 《纪念日,在委员会办公室》、《母亲》和《圣恩》三篇构成了另一个小三部曲,描写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大体上说,《纪念日》写政治生活,《母亲》写文化生活,《圣恩》写宗教生活,不过,无论从何种角度切入生活,这三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仍旧是那种无可救药的瘫痪状态。 末篇《亡人》(或译《死者》)是这部短篇集中分量最重的作品,既是全书的高潮,也是全书的总结。故事几乎没有什么情节,大部分笔墨是对一次圣诞聚会细节和氛围的铺叙,但平淡的文字下却蕴涵着深意。主人公加勃里埃尔是一个大学教师,他带着妻子格丽塔去参加姨妈家一年一度的圣诞聚会,聚会快结束时有人唱了一支题为“奥格里姆的姑娘”的民歌,使格丽塔陷入深沉的回忆之中。聚会结束后,他们回到预订的旅馆,加勃里埃尔余兴未已,渴望对妻子表示温存和爱意,他误以为妻子也有意回应他的欲望,不料妻子心里想的却是另外一个人。原来她少女时代在戈尔韦老家曾有过一个恋人,那年轻人总是唱着这支歌向她求爱,得了肺结核还拖着病体,深夜冒雨来看望她,不久便因病情恶化死去。这次在聚会上听到熟悉的歌声,不禁使她心潮起伏,激动不已,那年轻人充满真情和渴望的眼睛总在她的眼前凝视,她泪眼模糊地向丈夫讲出了埋藏在心底的这段秘密,深感那年轻人为她而死的真诚。这个意外的转折使加勃里埃尔猛然醒悟:自己从来也没有对妻子有过那般刻骨铭心的痴情,也从来没有得到过那样炽烈的回报,与那个为了爱置生死于度外的乡村青年相比,他的爱只能是浅薄的、无力的。这一顿悟使他感到自己接近了“亡人”的领域,使他自己本身“正消逝在一个灰色的、无法捉摸的世界中”。这篇故事有着强烈的象征色彩,在代表着复活与新生的圣诞新年聚会上引入“亡人”的主题,已经把死生并陈在读者眼前,故事结尾,漫天雪花在静静地飘落,不分彼此,一视同仁地覆盖了生与死的两个世界,这就更进一步表明,在茫茫宇宙中,生死本无什么区别,而真正不同的却是人的灵魂和品行而已。 《艺术家青年时期的画像》(或译《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一本自传性很强的作品。主人公斯蒂芬所经历过的事,乔伊斯几乎都经历过,但乔伊斯却对自传性的材料进行了精心的艺术加工。从小说的叙事结构看,《画像》具有那种“教育小说”(或称“启悟小说”)的模式。乔伊斯力图表现具有诗人气质的艺术家从婴幼时期直到成年的心理和精神成长过程。斯蒂芬的童年和青年时代是在社会环境的冷漠、家庭生活的平庸、宗教气氛的压抑中度过的,他长期为精神的自由和解放而斗争,最终丢弃了天主教信仰,拒绝了宗教圣职,在艺术创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理想。 《画像》共五章,每一章代表了斯蒂芬心理发展的一个阶段。第一章从对自己婴幼时期的感觉和哑哑学语写起,引出一组以后将不断出现的意象。接着写他在学校生活的几个场景,通过意识流和现实交融的手法,展示他孤独的内心生活。然后以传统的写实手法记录了他们家庭中的圣诞聚会以及对爱尔兰政治和宗教问题的讨论。最后写在学校无故受罚的故事,揭示了教会的专制冷漠和同学间缺乏相互理解的情形。第一章提出了家庭、学校、宗教、社会和国家这些题材,在这些题材的基础上建立起全书的基本冲突和对抗,同时把主人公的成长过程置于这一冲突和对抗中。第二章以当时流行在儿童中的那种手抄本爱情小说的笔法写主人公情窦初开时首次获得的性经验。斯蒂芬产生了朦胧的性意识,他焦躁不安,在欲望与理性的冲突中不知所从,最后终于在一个妓女的拥抱中获得了欢乐和满足。第三章用自然主义的手法写神父关于地狱、罪与罚的长篇布道,交织着斯蒂芬反省自己行为的内心独白。斯蒂芬与妓女的厮混虽然暂时解决了他心理上的矛盾,但是很快就使他陷入更大的痛苦中,神父的说教使他灵魂战栗和恐惧,他终于“忏悔”了罪恶,在宗教怀抱里获得了解脱。第四章是全书的高潮,极富象征色彩。斯蒂芬忏悔之后,虔诚修炼,获得了教会学校的赞许,教会学校建议他接受圣职作为终生职业,在面临人生重大抉择的关头,他再次经历心灵的炼狱,是选择以禁欲苦修为宗旨的天主教耶稣会,还是选择充满感情,富于创造的艺术生活?就在他为何去何从而苦苦挣扎时,他在海边遇到了天真烂漫的少女,那位在水中嬉戏的纯情女郎激发了他的精神感悟,他突然意识到,他始终在追求的正是一种热情洋溢,自由自在的生活,于是他毅然拒绝了神的召唤,投身到艺术创造的广阔天地中。斯蒂芬漫步海滩的一节采用浪漫的抒情手法,文笔轻灵,极富诗意。第五章写斯蒂芬的大学生涯,其中有两段是他和同学就美学问题的冗长探讨,还有关于一首诗创作过程的议论,最后是他的日记片断。这时他已完全获得精神解放,决心抛弃他不再信仰的东西,不论这些东西是家庭、祖国还是宗教。他要远走异乡,到欧洲大陆的大熔炉里去锤炼他的灵魂和尚未创造出的民族良知。无论在文体风格上,还是主题上,这一章都是全书的总结。 《画像》虽然在不少局部上还保留着现实主义余韵,但在许多章节中采用了现代主义技巧,可以说它是一部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交汇的作品。其中用的最多的现代主义技巧是象征和意识流。就连主人公的名字斯蒂芬·德达路斯也充满了象征意味。斯蒂芬是宗教的第一个殉道者,因宣扬上帝的宗旨开罪了众人,被以渎神的罪名处死;德达路斯是希腊神话中的能工巧匠,长于建筑和雕刻,曾为克里特国王建造迷宫,但却被暴君囚禁在迷宫里,他后来用蜡和羽毛制成双翼,绑在身上飞出迷宫,去创造新的艺术。这个神话暗含的意思是十分明确的:爱尔兰迷宫样的社会是一个黑暗的压抑人性和艺术才华的社会,艺术家只有高飞远举,逃出牢笼,才能真正获得艺术创造的自由。《画像》结尾点明了这一主题。 《尤利西斯》是乔伊斯的代表作,也是经典的现代主义作品。全书一共三个主要人物。斯蒂芬·德达路斯是一个颓丧的知识分子,思想敏锐,富有艺术气质,对于人生、世界、自然、宇宙总在作思考,但总找不到出路,他渴望摆脱生活和环境的束缚,寻求精神的归宿。利奥波尔德·勃鲁姆是一个广告推销员,十一年前幼子的夭折和妻子对他的不忠使他深感痛苦。作为犹太人的后裔,他始终有一种流落异乡的孤独感和失落感。因此,他也渴望寻求安慰和解脱。他的妻子莫莉·勃鲁姆是一个耽于肉欲,追求享乐的女子,由于丈夫的性无能,她公开与情人来往,表现了现代小市民女性的猥琐和庸俗。 小说在写法和结构上模仿荷马史诗《奥德修纪》,以象征手法写三位主人公在一九○四年六月十六日从早八时到次日凌晨二时许十八个多小时在都柏林的活动和精神历程。作者把勃鲁姆和斯蒂芬比作尤利西斯父子,所不同的是,他们的相互寻找不仅是肉体上的,也是精神上的。他们都是漂泊无依,备受挫折的人,最后终于在对方身上找到了各自精神上欠缺的东西。作者通过他们的意识和潜意识活动,概括了西方整整一代人面临的思想困惑和危机,反映了都柏林市民的生活和精神风貌。作者通过勃鲁姆夫妇和尤利西斯夫妇的对照,用古代英雄反衬了现代人在欲望驱使下的卑微、平庸和渺小。作者悲叹人性的堕落,但他对自己笔下三个“非英雄”的种种弱点,也多少持欣赏甚至夸耀的态度,这就使这部小说的内容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 荷马的《奥德修纪》共三部分,二十四章,第一部分四章写忒勒马科斯出发寻父的过程;第二部分的八章写特洛伊战争之后,奥德修斯回归的冒险历程;第三部分写奥德修斯回到伊塔刻岛,与儿子一道除掉骚扰妻子的求婚者,与忠实的妻子团圆的故事。《尤利西斯》以三部分十八章与之对应。第一部分三章写斯蒂芬从清晨到十一时左右的活动,暗含着寻找精神之父的线索;第二部分十二章写勃鲁姆一天在都柏林四处的游荡,与奥德修斯的漂流大体对应;第三部分三章写勃鲁姆领着斯蒂芬回到家中的情形。与奥德修斯回到伊塔刻的情形大致相仿佛。 第一章的时间是一九○四年六月十六日早八时,地点是位于都柏林市中心西南七英里都柏林海边一个废弃的炮楼马泰娄塔楼。这一章写斯蒂芬、巴克·莫利根、海因斯三个人清晨的生活情景。第二章的时间是当日上午十时,地点是马泰娄塔楼东南大约一英里的达尔基村私立小学。这一章写斯蒂芬在那儿上历史课的情况。第三章的时间是当日上午十一时,地点是都柏林湾的海滩。写斯蒂芬上完历史课,从学校出来,准备到市里的“船屋”酒家与莫利根等聚会之前,在海滩上闲逛的情景。 第四章话分两头,暂时丢开了斯蒂芬的线索,开始写勃鲁姆的活动。时间仍是当日早八时,地点是都柏林西北区埃克尔斯街七号勃鲁姆的住宅。这一章写勃鲁姆晨起上街去买他喜爱吃的猪腰子前后的活动和思绪。第五章的时间是当日早十时,地点是勃鲁姆家东南一英里多方圆内的街道。这一章写他在街道上溜达时的所见所想。他先在西地横街邮局,拿到了情妇玛莎给他的信,然后在街上先后遇见两个熟人,相互寒暄,闲扯着关于狄格南的葬礼,谈他太太莫莉将要举办的演唱会,谈赛马等情节,想到莫莉的情人博伊兰给她的信,与她幽会等事。后来在一个僻静的街道上读了玛莎给他的情书,然后扔掉了撕碎的信封;进教堂参加了一个礼拜仪式;又到一家药店替太太买了化妆水,顺便买了一块香皂;然后碰到了狮班特,最后进澡堂洗了个澡。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他的思绪随着情景变迁,忽东忽西,止无定所。第六章的时间是当日早十一时,地点是都柏林城北的前景墓园。这一章写勃鲁姆和一干人等参加狄格南的葬礼的情形。他们从新桥路九号狄格南家出来,坐马车去墓园,勃鲁姆一路上的所想所见,穿插着大家的谈论。灵柩和参加葬礼的人们到达墓园后,葬礼开始举行。勃鲁姆想到了自己夭折的儿子和自杀的父亲,想到死亡,犹如奥德修斯似的,做了一次地狱的旅行。第七章的时间是当日中午十二时,地点是《自由人报》和《电讯晚报》的办公室。这一章写勃鲁姆到报馆做广告,说明自己的广告图案;斯蒂芬也来到报馆,向主编递交了早上课后,学校校长迪西先生托他转交报馆的信。这一章采用标题新闻的文体,通过报馆中各色人等的议论声、说笑声、争吵声、排字盘、印刷机发出的声响以及外面街道上电车的哐啷声、丁当声、报童卖报的叫喊声,竭力渲染城市的喧嚣和嘈杂,同时表达个人、民族的挫折感、瘫痪感。第八章的时间是当日下午一时。这一章写勃鲁姆在都柏林市中心大街上游荡和吃中饭的过程。勃鲁姆过奥康内尔桥,走西摩兰大街,过拿骚街,走格拉夫顿街,最后进入公爵街,一路走过许多建筑物,看到商店、饭店、银行、学府,看见了不少熟人,特别是老相好布林太太,从而引发了种种联想,他思绪纷然,想到过去与莫莉度过的美好时光,也想到和她有染的一些人,以及相关的许多人事。最后进戴维·伯恩酒店吃饭之后,来到国立图书馆前,看见莫莉的情人博伊兰,立即躲进博物馆中。第九章的时间是当日下午二时,地点是都柏林国立图书馆。这一章主要写斯蒂芬对图书馆长和几个熟人大谈莎士比亚的情景。后来勃鲁姆也进来了,但没有参与谈论。第十章的时间是当日下午三时,地点是都柏林市区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人和事。第十一章的时间是当日下午四时,地点是奥蒙德饭店的酒吧。这一章主要写勃鲁姆在饭店进餐以及一些熟人在酒吧的沙龙中演唱和谈论的情景。博伊兰曾在饭店做短暂逗留,并匆匆前去幽会勃鲁姆的妻子,这引起勃鲁姆内心的隐痛。第十二章的时间是当日下午五点,地点是巴尼·基尔南的酒吧。这一章主要写勃鲁姆的一些熟人在酒吧聚饮和谈天,其中一位诨名为“公民”的无赖对犹太人的攻击,引起了勃鲁姆的反击,“公民”因此大打出手,勃鲁姆只好赶紧逃走。第十三章的时间是当日晚上八时,地点是当日早晨斯蒂芬曾经漫步的海滩。这一章写坐在海边岩石上的一个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少女的遐想以及勃鲁姆看到这个少女时产生的联想和冲动。第十四章的时间是当日晚十时,地点是霍尔斯街的国立妇产医院。这一章主要写坡伏伊太太在医院生产,斯蒂芬等一帮喝得烂醉的医学院学生在产院谈论,勃鲁姆也来到产院的情景。第十五章的时间是当晚子夜十二时,地点是都柏林的妓院。这一章写勃鲁姆尾随斯蒂芬来到妓院,帮助他先摆脱了老鸨的敲诈,后避开了两个大兵的纠缠和殴打。 第十六章的时间是次日凌晨一时,地点是都柏林市环线桥下海关附近一个马车夫的棚屋。这一章主要写勃鲁姆力劝斯蒂芬稍事休息,喝杯咖啡,以便恢复清醒以及车夫棚屋中各色人等谈饮的情形。第十七章的时间是次日凌晨二时,地点是勃鲁姆的家埃克斯尔街七号。这一章写勃鲁姆带斯蒂芬回到自己家中,请他喝热可可,然后同清醒后的斯蒂芬聊天的情景。第十八章的时间是次日凌晨,地点是勃鲁姆家中的床上。这一章主要是勃鲁姆的妻子在睡意的状态中的自由联想。 《尤利西斯》对传统的小说形式进行了最彻底的变革与创新。它摈弃了以人物、情节和故事为主要因素的传统结构,开创了一种以内心独白为基本框架的新形式。这种被称作“意识流”的新小说不讲究塑造人物、编织故事,而是着力于挖掘人物的深层意识乃至潜意识活动。它往往采用复杂的象征结构,对人物的内心活动作自然主义的描述。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人物的意识屏幕,外在世界反映在这块屏幕上,引起人物的感受、反应和联想。这些联想忽远忽近,忽前忽后,有时清晰完整,有时支离破碎,甚至朦胧模糊。例如,第三章整个是斯蒂芬在海滩上漫步时的意识流,斯蒂芬的思绪随意地在哲学、历史、宗教、神话、艺术、美学等不同范畴中流来流去,其中夹杂着法、德、拉丁、意、西等种种外来语。第五、六两章主要是勃鲁姆在街头、浴室和墓地时的意识流。最后一章则主要是莫莉的意识流,她的思绪在昏昏欲睡的朦胧状态中随意流淌,既无方向,也无边际。全章以四、五十页几乎没有标点的文字来表述这种即将进入睡乡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意识流。此外,作品中还有无数的隐喻、象征、典故、双关语、俏皮话、方言、俚语以及外国语。这部作品还模拟各种文体和其他艺术的风格。第七章主要采用新闻广告体语言,第八章采用了大量的烹调和饮食语汇,第九章主要采用了学术研讨的文体和旁征博引的手法,第十章主要采用电影蒙太奇手法,第十一章主要采用赋格的音乐结构,第十三章采用了通俗文学中色情故事的庸俗笔调,第十四章不仅采用了大量的医学术语,还模拟了从古英语到现代英语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不同文体,第十五章主要写幻觉和梦境,同时借鉴了戏剧的结构,第十七章则采用了一种枯燥乏味的仿科学文体。 《尤利西斯》采用了现代主义的多种风格和技巧以及游戏的笔墨和文字,这使它成了一部十分艰深、费解的作品。这种完全置情节和人物于不顾的做法也未必可取,但是在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上,这部小说开辟了崭新的途径,为后世树立了典范。从变革传统的角度看,它无疑是一部具有创造性的巨著。 《芬尼根守灵夜》的创作构思于二十年代,历十余载而成书。这部作品在晦涩和神秘方面大大超过了已经相当难读的《尤利西斯》。乔伊斯把意识流技巧和操纵语言的实验推到了极端,使这部作品至今仍是研究家们众说纷纭,难于索解的“天书”。全书写一家人一夜之间的梦呓。如果说,《尤利西斯》是一部写白天的书,那么,《守灵夜》就是一本写黑夜的书。这本书宣扬历史不断循环重复,文明按轮回方式发展和衰落等观念。 乔伊斯在这本书中借鉴了意大利哲学家、科学家维柯的思想。维柯在其《新科学》中提出了历史循环论,认为人类历史要经过“神的阶段”、“英雄阶段”和“人的阶段”再回到第一个阶段,无限循环。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和现代爱尔兰诗人叶芝都表达了这种历史循环的想法。乔伊斯很崇尚这种“循环”的思想,在《尤利西斯》中大量采用了“循环”的细节,在《守灵夜》中则更多地采用“循环”的观念。《尤利西斯》以荷马的《奥德修纪》为象征结构,《守灵夜》则以维柯的“循环论”为基本框架。全书四部分,十七章,总体上的大循环包含了局部若干小循环。第一部分对应于“神的阶段”,第二部分对应于“英雄阶段”,第三部分对应于“人的阶段”,第四部分则是一个扩展了的“再现阶段”。这个总体上的循环表现为结尾未完成的那句话“A way a lone a last a loved a long the”与开篇第一个字“riverrun”的连读。第一部分中的八章呈现为两个维柯式循环,就是说,第一章是“神的阶段”,第二章是“英雄阶段”,第三章是“人的阶段”……第二部分中的四章和第三部分中的四章又各为一个维柯式循环;第四部分只有一章,从“部分”的角度看,它是全书的再现阶段,从“章”的角度看,则是又一个循环的开始阶段,即“神的阶段”。每一部分和每一章虽然与维柯式的循环各阶段对应,但都包含了其他阶段的成分,而且还包含着更小的循环,例如,第一章的第一页(Faber版第三页),就是一个循环,对应于“神的阶段”,页末的“livvy”显然可与页首的“riverrun”连读,而从下一页开始则是对应于“英雄阶段”的又一个循环了。当然,乔伊斯并不是历史哲学家,也不是维柯最忠实的信徒,他只是从维柯那里借来了一个哲学的框架,以适应自己这部作品的需要,就是对维柯理论的具体内容,他也是有所取舍的。他曾在一封信中说:“我将不会太重视这些理论(指维柯等的理论),只采用他们那些有价值的东西。”从内容上看,他侧重的是“宗教”、“婚姻”和“葬礼”这样的循环,而且对传达上天旨意的“雷霆”、“巨人”之类格外垂青,在乔伊斯的心目中,伊尔威克的家庭生活、伊尔威克的堕落、死亡和再生,比起这个象征的循环模式,似乎具有更重大的意义,因为这个家庭作为一个特别的家庭代表所有的家庭,伊尔威克作为一个特别的人代表所有的人。 《守灵夜》具有百科全书式结构,对现代英语乃至欧洲语言采取了革命性颠覆的立场,大量借用了神话、民俗的材料,同时,也与哲学和科学有种种内在的联系。乔伊斯十分熟悉经典和现代哲学,对科学也有一定认识,他对爱因斯坦、卢瑟福、玻尔、弗洛伊德、荣格都比较了解。西方科学和哲学显然为他从更深的层次上探索人生和世界提供了依据。这部作品试图把玄奥与平庸、神话与科学、现代的观念与古老的智慧结合起来,从这一角度看,在表现科学与哲学导致的世界变革这一主题方面,它无疑是本世纪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之一。 乔伊斯十分明确哲学、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紧密关系,在《守灵夜》中有许多关于现代科学的暗示。他曾在作品中反复提及维柯的《新科学》和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奥本海默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男主人公伊尔威克或者说乔伊斯本人曾因“阅读德国物理学读得头昏脑胀”;他还要“创造一套量子理论”来解释语言的意义。他混成新字的技巧与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关于原子蜕变以及随后的元素嬗变的理论和方法多有相通之处。 如果说维柯的历史循环论为《守灵夜》全书提供了结构原则,那么,布鲁诺和库萨的尼古拉的对立统一论则为《守灵夜》全书提供了中心逻辑。伊尔威克的两个双胞胎儿子谢姆和肖恩正是体现这一原则的典型例证。他们分别代表了统一在父亲形象中对立的两半,但谁都无法超越父亲。谢姆是作家、艺术家的代表,肖恩是邮差、信息传送者的代表,两人都有一定的能力,但在气质上却相互抵牾,彼此仇恨,总是争斗不息。然而又正是在这样的矛盾对立中他们相互依存,成为一个整体。也许可以说,谢姆是布鲁诺理论中的正命题,肖恩是其中的反命题,而他们的父亲伊尔威克则是这一对正反命题的综合命题。此外,《守灵夜》中伊尔威克及其所代表的人类的“堕落—再生—堕落”(fall-rise-fall)或者“诞生—堕落—再生”(rise-fall-rise)的中心主题既符合维柯的模式,也体现了布鲁诺和库萨的尼古拉的理论。 《守灵夜》也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了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弗氏的《释梦》为乔伊斯构思这部专写梦境的书提供了巨大的理论资源。事实上,此书中充满了与弗、荣二氏有关的暗示。第一章总述十九世纪文学中写睡眠和梦的作品,说明梦的意味及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处处显示出弗洛伊德式的“凝缩”、“移置”和“象征”。弗洛伊德为乔伊斯提供了从种种心理分析的角度释梦的可能性,启示他从自己的独特视角对梦做出解析;荣格认为,作为集体无意识原型的“自性”是一个包含了光明和黑暗两面的整体,这一观念显然从心理分析的层面强化了他信奉的布鲁诺等人的“对立统一”原则。 《守灵夜》呈现了世界的朦胧性和不确定性。如前所说,这部书写的是“黑夜”,是梦境,是梦中的幻象,既然是梦境和幻象,朦胧晦暗,支离破碎,荒诞离奇就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事。于是,我们看到,小说中的人物全都面目不清,身份变换不定。伊尔威克作为最主要的人物,既是一个人,又是每一个人,他的身份和属性在睡梦中变幻无常,他既是亚当、基督、凯撒、成吉思汗、威灵顿,又是吉尼斯、芬尼根、俄国将军、挪威船长等,甚至还是豪斯山、城堡、纪念碑、凤凰公园的杂志;伊尔威克的妻子安娜既是一个女人,又是每一个女人,还是每一个妻子、母亲,她的身份和属性在睡梦中同样变幻莫测,她是大地之母,是夏娃、玛利娅、伊希斯,又是妓女,甚至还是小母鸡、利菲河之类。此外,小说中的大部分事件作为梦中的幻象毫无逻辑地变换、替代,显得荒诞杂乱,迷离恍惚,伊尔威克在梦中的性对象竟然渐次变成了自己的女儿、虫子、野兽……,莎士比亚笔下的福尔斯塔夫居然与十八世纪英国文人约翰逊博士及隔壁邻居的女人一同在伦敦的一个地铁车站等车……。 《守灵夜》从两个方面消解人文主义最基本的价值观: 一是对人文主义“主体”的解构。伊尔威克一家五个人的主体都是分裂的,伊尔威克和安娜的“自我”之多,无以数计,已如上述。儿子谢姆和肖恩以及女儿伊萨贝尔也同样有若干自我,谢姆和肖恩又是杰里和凯文,还是玛特和杰夫、巴特和塔夫……,伊萨贝尔是奴瓦莱塔,还是玛格琳娜……,出现在他们梦中的人物,无论主次都是那样容易分裂,一分为二,甚至一分为三,……笛卡儿式的主体是确定的、稳定的,而《守灵夜》中的主体却是分裂的、游移不定的。 二是对人文主义“客体”的解构。《守灵夜》中伊尔威克一家之外的一切人事和环境都是主体之外的“延伸”,是其梦幻建构的“本原”,例如,凤凰公园的两个姑娘和三个士兵以不同的方式牵扯进伊尔威克的犯罪中,是伊尔威克家庭的延伸和投影,他们在全书中反复出现,竟达二百次之多;伊萨贝尔在都柏林有二十八个女友,这二十八个少女是她本质的延伸,加上她自己构成的二十九个女郎又可以说是她母亲安娜本质的延伸。通过连类取譬的手法,这些“延伸”的客体在弗洛伊德式的“凝缩”和“移置”中消解了自身的确定性。 《守灵夜》自始至终呈现出一片紊乱、晦暗的景象,但同时又深藏着某种秩序和关联,它既不是那种绝对的“混沌”(chaos),又不是那种和谐有序的“宇宙”(cosmos),而是二者奇妙的互补与综合,乔伊斯创造了一个特别的字:chaosmos,来表示“混沌”与“和谐的宇宙”中相互包容的情形。chaosmos这个字包含着多种意义或观念,除了混沌与秩序相互包容的基本意思之外,它还可以是第二十二个希腊字母chi(X),其形象既可以是地形中的十字路口(crossroads)、基督教中的十字架(cross),又可以是语言中的交错配置法(chiasmus)、生物中的染色体(chromosome)、由线绳打成的复杂的结(knot)、文学中的情节、故事(plot,story)等等。 从双关的角度看,这个字自然与“基督”(Christ)关系最为密切,这种关系不仅建立在字形、字音的联想上,而且建立在本质的关联上,因为神圣罗马天主教教廷就建筑在一个双关字上,基督是一个善于运用双关语的人,他曾对西蒙说:“你是彼得,在这块岩石(Peter与Petrus[岩石]形音十分相近)上,我将建立我的教堂。”基督这个名字本身以及他道成肉身、创造奇迹、被钉上十字架等事件都与这个X紧密相关,X不仅意味着交叉与互补,还意味着勾销与拆解。《守灵夜》在微观的亚原子、语言、宗教、神话、哲学、历史、政治和宏观的宇宙等不同层面上重复这个意象,它的每一个字都处在德里达式的“擦抹”和“消解”下,始终牵引读者的注意力远离那个“逻格斯中心主义”的世界,趋向一个多元的、不确定的、变动不居的宇宙。实际上,基督与这个字(chaosmos)的关联远不止此。按照西方的观念,基督不仅从“混沌”中创造了“宇宙”,他本身就是混沌中秩序与和谐的化身。 这个混沌中包含着秩序,秩序中包含着混沌的chaosmos不仅是全书的内容,也是全书的“叙事”模式。小说的第一个字“riverrun”和结尾的连接既表示利菲河不间断地流淌,也表示小说的叙述将循环往复,永不停顿地流下去,开篇这石破天惊的一笔和最后那似断实连的收煞,将全书锁定在时间与无时间、混沌与秩序交织而形成的朦胧结构中。这也表明作者并不想按照传统程式,通过文字来表情达意,叙事状物,也不想“再现”什么,而是要揭示事物和观念的形成与消失,揭示人生与历史、世界和宇宙形成与消亡的演变模式。 在这样一个混沌与秩序无分彼此的宇宙中,整个《守灵夜》自始至终在做文字游戏。书中每一页上的词素、词源素在不断循环中碰撞、裂变、聚变,矛盾的修辞、似非而是的表述、双关语、嬉戏的文字、由不同的字混成的新字仿佛量子场上跳跃的量子,在相互撞击着、不断变化着。作品的标题应该说是全书一个中心的矛盾表达法:Finnegans Wake中的Wake既表示“葬礼上的守灵”,又表示“苏醒或复活”,换言之,死与生这对人生最根本的矛盾在“wake”这一个词中相反相成,而Finnegans既表示“芬尼根的”,又表示“芬尼根们的”,这样,这部作品的标题就既是“芬尼根的守灵夜”,又是“芬尼根的苏醒”,既是“芬尼根们的守灵夜”,又是“芬尼根们的苏醒”,倘若考虑到Finnegans中的Finn与爱尔兰的联系,它还既是“爱尔兰的守灵夜”,又是“爱尔兰的苏醒”。 双关语是乔伊斯用得极其纯熟的一种技巧。正如原子的裂变一样,双关语分裂词语的整一性,同时又把这些词语在更广阔的关系中重组成一个整体。例如,In the buginning is the woid (378) 一句,模拟《新约·约翰福音》的第一句话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太初有道),乔伊斯将“beginning”和“word”撕裂,然后重组,于是便形成了包含bug和beginning两义的双关语buginning,和包含word和void两义的双关语woid,从而把“上帝”和“臭虫”、“道或上帝的话”和“虚空”混为一谈,产生了惊人的反讽力量和滑稽效果。 《守灵夜》采用了印欧语系中许多语言,主要是英语,其次是拉丁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盖尔语、丹麦语,以及俄语、捷克语、芬兰语、梵语、西班牙语、古希腊语、爱沙尼亚语、布列塔尼人说的凯尔特语,此外还有希伯来语、阿拉伯语、班图语、毛利语、他加禄语、泰卢固语、沃拉卜克语等等。乔伊斯用种种外语和英语杂交,形成既是英语又不是英语的一道道奇特的字词景观。 乔伊斯语言革命中另一个特征是经常使用混成字。如首页的第二段中引入公园中的两个女郎和一个老人时将two和one叠加起来,混成一个新字twone,明确地表达那种“二就是一,一就是二”的对立统一原则。再如,下面第三段中引入从亚当开始的人类堕落的主题时,用了一个由一百字母混成的字,其中既有嘈杂的雷鸣,又有排泄的粪便,以及种种声音的模拟,还包含了那位堕落的将军康勃朗(Konnbronn即Pierre Cambronne)的名字及其所说的话。像这样的例子在《守灵夜》中举不胜举。 乔伊斯在谈到世界的本质时把this和order叠加组成一个新字Thisorder,这个字的意思是“这一秩序”,但它又与disorder(紊乱)发音十分近似,这样,这个新字就意味着秩序与紊乱、创造与毁灭相互纠缠、相互包容的状态。由此看来,乔伊斯并非不要秩序,但他要的决不是传统的老秩序,而是“这样一个”独特的新“秩序”,细检他的文字,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秩序正是通过彻底颠覆现有的欧洲语言,在文字革命的混乱中产生的。因此,要想读这部至今仍被称作天书的作品,必须以极大的耐心,“颠倒”他的“秩序”,慢慢拆解他的每一个新字,这样做,庶几可以通过他颠覆现有文字的方式,辨认出我们可以理解的秩序来。 对乔伊斯的研究和批评犹如对莎士比亚的研究和批评一样,今天已经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像莎学的情形一样,乔学中的著述也可谓汗牛充栋,不胜枚举。比较重要的乔学家及其著作有:斯图亚特·吉尔伯特及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休·肯纳及其《尤利西斯》、弗兰克·勃金的《詹姆斯·乔伊斯及〈尤利西斯〉的写作》、唐·吉福德与罗伯特·塞德曼及其《〈尤利西斯〉注释》、罗兰·麦克休及其《〈芬尼根守灵夜〉注释》、约瑟夫·坎贝尔与亨利·莫尔顿·罗宾森及其《〈芬尼根守灵夜〉读解》、威廉·约克·廷德尔及其《乔伊斯导读》与《〈芬尼根守灵夜〉导读》、约翰·毕肖普及其《乔伊斯写暗夜的书》、哈利·布莱迈尔斯及其《新勃鲁姆日书》、哈罗德·勃洛姆及其《乔伊斯的现代阐释》、理查·艾尔曼及其《詹姆斯·乔伊斯》、哈利·勒文及其《乔伊斯精选集》等。中国虽然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茅盾、徐志摩、赵景深、赵家璧等人就有对乔伊斯及其《尤利西斯》等的零散介绍以及四十年代《西洋文学》推出的“乔易斯特辑”,但对这位现代著名作家的真正译介和研究恐怕还要从八九十年代之后算起。在过去的二十余年中,出现了《都柏林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译本,《尤利西斯》也出现了两种译本,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研究性的文字。笔者从八十年代初期起就开始这方面的译介与研究,将在近期内出版与友人合作编辑的《乔伊斯全集》,现在奉献给读者诸君的这本《乔伊斯精选集》可以看作是未来《全集》的一个序曲。 这本《精选集》选收了乔伊斯的五首诗、一个短篇以及《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和《尤利西斯》十八章中的十章。乔伊斯的戏剧、批评文字、书信以及《芬尼根守灵夜》则不选。但不论从任何意义上讲,这里所选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乔伊斯创作中最精粹的部分,希望它能成为初窥乔学者入门的一个基础文本。
内容概要
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是二十世纪西方最重要,最有影响,也是引发争论最多的小说家之一。近一个世纪以来,围绕他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息过。推崇他的人把他与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等最伟大的作家相提并论,反对他的人认为他的创作艰深、晦涩,一味玩文字游戏,可读性差,不能代表现代文学的方向。但是尽管在认识与评价上存在分歧,研究他的队伍和规模却越来越壮大,研究的内容越来越深入,而且,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他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巨大影响,承认了他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他被看作“意识流”小说和一种崭新文体的开创者。他的《尤里西斯》与艾略特的《荒原》一起被公认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品。
作者简介
刘象愚,一九四二年生于四川成都。一九六七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外文系英国语言文学专业。一九八一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国文学系美文专业。一九八一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国文学系英美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一九八七年获中央友好奖学金,赴英国伦敦大学研修二十世纪英美文学及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一九九二至一九九三年获富布赖特基金资助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从伊哈布·哈桑教授研究欧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二00一至二00二年为富布赖特访问教授赴美威斯康星大学白水校区讲学。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与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论著有《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比较文学概论》。编著有《文化研究读本》、《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的概念》、《世纪短篇小说精品文库·美国加拿大卷》、《爱伦·坡精选集》等。译著有:《文学理论》、《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后现代的转向、《文学批评理论》、《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等。
书籍目录
编选者序诗歌 室内乐(节选)短篇小说 亡人长篇小说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尤利西斯(节选)乔伊斯生平及创作年表
章节摘录
短篇小说 亡人 刘象愚译 楼房管理员的女儿莉丽跑得飞快,两脚好像都要离地了。她刚把一位先生领进底层办公室后面小小的餐具间,帮他脱掉大衣,前门的门铃又丁零当啷地响了起来,她只好急匆匆地奔出空空的过道,去接待另一个客人。幸好不用她也去接待女客人。凯特小姐和朱丽亚小姐想到了这一点,于是便把楼上的浴室改做了女客们的化妆室。 凯特小姐和朱丽亚小姐此刻正在那儿,东拉西扯地瞎聊,呵呵地笑着,大惊小怪地咋呼着,还轮流走到楼梯口,顺扶手栏杆向下张望,朝楼下的莉丽喊,问她来的人是谁。 莫坎家小姐们一年一度的舞会,从来都是大事儿。认识她们的每一个人都要来,家庭成员,家里的老朋友,朱丽亚唱诗班的队员,凯特教过的那些已经成年的学生,甚至玛丽·简的一些学生也要来。没有一回办得不热闹。多年以来,这舞会已经办出了独特的风格,人们都还记得,凯特和朱丽亚自从哥哥派特去世后,从斯托尼·巴特尔街那幢房子里搬出来,带着惟一的侄女玛丽·简住进厄舍岛这幢幽暗、破旧的房子以后,就一直在办这舞会。她们从楼下做粮食买卖的富勒姆先生手上租了楼上一层,那已经是三十年前了。玛丽·简那时还是个穿短衣裤的小女孩,现如今已经是家里的顶梁柱了,因为她是海丁顿路教堂的风琴师,挣钱养家主要靠她。她是皇家音乐学院出身,每年都要在老音乐厅楼上开一次由学生们演奏的音乐会。她的许多学生都是金斯顿和达尔基一带阔人家的子弟。她的姑妈们尽管年事高了,可也都要尽自己的一份力。朱丽亚虽然已经两鬓花白,依然是亚当与夏娃教堂唱诗班的第一女高音;凯特身体太虚弱,不能到外面到处跑动,就在后面屋里用那架老式方形大钢琴给初学者上启蒙音乐课。楼房管理员的女儿莉丽给她们做家务。虽然她们的生活不算宽裕,她们相信必须得吃好,因此每样食品都要最好的:带菱形骨的牛腰肉、三先令四分之一磅的名贵茶叶爱尔兰茶叶店通常以四分之一磅为计量单位,当时一般茶叶四分之一磅的价格为八九便士,而价格为三十六便士(三先令)的当然是相当名贵的茶叶了。和上好的瓶装黑啤酒。莉丽总是照吩咐办事,很少出差错,因此和三个女主人都处得蛮好。她们都爱大惊小怪,没事好找碴儿,也就那么回事儿了。不过她们最不能容忍的是莉丽跟她们顶嘴。 当然,这么一个夜晚,她们是有充分的理由大惊小怪和找碴儿咋呼的。早就过了十点钟了,可加勃里埃尔和他的妻子还不见踪影。再说,她们也挺担心,弗雷迪·马林斯说不定会喝得醉醺醺地跑了来。她们说什么也不愿意让玛丽·简的任何一个学生看见他那副醉态,要是他醉了,有时还真拿他没法子。弗雷迪·马林斯每次都来得晚,可她们却想不出,究竟什么事拖住加勃里埃尔了呢,所以,她们每隔两分钟就要到楼梯扶手边来问一次,问莉丽加勃里埃尔或弗雷迪来了没有。 ——哦,康罗伊先生,莉丽给加勃里埃尔打开门对他说,凯特小姐和朱丽亚小姐还以为您不来了呢。晚上好,康罗伊太太。 ——我肯定她们会这么以为的,加勃里埃尔说,可她们忘记了,我这位要命的太太要花整整三个小时打扮自己呢。 他站在门前的垫子上,把套靴上的雪蹭下来,莉丽陪他妻子走到楼梯口,大声喊道: ——凯特小姐,康罗伊太太来了。 凯特和朱丽亚立刻跌跌撞撞地从幽暗的楼梯上走下来。俩人都亲吻了加勃里埃尔的妻子,说她一定给活活地冻坏了,还问她加勃里埃尔是不是一起来了。 ——我在这儿呢,跟邮件一样准时,凯特姨妈!上去吧。我这就来。加勃里埃尔在暗处大声说。 三个女人说笑着上楼走进化妆室,加勃里埃尔还在一个劲儿蹭脚。轻薄的一层雪沿边儿落在他大衣的肩头,有如一片披肩;落在他的套靴尖上,仿佛靴头的一顶帽子,他吱吱咯咯地解开被雪冻硬的大衣纽扣,一阵清新的寒气从屋外通过他大衣的缝隙和皱褶冲了进来。 ——又下雪了吗,康罗伊先生?莉丽问。 她把他领进餐具室,帮他脱了大衣。加勃里埃尔微笑着听她说自己的姓时发出的那三个音节,瞅了她一眼。她是个苗条的女孩,个头儿还在长,脸色白皙,一头干草色的头发。在餐具室的煤气灯下,她的脸色显得更苍白了。她还是个小妞儿的时候,加勃里埃尔就认识她了,那时她总坐在楼梯最下面的一级上,抱着个破布娃娃玩儿。 ——又下了,莉丽,他回答,我琢磨着要下一整夜了。 他抬头瞧着餐具室的天花板,楼上的脚步声杂沓而紊乱,震得楼板都在摇晃了,他听了一会儿钢琴声,然后瞧瞧这女孩,她正在隔板的那头仔细地把他的大衣叠好。 ——告诉我,莉丽,他用和善的口吻说,你现在还上学吗? ——哦,不了,先生,她答道,我今年不上了,以后也不再上了。 ——噢,那么,加勃里埃尔快乐地说,说不定哪个好日子,我们要参加你跟那个年轻人的婚礼了吧,嗯? 女孩回头瞅他一眼,十分辛酸地说: ——现在的男人都只会说空话,把你身上能骗走的全骗走。 加勃里埃尔脸红了,好像觉得自己做了错事似的。他不再看她,把自己的套靴甩脱下来,用手套使劲擦他的漆皮鞋。 他是个身体结实,高个儿的年轻人。他双颊红润,血色直延展到额头上,在那儿散开成几片不成形状的淡红色;在他光洁无须的脸庞上,有一双敏捷而灵活的眼睛,一副装着镀金框架和闪光镜片的眼镜有如屏风一样挡在眼睛上,闪烁着灵动的光彩。他闪闪发亮的黑发从中间分开,长而弯曲地梳向耳后,在帽檐的痕迹下轻微地卷曲着。 擦亮了皮鞋,他站直了身子,向下拉了拉背心,让它更紧地贴在他丰满的躯体上,然后从口袋里很快掏出一枚硬币来。 ——喏,莉丽,他边说边把硬币塞进她手里,过圣诞了,对吧?只是点……小意思…… 他迅速朝门外走去。 ——哦,不,先生,女孩追着他大声喊,真的,先生,我不能拿。 ——过圣诞了!过圣诞了!加勃里埃尔说,几乎是小跑着奔向楼梯,向她挥着手,让她把钱留下。 见他已经上了楼梯,女孩便在他身后大声喊: ——那就谢谢您了,先生。 他听着屋里脚步拖地和衣裙擦过门边的声音,在客厅门外等这支华尔兹结束。女孩刚才那句辛酸而意外的回话仍让他感到心烦意乱。那话让他笼罩在一种阴郁之中,他扯扯袖口,拉拉领带,试图驱散这种氛围。然后他从背心口袋里掏出一张小纸片,瞥了一眼他为自己的讲演列的提纲。他拿不准主意,要不要引用罗伯特·勃朗宁的诗句,因为他怕这可能超越了听众的知识水平。引几段他们知道的莎士比亚或者《爱尔兰歌诗集》罗伯特·勃朗宁(1812—1889)是十九世纪末的英国诗人,他的诗含义深刻,语句晦涩,在当时并不为人所重。《爱尔兰歌诗集》是爱尔兰诗人托马斯·摩尔(1779—1852)的一本抒情诗集,曾在刊物上连载,当时广为流传,家喻户晓。上的句子可能更好些。这些人鞋跟粗鲁的磕碰声和鞋底在地板上混杂的摩擦声提醒他,他们的文化档次不能跟他比。对他们引一些他们听不懂的诗句只能让他自己显得可笑。他们会觉得,他在炫耀自己高人一等的教育水平。他同他们的交流就会失败,就如同他刚才在餐具室同那个女孩交谈失败一样。他定了一个错误的调子。整个讲演从头至尾都是一个错误,一个完全的失败。 这时候,他的姨妈们和妻子从女客化妆室走了出来。他的姨妈是两位身材矮小,衣着简朴的老太太。朱丽亚姨妈略高一英寸的样子,她的头发已经灰白,垂下来覆盖着耳朵尖,她的脸也是灰白的,阔大萎蔫,上面有几块灰暗的阴影。虽然她体格壮实,站得也很直,可她那迟滞的眼神和合不拢的嘴唇使她看上去是一个犹豫不决,不知道何去何从的女人。凯特姨妈有较多的生气。她的脸色比她的姐姐健康,可依然满是皱纹和褶子,仿佛一只蔫了的红苹果,她的头发也像她姐姐一样,用老式的样子辫了起来,不过还没有失去成熟的胡桃颜色。 她俩真诚地吻了加勃里埃尔。他是她们心爱的外甥,她们死去的姐姐爱伦的儿子,她嫁的是港口船坞局的特·杰·康罗伊。 ——格丽塔跟我说,你们今儿晚上不准备坐马车回蒙克斯顿了,加勃里埃尔,凯特姨妈说。 ——不了,加勃里埃尔说着转向妻子,咱们去年可受够了,对吧?你还记得吧,凯特姨妈,格丽塔给冻成什么样儿了?马车窗子一路上咯咯地响个不停,车一过梅里翁村,东风就一个劲儿地往车里钻。真够呛的。结果格丽塔得了重感冒。 凯特姨妈一本正经地皱着眉,他每说一句她都点一次头。 ——一点不错,加勃里埃尔,一点不错,她说。你再怎么小心,都是不错的。 ——可要是依着格丽塔呀,加勃里埃尔说,你只要不阻拦她,她能冒着雪走回家去。 康罗伊太太笑了。 ——别理他,凯特姨妈,她说。他可真让人烦透了。什么为了保护汤姆的眼睛晚上得用绿灯罩啦,得叫他练哑铃啦,得逼着伊娃吃麦片粥啦。可怜的孩子!可她连看都不想看那粥一眼……!哦,你们简直都猜不出,他现在逼我穿些什么。 她发出一串笑声,看了看丈夫,他那充满爱慕与幸福的眼神正从她的衣服上移到她的脸上和头发上。两位姨妈会心地笑着,因为加勃里埃尔这种对家务过分关切的作风,历来就是她们的笑柄。 ——套靴!康罗伊太太说。这是最新潮的东西了。只要路面上有点儿湿,我就非得穿不可。甚至今儿晚上,他都要我穿上,可我就是不穿。下回他要给我买的,一定是潜水衣了。 加勃里埃尔尴尬地笑着,随即拍了拍领带,以便掩饰心中的不安,凯特姨妈让这个笑话说得太开心了,这时都笑得几乎直不起腰来了。笑容很快就从朱丽亚姨妈的脸上消失了,她用闷闷不乐的眼光盯住外甥的脸。停顿了一刻后,她问道: ——套靴是什么呀,加勃里埃尔? ——套靴呀,朱丽亚!她妹妹喊道。天呀,你都不知道套靴是什么呀?你把它们穿在你……穿在你的靴子上,对吧,格丽塔? ——没错儿,康罗伊太太说。用古塔胶做的。现在我们俩各有一双。加勃里埃尔说,大陆上人人都穿这种靴。 ——哦,大陆上,朱丽亚姨妈嘟囔着,慢慢地点着头。 加勃里埃尔皱起眉头,好像有点生气地说: ——这东西根本算不得怎么稀奇,可格丽塔却觉得好笑,她说套靴这个词儿让她想起了克里斯蒂剧团。一八四三年,美国人乔治·克里斯蒂在纽约州水牛城建立的一个剧团,十九世纪后半期在美国和欧洲到处巡回演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英文中“套靴”(Goloshes)与“克里斯蒂”(Christy)发音有些接近。 ——告诉我,加勃里埃尔,凯特姨妈敏捷而得体地说,你一定找好房间了,格丽塔刚才说…… ——喔,房间不成问题,加勃里埃尔回答说。我已经在格莱沙饭店订好了一间。 ——这就对了,凯特姨妈说,这是今晚办得最好的事儿。可还有孩子们呢,格丽塔,你就不担心他们吗? ——哦,就一个晚上嘛,康罗伊太太说,再说还有贝茜照料他们呢。 ——可不是嘛,凯特姨妈又说了,有个像她那样的保姆真让人放心,一个靠得住的人!瞧我们这个莉丽,不知道这阵儿她是怎么了,我肯定,她和从前完全成了两个人。 加勃里埃尔正想就这事儿向姨妈问几个问题,她突然转身,盯着她的姐姐朱丽亚,朱丽亚已经走下楼梯,正把脖子伸出楼梯扶手朝下望。 ——嗨,我说,她几乎是不耐烦地说,朱丽亚上哪儿去了?朱丽亚!朱丽亚!你要到哪儿去? 朱丽亚已经走下一段楼梯,又走回来,平淡地报告说: ——弗雷迪来了。 这时,一阵鼓掌声和钢琴师的最后华彩乐段传来,表明华尔兹舞结束了。客厅的门从里向外打开,一对对舞伴走了出来。凯特姨妈迅速把加勃里埃尔拉到一边,在他耳边低声说: ——悄悄溜下去,加勃里埃尔,好孩子,看他正常不正常,要是他醉了,千万别让他上来。我敢说他醉了,我保证,他一定醉了。 加勃里埃尔走到楼梯边,从楼梯扶手探出头去仔细听。他听见餐具室里有两个人谈话的声音。接着他听出了弗雷迪·马林斯的笑声。他便脚步声响亮地走下楼去。 ——加勃里埃尔在这儿,真是太省心了,凯特姨妈对康罗伊太太说。只要他在这儿,我心里就轻松多了……朱丽亚,戴莉和鲍威尔小姐得吃点儿点心。谢谢你弹的那段漂亮的华尔兹,戴莉小姐,真是快乐极了。 一个面容枯槁、一嘴硬茬儿灰白胡子的、皮肤黝黑的高个子带着他的舞伴走过来说: ——我们也来点点心,可以吗,莫坎小姐……
编辑推荐
《乔伊斯精选集》属外国文学名家精选书系,“精选书系”的编选工作都在研究基础上进行,每一种书的编选者皆为该作家的权威研究者或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界翻译界的众多一流学者、教授都在书系中担任编选者,如许渊冲、郑永慧、桂裕芳、罗新璋、李玉民、沈志明……编选者阵容之强、层次之高在国内同类书籍中,可谓首屈一指。 品评名家 名作 名译 名编精选 探讨内心的深邃思考,表现生活的厚重张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