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

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作者:[英] 狄更斯  页数:309  译者:宋兆霖  
Tag标签:无  

前言

初版序当我和我的孩子们、朋友们一起演出威尔基•柯林斯先生的剧本《冰海深处》时,我开始有了这个故事的主要构想。当时我就有一种强烈愿望,想要亲自把这种构想具体地表现出来;于是我精心、兴趣盎然地在我的想像中勾画出了故事人物的经历和心境,而对于一个富于洞察力的读者来说,这一切都是必不可少的。故事在我的脑子中慢慢成熟,逐渐形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故事完全攫住了我的心;我深深体验到,本书中人物所做的事情和他们所受的苦难,全都好像我的亲身经历一般。凡是书中涉及(哪怕是略微涉及)大革命前及大革命期间法国人民状况的地方,材料均来自最可靠的目击者,如实予以引述。我的一个希望是增添一点大家都乐于接受的形象的东西,来加深大家对那个恐怖时代的了解。当然,像卡莱尔先生托马斯•卡莱尔(1795—1881)英国文学家、历史学家,著有《席勒传》《成衣匠的改制》《法国大革命》等,此处指他的《法国大革命》。那本辉煌巨著中所包含的哲理,那是谁也不能奢望再增添什么的。于伦敦塔维斯托克寓所一八五九年十一月

内容概要

  世界文学文库,随书赠送电影VCD。  《双城记》是狄更斯后期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是根据法国大革命部分史(即攻陷巴士底狱,及一七九二至九三年间的大屠杀等情节)写的一部历史小说,也是他的宏篇巨作中最短最精炼的,并且却是故事情节最曲折惊险,最惊心动魄的小说。作者在书中从广度和深度,全面地揭示了英国社会面貌:议会政治的黑暗、统治机构的昏聩、金钱社会的罪恶、人民大众的贫困。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狄更斯 译者:宋兆霖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代表,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后世奉为“召唤人们回到欢笑和仁爱中来的明灯”。马克思把他和萨克雷等称誉为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也是英国近代文学史上与莎士比亚媲美的经典作家。狄更斯的名言“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经久传诵不绝。

书籍目录

第一部 复活第一章 时代第二章 邮车第三章 夜影第四章 准备第五章 酒店第六章 鞋匠第二部 金线第一章 五年以后第二章 看热闹第三章 失望第四章 庆贺第五章 胡狼第六章 成百的人第七章 侯爵老爷在城里第八章 侯爵老爷在乡下第九章 蛇发女怪的头第十章 两个诺言第十一章 一幅伙伴图第十二章 知趣的人第十三章 不知趣的人第十四章 本分的生意人第十五章 编织第十六章 仍在编织第十七章 一个夜晚第十八章 九天九夜第十九章 一条意见第二十章 一个请求第二十一章 回响的脚步声第二十二章 大海仍在汹涌第二十三章 起火了第二十四章 吸往磁礁第三部 暴风雨的踪迹第一章 秘密监禁第二章 磨刀砂轮第三章 阴影第四章 在风暴中镇定自若第五章 锯木工人第六章 胜利第七章 有人敲门第八章 斗牌第九章 定局第十章 阴影的内容第十一章 暮色苍苍第十二章 夜色茫茫第十三章 五十二个第十四章 编织到头第十五章 足音永逝

章节摘录

第一章时代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个睿智的年月,那是个蒙昧的年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时期,那是疑虑重重的时期;那是阳光普照的季节,那是黑暗笼罩的季节;那是充满希望的春天,那是让人绝望的冬天;我们面前无所不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大家都在直升天堂,我们大家都在直下地狱——简而言之,那个时代和当今这个时代是如此相似,因而一些吵嚷不休的权威们也坚持认为,不管它是好是坏,都只能用“最……”来评价它。当时,英国的王位上坐的是一位大下巴的国王和一位容貌平常的王后指英王乔治三世及其王后夏洛特•索菲亚。;法国的王位上坐的是一位大下巴的国王和一位容貌姣好的王后指法王路易十六及其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在这两个国家的那些坐食俸禄的权贵们心中,有一点比水晶还要明澈,那就是大局已定,江山永固了。那是我主耶稣降生后的一千七百七十五年。在那上天恩宠的幸福年代,英国正如当今一样,非常信奉神的启示。索斯科特太太即乔安娜•索斯科特(1750-1814),自称是《圣经•新约•启示录》十二章中那个“身披日头、脚踏月亮、头戴十二星冠冕”的“妇人”,能知未来祸福,自成一教派,直至二十世纪初尚有影响。刚刚过了她的二十五岁大寿,禁卫军中一个未卜先知的士兵,早已预言她这位圣灵将降临人间,宣称诸事已安排就绪,伦敦和威斯敏斯特按当时英国行政区划分,威斯敏斯特为伦敦以西另一城市,现为伦敦市一行政区。即将遭受灭顶之灾。公鸡巷的鬼魂用叩击声宣泄天机后被祓除指发生在伦敦公鸡巷三十三号的一件轰动一时的诈骗案。一个名叫威廉•帕森斯的人,诡称该宅中每夜有鬼魂发出叩击之声,预告人间祸福。一七六二年骗局被拆穿,原来是他指使女儿所为,此人被处以枷刑。,也只过去十二个年头,而在刚过去的这一年中,又有精灵鬼怪用叩击声来宣泄天机了(惊人地毫无新颖之处)。不过也有一些世俗事件的消息,来自美洲大陆英国臣民的一次会议指一七七四年九月在费城召开的第一届大陆会议。,最近传到了英国朝野。说来也怪,这些消息对于人类,竟要比公鸡巷里孵出的任何一只小鸡宣泄的天机重要得多。总的说来,法国不如她那位一手持盾、一手执三叉戟的姊妹相传希腊神话中的海神一手持盾,一手执三叉戟,英国以此为其国家纹章,表示称霸海上。那么热衷于鬼神。可她滥发纸币,挥霍无度,畅通无阻地走着下坡路。此外,她还在那些基督教牧师的指导下,以施行种种德政为乐:诸如剁去一个青年人的双手,用钳子拔掉他的舌头,然后把他活活烧死,只因他看见五六十码外有一行满身龌龊的修道士走过时,没有在雨中跪下向他们行礼致敬。很有可能,在那个受难者被处决之时,长在法国和挪威森林中的一些树木,已被伐木人——命运之神做上标记,准备砍倒锯成本板,做成一种装有口袋和刀斧,在历史上曾令人胆战心惊的活动装置指法国大革命时发明的断头台。很有可能,就在那一天,在巴黎近郊种着几亩薄田的庄稼汉的简陋外屋里,也正停着几辆制作粗糙的大车,在那儿躲风避雨,车子溅满污泥,猪在周围拱嗅,家禽在上面栖息,这就是那个庄稼汉——死神留着用作大革命时押送死囚的囚车。可是那伐木人和庄稼汉,虽然不停地在干活,却默默无声,连走起路来都蹑手蹑脚,谁也听不见他们的脚步声。由于对胆敢怀疑他们并已觉醒的人都要加上不信神明和有意谋叛的罪名,情况就更加如此了。在英国,几乎没有多少可供国人夸耀的秩序与安宁了。每天晚上,堂堂的首都都有明火执仗的盗窃和拦路抢劫的案件发生。各家各户都公开得到告诫:离家出城,须将家具送家具行仓库保管。黑夜拦路抢劫的强盗乃是白天市区经商的买卖人,若是在当“大王”时被同行的生意人认出,受到指责,就豪爽地给他的脑袋送上一枪,然后逃之夭夭;有七个强盗拦劫邮车,被押车的警卫打死三个,接着,“由于弹药用尽”,警卫又被余下那四个强盗打死,之后,邮车被太太平平地洗劫一空;堂堂的伦敦市市长大人,也在特恩海姆公园被一个强盗拦劫,当着他全体扈从的面,把这位显赫人物抢了个精光;伦敦监狱里的犯人和看守发生殴斗,司法当局就用装有实弹的大口径短枪,朝他们一阵乱放;小偷在王宫的召见厅里剪走王公大臣脖子上的钻石十字架;武装士兵到圣贾尔斯区伦敦一贫民区。搜查私货,乱民向士兵射击,士兵也向乱民开火,谁也不认为这类事有多越轨。在处理这些事件中,屡屡动用刽子手,尽管徒劳而有害,但仍照用不误。一忽儿,绞杀几大串各式各样的罪犯;一忽儿,星期六吊死一个在星期二捕获的盗贼;一忽儿,在新门监狱伦敦一著名监狱。烧死成打刚抓到的人;一忽儿,又在威斯敏斯特大厦伦敦古建筑,当时英国高等法院所在地。门前焚烧小册子;今天处决一个罪大恶极的杀人犯,明天又处决一名偷了农家孩子六便士的可怜巴巴的小偷。所有这些事情,以及许许多多类似的事情,都发生在那令人难忘的已成过去的一千七百七十五年,以及临近这一年的时候。就在那两个大下巴的男人和那两个容貌平常与容貌姣好的女子,忙于这些事情,热衷于用高压手段来维持他们的神圣权利时,那伐木人与庄稼汉也在神不知鬼不觉地操劳着。公元一千七百七十五年就这样引领着这些赫赫人主和芸芸小民——其中包括本书所要记述的人物——沿着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条条道路,向前走去。第二章邮车十一月下旬一个星期五西方习俗中星期五为不吉利的日子,因耶稣在星期五被其门徒犹大出卖。的晚上,我们这个故事里的第一个出场人物,正行进在多佛英国东南肯特郡一海港,去法国多由此处登船过海峡。大道上。当那辆多佛邮车费力地往射手山伦敦东南约八英里处的一座山。上爬去时,对他来说,大道就在邮车前面,一直通向远方。他和别的乘客一样,跟在邮车旁边,在泥泞中徒步上山。这并不是说他们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徒步活动腿脚的兴致,只因山势陡峭,道路泥泞,辙免具和邮车又那么沉重,马匹已经三次驻步不前了,有一次竟拉车横穿大道,打算抗命把车拉回灰石南离射手山约三英里的一个集镇。。幸而缰绳、皮鞭、车夫和警卫联合作战,用实际行动驳斥了那种认为牲畜也有理性的论点,使马儿降服,重新执行自己的任务。它们低垂着头,抖动着尾巴,在深深的泥淖中跋涉,踉踉跄跄地向前挣扎,仿佛随时都会散了骨架似的。每当车夫小心地吆喝一声“嗬——吁!”勒住它们,让它们停下来喘口气时,那匹辕马就使劲摇晃着头和头上的一切东西——像一匹特别善于表情达意的马那样——坚决不相信这辆马车上得了射手山。每当辕马这么一闹腾,我们这位乘客就会像其他胆小的乘客那样,心中一惊,弄得心神不安。所有的低谷洼地里都弥漫着腾腾雾气,雾气阴森森地在往山上游荡,像一个负罪的幽灵,想要找一个安息之地而毫无所得。这黏湿的寒雾在空中缓缓蒸腾,层层起伏,铺盖翻卷,犹如浑浊的海面上的波涛。雾很浓,除了翻腾的雾气和几码内的路面,车灯什么也照不见。精疲力竭的马匹呼出的热气喷入雾中,仿佛那雾全是它们喷出来似的。除了我们那位乘客之外,还有两位乘客也跟在邮车旁吃力地往山上爬着。三个人都裹得严严实实的,连颧骨和耳朵都没入衣帽之中,他们的脚上穿着过膝的长筒靴。三个人中,谁也没法根据眼前所见说出另两人的相貌;人人都裹得这般严实,不仅躲开了同伴的肉眼,也躲开了他们的心眼。那年月,行路人萍水相逢,全都互存戒心,不轻易相信人,因为路上遇到的人,说不定就是一个强盗,或者是和强盗有勾结的人。说到勾结,既然每个驿站和每家酒店都可能有拿“大王”津贴的人——从店老板到最低微的在马厩里打杂的人——那这事也就最有可能发生了。因此,在公元一千七百七十五年十一月那个星期五的晚上,当多佛邮车费力地往射手山上爬时,邮车上的那个警卫心里就是这样想的。当时,他站在邮车后部为他专设的高座上,跺着双脚,警觉地用一只手按着前面的武器箱,里面最底层是一把弯刀,上面放着六七支实弹马枪,最上层则是一支实弹大口径短枪。多佛邮车和往常一样“友好亲切”:警卫怀疑乘客,乘客既互相怀疑,也怀疑警卫,大家都怀疑别人,马车夫则除了那几匹马之外,什么也不相信;至于那几匹牲口,他可以把手按在《圣经》上凭良心起誓:这样的跋涉它们是怎么也吃不消的。“嘚——驾!”车夫吆喝着,“好,好!再使把劲就到山顶啦!该死的,把你们弄上来真够戗!——乔!”“啊!”警卫回答了一声。“你看现在几点了,乔?”“足有十一点十分了吧。”“天哪!”车夫烦躁地叫了起来,“到现在还没爬上射手山!驾!驾!走,走呀!”那匹善于表情达意的辕马正顶住不肯往上走,突然被狠狠抽了一鞭,惊得使劲往上一蹿,另外三匹也跟着向前。于是,多佛邮车又挣扎着往上爬去,跟在车旁那几个穿长筒靴的乘客,也咯吱咯吱地在泥淖中走着。邮车停下来的时候,他们也就收住脚步,而且紧紧挨着车子。要是这三人中,有谁胆敢邀另一个人朝浓雾和黑暗中往前稍走几步,那他准会被当作强盗挨枪子儿。最后的这阵冲刺终于把邮车拖上了山顶。马匹又停下来喘气,警卫也下车来扳好制轮闸,准备下山。他打开车门,让乘客上车。“嘘!乔!”车夫以警告的语气叫了起来,从自己的车座上往下瞧。“你说什么,汤姆?”两人都侧耳倾听。“我说,有匹马小跑着上来了,乔。”“我说有匹马在飞跑,汤姆。”警卫回答了一声,松开握着车门的手,敏捷地登上自己的位子,“先生们!以国王的名义,全体注意!”他匆匆下了这道命令,就扳起那支大口径短枪的击铁,做好射击准备。本书所要叙述的乘客,此时正站在马车的踏脚板上,准备钻进车厢;那另外两位乘客也紧跟在他后面,等着上车。他还停留在踏脚板上,半在车内,半在车外,另两人则还立在他下面的大道上。他们都看看车夫再看看警卫,然后又看看警卫再看看车夫,在侧耳倾听着。车夫回头张望着,警卫也回头张望着,就连那匹善于表情达意的辕马也不再闹腾,竖起耳朵回头张望着。奋力前进的马车的辚辚声突然中断,加上深夜的寂静,真是万籁俱寂。马儿的喘息引得马车微微颤动,仿佛它也在激动不安。乘客们的心在怦怦狂跳,都可以听见心跳声了;不过,不管怎么说,在这一片寂静中,人们的喘气屏息和因期待而使脉搏加快的情况,几乎是可以分辨出来的。狂奔的马蹄声很快就传上山来。“谁?”警卫扯开嗓门大声喝道,“喂,站住!我要开枪了!”有节奏的马蹄声突然中断了,随着踩踏泥淖和泥浆溅泼的声响,浓雾中传来一个人的喊叫:“这是多佛邮车吗?”“这关你什么事!”警卫反驳说,“你是什么人?”“这是不是多佛邮车?”“你打听这个干什么?”“如果是多佛邮车,我要找一位乘客。”“哪个乘客?”“贾维斯•洛瑞先生。”我们讲到的那位乘客立即表示,他就叫贾维斯•洛瑞。警卫、车夫,还有另外两个乘客,都满腹狐疑地看着他。“站在原地别动,”警卫对着雾中的那个声音喊道,“因为我要是一失手,你这辈子就没救了。姓洛瑞的先生直接答话吧。”“有什么事?”那乘客用有点发抖的声音问道,“谁找我?是杰里吗?”(“要是这是杰里的话,我可不喜欢杰里的声音,”警卫自言自语地咕哝说,“他这副粗哑嗓门让我受不了,这个杰里。”)“是的,洛瑞先生。”“有什么事?”“台尔森银行给您送来一份急件。”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译本前言狄更斯是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包罗万象的社会图景,塑造出众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他的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为英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代表作《双城记》,一百多年来在全世界盛行不衰,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查尔斯·狄更斯于一八一二年二月七日出生于朴次茅斯市郊的波特西地区,一八一四年全家迁居伦敦。狄更斯十二岁便被迫辍学独立谋生,他只上过四年学,主要靠自学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文学素养。一八三三年,二十一岁的狄更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把他的第一篇以“博兹”署名的随笔《明斯先生和他的表弟》投进了信箱,结果一举成功,在同年的《月刊》十二期发表。此后他的作品不断刊出,到一八三六年二月,结集成两卷本的《博兹特写集》问世,其中有随笔、特写,也有短篇小说。同年三月,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开始在杂志上连载,这部小说使他一举成为最受大众欢迎的作家,从此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直至登上英国文学以至世界文学的峰巅。他一生勤奋,除刻苦写作外,还编辑杂志、组织剧团演出、登台朗读自己的作品,等等。繁重的劳动,家庭和社会上的烦恼,以及对改革现实的失望,损害了他的身心健康。一八七0年六月九日,正在写作长篇小说《德鲁德之谜》的狄更斯,因脑溢血猝然离世。六月十四日,他被安葬于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诗人之角”。   狄更斯在自己的三十多年创作生涯中,写了十五部长篇小说(其中《德鲁德之谜》未完成),许多中短篇小说,以及随笔、游记、时评、戏剧、诗歌等。他是一位以反映现实生活见长的作家,他的作品一贯表现出揭露和批判的锋芒,贯彻他惩恶扬善的人道主义精神,但从他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看,显然有一个变化发展、丰富完善的过程。    他的前期作品,如《匹克威克外传》、《奥利弗·特威斯特》、《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老古玩店》、《巴纳比·拉奇》等,触及社会都较肤浅,只是对贫富悬殊、道德堕落、摧残妇女儿童等社会不公和不良现象,进行温和的批判和善意的嘲讽,作品洋溢着充满幻想的乐观情绪,受苦的“小人物”最终往往赢得“仁爱”的有钱人的庇护,找到了幸福生活。而且均采用流浪汉小说的形式,结构显得松散冗长,有的完全是以主要人物串联起来的短篇故事。    狄更斯写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中期作品,和前期作品相比,创作思想显然有了变化,随着他对社会认识的加深,乐观的幻想已基本破除,“仁爱”的有钱人已不复多见,流浪汉小说的形式已被基本抛弃,这一时期的艺术特点是通过辛辣的讽刺和夸张手法,较深地揭示人物的本质和时代的特色。作品有《马丁·朱述尔维特》、《董贝父子》以及《圣诞颂歌》等。    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狄更斯创作的后期,在这个时期内,特别是五十年代前后和六十年代上半叶,他的创作成就达到了顶峰,他的思想上最深刻、艺术上最完整的作品,都是在这十多年中完成的。他先后写了《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小杜丽》、《双城记》、《远大前程》、《我们共同的朋友》等著名长篇和未及完成的《德鲁德之谜》。狄更斯后期作品的题材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全面地揭示了英国的社会面貌:议会政治的黑暗、统治机构的昏聩、金钱社会的罪恶、人民大众的贫穷。作品中乐观主义精神已被严肃、沉重、苦闷的心情和强烈的愤懑所代替,幽默和讽刺逐渐减少,感伤和象征相应增加,结构更加紧密,戏剧性有所加强。总之,这一时期的创作使狄更斯成为世界文坛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使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得以长盛不衰。    ……

编辑推荐

《狄更斯代表作典藏集:双城记》编辑推荐:那是个最好的年代,那是个最坏的年代,有史以来最悲伤的仇恨和最缠绵的爱情,一百年多年来全球累计销量2亿多册,英国原版插图大师译作。2012狄更斯时代华美呈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双城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8条)

 
 

  •   书已收到,无破损,很喜欢这一版的封面,适合收藏,译文内容也不错。
  •   推荐一下咯,我挺喜欢的
  •   精装,装祯漂亮,印刷精美。可惜这一套里面我就喜欢这一本,其它几本的翻译我不喜欢。
  •   还可以 ,符合这个价钱
  •   很好的一本书,很漂亮!
  •   纸张相对其他书硬一些,子挺清楚的
  •   鉴于要写论文的缘故,在网上查询了很多版本,都说宋版的翻译比较好,所以买来参考。
  •   就是有些错别字的感觉
  •   已经把书丢掉了,实在是受不了四个角皱掉三个,以后不会再买了,就这样。
  •   书很好,包装精致,速度也很快,
  •   有白页,很多,主要集中在前半部分
  •   一场心灵的旅行,彻头彻尾!
  •   翻得不错,这是最美好的时代,这是最糟糕的时代,有译注,少许插图。纸张,排版印刷中规中矩都还可以。书里面是硬壳的,外面带了一层纸皮,这点倒是不太喜欢
  •   英汉互译还有不足的地方!书质量很好。
  •   一般般了~~一般般啦···
  •   双城记 买书 还有电影看
  •   不敢相信的便宜
  •   双城记 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