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5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作者:田培栋 页数:504 字数:40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继汉、唐之后的第三个鼎盛时期。无论在农业、手工业生产和科学文化方面,明朝都有辉煌的成就。明朝又是我国封建社会漫长的缓慢发展时期的一个较后的朝代,即将向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过渡,所以在社会面貌方面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显示了某些时代特点。如:专制主义皇权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阶段,封建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趋势日益明显,旧制度的腐朽性有了进一步的暴露。明中期以后,商品经济在全国范围内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江南地区市镇经济更为兴盛,市民力量不断壮大,在一些手工业行业中,也稀疏的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从世界范围来看,16世纪后半叶以后,欧洲一些国家,政府对工商业实行保护、鼓励政策,大力帮助发展海外市场,使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同时的明朝,国内工商业却遭到特权阶级的横征暴敛与皇帝的疯狂掠夺,最终致使商品经济的发展遭到重挫,社会经济处于萧条的境地。从此之后,中国的社会经济就远远落后于西方。
内容概要
本书所收文章,皆为明朝经济史中的重要问题,大致可分三类:一是多年以来明史研究中存在争议较大的问题,至今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只是着眼于参予,提出一点个人的看法,供大家讨论。二是明史范围内,人们尚未涉及,或者很少注意的一些领域,本人只是先走一步,作些尝试性的探索。
书籍目录
论明代国家政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一、明前期推行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几项政策二、明中期特权阶级对商业的横征暴敛三、明后期朱翊钧对工商业的疯狂掠夺四、余论明初耕地数额考察一、宋元明初时期田土的内涵及其统计方法二、《诸司职掌》记载洪武二十六年田土数字的来源三、明代垦荒对《诸司职掌》记载田土数字的突破四、余论明代人口变动的考察一、明初的人口数字二、嘉靖、隆庆时期的人口三、明代末期的人口论明代的“永不起科”政策一、“永不起科”政策出现的历史背景二、明前期在北直隶、山东、河南继续推行“永不起科”政策三、“永不起科”政策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四、“永不起科”政策的破坏五、余论论明代的朝贡贸易一、朝贡贸易给明政府带来的财富二、朝贡贸易的衰落三、朝贡贸易严重阻碍海外贸易明代前期海外贸易研究——兼论郑和下西洋的性质一、明初朝贡贸易的形成二、郑和下西洋是明初朝贡贸易的继续和发展三、对明前期朝贡贸易的评价四、余论明代后期海外贸易研究——兼论倭寇的性质一、海外市场的需求与明代实行海禁政策的矛盾二、嘉万时期倭寇对东南地区的侵略三、天启、崇祯年间“海寇”对沿海贸易的控制四、余论论朱棣的开拓意识一、在北边及西域地区推行友好的睦邻政策二、郑和下西洋三、对国外技术和物质的引用四、余论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几个问题一、郑和下西洋取宝考实(一)郑和在各地搜集宝物的活动(二)明前期宫廷所藏珠宝的蠡测(三)余论二、论郑和下西洋终止的原因(一)永乐末年郑和下西洋的暂停(二)仁宣时期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出现(三)郑和下西洋终止的根本原因三、郑和晚年的遭遇(一)夏原吉力主“罢西洋宝船”(二)郑和在南京的艰难处境(三)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四)“罢西洋宝船”是仁宣时期的重大失策论明代北方五省的赋役负担一、明代北方五省的赋税负担二、北方五省的徭役佥派三、明代北方的兵役四、余论关于明代后期“长工”的身份地位问题一、万历“新题例”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二、明代后期现实生活中“长工”的身份地位三、明代后期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四、余论明代关中地区农业经济试探一、关中地区耕地面积的变化二、关中地区粮食生产的概况三、关中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四、蔬菜、水果的栽培五、明中期以后关中地区农业经济落后的原因六、余论明代的交通一、驿传制度二、全国主要交通干线的兴修(一)北京至南京、浙江、福建的驿路(二)北京至江西、广东的路程(三)北京至河南、湖北、广西三省水陆路(四)北京至陕西、四川路程(五)北京至贵州、云南二省路程(六)北京至山西布政司路程(七)北京至山东布政司路程三、国内外水陆商业路线的开辟(一)国内几条主要的商路(二)海上交通的发展四、交通工具五、商业运输六、余论明代商业的繁荣与兴盛一、明前期的商业状况:(一)明政府大力推行专卖制度和控制海外贸易(二)商业的恢复与发展(三)南京商业的兴盛二、明中期商业的活跃(一)商业的发展(二)市镇商业的兴起(三)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三、明后期商业的发展与繁荣(一)商品生产的扩大(二)地区间商品交流的繁忙(三)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城市城镇增添了活力(四)商人集团的活跃和商业资本积累(五)明朝后期统治者对工商业的掠夺四、明代的海外贸易(一)明前期的朝贡贸易(二)明中期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三)明后期海禁开放与国际贸易五、余论明代官府手工业一、官手工业的多元管理体制(一)工部管理的官手工业机构(二)内府监局管理的官手工业机构(三)户部和都司卫所管理的官手工业机构(四)地方官府管理的官手工业(五)监督官手工业的监察机构二、明代的工匠制度(一)轮班匠、住坐匠和军匠(二)工匠对明政府的反抗(三)工匠制度的瓦解三、官手工业的原料征收与管理(一)庞杂的物料(二)物料的来源(三)物料的改折和召买(四)物料的管理与支用四、官手工业的行业生产状况(一)瓷器(二)丝织业(三)冶炼业(四)铜冶铸业五、余论明政府库银储存研究一、朝贡贸易给明政府带来的利益二、明中期赏赐范围的扩大三、宪宗、孝宗的奢侈与迷信四、正德年间财政的竭蹶五、嘉隆万时期财政的亏空六、明末“三饷”的加派和“内帑”的贮藏七、余论论明代“藩王”地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一、王庄大量占有土地二、藩王地主对商品经济的破坏三、藩王地主对分封地区社会经济的破坏四、藩禄为明政府财政的沉重负担五、余论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条是大运河。元末明初,运河淤塞,利用海运,风险很大,损失沉重。明政府便在元朝运河的基础上,遂于永乐九年二月,命工部尚书宋礼,“发山东及徐州、应天、镇江民三十万”疏通挖掘,“二十旬而工成”。永乐十三年五月,又命平江伯陈碹开凿淮安附近的清江浦,“自淮安城西管家湖,凿渠二十里,为清江浦,导湖水人淮,筑四闸以时宣泄”,大大节省了挽运之劳①。这两次工程完成之后,南北水路畅通。从此这条河不仅成为明朝的漕运要道,又是南北货运的主要干线。南北河道长达1794公里,连接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河中经常船只达12000只。每年南粮北运达五、六百万石,又把南方的丝织品、棉布、纸、糖、瓷器大量北运,广销北方各地。同时,利用运粮的空船南运大批的北方棉花、杂粮等货,销售东南沿海各地。李东阳作诗描写运河航运的盛况:“南京马船大如屋,一舸能容三百斛。高帆得势疾若风,咫尺波涛万牛足。官家货少私货多,南来载谷北载鹾……倏去忽来谁复知,乘时射利习成俗。”②万历时,南北的货物交流更为频繁。所以李鼎说:“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③南北昼夜行驶在运河的船只是难以数计,经常发生“舳舻挤塞”的现象。因之,明政府曾规定:即“从扬子江来的私商,是不允许进入这些运河的,但居住在北面这运河之间的人们除外。通过这项法律,是为了防止大量船只阻碍航运”。这条法律并不能解决运河中船只拥挤的问题。
后记
1950年秋天,我进入西北大学历史系学习,大约于次年春天,听了侯外庐校长《有关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规律》专题报告。同时,又选修了许兴凯教授讲授的《中国经济史》课。这样使我对中国经济史开始产生兴趣,遂爱浏览报刊上的这类文章。到北京工作后,1955年旁听了一年向达教授给中科院历史研究所青年同志开设的《史学概论》课。向先生学识渊博,讲解透彻,其中对明清档案、地方志,讲解尤为详细,使我认识到明清经济史的史料如此丰富,大有搞头。从此自己钻研明史,侧重面一直是经济部分。为时不久,平静的生活秩序竟被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所打乱。于是知识分子面临着思想改造、劳动锻炼的任务,不是下乡,就是下厂。登峰的杰作就是文化大革命中创办五七干校,或轰到农场集体"走五七道路",一去就是三、四年。在那样的苦难中,谁还有心思搞学问呢?暑往寒来,一晃20多年过去了。在这期间,我经受了各种磨练,体会千万,总算是苟全了性命,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三中全会后,学校复课,我才有机会正式进行科研,陆续发表论文,安心工作不到10年,1988年秋天退休。这样一生的大好时光都被报废了,很遗憾,许多该作的工作,都要推迟到退休之后来完成。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厄运。
编辑推荐
《明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