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1-10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作者:[宋] 司马光 页数:304 字数:20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这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大学者——王充对古今关系的精辟见解。我们奉献给广大读者的这部书,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让人们通古知今,知今通古。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历史的伟大国家,历朝历代给后人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又是具有尊史、学史和治史传统的民族。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从历史中学习知识、智慧和经验,同时,又在社会实践中用新的知识、智慧和经验丰富和完善博大精深的历史。千百年来,许多志士仁人为总结我们民族的历史经验,提高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而进行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而《资治通鉴》就是其光辉典范之一。 探索深厚久远的传统文化积淀对中华民族心理结构形成的巨大作用,认识和发掘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生活及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是历史对炎黄子孙提出的重要课题。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主要载体——文献典籍进行揣摩、研读和消化。真学历史,学真历史。但是,在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文献宝库面前,人们不免有眼花缭乱、不入门径之感,以至往往望而却步。不仅如此,由于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内容的变化,加上语言的隔膜,当代读者阅读古代典籍,也甚感困难重重。有鉴于此,我们从浩繁的历代史籍文献中,撷取了司马光所编的《资治通鉴》这部史学巨著。进行注译编校,奉献给广大读者。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宋代杰出的史学家。平生著作颇丰,仅《宋史·艺文志》著录的就有三十七种,流传至今,在《四库全书总目》著录的有十六种,其中《资治通鉴》是一部最有影响的史学名著。与《资治通鉴》有关的还有《资治通鉴目录》三十卷,《资治通鉴考异》三十卷。 《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讫后周显德六年(959),一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按朝代为纪,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记》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资治通鉴》自治平三年设局修撰,直到元丰七年全书完成,前后经过了十九年。此书修纂除参酌正史外,还参阅各种典籍多达三百余种。《资治通鉴》创编年体通史规模,以时间先后叙次史事,使历史的发展变化、前因后果有个系统、明晰的交代,对重要的史事,根据各种的史料,采取追叙或附叙的手法,使事件完整地表达出来,避免或减少因以时间为序造成的史实分散割裂的弊病,被后人誉为“叙之井井,不漏不烦”。除叙述史事外,还有分析、评语,或引他人语,或题“臣光日”,不论是叙事,还是评论,皆无一语无所本,繁简适宜、文浅事明。《资治通鉴目录》以年表的形式编成,实际是《资治通鉴》概要。《资治通鉴考异》是对史料的考辨情况的记录,而《考异》的撰成,使考异从此成为一种史书撰述体例。《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文献典籍中现存的最大的编年体通史。司马光在该书的《进表》中说其宗旨在于:“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所以,“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这部巨著受到历代政治家和史学家的高度评价。宋神宗早就说它“贤于苟悦从汉纪远矣。”南宋学者王应麟评价该书为“自有书契以来,未有为通鉴者。”清代史学家王鸣盛也说:“此天地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可见此书影响之深远。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资治通鉴》可以说是集各方精粹之大成者,是古代典籍精品之中的精品。可谓一卷在手,尽窥千年之得失,千古之兴废。鉴于此,我们组织编译了《资治通鉴》,从而有利于通过学习历史,以史为鉴,培养人、造就人,宏扬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促进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 本书在译注点校过程中参考了各种校点本,主要有中华书局的《资治通鉴》和朱熹《资治通鉴纲目》。译文中古代纪年后加注公元纪年,地名加今地名,官名直录不译,以免造成理解偏差。本书集数十位文史学界同仁之合力,历时数载,共同完成。由于译注工作出自多人之手,虽力求文气贯通,但难免风格各异。《资治通鉴》博大精深,所论纵横千年,含融万象,因学力所限,译注中难免会有一些疏漏不确之处,望请见谅。
内容概要
《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讫后周显德六年(959),一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按朝代为纪,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记》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宋代杰出的史学家。平生著作颇丰,仅《宋史·艺文志》著录的就有三十七种,流传至今,在《四库全书总目》著录的有十六种,其中《资治通鉴》是一部最有影响的史学名著。与《资治通鉴》有关的还有《资治通鉴目录》三十卷,
书籍目录
目录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第五卷第六卷第七卷第八卷第九卷第十卷第十一卷第十二卷第十三卷第十四卷第十五卷第十六卷第十七卷第十八卷第十九卷第二十卷第二十一卷第二十二卷第二十三卷第二十四卷第二十五卷第二十六卷第二十七卷第二十八卷第二十九卷第三十卷第三十一卷第三十二卷第三十三卷第三十四卷第三十五卷第三十六卷第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第三十九卷第四十卷第四十一卷第四十二卷第四十三卷第四十四卷第四十五卷第四十六卷第四十七卷第四十八卷第四十九卷第五十卷第五十一卷第五十二卷第五十三卷第五十四卷第五十五卷第五十六卷第五十七卷第五十八卷第五十九卷第六十卷第六十一卷第六十二卷第六十三卷第六十四卷第六十五卷第六十六卷……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三十二年(甲申,前337) 韩申不害卒。 三十三年(乙酉,前336) 宋太丘社亡。 邹人孟轲见魏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日: “君何必日利,仁义而已矣!君日何以利吾国,大夫日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日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日:“善。” 初,孟子师子思,尝问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子日:“君子所以教民者,亦仁义而已矣,何必利?”子思曰:“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义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 臣光曰:子思、孟子之言,一也。夫唯仁者为知仁义之利,不仁者不知也。故孟子对梁王直以仁义而不及利者,所与言之人异故也。 三十四年(丙戌,前335) 秦伐韩,拔宜阳。 三十五年(丁亥,前334) 齐王、魏王会于徐州以相王。 韩昭侯作高门,屈宜臼曰:“君必不出此门。何也?不时。吾所谓时者,非时日也。夫人固有利、不利时。往者君尝利矣,不作高门。前年秦拔宜阳,今年旱,君不以此时恤民之急而顾益奢,此所谓时诎举赢者也。故日不时。” 越王无疆伐齐。齐王使人说之以伐齐不如伐楚之利。越王遂伐楚。楚人大败之,乘胜尽取吴故地,东至于浙江。越以此散,诸公族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海上,朝服于楚。
编辑推荐
《资治通鉴(注释全译)(套装共12册)》内容丰富: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翻译权威:由著名的历史学家、教授及精通中国古代历史和古汉语方面的专家、学者对原书全文进行精当翻译,适合现代人阅读、研习《资治通鉴》。史料价值:《资治通鉴(注释全译)(套装共12册)》所引各书材料有些已亡佚,得赖此书保存。全书体例严谨,前后脉络分明,语言文字也极为简练,对后世史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