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亭

出版时间:2001-12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作者:屠格涅夫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译序
一.罗亭
二.春潮

书籍目录

目录
译序
一 罗亭
二 春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罗亭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8条)

 
 

  •     罗亭:
      
      “我现在可以借用科尔卓夫的诗句来说明我的处境:‘啊,我的青春,你逼得我无路可走,寸步难行……’ 可是,难道我真的什么都不行,难道世界上就没有我的事业了吗?我经常给自己提出这个问题,可是无论我怎样竭力贬低自己,我还是不能不感到自己具备一种并非人人皆有的才能!为什么我的才能始终无法开花结果?
      还有:你记得吗?我们在国外的时候,我自命不凡,拿腔作势……确实,那时候我并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究竟要干什么,只是陶醉于高谈阔论,相信虚幻的东西。可是现在,我敢向你发誓,我可以大声地向所有人说出我所有的愿望。我根本不需要隐瞒:我完完全全彻头彻尾是个好心人。我顺从,我想适应环境,我所求不多,我只求达到最近的目标,为大家做一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好事。可是不行!办不到!这意味着什么呢?是什么东西妨碍我像别人那样生活和活动?
      ……我现在就剩这么一点儿理想。可是我刚找到一个固定位置,刚有一个落脚点,命运马上来捉弄我……我开始害怕它——我的命运……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请你帮我解开这个谜!”
  •     前天下午在旧书摊上淘了两本书:《罗亭》和《黑桃皇后》,昨天花了一个上午读完了《罗亭》,心里面涌起了无限的思索。
      
      译者徐振亚在译序中这样说道:"罗亭身上集中了40年代俄国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优点和缺点,是这些人的一个典型。他受过良好教育,接受了当时哲学思想中最主要思潮的影响,有很高的美学修养;他信仰科学,关心重大社会问题,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标并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决心;他热情洋溢,才思敏捷,口才出众,能感染人、吸引人。但是他徒有过人的天赋和才智,却不会正确将其运用、付诸斗争实践,成为语言的巨人和行动的侏儒。"
      
      他真的是"言语的巨人,行动的侏儒"么?
      
       "您看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
       "我们怎么办?"罗亭说。"当然,只有屈服了。"
       "屈服。"娜塔里娅慢慢地重复道,她的嘴唇发白了。
       "向命运屈服。"罗亭继续说道。"有什么办法呢!我非常清楚,这是多么伤心,多么痛苦,多么难受。但是您自己想一想,娜塔里娅·阿历克赛耶芙娜,我一贫如洗......诚然,我可以工作;不过即使我有钱,您是否忍受得了与家庭决裂呢?忍受得了您母亲的愤怒呢?......不,娜塔里娅·阿历克赛耶芙娜,这难以想像。看来,我们命里注定不能生活在一起,我盼望的那种幸福,我是享受不到的!"
      娜塔里娅抬起头。
       "您要我别难过,"她说,一双泪眼闪闪发光。"我哭并不是由于您担忧的那些原因......我不是为这些事伤心。我伤心的是我看错了人......真想不到!我来是要您帮我出主意的,又是在这样的时刻,而您的第一句话竟然是:屈服......屈服!原来您就是这样实践您那套关于自由和牺牲的高论的。您那套高论......"
      
       "您经常谈到自我牺牲,"她打断他,"但是您知道吗,假如今天,假如刚才,您只要对我说:‘我爱你,但我不能结婚,我不能为未来负责,把您的手伸给我,跟我走吧!'——您知道吗,我肯定会马上跟您走,您知道吗,我已经下定决心什么都不顾了。当然,从言论到行动还有很大距离。而您现在就害怕了,就像前天在饭桌上害怕沃伦采夫一样!"
      
      评论家们就是从这里找到了他是"言语的巨人,行动的侏儒"的证据。
      
       "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鲁迅的这句话我们不陌生,想必也有很多人深有体会。"贫贱夫妻百事哀"。假如罗亭和娜塔里娅真的走到了一起,"娜拉走后怎么办?"那些评论家们想过没有?!接下来的故事只会是俄国版的《伤逝》罢了。闪耀着美的光芒的两个人的结合,却掩盖不住其中脆弱的本质。在强大外力的压迫下,必将会无可奈何的劳燕分飞。娜塔里娅只有两条路可走:或者选择《项链》里玛蒂尔德那样的生活,甚至最终会在穷困中死去。或者回去,和家庭妥协。
      
      那么罗亭的回答有什么错?!
      
      评论家们说他是"行动的矮子",难道他没有为了真理而行动起来过么?他在拉松斯卡基庄园,曾经绞尽脑汁为女地主米哈伊诺夫娜进行庄园规划开始生活,他先后换了二十几项工作,他为了"革新和改良",低下了理想主义者的高贵的头,在一个怪老头手下忍气吞声。他联合志同道合的人疏浚河道,想尽了一切办法,尽了最大的努力,把最后一笔钱也耗尽在那上面。却因遇到磨坊主的反对而破灭。
      
       "我在别的领域搞不出什么名堂......与其这样虚度年华......为何不可以去当一名教育工作者,或者说得简单些,当一名教师呢......"
      
      最后他作了中学教员,"我想要进行彻底改革,我敢向你发誓,这样的改革既合情合理又简便易行。"他想以自己的知识影响年轻的一代,却因提议‘根本改革"教育事业遭同事攻击而被辞退。
      
      "我只求达到最近的目标,为大家做一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好事。可是不行!办不到!这意味着什么呢?是什么东西妨碍我像别人那样生活和活动?......"
      
      他到处飘泊。力图改革他所憎恶的现实社会,但却处处碰壁。"头发几乎全白了,腰背佝偻着,穿一件破旧的、缀铜纽扣的常礼服。"生活带给他多大的苦辛?而他所作的一切,却没有"留下任何有益的痕迹,没有结出肥硕的果实"。
      
      评论家们指责他"徒有过人的天赋和才智,却不会正确将其运用、付诸斗争实践。"
      
      正如作品中娜塔里娅所说的那样:"从空谈到行动毕竟相差很远"。改造社会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吗?这是一项无比艰难的事业。在沙皇专制下,一切进步的思想文化全遭到压制摧毁,一个人单枪匹马推行改革,无疑是以卵击石。
      
      他能感觉到时代的苦闷,却又不清楚如何去消除内心的苦闷;有想创造一番事业的雄心,却求之无门,请缨无路。 "有多少次我从孩子般的冲动变成驾马般的麻木,哪怕痛加鞭策也不会摇动尾巴......有多少次我欣喜若狂,满怀希望,到处树敌,忍辱负重,结果却落得一场空!有多少次我像雄鹰般展翅飞翔,搏击长空,到头来却像一只碎了壳的蜗牛爬回原地爬......我什么地方没有去过!什么样的路没有走过......往往是泥泞不堪的路......"
      
       "他脱离人民",优秀的人物从来都是少数。而当时的人民并没有达到可以理解他的那种高度。"不用了!干吗送医院呢!反正要死的。她也活够了。看样子这是主的安排。她连炕也起不来,哪能去医院呢!只要一折腾,她就会死的。" 这样充满奴性,逆来顺受的人民,怎么可能理解罗亭? 
      
      "他依靠别人生活",但他并不是寄生虫。他从来没为自己的利益打算过。
      
      "你这个人,只要自己愿意,凭你的能力......什么样的目的不能达到,世界上什么好处不能捞到手,而现在,你却衣食无着......漂泊无依......"
      
       "有谁妨碍你在那位地主,在你那位朋友家里年复一年地住下去呢?我完全相信,假如你肯巴结他,他一定会让你不愁吃不愁穿。为什么你在中学里无法跟别人友好相处?你这个怪人为什么每次做好事总要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无法在肥沃但是险恶的土地上扎根呢?"
      
      他与那些卑鄙的钻营者和浑噩的苟活者截然不同,他为了思想和真理不惜利,也不惜命。他从来不肯违背良心,也从来不肯在肮脏的土地上生下根来,不管它是多么的肥沃。比起那些消极懒散、不劳而获、不求进取、只求物欲和情欲的满足的贵族们,他更不知道要高尚多少。
      
      无疑他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有时候还不得不接受别人的施惠,但他一直在饿着肚子思考。一直在寻求真理的火花。有思想的人活得很苦恼,而没有思想的人却活得始终很愉快。徒有伟大的思想只能使他陷入苦恼。
      
      人的崇高理想同足以扼杀理想的忧郁的现实的对照——这一切并没有使罗亭和那些蛀虫们同流合污,也并没有使他成为像比加索夫那样的冷酷的怀疑论者。列日涅夫曾对他说过:"盘踞在你心里的不是一条虫,也不是一颗由于无所事事而焦躁不安的灵魂——那是热爱真理的烈火在内心熊熊燃烧。 "假如我处在你的位置上,我早就迫使内心的这条虫安静下来,早就跟一切妥协了。" "也许恰恰是因为我的处境,我冷静的性格以及其他幸运的因素,所以任何东西都无法妨碍我安安稳稳坐在家里袖手旁观。而你却要去闯荡天下,卷起袖子劳动和工作。我们走的路不同......"罗亭完全也可以退缩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冷眼旁观。但是他没有。他扮演了一个悲壮的殉道者。
      
      他改变不了世界,却又不甘于这个肮脏的世界带给他的侮辱。他心力憔悴,但他并没有绝望。"到处流浪,到处流浪,命运带我奔向远方。到处流浪,到处流浪,我没约会,也没有人和我前往......"(拉兹之歌) 最终他倒下了。死在了六月起义失败前最后一刻的巴黎街垒上。临死时手中还紧紧攥着红旗。他选择了一种壮烈的死法。也许他的死对于现实没有任何意义,但所有这一切---带给我们崇高美的感受,一种难以名状的庄严感。
      
      罗亭无愧于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如今,面对功利而不动心,依旧存留着青年时代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内核的人又有多少?有知识的人群不断扩大,然而他们并不能自然而然地成为知识分子。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缺少真正的知识分子应有的头脑和灵魂,还有良心。 
      
      "我们大家都变得难以容忍的谨慎、冷漠和萎靡,我们都沉睡了,麻木了,谁能唤醒我们,给我们以温暖,哪怕一分钟也好,那就得对他说声谢谢。" 在这个时代我们更需要罗亭这样的人,哪怕他什么也不做,只唤醒我们就足够了!
      
      断断续续写了六个钟头,终于把心里的想法完全吐露出来了。
      
      于2004-11-07 13:22
  •     看書的時候,想到波伏娃自傳小說裡的一句話“每個家庭都會有一個廢物”。
      
      也許最初那個天賦卓越,強烈自尊,純潔無暇的人,受到最多期待,寵愛,甚至崇拜的人,最後卻窮困潦倒,一無所成,那些美德讓他患上社會適應不良症,最後淪為教人失望的家庭廢物。
      
      但往往是這樣的人,保有了與天賦相配的高貴靈魂,是映襯所謂成功者的醜陋與低俗的明鏡。
      
      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勇氣懷著強烈的自尊與現實搏鬥,他們輸掉的,勇於放棄的,都應贏得最大的尊重。
      
      故事的結局以羅亭的犧牲告終,我想這也可稱為屠格涅夫對羅亭式人物的一種肯定態度--從未缺乏為理想獻身的激情與勇氣。
      
      
      
      
      
      
      
      
      
      
      
  •      关于罗亭,我有着敬佩的感情,当然还有着怜悯。
       敬佩在于即便他现实中撞得头破血流,但他仍然努力着,尝试着。即便最后,他要回到乡下,似乎是垂头丧气,但他的存在仍然有着他的作用。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意气风发的时代里激情奋勇的人们,可能他们连名字都没有在历史中留下,但我相信,在那样的时代,有着这样一批人的存在,才会有后来更有力量的推动历史前进的人们的出现。罗亭,可能确实有着夸夸奇谈的外表,说得多做得少,可是历史滚轮启动的时代,这样的人难道没有他们存在的意义吗?况且,对比现在,包括自己和身边的人们,有多少人意气风发过,有多少人夸夸其谈过,而有多少人能够一次一次的继续努力过?难道罗亭不值得敬佩吗。
       我同样怜悯着。正如罗亭,那样的时代,有着太多那样的人,努力过,遍体鳞伤,然而又有多少人能记得他的存在,有多少人能知道滚轮下有多少这样的人被碾过被压碎。或者他的使命就在于那夸夸其谈,然后淹没。
       罗亭确实懦弱,甚至于对于爱情都没有着我们期望中的忠贞,甚至挚爱的母亲他都没有能力去照顾,可是人,怎么样去满足人的完美。人。再伟大的人都有弱点,况且,罗亭这样一个普通平凡的人。
       我觉得屠格涅夫是善良的,结尾,让罗亭的生命停靠在那样一个完美的时刻,他应该是不忍让罗亭活的那样碌碌无为那样窝囊颓废,为罗亭安排了这样一种令人安慰的结尾,但更多的罗亭,我想,现实一定比作者残忍的多,孤苦无依,穷困潦倒,无人问津,不知所踪。
  •     作为书痴,书可以给我带来快乐,但大多数时候,却是让我痛苦的,只是,这种痛苦却让人欲罢不能。
      
      罗亭,一个英俊潇洒,雄辩滔滔,善良热情的男人,却原来是一个让母亲思念而死的不孝子,一个承担不起任何恩情的浪子,一个给人们建立了一个个海市蜃楼,然后又亲自毁掉的骗子,一个读书破万卷却百无一用的懦弱,自卑的无用得人。是的,从他出场到他退幕,他的形象就是这样的变化着的。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让我由衷的心痛,说不清是同情,是钦佩,是厌恶,是惋惜还是什么别的感情,甚至于在书的最后,由他的死敌,也是最理解他的朋友对他的一切都作出了解释之后,依然无法真正的理解他。
      
      我对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的形象一向都很同情,甚至于很佩服,例如比乔林,奥涅金,尽管都是于社会毫无用处,甚至总是在破坏别人的幸福,我却羡慕,敬仰他们,而,罗亭,他很努力的想做事情,只是,每一次都没有成功,却让我为他感到羞愧。是的,我无法理解自己,怎么宁可去接受完全的局外人,也不愿意去理解一个有志于改革得人?
  •     
        罗亭
      
         读屠格涅夫<罗亭>
      
         08.1.4 小满 
      
        俄国文学一向不大好读,人物名字拗口,社会文化与我们差异很大,不好理解。其它如欧美文学虽然也有类似问题,但好在作品很多,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篇<罗亭>也是一样,讲述的是俄国贵族的生活,人名又长又难记,并且一会儿是姓一会是名,有时还会跳出妮称(小名),如果没有点耐心还真读不下去。我虽有点俄语基础,但也还是有些头痛。尽管如此,如果只是因为这些而放弃的话,那真是太可惜了。当我读完一遍后,还是抑制不住重读的冲动。
      
        这本中篇小说<罗亭>,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何谓经典,我理解就是能够传世的作品,至于没传世的是不是经典,那我就不得而知了,反正能传世肯定要算经典。传世经典有两个特点:反映时代和反映人性(尽管鲁迅曾在<文学与出汗>中批评过这种观点,但我还是这样认为),这篇罗亭应该算是后者的典型作品。
      
        罗亭这个形象,今天已经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代名词,但在书中却并未将其符号化。以今天的观点看,罗亭并不算坏,他既没有污辱纳塔利娅,也没有害死她(我一度认为纳塔利娅因此而死),所以至多只能算是个道德上的伪君子。作者并没有直接给罗亭下一个结论,虽然通过列日涅夫的言语对他进行了批评,但最后也还是通过列日涅夫对他表示了同情,甚至在最后让罗亭死在一个很光荣的位置上。这样的安排让我很费解,如果这篇小说出现在今天,结局就会是另外一个样子,我想可能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吧。
      
        就这样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大段的对话,就像话剧,乍看起来有些枯燥,但如果深入其中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读到罗亭,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甚至在今天,我仍时不时听到罗亭般慷慨激昂的话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但在充满激情语言后面,我却分明感受到的是一颗颗软弱的心灵。我想可能每个人都会有正义的愿望,但却不是每个人都有钢铁般的意志去实现它。
      
        在读<罗亭>的时候让我想起了鲁迅的<伤逝>,两篇小说在某些方面有相近的地方,相比之下,罗亭这个形象更深入我的心。
      
        
        
      
        
      
      
  •     屠格涅夫的杰作。直到现在,每个有思想的人都还能从主人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不过也仅此而已,因为我们这里已经没有“多余的人”,只有“局外人”了。最爱看的是罗亭的慷慨陈词,我仿佛也像小说中的人物一样,被他吸引住了;而少年时觉得这本书枯燥的原因恐也出于此:在我那样的年纪,书中的很多对话是难以理解的;而长我三岁的哥哥当时对此书赞不绝口并以罗亭自居,现在我倒可以理解了。
  •   他真的是"言语的巨人,行动的侏儒"么?
    我也对此评价表示怀疑,如果是行动的侏儒,那他为了别人而吃的那些苦怎么算?
  •   我认为 罗亭说屈服,其实是为了娜塔莉亚好的,我们可以为了伟大的理想去吃苦受罪,但我们没有理由让我们爱的女孩跟着我们吃苦受罪!罗亭是爱娜塔莉亚的,娜塔莉亚也爱罗亭,只不过娜塔莉亚才17太小,太单纯,而罗亭已经是个30多岁的人了,他要是个17岁的少年他也会和娜塔莉亚私奔的,文章最后的部分已经说明罗亭不是个怕吃苦的人,他是怕娜塔莉亚跟着他吃苦
  •   “在这个时代我们更需要罗亭这样的人,哪怕他什么也不做,只唤醒我们就足够了!”
    确实,能够唤醒一些人,能够激励一些人,能够感动一些人,本身就是莫大的好事、“实事”。
  •   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看,不去说罗亭的好与坏,毕竟大家应该都认同,他内心还算是正直善良的,而意愿得不到落地,结果也很凄惨,我们愿意成为这样的人吗?纵使在众人之前能说会道,或许他在现代的培训界能有说建树。不论怎样,如果我们不想成为罗亭,那就要好好分析他的问题在哪里,我承认像中国、俄国那时背景的社会,对每个人的影响都是很大的,只是在所谓命运的面前,我们也应该“屈服”吗?如果知道最后会屈服,那有些东西一开始就不该去追求,自欺欺人也算了,到最后还真会害了自己和家人(罗亭的老母亲和娜塔莉亚)
  •   很大程度上 我觉得俄罗斯文学里的多余人 并不是多余 只是在转变蜕化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没找到方向 。我觉得现实中身边很多诸如此类但不及程度的多余人。
  •   嗯,其实我自己本身就是半个多余人,所以感同身受,大概也正因此,看到他们的失败会觉得心理更不好受,但是比起那些蝇营狗苟的人,我更喜欢也更尊重他们。
  •   我却认为罗亭也并非如此不济,至少若是在当下的中国,这样的年轻人胜过那些早已被迫放弃梦想——或许是变明智了,或许是更会担当了——确定的是听到老男孩却会不胜唏嘘的 人了。
  •   是的,最近在读凯鲁亚克的书,另一种多余人,只是地位和方式不同
  •   “最爱看的是他的慷慨陈词”,何处的慷慨陈词呢?
  •   他大部分的言谈
  •   初中时读的,对书中偏长的人名颇感头痛..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