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克里斯托夫

出版时间:2000年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作者:罗曼・罗兰  页数:全2册  字数:1150000  译者:许渊冲  
Tag标签:无  

前言

二十世纪的世界文学名著中,最能引起一代人共鸣的,可能是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托夫》。早在五十年代,这本书就是北京大学出借率最高的一部。到了六十年代,中国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批判了这部小说中的个人奋斗精神。但是说也奇怪,“文革”十年浩劫之后,在北京大学,这部作品又成了三十几部世界文学名著中的必读书之一。由此可见这部小说的影响力之大。为什么呢?罗曼·罗兰创造约翰·克里斯托夫的时候,是以音乐家贝多芬为蓝本的。贝多芬通过痛苦,争取欢乐的一生,对后来人具有典型的意义。

内容概要

本书原著是一部十卷二千页的小说,它是一个音乐天才的艺术发展过程的精雕细琢的记录。罗曼·罗兰描绘书中主人公的心灵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外,他还消除了法国与德国之间的艺术隔阂。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经历也就是每一个丢掉过去、开拓将来的天才人物的经历。1915年罗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是由于这部巨著。如此巨著,值得一看。

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99年,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

书籍目录

译序第一卷 黎明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第二卷 清晨  第一部 约翰·米歇尔之死  第二部 奥托  第三部 蜜娜第三卷 青春  第一部 于莱之家  第二部 莎冰  第三部 阿达第四卷 反抗  第一部 流沙  第二部 失落  第三中 解脱  作者和影子的对话第五卷 市场  第一部  第二部第六卷 安东妮蒂第七卷 楼中  第一部  第二部第八卷 女友第九卷 燃荆  第一部  第二部第十卷 新生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别了约翰·克里斯托夫后序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父母跑了过来,把他抱在怀里。现在,要看他们两个谁更温存体贴了,母亲给他脱了衣服,把他抱上床去,自己坐在床头,他不安静下来,她就一直待在床边。他的火气还没有消,他不肯原谅她,就假装睡着了,免得要拥抱她。他觉得母亲胆小心狠。他哪里想得到:母亲为了生活,为了把他养活,吃了多少苦头!甚至不得不狠下心来,违背自己的意愿,和他作对!等到他眼中无穷无尽的泪水流到了最后一滴,他才感到舒服一点。他哭累了,但是神经还太紧张,不能立刻入睡。白天看到的景象又浮现在他昏昏沉沉、半睡半醒的脑海中。尤其是那个小女孩,他似乎还看见她明亮的眼睛,翘起的小鼻子,瞧不起人的神气,披在肩上的头发,光着的小腿,说起话来稚里稚气,却又装模作样。他打了一个哆嗦,仿佛又听到了她的声音。他想起了自己在她面前显得多么傻,于是他感到对她的仇恨更加凶狠;他不能原谅她对他的侮辱,仇恨在咬他的心,他一定要侮辱她一次,要她也哭一场。但是用什么法子呢?他却挖空心思也想不出。看来她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但是为了消气,他却打着如意算盘。他幻想有朝一日会有权有名,她会爱上他。他凭空编造了一个荒唐的故事,结果居然真假不分,以为假更真了。她一厢情愿,患了相思病,但他不把她瞧在眼里。他走过她家门前,她躲在窗帘后看他;他分明知道,却装做满不在乎,并且有说有笑。他甚至故意出远门,要增加她相思的痛苦。他干出了大事——这里,他从祖父讲的英雄故事中选了几段——这时,她痛苦得真病倒了。她的母亲,就是那个高傲的夫人,来哀求他:“我可怜的女儿病得要死了。我求求你,来看她吧!”于是他来了。她躺在床上。她的脸色苍白,面容消瘦。她伸出手来。她说不出话,只是拉住他的手,又哭又吻。那时,他宽宏大量、和和气气地瞧着她,令人钦佩。他祝她恢复健康,答应让她爱他。故事编到这里,他觉得言有尽而意无穷,于是他几次三番,翻来覆去说自己说过的话,表明自己的态度,一直说得自己打瞌睡,这才消了心头的怨气,真个睡着了。等到他再睁开眼睛的时候,已经是另外一个白天:这个白天同上一个一样光明,但却不再那么无忧无虑:世界上的事起了一点变化。克里斯托夫已经知道了世上的不公平。家里有时日子过得很紧。这种日子越来越多。大家只好节吃省用。克里斯托夫看在眼里。父亲却是视而不见;他头一个把菜拣到自己盘子里,吃够再说。他夸夸其谈,哈哈大笑,自得其乐,全不管妻子望着他拣菜时无可奈何的目光,勉强做出的笑容。大盘子里的菜经他挑挑拣拣之后,已经空了一半。路易莎给孩子们分菜,每人两个土豆,轮到克里斯托夫的时候,往往大盘子里只剩下了三个,而母亲还没有吃。他不等土豆到他面前,早已心中有数。他拿出勇气,装出不在乎的神气说:“我只要一个,妈妈。”她有点不安了。“两个吧,跟大家一样。”“不,我求你,一个就够了。”“你不饿吗?”“是,我不大饿。”但是她也只拿一个。他们两个剥皮都很仔细,把土豆切成小块,尽量慢慢地吃。母亲瞧着他,等他吃完了就说:“你把这个也吃了吧!”“不要,妈妈。”“难道你是病了?”“我没有病。是吃够了。”有一次父亲怪他推来让去,就毫不客气地把最后一个土豆也吃了。从此克里斯托夫多了个心眼,把剩下的一个放在自己的盘子里,留给小弟弟恩斯特,因为他很贪吃,一分完菜就斜着眼睛盯着哥哥的盘子,最后问道:“你不吃吗?那给我吧,好不好?克里斯托夫!”唉!克里斯托夫多么恨他的父亲,恨他从来不为他们着想,恨他想也不想就吃掉了他们那一份!他越饿越恨,恨不得要对他说出来;但反过来一想:他还没有挣钱,没有权这样说。父亲多吃的面包是他自己挣的。他还不能自立,是家庭的负担,还没有发言权。将来再说吧——只要能活到那一天。唉!可别先饿死了!……他忍饥挨饿,受的痛苦比别的孩子都多。需要狼吞虎咽的空肚子在受煎熬;有时他饿得浑身发抖,头晕脑转,胸口仿佛有个螺旋钻在往下打洞,越往下转,洞就越大。但他不叫饿;他感觉得到一举一动都逃不过母亲的眼睛,所以他就装出没事的样子。路易莎心里很难受,她模模糊糊猜得到:儿子少吃一口,是让别人多吃一口;这个想法才压下去,又会涌上心头。她也不敢寻根问底,要克里斯托夫说出真相;因为说了真话,她又有什么办法呢?她自己也是从小挨饿,成了习惯。既然没法填饱肚子,埋怨有什么用?的确,她自己身子弱,吃得少,哪里猜得到:儿子挨饿的痛苦要大得多啊!

后记

六十年前,我读傅雷译《约翰?克利斯朵夫>,欣喜若狂;六十年后,我读许渊冲译《约翰?克里斯托夫》,喜出望外。克利斯朵夫是我的老朋友,克里斯托夫是我的新朋友。温故知新,心心相印。傅雷生于一九0八年,比我大十岁;许渊冲生于一九二一年,比我小三岁。我和许渊冲是西南联大同学,他在外文系,我在数学系。当年我们发黑如漆,风华正茂;如今我们白发苍苍,饱经沧桑。我们都到了所谓耄耋之年。可喜的是我们都有一颗年轻不老的赤子之心。我读过他写的《追忆逝水年华》和《诗书人生》,写得很精彩,我很喜欢。傅雷的全译本出版于一九

编辑推荐

《世界文学文库(插图本):约翰·克里斯托夫(套装共2册)》是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约翰·克里斯托夫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0条)

 
 

  •   一部气势磅礴的史诗,讲述了一个音乐天才的艺术发展过程。描述了一颗坚强刚毅的心是如何战胜自己心灵深处的阴暗面,由幼稚走向成熟,叙说了一个真诚的音乐家是如何反抗虚伪轻浮的社会,从而在与社会反动势力的斗争中升华自己、完善自己,因而也是一部心灵史和成长史。同时这部小说又是一部音乐的史诗,作者用他对音乐精神的深刻理解,描述了病态堕落的艺术与健康奋进的音乐之间的斗争,歌颂了一种充满生命力的音乐理念。
  •   化这个价钱能读到正品、真正经典文学著作,实在是现代商业的功劳。当然首先得感谢原作者罗曼罗兰,也感谢译者的再创作。我很享受!
  •   第一部主要写了主人公克里斯朵夫从出生到青少年结束这个阶段的故事,从中让我们看到了伟大的人物童年时期是怎么样渡过的,在这期间又经历了怎样的迷茫和怎样的孤独。 开篇介绍了克里斯朵夫不好的家庭情况,父亲靠着祖父的荫庇,在一个乐团里任职,本身还是一个酒鬼,整天除了叫嚣着自己被大材小用外,一无是处。
  •   献给世界各国受苦受难、英勇斗争取得胜利的自由心灵!
  •   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小说,目前国内还没有类似的小说,关注一个人的成长,能把各种过程写得那么动人,好书。推荐。
  •   罗曼•罗兰笔下的克里斯多夫,
    贝多芬的影子……
  •   这是一部以贝多芬为原型而描写的小说,但是同样写出了他的品质
  •   本书质量不错,内容我看正在看,决得是一种精神享受,喜欢字里行间的文字魅力。
  •   是历尽历史沉淀的经典之作呀,值得一看的,我打算好好读几遍,
  •   一直喜欢傅雷译本。这一次,难得是个可以和傅雷媲美的译者。书很好。
  •   这个价钱买到那么厚厚的书很值了。虽然和绝对正版的书的纸质有一点小差距。但是已经特别满意了。排版很好。不错。值了。很喜欢。
  •   无论从语言还是内容,都是是世界一流的杰作。如果你准备只读一部世界名著,那就这一部吧,它不会让你失望的!
  •   送货速度挺快的,书的质量也
    不错,书的内容就不多说了,经典。。。。
  •   多读经典,一世珍藏
  •   喜欢,买过一套,后来丢了,慢慢看
  •   很好很喜欢 速度超快的
  •   最近很忙,书还没来的及看,快考完公考了,有时间看书了,好期待啊
  •   这本书很好,值得一看再看
  •   名著就是名著,书中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   很期待读这本书
  •   很好的书,大概翻了一下还没来得及仔细看。印刷页面很好,内容还未知。。看后再来
  •   书的内容很吸引人,徝得一看
  •   书很厚,很好。。。
  •   送货到达好快,书也好看!谢谢!
  •   一次买了很多书,还没来得及看,不过质量不错,看了之后追加吧
  •   成长路上必看之书。送给女儿的礼物。非常好!
  •   很厚的书 哈哈 励志
  •   跟地摊上买的书无异,价格却是正品的价格,字很小,密密麻麻的看着太累
  •   我还木有读呢肿么办??
  •   该读一读
  •   读了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才知道有一本这样的好书
  •   还没读呢,相信一定不错
  •   孩子读的井井有味,难得的好书。
  •   还没有看完,但读着不错,很吸引我看下去。
  •   这本书以前就看过,是不错的。其中的一些心理描写曾经很能引起我的共鸣。这次,主要是买来重读和收藏。
  •   很早就听说了这本书,终于一睹为快,不错
  •   一直想买的一本书
  •   这个买了第二套了
  •   久闻大名,读后深感名副其实
  •   该书很好,是名著。
  •   名著~~~~~~~~~~~
  •   shubucuo,xihuan
  •   太长 了。。慢慢看,慢慢来。。
  •   燕山出版的珍藏本。
  •   很好的书籍 质量很好
  •   不错的一本好书、名著
  •   很久以前看过,现在再看仍然觉得非常好
  •   书还是不错的,挺好的。
  •   名著!很好!!收藏了!
  •   外国名著真心好看
  •   看看许老先生的翻译大作怎么样
  •   舍不得拆
  •   学会面对。
  •   送货速度也忒快了吧!描写很美!相当精彩!
  •   不错,给女儿和她同学买的。
  •   挺厚的两本。。划算啊。。
  •   名著就是好啊,比较厚,慢慢看吧。
  •   很好 很清晰
  •   不论封面还是排版都很好看,就是字体稍微小了一点
  •   看看这本书吧,真的很好
  •   老师让买的 还没开始看
  •   买给孩子看的,发货快,满意....................................................................................................................................................................................................................................................................................................................................................................................................................................................................................................................................................................................................
  •   如果你是个喜欢文字的人那选这个是不会错的。很多思想文字在畅想
  •   在读中师时就读过这部书,那是做四册印刷的,傅雷译,很好,现在许先生的译本也很流畅,译得也很好,且较便宜,请学子认真读。认为可以购买。
  •   书今天刚到,看了封面和装订还有纸质都觉得挺不错的,很喜欢,接下来就是好好静下心来看书了。
  •   邮寄速度可以,书的内容很感人,喜欢
  •   购买这本书源于尹建莉作家在教育方面的推荐。就图书本身而言,字若能大一些,读起来会更轻松一些。
  •   很不错的书,读起来很好。
  •   这本书买来之后看了一下,可是没看完,是别人推荐看的,内容还不错
  •   书是好书 但是封面设计有些~~~~~~~~~俗气
  •   书印刷的质量一般般,纸张有些薄了,字体确实有些小。不过这个价钱,性价比不错了。
  •   内容不别说,语言翻得也很好,喜欢。只是厚厚的两大本,要花些时间才能看完呢!
  •   还没有时间看 书不错 纸质一般
  •   看到这个时候这部书我只读了一半,不过纸张很好.
  •   很好的说,值得看看,价格还是比较适中的,每个家庭里面都应该有那么几本藏书
  •   送货很快,不到两天就收到了。书的价格也很便宜,对比一下就知道了。印刷一般,纸张摸上去手指上会沾一层粉。字体真的很小,建议眼睛不好使的不要买。
  •   内容不评价 纸张、印刷还是不错的
  •   喜欢的世界名著
  •   文艺青年必看
  •   约翰克里斯托夫
  •   失落的人必备书
  •   罗曼·罗兰的经典作品,买回来慢慢看。
  •   经典书,买来看看
  •   东西很不错 东西很不错
  •       这本书是在听《杨澜访谈录》的时候她提到过上个世纪的火爆场面,于是就去图书馆借了来读,读的是许渊冲译本的。开始读的时候没有太多感觉,读到第二章之后就爱不释手了,就像罗曼罗兰说的那样,没有人在读书,每个人读书都是在读自己,快放假啦,生日也快到了,这也许是给我生日最好的礼物,让我大三的考研充满力量,永不放弃。由于我不懂太多音乐的东西,所以我只谈两个方面,精神的斗士、法兰西和德意志的交汇。
      精神的斗士
        其实我还没有读完这本书,但是也快要看完了,我隐约的感受到作者要把以克里斯多夫为抗争,为理想,为艺术而死作为这伟大壮丽乐章的最后一个音符(一不小心上来看书评看到确实是这样)。
        我想起了我的高中,我的高三,我奋斗的日子,我的高考一百天本子上的倒计时,像克利斯朵夫一样,一盏灯在你的前面,你不顾一切,你只为了你心中的美好,奋斗,忍受,突破!大学三年级了,时光如白驹过隙,太快太快,又是三年的轮回,又是三年的差距。这本书像冷水一样狠狠的泼在我的头上,不在为消逝浪费的时光悲伤,生活的轮子在滚滚向前,那些活在昨天的人其实已经死了。
        一个人的活力和生活态度是可以影响周围一批人的,克利斯朵夫流亡法国的时候,当他在所住的地方真正接触法国的忍耐,法国人民的时候,他用他的仁爱、乐观、积极、善良、抗争影响着那个院子的小小社会,我们的一生应该有这样的责任感,不应该只让自己幸福,而要让周围的人也幸福,这样的男人才是一个纯粹的男人。用你的正面精神去影响,去带动你周围的人,用行动播洒爱的种子,用思想去支配行动,丰富自己,影响他人!
        就像傅雷说的那样,,你的人生路途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直处于积极的心态,但是这样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你一直不断的自拔和更新,就能够成就你的生命。
        失败、沮丧、悲伤、失望,这些负面情绪来袭的时候,不要害怕,每个人都要经历这些,也许有的人运气好罢了,少走些弯路,但是当你真正的在山顶俯视你走过的路途之时,你的内心得到一种历练,你的力量和生命承受力会变得比之前更加强大,你那是也许会意识到有的弯路是不得不走的,克利斯朵夫的一生也不是一开始就认识到他之前所在德国批评的音乐的伟大,但是这些年少之时的“轻狂”和认识的局限性对于他史诗般的一生绝对是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的。
        这本书让我放下之前那些一文不值的自尊心,放下了之前滋长的身在名校的小骄傲,虚荣心使得你懒惰,使得你颓废,当一部作品真的接触到你灵魂的时候或者是失败痛苦摔得很惨很惨的时候,你才会去重新审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好在我还处在第一种情况。放下你的所谓面子,去开创更辉煌的人生,一往无前!
        在合适的年龄做合适的事情,每个人都在成长,不论是外表还是内心,整部小说我们见证了克里斯多夫的成长,对于自我认识、他人认识、民族认识、文明认识的成长,同时满足了读者在寻求自我更新的心里需要。青春,就应该去疯狂、去奋斗、去忍耐、去追梦、去行动。愿每个读完这本书的年轻人在自己最美的年华里面用自己的手谱写自己最美丽、让自己在暮年听起来会热泪盈眶的交响曲!
      法兰西和德意志的交汇
        我之前读过《平凡的世界》,书也许没有谁比谁更好更伟大之说,但是如果真的有的话我觉得《约翰克利斯朵夫》比《平凡的世界》伟大,整部书可以看出作者的知识面之广对民族认识之深都令人折服。
        一部真正称得上是史诗巨著的作品,一定是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困苦之上的,它肯定会上升到民族的高度,人性的高度,文明的高度。
        法兰西像水,而德意志像火,法兰西更多的是忍耐,而德意志更多的是抗争,法兰西的精神更加深层次,而德意志的精神更加的张扬,法兰西是蓝色的,而德意志是红色的,法兰西是兼容并包的吸收外来文化,而德意志却是高歌猛进的征服其他民族。这两个在几百年的历史中打过不计其数的战争国家似乎像水火一样不能相容,法兰西的滴水之光似乎不能和德意志的熊熊烈火相提并论,但是每一滴水积蓄力量,足以激起狂风巨浪。书中克利斯朵夫母亲去世的那一段,我一直认为那是一个小高潮,克利斯朵夫作为一个德国人,在奥礼维的帮助下真正的了解到法国文化之后,那晚他演奏出了法兰西和德意志的交响乐,像开篇那样,江河浩荡的蔓延开来。而回头我们看看克里斯多夫的形象,思考自己,认识自己像法兰西,性格冲动像德意志,面对朋友或者帮朋友的时候性格又十分的冷静,有自己的看法却又在大众中汲取音乐营养。克里斯多夫就在冥冥之中充当起了这两个民族融合体的化身,一个并不完美但是极富个性的高大形象。
        写了这么多,今晚熬夜把我剩下的最后两百页看完,让我在作者开篇的江河浩荡中沉浸下去,迎接真正的高潮来临,看克利斯朵夫如何写完他最后一个乐章!
  •     上个月,用半个月的时间读完了《约翰克里斯朵夫》。本来这本书貌似高中时期就听说过了,不过我是在一篇中学生作文里看到的,据作者说是他小时候读的。那个时候,觉得估计是个适合小孩子看的故事,于是,耽搁到了今天才读。
      
       读完之后,我庆幸自己读的迟。
      
       这是一个出色的音乐家的一生,也是一个天才的一生。
      
       这么说似乎简单了点儿。但就是这样,我们才能看到,天才是如何成长的,是如何成就的。
       约翰克里斯朵夫的音乐启蒙之路是很迷蒙的,好像我们每个儿童,小时候表现出了对什么东西的特殊爱好时的天真表现。他对音乐的天然亲近,而且又没有人来教他指法等等规矩来破坏他的兴趣,这让他对音乐的喜好保持着最原始的状态,直到父亲为了成名教他必须弹琴。很多时候,我们小时候的天赋,就是被如此急功近利毁掉的。幸好,他没有被毁灭。
      
       青年时代的他,好像也和我们没有太大的不同,那个时候,他已经有了点名气,天赋也被自己和周围的人有意无意地开发出来。他还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天赋,凭借一番热情,凭借对音乐的本能的热爱,他开始大放光彩的同时,也开始到处伤人。对他看不惯的东西,哪怕是公认的大师他依然“毁人不倦”,对别人的批评,采取的方式又极端、激烈。这又很像我们的青少年时期:藐视权威,试图建立一个自认为合理、理想的世界,对别人的批评视而不见或者大为恼火,丝毫不顾及自己的所作所为会带来什么后果。
       他的激烈,让他几乎众叛亲离,被迫逃亡。而在异国他乡,他依然故我。
       他的友情,他的爱情,无一不像我们普通人的青春期,爱也丰盈、恨也丰盈,做什么都好像太过用力,不惜一切代价,因为年轻,无论是体力还是精神力都丰富得要溢出来。
      
       中年的他,孤单一人,沉浸在音乐世界中,与世隔绝,生活困苦不堪。这个时候,自然和音乐是他唯一的伴侣。这是时期的他,已经完全的不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外界对他来说,似乎就像房间四壁的墙,视若无睹。而在他最不在意之时,他年轻时代的音乐开始有人慢慢接受。那些当初诋毁他的人,开始发现他的闪光之处。而他尚在孤单中丝毫不觉。这也像我们普通人,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轻易被外界左右。“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直到这个时候才真正得到实施。
      
       晚年的他,心境平和,经过了人生的各种打击,对什么事情都看得很淡,对友情、亲情却又非常珍惜,直到他离开。
      
       他的一生,似乎和普通人生轨迹没有太大不同。也许是多了流亡国外的经历,但我们普通人也会遭遇到各种打击,各种绝望的境地,能闯过去后,也是一片清明和谐。也许,最不同的,就是他对音乐的热爱。
      
       让我感动的,也是他的这种热爱。他的顺境和逆境,都和他的音乐脱不开关系。他对音乐,那是几乎和生命的本能一样的热爱。从他懵懵懂懂之时开始,到他临终时,他始终在追逐着心中的乐曲。他倍受打击,被所有人排斥之时,大自然中美妙的音乐,让他忘记了一切。他抛下了一切,唯独没有抛弃的,还是音乐。
      
       看天才的一生,比我们多的,也就是这么一点点的执着。
  •      当你见到克里斯多夫面容之日,是你将死而未死于恶死之日!
       如果你对这句话有感觉,那么说明我们也会有很多话可以聊!
       傅雷先生对这句话的精妙翻译,也许很难理解。但看完全书120万字,对这话没些想法是不可能的。同时也感动于一个人精神和理想的伟大!世上真有些人配的上称为精神导师,让我们顶礼膜拜!比如奥斯特洛夫斯基,比如鲁迅,比如路遥,比如罗曼·罗兰……因为他们用丰沛的理想和崇高的慈悲为我们竖起的旗帜甚至可以影响一个时代。之所以说他们慈悲是崇高的,是因为他们也和我们一样身处黑暗却不予余力的唤醒我们对光明的向往。他们对自身遭遇和困苦视而不见,却对世界的痛苦怀着深深悲悯。无怪乎诺贝尔文学奖给罗曼·罗兰的致辞是: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
       穷则独善其身容易,达则兼济天下也容易。穷仍兼济天下的人却不容易!
       扯得有点远了,如果说牛虻是天蝎座,那么克里斯朵夫就是最典型的白羊座!他冲动、热情、面对理想不屈不挠却对人情世故最不通透!他时时刻刻都要把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他讨厌一个人还必须让那个人知道,对于看不惯的人他可以全部得罪得干干净净,哪怕把自己逼上绝路。他生来就是为了向所有的不美好宣战,生来就是为了做一个创造美好的强者!所以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书中都有很多人不理解克里斯朵夫这样的“不识时务”。就如不屑于世俗却安于世俗的于第斯所说的,“为什么要用自己的想法去影响现实生活呢?”
       其实,像克里斯朵夫这样一个笨蛋,却因着把生命力当成唯一的信仰,热爱和接纳一切有生命力的东西;把生命力当成唯一的真理去指导他的人生,指导他的艺术。所以他最终成为一个精神上超脱的智者,艺术上绝伦的大师!整部书既是一部心灵成长又是一部音乐史诗,但克里斯朵夫这样一个小人物却足够强大到去撑起这样磅礴的主题,也因着他有着最纯粹却最有力量的信仰。
       罗素·罗兰在书里称克里斯朵夫为亲爱的灵魂,也说把这本书献给全世界正在战斗的人们。我想,我们不必人人都做克里斯朵夫,但我们人人都需要一位克里斯朵夫!如果你知道这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人,以如此高傲而纯粹的姿态活着、追求着,那么你还会“将死于恶死之日”么?
       最后以罗素·罗兰在另一本书《米开朗琪罗传》中的一句话结束: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     傅雷说(上)的两卷恐怕是最混沌不容易了解了,所言不假。当最后的“我终于有个朋友”出现的时候,我长舒了一口气:天哪,终于看完了。
      
      看这本书一个字:累。再一个词:大气。
      
      看这本675页的“史书”的时候我时常在想花这么多时间值得不值得。因为这本书大部分时间相当无趣。
      
      在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很有快感,同样很厚,类似传记类型的书,这本书却是让我无法沉浸在其中,而是和《退步集》这样一个艺术类书籍一起“cross reading”←这也行。我一直怀疑我到底可以从这漫长阅读”史书“的时间中获得什么,后来想到,即便获得的不过一句话,也许也是值得的。文中也说了”可是实际上什么都不会白费的“,所以就继续读下来了。
      
      再接下来我又要开始阅读(下)了,而我阅读的动力仅仅是,有豆友评价说看(上)很难挨,看(下)感到值了。
      
      我也很怀疑我可以给这本书打三星到底是因为本身我认为它值得,还是因为沉没成本——我花了这么长时间看和整理笔记,那他也许就是值得的。
      
      为什么我感到很累呢?
      
      一方面是因为译者。我总是很不耐烦看这种长长的序。这次也是在看完全书之后才跑到前面看序的。傅雷这位大家的风范在序中展现无余,尤其最后的“希望可以做向导”。但是傅雷民国年的句法让我阅读比较困难,但现在在找懂得现代白话的翻译来翻,指不定会更糟。翡翠冷翡翠冷,现在没几个人知道它其实是佛罗伦萨的旧称了吧。附注让我搞不清楚那些是作者附注的,哪些是傅雷加的,哪些又是后来加上去的……一团糟。反正我看到有翡翠冷也有佛罗伦萨= =再后来,附注忽略!
      
      另一方面是作者的原因←你不看不就行了竟然怪完译者怪作者==本书中太多评论性和描述性的文字,抒发约翰心中的感情和对X的看法。若X是一个物体的话还好明白,可是却长篇,甚至整页的都是对于抽象的梦境幻想音乐etc的描述!作为一个一边看一边理解无能这样一个“人格(相比大众)比较完美的艺术家”的凡人,这更加深了我的阅读龟速。并且直接导致我看了之后对于之前看了什么遗忘速率达到极值。
      
      再一方面是本书的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你还有什么没有怪罪……也许如上文引用的RR所说,艺术家的人格比普通人健全。对于约翰这样一个健全人从小的种种奇怪言行举止我一个不健全或者半健全人士非常无法理解并且恨不得敲他脑袋告诉他清醒点!也许这是我是普通人约翰是名人的原因之一?
      
      约翰用整一本书来证明 他是一个怎样热衷于接近各种给他负能量的给他人生带来打击,同时不断告诉自己(←这是本书大气的原因之一!)“平庸的痛苦是没有意思的~打击心灵的~极致的痛苦才是解脱~~的伟人。
      
      其实很多痛苦是可以避免的。经常性交友不慎、不懂得及时远离对自己产生负能量的各色人等不仅让约翰经历诸多磨难,也让我很受磨难。
      
      不过也难为约翰了,这里又可以来怪罪作者了。本书里面出现的人物基本上没几个正常的,从他爹到他妈,从他邻居到他情人,从乡里乡亲到外国友人……也许约翰是不愿意也是很想离开这些负能量及其强悍的众人,并且他最后也做到了”我知道我自己的命运就是孤独“,但是囧于作者的setting,他只能让我继续看着他一个有一个经历脑子有问题的群众演员和女喷油。
      
      书中感觉正常的只有两人,一个就是他家叔叔。一个是我一边看一边震惊作者也会写正常人到最后——原来是他未来的女喷油……最后一任。
      
      说到女喷油,翻到293页看着约翰的女友换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我甚至不知道RR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上),这本书,或者这大半本书描写他和小男生(竟然有BL剧情!!),他和邻居女儿,他和邻居妈妈,她和房东女儿,他和xxx意义到底在哪里!!这对于描写约翰这个人有任何增益么???这文章扔到晋江估计一堆负分啊!RR必须要注明文中各种天雷狗血介意的赶快点右上角红叉叉啊!!
      
      虽然RR说,约翰也说知道周围不正常人类都有一把辛酸泪,但我觉得应该是RR把所有人身上的缺陷夸大了,所以让人感觉无比憎恶。形形色色在约翰生命中走过的人物的性格的缺陷也都存在,比如我觉的于莱太太就跟我娘亲无比想死,也许在性格中只占了一半,RR的笔力却下到了十分。
      
      现在大家一说”巴黎“”法国"就觉得浪漫和高端的不行,看看这本书RR的描写顿时觉得啊~都是作。看这本书的后半巴黎部分的时候我很想去看一看同样是法国作家的《乌合之众》。
      
      RR也许看到中国会觉得有希望了(相比法国)(但是我觉得他也是他书中批评的法国人之一:依然觉得法国民族最为高尚。)——中国像竹子像墨一样平静而有矩,罕见台面上的乱搞,极重面子。这和淫&*乱颓废的法国形成相当大的反差。但中国的很多作家也在不断“自我批评”中国,如同RR对待法国一样不留情面。
      
      我觉得很没意思。就像文中所说的,虫子飞离了蛹,觉得世界一片宽广,不再有束缚,但没有蛹外面的世界的禁锢不见得少。大家对于中国现今社会各种问题,各种不满,各种要求变,对比RR看来,问题永远存在,永远解决不完。
      
      进步有什么意思呢?改变又怎样呢?
      
      圣经说:
      
      “啊,去死罢,你们这些不得不死的人!去受苦罢,你们这些非受苦不可的人!人不是为了快乐而生的,是为了服从我的意志的。痛苦罢!死罢!可是别忘了你的使命是做个人。——你就得做个人。”
  •     读书时不知道在那个角落里面捡到一本破破烂烂的书,为了混时间就蹲在地上随便翻了翻,看到这么一句:
      
      我愿成为那座埋葬你的坟墓
      使我的手臂可以永远抱着你
      
      被触动了,于是前翻后翻,看到书中的主人公名字,才恍然大悟,原来就是经常在图书馆里面看到的《约翰·克利斯多夫》。
      
      后来在图书馆里借了还,还了借,直到某天逛书店时看到这个版本,毫不犹豫买了下来。回来后突然想起来那天是自己生日,便得意洋洋的在扉页上面签了个祝我生日快乐。
      
      如今这本书换了N次书皮后,又千里迢迢被我带到南方,放在床头。
      
      无数苦闷的日子里,它总是一次次的帮助我找到希望。
      
      ----------------------------------
      于是他对孩子说:
      “咱们到了!唉,你多重啊!孩子,你究竟是谁呢?”
      孩子回答说:
      “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
  •     我手上的两册《约翰·克利斯朵夫》是漓江出版社的红皮版。这是我手边仅有的一本从西安带出来一直在身边的书,像某种心理上的陪伴一样。它和我一起住过北京的宿舍和洛杉矶的公寓,此刻正待在纽约的书架上。书皮已经磨得快要掉色了。
      
      但我并没常常读它。
      
      上一次从头完整读到尾的时候,我的年龄还不到现在的一半,正是二三卷间的克利斯朵夫的年纪。那时我天天骑车上下学,路上喃喃自语琢磨各种事儿。我用本子写日记,写完了会在好友间传阅。我半夜趁爸爸妈妈睡着了之后会用台灯拧出微弱的光坐在被窝里看书——我有自己的卧室,这么做只是单纯避免被骂——然后迅速变成了一个四眼儿驴(现在还有人用这词儿么?)。我已经忘了是谁告诉我《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书应该读的,是爸爸么?但是我很确信他本人并没读过。
      
      无论如何,一个人的少年时代里总有些对自己来说偶然而关键的事。一本书其实不读也没多大关系,但是读过了,就很难再想象没读过它自己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子。
      
      上个月我开始下决心重新从头翻开这本书。我把它带在身边,上下班的时候在地铁上可以读一两节。完整重读一遍《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想法已经在我的脑海里萦绕过太多次,十几年过去了,是时候了。
      
      一边读,我一边意识到它和初读时有多大区别。首先,如果对十几年前的我来说这本小说的语言只是缓慢了一点儿的话,对今天的我而言它已经几乎成为了一个关于阅读能力的挑战。我的阅读习惯已经彻底被改造过,如此习惯于每两三秒每一百四十字就换一个主题的节奏——从奥斯卡预测到中国民主化到纽约饭馆信息再到北京空气质量——而这本书恰恰是它的反面。有很多次我都是在用毅力告诉自己:慢下来,慢下来,接着读。你得证明自己仍旧是一个能把《约翰·克利斯朵夫》读下来的人。
      
      我还在努力,我想我能做到。
      
      其次,我毕竟不再是当年的鼻涕小孩儿了,我必须要靠一点想象力才能还原出那时我眼中世界的模样。我还记得我第一次读到《萨皮纳》这一章时有多不喜欢这个女人:二十岁了,还是个寡妇。天哪,她多老啊。
      
      这本书的令人痛苦之处在于,它冷静地——尽管有的时候似乎是过于刻意和做作地——剖开了人生的每一个断面。这是一种奇特的浪漫主义,它老老实实一步一步地写到:一个孩子,怎么睁开眼睛看世界,怎么开始用专属于儿童的残忍对待周遭,怎么忽然在某一个瞬间开始怕死(对我自己来说,这个瞬间发生在我小学某天放学路上的一个过街天桥上),怎么和同性少年发展肉麻兮兮的友谊,怎么第一次被人屈辱地欺负,怎么自鸣得意地骄傲而同时在成年人看来像个小丑⋯⋯总而言之,它把记忆深处种种散发出令人不快的味道的回忆都翻腾了出来。是的,宏观上来说这恰恰构成了它的浪漫主义的核心:一个人就是如此这般地成长为一个伟人的。但是这并不能减轻它「不忍卒读」的程度。它当然也有令人舒心的段落,比如高脱弗列特舅舅的部分。但是这就像是一部无调性音乐里偶然出现一段美丽的旋律一样,只会反衬出其余部分的格外痛苦。
      
      当年的我是幸运的,因为书里所写的大部分事情都还停留在想当然耳的层面上(这恐怕也是很多人建议这本书应该小时候就读的原因之一)。而今天的我则很难不在读这本书的同时直面我自己的人生,不再是一张白纸的人生。
      
      这并不愉快。
      
      更糟的是,因为是重读,我知道接下来等着我的是什么。就像第二遍看一部悲伤的电影一样。第四五卷,《反抗》和《节场》。
      
      我真希望自己能坚持得下来。
  •      第一部主要写了主人公克里斯朵夫从出生到青少年结束这个阶段的故事,从中让我们看到了伟大的人物童年时期是怎么样渡过的,在这期间又经历了怎样的迷茫和怎样的孤独。
       开篇介绍了克里斯朵夫不好的家庭情况,父亲靠着祖父的荫庇,在一个乐团里任职,本身还是一个酒鬼,整天除了叫嚣着自己被大材小用外,一无是处。家中的积蓄也被父亲挥霍一空。直到后来,克里斯朵夫向大伯爵申请把父亲的工资直接发给他,状况才有所好转。
       而祖父是一个退休的乐团指挥,靠着年轻时候在乐团里的功劳,靠着养老金生活着。虽然日子不是很富裕,但也经常接济儿子一家。他在克里斯朵夫童年时给予了亲人的爱,帮助克里斯朵夫树立了创作的信心,并且也是第一个发现克里斯朵夫作曲天赋的人。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幕是,老人指导克里斯朵夫作曲的时候,把自己以前作品中的一段音乐加入了克里斯朵夫的作品中(老人的音乐从来没有发表过)。随后在克里斯朵夫的第一次个人演奏会后,在谒见大伯爵的时候,透露了刚才自己演奏中的一段音乐是祖父以前作品中的。这个时候的老人,是那么的欣慰和羞愧。自己年轻时的梦想,让孙子给实现了,老人留下了感激的眼泪。
       克里斯朵夫的母亲,在结婚前是一个富人家里的仆人,自己感觉能跟克里斯朵夫父亲结婚是很荣幸的一件事。也因为这个原因,在家里对丈夫是百依百顺,没有一丝怨言,所有的遭遇都看成是上帝对她的考验。就是这么淳朴的女人在克里斯朵夫的童年,给了他无私的爱。
       童年时期对主人公影响最大的是他的舅舅高脱弗烈特。他本身是一个乐于享受自由,到处流浪的小贩。虽然每次跟克里斯朵夫待的时间不算长,但是对他的影响是所有亲人中最大的。小的时候,教导克利斯朵夫去跟随自己的心去唱歌,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唱歌,这也就造就了克里斯朵夫独立的思想。长大后,在克里斯朵夫经历了几次失恋,尝到了人间的世态炎凉之后,处于人生低谷的时候,敲醒主人公的也是他,使主人公最终没有重蹈父亲的覆辙。这一幕也是第一部的结尾,预示着一个全新的克里斯朵夫诞生了。
       以上四位亲人在克里斯朵夫的童年到青少年时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除了这四位亲人外,克利斯朵夫的朋友少之又少(只有一位知心的朋友,后来也因为性格的原因,不欢而散了),连跟家里的弟弟们的关系处的也不太好。这也是由于克里斯朵夫的早慧,很小就看清了人们的种种虚伪,又不会加以掩饰,造成了大部分的周围人无法理解他,也不愿意去试图理解他。再加上他傲慢的性格,周围人更加的不愿意亲近他。
       第一部中的克里斯朵夫不光向读者展现了天才的童年,而且还暴露了他的缺点,不近人情、傲慢等等,在结尾克里斯朵夫终于在舅舅的鞭策下,朝着伟大的作曲家迈出了第一步。
  •     不知道这本书鼓舞过多少人。能凭一己之力给世界贡献持续数代的正能量,而且在有生之年能看到成效,能收到世界各地传来的赞誉,罗曼罗兰一定发自内心为他付出的岁月感到值得。
      
      而傅雷先生作为译者,首先帮助中国读者接触这部作品,却落得悲惨下场,真是令人痛惜。
      
      傅雷先生的文字是有古韵的,这种气质自立族之初就有,之后却愈来愈淡。奴隶时代质朴真诚的汉语,封建时代庄严自信的汉语,民国时半文半白犀利直白的汉语,以及红色初期张扬凌厉的汉语,到今日还剩下些什么呢?我们的孩子从小到大学习语文,用了这么多精力,耗了这么多资源,最终学到了什么呢?我们的社会,每天制造出无数广告、文学作品、引用文章,都在用些什么语言呢?
      
      我是初中时看的傅雷先生的译本。且不说在精神上给我带来的种种,只谈文字的应用。看了傅雷先生的文笔,简直感觉自己是个文盲。那种古色古香的韵味,往往只是几个词序的变化,几个造词,几个换字,几个隐隐约约的暗示和照应,几个似有还无的韵律,可是我一个都不会。那个版本制作的时代,“意大利”还是“义大利”,“奏鸣曲”这个术语还没有译定,只好音译成“朔拿大”。就在那个时代,还有着大师们的存在,能让几十年后的人记住几十年前莱茵河的水雾,法国外省雾中的教堂尖塔,瑞士的山风,有鸟和蜜蜂的树丛,阿尔卑斯南麓的阳光,米兰的稻田与河流,彩色的房子,台伯河的深色河水,能让人记住一个外国男人的每一次心动。在此之前,我从不知道汉语是这样美的语言,更不知道自己每天说着的语言在表情达意上有这样的潜力。
      
      今天,全民族的综合文化素质提高了,可文学的最高水准却下降了。以前,大师们是被迫去翻译外国作品,现在,大师们在何处?
      
      感谢傅雷留下这样好的作品。所有被本作震撼的人都应该秉承战斗的信念,远离颓废的生活,让他像罗曼罗兰一样,活得值得。
  •   俺很欣慰地想到自己已经到达山坡上宁静的黄昏了。
  •   没课的晚上,总犹豫是否拿出这本书,怕一拿起就放不下,好几次都是从吃完晚饭一直读到午夜。后来读《德川家康》更是如此,不过它更像是一部演史小说,讲述一个家族如何在夹缝中寻求生机,苟且隐忍,最终获得整个日本民族的敬畏。
  •   “对今天的我而言它已经几乎成为了一个关于阅读能力的挑战”
    的确有深深体会,现在都很怀疑自己还是小屁孩的时候怎么把《安娜卡列尼娜》看下来的。对于书的内容更是模糊不清只记得深深的时代烙印。以致现在竟会被自己能拾起一本大部头靠在床头慢慢翻阅而感动,能坚持多久,自己都不敢去怀疑自己。感谢你的书评,Jonathan Franzen《自由》,期待你的书评
  •   希望你坚持下来,一定要坚持下来。这本书我大学时读的,当时的感受和震撼现在犹记在心。尤其,是约翰克里斯多夫失去朋友的那段,那种悲伤和溃倒,触人心肠……当然这本书,或许的确需要你巨大的耐心和毅力把它读完。
  •   最近因为《悲惨世界》电影炒得火热所以决定看起了原著小说,读的时候和楼主读约翰克里斯多夫的感觉和体会很相像啊,浪漫主义巨著那精准入微博爱的刻画,经常让人读起来很抓狂却又欲罢不能。坚持下来不仅是心灵上的洗礼,而且也锻炼了意志……花了三个多星期读完了,所以现在决定要挑战这本书!看页数不如悲惨世界厚,嗯不错…P.S.读书读到60%的时候去看了那个电影,觉得拍得一点都不好,然后又看到LZ写的激动的五星影评……
  •   原来这里也可以评~~~~我纠结的英文╮(╯▽╰)╭。。。好吧,我应该去看看外国的书籍。。
  •   09.4.7——09.4.14,花一周时间。回想,其在巴黎受挫后途经瑞士,想必是全文不多的充满阳光的篇幅,可爱的卢拉(好像记错咯)老头。
    下一次读应该是201X年。我,1987。
  •   《萨皮纳》,看得我好伤心。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