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里的中国

出版时间:2013-5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作者:吴敬琏,郑永年,[美]亨利.基辛格  
Tag标签:无  

前言

何为“影子里的中国”?面对隐晦而复杂的社会危机,“一分为二”乃至“一分为多”的“暗处置身”凸显的是中国智慧。何为“中国在暗处”?这是一种主动的策略,中国既有人人皆知的问题,也有着与不为人知的付出。然而,综合数十年精英们对中国变迁或变化的所见所论,或许会发现某种规律,那就是,多数中国知识精英对中国发展的判断是消极的,甚至是悲观的。但现实的中国却是经济奇迹、影响力崛起。相比之下,国际精英对中国的判断要乐观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可能的一大原因是,中国学者可能更多是从一些普世的角度、意识形态的层面、最优秀文明的追求等角度着眼去看待、分析、建构,由此会更多地看出中国与国际主流、发达国家的差异,从而更多地为中国的不同而苦恼而寻觅改变之道。相比之下,国际学者更简单,多半从物质力量、国家能力、发展潜力等角度去思考,从而更多地从中国的强大、学习做强国及中国可能与当下世界第一的美国出现冲突等角度去思考。与此同时,中国内部,左中右各方所持又各异,相比左的计划观、民族观、国情观,右的市场观、民主观、普世观,中的实用观、现实观因合传统之政道和现实国策,与政府更切合,支撑着主流的合法性,而左右主要从张力上牵扯现实、影响未来。未来是不确定的,无法预测;其实,历史也非客观事实,不同的人,不同的立场,他们眼中的历史是不同的。正因为未来无法预测,我们才可能努力去争取最好、最合理的未来。相对于今天隐晦而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们更大的问题,在于更新的程序与速度。作者芸芸,既有经济学家,又有社会观察家、历史学家,还有国际关系战略家等。横侧兼顾,多管齐下,我们做的正是这样一件事。未来留给中国的时间不会太多。所谓,《影子里的中国》。

内容概要

谈经济离不开政治,谈中国离不开世界。《影子里的中国——即将到来的社会危机》是一本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国际学者共同把脉政治时局和经济轨迹、预测未来危机的著作。谈经济离不开政治,谈中国离不开世界。本书澄清了当下中国的改革理路,从“中国轨迹”到“世界上最危险的邻居”,从“即将到来的中国危机”到“未来中国的陷阱”,围绕金融革命、社会核心价值观与未来新秩序展开思考,评判中国改革成败,并预言今后中国的新危机与未来世界的新格局。
焦点话题均为约稿专文论述,作者在各个领域的影响力巨大,预言了中国的发展方向,满足了社会各界精英对中国梦的期盼与想象,并为新一届政府提供了颇具价值的参考。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亨利•基辛格 吴敬琏 郑永年吴敬琏,经济学家,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郑永年,中国问题专家,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国际中国研究杂志》、罗特里奇出版社“中国政策丛书”主编和世界科技书局“当代中国研究丛书”共同主编。亨利•基辛格,美国著名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美国前国务卿。著有《选择的必要:美国外交政策展望》、《白宫岁月》、《纪录在案》、《动乱年代》《大外交》《论中国》等。

书籍目录

前言何为“影子里的中国” 一、中国的轨迹 1重新反思中国改革之得失 2西方的自信开始下降 3超级大国的超级梦 4计划经济是中国历史“最坏的时期”? 5中国的巨大成本:国富民穷 6没有知识体系的中国,怎能强大? 7中国离一个世界大国还很远 8中国前进的势头能不能保持? 二、即将到来的危机 1遏制权贵为何走不出怪圈? 2中国可能要陷入权贵资本主义的泥潭 3廉价劳动力已成中国最大的劣势 4消除垄断不容再失去时机 5金融危机的政治后遗症 三、市场之险 1中国经济面临“硬着陆”的风险 2世界经济到底缺什么? 3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有赖于技术进步 4先富的人与未富的人如何看待财富? 5特权盛行仍是市场经济的“拦路虎” 四、我们的价值观在何在 1核心价值观对于未来中国有何意义? 2我们不能被“乌合之众”所引导 3个人价值如何整合成社会价值? 4黑白分明的价值观不适合世俗社会 5社会价值观的“破”和“立” 6价值观的重建需要破除幻觉 7中国价值,母体文化应保持优先 8目前中国尚缺少重建核心价值观的的契机 五、邻居难防 1日本将有大动作 2如何让“危险的邻居”望而却步? 3中国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印度 4经济让步可换取小国政治支持 5美俄之间的关系捉摸不定 6中国要向朝鲜提供更多元的支持者 六、未来中国的最大陷阱 1中国改革要防止“碎片化”倾向 2要成超级大国:能否达成共识是道坎 3粮食、石油与金融:中国经济未来十年所面临的最大风险 4政体西化——未来三十年中国的最大陷阱 5为何中国不得不长期停留于“转轨时期”? 6陷阱重重的改革路线 7忧患意识太浓的精英阶层会毁了中国 七、新秩序与新革命 1国内外压力增大使中国政改前景更模糊 2西方世界在普遍变懒 3公平分配仍然是我们的核心价值 4政府要逐步适应有矛盾、有冲突的社会 5民主就是调动起每个人的积极性 6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权力来自哪里? 7穷国、富国与中国——金融危机催生新三个世界格局 8下一步改革可以是“自下而上”吗? 9民众的集体偏好决定了未来10年的中国 后记:中国梦没有一个标准版本

章节摘录

版权页:   金融危机的政治后遗症 人们往往在危机之后过早的乐观。 2009年,人们已经在谈论经济增长的“嫩芽”,然而,“嫩芽”很快就被严霜摧折。2010年,人们又开始谈论“复苏的夏天”,可惜,我们又从夏天一步迈入了冬天。 这场金融危机持续的时间、影响的程度,大大超过了我们最初的预料。 我们目前为止,至少已经发现了全球政治中的三个断层线:不同年龄的人口之间的冲突、超级富豪和社会大众之间的冲突,以及不同的种族、宗教之间的冲突。在这三种冲突的作用力下,社会板块之间的摩擦和碰撞会更加激烈。 英国《金融时报》称为“全球愤怒之年”。其实,全球愤怒的野火才刚刚点燃。在未来数年,全球愤怒将呈燎原之势。 导致全球愤怒蔓延的还有其他一些因素,这些因素本身不会引起社会动荡,但它们将如催化剂一样,使得社会变动来得更加猛烈。 第一个因素是遇到债务压力的各个国家将采取更加严厉的财政紧缩政策。从长远来看,财政紧缩对于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有利的,但是,在短期之内,过分严厉的财政紧缩反而会加剧经济衰退,并引发社会动荡。财政紧缩会导致社会福利支出的减少,并使得受到危机影响的社会成员处境更加艰难。比如,在经济衰退期间,领取失业救济的人数将会增加,但政府如果要紧缩财政,必然实行裁员,这将使得失业问题更加严重,与此同时,政府又可能减少失业救济支出,这对失业者来说乃是雪上加霜。Ponticelli和Voth曾根据欧洲的历史,对财政紧缩和社会动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根据他们的研究,当政府削减财政支出的规模占GDP的比重超过2%时,包括游行、骚乱、罢工、政变等社会动乱发生的概率将明显提高。按照欧洲各国目前的财政紧缩方案,希腊削减财政支出的规模将超过GDP的5%,西班牙和葡萄牙将超过3%,英国和许多欧元区国家将超过2%。 第二个因素是城市化的发展。根据联合国的预测,未来40年,全球几乎所有的人口增长都将出现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之中。现在全世界的人口已经有一半以上居住在城市,到2045年,三分之二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城市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也是创新活动的源泉,但是,城市同样可以是社会动荡和骚乱的中心。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人口数量激增,城市化的进程将他们召唤到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他们怀抱着美好的梦想到了城市,却发现自己的容身之所是肮脏破败的贫民窟。到2010年,发展中世界的城市人口中,有三分之一左右是居住在贫民窟。潜在的社会动荡不仅可能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也可能发生在发达国家的城市。发生在伦敦和巴黎街头的骚乱,已经警示着我们,在城市繁荣的表层下面,不满和愤怒的地火正在燃烧。

后记

中国梦没有一个标准版本    这本书是《中国与世界观察》杂志一些要文的汇集。    2005年10月,由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与世界观察》杂志第l期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推出特集“当代中国的国家意识与国际意识”,作者是当代中国十分活跃、颇具公共影响力的国际问题专家、政治学者和国情派人士,他们是王小东、潘维、林治波、张文木、房宁、刘江永、朱锋、时殷弘、金灿荣、金熙德、王逸舟等。    8年过去了,《中国与世界观察》相继推出了数十期特集,有代表性的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改革开放30年”、“人民中国60年”、“未来十年中国政治发展”、“未来十年的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的中国金融”、“未来十年中国社会发展”、“未来十年的中国外交”、“开放与经济安全”、“中国国家安全与国防现代化”、“当代中国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代中国的创新”、“气候变化与绿色发展”、“城市化与中产阶级”、“展望习李时代”等。    每期都推出特集,铸就了《中国与世界观察》独特的风格。独特性之一,每期特集的作者都是该议题领域内的知名专家、学者,这在中国不多见,比如“未来十年中国社会发展”特集的作者李强、黄平、丁学良、沈原、刘世定、邱泽奇、张小军、唐钧、戴建中等,都是中国社会学界的知名学者;再比如“中国国家安全与国防现代化”特集的作者阎学通、罗援、乔良、戴旭、宋晓军、宋宜昌、孟祥青、楚树龙、叶自成等,都是中国军方和战略研究界有影响力的专家。独特性之二,每期特集设计、组稿时分别邀请“左”、“中”、“右”派代表人物,据不同的立场,就同一议题发表对立的观点,当然也有中性观点、包容观点,比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集的作者中,潘维、崔之元被视为“左”派,于建嵘、石小敏被视为“右”派,林毅夫、陆学艺被视为“中”派,这样的对阵汇集于一期中的一个议题,在中国实不多见。独特性之三,围绕一个特集、一个议题展开“头脑风暴”的专家、学者并非来自一个专业而是多个领域,比如“当代中国的价值变迁”特集,作者有来自经济学界的张维迎,社会学界的丁学良、郑也夫,政治学界的房宁、潘维、吴稼祥,历史学界的秦晖,国际问题领域的张文木、刘靖华,思想界的汪晖、祝东力,文化界的黄纪苏,文学界的旷新年,以及民间学者王思睿等,不同专业的名家聚焦中国价值议题,展开理论博弈,其结果是思想开放、观点多元,不同的读者可从中各取所需。独特性之四,由于每期杂志均推出特集,都是“命题作文”,作者又是大家名人,角色重要、事务繁忙,为此,分别采用小型讨论会、直接访谈形式成文,这使得许多特集中的不少文章都保留了鲜明的口语特点,留下了作者的直接感受和原始的思想种子,包括某些不成熟、不完善,从而令读者易读的同时产生亲切感。独特性之五,为了国际化,杂志不仅邀请包括基辛格、李侃如等知名国际专家撰稿,更专设一名英文编辑,迄今先后邀三名美国年轻学者担当,每期特集中都选择五篇以上要文的精华,加上主编的卷首语,每篇文章的摘要、目录,译成英文,方便国际读者直接阅读、准确理解。    《中国与世界观察》之所以独特,得益于它的定位。撷取发刊词如下,以飨读者:    当今世界的各大强国都需要而且产生了以自身战略利益为关注点,理性地超越个别利益群体的具有国际视野的政策性刊物。因其观点明确,通俗易懂,从而为决策者们所关注,为知识精英所乐道。由此,我们看到了美国的《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它是历届总统的必读物,各路知识精英的论坛。中国正迅速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不争的事实。中国需要这样的刊物。《中国与世界观察》(China and World Affairs)的目标就是这样的刊物。    《中国与世界观察》是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Center for China in the World Economy,CCWE)在2004年9月创办之初就开始策划并发起的。c(2WE的理念是全球视野、服务决策,力求从理性的角度和国际的视野来考察中国在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中,以及中国在重新崛起于世界强国之林的道路上所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    《中国与世界观察》之所以能持续地坚守独特,尤其是对国际视野和包容“左”、“中”、“右”的执着追求,关键在于《中国与世界观察》拥有一位融思想、学术、政策于一身的开放的主编——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李稻葵博士,我尊称其稻葵兄。作为当今中国富有国际意识和社会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和公共知识分子,稻葵兄的关注与主张,读者已从央视、新浪网等公共媒介有所接触,对于希望进一步了解他的学术与思想的读者,可以读读《大国发展战略:探寻中国经济崛起之路》、《逼出来的大国崛起:我们面对金融危机的选择》和《乱世中的大国崛起:中国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世界》这三本著作,它们集中了稻葵兄从海外回水木清华执教后累积的思想与学术精华。为什么说稻葵兄是这本杂志的关键之人?允许我简介一下杂志诞生与发展的过程。    2005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王红领博士与我联系,说清华大学李稻葵教授希望与我谈谈,看看能否争取恢复并合办《战略与管理》杂志。《战略与管理》杂志是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创办的一份极具学术与思想影响的杂志,2004年夏因为主办方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失去社团法人注册资格被新闻出版署依法停刊。得知稻葵兄的积极想法后,我即与原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秘书长、《战略与管理》杂志社社长秦朝英先生一起到清华与稻葵兄商讨复刊与合办的可能。虽经努力,合办之事流产,《战略与管理》迄今仍未复刊。过程中,稻葵兄谈到清华大学创办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的一些独特理念,表明该中心希望推出一本在承续《战略与管理》风格基础上更富国际视野的新杂志,并邀请我来做这本杂志的执行主编,授权独立办刊,同时承诺新杂志绝不会因为经费问题慢待作者、编辑、印刷方。获得这样的信任,加上延续《战略与管理》血脉的理想,我开始了在稻葵兄领导下编辑《中国与世界观察》的历程。作为一本杂志,没有刊号就无法公开出版,因此,第一期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由于杂志选题重大、作者权威、所论复杂甚至敏感,第二期杂志出版社审查了四五个月仍未能通过。为了不让出版方为难,稻葵兄决定将杂志在香港注册,并到法国申请获批了一个国际刊号,由此,杂志在香港出版,并主要通过邮寄方式赠送读者。只有经费投入,没有市场回报,这样的事在当今的中国罕有人做;主办方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是个虚体,通过杂志并不能谋取什么政绩;稻葵兄是个知名学者,主编杂志并不能为其学术加分,反倒搭上大量时光、消耗大量精力;更不确定的是,杂志议题重大、专家所论不乏敏感,“左”、“中”、“右”对垒易生争端,尽管费力办刊,搞不好会得罪各方。尽管“消极”因素一大堆,稻葵兄都一一揽了下来,坚持至今。因此,已度过8年时光的《中国与世界观察》,其灵魂是稻葵兄。    在这篇拉拉沓沓文字的最后,考虑到读者可能的阅读需求,允许我对本书涉及的文章、作者及其背后议题选择、目标定位等关键内容再度进行概括。这本书中的文章和作者,以及最早刊登的平台《中国与世界观察》,集中表达的是中国知识精英、关注中国的国际精英关于现代中国发展、当代中国发展及未来中国发展的观察、判断、见解与展望。其中的重点,是对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进程的认知、阐释与解构,是对未来中国能否由大变强的建构。综合数十年精英们对中国变迁或变化的所见所论,或许会发现某种规律,那就是,多数中国知识精英对中国发展的判断是消极的,甚至是悲观的,但现实的中国是经济屡创奇迹、影响力崛起。相比之下,国际精英尤其是国际知识精英对中国的判断要乐观得多。即使在今天,对于中国的前景,以上态势仍未明显改变。    为什么会这样?可能的一大原因是,中国学者可能更多是从一些普世的角度、意识形态的层面、最优秀文明的追求等角度着眼去看待、分析、建构,由此会更多地看出中国与国际主流、发达国家的差异,从而更多地为中国的不同而苦恼而寻觅改变之道。相比之下,国际学者更简单,多半从物质力量、国家能力、发展潜力等角度去思考,从而更多地从中国的强大、学习做强国及中国可能与当下世界第一的美国出现冲突等角度去思考。与此同时,中国内部,“左”、“中”、“右”各方所持观点各异,相比“左”的计划观、民族观、国情观,“右”的市场观、民主观、普世观,“中”的实用观、现实观因合传统之政道和现实国策,与政府更切合,支撑着主流的合法性,而“左”、“右”主要从张力上牵扯现实、影响未来。值得关注的是,以上各方,无论内外,都已经并越来越重视中国超大体量现代化下的特殊性,同时也正视中国在全球化下对国际社会的深深融入,包括它近年来每年近亿人次的出国,以及大国中最高的经济开放度(进出口总额占GDP 50%左右)。关于这方面的各种分析和主张,读者可在本书中领略观点各异同时不乏一致性的论述,在此不再赘言。作为杂志的编辑也是读者的我,设计议题、组稿、编辑中的感悟是:未来是不确定的,无法预测;其实,历史也非客观事实,不同的人,不同的立场,他们眼中的历史是不同的。正因为未来无法预测,我们才可能努力去争取最好、最合理的未来。历史铸就了中国的大国地位与格局,未来中国将努力争取成为强国,这样的强国是国内重人民福利而非仅仅是GDP。国际重合作、责任、创新而非仅仅是复兴、强大、守陈。这样的中国梦,或许会赢得越来越多的共识,不仅国内,也包括国际。    当然,中国梦没有标准版本,也不可能甚至不需要标准版本,《中国与世界观察》将秉持办刊宗旨,立足国际视野,云集国内、国际知识界、理论界精英就中国以及世界发展的重大问题阐发见解,期盼为我们国家、我们这块星球持续地奉献正能量。    杨学军    《中国与世界观察》编委

编辑推荐

《影子里的中国:即将到来的社会危机与应对之策》编辑推荐: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中国问题专家郑永年、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大胆预言2013之中国在暗处,把脉中国政治时局、经济轨迹,预测未来危机!十八大换届完毕,新政府班子刚刚亮相,名家跨界携手,预言一个不确定的中国梦。澄清了当下中国的改革理路。从“中国轨迹”到“危险的邻居”、从“即将到来的危机”到“未来中国的陷阱”。明处太喧嚣,聪明的中国选择置身于“暗处”。所谓“影子里的中国”!世界经济缺什么?金融危机留下了哪些政治后遗症?遏制权贵为何走不出怪圈?改革者为何变成了“反改革者”?先富的人和未富的人如何安然相处?中国知识分子的权力从哪里来?中国离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国还很远,民众的集体偏好决定了未来的中国。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影子里的中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条)

 
 

  •   说是吴敬琏基辛格写的我才买的,拿到以后有种上当的感觉,就是很多经济学人的文章堆砌起来的,提一个个具体问题,然后找几篇不同人的文章放下面,个人感觉不如找某个人的专著看系统。最坑爹的是基辛格那部分,就4叶半的内容,还是讲美俄关系的,居然还列到封面的主要作者里了。。。
  •   一本拼凑的书,不靠谱,后买者当心!
  •   是个大杂烩,把好几个人的文章拼凑到一起编了章节,而且内容粗疏。网上公布的吴敬琏讲话都比本书中收录的文章有价值。
  •   名人的杂文、博文集,说危机头头是道,说对策唯唯诺诺,空话大话一大篇,很多御用学者的政治文章,不值得研究,浪费时间。
  •   被作者名给忽悠了 ·····就是各种学者的文章啊 还是不错的!
  •   系统性还不如新闻网站,拼拼凑凑的感觉,书名有标题党嫌疑……
  •   一个词烂,烂烂烂烂烂烂那
  •   字迹清晰 无折痕 很好的
  •   非常好的一本书,很多专家学者对中国的见解。很有见的,不敢全部苟同,但多方面的思考是有益处的
  •   值得一看啊,,特别是目前这时点。
  •   书名为出名,内容还是有些见解
  •   很有深度 可以尝试!!
  •   还好了,可以看看,。
  •   全书每篇文章都有引人思考之处,值得阅读。不过有的文章对宏大问题给出的论断过于简单。
  •   一些专家学者,基于目前的形势而写的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论文。通俗易懂,视眼开阔!
  •   书还可以介绍的有亮点,唯一不足的就是这不是一个人或者两个人撰写的,而是很多人的一些看法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