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的高度

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作者:何锐 编  页数:305  字数:275000  

前言

  高度、罅隙、迷宫与风景 《新世纪文学突围丛书第三辑》沿袭第二辑的编辑体例,入选作品均源 自二○○○年以来,发表在国内主要文学期刊上的中短篇小说,时间跨度为 十二年。在编选过程中,编者所关注的,仍然是经典、先锋、城市和七○后,这四个核心词汇,并以此为出发点,去探究作家写作的动因,文学选择的 姿态和立场,以及他们同现实联系的方式和内在精神走向。不难看出,对经 典、先锋的回应和守望,对现代城市的感觉和想象,以及对七○后书写的见 证和把脉,已成为新世纪文学突围的重要向度和信号。《回应经典:大地的高度》共选了二十一位实力派作家的二十二篇短篇 小说。在编选过程中,力求兼顾作品质量和作家阵容,仍以五六十年代作家 为主,但也有四十年代作家加入。按照惯例,在每个短篇后面附上一篇经典 话题的随笔,让文本与理念达成互文效应,以探寻作家创作与经典书写之间 的隐秘关联。对其中一些作家而言,他们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触及经典话 题,但却并非老生常谈,而是每每谈及都会有新的感悟,这当然是难能可贵 的。面对经典,无论是体认或质疑,谦卑或自信,在他们心中总会有敬畏在。重要的是,对重构当代小说经典,他们是充满期待和信心的。事实上,当 代优秀作家不仅无一例外地都得益于经典的滋养,而且还通过自己的创作,力求对经典作出应有的回应。作家以怎样的方式回应经典,经典以何种面目 呈现自身,是由作家的禀赋、能力和价值观念等综合因素所决定的。经典是 文学殿堂的瑰宝。人们仰仗经典,洞悉文学的无穷奥秘,一如凭借大地的高 度,尽览险峰的无限风光。经典是文学存在的标识。只要文学不消亡,总会 有经典伴随。有经典,就必然有对经典的回应。回应是一种积极的介入,是 与经典保持联系的重要渠道和方式,有助于唤起并强化作家的经典意识。这 是克服经典焦虑,重构当代经典小说的必要环节。经典的形成,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它首先取决于文本自身的魅力和所 释放的精神能量,也离不开特定的机缘。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它更需要读 者的认同和时间的检验,而时间的检验也无非是借助后人的眼光。我似乎更 看重精英层面的读者认同。当代经典的确立,不仅需要文学史家的青睐,也 需要批评家的鉴赏和文选编辑者的筛选。有必要从多渠道入手,打破对经典 建构话语权的垄断,以重新唤起经典的活力,并为呼之欲出的当代小说经典 提供必要的参照文本或预选篇目。新世纪以来,先锋小说创作延续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先锋精神,并呈 现出将前卫精神和艺术经验重新整合的趋势。在特定的语境中,前现代、现 代和后现代的杂糅,现实性与现代性多种因素的交织,特别是后现代文化元 素的融入,使小说创作更加繁复多变,从而给先锋写作断裂之后的弥合提供 了契机。本卷《守望先锋:世界的罅隙》共选了十五位作家的十五篇的中短 篇小说。这些作家中,既有一直坚执先锋书写的文坛宿将,也有对先锋小说 写作情有独钟的文学新人。他们都具有较强烈的先锋意识和文体意识,或在 既定的创作道路上,不倦地进行实验性写作,或不断自我调适,做出一些新 的尝试。但又不止于形式上的先锋探索和叙述实验,更惹人注目的是对独立 人格和自由灵魂的强调,对当下生存境遇和精神状况的关注,以及对人所承 受的异己力量和孤独感的真切体验。入选作品往往各有侧重,或专注现代性 表达的多重维度,或致力文体拓展创新,或执著于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或潜心于个人经验向人类共同经验的还原和提升。先锋书写拒斥天衣无缝的 完美的平庸,却乐于在世界的罅隙呈现神奇和诡异之美。新世纪以来,当代 先锋小说在对现实的批判和超越上,对当代精神困境的表达上,以及对小说 叙事和结构的掌控上,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随着文学生态环境的改善,先锋书写日趋活跃,并成为一种常态写作,先锋作家的创造力和自信力也 在不断提升,我们有理由对中国先锋小说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与前两卷《守望先锋》不同的是,这次我们特意在大多小说后面,附上 了作家自己关于小说先锋观的文字。这些文字多缘于切身的体验和感悟,不 仅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对读者把握先锋小说的特质不无裨益。他 们的有益见解,连同其先锋书写本身,无疑都为我国当代先锋小说的演进积 累了有价值的经验。《感觉城市:霓虹的迷宫》共选了十六位作家的十七篇中短篇小说。不 妨认为,作家是从感觉切入城市书写的,而感觉是与心灵结合的,对城市的 感觉受制于他们的文化心理,并带有个人经验色彩。正是对城市的不同认知 和感觉方式,激活了作家的记忆和想象,从而使对城市的想象性叙述成为可 能,并由此带来城市书写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作家不仅重视感觉、想象、叙 述和话语方式在城市书写中的呈现和意义,而且也注重城市文化记忆的唤起、历史奥秘的揭示和城市精神的内在变化及未来走向。由于城市化、现代化 进程对人们的生活、心灵和观念的改变,城市书写的空间和主题有了新的拓 展。这些入选作品中既有对现代都市的后现代主义体验,也有对城市生活的 怀旧书写;既有对城市病象和社会弊端的揭露,也有对市民和底层生存的关 注,对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呈现和价值观的表达。城市是一个霓虹的迷宫,充满着巨大的诱惑、悬念和变数,既幻象丛生,又风险密布;既召唤人们心 中潜藏的梦想,又喻示并构成了现代的困境,使置身其中的人们雄心勃勃,而又进退失据,充满期待却又焦虑不安,难以找到精神的栖居地和归宿。这 就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才能安顿好属于自己的城市生活。而今,城市化进程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城市生活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心所 在。在一个全球化、网络化的时代,必然对城市生活的表现提出更高、更新 的要求,在文学书写中,如何发现并激活新的城市精神,重建城市伦理,唤 起城市的内在活力,这是历史向我们提出的一个崭新的命题。也许,新世纪 的城市文学不过才刚刚起步。七○后作家群体也是这套丛书所重点关注的。前两卷《把脉七○后》收 入的全是批评家的理论批评文字,意在对七○后的小说创作进行全方位的审 视和梳理。编者的这一意图基本实现之后,本卷《把脉七○后:走失的风景》则以作品为主,选了二十位活跃在文坛上的七○后的二十篇短篇小说,这 些新世纪以来先后发表在国内文学期刊上的作品,或为作家的代表作,或为 他们自己较为满意的作品。在编选过程中,我们始终保持了和作者的沟通与 交流,并充分尊重作者自己的选择,但在篇目最后敲定时,因为要凸显不同 作家问创作个性的差异,我们不得不作出一些调整。在每篇入选短篇的后面,均附上批评家简明扼要的评论文字。我们特意约请了三位不同代际的批评 家,对每个短篇逐一加以点评,从微观层面进行现场把脉,意在发现其潜质,凸显创作潜在优势,并找出存在问题的症结。这几位经验丰富的批评家,对七○后的小说创作一直比较关注。这次他们欣然应约,对所有短篇进行了 仔细的研读和认真的把脉。在点评中,或褒或贬,见仁见智,但都不偏执一 端,且能自圆其说,这就不违编者的初衷。至于批评家的眼光是否犀利,点 评是否切中肯綮,我相信读者自会做出评判。事实上,读者才是真正的上帝,是最有资格发言的鉴赏者和批评者。七○后作家已成为新世纪文学突围的一支劲旅,在中国文学版图中占有 重要位置。尽管他们的创作曾被市场和媒体忽略和低估,批评界也时而对他 们作居高临下的审视,但面对“似曾走失的风景”,他们却始终保持了从容 和淡定。当前,他们正处于创作的旺盛期,由倚重中短篇小说,逐渐转向长、中、短篇并重的格局,并在努力进行创作上的调适,酝酿新的转折和突破。这批晚熟的作家创作上似乎还未定型,颇有后劲和可塑性,并且不乏耐心、韧性和雄心壮志。他们在今后的创作中,会把对时代生活和内心生活的探 索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同时也不放弃对小说形式的探索和对文学性的执著 追求。他们正在走出思想的低谷,向文学的精神高地奋力攀爬。七○后是值 得期待的。关于这套丛书的缘起、命名及其意义,我在早先那篇“努力探寻新世纪 文学突围的路径”序言中,已专门作过说明,这里就不再赘述。为让读者了 解编者的意图,特意保留原序,置于卷末,以为本书的跋。

内容概要

  《新世纪文学突围丛书(第3辑)·中国名家小说选:大地的高度》共选了二十一位实力派作家的二十二篇短篇小说。在编选过程中,力求兼顾作品质量和作家阵容,仍以五六十年代作家为主,但也有四十年代作家加入。按照惯例,在每个短篇后面附上一篇经典话题的随笔,让文本与理念达成互文效应,以探寻作家创作与经典书写之间的隐秘关联。主要内包括:《革命浪漫主义》、《写字桌的一九七一年》、《哪年夏天在海边》、《你不知道她有多美》等。

书籍目录

前言 高度、罅隙、迷宫与风景
西江月
偶像与经典
问母亲
当代写作的第三种选择
日子
不敢妄言经典
颜色
用方块字深刻地表达自己
革命浪漫主义
写作最难是糊涂
黑弄堂
事实和诠释
逃跑
阅读的重量
瘸子,或天神的法则(外一篇)
马车
乱弹琴:关于经典
西瓜船
短篇小说,一些元素
写字桌的一九七一年
前辈作家的教诲
彩虹
说经典
哪年夏天在海边
用心打造经典
幸福票
心重
一生世
感叹经典
欢乐颂
黑暗与光亮
姐姐
读旧书说经典
狐狸十三段
在静默中,期待经典
老镢头
从中国经典出发
黄色的故事
关于小说经典
你不知道她有多美
经典是内心的绝密文件
垂直的阅读
什么是伟大的经典
跋:努力探寻文学突围的路径

章节摘录

  母亲继续说下去:“林子里的鸟儿太多了,长尾巴喜鹊、花喜鹊、黄鸸、画眉、山鸡、蓝点颏、雀鹰、布谷鸟,多得说不完。它们一天到晚吵闹,呼地飞起来,飞过去。说起来也许没人信,那些鸟儿还会逗弄着人玩儿。果园里一个穿花衣服的小姑娘,有一次让一群灰喜鹊给气哭了。它们成一大群落在树枝上,喳喳叫个不停,拉出长腔儿。小姑娘用沙子扬它们,它们就跳一跳,落到另一棵树上。小姑娘骂它们,它们就扇动翅膀大叫。小姑娘走开,它们就追上吵。就这样,小姑娘后来给气哭了……还有一个人,这个人我也见过,前几年刚刚去世。他想穿过一条小路去海边,半路上遇见了一只狼躺在那儿。他知道狼吃兔子,从来不伤人,可还是不敢往前走。那只狼啊,也真是个懒东西,它躺着,睁开一只眼望望那个人,又闭上了。那个人说:'我要过去。'狼又睁了睁眼,懒得动。那人就握起拳头吓了吓它,它才打个哈欠,爬起来走了。”  宁子问:“这就是我们屋子西边的林子吗?那么东边呢?再说说东边吧。”  “东边,靠近我们家的还是果园。出了果园,就是一片杨树。这片林子没有西边林子那么多杂树,一棵一棵利利落落的。人如果蹲在树根下,能望到老远。这些树都笔直笔直,比着劲儿往上长。你进了这片林子,就能听见呼呼呜呜声,那是树响。树多了自己会响。我还记得树皮上有很多记号,那都是采药材的人划上去的。他们怕迷路。这儿的药材挖也挖不完,干这事的又不多。那时干什么的都不像如今这么多,都是三三两两的。他不声不响地在林子里走,谁也不搅闹。如今呢?一听说哪里有什么,呼啦一声人山人海就拥过去了,人一过,地上什么也没有了,千干净净。前年传说海上生了什么花蛤儿,几天工夫就把海边围起来。我去海上看过,黑压压一片,问一问,全是来挖花蛤的。三天工夫花蛤就挖完了,如今海里再不会有像样的花蛤了。去年沙丘地上生出一些沙参棵,不知怎么让人发现了,一传十,十传百,两天工夫满沙滩上全是挖沙参的人,也不知从哪儿来的。一天多的时间人光了,大沙滩上什么都没有了,连青草也踩死了……很早以前东边的杨树林子可不是这样。那里面真静,走上一天也遇不到一个人。做伴的就是杨树,是这片林子,你说话、挖药材,看你听你的只是一边的树。那时候林子就是林子,人就是人。如今倒好,人站在沙滩上像林子一样……”  “妈妈!”宁子蹲起来,叫了一声。他喘息着,脖子有些红涨。“可人是动物啊,他到底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我是说人没有叶绿素。人群黑压压一片,只是像林子而已。真正的林子没有了,没有了,妈妈!……”  母亲的两只手在一起拧着,再没说话。她心里知道那林子到底是怎么没有的,可她不愿提它。还是说说原来的树林子吧——“刚才说到了哪里?杨树。对,刚才说了杨树林子。我还没说树底下的野瓜呢。那儿到了夏天、秋天,一定是藏下了许多的瓜。有西瓜、黄瓜、花皮脆甜瓜……也不知是哪儿吹来的种子,什么瓜都全了。我知道那些野生的瓜最爱藏在什么地方,每次都能找到两三个。如果哪块白沙长了旺草,草棵又在树根下变稀了,那么树下准生了一株什么瓜。青草和瓜秧一块儿长在肥沃地方,后来瓜秧长壮了,打败了青草。不信过去看看,一棵瓜秧上结了两个西瓜。要摘下大的,留下小的。那西瓜个头大,像脸盆口那么大。我把大西瓜一口气抱回家,满脸是汗。我该怎么夸这个瓜呢?我说不出来……”  “它一定很甜,很甜很甜。”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地的高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