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罅隙

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作者:何锐 编  页数:364  字数:325000  
Tag标签:无  

前言

  高度、罅隙、迷宫与风景 《新世纪文学突围丛书第三辑》沿袭第二辑的编辑体例,入选作品均源 自二○○○年以来,发表在国内主要文学期刊上的中短篇小说,时间跨度为 十二年。在编选过程中,编者所关注的,仍然是经典、先锋、城市和七○后,这四个核心词汇,并以此为出发点,去探究作家写作的动因,文学选择的 姿态和立场,以及他们同现实联系的方式和内在精神走向。不难看出,对经 典、先锋的回应和守望,对现代城市的感觉和想象,以及对七○后书写的见 证和把脉,已成为新世纪文学突围的重要向度和信号。《回应经典:大地的高度》共选了二十一位实力派作家的二十二篇短篇 小说。在编选过程中,力求兼顾作品质量和作家阵容,仍以五六十年代作家 为主,但也有四十年代作家加入。按照惯例,在每个短篇后面附上一篇经典 话题的随笔,让文本与理念达成互文效应,以探寻作家创作与经典书写之间 的隐秘关联。对其中一些作家而言,他们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触及经典话 题,但却并非老生常谈,而是每每谈及都会有新的感悟,这当然是难能可贵 的。面对经典,无论是体认或质疑,谦卑或自信,在他们心中总会有敬畏在。重要的是,对重构当代小说经典,他们是充满期待和信心的。事实上,当 代优秀作家不仅无一例外地都得益于经典的滋养,而且还通过自己的创作,力求对经典作出应有的回应。作家以怎样的方式回应经典,经典以何种面目 呈现自身,是由作家的禀赋、能力和价值观念等综合因素所决定的。经典是 文学殿堂的瑰宝。人们仰仗经典,洞悉文学的无穷奥秘,一如凭借大地的高 度,尽览险峰的无限风光。经典是文学存在的标识。只要文学不消亡,总会 有经典伴随。有经典,就必然有对经典的回应。回应是一种积极的介入,是 与经典保持联系的重要渠道和方式,有助于唤起并强化作家的经典意识。这 是克服经典焦虑,重构当代经典小说的必要环节。经典的形成,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它首先取决于文本自身的魅力和所 释放的精神能量,也离不开特定的机缘。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它更需要读 者的认同和时间的检验,而时间的检验也无非是借助后人的眼光。我似乎更 看重精英层面的读者认同。当代经典的确立,不仅需要文学史家的青睐,也 需要批评家的鉴赏和文选编辑者的筛选。有必要从多渠道入手,打破对经典 建构话语权的垄断,以重新唤起经典的活力,并为呼之欲出的当代小说经典 提供必要的参照文本或预选篇目。新世纪以来,先锋小说创作延续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先锋精神,并呈 现出将前卫精神和艺术经验重新整合的趋势。在特定的语境中,前现代、现 代和后现代的杂糅,现实性与现代性多种因素的交织,特别是后现代文化元 素的融入,使小说创作更加繁复多变,从而给先锋写作断裂之后的弥合提供 了契机。本卷《守望先锋:世界的罅隙》共选了十五位作家的十五篇的中短 篇小说。这些作家中,既有一直坚执先锋书写的文坛宿将,也有对先锋小说 写作情有独钟的文学新人。他们都具有较强烈的先锋意识和文体意识,或在 既定的创作道路上,不倦地进行实验性写作,或不断自我调适,做出一些新 的尝试。但又不止于形式上的先锋探索和叙述实验,更惹人注目的是对独立 人格和自由灵魂的强调,对当下生存境遇和精神状况的关注,以及对人所承 受的异己力量和孤独感的真切体验。入选作品往往各有侧重,或专注现代性 表达的多重维度,或致力文体拓展创新,或执著于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或潜心于个人经验向人类共同经验的还原和提升。先锋书写拒斥天衣无缝的 完美的平庸,却乐于在世界的罅隙呈现神奇和诡异之美。新世纪以来,当代 先锋小说在对现实的批判和超越上,对当代精神困境的表达上,以及对小说 叙事和结构的掌控上,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随着文学生态环境的改善,先锋书写日趋活跃,并成为一种常态写作,先锋作家的创造力和自信力也 在不断提升,我们有理由对中国先锋小说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与前两卷《守望先锋》不同的是,这次我们特意在大多小说后面,附上 了作家自己关于小说先锋观的文字。这些文字多缘于切身的体验和感悟,不 仅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对读者把握先锋小说的特质不无裨益。他 们的有益见解,连同其先锋书写本身,无疑都为我国当代先锋小说的演进积 累了有价值的经验。《感觉城市:霓虹的迷宫》共选了十六位作家的十七篇中短篇小说。不 妨认为,作家是从感觉切入城市书写的,而感觉是与心灵结合的,对城市的 感觉受制于他们的文化心理,并带有个人经验色彩。正是对城市的不同认知 和感觉方式,激活了作家的记忆和想象,从而使对城市的想象性叙述成为可 能,并由此带来城市书写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作家不仅重视感觉、想象、叙 述和话语方式在城市书写中的呈现和意义,而且也注重城市文化记忆的唤起、历史奥秘的揭示和城市精神的内在变化及未来走向。由于城市化、现代化 进程对人们的生活、心灵和观念的改变,城市书写的空间和主题有了新的拓 展。这些入选作品中既有对现代都市的后现代主义体验,也有对城市生活的 怀旧书写;既有对城市病象和社会弊端的揭露,也有对市民和底层生存的关 注,对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呈现和价值观的表达。城市是一个霓虹的迷宫,充满着巨大的诱惑、悬念和变数,既幻象丛生,又风险密布;既召唤人们心 中潜藏的梦想,又喻示并构成了现代的困境,使置身其中的人们雄心勃勃,而又进退失据,充满期待却又焦虑不安,难以找到精神的栖居地和归宿。这 就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才能安顿好属于自己的城市生活。而今,城市化进程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城市生活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心所 在。在一个全球化、网络化的时代,必然对城市生活的表现提出更高、更新 的要求,在文学书写中,如何发现并激活新的城市精神,重建城市伦理,唤 起城市的内在活力,这是历史向我们提出的一个崭新的命题。也许,新世纪 的城市文学不过才刚刚起步。七○后作家群体也是这套丛书所重点关注的。前两卷《把脉七○后》收 入的全是批评家的理论批评文字,意在对七○后的小说创作进行全方位的审 视和梳理。编者的这一意图基本实现之后,本卷《把脉七○后:走失的风景》则以作品为主,选了二十位活跃在文坛上的七○后的二十篇短篇小说,这 些新世纪以来先后发表在国内文学期刊上的作品,或为作家的代表作,或为 他们自己较为满意的作品。在编选过程中,我们始终保持了和作者的沟通与 交流,并充分尊重作者自己的选择,但在篇目最后敲定时,因为要凸显不同 作家问创作个性的差异,我们不得不作出一些调整。在每篇入选短篇的后面,均附上批评家简明扼要的评论文字。我们特意约请了三位不同代际的批评 家,对每个短篇逐一加以点评,从微观层面进行现场把脉,意在发现其潜质,凸显创作潜在优势,并找出存在问题的症结。这几位经验丰富的批评家,对七○后的小说创作一直比较关注。这次他们欣然应约,对所有短篇进行了 仔细的研读和认真的把脉。在点评中,或褒或贬,见仁见智,但都不偏执一 端,且能自圆其说,这就不违编者的初衷。至于批评家的眼光是否犀利,点 评是否切中肯綮,我相信读者自会做出评判。事实上,读者才是真正的上帝,是最有资格发言的鉴赏者和批评者。七○后作家已成为新世纪文学突围的一支劲旅,在中国文学版图中占有 重要位置。尽管他们的创作曾被市场和媒体忽略和低估,批评界也时而对他 们作居高临下的审视,但面对“似曾走失的风景”,他们却始终保持了从容 和淡定。当前,他们正处于创作的旺盛期,由倚重中短篇小说,逐渐转向长、中、短篇并重的格局,并在努力进行创作上的调适,酝酿新的转折和突破。这批晚熟的作家创作上似乎还未定型,颇有后劲和可塑性,并且不乏耐心、韧性和雄心壮志。他们在今后的创作中,会把对时代生活和内心生活的探 索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同时也不放弃对小说形式的探索和对文学性的执著 追求。他们正在走出思想的低谷,向文学的精神高地奋力攀爬。七○后是值 得期待的。关于这套丛书的缘起、命名及其意义,我在早先那篇“努力探寻新世纪 文学突围的路径”序言中,已专门作过说明,这里就不再赘述。为让读者了 解编者的意图,特意保留原序,置于卷末,以为本书的跋。

内容概要

《世界的罅隙》是一部中国先锋小说选,是新世纪文学突围丛书之一。
选录了中国15位作家的15篇中短篇小说。包括:《墙上的鱼耳朵》、《身旁的某个地方》、《某种自杀的方法》、《我在海边等一本书》等。
《世界的罅隙》由何锐主编。

书籍目录

前言  高度、罅隙、迷宫与风景
陨石山
黑暗灵魂的舞蹈
蟑螂
先锋的命运
隐身衣
墙上的鱼耳朵
致先锋书
身旁的某个地方
学习写作
石灰窑
某种自杀的方法
记忆与梦境
等待莫根斯坦恩的遗产
饶舌的卡夫卡让我知道了什么
我在海边等一本书
态度决定一切
暗示
与黑暗写作有缘
十一个小故事
瞬间的速写
赋格
对日常的反动与冒犯
非法入住
我的先锋小说观
试听室
每一代人都曾先锋过
德国精神(节选)
小说的阐释
跋:努力探寻文学突围的路径

章节摘录

  那块地离得很远,我们沿着石头上凿出的小路走了很久。当小路走完,出现泥地时,我们听到了一些低沉的说话的声音。  那是山与山之间一条狭长的地带,红土被人们划成很多长方块,界限鲜明。  “这就是我们那一块。”慧敏指着一路数过去的第三块地说。  他的那块土里爬满了红薯藤。再看其他的土里,种的一律是红薯。  “我们这里土很肥,种下红薯不用怎么去管就有收成。”妹妹自豪地说。  我看到有几个汉子坐在那边的地头上,起先听到的说话声就是他们发出的。现在他们远远地打量着我们一行。  每块地大约有两亩,地里的红薯都是长势喜人。不下雨的石头山边居然可以栽红薯,这有点太奇怪了。  “它们靠的是地下水。”慧敏指着红薯说,“地下水是看不见的。”  “那么你是怎样知道这里有地下水的呢?”我问道。  “看红薯藤就知道了。”他弯下腰去抓了一把干燥的泥土,继续说,“表面的土层都是干的,如果你挖下去的话,下面还是干土。但是的确有地下水!没有人挖到过地下水,我们是从红薯的藤和茎块上看到它的,这土里长出的红薯又脆又甜。这种情况有点像我们在山上的时候……”他挤了挤眼不往下说了。  “在山上又怎么样?”我转过身来问妹妹,口气里头有点不屑,“那种石头山,能有什么样的奥秘呢?”  “奥秘可大啦!”妹妹嘲弄地说。  我觉得她是在嘲弄我。再看远蒲老师,他也在朝我挤眼,我气坏了。  妹妹见我脸色不好,连忙解释说:  “你不要生气嘛,我们说的是水的事情。你想想,我们这里从来不下雨,村里也没有水井,我们是怎样过活的呢?秘密都在山上,你拍拍石头,水就出来了。”“有这种事!!”“是啊。可那泉水并不是想它出来它就出来的。人必须忍耐,到了极点后就会有变化了。先前我也不习惯,现在倒离不开此地了。”  晚饭我们是在家里吃的。慧敏和妹妹从旁边一个小一些的洞里搬来红薯,我们就用刀削着生吃。妹妹说这里只有这一种吃法,因为没有水。我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红薯。不过这红薯里头没有多少水分。饭后我很快感到了口渴,便记起自己已经一整天都没喝水了。可是我观察他们三个人,全不像口渴的样子。远蒲老师一到陨石山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觉得他已经忘记了他是我的男友,在这个对我来说是陌生的地方,他自然而然地成了同我妹妹一样的“知情人”。想到这一点,我就控制住自己的口渴,做出若无其事的样子,背靠着石壁坐在那里。  “月色多么好啊,”妹妹沙哑着喉咙说,她的声音里头冒出一股色情的味道,“让我们去山上寻找失去的爱情吧!”  说着她就兴冲冲地往外走。两个男人显得有点无精打采,但还是勉强跟在她身后。我记起她说过山上有水,就振奋起来了。山不怎么陡,但光秃秃的,没有可以协助攀登的支撑物,爬了一会儿就感到精疲力尽,口也渴得更厉害了。加上好几天没洗澡,简直难受极了。抬眼看看身边的三个人,他们全都不动声色。难道他们就不口渴?我忍不住说:  “我快渴死了。”  妹妹钻到一块巨石背后,出来时手里拿着一个茶杯,她对我说:  “这半杯水是我昨天留下的。”  我颤抖着捉住杯子,刚喝了两口,突然不好意思起来。我将杯子递到远蒲老师面前,但是远蒲老师坚决地拒绝了。我目瞪口呆地望着他,这时妹妹伸过手来将杯子拿走了。妹妹也没有喝水,她把杯子又藏到岩石后面去了。  虽然身上脏得厉害,但山上的空气是非常纯净的,月色很美,天上一丝云都没有。在这种一棵树都不生的山上,我感到自己身处危险之中。现在最大的威胁是口渴,由于刚才喝了那两口水,我更加渴得厉害了。我一边跟着大家往上爬,一边想着返回去找那只杯子。后悔的浪潮在我心里翻滚。为什么刚才我不把那杯水喝光呢?为什么要同这几个伪君子讲客套呢?  ……

编辑推荐

  《新世纪文学突围丛书·中国先锋小说选:世界的罅隙》共选了十五位作家的十五篇的中短篇小说。这些作家中,既有一直坚执先锋书写的文坛宿将,也有对先锋小说写作情有独钟的文学新人。他们都具有较强烈的先锋意识和文体意识,或在既定的创作道路上,不倦地进行实验性写作,或不断自我调适,做出一些新的尝试。但又不止于形式上的先锋探索和叙述实验,更惹人注目的是对独立人格和自由灵魂的强调,对当下生存境遇和精神状况的关注,以及对人所承受的异己力量和孤独感的真切体验。入选作品往往各有侧重,或专注现代性表达的多重维度,或致力文体拓展创新,或执著于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或潜心于个人经验向人类共同经验的还原和提升。先锋书写拒斥天衣无缝的完美的平庸,却乐于在世界的罅隙呈现神奇和诡异之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世界的罅隙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中国式的先锋,西方现代主义的超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