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5-1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作者:谢冕,胡的清 页数:189 字数:150000
内容概要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经历南迁长沙,又迁至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北京大学于1946年10月在北平复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大学的校友和教师有400多位两院院士,中国人文社科界有影响的人士相当多也出自北京大学。
本书为《老大学故事丛书》系列中的一本,通过全国六所名校诞生之初、成长历程、校友回忆等方式,向广大校友和学生展现一幅名校画卷。
作者简介
谢冕,文艺评论家、诗人、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诗探索》杂志主编。
一句话广告语:著名文艺评论家、诗人、作家谢冕的扛鼎之作,了解北大必读之书。
书籍目录
忆冯友兰先生 郑敏
师门仰望三题 白化文
我与北大往事三则 孙小礼
开花或不开花的年代 谢冕
往事杂忆 褚斌杰
我的几位业师 马嘶
燕园忆旧 张毓茂
飞来的一群 孙玉石
名师片断三则 孙绍振
那是三十三年前 鲁国尧
青春岁月:北大日记 任彦芳
草棚大学纪事 周先慎
情怀 汪浙成
魂留燕园 叶廷芳
情系北大 张明非
往事星花 顾农
未名湖往事 高红十
老师的回忆 王秋和
燕园,我们的精神家园 任一鸣
北大历任校长
著名校友
参考资料
章节摘录
余生也晚,北京大学在沙滩红楼时的峥嵘岁月,只是从师长们的讲述和文章中略知一二。我入学时,北大已经迁至湖光塔影的燕园了。燕园的旖旎风光和在那里度过的青春岁月,实在令人终生梦绕魂牵。 在北大的五年,回忆起来,很温馨,也很苦涩。这里有众多国内外知名教授、专家。他们在我们年轻学子的心目中是一座座崇高的偶像。有丰富的藏书,有活跃浓郁的学术气氛。教授们的讲授,也是千姿百态。有娓娓而谈,如坐春风;有出神人化,令人陶醉;有的标新立异,骇世惊俗。当然,也有的大学者讲起课来,实在沉闷乏味,催人人睡。那时候,确实有点百家争鸣的气候。吴组缃和何其芳两先生同讲《红楼梦》。吴先生认为薛宝钗和花袭人都很坏,一个如女曹操,奸诈无比,险恶虚伪;另一个简直像女特务,以出卖别人来讨主子的欢心。而何先生则认为她们都是善良人,都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唐弢先生发表《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一文,杨晦先生则主张杂文不是艺术,谈何“特征”。在“纪念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热潮中,杨晦先生在他的长篇论文《论关汉卿》中,认为关汉卿就生活方式而言“跟猪在泥坑打滚的情形十分近似”,引起许多专家的批驳。高名凯教授主张“汉语实词无词类可分”。王了一、朱德熙等先生不但在学术刊物上与高先生论战,而且在课堂上展开争鸣……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学子,确实大开眼界,如饥似渴地吞食着知识的成果。 学生中的社团活动也很红火。北大校园内有诗社、戏剧社、美术社……究竟有多少这样的学生社团,我至今也说不清。只记得每到星期六,大饭厅外面的墙壁上,贴满了海报,都是在昭告某社请某某名家前来讲学的。听这种讲座,也要精打细算,因为太多,必须做出选择。我听过曹禺、冰心、艾青、雪峰、赵树理等作家、诗人和文艺批评家的报告。有三件事,至今还留有深刻印象。一是雪峰对杜鹏程长篇小说《保卫延安》的评价。雪峰当时是《文艺报》的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社长。我们都知道他是鲁迅深为器重的:‘左联”领导人、诗人、文艺理论家,曾作为党的代表和鲁迅保持密切的联系。那时他已满头白发,神态严峻,讲起话来滔滔不绝。他说时间将会证明,《保卫延安》将是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和《三国演义》、《水浒》一样传之后世。尤其令我们惊骇的是,他认为杜鹏程之所以写出这部杰作,是因为他远离当时的文坛,否则他在公式化、概念化理论的影响下,就什么也写不成了。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