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作者:《望海南》节目组 页数:220 字数:15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沧海何曾断地脉总策划:黄玕海航一直在尝试,希望为海南做些什么。投资拍摄《望海南》纪录片,是想借此改变人们对海南的传统印象,重建海南人文精神,赋予海南全新的影像诠释。海航是在海南岛起家的企业。海航的创业者对海南这片土地有着一种羊羔跪乳式的情感,这种情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海航人。大家总想为海南做点什么,十九年来,无论是促发展还是做公益,大家一直在努力。两年多前,集团决策层领导提出,海航能否参与做一些非物质层面的、能协助提高海南“软实力”的公益项目?于是有了后来的两个计划:一是每年投入近两千万元打造纯公益的“海南迎新艺术节”,另一个是投资拍摄一部关于海南的人文纪录片,当时我们起的名字叫《中国有个海南岛》。做一部好的纪录片需要各种机缘,恰好我们都遇到了。从建设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始,海南在沉寂了多年之后再次备受国人关注。创意之初,我们就希望这部纪录片能够改变人们对海南的传统印象,重建海南人文精神,赋予海南全新的影像诠释,我们希望以亚洲乃至全球视野来重新定位海南,唤醒更多的人关注海洋国土,拥抱深蓝。这些想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方向确定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制作团队。机缘巧合之下,我们结识了三多堂的高晓蒙先生,一个吃素、爱笑、内敛、坦诚的男人。我开玩笑说,他算是海航影视教科书的制作人,三多堂此前的作品《晋商》、《大国崛起》、《公司的力量》,都曾被集团推荐给管理干部并要求写学习心得。沟通很顺利,我们迅速就纪录片的立意、定位、风格等达成一致,初步形成了最早的整体规划。我最后提了一个要求,海南这么好的自然景观一直没有被好好拍出来,这次希望能用全球顶级的设备和团队来完成航拍和水下摄影工作。晓蒙兄后来为此付出了大量的精力。项目启动了,团队高效运作,海航集团自己致力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控股公司也初具雏形,成为配合三多堂团队的重要力量。几个月后,总撰稿和总导演刘军卫老师拿出了第一稿拍摄脚本。一个周末的午后,我窝在沙发里一口气读完,感觉字里行间的海南有太多我不曾了解的内容。囿于知识结构不足,有一些想法不敢作判断,这时我想起了海南一方家——洪寿祥先生。电话里说明背景和请求,洪爷朗声答应花三天时间细读脚本。三天后,他在家为我泡上上等普洱,一口气讲了三个小时。洪爷对翔实的史料了然于胸,清晰而独特地梳理了海南历史的脉络,言语间流露出对海南的深厚感情,让我感激之余也感慨万分。纪录片拍摄完成,下一步就是讨论播出的时间和平台。央视纪录片频道总监刘文先生看了样片之后初步决定两会期间在纪录片频道首播。作为中国纪录片界里程碑式的人物,刘文对该片的认可和推崇,给了大家极大的鼓励。送审,央视领导也高度肯定,只有一个意见:把名字《中国有个海南岛》改成《望海南》。开始不解,现在回头再看,《望海南》之名大气、有情怀,望是回望,是寄望,更是展望。片子里还是有不少遗憾。本来有一集讲述海南改革开放的《大浪淘沙》,因为种种考虑被我们舍弃了;整体结构上,有些原本想表达的历史情怀最后被均衡了;因时间紧迫,一些细节考究不足,若能再细致一些,穿透力还可以更强;有细心的朋友在微博留言,告诉说哪个数据不准确或者某段配乐有问题,等等。能有这么多朋友关注这部纪录片,进而更深层次地关注海南,正是我们的初衷。有两个朋友让我印象很深,一是符定玮先生,海南人在大陆,《21世纪经济报道》的编委,他看完片子,说了感受,给了评价和建议,话不多,但对家乡的那种情怀却呈现满怀;另一位是华晓东先生,大陆人在海南十几年,《海南日报》编委,他看后很激动,并为这部纪录片的推广做了很多工作。最早聊片子的时候,我曾经说要拍一部让国人看到他们此前所不曾了解的海南的纪录片,在实际制作过程中,我发现其实我也不了解海南。我清晰地记得刚上岛的时候,也曾嘲笑过原居民的懒惰、散漫和井底之蛙,揶揄过发音奇怪的海南普通话,抵制过老爸茶、打边炉和臭笋,调侃过椰树下钟情“私彩”的青年,感叹过当地基础设施的落后和思想意识的保守。十二年如水而逝。虽然我们一如既往地被叫做“大陆仔”,但血液中已经浸入了这块土地太多的情感。《望海南》是全体海航人献给母亲岛——海南的作品,也是近万名从岛外来海南的海航人对他们“第二故乡”的情感寄托。
内容概要
“望”,是回望、寄望,更是展望和重新审视。
本书从文明定位、地理渊源、精神道场、自然人文、多元文化、文明纪元等六个方面切入,通过300多幅精美图片、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故事,向世界昭示:海南,不仅是一处地方,她更是一种文明形态,一个精神家园。
在华夏文明的血脉中,是否蕴含着海洋的基因?“面朝大海”,对中国的现实和未来意味着什么?在从大陆到海洋的伟大融化和跨越中,海南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作者简介
北京三多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专业纪录片制作公司,旗下拥有数位具有国际市场影响的制作人,曾拍摄《大国崛起》、《公司的力量》、《走向海洋》等多部具有影响力的大型纪录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南方之南
“大胆”海瑞,勇从何来
孤岛走出的怪异名臣
海瑞之魂,海之本能
探海笔记
南方海无言
“原生态”之悖论
第二章 孤悬海外
海南与台湾,中国之“双目”
孤悬海外的“另类中华史”
陆为海之根,海是地之“堡垒”
探海笔记
历史真谛的揣摩
南方之南,不是孤岛
第三章 南天一柱
涤荡心灵的地方:心灵道场
“海南万古真吾乡”
从“蛮荒之地”到“海外邹鲁”
探海笔记
发现俄查村
此处行路难 他乡海浪高
第四章 气冲斗牛
自在灵魂,海洋制造
无极真机,逍遥人生
南方之南,“海琼子”文化之根
探海笔记
又见海南
南海观音
在角落里平淡活着
第五章 海纳百川
从人类噩梦到财富通道
“天高皇帝远”,造就传奇宋氏家族
海之胸襟,亘古未变
探海笔记
南山寺的钟声
要把画面带给全世界——航拍摄影手记
第六章 拥抱深蓝
中华之厄,从放弃海权开始
“叛民”疍家人,海洋领土卫士
南方之南,蓝色粮仓
探海笔记
“没头脑”和“不高兴”
孤海上的Rock&Roll
停“鸡”场
后记
沧海何曾断地脉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孤悬海外的“另类中华史” 三亚荔枝沟镇落笔峰。在岭东悬崖下距地面约六米高的地方,有一个朝南的洞穴。洞顶中部,有两根形似毛笔的钟乳石垂吊而下,水珠从笔尖时不时落下,在“巨砚”上溅起阵阵水花。 “落笔洞”因此得名,成为海南之南的名胜。 1983年初,考古工作者在洞内意外地发现了古人类活动的遗迹。数千年来,这个孤悬海外的岛屿和生活在这个岛屿上的人们,第一次赢得了被重新认识的契机。 接下来的二十年间,这里共清理出遗存面积七十平方米,发掘出八枚人牙化石,上百件石制品、骨角制品标本等文化遗物,以及几百件动物化石和七万余件贝蚌壳。同时,还有大量用火的遗迹。 令人意外的是,在动物化石中,竟然有华南虎!海南自古无老虎的说法不攻自破。海南岛与陆地分离的时间,也被画上了问号。 这是已知中国最南端的一处人类活动遗存。经碳14年代测定,出土遗物和堆积物距今约一万年。它的发现,把海南岛上的人类历史,由几千年上推到万年以前。 将落笔洞遗址与中国岭南同时期的广西白莲洞、广东黄岩洞和独石仔洞等遗址相对比发现,它们在基本文化面貌和特征方面比较一致,同属于岭南地区早期洞穴文化的范畴。 专家据此推断,在距今一万年前,地球气温的变低使琼州海峡水位下降,变成了一座“陆桥”。也许就是在这个时候,落笔洞人和华南虎等非本土动物一起,通过“陆桥”,踏进了海南岛。 一幅人与自然相依、相搏的历史画卷,就此徐徐展开。 幽静的热带雨林中,觅食的华南虎在自由徜徉;海南长臂猿在树梢问恣意摆荡;亚洲象在散步的同时,享用着丰盛的美餐;而胆小谨慎的赤麂一边饮水,一边警惕地东张西望;不远处,求偶的雉鸡拖着华丽的长尾巴,“呃、呃、呃”地叫个不停…… 忽然,胆小的赤麂发出类似狗吠的惊叫声,向森林深处逃窜;身躯庞大的亚洲象也加快了脚步;就在雉鸡展翅起飞时,却被投掷过来的骨矛、石块击中…… 这技艺高超的猎人,正是埋伏在丛林中的落笔洞人。他们围攻狩猎的吆喝声与动物的咆哮声一起,响彻山谷…… 从平面上看,海南岛的形状就像一只雪梨,横卧在碧波万顷的南海之上。它的长轴呈东北一西南向,约三百余公里;西北一东南向为短轴,长约一百八十公里。面积3.39万平方公里,接近美国新泽西州的两倍,是中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 与喜马拉雅山同时代崛起的五指山、黎母山和雅加大岭山,构成了海南岛的骨骼;发源于中部山区的万泉河、昌化江、南渡江,向四面奔涌入海,构成了海南岛的血脉。 这些流程短促的河流,坡降平缓,冲击形成的盆地非常适合早期人类居住与发展农业生产。 作为地球上最复杂和最重要的生态系统,海南热带雨林植物茂盛,时至今日,森林覆盖率还高达51.8%。虽然海南岛的陆地面积仅占全国的0.3%,但已发现物种三万种,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因此,海南又被誉为是“从远古走来的热带动植物基因库”。 不过,一万年前的落笔洞人,还不会进行农业生产。
后记
沧海何曾断地脉 □总策划:黄玕 海航一直在尝试,希望为海南做些什么。投资拍摄《望海南》纪录片,是想借此改变人们对海南的传统印象,重建海南人文精神,赋予海南全新的影像诠释。 海航是在海南岛起家的企业。海航的创业者对海南这片土地有着一种羊羔跪乳式的情感,这种情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海航人。大家总想为海南做点什么,十九年来,无论是促发展还是做公益,大家一直在努力。两年多前,集团决策层领导提出,海航能否参与做一些非物质层面的、能协助提高海南“软实力”的公益项目?于是有了后来的两个计划,一是每年投入近两千万元打造纯公益的“海南迎新艺术节”,另一个是投资拍摄一部关于海南的人文纪录片,当时我们起的名字叫《中国有个海南岛》。 做一部好的纪录片需要各种机缘,恰好我们都遇到了。 从建设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始,海南在沉寂了多年之后再次备受国人关注。创意之初,我们就希望这部纪录片能够改变人们对海南的传统印象,重建海南人文精神,赋予海南全新的影像诠释,我们希望以亚洲乃至全球视野来重新定位海南,唤醒更多的人关注海洋国土,拥抱深蓝。这些想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方向确定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制作团队。机缘巧合之下,我们结识了三多堂的高晓蒙先生,一个吃素、爱笑、内敛、坦诚的男人。我开玩笑说,他算是海航影视教科书的制作人,三多堂此前的作品《晋商》、《大国崛起》、《公司的力量》,都曾被集团推荐给管理干部并要求写学习心得。沟通很顺利,我们迅速就纪录片的立意、定位、风格等达成一致,初步形成了最早的整体规划。我最后提了一个要求,海南这么好的自然景观一直没有被好好拍出来,这次希望能用全球顶级的设备和团队来完成航拍和水下摄影工作。晓蒙兄后来为此付出了大量的精力。 项目启动了,团队高效运作,海航集团自己致力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控股公司也初具雏形,成为配合三多堂团队的重要力量。 几个月后,总撰稿和总导演刘军卫老师拿出了第一稿拍摄脚本。一个周末的午后,我窝在沙发里一口气读完,感觉字里行间的海南有太多我不曾了解的内容。囿于知识结构不足,有一些想法不敢作判断,这时我想起了海南一方家——洪寿祥先生。电话里说明背景和请求,洪爷朗声答应花三天时间细读脚本。三天后,他在家为我泡上上等普洱,一口气讲了三个小时。洪爷对翔实的史料了然于胸,清晰而独特地梳理了海南历史的脉络,言语间流露出对海南的深厚感情,让我感激之余也感慨万分。 纪录片拍摄完成,下一步就是讨论播出的时间和平台。央视纪录片频道总监刘文先生看了样片之后初步决定两会期间在纪录片频道首播。作为中国纪录片界里程碑式的人物,刘文对该片的认可和推崇,给了大家极大的鼓励。送审,央视领导也高度肯定,只有一个意见把名字《中国有个海南岛》改成《望海南》。开始不解,现在回头再看,《望海南》之名大气、有情怀,望是回望,是寄望,更是展望。 片子里还是有不少遗憾。本来有一集讲述海南改革开放的《大浪淘沙》,因为种种考虑被我们舍弃了;整体结构上,有些原本想表达的历史情怀最后被均衡了;因时间紧迫,一些细节考究不足,若能再细致一些,穿透力还可以更强;有细心的朋友在微博留言,告诉说哪个数据不准确或者某段配乐有问题,等等。能有这么多朋友关注这部纪录片,进而更深层次地关注海南,正是我们的初衷。有两个朋友让我印象很深,一是符定玮先生,海南人在大陆,《21世纪经济报道》的编委,他看完片子,说了感受,给了评价和建议,话不多,但对家乡的那种情怀却呈现满怀另一位是华晓东先生,大陆人在海南十几年,《海南日报》编委,他看后很激动,并为这部纪录片的推广做了很多工作。 最早聊片子的时候,我曾经说要拍一部让国人看到他们此前所不曾了解的海南的纪录片,在实际制作过程中,我发现其实我也不了解海南。我清晰地记得刚上岛的时候,也曾嘲笑过原居民的懒惰、散漫和井底之蛙,揶揄过发音奇怪的海南普通话,抵制过老爸茶、打边炉和臭笋,调侃过椰树下钟情“私彩”的青年,感叹过当地基础设施的落后和思想意识的保守。 十二年如水而逝。虽然我们一如既往地被叫做“大陆仔”,但血液中已经浸入了这块土地太多的情感。《望海南》是全体海航人献给母亲岛——海南的作品,也是近万名从大陆来海南的海航人对他们“第二故乡”的情感寄托。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望海南》是全体海航人献给母亲岛——海南的作品,也是近万名从岛外来海南的海航人对他们“第二故乡”的情感寄托。——总策划 黄玕到了天涯海角,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这里有脱离凡尘纠结的质朴生活,这里更有基于纯良之上的简单的幸福,这才是旅游的最高境界!——总撰稿 刘军卫数千年来,万泉河流、南海排浪,渔民搏命江海,置生死于度外。数千年来,五指山上、雨林深处,黎民筚路蓝缕,抵死抗争不公。那些疍家人,海上族群,始终在历史的风雨中漂泊。碧海蓝天、椰风海韵,我清晰地看到了他们。斗转星移、大浪淘沙,海南人又将以何种姿态,伫立潮头?——导演 宗平
编辑推荐
《望海南》编辑推荐:300幅精美图片打造精美人文读本,深潜历史中的海南,深入风光无限的海之南,深度呈现未曾领略的南方之南!现所未见,不一样的海南!《大国崛起》、《公司的力量》等纪录片制作团队+三届奥运会空中画面主摄影师Irmin Kerck全岛航拍+BBC《蓝色星球》水下摄影团队执行全部水下拍摄工作。你是否会担心,身心迷失在疲惫都市之中;你是否曾想过,一段旅程会改变你的人生。走!去海南放下一切尘世纠结,开始一次涤荡心灵的旅程。去海南必读,不去海南更要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