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作者:吴敬琏,秦晖,胡德平,陈志武,谢国忠,胡舒立 页数:304
Tag标签:无
前言
序言 危机是我们重塑世界观的机会 胡舒立 2011年11月11日至12日,第二届财新峰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千余位国内外政商学界人士与会,共同探讨危机背景下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深刻挑战和未来前景,寻找真实的增长机会。峰会闭幕后,财新传媒编辑部立即开始梳理、编辑会议上呈现出的那些智慧成果,经过短短一个月的紧张工作,这部反映峰会思想的作品就摆在了读者面前。捧读之下,不禁浮想联翩,他们的风采,他们的智慧,峰会上的一点一滴,重回眼前,真的像是朋友们再度相逢一样。感谢那些提供了文本的朋友,感谢我们那些敬业的图书编辑,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将峰会上的思想片段,凝结为深思熟虑的智慧之书。 今年峰会的主题是“中国与世界:寻找真实的增长”,这一主题是去年“变革世界的中国策”的延续。选择这样的主题,体现了当下我们的真实处境,即中国与世界的紧密联结。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自近代以来一直就是一个中心话题,世界已经作为逻辑深深地嵌入了中国的发展进程,而中国也越来越深地融入了世界的潮流;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我们需要在世界的向度上思考中国的问题,同时也要以中国应有的高度,审视世界。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这一认识,构成了财新传媒的世界观,也可以说是财新传媒的心胸。 在财新传媒成立之初,我们提出将“公信力,全媒体”作为我们的追求目标,现在,我们在这六个字之后,又加上了“世界观”三个字,我们的团队希望以此自励,也希望各界朋友用这九个字衡量我们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的质量。 世界经济仍深受危机的困扰。不断加剧的欧债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变数和不确定性。比较而言,中国经济尚属正常。危机凸显了中国经济的地位。如果这种局面再持续几年,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将会出现较大幅度地提升。中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差距,将会进一步缩小。近百年来,我们与世界的距离,似乎从来没有这么近过。 但是也要看到,自危机以来,有一种自满的情绪在一些国人心中不断滋长,欣欣然者大有人在。我们很担心这种心态继续蔓延,成为盲目的妄自尊大。这将是非常危险的,很可能使我们低估未来困难的严峻程度。处在多重转型过程中的中国,面临着摩擦、冲突以及各种各样的风险。正如本书中一再提出的,中国的转型尚未完成,前面的道路还很崎岖,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因此,清醒地认识自己,冷静地看待世界,则格外重要。 危机是一所学校。不仅仅是别人的学校,也是我们的学校。从他人的错误中学习,以矫正我们自己的行为;从他人应对危机的措施中学习,以提高我们应对危机的能力。嘲笑别人的危机,很可能会错失难得的学习机会。危机是一面镜子,从这里,我们得以审视自己的政策。因此之故,危机是我们审视自己世界观的契机,也为我们提供了重塑世界观的机会。 财新峰会不仅仅是一个年度会议,不仅仅在北京召开,也不仅仅一年召开一次,它是系列峰会。从北京开始,我们向世界延伸。“寻找真实的增长”这一主题,将贯穿全年。我相信,在这种不断的交流和探讨中,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将变得越来越融洽。我们希望财新峰会能够成为实现全球对话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为审视世界和自我审视创造机会。 我们将不断地把峰会的思想成果奉献给大家。
内容概要
本书围绕“2012中国经济周期与政治周期”这一主题,为读者厘清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走向。全书分为五大主要内容:反思中国模式;当前焦点问题(债务危机、金融改革、中小企业成长等);寻找改革途径;预测2012最重要的问题。这些内容全部由当下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媒体人写专文论述。作者团队包括吴敬琏、郭树清、陈志武、胡祖六、任建涛、谢国忠等著名经济学家。
作者简介
本书是一部建言集,作者包括吴敬琏、郭树清、陈志武、胡祖六、任建涛、谢国忠等华人圈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者。
书籍目录
A 反思中国模式
第一章 增长的局限
中国经济增长的特质与局限 石小敏
地方竞争的困境 许成钢
阻击滞胀 谢国忠
终结宽财政紧货币 刘煜辉
第二章 幻影折射的真实
破除政府特殊经济利益 汪玉凯
把住政府之手 陈志武
政商联结阻碍中国转型 张文魁
中国现阶段经济权力结构分析 唐昊
臧否“中国模式” 黄育川
“中国模式”:幻影折射的真实 竹立家等
B 当前焦点问题
第三章 地方债务与土地财政
政府的表外业务 陈昌华
目录
治理地方债务激增 刘煜辉
如何摆脱土地财政 陆磊
新一轮财政改革须提上议事日程 胡祖六
第四章 宏观调控与金融体制改革
中国金融资源配置的三个扭曲 李扬
工资膨胀来临 沈明高
中国通胀的逻辑演进 刘煜辉
货币政策不可放松 谢国忠
中国银行业必将面临拐点 陆磊
如何理解社会融资总量 彭文生
利率市场化等不得急不得 鲁政委
第五章 汇改与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路线图再思考 余永定
三全其美不可能 黄益平
自由浮动又如何? 黄益平
人民币可兑换路径 沈建光
勿因外储拖延人民币国际化 叶翔
C 改革之道
第六章 改革攻坚
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自由流动 郭树清
中国如何跨越高收入之墙 刘世锦等
维持高社会流动 蔡洪滨
劳动所得税收抵免制度当立 余显财
《社会保险法》亟须配套 胡继晔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应分类实施 左学金
改革需要“顶顶层设计” 吴敬琏等
第七章 政道创新
学习历史决议的若干体会 胡德平
坚守底线,推进变革 沈宝祥等
建设现代政治共同体 蔡霞
中国民营企业的司法风险 陈有西
微博是个好东西 喻国明
第八章 转型之鉴
天方变局 柴绍锦
以主动改革应对中东剧变 赖海榕
苏联错失的改革机遇 陆南泉
埃及:一个时代的结束 殷罡
转型之鉴 伯格洛夫等
D 2012 最紧要的问题
第九章 改革需要大智慧
当前中国改革最紧要的问题
面对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 刘世锦
期待扭转改革疲态 任剑涛
网络舆论倒逼中国改革 祝华新
2012,中国经济重组的开始 谢国忠
稳定需要大智慧 马怀德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秦晖
章节摘录
把住政府之手 陈志武 耶鲁大学教授 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今天的财政危机和国债危机,使人们终于意识到,那些因为新闻周期而匆忙推出的经济刺激政策并没有解决金融危机,反而使造成金融危机的结构性问题更严重,延长了发达国家的经济调整期,并使必须经历的阵痛更深。对于中国来说,一旦经济硬着陆,跌幅会更高。 政策周期过多受制于新闻周期 即时新闻频道、互联网的出现,政策绩效的评估频率被大大加快,如果政策达不到立竿见影效果,对新政策的呼唤必然立即出现。可是,经济有它自身的周期,市场有自己的调整方式和时间,行业企业从决策到正式开工投产需要时间,这些决策周期、建设周期、生产周期不会因为即时新闻周期的压缩而改变。 由于经济自身的反应周期远比新闻周期长,而影响政府决策更多的是专家评论、社会舆论,后者又跟新闻周期同步,到最后,制约政府决策周期的不是市场周期、经济周期,而是新闻周期。 政策周期超越经济周期之后,不仅政府之手必然很忙,而且由于绑架了市场,经济、社会更加大起大落,造成更多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危机的危害程度可能被放大、持续时间被延长。 以2008 年金融危机为例,在世界各国,电视上互联网上到处是专家、官员、企业领袖在给政府决策层出谋划策,一方面夸大政府不救市的可能后果,让观众、读者甚为恐惧,另一方面要求政府大规模干预市场、刺激经济。尤其是,那些夜不眠电视频道不断请来各类专家对昨天甚至几个小时前才出台的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就进行绩效评估。在中国,2008 年10 月就快下猛药“四万亿”,2009 年续以10 万亿元天量贷款、2010 年近8 万亿元贷款;在美国,2009 年1 月奥巴马上台,2月就签署8250 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但没过多少天,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就呼吁政府推出新一轮刺激政策,美联储也的确从2008 年暑期开始降息救市,后来利息没法再低了,就推出两次量化宽松政策。 恶果自然已经显现。中国房地产市场就是鲜活例子之一。2008 年之前,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着重点在于限制供给(尽管许多政策的本意不是如此),使需求大于供给的局面不断恶化,房价越调控越高。2008 年的头9个多月,房产调控开始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下手。但受9 月金融危机不断深化的影响,政策又出现180 度的急转方向。2009 年和2010 年两次天量贷款,房地产泡沫被政府政策吹成新纪录。到2010 年年初,房地产已经火爆到系统风险的地步,政策又急掉方向,限贷限购同时出台,房地产重新进入冰冻期。回顾过去近八年,房地产行业要么冰冻、要么火热,致使资源配置低效,更把人、社会、环境、自然给折腾得晕头转向!究其原因,政府之手闲不住是主因,但过于活跃的专家们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财政危机和国债危机也是鲜活例子之一。之所以到今天这步,就是因为在2008 年年初、2009 年各国政府大兴由政府借钱刺激经济,目的是为了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但是,市场需要时间,按照自己的规律从过去的行为中吸取教训、调整以往非理性的经济决策。可是,那些专家们没有那么多耐心,每天在各国的即时新闻里不断给政府施压,要求政府快速且大刀阔斧地救市。结果,各国发国债扩大财政赤字刺激经济,虽然制造了2009 年—2010 年表面的复苏,但把那时的金融危机转变成了今天的财政危机、国债危机。 政府之手太忙的后果 从表面看,人们对自由市场经济一般性的怀疑似乎有道理,用行政之手代替表面似乎无序、无形的市场竞争能避免很多的市场错误和所谓的“市场失灵”。但实际情况呢?不妨对中国和美国作一个比较,就是看一国的三大产业对GDP 以及就业的贡献率之间的关系。在美国,1980 年时,其农业占GDP 的比例约3%、占总就业的4%,工业占GDP 的比例约33%、占总就业的31%,而服务业占GDP 的比例约64%、占总就业的66%;到2005 年时,三大产业的GDP 贡献率跟就业贡献率还是维持基本的1:1 关系:农业占GDP 的比例约1%、占总就业的1.2%,工业占GDP 的比例约22%、占总就业的21%,服务业占GDP 的比例约77%、占总就业的78%。美国各产业就业贡献率跟GDP 贡献率基本相等,说明跨越行业、地区、城乡的劳动力流动以及包括资本在内的其他要素流动是非常自由的,没有受到户口等制度或政策限制。 相比之下,中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各行业间的扭曲和差距不仅很大,而且在过去30 年被恶化。1980 年,中国农业占GDP 的比例约30%、占总就业的69%,农业GDP 与就业贡献率之比为 0.4;工业占GDP 的比例约48%、占总就业的18%,工业GDP 与就业贡献率之比为 2.7,而服务业占GDP 的比例约22%、占总就业的13%,服务业GDP 与就业贡献率之比为0.6。可见,在改革开放初期,各行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大得惊人,根源就在于那些基于身份、出生等制度性、政策性歧视,使得行业间、城乡间、地区间的要素流动几乎不可能。 过去30 余年的改革是否带来改善呢?农业占GDP 的比例约11%、占总就业的40%,农业GDP 与就业贡献率之比为 0.25;工业占GDP 的比例约47%、占总就业的27%,工业GDP 与就业贡献率之比为 1.7,而服务业占GDP 的比例约42%、占总就业的33%,服务业GDP 与就业贡献率之比为 1.3。从表面看,似乎工业和服务业的就业生产率都往1:1 靠拢,农业出现更为严重的偏离。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们这一代人总有挥之不去的忧患意识,这与自己的经历中的家国多难有密切的关系。民族振兴是我们这一代人刻骨铭心的梦想。我曾经说过,我们个人的命运是同改革开放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对民族前途自然就应当有一份责任和担当。虽然未来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有了这样的现实目标,我们就能沿着这一改革的道路坚定不移地前行。 ——吴敬琏 美国的“高消费”越来越病态,而中国的“高增长”也越来越畸形。甚至会发生“劣币驱逐良币”(借喻,非指“格雷襄定律”)的现象。我曾用“昂纳克寓言”的说法来警示这一点。但实际上,两边的这种做法都已经不可持续。而任何一边的变化,都会给另一边带来变革的压力。2008年美国和今年欧洲发生的事已经表明他们的游戏很难再做下去,但是下一步走向何方,仍在未定之数。 ——秦晖 过去的30年,中国之所以能够屡屡冲破难关、化险为夷,在于紧紧抓住了新一轮全球化的大机遇,不断引入市场机制和法治建设。这些新因素的引入,好似“画龙点睛”里的“点睛”一样,为“中国龙”注入了活力,从“潜龙”翻为“在田之龙”。下一步能否成为“飞天之龙”?大的机遇仍在全球化中。 邓小平曾说,抓不住机遇,才是最大的风险。只有进一步更深刻更全面的改革开放,冲破官僚特权与特殊利益集团的阻挡,才有可能抓住机遇。新的希望正在社会与历史的孕育之中。 ——石小敏
编辑推荐
中国最具影响力智库年度建言书! 吴敬琏、胡德平、郭树清、秦晖、陈志武、蔡霞、刘世锦、陈有西、李扬、胡祖六、谢国忠……透视十八大换届选举之年经济周期与政治周期,反思中国模式,寻找改革途径,分析当前焦点问题,厘清社会和未来发展迷局。 1.《中国2012:寻找真实的成长》集结了当下中国最著名经济学家、学者对中国当下问题的思考以及预测。 2.核心观点是未来中国五年发展走向,与当前的经济周期和政治周期密切相关,这种话题对财经类高端读者很有吸引力。 3.是市场上非常少见的对中国问题密切关注,并能提出创建性想法的读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