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胡同

出版时间:2013-5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作者:孙郁  

内容概要

《学者随笔:文人的胡同》是知名学者孙郁先生关于文学与文化的最新创见,分为异域遐思、说往谈今、心河帆影、文海渺思、再读鲁迅、书山屐痕、学思妙识等栏目,汇集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成果与思想见解等。

作者简介

孙郁,著名学者,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曾为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鲁迅研究专家,长期从事鲁迅和现当代文学研究等。

书籍目录

第一辑 文海渺思002 关于王冶秋005 舒芜纪略008 钱谷融先生011 红楼边上014 送张中行017 略谈王元化022 苏东海先生025 关于林斤澜030 苦雨斋丛书037 流淌的诗040 值得重读的书第二辑 心河帆影044 谈《梅志文集》047 厦门有感050 八卦与汉字053 苦雨斋056 老照片059 谈长篇小说064 谈诗之路068 母语问题070 文事与画事073 复州拾遗080 杭州小记第三辑 异域遐思086 夏多布里昂089 马克•吐温091 我们能预测到什么?094 改变世界的一本书097 到什么地方去100 偶人种种103 华文报刊106 谁读懂了日本109 旧迹112 被遗忘的一页116 长崎一日119 东京的雨122 凡人的交往第四辑 印象种种128 超人与禅132 讥语135 史之影140 新旧报人143 误差146 文人的胡同149 略谈香港152 文学的说教者155 圈套种种159 印象种种166 茅盾文学奖169 兼听则明172 黑色语175 关于博物馆第五辑 说往谈今182 驳杂之文186 雪日读聂诗190 关于《潜书》193 李鸿章旧影196 语趣第六辑 再读鲁迅202 表达者说215 被分解的鲁迅221 鲁迅画像的种类229 在鲁迅的暗区里239 难以言说的鲁迅第七辑 书山屐痕248 《鲁迅藏画录》后记250 《鲁迅与陈独秀》后记253 《鲁迅与周作人》韩文版序255 《北京记忆》序258 《张中行别传》后记第八辑 学思妙识262 “他人的自我”与“自我”——木山英雄对鲁迅、周作人研究的启示271 周氏兄弟笔下的北京286 未始有物298 近三十年的散文编后记

章节摘录

关于王冶秋    偶然读到王冶秋的一本书的校样,是巴金编的,惜未出版,其间留下了巴金和王冶秋的字迹。于是对他的作品开始留意起来。王冶秋在文物界的名气很大,原因是做过国家文物局局长吧。我最初知道他,是因为读了他的回忆鲁迅的文章,后来从姜德明先生那里知道了他的许多轶事,兴趣也自然增加了。姜先生很喜欢王冶秋,彼此的交情很深。也许缘于鲁迅研究的情分,他们相知得很深,这由姜先生的文章里可以看出来。李何林先生也曾在一篇文章里介绍过王冶秋,读来很有感慨。他的学术才华和领导才华,给知识界带来的益处,今天还能感受到。    没有在文物界工作前,我未曾感受到他的辐射力。到了博物馆做事后,才意识到他的存在,那个影子般的话题,时常在周围的同事间讲起。鲁迅博物馆的建立,和王先生的关系很大。解放初,他就把鲁迅的北京旧居保护起来。后来建立博物馆,奔走最勤的也是他。1976年,成立鲁迅研究室,他是组织者,各地来的研究者,差不多都是他点的将。当年他和鲁迅的交往不是太多,可是感情很深,一生都受益于鲁迅的思想。在普及与研究鲁迅的工作上,他起了别人不能起到的作用。    王迪先生写了一本《王冶秋传》,详细介绍了王冶秋的一生。我读这本书,感兴趣的地方很多,他在未名社的文化活动别有趣味,这影响了他后来的道路。建国后主持国家文物局工作,依然有旧风在。他年轻时代,思想是激进的,几起几落,在白色恐怖里度过了青春时代。未名社的青年,有的学究气浓些,有的带点现代主义色彩,他却是个有抱负的血性的人。这一点和李何林是相近的。我看他的文章和生平史料,一直难以想象他曾是个激进的人物。我这些年接触日本和韩国的左翼学者,他们当年都坐过牢的,可是他们都很富有温情,是些很温和的人。联想王冶秋那代人的选择,有诸多相近之处。近年来左翼文人被脸谱化的倾向严重,对青年一代的影响多是负面的因素。《王冶秋传》提供了另一种素材,告诉我们一个有趣的知识群落,风里的吟哦,雨中的摔打,历历在目。历史在吊诡之处,亦见温润之气,苦楚里有爱意回旋,那是很有意思的。    那一代的人与事,是学术与政治,艺术与爱情的交织。王冶秋一生相关的历史风云很多,有些故事让后人感到像历史小说般多趣。比如他和冯玉祥的关系,与李霁野的交往,都很特别,其内在的东西,不是一般书本里能够感受到的。“文革’’后期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他倾力甚多,做了许多善事。在中国这样的大国,遗产保护是大难的事情。况且经历了现代革命,他所做的恰是时代不太关顾的事情。在打倒“四旧”,铲除“古文化余孽,,的时代,他面临的困境可想而知。新的社会文化,是从旧有的遗产里滋生的呢,还是观念的产物,一下从天上掉下来呢?深谙鲁迅思想的王冶秋,不是不懂得这些要义。可是又不能置身于时代潮流之外,那就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和一个荒谬的时代周旋。关于考古学,关卡近代史研究,关于博物馆建设,都要做出另一类思维才能达到目的。“文革”期间,文物保护真是难矣哉,只能逆着社会思潮而行。坦仃,就有大苦。主流社会与民间都不理解。这种情况五十年代就开始了。记得郑振铎提出保护文物,就受到茅盾的批评。原因呢,自然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社会主义要新文化,文物局却关注旧文化。用新观念看旧文化可以,可是有旧文化癖的人保护旧文化,就是问题。郑振铎、王冶秋也未能逃出这样的逻辑,他们的路比一般人要难得更多那是自然的了。    二十年代,他在北大听过鲁迅的课,此后心里一直惦念着这位老师。他的喜欢鲁迅,原因很多。思想的深,和生命的真起了很大的作用。鲁迅给他的启示是众多的。在文化遗产领域,鲁迅的鲜活的思想意识,一直在支撑着他,以致在一些重大问题的选择上,深的文化情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鲁迅博物馆听到了许多故事,其中一个是,姜德明先生在万安公墓发现了鲁迅手写的韦素园墓碑斜倒在路边。王冶秋知道后亲自到山上把墓碑驮回来,送到鲁迅博物馆。这块碑至今还在博物馆里。每一年鲁迅祭日到的时候,他都要到西三条鲁迅故居献上花篮。鲁迅对他这代人是个情结。我们了解那时期的文化,多少和鲁迅有关。在鲁迅身后,王冶秋充当了五四文化遗产保护者的角色。在新旧文化之间,他自己深知孰重孰轻,彼此间的关系也处理得很有分寸。现在的年轻人不太容易理解那一代人的心境了。P2-4

后记

孙郁先生,本名孙毅,1957年出生于大连。八十年代毕业于沈阳师院中文系。曾做过知青、文化馆馆员、记者。八十年代末在鲁迅博物馆研究室工作;九十年代初调到《北京日报》文艺部做副刊编辑达十年之久;2002年又回到鲁迅博物馆并主持工作。曾任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的孙先生,为博物馆的建设开拓了崭新的局面。他“除了自身读书写作外,率领馆内同仁,励精图治,编印研究书刊,举办陈列展览,开展学术研讨,推出文化讲座,征集文物资料,等等,一时间,给沉寂的纪念性人物博物馆注入生机无限,将博物馆的特性与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影响亦不可谓不小。”①    作为一位年富力强的学者,他视文学研究为人生的最重要的工作。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孙郁就开始文学创作,八十年代起转入文学批评和研究,长期从事鲁迅和现当代文学研究。主要著作有《鲁迅与周作人》、《鲁迅与胡适》、《周作人和他的苦雨斋》、《鲁迅与陈独秀》、《张中行别传》、《文字后的历史》、《百年苦梦》、《在民国》、《混血的时代》、《远去的群落》等等;主编《回望鲁迅丛书》、《回望周作人丛书》、《倒向鲁迅的天平》、《被亵渎的鲁迅》、《苦境:中国近代文化怪杰心录》等。孙先生整天跟笔下中国近现代文化先贤交往,从他们那里悟出自己人生目标,他追求身与心的自由,珍惜读书写作的好时光,喜欢宁静的书斋。尽管在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任上工作卓有成效,他还是放下正厅级干部不做,毅然辞去了馆长之职,2009年春,到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当教授去了。    我所见到的孙郁始终是那么谦和朴实、憨厚可亲、平易近人,他每天都是忙忙碌碌、来去匆匆,而事无巨细都安排得周全妥帖,让人难以忘怀。读孙郁的著述,是一种精神享受。他的文字平实、老到、儒雅、清新,充满书卷气,引人遐想。    应江苏文艺出版社之约,我邀请孙郁参加《学者随笔》丛书行列,立即得到他的慨允。孙教授治学严谨,出书不喜欢炒冷饭,随即就将近年来未编入文集的文章一一发来,并分类编排,这给编者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捷。    读毕这些随笔,仿佛进入一个五彩斑斓的文化园地,文章所及内容广泛,几乎涉及到文学乃至文化的诸多领域;思绪活跃清晰,语言流畅跳跃,行文纵横捭阖,所及人或事随手拈来,自成章法,令人叹为观止。编选时仅校正个别文字打印不妥之处,按照篇目顺序,画蛇添足地加了几个标题,便于读者阅读。    编完这二十余万字的随笔,仿佛跟着孙郁教授到中国近现代文学宝库中去漫游,也仿佛在看一个精美的中国近现代文学的万花筒,令人目不暇接,而时有惊喜,真很难对此作准确的评价。我最服膺首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孙郁授奖词,就以它作这编后记的小结,也是世人对他的学术成就的公允评价:    孙郁在鲁迅和现代知识分子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对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学与思想文化有独到的理解与论述,是一个具有深厚学养和悲天悯人情怀的学者,这样一个特点,使孙郁的文学批评呈现了别具一格的风貌。他往往能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揭示作家作品的独特意义;知人论世,体贴入微,笔端常常带感情,总能游刃有余地抵达人性的深处,于温文尔雅中见风骨,沉静内敛中藏锋芒。在文体上知性与感性兼备,学理与才情融合,笔调冲淡老到。他延续了中国文章的传统,为当代文学批评提供了另外一种成功的路径。    徐昭武    2010年3月26日

编辑推荐

《学者随笔:文人的胡同》编辑推荐:一位具有深厚学养和悲天悯人情怀的学者关于文学与文化的最新奉献;文字平实、老到、儒雅、清新;知人论世,体贴入微;温文尔雅中见风骨,沉静内敛中藏锋芒。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人的胡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