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打断的转型

出版时间:2011-8-30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作者:黄波  页数:26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选择多个对晚清社会走向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通过发掘更多更一手的史料,对其细致再现与分析,从而揭示出辛亥革命前夕晚清社会转型的真实形态。整部书凝结为两个催人深思的问题:晚清社会转型已经走到了哪一步?这种转型又为什么会被打断?
  本书偏向于社会史的视角,同时也努力避开当代读者所熟悉的宏大事件,即使写,也从大事件中的少为人关注处落笔。书中多篇文章在《随笔》《书屋》《南风窗》《时代周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发表后引起了较大反响。

作者简介

  黄波,湖北宜都人,1973年生。一直以来,坚持怀疑,慢慢信仰。先后从事过会计、公务员等职业,现为南方都市报评论员。关注明初至近代社会文化之变迁,著有《说破英雄惊杀人》《成功的为什么是朱元璋》等作。

书籍目录

序:被打断的转型
1、海龄:鸦片战争中一个尴尬的“殉国者”
汉奸捣鬼:清廷对鸦片战争的一种想像;镇江抗英:最具血性的一战;真相迷离:殉国者的尴尬
2、天有荒年:山西大灾考验下的晚清帝国
清政府的动员能力经受着考验;李提摩太:被疑忌的外来慈善家;用人头挂出来的秩序 ;大灾中的官员群像
3、天津教案:谣言揭开文明冲突的序幕
当谣言成为相互认知的媒介;“八国联军”险些提前入京;真相并不扑朔迷离;巨案了结惹非议
4、崭新的角色:杨乃武案中的《申报》
杨案真相;冤案昭雪的几个因素;《申报》的搅局
5、斯文将丧乎:口水中的同文馆
“蟹行文”关乎军国大事;“世界上的学校,没有同文馆待学生再优的了”;佳子弟岂可拜异类为师?“阔绰是阔绰极了,腐败也是腐败极了”;功在转移风气
6、中断的幼童留美,压抑的少年青春
幼童与美国的相遇;三个关键人物:容闳、曾国藩、李鸿章;哪怕政府出钱,也没人愿去美国;“他生来只习惯于看到压抑的青春”;幼童归国后的命运
7、在马关的李鸿章
李鸿章与日本;暴徒代表了日本民间的情绪;辞锐气竭的窘境;马关归来后的李鸿章
8、从名伶婚姻风波看清末社会变迁
“只为贪看杨月楼”;官府棒打鸳鸯,舆论大为不平;杨月楼、阿宝之归宿;社会变迁冲出了权力的禁锢
9、1900年,慈禧太后在难中
一个七品县令的风险与机遇;“我已完全成一乡姥姥”;都说“多难兴邦”,谁问“难从何来”;接受四方贡献的太后还是中心;光绪最后的抗争;苦难的刺激只有一时之效;离京是逃难,回宫如巡游
10、谁最害怕宪政?
——吴樾行刺出洋五大臣事件再探
炸弹预示宪政之难,慈禧“凄然泪下”;从《暗杀时代》看吴樾们的心路;在异国真切感受宪政;该不该褒美暗杀?
11、“杨翠喜案”:既是权色交易,也是政治斗争
东北危机催生出的腐败机遇;言官一折惊天下;首席军机和他的“庆记公司”;巧妙的“弥缝”,含糊的“查办”;言官制度及其影响;
12、放下你任意挥舞的屠刀
——从就地正法说到清末司法改革
门丁敲诈引发的血案;刑部的疑问:就地处斩,除弊还是立威;清王朝就地正法之由来及积弊;法律专家输给了太后红人;内忧外患中逼着上路的司法改革
13、“只爱娥眉不爱官”
——艳事背后的政治阴霾
纳妓自劾,轰传海内;船娘妖娆;“清流”的漩涡;“清流”是非辨
14、“国运尽矣”:“纯臣”张之洞的哀叹
“八表经营”的笑话;廉洁与奢侈的奇特统一;玩弄袁世凯,却让袁摸到了底牌;“年少探花已白头”;不能让君主杀人杀得手滑;“君民末世自乖离”
15、重审“苏报案”
“苏报案”发生的背景;“苏报案”中的章、邹应予重新评价;清政府的行动;《苏报》与《申报》:中国报业的两条道路
16、长沙抢米:一百年前的群体性事件
小人物悲剧激出的火星;仿佛谁都在对现状不满;事后检讨中的官民歧异;“劣绅”之再认识
17、一颗头颅与一场革命
——清末乱局中的端方之死
从王国维的一首悼诗说起;才子、开明派、渐进改革者端方;要命的铁路;裹上华丽外衣的暴力;
18、“跪着暴动”失败了:“立宪派”的悲情与绝望
立宪派走上前台;宪政之起步:议员叫板军机大臣;“请开国会,断指送行”;“政府已彰明较著不要人民了”;互不妥协葬送了宪政
19、大清王朝最后的崩溃
“举鼎绝膑”的摄政王;请人救命,来的是“催命郎中”;袁世凯吓唬隆裕:怕不怕法国大革命;罪己、解除党罪,最后的救亡策失灵了;隆裕掩面而泣:务要保全我们母子二人性命
20、遗民梁鼎芬的辫子
“言尽有泪,泪尽有血”;“草木有荣枯,臣心终不死”;“好名”乎,“作伪”乎;“愚忠”这顶帽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被打断的转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2条)

 
 

  •   《苏报》压倒《申报》:中国公共舆论的“兰盖病”
    作者:邝海炎
    来源:作者博客


      近些年,时评写作和历史写作的兴起成了中国公共舆论界的一道靓丽风景,但同时能将两者结合起来——“以历史加深时评写作的纵深穿透,以时评砥砺历史写作的问题意识”者则寥寥无几,而黄波兄黄波新著《被打断的转型:晚清真相》则庶几近之。南方周末的刘小磊兄曾在一次饭局上问我黄波年龄,我告诉他:“73年的”,他听后诧异极了:“不会吧,我看他文章,一直以为他至少4、50岁了。”由此可见,黄波的文笔之老辣。

      黄波的老辣,不只是文笔,还表现在选材上。我的大学老师苏全有教授曾说:“目前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有生地、熟地之分,以时间断划则是,熟地: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与辛亥革命,次生熟地: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半生半熟地:中法、中日战争,生地:北洋军阀。 现今治史者喜欢生地,冷淡了熟地。熟地需要精耕细作,生地则尽管需要付出开辟莘莱的艰辛,但粗放式的劳动也可能有收获。熟地研究者人数减少是正常的,一哄而上才是不正常的。”而黄波兄在选材上不避熟地、精耕细作,表现出一种“熟地新垦的精神”,这主要有四个层面:一则,以往晚清史多关注宫闱秘闻和政治斗争,他则更多关注民众的生活事件,比如《申报》在“杨乃武与小白菜”事件中扮演的角色,长沙抢米风潮中的官、绅、民三角博羿;二则,即使是谈“重大事件”,他也是从“新”角度切入,比如他不写鸦片战争,却写了战争中殉国者海龄的尴尬,他不写庚子事变,却写了慈皙逃难的经历和心理;三则,在史料上他大量使用文集、日记、自述、回忆录,比如,他就发现张海林教授的名作《端方与清末新政》主要取材于海外文集和奏稿,近代野史笔记采用的少,因此从梁溪坐观老人的《清代野记》、上海《字林报》里发掘出当时舆论对端方之死的披露,既惋惜这位晚清开明官员的悲剧,更多“失去敬畏的革命将人性之恶诱发出来耿耿于怀”。 四则,问题意识出新,比如,对于吴樾行刺出五大臣事件,他念出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晚清革命党人暗杀对象为何多为清廷中开明大臣?”对革命党人反改良的心理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解剖。

      黄波的“熟地新垦”还表现上“历史通识”上。对于革命党津津乐道的《苏报》案,他就认为,清政府的行为就并非完全没有合法性,因为“即使按照‘国家惯例’,一国之政府对公开在媒体上鼓吹杀人的血腥言论也不能不加以制约。清政府的法治理念的确落后了,但即使是用当时最称文明的标准衡量,章太炎和邹容等人也是有罪的,只不过在中西两个法律系统里,其罪行一重一轻罢了。”进而他还指出了苏报案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所起的负面作用:“入民国后,《苏报》及章邹等人被塑造出的光辉形象,使业界中人以追步《苏报》为荣,这样的舆论生态颇堪深思。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与‘革命的’、‘生气勃勃’《苏报》相反,在报史叙述者笔下,和《苏报》同处上海、中国最早报纸之一《申报》,其晚清时期的表现则被打上了‘保守’、‘落伍’的标签。”“可以说,要了解真实的晚清社会必须去读《申报》,《申报》正是以客观报道当下的姿态成为了历史。就当日而言,《申报》的功用正在于,平和而坚定的推动社会转型……可惜的是,此后中国报业在发展路径的选择上,《苏报》压倒了《申报》,新闻媒体不再是‘公器’,而理所当然的成为了特定利益群体的工具。”可以说,这一观点极富历史洞见,他与李泽厚的“救亡压倒启蒙”、朱学勤的“法国式道路压倒英美式道路”一样,切中了20世纪中国政治激进主义的要害。

      其实,“《苏报》压倒《申报》”的现象在法国大革命中也出现过。当时的《政治年鉴》(1777前出版,1788年停刊)在大革命前是最受法国人们欢迎的报纸,每期印数多达2万份(中国20世纪最著名的杂志《新青年》印数也不过1万6千),居当时欧洲之冠。就是在这家报纸上,该报主编兰盖多次向人们发出夸示的警告:即将到来的革命绝不像哲学家和行政改革者所许诺的那样是一场‘和平的转变’;其实任何革命都是一场‘危机’,是决定一个患病的社会生死亡存亡的转折点。兰盖的影响力不止是来自其内容的激进性,更来自于其形式的鼓动性。历史学高毅先生概括出兰盖的写作风格的一些基本特点:1,热衷于把观念的冲突变成人格的冲突,即通过诽谤论敌来宣扬自己的主张,并且用词粗鲁,不加虚饰;2,遇到难关往往归咎于别人的‘阴谋’,大叫有人捣鬼;3,强调宣传一个观点经常讲、反复讲,对论敌要穷追不舍、狠打‘落水狗’。“总之,兰盖在写作上重视的不是理性的启示,而是感情的激发,他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诉诸读者的情绪和感情的超凡能力,是他的巨大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源泉。”高先生的这段总结相当有穿透力,我把它名之为“兰盖病”。

      很显然,黄波所说的“《苏报》压倒《申报》”其实就是“兰盖病”,它点出了公共舆论被极端言论毒化的危险性。究之于中国当下的言论界,由于各种社会矛盾的加剧,体育评论员李承鹏、历史讲座人易中天、童话大王郑渊洁纷纷“韩寒化”,转向写社会评论,这还算健康。而皇汉、铅笔社、乌有之乡、民国控等极左或极右言论沉渣泛起,则有“兰盖病”的趋势。基于此,捧读黄波兄切中时弊的“《苏报》压倒《申报》”说,能不感之叹之忧之思之戒之?
  •   中国近现代史被意识形态涂抹得面目全非,没有真实何谈自鉴,只能自欺欺人。此书洗尽历史铅华,恢复历史真相,尤其是对吴樾行刺出洋五大臣事件的论述尤为得人。
  •   历史重考证,此书活泼而不失严谨,对于我们想当然的晚清,对于那些我们长久以为的东西给出了一个新的视角,确实能引发新的思考。读过一遍后,搁了这么几个月,是我自己又希望再次重温的书。
  •   历史是胜利者的自传,这本书稍微让我们安慰了一些,毕竟她叙述了历史的真相……
  •   颠覆历史常态
  •   想看很久了,但一直没时间看,先买着,有时间再看~~~
  •   帮同事买的,在办公室传阅,广受好评。
  •   确实不错的一本书,提供了一点新的视角
  •   革命一定就比改良好吗?
  •   帮朋友订的,还没到货。朋友说在《随笔》和《南风窗》上看过几篇,感觉很好。
  •   值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之际,关于此历史事件的著作汗牛充栋,不过本书确实别有新意,从一些小事或者大事件的不同角度,为我们客观呈现辛亥革命那段时期中历史的真相。如其中描写端方之死一文,我感慨良多。历史教科书上的保路运动其实无非是四川公司因投机失败,亏空了300万,却要求清政府补偿遭到拒绝后而发动的。而端方这位满族中的优秀人才在赴四川途中因饷银在途中耽搁未及时发放,被士兵割下头颅送给武昌军政府。罗兰夫人在断头台前的一句话“自由、自由,几多恶行假汝之名以行!”在这里改成“革命、革命,几多恶行假汝之名以行!同样成立。”我们要对披着革命的华丽外衣下的暴力行为进行认真审视,引用作者两段话作为总结: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但这并不意味着革命中的任何暴力,都能自动享有道德非议的豁免权。……革命不一定要与道德亦步亦趋,但不受道德约束、全然失去敬畏的革命,终究会将人性之恶全部诱发出来。因此辛亥革命前后发生的吴樾行刺出洋五大臣事件以及苏报案,从客观角度看都不值得赞许,前者在当今社会可以定性为恐怖活动,后者则扭曲了新闻客观、公正、理性的本质,只是似乎在革命的名义下显得崇高,得到推崇。惜乎,在风起云涌的革命年代,理性思考似乎都是不合时宜的,在狂热的人群眼中都是另类或敌对份子,只有在尘埃落定后,才可见其珍贵,但是造成的损失,对民族、国家的损伤往往无法挽回与弥补。
  •   本书以通俗的笔法,诉说晚清中国改革的悲剧性命运。本书选取了一些看起来不大起眼的事情,来透视晚清改革的大局,是非常独到的。本书的价格也不贵,可以说物超所值。
  •   跳出正史看正史,重新审视晚清的人和事。
  •   此书很小,不过挺喜欢这种截取历史片段的小文字。
  •   小事件,大历史
  •   历史不能假设,也无法假设。
  •   可以了解当年历史,直得一看
  •   还是不错的,有些角度挺有意思。读起来也挺有意思的。
  •   仔细读了之后 发现确实值得让人深思 写的很好
  •   还可以的一本书。。。。
  •   资料宏富,全景描述民国知识分子的历程。只是缺少思考的深度。
  •   看着之前的评论以为会是本不错的书,兴冲冲的的买下。到手后却有种**的感觉。书名是《被打断的转折--晚清真相》,全书倒都是在叙述这些晚清真相,只是并没有太多关于“被打断的转折的具体分析,不过是在转述其他史籍报纸中的奇闻异事与八卦新闻罢了,让我觉得比较像一本火车站专卖给旅客火车上看打法世间的书,没有什么真正的深度。建议希望对晚清有更深入了解的朋友不要购买,这不过是一本借着去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炒晚清冷饭的一本无聊之作。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