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作者:黄波 页数:231 字数:205000
Tag标签:无
前言
窥破文字的迷障 我曾经应约为《杂文选刊》写过一篇题为《窥破文字的迷障》的所谓“创作谈”,文章很短,先录在下面: 自有文字以来,人类文明史渐趋辉煌。但文字这东西传承文明,也同时在设下无数迷障。这迷障有社会、文化、经济等各种原因,也有无心与有意之别,但最重要的一点,当“自由思想独立精神”成为一种奢侈品甚至被视为某种忌讳时,文字的迷障就不期然而然地降临了。 我喜欢去努力窥破文字的迷障,《十字坡上的冤魂》和《“一生都像是在否定里生活”》是两次尝试。对国人那种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英雄观,我困惑已久:十字坡上快意恩仇的武松、张青让人迷狂,为“英雄”衬色、垫底的十字坡上的冤魂却无人注意,这是一种怎样的国民性?于是我写了一组关于《水浒》的文字,总题为《说破英雄惊杀人》,陆续发表后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包括《文汇报》笔会版等多家媒体为这组文字开辟了专栏,网上也转载如潮。我对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境遇和心态感兴趣,搜集了许多史料,也写下了杂文、随笔多篇,《“一生都像是在否定里生活”》则是我这方面探究的一个小切口,通过冯至先生这一个案,我希望能够让人思索:为什么自轻自贱会成为现代知识分子的一种生活常态?究竟是什么力量逼使中国知识分子自轻自贱?这种自轻自贱与哲学上的“否定”有何区别?它对国家民族的危害又在哪里?……从文章发表以后的反响看,部分实现了我的目标,我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默契而欣慰。 文章中提到的《说破英雄惊杀人》,是我十几年来阅读《水浒》的一点随感,现已结集成书,已于2007年12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而“我对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境遇和心态感兴趣”云云,这种兴趣的一个远非丰茂的结果就是现在这本名为《真实与幻影》的小书。 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走过怎样的道路,我相信拿起这本书的人不会比我知道的少。我所做的工作是,对各种资料,哪怕是非常普通极易见到的资料,进行比勘,从中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问题,说到底,仍然是在努力“窥破文字的迷障”。我的企愿是,如果一篇文章能够发现一个问题,积累得多了,庶几我们就能够回答这样的大问题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知识分子?这样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昭示着什么?鉴往知今,当下的知识分子应该如何自处?……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奢望,实际效果如何,请读者批评。 研究近现代知识分子的人很多,在写这篇序言的时候,我不能不心怀感激地提及这样一些荜路蓝缕者:谢泳,许纪霖,丁东,范泓,傅国涌,张耀杰,……不敢自承为他们的“后劲”,因为除了个人天份的限制以外,客观条件也是一大要素。探究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工作中,第一位、最基础的工作是尽可能多地搜集原始资料,但说了也许读者会不相信,本书所引用的参考书目,没有一种是从公共图书馆中得来的。我原在一个内陆的小城,那里的藏书似乎不比我的私家藏书多多少,现在我暂时栖息于一个据称要向“国际大都市”迈进的城市里,可这里的图书馆,我仍然是进一次就会失望一次。因此,我虽然利用网络,相对丰富了我个人的藏书,使资料运用中还不致捉襟见衬,但“研究”二字,是万不敢当的,只好说是个人对那代知识分子的匆匆一瞥罢了。自然,这匆匆一瞥的缺陷几乎不言而喻,也许唯一可以自慰的,这一瞥还不失个人化,此外,在一瞥中我坚持知人论世,坚持对那一代知识分子作“同情之理解”。 本书中结集的文字都在国内媒体公开发表过,不弃涓埃大度接纳它们的包括《随笔》、《书屋》、《博览群书》、《东方文化》、《社会科学论坛》、《南方周末》等很有尊严的媒体,容我在这里对这些报刊(有的可能已成历史)和编辑表示敬意。由于各种原因,有的文章发表时或小有删改,现在结集,悉依我写作时的原貌,当然,文责自负。 自小读书就不喜欢长长的序言。轮到自己,却不知不觉间罗罗嗦嗦了这么多。最后,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的朋友和师长,还有家人,真诚地道一声“谢谢”!这是我的第三本小书,但愿与前两本相比,它能带给你们稍稍多一点的阅读快感。 2010年12月于宜昌
内容概要
近世文人之命运折射出中国百年风雨历程,作者通过披阅大量第一手资料,对胡适、何廉、蒋廷黻、翁文灏、张东荪、张君劢、梁漱溟、朱自清、吴恩裕等人的遭际和心态作了深层次解读,坚持论从史出和“同情之理解”,文本内蕴悲悯之色彩,极富个人化,堪称近世文人群体的一幅心灵画像。
作者简介
黄波,1973年生,湖北宜都人,现为南方都市报评论员。好读书,不求甚解,偶作文,但慕适意。关注明初至近代社会文化之变迁,出版有《说破英雄惊杀人》(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版)、《真实与幻影:近世文人纵横谈》(台湾秀威出版社2008年版)、《成功的为什么是朱元璋》(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被打断的转型:晚清真相》(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书籍目录
窥破文字的迷障(自序)
第一辑 时代与人
“平生自问尚无羞”——书生翁文灏
在孔子与罗素之间——漫说张申府
“书生谋国直堪笑”——关于张东荪
“丁在君这个人”
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命运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两个年头
一个没有失败的“失败者”——“民国宪法之父”张君劢
说到“英雄”一涕然——陈其美及其时代
真实与幻影——朱自清的1948年
“北京政变”中的胡适
晏阳初——不同的视角
秧歌与大变动时代的知识分子
“昔时赵李今……”
从政治学家到红学家的吴恩裕
第二辑 性情与命运
杨度:市井有谁知国士
“知堂谈吃”有新篇
唱样板戏的俞平伯
残缺的《最后一次讲演》
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读《沈祖棻诗词集》
“政治装饰品”的心曲——《蒋廷黻回忆录》、《何廉回忆录》读后
新闻史上的“范长江现象”
历史的误会——作为“战国策派”文人的陈铨
闻朱关系考
寂寞一诗翁
关于晚年周作人的两三件事
第三辑 现象解读
独立人格是怎样失去的?
模糊的“思想受难者”形象
宽容的底线及其他——再探“思想受难者”的施难等问题
接受忏悔,我们准备好了吗?
重读吴晗的杂文
如果哈耶克读民国史
要不要“回到傅斯年”?——“历史科学中两条道路斗争”的再解读
托克维尔的启示
从梁启超家书看王国维之死
世运变迁与文人隐疾
章节摘录
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政坛上,涌动了一股“学者从政”的小小浪潮,著名者如名满天下的胡适,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史学家蒋廷黻,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主任、经济学家何廉,而其中官位最高、经历最曲折者当属地质学家翁文灏,他做到了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的高位,晚年又翩然海外来归,以政协委员终老。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及应该如何团结“善意地向我们提意见的民主人士”时,专门点到了翁文灏,说他是“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算是未盖棺而论先定。 “翁文灏(1889-1971),浙江鄞县人。字咏霓,早年留学比利时,获物理及地质学博士学位。1912年回国,任农商部矿政司司长等职。1914年任北京政府地质调查所矿产股股长等职。1918年代理所长。1922年起任清华大学地质系教授、主任,曾先后出席太平洋科学会议、国际地质会议等,首次提出燕山运动在中国的存在及意义。1931年,一度代理清华大学校长职务。1932年被国民政府委为教育部长,辞未就。1935年初,出任国防设计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1937年4月,以中国特使团秘书长身份,随孔祥熙到英国参加英王乔治六世加冕典礼。6月,访问德国,旋赴苏联考察。1938年1月,任经济部长兼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工矿调整处处长,负责军需生产。1943年9月,主持同美国战时生产局局长纳尔森及赫尔利关于中美两国军事经济合作计划会谈。同年11月,工矿调整处改称战时生产局,兼任局长。1945年当选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并任行政院副院长。1948年5月任行政院院长。11月辞职。1949年曾任总统府秘书长。离职后,于1950年由香港去法国讲学,次年从法国经香港回北京。后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委、台湾和平解放工作委员会委员。1971年1月17日,在北京病逝。著有《中国矿产志略》《甘肃地震考》《椎指集》等。”[1]从这个辞条可以看出,翁文灏的人生在1935年判然两途。作为学者的翁文灏,曾在近代中国大放异彩,手头有一本《翁文灏选集》,书后附有《翁文灏在我国名列第一的贡献》,计有十一项: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中国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的编写者;第一位撰写中国矿产志的中国学者;中国第一张全国地质图的编制者;第一位代表中国出席国际地质会议的地质学者;……[2]对作为科学家的翁文灏,如今的评价已趋一致,尤为难得的是,他在科研方面的组织和管理上的才能也早有定评。中国近世文人学者多多少少都与政治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而以翁文灏的天性,他本应是一粹然学者、书生。他虽然也被视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但和丁文江等这批朋友不同,他不仅有浓厚的专业关怀,而且骨子里是相信科学救国的。职是之故,翁文灏先后两次婉拒了国民政府的征召。然而对近世知识分子,政治这东西简直就是胡适所说的“不要儿子,儿子来了”。一个对做官没有兴趣相信科学救国的学者最终还是走上了政治前台,甚至一发不可收,在一个被世人目为腐朽无能的政府内阁中挂了头牌。回首前尘,其中可有几分宿命的意味?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初见黄波的名字,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他的杂文随笔,偏重从文史的角度介入现实,有时且颇老辣,属于当时纸媒荒芜苍白版面上“横空出世”的几位作者之一。起初以为是哪位文章老手的化名,后来才知道是位有文化和思想准备的年轻人,乃生“后生可畏”的欣慰。说这话,不敢倚老卖老,不仅因无老可卖,更因为从此我见到他的文章,必要一读为快,文章贵有新见,每有会心,时常获益,名字由生而熟,遂感到仿佛杂文界的老朋友一般了。 ——邵燕祥(著名诗人,杂文家) 黄波文章写得有趣味,有见识,又好读,耐读。一些看似老生常谈的话题,到了他笔下总能找到述说的角度,往往令人眼前一亮。他写旧人旧事,承认“是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磊”,笔下写的是过去,心里想的是当下。 ——向继东(著名学者,资深媒体人) 黄波是我敬重的六七个“70后”杂文随笔作者之一。首先敬佩他从官衙出走的勇气,有颜回式的安贫乐道和好学精神,却不想效颜回的“不违如愚”,耻于做“笔杆子”。第二,佩服他的自学能力,除了做学问的记性更有思辨的悟性,这也是他敢于“出走”的底气所在。第三,他关心时事,说“宁为愤青”,其实他的文章是“节之以礼”的,大概是有意以胡适的绅士文风为师吧? ——鄢烈山(著名杂文家、评论家) 近年关于民国历史的读物很多,但黄波关于民国历史的文章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有自己的热情和判断,有自己的历史情怀。 ——谢泳(著名学者,厦门大学教授) 黄波是文史作者中具有独立思想和精神穿透力的新锐。阅读他清理历史旧账的长文短章,总能让我收获到一些意外的惊喜和心灵的触动。 ——张耀杰(著名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在70后的朋友中, 具有文史根底和独立见解的黄波十分难得,他的文字是朴实的,却常常能给人一些新的启发。 ——傅国涌(著名学者,自由撰稿人)
编辑推荐
《真实与幻影:近世文人之心灵画像》对胡适、何廉、蒋廷黻、翁文灏、张东荪、张君劢、梁漱溟、朱自清、吴恩裕等人的遭际和心态作了深层次解读,如应用托克维尔关于路易十六的论述谈慈禧新政,从孙中山独赏陈其美看近代畸形政党政治,发现朱自清非因穷饿而死,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之横遭阉割,闻一多和朱自清并非知交,秧歌作为革命符号的话语霸权,文化保守主义知识分子何以多耻感,49年后在国家权力的威压下,不可能再有赵明诚李清照一类“文章知己、患难夫妻”等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