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作者:(法) 加缪 页数:277 字数:200000 译者:闫正坤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荒谬的自由》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散文丛书”之一。
《荒谬的自由》收录由加缪创作的《西西弗斯的神话》、《阿尔及尔之夏》、《艺术家与他的时代》、《海伦的放逐》、《弥诺陶洛斯或奥兰小憩》、《重返提帕萨》、《临近之海》、《杏树》、《地狱中的普罗米修斯》、《无史之城掠影》、《谜》、《纽约的雨》、《提帕萨的婚礼》、《杰米拉的风》、《沙漠》等数十篇散文随笔佳作。
书籍目录
西西弗斯的神话
序言
致帕斯卡·皮亚
荒谬与自杀
荒谬的墙
哲学意义的自杀
荒谬的自由
荒谬的人
唐璜主义
戏剧
征服
荒谬的创造
基里洛夫
瞬间的创造
西西弗斯遭受了天谴
附录:卡夫卡作品中的希望与荒谬
阿尔及尔之夏
艺术家与他的时代
海伦的放逐
弥诺陶洛斯或奥兰小憩
重返提帕萨
临近之海
杏树
地狱中的普罗米修斯
无史之城掠影
谜
纽约的雨
提帕萨的婚礼
杰米拉的风
沙漠
1956年版《局外人》序
反悖
未置可否
魂销神灭
热爱生活
一体两面
《一体两面》1958年再版序言
关于《鼠疫》给罗兰·巴特的信
给P.B.的信
章节摘录
哲学意义的自杀 尽管有了以上的分析,荒谬之感仍然并非荒谬的定义。前者为后者打下了基础,仅此而已。除了在对宇宙做出判断的那一瞬间以外,荒谬之感便脱离了定义的规制。相应的,它有了进一步拓展的机会。它是活生生的感觉;换言之,它必会死亡,否则必会有所响动。因此我们聚到了一起,正是为了讨论这些论题。但同样的,这里让我在意的不是作品或作家的心智,对他们进行评论总是在要求另一种形式和地位。而我真正感兴趣的是发现他们论断中的共同之处。也许,他们的心智从来没有这么大相径庭过。然而让我们感到完全相同的是他们精神之旅中所历经的风物。同样,尽管认知的区域不尽相同,终结旅途的呐喊却以同样的方式响起在他们身边。显然,我们刚刚回顾的思想家们遇到了相同的气氛。 要说那是一种致命的气氛,这无异于又是在玩弄文字游戏。不过,处在窒息的天空之下,每一个人都被迫作出选择,要么马上离开,要么继续留下。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寻觅前一种情况中人们离开的方式以及后一种情况下人们继续留下的原因。这就是我如何做到在存在主义哲学的诸多结论中定义了自杀问题并明晰了其他我们可能感兴趣的问题的。 但首先我想绕过主题一下,说说题外话:迄今,我们设法从外围限定了荒谬,然而我们通过直接分析,一方面尽力解释荒谬的意义,另一方面又讨论其所涉及到的种种结果,那么你可能会好奇这种方式所作出的定义其准度和效度如何。 如果我指控一个无辜之人犯了弥天大罪,如果我说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觊觎自己的妹妹,那么他会反驳说,这是荒谬的。他的义愤填膺有着滑稽的一面,不过也存在了本质的道理。道德高尚之人的反驳证明了我归咎于他的行为与他一生遵循的原则之间有着决定性的矛盾。“太荒谬了”不但意味着“这不可能”,而且意含了“这前后矛盾”。如果我看见一个佩戴宝剑的人攻击手持机枪的队伍,我肯定认为他的行为是荒谬的。我得出这种结论只是鉴于他的意图与遭遇现实之间的失衡以及我所注意到他的实力与他所目测目标之间的矛盾。同理,当荒谬与这些浅显的事实所促成的裁定相左时,我们就应当把这一判决视为荒谬不可靠的。同样是荒谬的论证,我们只有比较了这种推理的诸多结果和人们欲建立起来的逻辑事实才能做出论证。在所有这些从简单之极到复杂之至的案例中,荒谬的程度与我用来做比较事物之间的差距是成正比的。世上有荒谬的婚姻、荒谬的挑战、荒谬的积怨、荒谬的沉默、荒谬的战争与和平。不管是以上何种事物,荒谬之感总是比较得出的结果。因此,我有理由说,荒谬之感并不是来源于对某个行为和印象的端详审视,它是从一个独立的事实与某种现实,从某种行为与超越这种行为的世界之间的比较中进发出来的。荒谬的本质是离异。它不栖身于被比较的两个要素之中,它是诞生于这两种要素间的对峙之中。 因此就这个独特的问题而言,从智力的层面上,我能说,荒谬既不在于人(如果这样的隐喻有意义的话)也不存在于世,而是存在于二者之间。此时,荒谬是联系二者的唯一纽带。若让我指认事实,我知道人想做什么,知道世界为他提高了什么,而现在我敢说,我也知道什么东西联系了他们。无限深挖这个问题就会发现,单单一个必然就足以告慰那些探求奥秘的人了。他们只需从中获取一切的结果。 其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方法准则。这古怪的三位一体于是就这样被公之于众了。诚然,它不算是一个惊人的大发现,但是它却与经验假设有相似之处,因为它无限简单而同时又无限复杂。它第一大特征就是不可再分性。破坏了它的任一构成要件就破坏了它的整体结构。人类心智以外没有荒谬。因此,荒谬如万物一样会因消亡而结束。同样的,荒谬也不可能存在这世界之外的任何地方。正是根据这样的基础法则,我断定荒谬的概念是至关重要的,并且它立于吾人之诸真理的第一位。此先提及的方法准则就出现于此。如果我断定某物是真实的,我就应该维持它的存在。如果我试图解决一个难题,那我至少不一定凭借这种解决过程本身而避开了难题中的任一要件。对我来说,一个单独的假设就是荒谬。毕竟,我的调查其首要且唯一的条件便是维护这一让我极为尴尬的东西,而最终,我应尊重在此之中我所认同的本质。因此,我只是将它定义为一种对峙,一场无休止的争斗。 倘若把这种荒谬的逻辑贯彻至结论之中,那我必须承认,争斗暗含了缺失的希望(与失望毫无关系)、频繁的否定(与摒弃不可混淆)和意识的欲求不满(需与不成熟的躁动相区分)。一切摧毁、(或用把戏或用暴力)驱赶这些需要的东西,(首先便是赞同结束背离的状态),都会断送荒谬,贬低人们预先的态度。荒谬只因人们意见分歧才具有了意义。 还存在这样一个显见且看似合乎道义的事实,即:一个人永远是自身既定真理的牺牲品。一旦他认同这些真理,除非付出一定代价,否则他将永无法脱身。一个已经意识到荒谬的人必将与荒谬为伍。一个缺失了希望也意识到这一点的人就不再属于未来。这是自然而然的事实。但这之所以在情理中是因为他努力想脱离由他创造出来的世界。我们此前一直所说的一切都因为这个悖论的存在才有意义。那些始于对理性主义批判的人们业已承认荒谬之气氛,因而,我们从这一点出发审视他们阐述结果的方式则将受益匪浅。 现在,若只论存在主义哲学,我看到它的所有思想都无一例外建议我逃跑。在人类封闭的宇宙中,这类古怪的推理从荒谬出发,穿过理性的废墟,把排挤它们的东西奉若神明并在使他们一洗如贫的世界中找寻理性的希望。这种强迫的希望就是一切宗教的本质。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 我这里只是把一些舍斯托夫和克尔凯郭尔视之为珍宝的论题当做例证分析一下。事实上,雅斯贝尔斯所使用夸张的表现为这种态度提供了典型例证。其他问题将会随之变得更加清晰。雅斯贝尔斯并没有能力实现超验,也没有能力探索经验的深层含义或意识到自己的宇宙因为这一失败而动荡不安。他是否会前进或至少从失败中得出结论呢?他做出的贡献并无任何新意。他在经验中得到的只是自己无能的证明,却找不到机会推断出任何令人满意的原则。然而,就像他对自己所说的那样,在没有任何合理证明的情况下,他突然同时肯定了超验主义、经验的本质和生命的超人意义。他写道:“失败难道没有在任何可能的解释和诠释之外否认缺失而指认超越的存在吗?”这种突然产生的存在通过人类盲目的自信行为解释一切。雅斯贝尔斯把它定义成“普遍与特殊之间不可思议的统一”。于是,荒谬就变成广泛意义上的神祗,而这种对理解的无能为力就变成了照亮一切的存在。任何逻辑都没法接受这种推理。我暂且把它称之为飞跃。看似矛盾但我们完全可以理解的是,雅斯贝尔斯以他无限的耐心所极力去体会的超验是无法实现的,因为这种接近愈加短暂,这一定义就越空泛无物,而超验对他来讲就愈加真实;因为他也用莫大的激情去证明他的解释能力和世界经验的非理性之间的差距与超验的正比关系。这样看来,雅斯贝尔斯越加痛苦地想去摧毁理性先人为主的看法,他越将以更彻底的方式来解释世界。这位羞辱思想的门徒希求在羞辱的尽头之后找到重生的深层次含义。 神秘的思想以此渐为我们所熟知。如同任何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也是合情合理的。不过,现在我正要开始说明的是,我是严肃对待某个问题的。我没有预先判断这种态度或它教化之力的普遍价值,我只打算思考一下:这种态度是否能够回答我所设定的条件,是否等同我所关注的争议。于是我回到了舍斯托夫这里。一个评论家曾引述了他的这样一段话,甚是让人玩味。 他说,“真正的出路只有一个,就在世人仅凭判断看不到出路的地方。若非如此,我们何以还需要上帝呢?我们皈依上帝,只是为了求得不可能的东西。至于那些可能的东西,人们业已得到了满足。”如果存在舍斯托夫哲学的话,我敢说,这段话就可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因为,在舍斯托夫激情飞扬的分析的结尾部分,他发现了一切存在的本质荒谬性,但他并没有说,“这就是荒谬”,而是说,“这就是上帝:我们必须依赖他,即使他并不存在于我们任何理性范畴之中。”为了不至于产生理解上的混乱,这位俄国哲学家甚至暗示说,这个上帝可能是充满仇恨和憎恶,他既难以理解又满是矛盾;然而,他的面孔越发丑陋,他的能力就越发至高无上。上帝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的含混不一,而这一明证就是他的非人性。人类必须飞跃至上帝之处,并凭借这种飞跃,摆脱理性的种种幻念。于是对于舍斯托夫而言,接受荒谬的同时就意味着荒谬本身。意识到荒谬,就是接受荒谬,而舍斯托夫思想的整个逻辑都致力于揭示荒谬,并同时让与荒谬相关的极大希望进发出来。我仍要重申:这种态度是正当合理的。我一直在这里坚持要单独思考某种问题以及其全部结果,但我不必详查某种思想或某一信仰行为所引发的情感。我有一生的时间去考察它。我知道,舍斯托夫的态度让理性主义者感到不快。但我还感到,道理站在了舍斯托夫的一边,而不是理性主义者的一边,而我只是想知道,他是否始终如一地听从荒谬的发号施令。 现在,如果承认荒谬是在希望的对立面上,那么我们会看到,舍斯托夫的存在主义思想预先假设并证明了荒谬的存在,但其目的只是为了驱逐它。思想的细微之处在于他运用了魔法师的感情把戏。在其他的文献中,舍斯托夫把他的荒谬与当下的道德和理性对立起来,并称之为真理和救赎。因此,就本质而言,荒谬的定义中包含了舍斯托夫的默许。而如果承认这一概念的所有权力蕴含在它与我们本初希望的背道而驰之中,如果人们感到荒谬的依存需要个人的否定,那么人们就会清楚地看到,为了到达不可思议却心满意足的永恒,它已经失去了自己真实的一面,失去了人的个性和相对性。如果荒谬存在,那它必存在于人的宇宙之中。从荒谬的概念转化成通往永叵跳板的那一瞬间开始,它就断绝了与人类清醒神智间的联系。于是,荒谬不再是人类确信否认它存在的明证,也避开了争斗。这样,荒谬与人融为一体,并在二者的交流之中导致了它的本质特征——对立、撕裂、离异——的消失。这种飞跃就是一种逃避。舍斯托夫喜好引用哈姆雷特的名言,“时间紊乱无序”,并带着一种野蛮希望将其记录在案。这似乎是他独有的,因为哈姆雷特使用这句话不曾有过这层意思,莎士比亚也没有这么思考过。非理性的陶醉与狂喜使得清明的心智远离荒谬。对于舍斯托夫,理性一无是处,但那儿有某种超出理性之外的东西。对于一个荒谬的心智,理性也是一无是处的,不过那儿却不存在任何理性以外的东西。 这种飞跃至少能够对我们有所启发,让我们多思考一点荒谬的真实本质。我们知道,荒谬只有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才有价值,并且更重要的是,它诞生于比较的过程之中,而不是比较的双方。舍斯托夫恰恰是把中心偏向其中的一方,从而打破了平衡。只有在我们能够理解并解释许多事情的范围内,我们才可以阐释求知的欲望和对绝对性的留恋。完全地否认理性是徒劳无益的。理性有它的秩序;在秩序内:它是有效的。严格意义上说,这一秩序就是人类的经验。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弄清楚一切的原因。如果我们做不到,荒谬此时诞生了,那它就恰恰诞生于有效却有限的理性与不断复苏的非理性之间的交合之处。现在,当舍斯托夫起身抨击黑格尔式的主张,如“太阳系的运动必须依照其永恒不变的法则,而这些法则就是太阳系的理性”的时候,当他激情四射企图颠覆斯宾诺莎的理性主义之时,事实上,他恰恰倾向于“所有理性皆虚荣”的结论。他正是通过一个自然却不合逻辑的反转,得出了非理性优于理性的结论。但这个过渡却不明晰,因为极限的概念和层次的概念可能会有所影响。自然法则会一直有效,直到达到了某一极限。超出了这一极限,它们就会反转而产生荒谬。或者,这些法则处在描述的层次还可以自圆其说,而并不因此在解释的层次上就是正确的。 ……
编辑推荐
加缪的创作特色是用白描手法,极其客观地表现人物的一言一行。文笔简洁、明快、朴实,保持传统的优雅笔调和纯正风格。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散文丛书》之《荒谬的自由》一书收录的是由其创作的散文随笔佳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