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富强到文雅

出版时间:2010-05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作者:凤凰书品 编,王鲁湘 主持  页数:219  
Tag标签:无  

前言

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于2000年开讲,至今已有五百多位演讲者登台,四位主持人接力主持,千余学生现场听讲提问,亿万电视观众一起跟堂收看——这些数字都体现出一种坚守:我们的民族和文化,需要更多学术殿堂独立思想的浸润和引悟。当年我们创立这档节目时,找不到另外的成功范本,对于它后来的影响力,我们以为是一种“意外的收获”。其实它又潜藏着必然的因子。把大中华文化圈知名学者的最新学术思想成果,从小众范畴搬进国民大课堂,是方法,也是态度。这个课堂没有任何偏见,强调“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于是,相对静态的演讲,被传播放大,而思想的厚重,又随了传播远走,中华文明的高山流水,惠泽于四野。

内容概要

从温饱迈向小康,中国人的富裕程度提高了。然而,贵族精神的缺失、富而不贵的隐痛,却一直困扰着国人的精神生活,影响着中国的形象,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如何反思金钱至上的功利主义?如何描画当下国人的精神图谱?如何感受衣、食、住、行中的美?如何让文雅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本书将带领大家深入思考这些问题。

作者简介

王鲁湘,学者,凤凰卫视主持人。1956年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著有《黄宾虹》《中国古代文化遗迹》等。策划制作电视文化栏目《纵横中国》《文化大观园》《世纪大讲堂》等。

书籍目录

刘再复:中国贵族精神的命运甘阳:第二次思想解放甘阳:从富强走向文雅蒋勋:衣食住行中的美蒋勋:美在味觉中觉醒王康:世界图景中的“五四”何怀宏:三十年社会道德变迁朱大可:大众文化的历史与现状龚鹏程:儒学复兴的隐忧周桂钿:现代社会的义利之辨童世骏:当代中国的精神困境

章节摘录

通过这些例子我想指出,只有在不忘记第一次思想解放的前提下,我们才能着手谈第二次思想解放,谈摆脱西方迷信。我们今天对西方的批判、审视、检讨,和第一次思想解放以前那种简单化的、意识形态化的否定西方完全不同。这是在相当深刻地了解西方的基础上来甄别、判断,以及根据自己的眼光看待他们的各种模式、理论与中国的相适性到底如何。甚至我们说“西方”这个概念都过于笼统,因为西方本身有无数多的理论和潮流。我们说的“西方”很可能是指在某一段时间内占主流、占上风的学术潮流。这些必须分辨清楚,否则会导致一种毫无意义的论辩和互相指责。我今天说的“第二次思想解放”实际上从九十年代初就开始了。1991年,现在香港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的王绍光教授刚刚从康奈尔大学毕业,他当时发表了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建设强大的民主国家》。王绍光强调,在向市场过渡的同时,并不是要弱化国家,而是要强化国家;我们需要争取和建立民主,但民主与强大的国家并不矛盾。

媒体关注与评论

贵族精神的缺失造成我们“象牙之塔”的瓦解和逍遥精神的消失,造成我们社会生活习俗、语言以及审美趣味的粗鄙化,造成我们富了以后不知道该怎么办。  ——刘再复只有出了不以挣钱做生意为最高人生理想的人,一个民族才会富有思想和创造力,才能受到人们的尊重。  ——甘阳美,其实是回来做自己。我能够不被整个社会的流行所干扰,知道自己要什么,该怎么选择,这是大智慧。  ——蒋勋与其批判一个社会没有信仰、存在信仰危机,不如自己去寻找、探索信仰。也许你的探索会感染别人,也许不会,但最重要的是自己去寻找。  ——何怀宏

编辑推荐

《从富强到文雅》:凤凰卫视,凤凰出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从富强到文雅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4条)

 
 

  •   从五四运动以来,“国富民强”就一直是中国人不懈追求的梦想。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的经济建设确实也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但是追求经济发展就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吗?下一步我们应当何去何从?

    这个问题,很多学者也在思考。《从富强到文雅》一书,集结了刘再复、甘阳、蒋勋、王康等九位当代杰出学者,通过十一篇文章,从文学、哲学、美学、儒学等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对此做出了回答。其中一个一致的观点,就是建设文化,从富强走向文雅。

    中国一直是在跛足前行的。我们经济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造就了大批的财富新贵,但我们的文化并没有得到和经济同步的发展,甚至一直在衰退。虽然我们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但它没有得到延续,在一个功利的社会更是难以获得新生。以至于现在只有贵族,没有贵族精神。如刘再复所说,贵族精神的缺失造成我们“象牙之塔”的瓦解和逍遥精神的消失,造成我们社会生活习俗、语言以及审美趣味的粗鄙化,造成我们富了以后不知道该怎么办。

    同样的,这也导致我们陷入了一场严重的精神危机。没有文化,没有信仰,诚信的缺失、道德的缺失便成为这个社会的通病,“一切向钱看”反而是理所当然。这不仅是社会的弊病,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甘阳就说:“如果所有人关心的只是挣钱,这样的社会,即使经济发展再好,也并不能为人所敬重。”“只有出了不以挣钱做生意为最高人生理想的人,一个民族才会富有思想和创造力,才能受到人们的尊重。”

    中国一直在强调大国崛起,实现民族复兴。如果经济是硬实力,文化就是软实力。只是把经济提升上去了,对民族复兴于事无补,毕竟文化才是联系一个民族的纽带,才是一个民族存在的关键所在。在一个狂热追逐利益的时代,《从富强到文雅》让我们看到了还有人对文化缺失的担忧。可惜,这样清醒的人还是太少太少。从富强到文雅,我们离文雅还有多远?
  •   义与利之辨、富与贵之别、物质与精神之矛盾,已拷问当代社会甚久。主持人王鲁湘对话刘再复、甘阳、蒋勋、王康、何怀宏、朱大可等精英学者,从文学、哲学、美学、儒学等不同角度,在新与旧、中与西、破与立、义与利的冲突中,试图寻求民族精神的复兴路线图。凤凰卫视出版中心将主持人王鲁湘的对话编入成书,是值得一看。
  •   下午刚刚收到书便翻开阅读,感悟颇深。在当当买过很多很多的书,这本是唯一唤起我沉寂多年对于文化思想的追求的读物。由于浸淫在激烈社会竞争和对于金钱崇拜的当下,似乎很少关心读了多少书,给了自己多少空间,享受了多少身边的“美”。然而,仅仅一个下午,突然好像在心灵的某个小角落里,扒出了尘封多年的那一点点对文学、文化的渴望与追求。
    读到刘再复对于“贵族精神”的剖析,我想社会上很多,包括我自己这样的年轻人大多是对于“贵族生活”有所追求,但细细想来“自尊、自律、自明”的“贵族精神”被完全被剥离了,或者说是根本没有想到。恰恰,这才是一种应有的追求和价值取向。“富而好学,富而好礼。”才是应终极目标,而不是单纯的暴发户式的生活方式。
    甘阳,“对功利主义的反思”一章,对我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情况都是深入的思考,我觉得颇有见地。比如,对于中国中小学教育的肯定。作为一个经历过中国中小学教育熏陶,经历过高考的八零后,出了国门以后便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扎实地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的坚实基础。作为经济类学生,以与数学有关的类似经济学的大学基础科目为例,自己比欧美国家当地学生的接受能力显然要强,理解也更深刻具体。这不得不归功于中小学孰能生巧式的学习模式。在批判应试教育的不合理性的同时,其优势也有一定的凸显。但当谈到高等教育,我也和甘阳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由于在中国上过一年的本科,后又去北美继续读本科,其大学的学习氛围,学术环境都大相径庭。国内的大学氛围过于功利化,软件的建设十分缺失。举个自己感触最深的例子吧。关于图书资料的查询,北美一个大学图书馆的学科资料可能比我们一个地区图书馆的资料都要丰富,而且容易查找,网络上基本都有电子版本,而这里,我有一次去区域图书馆查找科目相关的书籍,百分之三十是没有找到的,工作人员说一句没有就完事了,更不要说我们这边的网络资源了。同样的情况在北美大学,工作人员却会尽量联系附近的资源,给予最大的资料内容的支持。所以,我想把中国中小学培养出来的金鹰学生送到这样环境的大学里去真的有些屈才了。
    同样,着本书还有一章是关于生活中的美的发现,我也很喜欢,“美”与“忙”是绝对对立的,我想,在忙碌的今天,追求事业和生活质量的同时,停一停,看看身边的风景,留意生活的美好事物才不会留下遗憾,否则终究会有所缺失。
    看了很多学者的观点和认识,也隐隐感到有些知识分子对“商”骨子里是有着某种“看不起”的,现在社会,达到某种平衡确实不宜,但我想,没有负担的快乐生活才是每个人所向往的,不管是文化人还是商人,或者像我这样的平民。
  •   从诋毁中国到厚望中国,经济危机使中国的身份认同加速变色。但需要时时警醒的是:富强并不能意味着尊贵。当教育的使命蜕变成就业,当形而上成为累赘乃至包袱,当教授、专家被民众的口水淹没……

    我们需要反思:我们的大学怎么了?我们的教授怎么了?我们天天喊着富强,富强如果离我们很近的话,我们离文雅又有多远?

    作为八十年代北大培养出的学者,甘阳丝毫不回避流露出的对北大的失望。“我基本上是个现实主义者,《世纪大讲堂》是个严肃的思想讲堂,我这次是来谈谈自己这些年对大学教育的体会。港大不好,但北大更差。”“北大要改,北大商学院应该迁出北大。”虽然口诛北大,但甘阳并不认为香港就是个文化的圣地,“有的人说香港出了个饶宗颐,就不是文化沙漠,这是典型的拍马屁。”甘阳老师言辞虽然偏激,但他提出的问题的确实尖锐而值得思考的。

    凤凰卫视此次把甘阳、刘再复、王康等人的演讲结集出版,是一项可贵的文化功德


  •   看凤凰卫视这本《世纪大讲堂》,《从富强与文雅》,深有感触。国家是渐渐富强了,可文雅没有了,斯文扫地。文化领域,多少的丑态,多少的下作?中学时候的政治课程,了解到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齐手抓,这像个口号,一向对口号的认知就是,不可实现目标的寄生体。君不见道德沦丧,物欲横流,文明几无踪迹,还谈什么精神,扯淡!

    最近,我对《中庸》有股热情,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凡读书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是多么美好的品质。我以为,若己既无博学、亦无宽容之度,更无诚意,怎能明目张胆的评价他人。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人微言轻呵,在这样的夜晚,发这些感慨与牢骚,许我是无聊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甘阳先生在对教育不尽的批评与鄙视,最后也于批评中看到希望。我想,这希望大概是有的吧。鲁迅说,希望这东西,无所谓有无,大智慧!

    抚古,孔夫子凄凄惶惶奔走列国间,食不果腹,也时不时要停下脚步来演一套周礼,这才觉得神完气足,人生没有虚度。

    富强与文雅,非鸡肋,非鱼,非熊掌。无礼不成道,哪怕非“礼”者比比皆是,但礼仪一道,却会是长久存在的。(故垒西边)


  •   蔡元培曾提倡“美育救国”,即用民族深沉的文化、用民族精神领域的充实来救国。贵族精神是美的,与艺术无关。它充当了一种宗教、一种信仰的功能。

    本书名为《从富强到文雅》,标示的正是当今中国的状态——国强了,一部分人也真的富了。但是贵族精神的缺失造成审美趣味的粗鄙化,造成那些富人富了以后不知道该怎么办。

    文化方面的重建不能由政治来代替,最终我们需要的是——人贵。
  •   是贫贱怕了吧?回溯近代历史,贵族最讲血脉、最讲阶级。刘再复在本书《中国贵族精神的命运》一章中说,先是辛亥革命把“贵”扫掉了,建国后又把“富”也扫掉了,最后文化大革命把“闲”也扫掉了。富贵闲人都没有了。文化大革命对于阶级,与其说是摧毁与消除,不如说是颠覆与逆转,从而制造了另一个极端,另一个“贵族”。

    经济地位的贵贱之分当然是划分贵族阶层与平民的标志之一。三十年来,在“先富的少数人”的带领下,中国人的富裕程度已经相当可观,但依旧是一个相当粗鄙的、不大有教养的社会——富而不贵。

    什么是贵?追溯“五四”的成果之一,文字不再垄断在少数人手里,而为多数平民所有。陈独秀也谏言:“推到贵族文学,建设平民文学”。但有人说,正是由于“五四”将高贵下放,才导致了现代越来越严重的文学粗鄙化、精神粗俗化。

    然而刘再复也说,贵族精神的对立项不是平民文化、平民精神,而是奴才精神、流氓精神、痞子精神。贵族不仅意味着地位与头衔,也意味着价值标准:自尊、自律、自明,以及最重要的——自立。思想争辩是一个民族走向成熟的标志。不管左右,不管新旧,只要愿意表达,便是思维之独立、精神之自由。
  •   这是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主持人王鲁湘和一些名家对话的结集。在与这些名家的对话中,就新与旧、中与西、破与立、义与利的冲突中,如何探求民族精神的复兴发表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值得我们深思。
  •   这本书最早吸引我的是蒋勋的名字,由他来谈“美学”再适合不过了。在《衣食住行中的美》《美在为味觉中觉醒》二篇中,蒋勋吐言,美学并非玲珑宝塔尖里才有的东西,也并非酒足饭饱之后、闲暇之余才顺道欣赏的油画。美,其实是回来做自己。

    “美,其实是回来做自己。我能够不被整个社会的流行所干扰,知道自己要什么,该怎么选择,这是大智慧”。看上去是在谈“美”,其实还是在谈“孤独”。蒋勋怎可能抛弃“孤独”不谈?他大抵是世界上最孤独、最完整的那一类人了。

    蒋勋在《孤独六讲》中说:“如果活不出孤独感,如果做不到特立独行,艺术与美是没有意义的,不过就是附庸风雅而已。”缺少了孤独感,美会变得非常虚假。

    本书名为《从富强到文雅》,然而我认为,富强与文雅不见得一定是递进关系,也许是并列关系;不见得一定是对抗关系,也许是缠绵关系。
  •   古人云,温饱思淫欲,先有富强后有文雅。而那些文雅的反义词:低俗、下三滥、粗鲁、野蛮、愚昧似乎从中国那博大精深的文化中脱离了出来,形成了阻碍中华复兴的一块石头。
  •   儒学的根本,是在教你做一个好人,根本的出发点没有错,孔夫子的东西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挖掘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教训,结合中国的人文主义传统,而搞出来的这么个东西,本质上是源自人民的,或者说源自人性的提炼,所以我说儒学和佛学一样,是对自我的再发现和对社会合理秩序的再认识,复兴儒学是一条可以看得见光明的路的。复兴起来,也许有很多困难,但是不要小看了中国人的力量,不要小看了儒学千年的积淀(虽然中断了近百年)。中国人是有力量做好一切事情的!相信自己。
    读“从富强到文雅”一书而感
  •   有人命名为,今天这个时代是个地震的时代,我认为非常准确。在这样的时代,我们看到了像汶川地震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普世的爱被唤醒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契机。还有大规模的志愿者和慈善行动。它催生了一个非常健康的一个公共的责任社会的形成,过去没有这样的形成。虽然在这后面怎么把它延续下去,这还是一个问题,但是我们看到了一线伟大的曙光。而且这次还促使我们反思制度性的缺陷,并且做出改革,这些都是地震时代给我们带来的这些美好的东西。紧紧抓住这些契机,我们就能获得身体和灵魂均衡发展的这样一个健康的道路。

    当然最后我还是要强调一句,精神的复苏应当从每个人的心灵开始。这是“从富强到文雅”一书中的话,说得很好。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纷繁世间因美而值得留恋,如何睁开心灵的慧眼,寻觅生活中美的踪迹?如何延展感知的触角,探索人世间美的奥秘?探寻体认让我们从“品字”开始,悉心聆听台湾著名美学大师蒋勋为您带来的美学讲座,以布道之心传播美的感动。蒋勋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善于把沉哑喑灭的美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蒋勋多年在文学和美学上的耕耘,就时间的纵轴而言,他可算为人类文化的孝友之子,他是一个恭谨谦逊的善述者。就空间上的横轴而言,蒋勋是这个地域的诗酒风流的产物,是从容、雍雅、慧杰、自适的人。
    这也是从富强到文雅的重要方面
  •   在这个物欲纵横的年代,入目即奢侈浮华,时代的悲鸣,承载着一代人信仰的缺失。从富强到文雅,矛头直指精神层面的空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沉思。衣食有了,住行方便了,精神层面的向往总是要提出的。这本书在这方面给我的启发很大,也让我想了很多,是本值得推荐的好书。
  •   特别喜欢前面的几篇和蒋勋的演讲,因为看了这本还特意再去买了世纪大讲堂的美意和大国。美意与从富强到文雅比更喜欢这本,所讲的内容不像美意里的一些文人左右辩证空乏其谈。
  •   从富强到文雅的轨迹,似乎在启示我们关注更多人文层面的东西。一个社会除了早就它的物质基础,还要有一种精神方面的象征,一种信念,一种敬仰。例如说:自尊、自爱、自强,这些都是一个物质基础雄厚的民族应该具备的精神特色。这本书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还是很不错的,值得一看。
  •   从富强到文雅实际上是是对功利主义的一种反思,并不是说要等我们富强之后才能文雅。这是我们必须尽快拥有的一种生活方式。
  •   朱大可谈大众文化谈得不错。
    网络时代,道德民兵最热衷的就是人肉搜索等等煽风点火的事。不光是这些不需负责,可以躲在马甲身后的信口雌黄的民兵,其实,中国现在许多的媒体也是没有进化完全的道德包工头。
    在从富强走向文雅的道路上(尽管我不认为富强与文雅是相对体),不少媒体或个人因为向往文雅,把文雅所代表的独立误解为盲目反对与反动,为了反对而反对,或者为了取宠儿哗众。
    这样似懂非懂其实是可怕的,但应该在未来会走向一个比较好的田地。
  •   何怀宏在书中谈三十年社会道德变迁。
    他说,八十年代以前我们都经历过这样一个过程,就是过去信仰的东西突然一下子破灭了,这是很痛苦的。然后你需要重新去寻找,我觉得这倒是一个健康的过程。
    信仰之所以叫做信仰,必须要自信,必须是你自己真心诚意相信的一种东西。如果仅仅是一种习惯或灌输,是不牢靠的。所以结论是,必须独立思考,具有独立人格,才能有独立的信仰。

    举这本《从富强到文雅》为例,讲得再好,再值得迷信,如果对我们只是一种灌输,将不牢靠。
  •   的确,中国曾经有过一段令人痛惜的往事。在这段时间里,有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惨痛经历。也许是因为种种的贫穷年代的痛苦记忆,使得当下对财富的渴求对欲望的呼声远远盖住了人性的光芒。什么是文雅?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除了物质,的确应该有一个所有华人共同信仰的东西存在,是儒,是道,是文雅?值得深思……
  •   我觉得我们在这里心安理德地读《从富强到文雅》,是一件内疚的事。还有太多的人没有达到富强,连饭都吃不上。但是如果我不在这里看《从富强到文雅》或者其他类似的书,我可能连内疚都意识不到,那将更是可悲!
    这本书唤起了我们该有的意识,无论往前看我们追逐的,还是往回看那些追逐我们的。
  •   富强了,就要谈谈文雅。可是这个距离可真不容小觑呀!希望祖国能快快强盛起来。
  •   一定要富强了才能谈文雅么?不能两者同时进行么?
    文雅不一定是富强的文雅,也可以是平民的文雅吧,值得深思
  •   龚鹏程说的:国学热看似很热闹,但其实像太放烟火,虚的很,而且稍纵即逝。
    还是被利用了。

    这书不错,既点出了光富强的硬伤,也点出了假文雅的现象。
  •   富强,很久以来都仿佛是一个难圆的梦,只出现在口号中希望里。然而真的有一天我们“富强”或者“被富强”了以后,才发现我们为此牺牲了更重要的精神灯塔。原来,我们真的是“摸着石头过河”得走到今天,而以后的江宽海阔,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看了这本书,让我思考良多。从民族大义,到个人的小义,都该是找回他们各自本来面目的时候了。滚滚红尘,物欲横流,只有不随波逐流才能屹立不倒。与其等待救赎,不如放慢盲动的脚步,停下来聆听内心的感召,你会看到彼岸。
  •   甘样说,我们正在开始第二次思想解放。从近代林则徐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起,中国人似乎一直在经历思想解放。不过朱大可指出,身体解放的同时,精神并没有和身体同时发育。所以富裕程度虽然提高了,精神却是一片贫瘠。但愿第二次思想解放,精神能够提升。
  •   事实告诉我们,文雅的力量,是很大的。例如意大利,不论是古罗马的那点宗教还是文艺复兴的那点文雅,都给这个国家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尽管二战的时候是一个到处投降弱不禁风的小国,也被德国人深深的崇拜和吸引着。当然这不是个好例子,但也能从中看出一些问题。现在的社会,物质丰厚,文化缺失,不能堪称一个“责任大国”。等到文雅这档子事儿慢慢成形了,那时的中国才算更加强大。
  •   一直觉得贵族是一个贬义词,是一个特权阶层,但是刘再复在这本书里做了一次全新的解读。他不提倡贵族,但是提倡贵族精神,贵族精神的对立项是奴才精神、流氓精神、痞子精神。反思当下,我们缺失的,确实是贵族精神。
  •   中国向来是文化大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使得“文”曾经四通八达:儒道佛并存,诸子百家百花齐放,各个民族繁荣交互。虽然近代中国曾经经历了狂风暴雨风吹雨打,但亘古的月光下,他还是逐渐走向盛世繁华。舞文弄墨,风花雪月,华丽的词藻,高尚的情操逐渐抬头,文雅在中国的复兴路上不得不提,因为这才是中华魂中华情啊!
  •   一直很喜欢蒋勋。
    他说:“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忙碌的生活使我们无暇停下来欣赏道旁的风景,柴米油盐也日渐消磨了我们对美的感动。
    似乎,美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
    但是蒋勋不这么认为。“美与生活有关。食、衣、住、行这四件事和生活有着最大的关系,可以每一天都是美的功课。”
    或许,把美当成一种信仰,美就真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
  •   世界上有千万种审美的角度,信手拈来其中一种,就足够一人半世琢磨。富贵人家,精英分子,有他们的美观;平民百姓,草根阶层,也有其独特的见解。谁是谁非,谁贵谁贱,尚未定论。如今提出“文雅”二字,似乎有些难啊……
  •   刚收到一书,看了几篇,感受颇多。使自己经常想不通的东西得以点拨。刘再复的什么是贵族精神?我们普通人是很难做到,只能慢慢去品味、体会。从思想上得以升华,也是不错的。
  •   拿到手了,是小开本的,拿着很舒服。越来越讨厌那种傻大楞的经管书作风了。越做越大,干脆做成地图算了。

    内容很不错,确实能够激起精神上的反思。

    我记得世纪大讲堂以前好像出过很多书了,这个好像是精编版本了,因为有加注,名人生平啊,哲学理论解释什么的。还有摘要什么的。挺好的。
  •   贵族精神的对立不是平民文学、平民精神,而是奴才精神,流氓精神,痞子精神。先是辛亥革命把“贵”扫掉了,1949年以后又把“富”扫掉了,最后文革把“闲”也扫掉了。富贵贤人现在没有了。
    是时代的进步还是后退?
  •   现在是穷人过得低三下四,富人过得理直气壮。
    作为社会上的强势群体,作为社会资源的强力占有者,你什么好处都占了,就该给别人一个面子,这样也是给自己一个台阶下。
    我说的文雅,不是所谓的礼仪、举止,不是那些场面上的东西,而是从内心里不论贫富贵贱,把人当人看,懂得每个人只要是人,上帝同样给了一份他的尊严。不是说你身家亿万,你就一定显得比人家尊贵,而是说你不要因为比人家财富厚实一些,就可以对别人为所欲为。
    所以在社会普遍追求财富的背景下,富人抢先一步文雅起来,对整个社会有好处。
  •   在世俗眼中几乎什么都不会干的知识阶层,用看家的学识、思维,给社会带来其他任何社会阶层不可能带来的巨大成果——思想。因为思想而使人有尊严,知识分子是点燃人类希望的群体,他们用才华与赤诚守护着理想与未来的路。《世纪大讲堂》十年里贡献巨大。子墨不错,王鲁湘更是不可替代。此番结集,大谢了。
  •   看看我们的厕所,甚至是某些大学的厕所,就知道我们距离文雅有多远了。让我们真真正正读读这本书,把文明进行到底。
  •   他们穷得只剩下钱了。
    我们穷,但我们还在追求文雅。
  •   没有人能完全文雅,除非所有人都文雅。
      
      文人雅士时常离地三尺而活,其实是逃避罢。就像并非文人多失意,而是失意者多被迫为文,以麻痹,以解脱,以逃离。
      
      此书的精英多为文人,他们还是在逃避。
  •   文雅与通俗是不会相互比听众、观众和读者的。因为没有可比性,通俗很好,但如果文雅之后再去通俗,就更好。比如毕加索
  •   很早的时候,就知道这么一句话:“君子寓于义,小人寓于利”。但在一个浮躁喧哗的年代,在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听起来似乎有些可笑。
    不过庆幸的是,还有学者愿意在尘嚣之中对义利观进行深入的思考。特别喜欢这一句:“对政府来说,很重要的两条,一是不与民争利,二是调均,不要让贫富差距太大。”将义利观做了一个升华,不仅仅局限于道德品质的问题,很有思想深度,让吾辈颇受启发。
    希望凤凰卫视能够多发掘一些这样的学者,多推出一些这样的好书。
  •   花了两天时间,把整本书看完了。说老实话,每一篇都很不错,学者的观点都很新颖,甚至够尖锐。但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蒋勋的那句话:“美,其实是回来做自己。”
    做自己,看似很普通,但是相信没有多少人敢说自己做得到。身处社会,我们往往身不由己,随波逐流,在沉浮当中逐渐迷失自己。
    或许是这样,常常会感到厌恶,感到丑陋。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大大方方做回自己了,美也就回来了。
  •   我听说凤凰的编导说,王鲁湘主持大讲堂基本不做准备,录制前稍看材料,有时间则与嘉宾聊聊。嘉宾演讲时,他便坐在一旁听,随手记个笔记,然后提出问题,与学者的交谈,甚至言辞敏感地引导嘉宾说得更透更彻更大胆。这些都是他的临时发挥,只因他的文化底蕴太深厚了。
    不过王鲁湘也有自己的死穴,比如金融那些东西。他毕竟是文人嘛,文史哲厉害。
  •   首先要说,这是一本好书。

    但是,光靠一本书能解决谁的精神问题?
    那些需要精神富裕来得到物质富裕的人,连买一本书的钱都没有。那些物质富裕的人,却不屑那些物质还没有他们富裕的学者的指点。
    这是否又印证了那句国家名言的反讽,“让一部分人精神富裕起来,再帮助大家共同富裕?”
    太可笑。

    不过话说回来,没有这些书,我们连精神与物质之分都不曾记起。
  •   是到我们更多关注精神层面的时候了,精神的缺失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社会问题。
  •   也许国富了,才会提及到精神层面的那点东西。这本书应运而生,让吾辈感慨不已。不论对于平民,还是富贵人家,至少有关人生态度、文化传承的诸多问题,应该早早的提上议程来。
  •   是需要思考的时候了,到底如何才是一个富强文明的民族?
  •   王鲁湘无疑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是目前凤凰卫视主持人中最适合与学者对话的,人常说,谈话是需要对手的,专家学者们有了王这个对手,激发了许多活力出来,所以书也跟着好看了
  •   一直对世纪大讲堂系列情有独钟!
  •   与其批判一个社会没有信仰、存在信仰危机, 不如自己去寻找、探索信仰。也许你的探索会感染别人,也许不会,但最重要的是自己去寻找。

    想到当下,我们都在批判这个社会的信仰,甚至体制。但其实都是提出问题,未能解决问题。于是就会有争议,有人认为,要发出自己异样的声音。然而,也有人认为,既然你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那么你就闭嘴。也就像倪萍在“两会”时候的经典言论——我从来不投发对票!

    精神层面,可以不顾他人,自我追求;但是关于社会的关于制度的关于这个不得不千丝万缕相连着的层面,我们应该如何呢?
  •   在任何利益面前,首先考虑这个利益到底合不合理,这是儒家义利观的基本精神。
    我觉得对政府来说,很重要的两条,一是不与民争利,二是调均,不要让贫富差距太大。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个道理应该在政策中体现出来。——周桂钿
  •   从书中可以了解很多以前往往被忽视的东西,文化不是简简单单的,在潜移默化中随着社会的变迁,文化也随之变化。近年来儒家知识通过大众媒体的传播,给了更多人不同的思考。
  •   只有出了不以挣钱为最高人生理想的人,一个民族才会有思想和创造力,才能受到人们的尊重。——甘阳
    当下社会的成功标准与这样的理想还有多远的距离?
  •   在书里,王康谈“五四”的时候,提到一个很有趣的假设:“当初那些要‘打倒孔家店’的人,那些说几千年文化只是‘吃人文明’的人,如果他们的在天之灵能够看见中国后来的演变,他们一定会修正自己的看法。”
    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中国传统文化式微。或许正是以此为转捩点,尽管以后“大师”层出不穷,却再也无法达到当初的辉煌。如果当年能够预见现况,“五四”是否还会发生,尚有待商榷。
  •   这本书内容好,充满正能量。选题很实际,读起来很痛快。有些观点值得大家反复思索琢磨。印象最好的作者是蒋勋,尤其是那一段:一个民族不够老,不会懂得吃臭。耐人寻味。百读不厌。
  •   经济上的崛起,并不一定会带来文化上的崛起。经济的迅猛发展,如果不能和文化政治同步进行,将会产生极大的不良后果,导致民族思想狭隘,民族心理自卑,野蛮和横冲直撞将会充斥整个社会。。是时候多多深思一下文化方面的东西了。
  •   凤凰卫视中最为让人受益匪浅的节目
  •   时下,似乎图书界也被社会上的功利、浮躁所渲染,看到的大都是一些如何发财、升职的书。在一片喧哗中,难得还能有学者认真停下来思考我们未来的出路。这样的书,值得推荐!
  •   各个专家学者的观点对我影响颇深,从另一个角度对中国当下的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强烈推荐大家都来读读
  •   对中国当前文化的一些新认识 值得一读
  •   引人深思。
  •   在我看来,凤凰的世纪大讲演比群众说书节目百家讲坛还是好一点滴。这次编的这一本水平有提高。赞一个
  •   这两年常常看到新闻,哪儿哪儿又在争名人故里了,为了发展旅游经济,不惜投入巨资打造。建议他们看看这本书。“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这种做法相当可笑。名人故里的文化内涵远比那件富丽堂皇的外衣重要,可惜,大家都向钱看了。
  •   凤凰卫视的谈话节目实录版,很不错就是400客服服务太差
  •   只有持续开放的意识,不间歇地开放脚步,不停顿地向自己的内心和中国以外的地方寻找,才可以触摸到那个叫做进步的东西,才可以有一种丰满的人生。
  •   如题,但是我就喜欢这种故意标新立异的人,没有他们,世上会少许多有趣的人和事。互相反对的文人们,在内斗中提高了原本不高的智商和境界
  •   古人云:“仓禀实而知礼节。”世界万象皆不过如此;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则从心理学与社会学的角度论证了事实确实如此。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对话很精致!很耐读!
  •   从书中然我学到了很多,开阔了我的视野
  •   四位主持接力主持,千余学生现场听讲提问,亿万电视观众一起跟堂收看,这是一本好书。
  •   现在社会上有一批“有钱的贫穷人”,他们缺乏的不是物质,而是无私的慈悲。
  •   书挺新的,内容也不错
  •   动不动就看到某某大学开了国学班。其实心里一直在存疑,这样的学习真的有用吗?龚鹏程说:“国学热看似很热闹,可是这种热闹有点像放焰火,是虚的,并没有真正在我们的教育体制里扎根。”
    不是说国学热不好,但是当前的这种形式,真觉得只是皮毛,完全没有接触到精髓。龚教授说的有道理。
  •   静下心来,好好地看看,平常凤凰的节目不是每集都能看上,所以这次就买了书看了,书质量很好,内容也很好。
  •   收录的内容比较丰富,观点鲜明犀利,有见解。
  •   内容丰富,都是大家作品,在某些方面还是很有启发性的。有的人只提出了一个相关的课题,还真值得仔细研究一下。
  •   看了,还不错,有点内容
  •   上午买的,下午就给送到了。真不错,看了几十页了。呵呵,这本书还不错。值得一看
  •   这本书是朋友推荐的。看了一遍后,买了一本送给一个在读大学生。值得细细去品味。
  •   很好看的一本书,而且启发性很强啊,适合上下班的适合看啊,I因为不难懂
  •   超值入手,非常好~
  •   真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   比较喜欢大家一起论的书,这本也是,有许多人的讲座。
  •   简单看了下目录 希望比较有意思
  •   知识点非常多,建议我们的大学生好好读读,肯定是有益
  •   语言经典
  •   长见识,可拓展视野。
  •   很值得看一下
  •   同事说很满意。
  •   挺详细的,适合初学者学习,视频也不错~
  •   病急乱求医自己也乱求书学习,理论都是不错的,但是实效应用又是另外了,还是要靠经验的积累!
  •   值得一读 开卷有益
  •   文笔洋洋洒洒,值得一读。
  •   了解大师,学习大师,和大师心灵沟通之物,读之如醍醐灌顶!
  •   温文尔雅,从鲁湘口中讲出的道道总是显得那么中肯掷地有声。
  •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   看过颇受启发。
  •   读完下来,感觉胃里很澎湃。
    如果不偶尔看一下这样的文字,我想我们永远都前进不了。
  •   收到了,刚看了一点,不错
  •   还没有读完 不过确实是本好书
  •   让我想了很多。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