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1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作者:曹革成 页数:24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多年来,关于萧红的曲折生平,有种种不实之辞或以讹传讹的臆说,严重歪曲了她的形象,也不利于对她作品的理解。她的侄子曹革成在萧红家乡的学者和众多萧红研究专家的支持下,经过多年的采访和考证,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从而在《我的婶婶萧红》中比较翔实和准确地向读者重新展现萧红曲折精彩的人生道路,满足了许多读者想探求的疑问。作者使用了许多外人少知的材料和端木先生身前详细的珍贵回忆,这是许多介绍萧红的书籍所无法叙述的部分。
作者简介
曹革成,满族,祖籍辽宁省昌图县。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少数民族创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副编审。 在上海、哈尔滨、北大荒、北京经历自己的主要人生。大学毕业后,对历史、民俗、经学等有过研究,发表著述百余篇。同时进行文学创作。出版有《中华民俗文化》、散文小说集《月光曲》、人物传记《跋涉生死场的女人萧红》、长篇小说《四季蛮荒》等。主编《大地诗篇——端木蕻良作品评论集》、《端木蕻良和萧红在香港》、《端木蕻良小说评论集》等。
书籍目录
山东移民的后代父亲是过继来的后花园里的淘气女孩喊诗继母来后小学的记忆升中学掀起风波从德女子中学校园内外家,变得荒凉了房客,下层社会的缩影北京求学的曲折软禁与收获东兴顺旅馆的“春曲”老裴指挥营救萧红热恋的殇逝走进哈尔滨文坛桃色的苦恼牵牛坊别了,商市街青岛,《生死场》的诞生地在鲁迅夫妇身边一九三六年,她在悄吟“苦杯”倾倒失爱的苦水海外悲悼“什么能救了我?”上海抗战武汉的“七月”临汾,心照不宣的分手西安,文坛双璧的结合大同饭店的婚礼重又写出了小说“我们必须抗战到底”为《鲁迅》付出心血复旦大学的院外生活一九三九,第三个创作高潮“秘密飞港”港九留红影纪念鲁迅一九四○,第四个创作高潮困惑与喜悦《呼兰河传》,传世之作诞生续写《马伯乐》皖南事变后的香港与史沫特莱的交往创办《时代文学》玛丽医院结识柳亚子黑色的战火灾难的手术铁蹄下的诀别葬仪,椎心泣血怀念·迁墓附录一 我与萧红——端木蕻良附录二 萧红年谱跋
章节摘录
插图:为张家大院赢得光彩的萧红,下一步向何处去发展呢?当时同班的女同学面临几种选择:一种是在本县上中学,师资相对差些,但费用少。一种去齐齐哈尔读师范,那里学杂费全免去。一种是去哈尔滨上中学,这是最时髦的,家境好的,多去那里。一种是年龄过大,不宜升学的,在家找活干或出嫁为人妻。张家子弟多是去哈尔滨上学,甚至还有在北京上大学的。萧红满怀企盼去向往以久的哈尔滨上学,没想到一场风波在等待着她——家里反对她去外地读书!为什么不让她去哈尔滨读书?她本人一直不曾说明,后来的人们做出种种的猜测。奇怪的是,一向开朗疼爱和启蒙萧红的大伯父,也站到她父亲的同一立场。从《镀金的学说》中,可以知道,大伯父反对去哈尔滨的理由是:“不用上学,家里请个先生念念书就够了!哈尔滨的文学生们太荒唐。”“女学生们靠不住,交男朋友啦,恋爱啦,我看不惯这些。”看来,不让她去哈市读书不是经济问题,也不是男尊女卑,而是她一贯泼辣、任性、刚烈不受礼规束缚的性格,使长辈们害怕——在那更自由、更开放、更无约束的洋气十足的“东方莫斯科”哈尔滨城里,谁能担保萧红不演出一场被传统认为是“伤风败俗”的现代婚姻的文明戏呢?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事实上,后来事态表明,他们的“担心”并非多余,倒是“不幸”果然言中,造成一场女儿出走,断绝父女关系的传统与现实较量的“悲剧”。而此时,性格刚烈、顽强、坚韧、任性的萧红果敢地起来抗争了。她以硬对硬,以冷对冷,与父亲的关系降至冰点:“父亲在我眼里变成一只没有一点热气的鱼类,或者别的不具着情感的动物”。与大伯父的关系也僵硬得没有一丝润泽:“从那时起伯父同父亲是没有什么区别。变成严凉的石块。”她不懂得“远交近攻”,不懂得“围魏救赵”,不懂得“分化瓦解”,她抱着不去哈读书誓不罢休的念头,与家里的“钢铁同盟”开始了韧的较量。她有生以来第一场与传统观念的抗争,无声响地在张家大院的高墙内正式开演了。先是采取消极反抗的手段,萧红成了张家的闲人。没有笑容,没有声音。闲书翻翻,后花园坐坐。三顿饭是要吃的,其他酱油瓶倒了也不去扶一把。弟弟秀珂已上小学三年,继母生的女儿已能跑了,怀里又抱上一个,肚里好像又有了。熬了半年,继母再也不“客气”了,这回不是指着桌椅骂人,而是面对面的与前妻的大小姐吵了起来。父亲每天上班,黄昏回来,一走到花墙处便要咳嗽起来,萧红似乎从没有体量过她父亲的心情。后母的告状,激怒了父亲:“你懒死啦!不要脸的!”“什么叫不要脸啦,谁不要脸!”萧红满心委屈,一味冲撞。突然她感觉面对着似火山的爆发,强力的巴掌迎面打来,她倒了下去。萧红无声地爬起来,眼眶里没有眼泪,只流出张家人特有的高傲眼光。父亲的尊严受到了一大挫折,从此父女俩如若参商,极少见面。萧红病倒了,天天躺在炕上。同班里只有两三个人没继续求学,她是其中之一,怎能不痛苦?外地读书的同学来信,告诉她中学校里的热闹,还有网球可打,另外就是小学所没有的课程。她愈读这样的来信,心思愈加苦闷,要强的她就这样病倒了。外祖母心疼外孙女,去求外出半年刚回来的大伯父,大伯父只是微笑。老祖父心疼孙女,拄着拐棍去求张廷举:“叫荣华上学去吧,给她火车费,叫她收拾收拾起身吧,小心病坏!”“有病在家养养吧,上什么学,上学!”父亲冷冷地说。到后来,三亲六故谁来劝,张廷举干脆连回话也没有,独身走到院中。他也是铁了心,据说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因他就有着说一不二的秉性。整整死闷在家中三个季节。到了1927年,萧红感到消极反抗不起作用,这时发生的一件事启发了她。同班的班长田慎如正在齐齐哈尔上师范。由于漂亮,被当时县里的教育局长看中要纳为妾。开木匠铺的父亲胆小怕事,虽不愿意却不敢回绝,托人写信把女儿骗回家。田慎如回来知道实情,一不做二不休,跑到局长大人的宅第破口斥责:“你身为教育局长,专挑女学生作小,娶了一个白净稚嫩的还不够,又打我的主意,我问你,你是人不是?……”骂声惊动了四方乡邻。据说教育局长碍于脸面,中止了这件婚事,还羞怒攻心得了肋膜炎,开刀取出两务肋骨。他不甘心,又怂恿当时的高县长去娶,也挨了田家小姐的骂。这样一来田的父亲害怕了:“你把县长、局长都骂了,我这个木匠铺还怎么个开法?”事到如此,田慎如心一横说:“我不连累你,我出家去。”她果真去教堂当了修女。那座建于1913年的基督教教堂离张家大院不远。萧红听到同学的遭遇很是震动,曾前去看望。由此,她想出了新的抗争办法。
编辑推荐
《我的婶婶萧红》:夏志清先生在完成《中国现代小说史》后,认为“未把《生死场》、《呼兰河传》加以评论,实在是不可宽恕的疏忽”。萧红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并不是某本小说中虚构的悲剧女主角!比《小团圆》还要天雷滚滚的八卦传奇。萧红与第一个丈夫汪恩甲的感情如何?当她身陷旅馆无力还债时,究竟是谁第一个伸出援手?她是怎么与萧军相识相交的?她与萧军分手的真实原因?端木蕻良为什么接纳她?鲁迅先生为什么要为《生死场》写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