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因爱之名

出版时间:2009-08-01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作者:张悦然  页数:207  
Tag标签:无  

前言

  卷首语  ——张悦然  这是一本让人难过的书。当然《鲤》书系之前所选的主题,孤独,嫉妒,谎言,都是探向内心最阴冷的角落。但与这期相比,还是显得轻松一些。那些角落之所以阴冷,是因为它们被隐藏着。所以我们做这些主题,我们探讨,我们承认,我们分享,这些都是疗治,是让光线照进黑暗里。但这一次,我们丝毫没有把握,这些探讨是否有效。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件无能为力的事。  在制作这本书的时候,无数次在文档里键入“爸爸”,“妈妈”这两个词,我变得非常想念他们。但我却不那么想回家。因为我在想念的,不是现在的他们,而是很久以前的。很久以前,久到我还是个不记事的孩子,久到我根本不存在。我脑子里都是一本黑白相册,锯齿边沿的照片,覆了一层朦胧的牛油纸,上面的他们,都还是孩子。和所有的孩子一样,他们流露出渴望。但他们非常陌生,既不像现在的父母,亦不像我们。这些孩子被永远封存在牛油纸底下,夹合在历史书页里,像脆弱的昆虫标本,始终保持着飞翔的姿势。但飞翔,不过是个梦罢了。早夭的翅膀根本载不动几缕的风。  我小的时候,母亲偶尔会说,妈妈小时候经历的事可多呢,等你长大了,可以把它们写下来。彼时她只是拿着我获得高分的作文本,随口感慨一下。她没有想过我会写作,甚或她根本不要我这样做。但我好像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比其他表姐妹,更需要把这些陈年的故事听仔细。我知道我要把它们记录下来,哪怕没有人看。世代流传,这句话,我总会冷不丁地念出来。每次我念出它的时候,都觉得世界变得近了一些。  世代流传,并且因为爱的缘故,我们做了这个困难的,也可能徒劳的主题。

内容概要

这本献给父母亲的书终于以我们所期待的面貌呈现在大家眼前。  还是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对父辈们就充满了疑问。直至青春期,这些疑问一点都不曾减弱,有关事物的不同看法,也越来越走向两极。争执似乎成了爱的宣泄口,而在最后一个80后也已经成年后,我们也开始寻求少年时这些疑问的答案。试图知道,父辈们所经历的故事。  鲤,因爱之名中,我们试图了解那个特殊环境给父母亲所造成的或多或少的影响,我们也逐渐认识到,在他们变老的过程中,爱已经以另外一种面貌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这本书也带着我们回馈给他们的爱,而这次的方式,是一次我们希望跨越巨大的沟壑,贴近他们的努力。

作者简介

张悦然,女,1982年出生于山东济南,2001年毕业于山东省实验中学,后考入山东大学英语、法律双学位班,现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系。已出版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葵花走失在1890》、《十爱》。长篇小说《樱桃之远》、《水仙已乘鲤鱼去》、《誓鸟》,图文小说集《红鞋》,主编主题书《鲤》系列等,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青年作家之一。

书籍目录

楔子卷首语态度 我们不能偿还你们的青春 听他们讲那过去的故事 他说,你们的痛苦是芝麻 他在我到来之前 地球太危险了 就像一枚杜鹃蛋 给所有沉没的人 一个中学生的材料归档 与爸爸失散的叔叔们角色 瞎讲 世界不美了,却要懂得留恋镜子 亲密如隔世沙龙 再见,我们的少年偶像 伤痕图腾 女孩去哪里 少年情事老来悲 我是怎么替自己先锋派文学迷身份洗底的 我绝对喜欢余华 跳入被称为父亲的河流 那个少女教会我们的事 香椿树街的惨绿少年小电影 雾中肖像星相 普拉斯:没有父亲的天空,一泓黑水散文 父亲小说 寂寞是让人喜极而泣的事 时光,请等一等 脑子里的猫(外一篇) 人字旁 稀薄 我妈妈的悲伤(节选自《爱的历史》) 书中之书(评《爱的历史》)附录:鲤·问卷调查

章节摘录

  听他们讲那过去的故事  丁丽洁出版社编辑  陈家渡27号门前的小巷,我的父亲从这里走出去,抱着他的课本,走下几个台阶,去到不远处的小学念书。那所小学是由一座破败的寺庙改建的,尽管简陋,却也有课问餐提供。每天上午两节课后,父亲用搪瓷杯子盛来课间餐的豆浆,小跑着送回家来给他的奶奶,然后再回去继续念书。我父亲三年级的时候拥有了他人生中第一双回力牌球鞋,十分的结实,他很喜欢。比起夏天光脚跑在这条小巷子里要欢呼雀跃得多。在此之前的夏天,他们兄弟好几个人都只能光脚在门口撒野。穿了一个春天的鞋子,光脚触地的时候,是非常疼痛难以继续的,并且有突然暴露的微微羞耻。于是他们就把脚丫子在地上来回蹭上几下,便一溜烟地跑开了。  陈家渡27号的老房子里有一间幽暗的堂屋。每年暑假,返校的早晨,父亲和他的几个兄弟就会趴在那张乌黑油腻的八仙桌上飞快地补着暑假作业。桌子中间放着一锅泡饭,并放在_脸盆水里。他们少年时代的夏天总是这样匆忙而欢腾。在傍晚时分,家家户户把竹床搬出来乘风凉。他们把竹床首尾连接起来,像表演武侠里的轻功一样在上面追逐打闹。时常跑着跑着,某家的竹床就坍塌了,以沉闷的响声宣告一个夜晚狂欢的结束。  周嘉宁作家  前段时间与爸爸通E-mail的时候,他写给我一段话,关于很早很早以前发生在我们家弄堂里的事,我想那时他还是个小孩。我的爸爸年轻的时候是个文艺青年,现在是个文艺中老年,其实那天我看到他写的这段话的时候,哭了一会儿,他是这样写的:  “我小时候一直和外婆住在二楼的亭子间里。对面三楼有一家人,一个白发的老太太和两个女儿。老太太每个星期天要去做礼拜,听说是礼拜堂唱诗班的。我去三楼晒台晾东西,总看到她坐在摇椅里静静地看书,腿上总是盖一条毛毯,很少看到她出门。她的两个女儿听说都在音乐学院,一个是弹钢琴的,一个是拉小提琴的,我住在亭子间里经常能听到钢琴和小提琴的合奏,真是太好听了,大概是巴赫的音乐吧。  “后来‘文化大革命’来了,好听的琴声中断了,我知道那个时候巴赫的音乐是不能听的。弄堂里有一阵子气氛很紧张,说要开始抄家了,说来抄家的人都很凶,要砸东西的,要用皮带抽人的,还要挖出藏在地下的金砖。我心里想老太太家不要抄呀,来的话肯定会把钢琴和小提琴砸了,将来就没有好听的音乐了。  “可是事情还是发生了,有一天的半夜对面三楼动静很大,灯开得很亮,亮得有点吓人。接下来是老太太很凄惨的叫声,造反派的吼声,我想这种叫声整条弄堂都能听到,我还听到那两个女儿嘤嘤的哭声。后来一直持续到天亮。第二天半夜,我又被吵醒,是对过三楼的敲门声,很猛烈的,还有叫骂声。我朝上看。对过没有开灯,我看到一条白带从窗口垂了下来,很长的,是用被单布撕开再连接起来的,叫我惊骇的是白发老太太竟从窗口爬了出来,死死地抓住带子朝下移动,我看不下去,心想主会保佑老太太的。  “几天后在小菜场听几个阿婆说,老太太家给封了,抄出了许多东西,老太太也消失了。”  李鸣燕留学生  有天一家三口坐在一起吃晚饭的时候,不知怎么就说起了每个人的儿时理想。爸爸说,你知不知道我小时候顶顶羡慕的是什么人,是邮递员!  那时刚刚学会了骑自行车,每天就盼望能骑着辆车在外面到处兜风。可那个时候家里哪能买得起一辆车呀,三个兄弟个个嘴上不说,可一看到邻居家门口放的那辆28大自行车,就忍不住在附近转来转去。于是我想,要是能当上邮递员,就可以每天骑车送报纸,工作时间就是骑车骑车,这简直是天下最好的工作了。我和妈妈都笑得钻到了桌子底下。然后我问妈妈,那你呢?你小时候想干什么?妈妈想了很久,说,好像根本也没想过,只是觉得,要是能有一台缝纫机,让我每天踩踩,做几件衣服,就不错了。大概过了十年之后,爸爸终于买了他人生第一辆自行车:而妈妈,用她的缝纫机,给我做了所有我童年时代和长大以后依然能记起来的好看衣服。  葛希学生  妈妈有好多个兄弟姐妹,他们小的时候住在虹口区四川路的老房子里面,四个女孩挤在亭子间睡上下铺,舅舅作为唯一的男孩睡在外公外婆的房间里。那时候那么多孩子的家庭都过得很不宽裕,所以他们晚上洗脸的时候,只用一个脸盆的水,舅舅第一个洗,然后轮到妈妈经常是最后一个了,妈妈说那水上都已经浮满灰白色的泡沫,而在她洗完以后,这水还不是就这样倒掉的,他们还要用它来冲马桶。所以在妈妈还是个少女的时候,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赶紧出嫁,可以用干净的水洗脸。  Rah上海小青年  我爸爸年轻的时候在崇明岛学农。学农的时候很无聊,但是他又有很多荷尔蒙需要释放怎么办?我猜测,打飞机他肯定是打了不少了。但是他有一件我妈妈并不知道的小秘密,就是他小青年时候的恋爱史。  他在去崇明的路上认识了一个长得很好看的姓沈的小姑娘,这个小姑娘比他大了一岁,长得很标致,我估计是发育得比较早吧。我爸爸就一下两下把人家的地址要过来了,要跟人家做笔友什么的。  大概我爸爸那个时候的字写得比较好看吧,后来人家小姑娘和他写了好多时候的信,后来有一天,我爸爸实在忍不住,他觉得想要去那个小姑娘所在的农场见见她。就像现在的网友见面一样的。他给那个小姑娘写了信,小姑娘很快就热切地回复说,希望他早日过来。  我爸爸很起劲地从崇明岛的南边骑自行车骑到崇明岛的北面。他从早上出发,快下午了才到那里。和小姑娘匆匆见了面,和她聊了聊革命友谊(当中发生了什么我也不知道,也表述不出来)之后,爸爸就匆匆地骑着自行车回到了他自己的农场。  到农场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八九点的样子了。  爸爸说到这里,嘴角露出一丝甜甜的微笑,我觉得他那个时候挺浪漫的。如果能在那里陪那个女孩子一起看日出就更加浪漫了。  张怡微作家  去年陪母亲回了一次她下乡的地方,由于当年田林地区隶属上海县,所以她的经历算不上大磨难,被分配到了塘湾镇,后又调去文艺分队。我们坐公车一路颠簸,母亲一直问我,这是第几座桥了?我一顶顶数,但恍然走个神就乱了。我问她:“为什么要数桥?”她说:“从塘湾骑自行车,过了十二座桥,就到上海了。”我问她是不是常回去?她说有时两周,有时一个月,屏不住,实在想家。我又问单程要骑多久,她答三四个小时吧。  我骑车最远,是从复旦到徐汇的家,那时也是头脑一热,与同学闹着玩的。穿越4个区,一路沿火车站路过最繁华的闹市,哪儿热闹往哪儿窜,当时还和同伴说,我们这也能算上“旅游N号线”吧。到家花了4小时,浑身骨头骨脑都散了架。还是走马观花,全无一鼓作气的决心,到后来实在骑不动了,进退两难,总不见得将车撂在路边,只能硬着头皮上。事后想想,再也不敢做这样浪的事了。  上大学之后,我总嫌大学离家太远而赖在学校不想回去。车程不顺利的话要一个半钟点,来回就是三个钟点,苏州都能到了。所以我不怎么理解母亲为什么这么远一定要回去。我权当她是骑车能手,她也一度自嘲自己屁股大,就是插队时骑28大自行车骑出来的。我小的时候,她总是载着我去这去那。我们家门口必经的就是宜山路中山西路那座修了十多年的桥。从前她上坡很轻松,发力起来如风驰电掣一般,有时竟比下坡更有劲。我靠在她身后很少同她聊天,因为她总是很专心,铆着股吹不破的劲,猪突猛进似的。下坡遇到路面不平整处就是实打实吃一只“弹簧屁股”。我坐在这样的主驾身后,没少吃苦头。我想我要是屁股大了,那就是吃“弹簧”吃出来的。  宜山一带是我最熟悉的风景,中小学12年都在那里,从不知觉到知觉,生活的艰辛、漫长和无奈,似乎就是这么笨拙地踩踏出的经验。我考上复旦那一年,母亲很兴奋,周周都要送我,还是用她那吃苦耐劳的座驾,经过中山西路那座桥,载我到桥下的轻轨站。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石头也要开花的时候,忧患也该有心跳。是时间成为时间的时候。  ——保罗·策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鲤·因爱之名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2条)

 
 

  •   张悦然这个系列的书,我就买了最新的一版。我读书的速度很慢很慢,但我读得很细很细。因此,每当人家问我,你读到哪了,我说我才刚开始没多久。尽管这个习惯一直被人家说成是一种带着惰性的循环,可我依旧愿意这么保持着。《因爱之名》,是关于我们父母那一代的故事,他们经历过文革,多多少少都受了影响。有人直到现在,家里仍然还挂着毛主席的头像。30几年的记忆,不曾老去。当我最初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被封面上的那块老怀表深深震住了,历史怎么也尘封不了时间的约定。因此,他们都乐意就这样寂静了。大凡遇上个什么事,都很镇定,从容,甚至是麻木得保守。这是一部让人读着很低沉的作品,没有人会从心底彻底抹去那段时光,即使是我们80年代的这代人。如卷首语张说:“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件无能为力的事情。”即便是在忧患时代,也该有心跳。
  •   是的,我又买了“鲤”。好像已经成为习惯了,每期的“鲤”自己总会不由自主的买回来,就算不看,也会觉得自己捧着它就会很开心,很满足,就像以前自己说的,一开始买“鲤”是因为它的主题总是那么的吸引我,现在我也觉得是,“因爱而生”。我们都是一群因爱而生的小孩,也许你会觉得不公平,也许你是一个一生下来就被抛弃的小孩,但你要始终相信当你降临在这个世界的时候是因为爱。爱悦然说做这期的主题会觉得很没把握,因为以前的主题——孤独,嫉妒,谎言,都是探向内心最阴冷的角落。但这期的主题,“爸爸、妈妈”这些字眼频繁出现,多了一丝的温暖,让阳光照进黑暗里,温暖我们的心。如果能够遇见张悦然,我一定会对她说:“不用觉得没有把握,其实你们是成功的,所以应该更轻松一点啊,因为我很喜欢这期的主题。“因爱而生”光读着就觉得自己无比的幸福。”
  •   鲤·因爱之名(张悦然心灵主题书..”
  •   张悦然的《鲤》系列杂志买来看了很多本了,对这本豆瓣上评价很高,也被“因爱之名”这几个字带的陷入了那种莫名忧伤感动的情绪。一如既往的好评吧。
  •   一直很喜欢鲤因爱之名,这个主题让我思考从开始看,到看完恩··没说错,确实让人很心痛
  •   从张悦然出现在新概念到现在还没有哪怕是一点点的不喜欢和她的文字一起成长那么多年也发现见证了她的改变这一本书见证了张悦然更深的将生活看重在了家这个字眼上但是看完这本书就知道不仅仅是字眼更多的是爱因爱之名~建议好好的体味这本书想要表达的情感你会知道你被张悦然的爱所带动了
  •   在图书馆看了两遍的书,还是没有忍住要拥有的冲动。
    因爱之名,一边是父母,一边是我们。
    我们打着爱的幌子做各种各样伤害彼此的事情,然后恨。
    有一天,我们好像一瞬间长大了,突然明白,那是爱,然后更加爱。
    这是有思想的一个系列,姑且不说那些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是不是足够深足够远,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思考开始变得弥足珍贵。
    所以,我们要鼓掌,为了那些还不够成熟的思想的幼苗,因为我们坚信,那些脆弱的小苗终有一天会成为直冲云霄的参天大树。
  •   这本献给父母亲的书终于以我们所期待的面貌呈现在大家眼前。
  •   虽然我的父母都在文革开始的时候出生,基本没有经过文革的“洗礼”。可是对于文革,我的父母还是知道的,我爸爸还跟我大谈了一场,这让我知道了更多我不知道的事情,我收到了更多之前从来不知道的知识,仿佛就像似上了一堂课。
    在文章里面有一些内容,我父母都不知道的,我爸爸是个爱书之人,他曾经也看过那些禁书的抄写本,可是内容他却已经含糊了,不能完整的告诉我,让我直流口水,真想去目睹这写被禁的书籍。
    这书让我跟父母有了一次强大的互动,他们终于知道,我并不是只看那些小情小爱的书,我是什么书都看,而且只看”鲤“的书。。哈哈哈哈。。
  •   看这本书时,我正在医院吊瓶,繁杂的注射输液室里,我一个人.左手打点滴,右手翻着书..很喜欢张悦然,她的每一本书我都有看,喜欢她用80后人的写70年代..我们需要成熟,我们要理解,因爱之名,...
  •   似乎很流行杂刊。郭敬明的《最小说》韩寒的《独唱团》张跃然的《鲤》……其实很不屑于简短的故事,仿佛置于一个空洞的段落,如同自己平日里的胡言乱语,不够深刻。也许是我把文字看的过于严肃了吧。最近看了很多关于爱的倾诉,这种亲情之爱,不再是往日文学作品里的大爱,而是流露出每个人的不同理解,每个人心中的扭曲挣扎和恍悟,只是大多的结尾都似乎原谅了过程的不完美,给了个无比漂亮的回旋踢。可并不是每个人都被获赠于这份谅解。如果吵架一分钟要用几年几十年或一辈子来弥补才能重修旧好,那么我选择的是不原谅。
  •   第一次看张悦然的《老狼老狼几点了》就很喜欢她的文字,这次的标题“因爱之名”更让我为之触动
  •   偶然在书店看(《鲤》系列的基本一本,非常棒的策划,精美的图片和优美流畅的文字,非常丰富的内容和细腻的情感。
    同样身为80后,看完很受感动,感觉看完的感觉和看之前的很不一样,有人说一本好的书就是让你感觉到世界由此而变化,而它带给我的是一种心境,缓慢的安谧的气息。
    这个系列它质朴又妖娆,沉静又富有激情。“鲤”书系是一个承载着令人感动的文字和图片的容器。它是优雅的,却又很尖锐。它是从容的,却又很剧烈。它是天真的,可是正在慢慢地走向沧桑。它是告别了一次又一次,挽留了一次又一次的青春。
    集齐了,感觉很值!
  •   还没开始看,今天刚拿到手。不过一直在期待着《鲤》系列的不断出版,每一本都有收藏。剖析人性,贴近当今社会,且引领潮流。尤其喜欢很多作者的文章里介绍了很多优秀的国外电影,收获不少。
  •   我们做了多少害人又害己的事 都是因爱之名
  •   每一期的鲤总给人不同的文字盛宴。 期待着~
  •   鲤这一系列的六本图书我都有。相当值得阅读并且收藏的图书。每一本都深刻的揭露了人性中不可避免病且值得反思的问题。它们不仅有着漂亮的装帧,精美的插图,里面犀利、高超的表达技巧也值得引起所有人得追捧!
  •   怎么说呢,真的很喜欢鲤系列的书,可以算为纯文学了吧。是值得收藏一读书。
  •   这本书里讲了很多关于父辈那一代的故事 以及那个时代对他们生活和精神上的影响 虽然我不是那个时代出生的 也没有和父辈们交流过那个时代的故事 但是看过这本书后我更多地是想了解那是一个怎样的中国 那时候的人们每天是怎样生活
  •   其实我觉得这本书不错~~~所以郑重推荐!!!!鲤这个系列都很不错~~都很喜欢哦~~~本来买了一本~结果被同学看到了就帮他买一本~~很受欢迎哦!!!
  •   鲤系列越写越好了
    很喜欢
    里面很多文章很感动
  •   像是对马烨的可惜一样,在我遇到那些论坛的时候,它们已经老去并且可能再也没有起死回生的一天。感觉自己爱的,还是那些浸染了时光的带着时光痕迹的事物。说怀旧也好说伤感也好,我们所喜欢的所迷恋的是感觉。
    十几岁的女生,开始喜欢指甲油,开始想要一个耳洞,想要一双高跟鞋。这是最天经地义的事。别人来阻挠的话,只会让自己更喜欢。不管女生喜不喜欢高跟鞋,一个人的青春,总要穿一次的。什么帆布鞋运动鞋平底鞋才是最真的。以前讨厌过高跟鞋讨厌过指甲油和耳洞,觉得帆布鞋多自由自在,简单多好。可是现在想来,那样的想法是多么牵强。
  •   以爱之名,过去的事情。我们不了解的故事,血浓于水,爱是如此美好。
  •   父辈们那些肝肠寸断的岁月,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心中,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他们的后半生,都被这样的阴影笼罩着。我们,作为他们的孩儿,无不感受到那创伤的深通。有的篇目笔触犀利,有的篇目点睛带过,但想表达的,除了伤害,还有无奈……
  •   喜欢张悦然的书,平实感人,回味无穷。支持你!
  •   想要理解我们父辈的年代所给他们以及我们所带来的影响,这本书还不错...
  •   其实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是这样 以爱之名 做着困顿别人之事
  •   很喜欢张悦然
  •   还是一如既往的文字喜欢张悦然没有理由~
  •   一个个小经历,小故事,看了都很有感触,,挺喜欢这种小故事的,里面包含了父母各种各样的形式的爱。。
  •   爱,
    有多少的形式,
    有多少的名字。
    书中有老一辈带着憎恨的爱。
    复杂却简单。
    总觉得那些爱,
    不知该如何表达感受。
  •   这个系列的书的好好。很爱
  •   书质量很好,好漂亮。而且这次主题是父母,很适合我!
  •   大爱这本书
  •   已经过了那个声嘶力竭要抗拒的年纪。
    现在,我要给父母我能给的最好的。
    我要让他们开心,快乐,健康幸福。
    哪怕我知道,嫌隙依然存在。
  •   因为爱 可以做出很多事 无论对错 只是爱罢了
  •   一本觉得真的觉得跟想象的思维还是不一样的感觉吧,觉得每一次看这样的书都是特别的一种新的世界,新的思维
  •   书最里层的包装有点小破损,幸好没影响到书本身,希望下次注意~~~
  •   先撇开内容不说,单就这本书的质量而言,是偶至今为止,在当当买这么多书中质量最好的一本。有着胶纸包装,这样就没有了平常的书收到时都是尘的问题,然后拆去胶纸,可以看到,书的质量非常好,很精美,估计这一系列都是这样,要赞一下这本书的编辑,呵呵。嗯,很喜欢。
  •   跟我一起阅读这本书,打扫一下自己的心灵吧
  •   这本书我在找了好几年了,这次在网上找到了。
    心满意足
  •   我很喜欢这样的内容和主题。虽然里面有些人的话非常的现实和尖刻。但这也是真实的社会,不是么。与我想象的一致。很喜欢。
  •   真的很好呢 很喜欢的书,值得一看哟 ~
  •   很好看。 送书的速度很赞 这套书我都很喜欢
  •   包装和书的内容都很好很精致
  •   不错。她主编的其他几本系列书也不错。
  •   书挺好的,包装很不错
  •   评论晚了,是我喜欢的书,纸张很好,颜色也很喜欢。
  •   喜欢**当买书,比在书店买便宜,也不用担心是不是正品!
  •   书还不错,不过不是我买的
  •   希望所有人都能读一读,孩子和父母
  •   我不不是天生那么多情的一个人,却为了爱情做了那么多的事啊,感觉值,没有回报也值
  •   一下子买了十几本书,果然是当当网,速度和质量都没的说的赞=v=
  •   我完全不记得我买过这一本书,为什么要我评论好几年前的东西呢
  •   封面稍微有点旧,不过还不错啦。能买到这本书真心不容易,刚下完单,就显示缺货了~
  •   每本书我都很喜欢!
  •   本以为会轻松点的话题,结果还是很沉重。。。。不不懂那些人对父母哪来的那么多的沉重情绪。。。。
  •   是正品。包装很好的。
  •   不错!买来送人的。朋友收到很满意。
  •   人字旁,最吸引我的一篇
  •   关于父母……
  •   悲伤的感觉,和以前一样
  •   纸质不错,内容健康
  •   从第一本开始 就很喜欢 所以会一直支持
  •   很好很好哈
  •   非常好!非常喜欢!
  •   喜欢这个系列的所有书籍,正版,质量很好!
  •   服务没的说,好。(*^__^*)嘻嘻……
  •   写的就是有深度!!!!!
  •   比较小资,很提高文字水平,插画也令人赏心悦目
  •   看看那年的时光
  •   物流很快,原来觉得移仓可能会慢的,没想到会这么快,真的很满意
  •   非常喜欢,
  •   相信很多人都会在这样一句话中长大:“你不能这样这样,我可是为你好!”
    大部分父母都是很爱很爱自己的子女的,他们秉着“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都要多”的道理,坚持要孩子们听他们的话,强制性的要自己的子女,照着自己的路走,到最后实现他们的理想。
    只是,有没有人,是真的能从头到尾,一辈子按照父母的期望长大,并努力的长成他们希望的那种人,带给他们光宗耀祖的荣耀,而绝对不会增加父母一丝烦恼的呢?
    终究是没有的。

    所以每次看到夫君在呵斥我儿,强制性的要求他服从他的父权时,我都会忍不住有些恼怒。难道长大成人后的你,又忘记自己曾经也是从孩子过来的?为何如此不讲道理的蛮横,不顾孩子那一颗善良纤细的心,只顾说什么“我是为你好!”

    这便是父母所喜欢的“因爱之名”,而强行要求孩子们服从的一张王牌。
    这也是父母和子女产生隔阂的一张巨大的屏障,孩子们的呼喊父母从此听不见;父母的苦心孩子们无法理解。

    《鲤》的这一期《因爱之名》,与此前种种细腻又略带阴暗的“嫉妒”、“欺骗”不大相同,因为那笔触,便是直指我们的父母之爱。

    我们这一代的父母,都是经历了文革的一代人,他们的青春被文革耽搁,他们的文化因此而断隔,他们的个性因此带着一丝时代的扭曲;我们和他们的相处方式,有着太多的不同。

    在我民主自由的家庭中,倒是没有太多时代的痕迹。母亲谈起过去时,相当的坦荡,那是她的少女时代青春的象征。那时,无论是傻乎乎的在深夜的马路上寻找特务,却找到一个疯子;还是上山落乡的种种生活,都让她觉得回味无穷。也许,是之后,我出生前后的那一段婚姻生活的痛苦,让她跌入谷底,反而格外珍惜起以前的岁月吧。反倒老爸,不愿多提他曾被打得半死的悲惨遭遇。
    父母此生唯一亮出“因爱之名”的王牌时,只在我的择偶上,那一段时间,我几乎无法安睡,消瘦如枯萎的玫瑰。现在想来是感激和愤怒各一半,但那时,是怎么也无法接受的。

    而后换成我,也曾对妹妹亮出这一张王牌,当然,我的态度相当民主,只是摆了事实告诉她。她外表温顺,但内心执着的反抗后,我也不再多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我们无法替代她去感受她的幸福和痛苦。

    所以,对自己的孩子,我也是如此。时时警惕自己要亮出这一张王牌,努力的与孩子进行沟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看待问题,让他如一棵植物般的自然成长,稍微剪剪枝叶,浇浇肥,却不会将一棵桃树扭曲成一棵圣诞松柏。
    很有趣的一本书,在三万尺高空的飞机上阅读完此书时,我听到父母和孩子们各自的内心,都发出哗啦哗啦的巨大声响。
  •   很喜欢张悦然,我的第三本鲤书,之前都在网上看,现在想实体支持下。
  •   最开始看到因爱之名,一直在想是什么,原来主题是围绕80后的父母一辈,忽然很贴近自己的感觉,粗略看了下觉得还是可以的。
  •   因爱之名,这本书讲得大多关于父母给予我们的爱以及父母那一辈所缺乏的爱…………
    细腻而深沉的文字,是我喜欢这本书的最大原因
  •   书不错,关于鲤的系列基本买的差不多了。时间有些紧迫也许这段时间不会拆开呢。。。东西封的很好。
  •   这是势头也该要开花的时候,忧患也该有心跳。是时间成为时间的时候。
  •   》》很喜欢张悦然主编的心灵主题书,特别是这一本孤独







    》唯有死者永远十七岁_黎戈

    //没心没肺的耀眼青春里,住着一颗老灵魂



    》其实、第一次翻开书、阅读的是《世界上的第三个人》来自波咯咯、关于吸血鬼

    很喜欢

    关于初拥、关于戒律

    应该说是很精致的文

    我那么奇异地感觉到了孤独



    死于艳阳底下,死于孤独里面

    我吸干了你地血,却仍然摸不到心脏

    血冷得太快,夜晚却太漫长







    》似有些明白。那些孤独。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af12730100gtuj.html
  •   是张悦然心灵主题书中最一般的。还好不是太喜欢。
  •   一只有在看《鲤》,很好
  •   目前鲤系列最喜欢的一本。
  •   第一次买张悦然的书,开始时冲着周嘉宁的名字去了,买了之后觉得里面的写的爸爸妈妈好像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很像,或许都打上了文革的烙印吧,不断勾起我的回忆,能更好的理解他们
  •   很好的书,正版快递很快
  •   鲤系列的一直很不错
  •   女儿学校推荐。
  •   以爱之名 因爱得名
  •     无意间翻到张悦然主编的“鲤”系列丛书,装帧精致,设计独到,收录的文章,大部分比较任性,像人来疯,偶尔是黑色幽默,这些并不是我所喜欢的,但不得不承认我被一种崭新的文学形式所吸引。悦然的每一本书都设立主题:《鲤•孤独》、《鲤•嫉妒》、《鲤•谎言》,还比如这本:《鲤•因爱之名》。
      
      这本书探讨的是经历“文革”或是受到“文革”影响的那群孩子,极可能包括我们的父母,“这些孩子夹合在历史书页里,像脆弱的昆虫标本,始终保持着飞翔的姿态。但飞翔,不过是个梦罢了。早夭的翅膀根本载不动几缕的风。”
      
      红卫兵是那个年代特殊的存在,抄家是为了惩治并破坏财物的完整性,批斗是为了警戒并摧残人的意志和尊严。如同沙滩筑堡,仿佛筑得越精美,推倒的时候越痛快,越轰轰烈烈。假如说善是人性中最值得称颂的品质,很多时候它只能是无能为力的被动的不敢表露的美德。
      
      谎言和坏事都是精密的系统工程,导致它麻烦起来的,不是它本身计划的简单或复杂,而是因为,它的不合理、不合法、它的冒险性、它对别人的伤害,使得它天然地比别的事物多几道工序。
      
      前几日翻到一本《上海留声》,记叙的是周璇、李香兰、白光等歌手的故事,兵荒马乱的年代,留声机里婉转而略带颤抖的咏唱永远像一种甜蜜但绝望的追问。人生最重要的是有边界,边界里的自由,是最有安全感的自由。然而假如连性命都不能保全,又如何有条件去保持个性,甚至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呢?他们受限于时代,我们呢?
      
      没有经历复杂的简单是一种苍白,而生活总应该是向前走的,要去发现生机。关于种种问题,不是说不谈或者回避,而是需要一种向上的力量去解决,就像一个圆环一样,在向前滚动中保持稳定。
      
      一个人的思想总是需要通过碰撞来保持的,前几天和晶晶见面,交流近况,分享人生感悟,默契跟愉悦感丝毫不减,依然是一杯饮料,一枚蛋糕,滋润着细细微微的时光。她的心态很好,又童心未泯,好像时光倒流。大一入学,偶然相识,一番畅谈,随后兴致勃勃地去紫藤苑(奉贤校区)喝了罗宋汤,我愿意就把那碗热气腾腾的汤作为我们心灵沟通的序曲。因为邂逅是一个奇迹,而让邂逅演绎出一个美丽的故事,是奇迹的平方。(表达得有点肉麻~呵呵~)
      
      当我悲观懒惰不思进取的时候晶晶会严厉批评,“我真的对你很失望。”然后又是长谈。慢慢的,我努力让自己思考问题,改善心态,尽量勤快,并有所长进。假如说环境造就人,那么与我们紧密相关的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是可以蔓延的。“细胞之间会互相学习。”(这句话实在太可爱了~)所以,作为逐渐成熟的年轻人,务必务必,慎重决定自己接受什么样的影响,最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      从图书馆借回来,室友便以一种"看言情"小说的眼神看着我,淡淡地说:"哈哈,原来你看这个."没多说什么,借书前是看过目录了,第一章的,因为是"鲤 系列",因为是张悦然,爱她如苍天大树般张力的文字。
       这个封面,的确太青春,太有言情的暧昧气息,加上是青年作家,和娇羞的嫌疑的书名。翻阅里面的内容,是讲述,亲情的,父母的爱,亲人间的情,当然后段也有爱情部分,完全吸引住的是全段。
      
       介绍解放时期的事情,“四大件",”1977的高考",“父母所经历的青春岁月",各种我与各种母亲的认识隔阂.幸运的是,作为同样子女的身份的我,并没有被强加什么愿望,理想,目标什么的。一副完全自然生长的姿态凌驾着他们的家长的身份。偶尔的压迫感,是极力想让我独立,自主的经济方面。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哥哥。已经工作了快两年,只比我大1岁的已婚男孩。尽管是结了婚的人,还没见到他婚后的样子,都只有男孩模样的记忆。他曾近给我讲高中难懂的数学题,还挂着鼻涕的样子,那阵子沉迷于游戏。和大伯正面对抗过,关于填报志愿的事情,之后就是关于就业选择职业的事情。一次,讲完题目,就开始闲聊,扯动漫,聊着突然就讲起了父母。满眼羡慕地眼神,对于我的父亲,他很喜欢那种相对轻松而宽松的教育方式。我默默摇头,怕是没见过发飙的样子,才这样说的吧。
      
       听完这个理由,忽然拿了张纸巾,把鼻涕擦了擦,一本正经地说,”你知道,有多少伤害是在爱的名义下进行的吗?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我要什么,总把他们自己的意识和想法强加在我身上,还打着为我好的旗号。"我很配合地点头,有点同情的情愫涌上心头,也对呢。
      
       考公务员,当老师,拿铁饭碗,帮着选专业,挑媳妇。你不主动,就是被动。不知不觉就会过上父母安排下的生活。他们把你当成自己,自己生命的延续,自己人生的另一个希望,一个新的开始。出发点都是善意的,都是爱你的,一种缺乏自由的爱。
      
      
       不过,结局,也并不是哥哥想象的那样,他大学毕业后,没去考公务员,成了上班族,妻子也是自己选的,是同学。尽管和他想要是二次元形象有些出入,但他喜欢就好。所以,父母,真正的爱,还是爱的。我们要有耐心去等待,时间去证明。在叛逆期,适当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可以有。但是,方法如果过于激进而给爱你的人造成伤害,就很难去弥补了。
      
      
       爱,以爱之名,因爱之名。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不管他们以什么方式去爱你,都要懂得自足感恩。
      
  •      从11月23号读《鲤 因爱之名》开始,这四天似乎经历了一个世纪那么长。
       星期五早上的物理课,我似乎是一边忍着泪,一边读完一篇又一篇80 90后写他们父母那一代人的故事。文革,1966-1976,与他们的童年并行,与他们的青春起伏。
       “我们不需要从他们那儿感受到怕、恐惧、抗拒,我们需要的是爱、真实、希望,以及更多的未来。“尽管这句话落在《再见,我的少年偶像》的篇末,但那个黑色幽默时代在作家的灵魂深处狠狠地碾过的黑色的印记,却同样在那一代老百姓心灵浊上灰暗的墨迹,墨迹托着长长的尾巴溅到我们身上。
       时代的骤变,暴力、提心吊胆、反目成仇、思想物质的贫瘠,似乎变异了父母那一代人的童年,或者,催熟了他们的青春。
       他们恐惧,畏缩,他们徘徊,惘然。何尝不是现在的我们。
       时代抛弃了他们,被时光拖拽着,鲜血满地。
       他们内敛,他们自卑,他们以极不自然的姿态成长。
       有时,他么变得无所畏惧;有时,他们又是如此得懦弱。
       有时,他们的笑容明朗灿烂;有时,他们孤独的气息将我们节节逼退。
      
       我不知道在看这些的文字的你们,能不能找到曾经无法名状的映像,可以与当中的一个词接轨。
       我只知道,那些像是老照片般泛黄的场景,那些我无法解释却也无法释怀的镜头此刻统统找到了出路。
  •     
      想多多了解父母的爱、努力的同学可以去看看,适合那些很小离开爸妈自个儿念书,生活的人。
      
       看完后鼻子有点酸,跟看完龙应台的《目送》的感觉差不多
      
       根本不知道这些书的内容究竟要用什么语气去读说出来,自己实在还太年轻,如此琐碎和私人的爱,实在是太傲慢了。
      
       我现在,貌似也过乐叛逆期,早已经不害怕那些争执,因为我已经学会以爱的名义去隐去争执。
      
       虽然理解之后我们还是无法完全赞同很多东西,但有了理解总还是好的。
      
       至少心里时时刻刻提醒着自己,他们一切都是为乐我好。
  •      随着年龄的增长,由稚嫩渐渐成熟,自己似乎越来越在乎父母,而却无法放下曾经的傲慢,与父母的关系到了一种很尴尬的关系。
       我们的童年是伴随着父母的呵护度过的,他们是我们最初的偶像,他们在我们心中仿佛超人一般能完成一些我们认为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整天在她们身边见证各种奇迹。
       只是后来我们去了学校,见过了更多的不可思议。父母的神圣地位渐渐隐退,我们开始叛逆,认为他们陈旧、落后。我们不再听他们的话,他们都是错的,反抗、争吵,成了我们摆脱父母的一种方式。
       但到了我现在这个年龄,或出去上大学、或在外打工,真正的独立在外生活,我们却尴尬的发现,他们依然是我们的支点。我们现在所面对的,亦是他们曾经经历过的。我们开始心存感激,但由于之前的抗拒,却又无法将这份感激表达出来。所以我们到了比较尴尬的年龄。
       这本《因爱之名》大多数是写80后的父母,但我的父母都比较大,所以经历的也大多相同。他们是被时代耽误的一代,他们也是心怀纯真梦想的一代。他们极力的想把自己被耽误的事情,在他们的孩子也就是我们这代人身上。他们更多地让我们关注生活和人生,似乎怕极了我们接触政治。文革使我品学兼优的父亲高中还没念完就去工作,母亲亦是在那样的浪潮下放弃了初中学业。他们曾经优秀却无法出人头地,只得把他们的曾经寄托于我们身上。我们是被逼迫的一代,他们亦是。
      
  •     或许,每个父母表现出来的细节不同,但大致的出发点是相同的。而我们对父母,他们对我们的不理解大致也是相同的。我们总想着往自己梦想的地方飞,却总是不曾与其携手共进。当然,他们可能去不了,可是我们也总是忘记了描述我们眼中的未来和要走的路,以及现在的生活。彼此的关切急切,彼此的固执,彼此的误解,彼此的强加干涉,彼此的自以为是,彼此的骄傲,于是make the relationship a big blur.
      可是,能确定的是,我们爱着彼此。能确定的是,父母是唯一不计得失地为你着想的人。
      只是,我们太忙碌了,忙碌着让自己跟上这个世界前进的脚步,忙碌着建立自己的小世界,忙碌着和过去的那个“落后”的自己做彻底的告别。我总是将他们安排在计划之后的计划里,有些时候,都觉得像是一个终极目标,让他们幸福的安享晚年。于是更加理所当然地将自己独立出来,表面上全心全意地打拼起来。可是,这打拼过程里,我总是会觉得离他们越来越远。呵,其实细细想来,多傻,将幸福的给与这样去推迟,是多么的不明智啊。我会责怪他们的不了解状况还横加干涉,他们会觉得我性格乖戾,固执不听劝告。对,他们还会心疼你这样子横冲直撞,会让自己遭遇很多阻力,会累,会受伤。
      总能挤出时间来说说,我喜欢我租住的房子,架空的床让我着迷的抓狂;那建筑物特别的有型,下次有机会真想带你们来看看;不用担心我,你们的女儿很坚强,别人能吃的苦,我也能忍受;我拒绝那份工作的原因是我觉得工作内容单一,学习不到很多我感兴趣的东西;我遇到了的那个怪兽,居然再一次抢夺我的工作成果,嗯,新人受欺负是挺正常的,我以后也会修炼出来,不让自己那么弱的;请你们相信我,我要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的,让我自己试一下;爸爸/妈妈,生日快乐,我爱你。
      跟自己商量好,挑个时间,发短信或者打电话给他们说说自己的近况,尝试着去沟通,去理解,你总会在他们 心目中建立起他们可以理解并信任的形象。
      hey,daddy and mummy,this is my life,i experienced...i viewed...i felt ..i planned ..
      i love both of you,and i know you do.
  •     这本书是同桌介绍给我的 每次都是偷偷看这本书 看着看着就会莫名的流泪 里面的文字 让我学会成长 脱离曾经的懵懂
  •     推荐大多数的80后和90后读的一本书。讲父母之爱的文章看过不少,可能看看同龄人的想法会更有共鸣。虽然我不保证会让你更爱自己的父母,但你会明白很多时候回报父母之爱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很无力的事。我们能做的太少了。尽孝永远是我们应该放在心中首位的事。
  •     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的感觉了,忘了上一次类似的情况是在什么时候...
      现在的生活让人心浮动,情绪浮躁,很难拥有一点完全属于自己,属于那颗越来越孤独的心的时间..人群越来越拥挤,但感觉同这个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远..
      最喜欢的是卷首语,一个个字都是那么针锋相对,迎面袭来..
      人心是复杂的,但人心却也是很容易被温暖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同父母的隔阂越来越深,仿似有一堵无形的墙,挡住了我亲近他们的那条路..
      很喜欢这样纯粹的心情文字..动心也动情..感谢张悦然,帮我找回了那股年少时对文字和写作的热爱以及冲动...
      于是,我又买了鲤的其他三本...
  •     一直耿耿于心的是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看完这本书,留着便是。
      我对钟爱的少得可怜的书一直抱着这样一种态度:第一遍阅读尽可能粗略,最好能够错过一些情节,这样在第二遍阅读时会更加用心,而且会心安理得地认为面对相对而言陌生的片段和语言于我都是一种初次阅读与尝试。心境大有不同。
      从封面到插图到文字,都很不错!
      因爱之名,以爱之名。
  •      这次最打动我的是卷首语和态度中的文字,在读着的当时,是有巨大的认同感在心底起伏汹涌的,那种被私人化地放大并已经逐渐被搁置的情绪以这样一种看似客观的笔触激发出来,难免让人不为之动容。但是读完之后,反思起来,则更多的是难过。“《我们不能偿还你们的青春》这样的题目格外刺眼,心里有些难受,因为根本不知道这句话要用怎样的语气读出来,它会提醒我们自己实在还是太年轻,如此琐碎和私人的爱,实在是太傲慢了。”是的,那毕竟是生我养我的父母,觉得是否对父母太过苛求,试想把这两代人的时代颠倒过来,历史难道会改写么?当然,再细想来,这样一个粗糙的假设并不能洗清他们所犯下的过错和他们身上所特有的时代造就的缺点亦或人性本身具备的恶(其实归根结底是人性本身的恶),尽管若要互换位置我们会犯下同样的过错,尽管我们没有所谓的资格去要求他们什么,尽管这一切历史早已注定。所以我们不是针对我们的父母甚或他们这一代人,我们一切的行为都旨在自身的进步,这个自身可以是我们自己,也可以是整个人类。我们希望从这一历史现象里获得些教训、经验、总结和启示,以便净化自身。我们在尽量去认识、揭发、疗治这些人性本身在一定条件下所显露出来的恶,因为这恶太可怕,我们自身就是它的受害者。但不是所有的受害者都值得同情,正如那个年代里的那一代人,当浪潮过去,他们把自己归到受害者的队伍里,不敢面对和承认自己身上那份过于可怕的恶。这一群体的广大性无形中也为他们对自己的这一行为增加了些许信心。殊不知,这又为他们身上恶的显露加上了一笔浓墨。
       我想鲁迅先生若是目睹过那一场浩劫以及后来那些自称受害者的一味的血泪控诉而不对历史作出科学的认识和反省的行为,大概会对国民的劣根性问题更加痛心疾首并且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批判教化。当然我不能确定,因为在那场轰轰烈烈的革命中,有太多我们认为的斗士自己都倒下了,谈何图救他人。因此我们也不能保证历史不会重演,我们只能尽量做到保持自身头脑的清醒,这是那段历史的功劳。但若所有人都能有科学清醒的认识,历史一定不会重演。这是我们现在要努力的。
       其实,人性的恶也好,国民劣根性也罢,我们终究还是无可救药地爱着这个世界,我们的父母也一样。我们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小百姓,希望内心善良,祈求世界和平。
  •     Part One
        
        时空倒转,思绪追溯至千万年前的某刻,琥珀初成的瞬间。
        彼时的阳光热烈地炙烤着大地,海在远隔千里之外的地方汹涌咆哮。一只纤细的蜘蛛蛰伏在灰褐的枝干上,寻觅着可口的晚餐。它不知道,一场浩劫正悄然逼近。“啪”,猝不及防地,一滴巨大的松脂从天而降,恰好紧紧地包裹住它。蜘蛛还来不及挣扎,即被凝固于其中。松脂继续滴淌,直至形成一颗晶莹饱满的琥珀。
        岁月荏苒,琥珀被流年洗涤清濯,流转至今。千万年后的现今,人们捧着这一颗千万年前的化石,欣赏着、感叹着。阳光穿越剔透的琥珀,折射出千万年前的岁月,那个洪荒时代,所有的故事。
        
        Part Two
        
        梁晓声曾说:我们都是时代的活化石。
        倚伫于明亮几净的落地窗前,看着窗外鳞次栉比的高楼,和楼群间往来穿梭的人们,忽然心生好奇:那些形形色色的人们,有着怎样的过去?不能一一探寻每个人的过往,无法一一陈列出每个人的个性,于是我们选择去寻找共性。用年岁划分,以时代命名,我们被烙上了不同的印记:六零后,七零后,八零后,九零后……
        我们就像一颗颗行走的化石,记录着一个时代的故事,携带着一个时代的回忆。我们被暴露被解剖,然后挖掘出相似的经历和个性,最后刻上某一个时代的标签,再放回人海中流浪,直至又一个时代成为往昔……
        
        Part Three
        
        某天晚自习的途中,风很大,我把头埋在母亲的肩膀上。骑到一个岔路口的时候,母亲忽然问我:你们这一代的孩子,究竟有怎样的个性啊?我有些诧异,微微开了开口,却吐不出一个字。从后视镜里,我看见母亲的刘海被风吹得散乱,眼神已不再年轻,而是透着一丝疲倦与辛劳。当她撇过头观察来往车辆时,我清晰地看见了她的眼角有岁月流经的痕纹,好像时光蜗牛悄然爬过留下的银迹。
        我润了润干涸的嘴唇,想说:就像我这样吧。可话到嘴边立即被冷风吹散。恍然想起母亲少年时的照片,约摸八九岁,白衬衫,长发辫。当我笑着说她当时真俗气的时候,忽然发现那张笑脸和自己是如此相似,仿佛那不是我的母亲,而是我的姐妹一般。如今越长越大,相似度消减了许多。有时我看着她坐在梳妆镜前打理头发,偶尔折下一两根白发时,我的思绪忽然变得很笨拙、很沉重,我在想,她的青春是在何时走散的呢?
        
        Part Four
        
        他们也曾年轻过。
        
        《鲤•因爱之名》中有这样一段话:有的时候,爸爸妈妈依然会讲起他们年轻时候的故事,虽然我们或许根本就忘记了他们曾经也和我们一样,少年、迷惘,因为从我们出生的时候起,他们仿佛就已经是那样的大人了。
        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的心猛地悸动了一下。一个个贴切真挚的词语,精准地敲打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霎时间,我们与他们之间拉开了一道巨大的洪沟,所有造成隔膜的原因被摊在光下暴晒。显而易见的是,我们常常忘记了他们也曾年轻过,而他们也总忽略了,他们曾有和我们一样不羁的青春。
        我们不曾参与过他们的往昔,总以为他们没有青春、没有热情、没有奔放、没有梦想,总以为他们是固执的、啰嗦的、刻板的、严肃的;他们看着我们从乖张变得叛逆,总以为我们是不羁的、逆反的、不懂得处事的艰难,不体谅谋生的辛酸。带着对彼此偏执的看法相处,难免会激荡起火花。而我们似乎没有意识到这样的错误,或许我们的印象从开始就是个错误。
        他们的青春是真实存在过的。他们曾迷惘彷徨,但最终选择了出路;他们曾满怀热情,但被流年打磨之后已只剩残余。他们对我们的规劝,不是对青春的阻拦,而是希望我们少走些弯路,希望我们不再重蹈他们年轻时的错误,希望我们能走得更轻松些、更远些。
        
        Part Five
        
        他们是上一个时代的化石,就像一颗颗盈溢的琥珀,凝固着岁月的痕迹,承载着回忆里的笑与痛,记录着过往的时光。他们鲜少提及以前的故事,而我们也鲜少过问。然而沉默不代表遗忘,那些故事已被凝固在时代的琥珀里,经历时间的淘滤,沉淀成一颗颗结实的化石,将年华的故事镌刻其上。
        而我们也将成为这样的化石。如梁晓声所说,我们都是时代的活化石。我们代表着一个特定的时代,彰显着这一代人共有的个性,象征着这一段独特传奇的年华。
        
        Part End
        
        时光流逝,我们终会沉淀成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琥珀。把这一个时代的故事,这一段青春的传奇,经久不息地传唱下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