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12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作者:苇子,王莹 著 页数:295
Tag标签:无
前言
文字抒写中的影像精神 在电视不普及的年代,电影,这个“第七艺术”,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常常是在儿童时期持续体验的一个特殊过程:在空旷的夜晚,在寂静的放映室中,在梦幻般的银幕上,看到我们刚刚开始认识的世界,看到令人惊奇的影像,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这种影像是启发我们智力的、不可磨灭的历程,它直接影响了我们的成长经历。 我们幼时对电影的迷恋,是源于社会的物质贫乏与文化的荒芜,所以,我们只有在黑暗的坐位上与银幕的光影进行交流,将生活的梦想寄托在非现实的空间中,当我们的生活好了起来的时候,开始在电影院里观看电影的时候,则完全是在进行一场与现实生活无关的感受,那时的电影,其教育的功能已经达到一个非常的地步,那是一个对电影有着特殊感情的年代,我们更多的是被电影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命运所感动,甚至,一部电影影响了我们生命中的许多时刻,电影成为了我们交流情感的窗口,甚至电影中的人物,成为了我们情感的寄托。过去看到的外国电影,我们看到和关注的更多是异域的生活,新鲜的环境和与我们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根本没有深入到其电影的主题与人物的命运之中,后来西方电影的宽银幕、大场面、多特技电影的声、光、色、特技的高度结合,给电影的形态带来了比较大的变化,带给了我们心灵和视觉的巨大的震撼,更使我们从电影中,感受到了地球上其他国家人的生存状态。在那时,我们就认为电影中所表现的,就是所有的现实生活,就是真实所在,甚至认为:我们没有达到这样的状态,是因为我们国家的经济还比较落后。在今天看来,所有电影上展示的东西,一般都高于生活,都是创作者所创造的“影像现实”。而电影中部分古代的戏,与我们的生活相去甚远,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与电影的交流,我们现在仍然坚持认为,幼时的电影观看环境和情形,可以给我们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记,甚至可以影响我们的一生。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可以考虑采取回归让孩子看外面夜晚电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给孩子们进行必要的“情景教育”,让学生在观看中感受记忆,感受影像,感受梦境。 电影对儿童和少年而言,是了解世界的一个最为直观生动的窗口,是漆黑夜晚的灯塔,银幕几乎照亮了所有人的心坎,勾起了无限的遐想。现在,银幕上所展现的电影影像,仍然是一种无法形容和替代的交流媒介。 读着《昼声夜色》的书稿,品味着两位作者对电影的梦想,我能感觉到她们是用心灵感受电影、以虔诚之心对待电影。不仅如此,她们对电影还有着属于她们的独特的认识与解读,有自己的独特的思考与表达思考的手段,它们对细节的感受能力以及准确地表达这种感受的文字功力,都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我看到了她们对电影研究的务实与真诚,在文字上,将电影与感受结合起来;在文化上,将电影与历史结合起来;在风格上,将电影与思考结合起来;在角度上,将电影与导演结合起来,这对形成她们自己的风格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也是值得尊重和值得提倡的方法。 在这部著作中,我们看到了一批世界电影大师和电影精英的名字,这是一个精心选择的名单,从名单的布局,我们便不难看出两位作者对电影的理解与认识的深入。跟随着作者细腻文字的指引,我们可以深入这些大师和精英的艺术世界,重新认识电影,感受电影作品中所展示出来的思想力和创造力,体会电影,解读电影,思考电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两位作者是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书中不仅关注一批世界电影艺术大师的作品,还别具慧眼收录了两岸三地华人电影艺术家的作品,我的理解,这不仅是一种平衡的考虑,而且是对当代华人电影的实力与地位的尊重及对华人电影成就的确认。比如书中列入的吴宇森,他是一个电影奇迹,他是可以在东方和西方世界自由驰骋的华人导演,他用他的电影证明了华人在世界中的位置。还有王家卫、侯孝贤、李安等杰出华人导演的作品,在书稿中都得到了应有的评说。书稿中收录的成功的电影艺术家中,有一些名字和北京电影学院有着不解之缘:田壮壮、陈凯歌、张艺谋、贾樟柯等,他们都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在书中看到这些名字,我感到分外亲切。 书中写到的许多导演和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为其国家和世界电影文化做出过巨大的贡献。需要稍稍提及的是,书中论述和讨论的这些世界上公认的优秀导演和电影,有许多在开始的时候并不被人们认同,甚至批评和非议不断,甚至招致严厉的抨击。但这些影片最终以其独特的导演魅力、影像效果、叙事风格得到专家和社会的认可,并成为一种“国家文化”、“个人印记”而流传,丰富了世界电影的宝库。历史就是这样,文化需要历史和时间的承认,电影的这种奇特的生存方式和社会认同的程度,反映了电影作为一个特殊的艺术和商品在社会上的存在关系。 欣闻《昼声夜色》将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在此,我要表达由衷的祝贺。我还祝愿我们所有的人,都能够热爱电影,能够在感悟电影的过程中认识生活,能够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精神的驰骋。 是为序。
内容概要
《昼声夜色:世界电影的精英时代》由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亲撰序言隆重推荐并给予高度评价的电影鉴赏类图书。书中不仅关注一批世界电影艺术大师的作品,还别具慧眼收录了两岸三地华人电影艺术家的作品,跟随着作者细腻文字的指引,我们可以深入这些大师和精英的艺术世界,重新认识电影,感受电影作品中所展示出来的思想力和创造力,体会电影,解读电影,思考电影!
书籍目录
序言·张会军·北京电影学院院长亚洲篇·中国田壮壮 陈凯歌 张艺谋冯小刚 贾樟柯 侯孝贤李安 吴宇森 王家卫·日本黑泽明 小津安二郎宫崎骏 北野武·韩国金基德·伊朗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美洲篇·美国斯坦利·库布里克 马丁·斯科塞斯大卫·林奇 昆汀·塔伦蒂诺索菲亚·科波拉 格斯·范·桑特大洋洲篇·新西兰简·坎皮恩欧洲篇·法国让·雷诺阿 弗朗索瓦·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英国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彼得·格林纳威肯·洛奇 丹尼·博伊尔·德国宁那·华纳·法斯宾德 汤姆·提克威·意大利维托利欧·德·西卡 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费德理科·费里尼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南尼·莫菜蒂·波兰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 罗曼·波兰斯基·西班牙佩德罗·阿莫多瓦 伊莎贝尔·科赛特后记
章节摘录
茶马古道系统之德拉姆 剧情简介 《德拉姆》是田壮壮导演的第一部纪录片作品,也是我国第一部使用“高清”数字技术拍摄出来的影片,被众多的电影业界人士评价为“田壮壮一贯‘艺术影片’路线的一次延续”,而片中的全部主角都是当地生活艰苦却平和安详的原住民。2004年5月初,在纽约举行的“2004年翠贝卡电影节”上,《德拉姆》全球首场放映,获得了电影节嘉宾和普通观众的高度评价。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声称被影片的“音乐、影像及祥和的气氛”深深感动,誉之为“一部诗一般的作品”,“更是一部永恒的历史教材,向世界展示了那个地区不同文化和宗教的融合统一。”《纽约时报》发表该报首席影评人埃·欧·斯科特的评论文章指出该片是“一部在质量和艺术上都堪称为伟大的影片”,记录了田壮壮“在连接滇藏的古道上进行的一次绚烂、深邃而伟大的行程。影片以田园牧歌般的韵律,令人叹往的风景将你带入那看上去尚未被都市文明污染的原住民生活中,具有远远超越其地理和风土特色,可以引起全球共鸣的深刻内涵。” 本纪录片的拍摄重点位于云南、四川、西藏境内的横断山脉。它将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连接在一起,平均海拔为二千五百米以上,其中高黎贡山、碧罗雪山、梅里雪山三大山系形成三个峡谷,而且山巅终年积雪。因为南北山势,亚热带的季候风可以进入峡谷中。形成这里独特的自然气候,森林、水资源极为丰富,有亚洲的动、植物博物馆之称。在这片土地上,藏族、怒族、独龙族、纳西族、傈僳族已居住了数百年近千年。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从峡谷中流过,源头是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这个神奇的地区被人称之为“香格里拉”。而该片拍摄的“茶马古道”即在这个神奇的地方穿行。 《德拉姆》的镜头一开始就把一大幅的云贵川边陲山区的画面拉到了我们的面前。田壮壮在这里用几乎静止的镜头,把山岗下的小镇极缓慢地推到了观众的视线之中。小镇前的道路,马,人,走动的安详,天上云朵的轻染。电影就是以这种极唯美的基调出现着它所有的画面。云南边陲赶马的原住民,他们的平淡至漠然的面部表情,他们的脚步把古老的马帮延续至二十世纪的现在。自然的景色在别的电影里就如世俗里的美色,它与世俗的观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但是,在这部片子里,它有着直达内心的惊心的美,这美的呈现得益于古老的马帮。马帮的目的非常单一,即把物资运送到指定地点,再驭回所需的物资和茶叶。而路途的遥远和艰险,使得马帮显得异常的艰苦和坚韧。正是在这样的一种非常情景里,他们的生活与边陲的自然景观一样,传递给我们的一般情况下所无法看见的远镜头,这镜头离我们的距离是那么的远,远得我们只看到时间的背影,它有如一段历史的影子,紧贴着边陲的云朵与水流,让静谧的画面感染着我们嘈杂的身体,并在观看中让这一幅幅的画面来沐浴自身。 在马帮即将过怒江的一座铁索桥的画面里,因怒江对岸正在修路爆破而暂时停在了江这边。边陲也同样在现代文明进入的时候把原本安宁的氛围给一点一点地剥离开。但是,与沿海不同的是,那里现代文明的步子是缓慢的。正是这缓慢,才使得边陲的马帮在与它遭遇时,有着一种异常的景象。这时的马匹停止在怒江的这一边,每当对岸一声爆破声远远地传过来,当每一声的声波到达它们的耳膜时,马的尖耸的耳朵就要突然地惊动,它的耳朵都要前后快速地摆动!同时,它的眼睛出现了与平时不一样的惊慌。这些马匹,除了耳朵的惊动外,其它部位几乎保持着原来的静止状态,越是这样越是让我感到了马匹对突然而至的改变的深深的惊恐:它们对着强大的外部的突然而至的改变,不敢在短暂的时间里改变自身的外部静止姿态! 当马帮穿行在悬崖峭壁上的山道上时,我看到的是在大山深处的人与自然之间的那种既休戚相关、互相依恋,又互相对抗与拒斥的关系。但是,正是美的画面让这种关系在观众的眼睛中消弥了去。美在这里成为电影的主导语言,它毫无疑问地覆盖了人与自然间的一种艰难困苦的关系。我在小时候曾经走过类似的山道,在大山深处,当突然的险境出现时,那种绝望感几乎无法言说!而现时代的人们,特别是来自知识阶层的人们,在电影院里的欣赏代替了直接的观察与体验,一出现美的自然的画面时,人们就会很自然地发出对自然的歌颂同时忽略掉了对自然的恐惧与对抗。因此,在观赏这部电影时,我也在想着马帮成员对自身环境改变的渴望。这自然需要超越美的层面来体验人与自然的关系。 但是,美! 是的,美对我们的征服是不可抗拒的,我们也因此对美的事物保持着高度的敏感与兴奋。德拉姆在这个意义上是对美的一次贡献。电影里出现的任何一件事物都是美的:横断山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雪山、峡谷、人、马匹,包括生活与生存的严酷,在这里,它们都成为了美的化身,并且这种美的画面里,还深藏了田壮壮表现的一种边陲事物中的善良品质。女教师,喇嘛,老妇人,他(她)们一直生活在这里,他们早已经与边陲风物融为一体。在对三个人的采访中,仍然是近乎静止的画面,人物在其中的动作幅度被减弱到了最小。冗长的说话,暗示着生活的单一与单调。他们的低声的客观讲述,把观众引向了静美的所在。在这里,导演是主体,它呈现给我们的是主观的观感,是对自然之美的一次宏大冒险。这是田壮壮作为一个主观艺术家的立场。 但是,我也同时在这里的歌赞中,在怒族百岁老人的讲述中看到了它所存在着的悖论。 至今封闭的边陲地区,一直是知识分子来看原住民的生存景况,来看他们所处的保持良好的优美山川,这显然是一种他者的立场,由此想到另一个纪录片独立制作人王兵的《铁西区》,相对于王兵的立场,田壮壮的立场显得艺术化和一种与对象的距离感,这是对生活与对生存的态度的两个对立的立场。一方面我们需要真实可靠的事物,另一方面却又仍然需要源源不断的美的事物,在某一层面上,即是我们对美的需要超过了对真实的需要,这也正是德拉姆的意义所在。在这个层面上,我欣赏《德拉姆》。但也正是在另一个层面上,我思考《德拉姆》:有时,视觉的震撼与心灵的震撼,显然存在着一种抵达的困难。
编辑推荐
《昼声夜色:世界电影的精英时代》以独特的专业眼光,选取了世界电影史上的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导演和他们的经典作品,进行独具眼光的精彩分析和点评,可以帮助关注电影的读者,建立对世界电影发展线索的概念,并加深对电影艺术的认识与理解。体例包括:电影内容介绍、导演和作品艺术的感悟式分析、该导演创作一览表。兼具知识性、理论性与资料性,是一本不可取代的电影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