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作者:夏志清 页数:32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回忆”是贯穿本书的主线。这是深长的回忆,真挚的回忆。其中有对自己求学、治学和情感经历的回忆,有对兄长和文坛大家的回忆,有对已经谢世的有名或无名的学人的回忆,还有对海外华人日常生活的回忆,等等。夏先生为我们描绘的是一幅纪念故旧、追述友情的历史长卷,展示的是夏先生深沉苍劲、妙语如珠的散文风格,所谓“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逾深”(陆机《文赋》)是也。 夏先生的散文忆人记事,谈文说艺,内容丰富而多彩,怎样编选,颇费踌躇。经与张昌华先生商量,最后决定编选他最为感人的谈自己、怀师友的文字,分为“自传的片段”、“岁除的哀伤”、“张爱玲世界”、“钱锺书天地”和“师友,花木,故乡月”五辑,以感性十足的“岁除的哀伤”命名全书。“回忆”是贯穿这部《岁除的哀伤》的主线。
作者简介
夏志清,1921年生于上海浦东(原籍江苏吴县)。上海沪江大学英文系毕业。1946年进北京大学任英文系助教,教英文写作。1948年考取北大文科留美奖学金赴美深造,1951年获耶鲁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先后执教美国密歇根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匹兹堡大学等校。1961年任教哥伦比亚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1969年为该校中文教授,1991年荣休后为该校中文名誉教授。现居纽约。
书籍目录
辑一 自传的片段 上海,一九三二年春 读、写、研究三部曲 初见张爱玲 喜逢刘金川——兼忆我的沪江岁月 红楼生活志 我保存的两件胡适手迹——为《传记文学》银禧之庆而作 耶鲁谈往辑二 岁除的哀伤 亡兄济安杂忆 济安师祝勉《现文》主编——名作家书信选录 悼念陈世骧——并试论其治学之成就 悼诗友卢飞白 岁除的哀伤——纪念亡友哈利 东夏悼西刘——兼怀许芥昱 最后一聚——追念吴鲁芹杂记辑三 张爱玲世界 《张爱玲的小说艺术》序 超人才华,绝世凄凉——悼张爱玲 《张爱玲与赖雅》序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小引 张爱玲与鲁迅及其它——“张爱玲与现代中文文学”国际研讨会发言 泛论张爱玲的最后遗作辑四 钱锺书天地 追念钱锺书先生——兼谈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之新趋向 重会钱锺书纪实 钱氏未完稿《百合心》遗落何方?——钱锺书先生的著作及遗稿 师友,花木,故乡月辑五 刘廷芳:一个有功国家的全福老人——兼忆朱文长、李善德二友 师友,花木,故乡月——《马逢华散文集》序 曹禺访哥大纪实——兼评《北京人》 高克毅其人其书编后记
章节摘录
读、写、研究三部曲 一、初读《三国》 我在苏州读小学初中的那几年,父亲在北平、上海交通银行当小职员,家里连一口书橱也没有,更谈不到四壁放满线装书、洋装书的书房了。从小未闻书香,也看不到当代的新文学著作和杂志,当然更未染上“文艺青年”的习气;在那时期我只能算是乖乖读书的好学生,读的当然仅是些教科书,加上《小朋友》、《中学生》这类杂志。 我小学读的是桃坞中学附小,虽是教会学校,设备却异常简陋,好像连一间自修阅读室也没有。整个学堂只是一幢较大的二楼住宅房子,所谓操场即是一个院子,点缀了几枝夹竹桃,这是全校惟一的天然绿色,另外更无草地。亏得有两张乒乓球台,课余可以打乒乓,我生平学会的球艺,就是这一种。学校进门有间门房,再进去穿过一小方天井就是厕所,内仅四只大木桶,供学生小解之用。 桃坞中学是家相当贵族的教会学校,周末济安哥常带我去看他的同学在大操场上踢足球。校长梅乃■(McNulty)脸红红的,戴了金丝边眼镜,也算是当地闻人。不知何故,附设的小学竟如此不合标准。小学校长名叫卡克斯(Cox),会讲些中国话,我只见过他几面,好像学校里根本没有校长的办公室。他人瘦长,脸苍白,虽是传教士,却学会了老子的无为而治,不知他在干些什么。教员当然都是中国人,其中有位体育教员,人很和蔼可亲,至今还记得他的姓名——金坤一。他信奉回教,有一次他说,小便的时候,如把舌尘贴住上唇,可以延年益寿。到今天,桃坞附小所有老师的教诲我全忘了,这句话却还记得,虽然即在当时,也半信半疑。 读小学的几年,亏得暑假的日子长,过得也有趣。每到盛暑下午,我总等不及叫母亲把放在井里“冰镇”的西瓜拿出来,我别的不贪,西瓜总要吃半个。那时早晨吃粥,除了淀粉外,养分毫无。大热天身体需要维他命,自然而然对西瓜特别爱好。此外下棋、读书,日子打发得很惬意。 家里无书陈列在外,但有一次给我找到了一套《三国演义》和一大套林琴南的翻译小说,这可能是父亲仅有的藏书。想来他求学期间,林译小说正在走红,他也买了不少,而且真的读了。家里没有书架,林译小说册数太多,只好放在原处,尘封不动,后来多次搬家,不知搬到哪里去了。那套新式标点的《三国演义》,一共三册或四册,想是亚东图书馆印行的。那时我九岁,刚修完了三年级,读《三国》还有些生字,但故事实在引人人胜,读来爱不释手,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读完一部文学名著。此后三年,每年暑假重温一遍,一共读了四遍(十多年前,再读了两遍,那是为写书而读了)。年轻时记性好,《三国》算是读得烂熟了。 十七年来,一直在美国教中国文学,不少古代典籍,按道理在少年时代即应自加圈点的,步人中年时,才去读它,自己觉得有些好笑。但晚近中国书籍涉猎虽广,我很高兴《三国演义》是我生平所读的第一本名著:对今日国内中小学生而言,这仍是一部必读书。假如有人初中毕业还没有读过《三国》,不论他在学校里如何用功,作为一个中国人,他的教育是欠缺的。早期中国文学里没有长篇叙事的整套神话,不少中西比较文学研究者都关注到这个问题。其实,《三国》虽是“三虚七实”的历史记载,称之为神话,也没有什么不对。罗贯中也可算是中国的荷马,虽然他的年代要比荷马晚得多了。P11-12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