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无尽岁月

出版时间:1998-08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作者:池莉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目录:小姐你早、汉口永远的浪漫、绝代佳人、谁在支配一切、黑鸽子

作者简介

池莉,出生于湖北,现居武汉,专业作家,兼任职务有: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文联主席。主要作品有《池利文集》七卷(江苏文艺出版社),长篇小说《来来往往》(作家出版社),《小姐你早》(作家出版社),《水与火的缠绵》(华艺出版社)等,中篇专集《池莉小说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有了快感你就喊》(中国青年出版社),《生活秀》(金收获·云南人民出版社),《云破处》(华夏出版社),《请柳师娘》(江苏文艺出版社)等,主要散文集有《怎么爱你也不够》,《给你一轮亲太阳》等。其作品还被译成多种外文,多部小说被译编为影视,多部小说获得多种文学奖。

书籍目录

致无尽岁月
小姐你早
汉口永远的浪漫
绝代佳人
两个人
毽子
谁在支配一切
黑鸽子(长篇精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致无尽岁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2条)

 
 

  •     耳机隔绝了讲者聒噪的声音,整个人从身体到心都算是陷入了这本书里。看完最后一篇大梦初醒,像是在被绝望席卷的海水里,拼命挣扎想跳离。可是啊可是,当写书评时,才发现那些让我喘不过气的,不是书里那些赤裸裸的人和事,而是这些人和事投射出的倒影,让我看到挣扎的自己罢了。
      
      最后一篇看的是《让梦穿越你的心》,从西藏回来之后,在和别人谈论那片土地时总是尽可能地不带情绪,于我而言,那篇土地的神奇意义不在于那里是耳语相传中的圣洁之地,而在于我认识的人我投入的情感我感受到的经历,从这个意义上那里是哪里都没有特别大的意义,只是碰巧是西藏。那个为高烧女孩祈求神灵原谅而在大昭寺前一夜长头的青年,那个在草原上掠起女孩的康巴汉,或许只有在这样的土地这样的身份上,这样诚挚不需要技艺的感情才能有最理所当然的归处吧。“我们怎么就成了这个样子,既不能负责,也无法承诺,既保证不了自己又不信赖别人,就是这个样子了。” 很多事情没有绝对的界限,勇敢和愚蠢,智慧和冷血,个人有个人的道理和解释。
      
      还有那个异常谨小慎微的冷志超,“对大多数人群的意志总是盲目地敬畏和服从,通俗意义上正确的东西总是能够给我以安全感”,那个一针见血进而血淋淋剖析出的罗霞与王建国,那个在自我价值地位寻求中跌宕起伏的闻达与秦静,小人物的故事,总是能带来比大人物更深刻的绝望,因为我就是那些小人物,我在读书也在读自己读他人。
      
      小人物的悲喜,才是最惊心动魄又荡气回肠的。
  •     开始以为这是一本回忆录,读到一半以为是特定岁月的青春读本,读完才发现,是对不同生活态度的反思。
      
      你,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吗?
      你,会坚持自己的理想吗?
      你,活在别人的评价里吗?
      成功,可是你真的快乐吗?
      与众不同,特立独行,最后获得近乎所有人的称赞。可是在异国他乡,能够勾起最深沉的认同感的是不是就是藏在厨房碗柜下的那一捆大葱和甜面酱呢?
      平凡,也许没什么不好。只要心之所往。
      可又有几个人心甘情愿的做一个无名小卒,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安静的生活。
      还是会不甘心的吧。
      那,要怎么做呢?
      悖论是吧?
      或许,我们都活在悖论里。
  •     书中反复提及两座城市,一个当然是池莉的故乡武汉(尽管不是她的原籍),一个是北京。对于,刚离京回乡的我来说,这本书是一个告解。
      
      得不到总是最好的。北京是我无婚约的爱人。离开了常忆起。一些人和事纠缠着白天的偶思入梦。在北京不过一年光景,在上海也有三年,何以这般难以割舍,北京啊北京。就是我不去想,人们也会在歌里唱,在梦里念,在书中想。北京我怎能忘。
      
      北京方方正正,故宫、天安门、什刹海、后海、东城、西城,城市建制规格自古以来,他给我的不是一条死胡同,而是通天大道。我想我可以学会宽容,适当的遗忘。很多人来到这里,不是寻求一种得到,而恰恰是失去,是尝试失去之后面对生活。
      
      我心心念念的北京呀,可能并不适合我。承认自己是否合适,是多么困难?也有很多人不问适不适合,只问自己舒不舒服。对于我,不适合,恐怕也难以舒服。回首北京一年,我大体是舒服的。可是,舒服不长久,经不起考验。
      
      我回武汉了,我的家。我不愿回的家,他一直在原地等着我。我身边不是没有李大仁,武汉就是我的李大仁。我带着一身疲惫和未完成的愿景回到老家,这里是不变的温暖和慰藉,我一天天地找回宁静。对于归来的游子,宁静更显可贵。
      
      池莉一再被催眠,喜欢的是北京,不是武汉。武汉天气不好,这里的人脾气也坏,语言火爆,欺生,一有机会都应该离开这个地方。她“机会不好”,没能逃离武汉,反而在这里一直生活下来,工作、结婚、生子,融入本地人生活。书写到后面,成了“爱我武汉”的征集文,说武汉的蔬菜多香,跟别的地方不一样,“广东的苦瓜味道太淡,海南的空心菜味道太谈,北方的萝卜味道太淡,湖南四川的辣椒太辣,绍兴的臭豆腐太臭”;又说武汉的秋天多好,“有明净而高远的蓝天,有润泽而清爽的空气,这空气里暗香浮动,是桂花甜蜜的香。”是吗?难道我都没有发现?生活在别处,这是个什么魔咒?既然回家了,我要重新认识和寻找家的美。
      
      
      文摘:
      
      大毛一直想把我带到更好的地方去生活,而我竟然傻乎乎地在武汉一呆就是十几年将近二十年!
      
      
      我是在想我这个人为什么要这样?要像现在这样生活,而不是那样地生活。
      
      
      我在用失去收获得到吗?我在用坎坷拒绝平淡吗?
      
      
      
  •     武汉有那么那么多不好。
      武汉有恶劣的天气,彪悍的民风,尘土飞扬的市政交通,还有日复一日的拥堵。
      北京有那么的好,四通八达的道路,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有各种文艺清晰的胡同,有各种你想要的东西。
      但是池莉还是激起了我的共鸣。我们爱北京,甚至感到武汉的相形见绌。然而心里总有一方地方留给武汉,不允许其他人来说武汉恶劣的天气,彪悍的民风,还有乱七八糟的公共交通。还是怀念江汉路的老街道,怀念豆皮怀念热干面怀念牛肉粉。
      
      池莉笔下九十年代的故事,清新而古朴。我们很久很久没有这么单纯了,不是吗?
      
      然而除此之外,实在是不能忍几部短篇的虎头蛇尾不知所云。文笔一般情节一般故事一般。
  •     致无尽的岁月,好久都没有仔细的静下心来看一本小说,庆幸能找到这样的书来让我抛弃以前看书的坏习惯,不再是只看情节,而是细细体味文字间的细腻与情感
  •     池莉所有著作中最温情感伤的一部。我相信是作者自身经历。写尽了男女之间亦爱亦友的感觉。读过后只觉得有些感伤,有些落寞,有些无奈。可人生就是如此,那个年代生活也只能如此。我喜欢大毛,喜欢大毛那样子去努力过他想要的好生活,也很感慨大毛那么念念不忘的一直记得作者笔下的我。 可人都有自尊,作者笔下的我虽然并没有像大毛那样的过世俗人所认为的好生活,一直呆在武汉,可也努力做到受人尊重和信任,也在尽力的过属于自己的生活。深深理解这两种心情的我读过后不由的感慨万千。
  •     她既是一位女作家,同时又是一个女儿,江城武汉的女儿。而她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作时,仿佛更加亲切,一如那傍晚初绽的婷婷茉莉,在夕阳的余晖里凝聚了一层淡薄的紫雾……
      
      池莉在《致无尽岁月》中,让在江城武汉成长起来的女孩冷志超与北方汉子大毛相遇。小说细致地描绘了他们共同成长的岁月,以及青春驿动的独特感受。感情的曲线被包裹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之中,不露痕迹,又真实可感。而女孩始终不能陪大毛浪迹天涯。她是那么的宁静淡泊,他们的交锋点永远都与这座城市有关:她不愿意离开武汉,即使这座城市有那么多、那么多的缺点……而池莉假借女孩之口所说的一段话,也道出了她的乡情袅袅:
      
      “况且,武汉的秋天多好呵!有明净而高远的蓝天,有润泽而清爽的空气,这空气里暗香浮动,是桂花甜蜜的香。尤其是在其他三个缺陷太多的季节的烘托下,它是多么令人新鲜,爽朗,开心和感恩啊!
      
      “而长江的水是甜的,汉江的水也是甜的,所有湖泊河塘的水都是甜的。水就是城市的血液对不对?一个大城市,没有大江大河怎么行呢?城市再大,没有江河大,你往长江边一站,只要你愿意,你的心就可以一日千里。这也许就是千百年来的优秀诗人都在湖北的长江边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的原因吧?”
      
      ……
      
      还有哪位成熟的作家能够像小姑娘似的、热情饱满地赞美那座生养了她的城市呢?清新纯净的赞美之词,大胆地美化了武汉那曲曲折折的街道,以及被划分的支离破碎的城区。相对比之下,我们所居住的这座黄河干流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兰州,岂不是该为她寂寞的名字和静默的黄河母亲叹息?
      
      池莉的爱,不仅仅在于浅浅淡淡的季节、河流、风花雪月……她的爱,刻进了时间的脉络,活在血液里,活在记忆里。她说:
      
      “我的丈夫在这个城市里到处寻觅,发现了我并且死死地盯住了我,使我在这个城市里成为了新娘,后来又成为臃肿的孕妇,再后来又恢复了体形。这个城市是我作为女人的见证。我把我的孩子安排在这个城市最美好的季节出生,我成功了。而在这一切的深处,我父亲骑着毛驴的脚步声在向我走近,永远地在走近。我很怕我离开了这里,他就找不到我了。”
      
      我们对于生养自己的土地,何尝没有过着样的情愫呢?每一片土地上所承载的物质、文化、爱恨……都被我们无可选择地继承和吸收着。生命毕竟太短暂,我们能停留的空间本就不多。我们在哪里出世、在哪儿学会说哪儿的话、在哪儿结婚生子……太多的机缘巧合,像泼墨山水画一样,一旦点染了墨痕,就是再难抹去的回忆了。
      
      但含蓄内敛的语言习惯,使得我们对于家乡的批判多于赞美,即便是有人赞美,也是类似于演讲稿类的文字,华而不实。我们对于赞美,似乎是太陌生了。
      
      初读池莉的这段文字,我不禁潸然泪下。以至于多年以后,当我真的踏上武汉这片土地、被武汉的热和潮湿所折磨着的时候,我还是愿意走过她的大街小巷,慢慢品味这座江城的魅力。池莉的文字不愧是武汉文化的载体!她给了我品尝热干面、牛肉粉、豆皮和麻辣鸭脖的心情,以及朝觐黄鹤楼、龟蛇山、乘坐轮渡的理由。
      
      池莉是江城的孩子。她爱武汉,爱无言的长江、汉江,和被江水浸润着的她的城市——一如浸润在她字里行间的世俗琐碎的武汉生活。一个爱自己家乡、有着赤子之心的人,无疑是令人敬仰的。而池莉编织在她小说里的款款深情,也远比那千年前的思妇游子、海峡彼岸的小小邮票、乡间村舍的茅檐翁媪,更能唤起在城市中成长起的、一代人的感动。
      
      荆楚大地,当不愧于哺育了这样一位曼妙多姿而又赤子深情的“江城子”!
      
      
  •      我记得去年看这小说的时候也是初秋时节,总的来说,太原的秋天还是很舒服的,可以晒太阳而不会太热,池莉在小说中写道,武汉一年中最美的时节就是秋天,相对于这个季节,春天永远充满了闷雷,夏天气温上升到40摄氏度,冬天会出现冰凌。总之,都是非常令人厌恶的季节,小说女主人公冷志超一个外地人却还是选择留在了武汉,她说不清楚为什么,她的好朋友大毛,这个东北男人却一心从武汉的大学逃离,他说男人绝不能学医,他厌恶武汉夏天的闷热,冬天的严寒,他对这个城市的唯一留恋就是这位女主人公冷志超。
      
       然而,这就是生活,你要面对选择,大毛选择了去北京,他重新考了北京的大学。
      
       她也曾因出差到过北京,却在北京这个方方正正的城市不断地迷乱,因为她不懂那边是东,是北,在武汉好似迷宫的大街小巷,人们只是说上下方向,然而她却从没有迷路过。
      
       这部小说我一直关注的一条线索就是主人公对武汉这个城市的生活,以及她度过的“无尽岁月”的思考,大毛是优秀的,能言善辩,事业有成,他们在北京遇到过一次,那时大毛手里捧着是诸如《看不见的手——微观经济学》、《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之类的书,大毛十分煽情地对她说,“新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夹缝事情,经济体制的改革是必然的。。。。”大毛想要买她喜欢的真丝绣花手绢送她做礼物,她觉得太贵拒绝了,大毛就生气甩手走掉,售货员安慰她说:咱北方男人就是这样,特大老爷们,如今北京的男人你说她别的没有都可以,要说他没钱,他就跟你急。
      
      从北京回到武汉不到一个月,就传来大毛结婚的消息,这给她一种虚假和漂浮的感觉,因为在北京遇到大毛的时候他应该已经在筹备婚礼了,却对她只字未提。
      
       大毛到了深圳的时候,在机场拿鲜花迎接来参加会议的她,这让她高兴的头昏目眩,大毛这时脸上罩着一只宽大的变色眼镜,穿着梦特娇T恤,戴着浪琴手表,在宽敞平坦的镶着绿化带的深南大道上开着矫健的奔驰小轿车,阔气又潇洒。
      
       “大毛说:多棒啊,你难道不动心吗?
      
       我说:动心啊。
      
       大毛说:那就来吧,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涌进深圳啊。
      
       我无声地笑了,缓缓地摇了摇头。
      
       后来大毛还是很无奈地说:我怎么才能说服你呢?”
      
       在珠海聚会上喝醉酒的大毛攥着她的胳膊,说:你的性格适合珠海啊,你为什么不来珠海!武汉究竟有什么好?我就是想不通武汉究竟有什么好,值得你牺牲一切呆下去!你是不是有病啊?正常的人谁不知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啊!
      
       她开始想起她的工作,她们单位同事对他的关爱,她治疗过的病人在街上送她的花,她的丈夫在这个城市里到处寻觅,发现了她,是她成为新娘,又成为臃肿的孕妇,后来又恢复了体形,这个城市是她作为女人的见证,她把她的孩子安排在这个城市最美好的季节出生。
      
       大概就是这些吧,这就是她正常呼吸的基础,是她生存巢穴里毛茸茸的细草。起初她感觉不到它们一切都是慢慢地生长起来的。她坚信她的本能,本能需要什么就不离开什么,这不是恶劣的气候和人文环境可以与之匹敌的。个体生命的需要在关键时刻可以战胜一切!
      
       况且武汉的秋天多好啊!有明净而高远的蓝天,有润泽而清爽的空气,这空气里暗香浮动,是桂花甜蜜的香。尤其在其他三个缺陷太多的季节烘托下,它是多么令人新鲜,爽朗,开心和感恩啊!况且武汉的蔬菜是多么香啊!
      
      
      
      
      
       在德国留学的时候她遇到过大毛,那是大毛在德国有一座豪宅。
      
       “大毛对我说:留下来吧!
      
       我肯定地回答了他,不。
      
       大毛说:德国是上帝给人的恩赐,我们要懂得领会上帝的意思,你也知道很多中国人为 了留在德国不惜一切代价。
      
       我说,我知道。我还知道你和隔壁左右的邻居是不可能来往的,我还知道你从北京带来的大葱藏在阳台的花盆地下。黄酱藏在你卧室的抽屉里,我还知道几天前就在柏林的地铁上,一个黑人被扔出了窗外,而一伙新纳粹分子在柏林的市郊又烧毁了一个中国难民营。
      
      大毛不吭声了,过了一会儿,大毛说:一个人为了自己的理想,总得要忍受一些不如意的东西。
      
       我说,是的,我选择忍受武汉的冬天和夏天。”
      
      
      
      
      
       在武汉自己的”别墅“(就是远郊买下的农舍,有花园,种了蔬菜)她再次和在美国闯荡的大毛相遇,
      
       “大毛很认真地对我说:你为什么不跟我走?始终?这是我一生最不理解和最不敢相信的事情!
      
       我无法回答大毛,因为我不知道,我说不清楚,我问:美国人也看《泰坦尼克》吗?
      
      大毛没有表情地说:也是看疯了。
      
       我追问:你看了吗?
      
       大毛说:我?我当然没有。这么多人都看、都说好的东西想必就不是什么好东西,一个通俗故事而已。这是我对一个采访我的记者说过的话,报纸上已经登出来了。
      
       我说:大毛,我觉得你可以不喜欢《泰坦尼克》不去看它,这很正常。如果你就这么平静地如实告诉记者说我不想看它,那就是真的正常。但是你为什么要对记者下断语说它不是好东西呢?你没有看你就很所它不是好东西的根据何在呢?因为大众都说好,那个东西就一定通俗不堪?对吗?你以为你是谁呢?你不是大家,对吗?你是极少数的精英对吗?你要发出和大家不一样的的声音,以便引起大家注意,不是吗?其实这不就正好说明,你毫无事实依据地否定某个东西的心理基础纯粹初一最世俗的动机吗?”
      
      
      
      
      
       “我在想我这个人为什么要这样?要像现在这样生活,而不是那样生活。是不是由于我从小的经历就埋下了我一生的伏笔呢?是不是我这个人注定了或者说是习惯了在忍受苦难中捕获那细小的微弱的幸福呢?或者说人生的幸福本来就细小和微弱,我是为了扩大它而在病态地自虐呢?为了看见事物那炫目的美好,我宁愿饥饿。为了永远的相聚,我宁愿一再地分离。我在用失去收获得到吗?我在用坎坷拒绝平淡吗?我在用缺陷逃避完满吗?。。。。。。”
      
      
      
      
      
      小说就是这样结尾,给人留下无尽想象,想象自己的无尽岁月又会是怎样,我忽然很想去武汉,我不知道自己能否考到那,试试吧,生活,谁又能说得清呢?---邢龙,2008.9.3 12:08
      
      
      
      
      
  •     一直认为池莉的书是写给那些七十年代的,已经步入主妇行列的女人看,让她们看到自己的生活汇成点点滴滴琐碎的文字,就如《来来往往》那样,将生命中的美好消耗在生活中,无力阻挡。
      前几日偶然看了这本书,几篇短的小说组成,看起来并不费力,两节课的时间便以看完,可是接下来的日子却一点点的难过起来。书中形形色色的女性角色在我脑子里已经模糊,没有多么什么的记忆,可她们却汇成了一个整体的形象--女人。池莉是一直在讲女人的故事,讲故事的手法并不高明,只是将生活如同流水帐一样铺叙下来,在这样的流水账中渐渐的让人读到了绝望。字里行间是不带一丁点绝望出来的,就如我们正在一点点的进行的生活,我们只是低着头看着脚下的路,一直低着头生活进行的四平八稳。猛地抬头,那路还是脚下的那条路,可是没了尽头,并在不知不觉中路上早就增好了许多的险恶。
      男人写女人时总是加上一些自己的幻想,他们笔下的女人也就显得分完的美好。女人写女人时总是加上一些自己对于世事的恐惧,如此这样她们笔下的女人就显得有些刻薄可怜。美好的即便实现也是被人心惊胆战的怀疑,刻薄的可怜的却很容易的被相信接受。生活中的真实往往没有那么多的美好,于是生活在女人的笔下战战兢兢的继续下去。
      每一女人,总会在某一刻,珍藏着自已最为美好的时光,可是再过美好的东西也逃脱不了生活,女孩从父母的掌心中成长独立出去,遭遇爱情、失恋、结婚,然后将自己的一生消磨在一个男人及其身后连带出的整个家庭身上。初见人时如花开的羞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处处的计较,为了家庭生活计较着每花出的一分钱,而这样却换不来同等的回报。把女人放进生活,女人便开始不可爱,生活中无声无息消磨掉的不只是女人的青春,还有那些关于爱情、幻想美好。
  •     生活看起来纷繁复杂
      真正体验着的觉得很平淡
      池莉笔下的生活
      看过池莉后的生活
      会很不同
      那里的生活不是秀
      但绝对精彩
  •   1。北京天气比武汉恶劣多了。。
    2。武汉难道比北京堵。。幻觉么
    3。武汉公共交通效率甚高,岂是北京能比的
  •   你难道不知道。。。武汉现在狂修路。。。
  •   。。 那又怎么样。
  •   在所有池莉的小说里最喜欢这一篇 所有热爱武汉的孩子都应该看看
    女主人公对一座城市的信任与坚守让人感到温暖
  •   看来楼上与我心有戚戚焉。
  •   同感。池莉的小说里我最最喜欢的一篇啊。
    第一次看应该是上世纪的事情了。是在《小说月刊》的杂志上发表的。编辑的评语的题目是叫《地理的突围》。
    大毛一直在逃离,而女主人公却一直在坚守。
  •   《看麦娘》《有了快感你就喊》《生活秀》《致无尽岁月》这一系列是在大二上学期看的,当时很是喜欢,总是催促宿舍姐妹也借来看。这学期又借了她的散文集《熬至滴水成珠》,却发觉似乎小说的笔触更自然些,散文让人觉得有堆砌辞藻的嫌疑。不知是不是事隔一年的原因。
  •   这个东西写于半年前,那时对生活便怀有恐惧,如今真的要去面对了,反而很平静,只是希望自己能够一直保持一颗美好的心。
  •   这本书中间的一部分我以前读过 比如说毽子。。。这次读第一篇的时候就被吸引,致无尽岁月的破碎感让我模糊,总是想起自己的某些事,虽然看起来毫无关联,却又密切相关。。。也许这就是青春留下来的痕迹~
    故事中形形色色的女人 和男人 ,官场、生活、奢华、贫穷,都是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 ,我爱池莉,这个用笔写作的貌似不再年轻的女人,但是她的文字却不过时,永远年轻!
  •   读池莉的《致无尽岁月》书评:
    一生有多长,一生中会有多少事会一直在你心中盘旋。
    大毛的情感是专注的,在见到她的第一眼就已锁定。可是,有些人注定就不是他的,他们一直生活在各自的世界里。
    他一直想给她最好的,她一直的拒绝着。他太灿烂,她很安静。
    不是遗憾却很遗憾。人生就是这样,我心里有你,可我不能放弃我自己,不能放弃我能把握的生活,你问我,心里可成曾否想过,有,但只能想想。
    在我心中,你是我的亲人,我一直的牵挂,但我不会言语,你要一直好好的,就算是为我。
  •   我在园子里久久坐着,好像等待着什么。不,我没有等待。我是在想我这个人为什么要这样?要像现在这样生活,而不是那样地生活。是不是由于我从小的经历就埋下了我这一生的伏笔呢?是不是我这个人注定了或者说是习惯了在忍受苦难中捕获那细小的微弱的幸福呢?或者说人生的幸福本来就细小和微弱,我是为了扩大它而在病态地自虐呢?为了看见食物那眩目的美好,我宁愿饥饿。为了永远的相聚,我宁愿一再地分离。
  •   我在用失去收获得到吗?我在用坎坷拒绝平淡吗?我在用缺陷逃避完满吗?是啊,在我这个年纪,我已经慢慢看见了自己,从透明的二十岁走了过来。对于这个姑娘,我有多么熟悉就有多么陌生,有多少喜欢就有多少讨厌。我一直试图对她解释清楚什么却永远也解释不清楚,其中包括对大毛深深的歉意和比歉意更深刻更复杂的那份感觉。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