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视阈中的成长书写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作者:张国龙  页数:164  
Tag标签:无  

前言

  2000年深秋,我在天津远洋宾馆进行的“中国儿童文学五人谈”的有关对话中曾经谈到,大概两三年前,我就曾想写一篇文章,题目也已拟就:《论潜在的批评群体》。我想来梳理或者勾勒一下一个实质上已经存在的潜在批评群体的现状和未来。我所指的“潜在的批评群体”,主要是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陆续进入这一领域的年轻学人——基本上是有研究生学历的,相对集中又有所分布的这样一个批评群落。我想描述并讨论一下,这个批评群落大致是怎样分布的,他们的长处和不足在哪里。这篇文字后来搁浅了。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我所收集的批评文本还不够丰富。我相信,时间会为这一群体的成长提供可能。近三十年来,儿童文学界逐渐聚敛起属于自身的学术资本和财富。尽管这一积累和聚敛过程本身充满了各种困扰和挫折,但是,儿童文学研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面貌,却变得日益清晰并富有某种诱惑力了。是的,儿童文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至少在现行大学的主流学术体制中,她未能取得自己应有的学科地位。

内容概要

  理论前沿,在颠覆中承接:儿童文学教化功能刍议,回归“成人式”及其他——论“成长小说,现象扫描,浅论21世纪初中国儿童小说创作的八种现象和八个问题,数量的丰收与质量的期许——2004年中国儿童文学中的小说创作述评,2005年中国儿童文学中的小说创作观察等等。

书籍目录

理论前沿在颠覆中承接:儿童文学教化功能刍议回归“成人式”及其他——论“成长小说现象扫描浅论21世纪初中国儿童小说创作的八种现象和八个问题数量的丰收与质量的期许——2004年中国儿童文学中的小说创作述评2005年中国儿童文学中的小说创作观察2006年中国儿童文学中的小说创作观察原创聚焦“成长之性”的诗意和纯美——曹文轩少年小说侧论引言:不可回避的成长之性从《英格力士》管窥无性时代的性成长景观成长不仅仅是一种仪式——读孟宪明的《双筒望远镜》在隐忍与坚守中自助成长——评王巨成的短篇小说《绿纱巾》塔外探察历史寓言书写及对德国成长小说宏大叙事传统的超越——评《朗读者》成长的背叛、救赎及其他——论《追风筝的人》对成长的深度书写蕴藉于战争话语中的儿童本位叙事和童心未泯的想象——评《穿条纹衣服的男孩》文明时代之后的隐喻和想象——评《玛拉和丹恩历险记》在“苦难”的荒原上找寻“成长”的诗意——《安琪拉的灰烬》读解用生命弹奏爱与痛的旋律——读《琴恋:钢琴夫人史兰倩丝卡青春回忆录》与儿童文学十年的耳鬓厮磨(代后记)

章节摘录

  既然成长不可回避,而“成人式”在现代社会中缺席,现代社会所承担并施行的成人教育,往往不能让成长者心甘情愿地接受,成长究竟何去何从?无须赘言,成长是一个具有无限延展性的渐进过程,它与成长者所接受的成长方式(潜移默化的导引或强迫性的生硬灌输)密不可分。当然,潜移默化的导引无疑是提升成长的最佳选择。当成长失落了“成人式”所赋予的庄重性和神圣性,同时又背离了游戏精神、娱乐意趣、轻松心境和宽松环境,它对于成长者来说肯定就是一种重负,甚至是一种灾难。而在“成人式”缺席的现代社会中,文学无疑具有培育出良好的成长生态环境的无限可能。因为文学的本真使命即在发现存在世界中可令人玩味良久,并从中受到洗礼、得以超升的元素,从而陶冶性情、提升审美感知和认知能力。可以说,文学能够默默地导引成长者自由地成长。  统观卷帙浩繁的文学史,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隐在地传达某种教化功能,比如追求真善美、摈弃假恶丑,以及各种丰饶的人生经验和价值观念。尤其是以成长为书写主题的成长小说,在成人仪式缺席的现代文明社会中,无疑是未成年者通过阅读文艺作品而获取成长经验的一种便捷、有效的途径。在青少年时期,成长者的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烈,当他们迫不及待地走近由文字构筑起来的瑰丽宫殿,自然而然便能如获至宝地找寻到他们不曾经历过的人生体验,无意间将许多珍贵的成长经验烙印于心灵深处,并水到渠成式地运用于随之而来的人生实践中。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审美视阈中的成长书写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