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找家-大自然在召唤

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作者:刘先平  页数:213  

前言

  我想将大自然赠给每个人作为故乡  大自然在呼唤——呼唤生态道德,呼唤我们回归,生态道德的缺失,造成了我们生存环境的危机。  感谢大自然的召唤130多年在山野的跋涉中,她给予了我最生动、最深刻的生态道德教育,因而无论是我在撰写大熊猫、相思鸟世界探险的长篇小说时,还是在描写野生动植物世界探险的奇遇中,都努力宣扬生态道德的伟大,呼唤着生态道德在人们心间生根、发芽。  环境危机重压着世界已是不争的事实,人们都在纷纷追究其原因,并寻找拯救的办法。环境危机实际上是生态危机,是我们生存的危机。  建设生态文明,中国为世界树立了榜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必然呼唤生态道德的树立、生态法律的完善,从根本上消解环境危机,保护、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大自然养育了人类,但人们似乎愈来愈忘记了这一事实。法律和道德是一切文明的支柱,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几千年来,我们已有了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法律、道德.却没有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按《辞海》中“道德”的释文:“道德是一定社会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足以证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根本未纳入“道德”的范畴,生态道德缺失;或者说生态道德在这之前,根本没有进入我们的观念。忽视了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这一事实,给人类造成了重大的失误。  “生态”一词的出现,至今不过200多年的历史,而生态与人、与生存环境的紧密关联,在时间上则是更近的事情。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在认识自然、认识人与自然、认识人与环境方面的重大失误,更加说明了树立生态道德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如果不能在全社会牢固地树立生态道德的观念,就无法建设生态文明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长期以来,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根本没有建立系统的行为规范,没有树立道德规范,法律也严重滞后,因而对大自然进行了无情的掠夺;人类无视其他生命的权利,任意倾泻垃圾,滥用没有预后评估和监测的新科技,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后果,从而受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直到危及到自身的生存时,人类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规范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律和生态道德的重要性才得以突显。强调生态道德,在于强调、突出它比之于其他道德的鲜明特点。我们急需建立对于自然、环境应有的行为规范,以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消解环境危机,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重大课题。  比较而言,树立生态道德比制定、完善生态法律,有其更为艰巨的一面。法律是“由国家强制执行的行为规则”,而道德是公民应具有的修养、品质,带有自觉或自我约束的性质。当然,对法律的遵守,也是修养和道德的表现。法律可以明令从哪一天开始执行或终止,但同样的方法却并不适用于道德。比如某一行为并不违背法律,但却违背了道德。生态道德在全社会的树立,是一项艰难而长期的任务,需要一个启蒙和培养的过程,需要全体公民的参与和努力。对一个人来说,甚至是终生的。  30多年来对大自然的考察,60多年的人生经历,使我逐渐深刻地认识到树立生态道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30多年前我所描写的青山绿水,现在已有不少面目全非。大片原始森林被砍伐了,很多小溪小河都已干涸。  记得1981年第一次到西部去,云南的滇池、四川的岷江和大渡河、若尔盖湿地……美丽而壮阔的景象,使我心潮澎湃。现在,滇池已被污染,水变臭。2007年10月,再去川西,所经岷江、大渡河流域,到处在建水电站,层层拦江垒坝。在一个山村水电站工地,村民忧心忡忡地诉说:“大坝建成后,村前的小河将干涸,到哪去找吃的水啊!”这种只顾眼前利益,无序、愚蠢地改造自然,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已有显示。我国最大的高寒泥炭沼泽湿地若尔盖(我国最美的湿地之一),泥炭层最深处曾达9米,它在雨季吸水,在旱季溢水,1千克干泥炭可吸蓄8~12千克的水。它是黄河上游的蓄水库,蓄水量相当于3个葛洲坝。枯水季节,黄河水的30%(另说40%)是由这里补给的。但从上个世纪开始挖沟沥水采掘泥炭,现在湿地已大面积退化为草原,沙化、鼠害严重。最发人深省的是,在这里拍摄红军战士过草地的电影时,竟然无法找到深陷的沼泽,只好人工制造。黄河屡屡断流,当然不足为怪了!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的污染给整个生物链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使人类的健康、生命处于极不安全的状态。中国五大淡水湖是长江中下游湖泊群的代表,号称“鱼米之乡”,是人口最为密集地区的生命线。但只经历了短短20多年,其中的太湖、巢湖已是臭水,根本无法饮用。其他的也都面临着湖面缩小、被污染等生态恶化的局面。  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水污染更是触目惊心。  自然养育了人类,可我们缺失了感恩之心,缺失了对其他生命的尊重,妄自尊大,胡作非为。当人类对自然缺失了道德,自然也会还之以10倍的惩罚!  正是大自然的呼唤,我曾立志要为祖国秀丽的山河谱写壮美的诗篇,但只是短短的二三十年,我所描写的山川河流不少都已成为“历史”和“老照片”。  正是大自然的呼唤,让我冒着种种危险,艰难跋涉在野生动植物世界中探险。无论是描写滇金丝猴、梅花鹿、黑叶猴或是红树林、大树杜鹃,都是为了歌颂生命的美丽,但是总也避免不了目睹生命的悲壮——它们在人类的猎杀、压迫下苦苦挣扎。就是每年要进行一次宏伟生育大迁徙的藏羚羊,还有给人类带来福祉的麝,以及在山野中呼唤爱的黑麂……都无可避免地遭受着厄运。它们生存的空间,正被人类蚕食、掠夺。  这使我无限忧伤、愤怒,更加努力地呼唤生态道德的树立,也更寄希望于孩子。  正是大自然的生存状态恶化,激起了我决心在每篇作品之后写下后记,为过去,为未来,立此存照。  30多年来,我响应了大自然的召唤。她以真挚、纯朴、无比的热情,接纳了我这个跋涉者,我和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无论是山川河流,还是野生动植物世界的生灵,都是我的朋友。现在我将这些朋友介绍给读者,热切地希望大家都能倾听到它们的呼唤——  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保护环境……这也是生态道德最基本的范畴。  我们来自自然,与自然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人类的初期对自然是顶礼膜拜的。很多的部落,将动物的形象作为图腾。我们的祖先,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曾有过很多智慧的表述,如“天人合一”“盘古开天辟地”的创世纪之说等,至今仍是经典。从世界教育史来看,对于自然的认识,一直是教育的最基本最经典的内容——讲述天体气象、山川河流、森林和资源等。以人类生存的环境、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作为人生的启蒙,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培植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感恩……但这种优良的传统,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淡化或消失。城市钢筋水泥的建筑,活生生地切断了孩子们与自然的联系。现在,城里的孩子不知稻、麦为何物已不是怪事,甚至连看到蚂蚁也会发出惊呼。缺失生态道德的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自然失去了“自然”,更为可怕的是使孩子们失去了自然。  我希望用大自然探险奇遇,还给所有人一个真实的大自然,激活人类曾有的记忆,接通与大自然相连的血脉,接受生态道德的洗礼、启蒙;同时,启迪智慧的成长。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请千万不要忘记,大自然也是知识之源,正是在不断探索自然的奥秘中,科学技术才发展得辉煌灿烂。  道德是一个人的品质、修养和不朽的精神。道德力量的伟大,犹如日月星辰。我一直坚信,只有人们以生态道德修身济国,人与自然的和谐之花才会遍地开放。  因此,这套书取名为:大自然在召唤。  2008年4月2日

内容概要

  《大自然在召唤:麋鹿找家》选辑了作者多年来在大自然探险中的奇闻、奇遇——  你绝没有看到过十几只五彩斑斓的川金丝猴集聚在一棵云杉树上,挤鼻子弄眼地审视一个背着爬山包、伸头缩肩、端着照相机、蓬头垢面的另类——是人看猴,还是猴看人?  美丽的白头叶猴却有着残忍的“杀婴”行为;  可怕的毒蛇五步龙居然能死而复生;  植物学家一直以为银杉已从地球上消失,可它仍然蓬勃地生活在中国的大山之上。  经历种种杀戮之后,世界仅存18只流落异国他乡的麋鹿。在成功地回归祖国,神奇地超越生物学的一般规律,壮大种群后,麋鹿们顽强地寻找着失落的家园。  但我们能将已经占领了的生活空间还给它们吗?  当你响应大自然的呼唤,随着作者充满艰辛的步伐,结识了这些山野的朋友,揭开了大自然的种种神奇奥秘时,心灵将受到强烈的震撼,你必能倾听到人与自然的对话。

作者简介

  刘先平,我国现代意义大自然文学的开拓者,被誉为“东方之子”。 1938年11月22日出生于安徽省肥东县长临河西边湖村,这是巢湖边的一个美丽村庄。父母早逝,在姨母的照顾下长大。家境贫寒,少年时离家到兼营颜料的染坊当学徒,备受磨难。在大哥刘先紫的帮助下脱离了学徒生活,考取中学。毕业于浙江大学中文系。教书10年。之后做过文学杂志编辑、主编。 195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先是诗歌、散文,后涉足美学。1963年停笔。 他热爱大自然,尤喜探险。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参加对野生动物的考察,或独自在山野跋涉,30多年来足迹遍及中国的崇山峻岭、沙漠戈壁和世界上部分国家和地区,历经各种危险和困难。1978年恢复写作,致力于大自然文学。1980年出版了长篇小说《云海探奇》,这是中国第一部描写在野生动物世界探险的长篇小说,热情地颂扬了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得到了热烈的反响。 作品丰富,已出版30多部,代表作有: 描写在短尾猴世界探险的长篇小说《云海探奇》、描写在梅花鹿世界探险的长篇小说《呦呦鹿鸣》、描写在鸟类世界探险的长篇小说《千乌谷追踪》、描写在大熊猫世界探险的长篇小说《大熊猫传奇》。几部长篇小说都是描写科学家和孩子们为保护珍贵的野生动物所经历的艰难和危险,展示了野生动物世界丰富多彩的生活,充满神秘和哲理。故事生动曲折,人物形象鲜明,语言幽默。 大自然探险中的奇闻、奇遇:《山野寻趣》《野象出没的山谷》《寻找麂鹿》《黑麂的呼唤》《麋鹿回归》《在大熊猫故乡探险》《黑叶猴王国探险记》《我的山野朋友》等。这些作品最大的特色是以亲身的感受描绘野生动植物世界的神奇、可爱,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倾听人与大自然的对话,具有强烈的真实美。 论文有《探险小说的审美和审美特征》等。 多部作品已成传世名著,或选入学生课本。

书籍目录

序 呼唤生态道德——我想将大自然赠给每个人作为故乡作家简介五彩猴树蛇趣——新安江上游考察鹦鹉唤早纵虎陇南杨树王初探白头叶猴银杉王寻访红艳艳的厚嘴唇麋鹿找家人生三步后记 我的30?——跋涉在大自然文学

章节摘录

  五彩猴树  我敢打赌,你绝对没有看到过五彩猴树——一棵屹立在山崖、高耸云天、苍绿的云杉树上,聚集了十几只色彩斑斓的川金丝猴。  猴王居中,蓝色的面孔庄严、凝重,袒胸露腹,不可一世。  臣民们全都簇拥着它坐在横向的树枝上,对着你——  一个另类——端着照相机,背着爬山包,伸头缩肩、神情紧张、蓬头垢面的家伙——挤鼻子弄眼,指指点点,评头论足,说三道四……  请看这照片,我敢打赌,这是世界上最具魅力的生命树,多姿多彩的金丝猴,就是常绿常青云杉树上的累累硕果——充满了生命的快乐,生命的多彩!  每当这幅景象浮现在脑海中,我总是忍俊不禁笑出了声——  是人看猴,  还是猴看人?  至今,它们的神色还历历在目……  三四只狗在狂奔中狂吠  大自然为何要赋予灵长类的动物、昆虫和鸟类最为华丽的色彩?  中国的川金丝猴、黔金丝猴、滇金丝猴全是特产动物,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川金丝猴的毛色金黄。  黔金丝猴的毛色闪着银灰。  滇金丝猴的毛色黑白分明。  它们的面孔五彩斑斓,奇特在没有鼻头,只有两个朝天的鼻孔;全都咕嘟着丰满的厚嘴唇,最为叫绝的是滇金丝猴的嘴唇又厚又红。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麋鹿找家-大自然在召唤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