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访谈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  作者:余玮,吴志菲 著  页数:427  

内容概要

  作品全情解密毕淑敏、柯岩、贺敬之、余秋雨、袁鹰、邓友梅、陈建功、绿原、牛汉、屠岸、舒乙、车延高等当代文坛一批大作家的文缘与心事,揭示这作作家成名背后的故事。如,余秋雨作为学者、作家、艺术理论家等不同角色变换的阵痛与梦想,他对“封笔”和辞“作家”称号等传闻的回应,他最开心的事情和最让人费解的生活方式,等等;陈建功如何以《丹凤眼》一炮打响,为文坛瞩目,最终成为中国作协领导班子中的一员,等等。

书籍目录

毕淑敏:用爱破解幸福密码的“生活家”
余秋雨:走得最远的文人
贺敬之:人生之诗因跌宕而动人
牛汉:诗坛上倔犟的“老黄牛”
绿原:诗坛上的“绿林好汉”
屠岸:用生命与美的诗魂拥抱
李瑛:用真情颂歌时代最强音
柯岩:扎根生活的岩之柯
袁鹰:脚踏新闻界和文学界的“两栖人”
文洁若:破译“天书”写真情
邓友梅:“京味”作家的文才与心史
陈建功:大作家的发“家”史
舒乙:众人称甲的“爱国者‘捣蛋”’
陈早春:花开早春胜晚霞
丹增:“云南模式”总导演最引以自豪的“财富”
史铁生:站在文坛的“轮椅硬汉”
汪国真:“诗坛王子”的再出发
车延高:“脱掉外衣”的“政坛诗人”
张正隆:军中“笔杆子”用脚写作
吴学先:腹有诗书气自华
成君忆:大“煮”管理与人生的“真经”
王晓云:读懂流水年华
余玮:出入红墙的“余高端”

章节摘录

在生活的成淡里体味“无价孝心”    毕淑敏出生在新疆伊宁,籍贯是山东文登。她没有在山东生活过,只是小时候随父母回老家探亲时待过几天。前些年,毕淑敏利用自己在山东讲学的机会,特地提出去一趟文登。到了老家的村口,只见满目葱绿、春意盎然,几个葱农正忙着把新挖出土的大葱进行清洗、打捆。毕淑敏走了过去,葱农一听说是北京来的大作家,忙放下手中的活,围着她攀谈起来。毕淑敏向他们了解了一下大葱的种植特点与销售行情,并自己掏钱买了一把大葱。葱农说什么也不要钱,毕淑敏却坚持付钱,葱农最后拗不过毕淑敏,象征性地收了钱。    到了老家门口,毕淑敏看到一口机井。她想到这家乡的水一定是母亲的最爱。就用随身携带的矿泉水瓶子灌了满满一瓶家乡的水。她试着喝了一口,清清凉凉,顿觉心旷神怡、疲劳尽散。她巴不得把家乡清新的空气也打包带回北京给母亲。可惜这是做不到的。    “月是故乡明,水是家乡甜。”母亲看到女儿自文登带来的大葱与井水,有些激动。大葱飘出的香味让母亲回味着儿时的生活,纯净透彻而甘甜可口的井水让老人不禁忆及老家的人与事,对故里的依恋割舍不断。    一次山东文登驻京同乡联谊会上,文登市市长请毕淑敏常回家看看。毕淑敏与家乡的父母官相约:把手头的事情忙完后,一定回父母生活过的地方待上一段时间。她开玩笑地说:“父母的长辈以及兄弟姐妹都不在了,我没有要去的哪一家。就是想去看看那一块土地。虽然是故乡,却不知该找谁。”市长说:“你就奔市政府吧。”    这些年来,毕淑敏写过的数百万字作品中,有关父母的文字并不很多。“不是不想写,而是因为特别尊崇他们,我的力量还不足以更深刻地理解他们以及他们那一代人,包括他们生活的环境和经历的年代。”这不是个人的谦逊,而是一种对长辈的敬畏!    好吃的是饺子。有一年,母亲亲手做好一盒饺子,托人从石家庄带给身在北京的毕淑敏。那人叫毕淑敏马上尝尝,因为毕妈妈曾一会怕咸了一会怕淡了而念叨不停。毕淑敏就吃了一口,但“什么滋味都没尝出来,只觉得喉咙口很热,像有块炭卡在那里……”毕淑敏吃在嘴里,暖在心底。    包裹着温情的饺子,像根心弦,无意间触及,撩拨出的是一曲悠长的旋律。毕淑敏记得,早年受生活条件限制,吃饺子只能挨到年节。平常的日子,破天荒地包上一顿饺子,就成了全家人的节日。她记得小时候妈妈和完面后,会把面团搓成长条,然后揪成一个个小面团,放在撒了薄面的面板上,自己用小手抢着要擀饺子皮……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情景历历在目。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饺子自然不再是稀罕食物了。然而,母亲依旧在过年过节时包饺子,给子女送饺子。在母亲的眼里——饺子的象征意味极浓,圆满、团圆、和睦、和谐、阖家欢乐。那一个个精巧的饺子里浸满浓浓的母爱、浓浓的亲情。品尝着鲜美的饺子,毕淑敏仿佛看到母亲爬满皱纹的额头和那稀疏的白发。泪水不禁在眼眶里打转。    毕淑敏连连说,味道很好,不成也不淡。来者听后,很高兴地表示要告诉毕妈妈“您女儿很喜欢吃您包的饺子”。毕淑敏却匆忙地拒绝了,因为如果说好,母亲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做这件事情,那她太辛苦了,并一再嘱咐他要说“饺子从石家庄带到这儿,路太远,都馊了,没法吃了”。    毕淑敏可以想象得出,母亲是“在凄清的早晨,一个人披衣起身,孤零零地擀饺皮,孤零零地包……一次只能擀几张饺皮,多了一个人也包不来,就皴了。妈妈是极讲究饺子的质量的,这许多饺子她一定包了许久许久……也许她会先拿小锅,煮几个尝尝……她总说我的口味比她重,一定是自己觉得咸淡适中了。又加上一把盐……过后想想又怕咸了,心中不安……”为了不让母亲再这样起早摸黑孤零零地辛苦为她包饺子,也不想母亲心中再被那个考虑是太咸还是太淡的不安所折磨,她就只好撒谎了。    毕淑敏那年搬新家,首先想到的是把母亲接到身边住。她说:“我最高兴的事儿就是可以给妈单独布置一间房,并且按她的意思把墙刷成玫瑰红的颜色,我觉得上了年纪可以随心所欲用各种颜色,妈有这个特权。如果一个人爱世界、爱别人.首先要爱自己的母亲。”    当今文坛上,毕淑敏是一位始终以自己的创作关注并维护人的尊严与价值的作家,她以冷静的笔触为我们描写了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和画面。她的母亲喜欢看由她的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改编成的电视剧。其中,《血玲珑》将母爱、恋情、伦理、高科技等诸多现代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纠结在一起,形成一对对复杂的矛盾.流露出毕淑敏那浓得化不开的母爱情怀。毕淑敏的母亲看了很受感染,沉浸在女儿塑造的角色中,几乎是噙着泪水看完,一集不落,每天早早地守在电视机前。有时母亲看到某处悬念,着急地问毕淑敏结果如何时,原作者的她只得一笑,说我也不知道啊——因为编剧不是自己,有些故事情节改动很大。    常言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其中一本就叫“婆媳经”。在家庭中,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最明显和最常见的是出现在婆媳关系上。会念“婆媳经”的毕淑敏说.婆婆也是母亲,是先生的母亲,也是自己的母亲。“婆婆对我帮助很大,我的儿子是她一手带大的。尽管她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但我们沟通、交流没有什么障碍。”毕淑敏的儿子从出生三十天后,就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婆婆付出了巨大的辛劳。    做媳妇的毕淑敏十分尊敬、关心婆婆,遇事总爱和老人商量。,必要时,自己迁就老人的某些习惯。每逢年节或婆婆的生日,都不忘给婆婆准备些礼物。有一年,毕淑敏自新疆带回两斤营养丰富的大红枣,回到家先给了婆婆一斤。婆婆品尝后,高兴地说:“淑敏子带回的红枣,果大脆甜,很不错!”先生觉察后,很奇怪地说:“怎么还留一半?舍不得全部给老人?”毕淑敏笑了笑,凑过来耳语:“我要让妈妈多开心一次。下次再给她不是更好嘛!”先生一听,乐了……    这让记者想起,毕淑敏在《妈妈的水仙》一文中提及的母亲养水仙因方法失当使水仙过早凋零的事。她注意到水仙因为母亲浇水过多而长速反常,为此提议将水仙由暖气边移至窗台,然而母亲发现后立即移回。结果,在一天晚上,“水仙訇然一声倒伏。像被伐倒的空心木”。毕淑敏知道,一切皆因母亲方法失当而导致水仙过早仙逝。原本的快事变成了憾事,白忙一场,这样的结果一定会给母亲留下一些失落、惆怅、自责。    次日清晨,母亲发现水仙再也扶不起,吃了一惊。这时,毕淑敏为了不让母亲养花的信心受挫,对母亲的丁点快乐加以保护,最大程度上给母亲增添成就感,没有责怪母亲浇水过多、放花位置不对,而是一味地“自责”:“是我不小心碰倒了它,又没有及时发觉……”这美好的谎言里,读出的是孝顺与体恤,让人敬佩、感动!P7-9

编辑推荐

《中国作家访谈》作者(吴志菲、余玮)以大量第一手资料与采访及图片,解密铁凝、毕淑敏、柯岩、臧克家、贺敬之、李瑛、季羡林、文怀沙、舒乙、余秋雨、张海迪、袁鹰、邓友梅、雷抒雁、陈建功、于丹、绿原、牛汉、屠岸、肖复兴等一批大作家的文缘与心事,揭示这些作家成名背后的故事,感悟他们的内心世界,品读他们的思想与成功要诀,细述中国文学新时期发展与繁荣的轨迹,很有可读性、史料价值与激励意义。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作家访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如果想成为作家,该书是最好的教材,学习别人,就能提高自己,何乐不为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