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安徽文艺 作者:李传玺 页数:121
前言
他,一座永远的丰碑。 自上个世纪初起,无论何人,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是中华民族的真正子孙,甚至全世界对中华民族充满感情的人,都会记住他的名字,都会记住他的事迹,都会记住他对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所作出的丰碑式的贡献。 他就是孙中山。 是他,领导了辛亥革命。在辛亥革命即将迎来一百周年之际,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与正视其所具有的历史价值与首创意义。它推翻了清朝君主专制皇朝,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东亚的国家在近代以前,基本上处于同一发展阶段,西方列强侵入后,东亚国家面临着共同的被奴役的命运。但在共同的命运面前,东亚的国家逐渐拉开了距离,日本解决了富国强民的任务,却保留了封建残余的天皇制。而在当时的东亚,缺少反封建、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典范,正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树立了这样一个典范。它结束了自秦始皇赢政以来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树立了一个崭新的“革命”形态。中国虽然是一个有着悠久革命传统的国度,但历史上的多次革命只是简单地改朝换代,并未真正改变宗法专制的社会形态,唯由辛亥革命开其端绪的近代革命,才发生国体、政体的本质性变更与社会形态的空前兴革,开启了共和宪政的新篇章。它不仅是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伟大革命运动,更是一场伟大的社会运动。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自此深入人心,同时也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打开了宽阔崭新的视野。 是他,创立了三民主义。我们既要正确看待其所提倡的民族、民权、民生的三大主义,也要客观看待其晚年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中国自古只有宗族意识,而没有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在面临西方列强政治力、经济力压迫从而使中华民族有可能亡国灭种的危急情形下,我们必须唤醒民族主义,清醒意识到中华民族所处的地位,团结起来,迎头赶上;中国自古只有君权意识,而没有民权意识,必须让人民明白自己的政治力量,通过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来管理国家的大事;中国自古只有生民的思想,而没有民生的理念,必须要让人民明白民生是政治的中心、经济的中心和社会历史活动的中心,“好像天空以内的重心一样”,“不但是最高的理想,并且是社会的原动力,是一切历史的活动重心。民生主义能够实行,社会问题才可以解决,社会问题能够解决,人类才可以享很大的幸福”(孙中山《三民主义精编本》,引自孙穗芳主编《国父孙中山先生纪念集》)。虽然上个世纪可以说是百年锐于千载,但历史有其自身的连续性与复杂性,辛亥革命和孙中山提出的这些崇高目标仍是一笔宝贵的思想遗产,其中包含的精神财富仍然值得我们思考、继承、借鉴与发扬。如果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是孙中山建国总纲,那么新三民主义(孙中山并没有系统明确提出过)则是孙中山先生为了探寻革命出路所提出的一个时期的具体实施方针。应该肯定新三民主义对初创时的中国共产党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它使得局限于城市,以知识分子为主体,弱小的中国共产党迅速成功地走向了全国,走向了工农兵,形成了极其广泛的社会影响;迅速扩大了党员队伍,建立起了全国范围的组织体制,锻炼培养了一大批党的干部,掌握了一支支属于自己领导的军队,为国共分裂后共产党能够立即以武装进行抗争,从而星火燎原式地蔓延出根据地打下了坚固的基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中国共产党以及今天的人们应该衷心地感谢孙中山这位“革命先行者”。 我们更应充分体会孙中山丰富的精神境界、博大的气魄胸怀和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从寄希望于李鸿章进行体制内革新到立誓推翻清朝建立共和,从二次革命到护法运动,从经历一次次军阀反叛到创建黄埔军校革新国民党,他遭遇了数不清的失望、失败和挫折,但从没有气馁过,而是愈挫愈勇,仍然以高昂的革命斗志,坚韧不拔地寻找着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的道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与国歌中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至今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座右铭”。与时俱进的信念追求。从“驱除鞑虏”的简单过激到畅想罩族共和;从推崇西方民主到明确提出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国的社会既然是和欧美的不同,所以管理社会的政治,自然也是和欧美不同,不能完全仿效欧美照样去做”(引自上书);从缔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到提出军政、训政、宪政革命三阶段论,再到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新三民主义,孙中山总是既能立足于中国的“道统”,又能借鉴国外一切先进的思想,革新着自己的信念追求,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始终立于时代的潮头。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在阐述实行民权主义意义时,孙中山的思考非常深远,“一则为顺应世界之潮流,二则为缩短国内之战争,因为自古以来,有大志之人多想做皇帝”,如果大家不明白什么是民权,树立民权主义,“想做皇帝的心理便永远不能消灭。大家若是有了想做皇帝的心理,一来同志就要打同志,二来本国人更要打本国人。全国长年相争相打,人民的祸害便没有止境”,因此必须要“用人民来做皇帝……免得大家相争,便可能减少中国的战祸”(引自上书)。辛亥革命以后的一段段历史正是孙中山这种忧虑的见证。而从孙中山自身来讲,他没有违背自己的信念,当袁世凯逼迫清廷退位,他果真践行自己的诺言,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固然有时势所迫因素,但那种天下为公的气度,也许会让人想到世界历史上的华盛顿。 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文艺出版社策划出版“民国人物回眸”系列丛书,排在第一位的便是孙中山,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不仅必然也显得十分必要。 但编辑这本《印象孙中山》文萃,又显得那么艰难。 孙中山先生在世时,已经有专门记载他的作品问世;1925年去世后,对于这位世纪伟人,怀念他的作品纷然众多,完全可以说是汗牛充栋。 这本文萃被限定在5万字左右,所选文章的时间下限必须是上世纪60年代初之前发表的。同时要求在一个月内完成编选工作。 而我又给自己定下了标准(这当然是我干任何事的自我要求),虽然它可能只是薄薄的一本小册子,也许是所有纪念孙中山文萃中最薄的一本。但我的目标是,必须有增量,必须给读者乃至所有怀念孙中山的人以一种独特的感受。 因此,我只有迅速沉到大量典籍中去。 必须节点性,在如此少的字数下,泛泛记载孙中山丰富的一生必然导致平淡,因此,必须抓住孙中山一生中的几个重要关节点来突出展现;必须经典性,所选文章必须充分体现出孙中山作为一个伟人的风貌;必须亲历性,所选文章的作者尽可能曾是孙中山的亲密战友或忠实部下,至少曾经有所接触;必须独特性,无论理性分析或感性叙事,必须给人独特视角,使读者对那段历史和操纵那段历史舵向的孙中山有更多更深的了解;必须生动性,所选文章应该能够激起读者的阅读冲动。 同时,我还多方搜选了几十幅图片,对作者和文中涉及的有关人物以及图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尽可能使孙中山的革命历程丰富完整,使孙中山的精神风貌立体鲜明,也尽可能使读者更多地了解相应的历史背景。 我不知道这本文萃是否完全做到了这些,但至少我是朝向这个目标进行了尝试性的追求。我自认我的努力没有白费,也自信读者读后能够赞同、欣赏这些文章,能够承认这本薄薄的文集有自己的风骨与品性,能够在心目中矗立起一个清晰鲜明的孙中山形象。 在本书编辑过程中,我得到了有关作者后代的支持与帮助,如胡玫、施左方等,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李传玺 2010年9月
内容概要
孙中山先生是民丰革命的先行者,又是中国现代化的奠基者:他以天下为己任,与中国命运同呼吸。本书是关于“民国之父”孙中山先生生平活动的文章集锦,有悼文,有散记、有趣闻,有妙论。由于作者大多曾与孙中山本人有过亲身的接触,所述事例真实可信:又兼文笔考究,生动耐读;再配以珍贵的历史图片,文图并茂,相军映衬。广大读者可以通过与孙中山同时代这些名人的妙文佳篇。看到—个立体而生动的孙中山形象。本书是全面了解孙中山的一个鲜活读本。
书籍目录
引言孙逸仙先生传略孙中山的祖先幼时的孙中山与家庭生活上李鸿章书与伦敦被难之经过孙逸仙及其与康有为、李鸿章南京临时大总统府三月见闻录中华革命党始末我所了解的护法运动追随孙中山先生见闻孙中山先生谈三民主义中山先生逝世之哀感中山先生逝世一周年悼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族革命史上之位置
章节摘录
要询问中国人家庭间的情形,是不合礼貌的。著者虽和中山的友谊很密,但要问他的母亲是否缠足,好像很难措辞。若是直截爽快地问道:“博士,你的母亲缠足么?”那么,这句话的失礼,比问高贵的英美人道:“喂!你已故的母亲,腰带缚得紧么?”还要厉害。但是著者到后来终于想得一个可以不伤中山感情的方法。著者先取出一张照片来,指着上面的人一个个问他是谁,最后指着他母亲的肖像说道:“这是一件很美丽的衣服,并且鞋子很美很小!”中山用很郑重的口气说道:“是的,我的母亲是中国人,自然是缠足的!”他很郑重地注视着这张照片,又说道:“我所以这样长久地容忍这种习俗的原因,是因为敬重我们的母辈。”他说到他母亲的时候,音调低下来了。 中山的父亲是留发辫的,他母亲是缠小脚的。他们是真正的中国人,很以民族的旧俗自豪的。他们俩终身相爱,在家庭中很快乐。他们家里还有两个很好的妇人,依靠着这位缠足的母亲而生活;同样的,她们也是缠足的。她们是寡妇了。她们嫁给中山父亲的两个弟弟……孙家在翠亨村里,也可以算是一个望族。他们的生活,是完全合着中国的风俗,并且也绝对信仰天子和村中的偶像…… 缠足,那时候在中国人看来是良好的风俗。因为这事情可以表明一家服从众人的风俗,得以维持他们的体面;所以不论那一家,对于这事都是热诚奉行。受苦的女儿,耐许多年的痛苦,因为小脚可以做一个高贵的标记,所以都愿意忍受。缠足的事情,最初大约起于皇室,那时候受苦的女子用一种特别的方法,将两足施用鸦片,不但缠时可以减少痛苦,而且可以保持原形。许多女子因为缠脚毁伤了肢体,终身成为废人;有的受血毒而死。著者记得曾见一个青年丐妇,常常膝行于上海昆山花园一带,她因缠足,烂去了一足。但是她在膝行求乞的时候,还常常高举她所存的小脚,以表示她现在虽是困难,但从前亦是一个高等女子。有时候,那替女孩子缠足的人若是_个专家,那么将来这女子长大了,她的脚还是很小,像婴儿一样的。但是她在行路的时候,亦不会因脚小,完全减少了她的美丽。因为她每走一步,有一点儿摇摆,倒使她现出一种秀美的态度来,在中国人眼光看起来,要算非常美丽的。确实这小脚的女子,也自信在步行时有这种特异的摇动:大可增加她的美丽。缠足之事,实乃违背生理,不但残害肢体,或者还要伤及生命。缠脚的布,染了脓水也不大更换,直到后来,脚带纷乱不堪,足部受害匪浅,好像兽蹄一样,使得被残者终身成了跛足。就是那受害较轻的,缠后的结果,不但脚形变坏,并且脚踝足趾都受伤害。足趾屈在脚下,行路时非常痛苦。 孙家完全是中国式的,相信中国种种风俗,包括缠足。中山的母亲曾经受过缠足的痛苦。没有什么危险,还算侥幸。从照片上看出来,她的足缠得这样小,年纪高了,不得不用一根竹杖支撑着走路。更从照片上把她脸上的形迹细细看来,好像从前缠足的时候受过一番痛苦的。 孙家的人对于缠足的风俗,心里当然以为有些野蛮。但因为这是中国积习,所以认为好的。于是中山的姊姊自然也免不了这个痛苦了。她忍受着缠得很紧像铁一样的足带所加于她的痛苦。她足部血液流通受了阻碍。一夜一夜地辗转反侧,呻吟着,竭力忍受,很坚忍地等候天明,盼望可得些治疗,把她的痛苦减少些。但是到了天明,她的全体已疲乏不堪,而悲痛又要开始了。后来中山对于此事不能再忍下去了。他爱他的姊姊同爱家中别人一样。他勇敢地走到他母亲那里说:“母亲啊,这个痛苦对于她太厉害了!请不要再缠她的脚吧。”这是中山对于改造的第一次努力。他的母亲忧愁地摇她的头。著者推测她听了中山的话,不免有些惊骇,好像是中山不要他姊姊有美丽的小脚。 “文呀,倘使你姊姊现在不忍受痛苦,她的脚怎么能够成金莲呢?总之这种痛苦不会十分长久的。你的姊姊调理得很好,她的经过很好。倘使我们违背了这个中国的风俗,不替你姊姊缠足,她长大的时候就要嗔怪我们的。” 中山很热心地听他母亲讲述的话。他又复抗议说,中国女子把两足毁伤实在是毫无理由的。于是他母亲提出客家不缠足的事情来做有力的辩驳。客家是住在广东的外来的人种,中国人并不把客家同等看待。但是这些话不能解决这个辩论。后来他母亲因为既爱她的儿子,又怜她的女儿,不肯再替她缠足了。于是在村中请了一个女专家,不顾中山继续不断的抗议,依旧把她足缠小了。 中山后来用了政治上的势力,废除这种风俗。现在这风俗侥幸已经过去了。中山初次改造工作,就是开始在“请不要再缠她的脚吧”这一句话。描写这位大改造家早年的品性,是很重要的。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